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范文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知道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保护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知道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
2.难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验材料:准备生物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等。
3.案例:收集与生物与环境相关的案例,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如沙漠植物、北极熊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
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调查和了解,懂得生物生存的空间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记录、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图片、学生实验材料(如水、土壤、阳光、适宜的生物等)、生物种类及数量表格、评价表。
学生:调查了解当地有代表性的生物及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一、交流调查,导入新课1. 交流学生调查了解的当地有代表性的生物及影响其生存的环境因素。
2. 揭示课题:生物与环境。
二、探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一)展示图片,分组讨论1. 展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图片,分组讨论哪些因素对生物的生存有影响。
2.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表):| 植物|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动物| 阳光、水源、食物、空间、天敌等|3. 讨论: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生物生活的?4. 汇报交流。
(二)拓展延伸,分析受污染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受到污染,这种污染会对生物的生存造成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
2. 讨论交流。
3. 看课件,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小结,板书重点。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数量和性质常常决定着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当非生物因素受到污染或改变时,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
如:水中过量的化肥、农药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可见,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实验探究,分析讨论1.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实验方法。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这个实验是把金鱼放在玻璃缸里,让小金鱼在一定的水、阳光、土壤等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观察小金鱼的变化。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1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活动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材料:植物、动物、环境模型等3.教学视频: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实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PPT,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实例,如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动物的迁徙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如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关爱生物多样性。
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现象。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沟通与协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内容具体内容:1.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案例。
4.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
-难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2.讨论法:小组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增强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实例,理解生态系统组成。
4.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具:生态模型、生物图片、实验器材(如种子、土壤、植物灯)。
-多媒体资源:课件、生态系统动画视频、相关纪录片片段。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讨论。
2.维持纪律:设定课堂规则,使用计时器控制每个环节时间,避免拖堂。
3.激励策略: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设置小组竞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观察日记,记录家中植物的生长变化。
3.期末考试:设计综合题,考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系统的知识和深入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来建立。
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例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图片、实物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大熊猫为何选择竹林生活?”来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呈现,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或者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等。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交流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环保的看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的教学内容。
教材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实例,呈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保护环境。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5篇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7篇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7篇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第10课《生物影响环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植物、土壤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生物适应环境: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3. 探究生物影响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蚯蚓改良土壤等。
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的变化等。
6. 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七、作业设计1. 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学生能够观察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栖息地等,并能够用文字描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拓展生物与环境的其他方面,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样本、观察工具等。
3.教学视频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展示沙漠中的植物,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沙漠环境。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策略。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9(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19(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生物适应环境;2. 环境影响生物;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2.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和环境案例。
2.准备PPT课件。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如鸟类的迁徙、动物的保护色等。
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食物链等。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气候变化等。
讨论如何保护环境,维护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搜集更多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五年级科学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3篇五年级科学环境问题教学设计蚯蚓的选择【教学重点】设计比照试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比照试验中严格掌握变量,并留意收集试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预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爱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试验一:蚯蚓喜爱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讨论蚯蚓喜爱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试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展比照试验,并留意掌握条件。
3、出示试验器材,争论试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局部,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爱护蚯蚓,便利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翻开盒盖,做好观看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试验材料,学生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沟通,概括:蚯蚓喜爱黑暗的环境。
三、试验二:蚯蚓喜爱枯燥还是潮湿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爱枯燥还是潮湿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比照试验。
2、学生设计试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沟通中概括出比拟合理的试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枯燥,一边潮湿。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翻开盒盖观看,并记录观看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试验材料,学生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沟通,概括:蚯蚓喜爱潮湿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肯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适宜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受到生物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受到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2.环境也受到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鸟类的迁徙、植物的休眠等,同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或者观察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变化。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气候变化等,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的生活环境、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能力;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生物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安排:观察、实验、讨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生物的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通过举例说明生物的生活环境,如水生、陆生、空中生物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生物适应环境的实验,如植物耐寒实验、动物伪装实验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爱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试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试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答复。
2、展现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现试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试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规划,让学生画试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试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试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试验:1、本试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试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试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试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试验结论(7)表达沟通:这个试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答复。
5、展现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现主要内容,并进展感情升华(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建议书(六)稳固练习:分组竞赛练习(七)评比表演优秀小组,鼓舞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与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提前布置实验场地。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一些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准备好观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保护生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保护生物与环境》(教案)保护生物与环境——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引言:保护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思想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生物。
- 了解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的脆弱性。
- 掌握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节能减排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物与环境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1.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引导性探究):- 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的特征,如有机体、有生命、能感知和适应环境等。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区分不同种类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课件展示+实验):- 利用课件展示,介绍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如植物对阳光和水的需求,动物对氧气和食物的需求。
-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如植物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长势受限等。
3. 环境的脆弱性(情景模拟+讨论):- 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充当环境调查员,观察家庭或学校的生活环境,发现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垃圾乱扔、浪费用水等。
- 分组讨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展示给全班。
4. 环保知识与技能(小组合作+展示):- 小组合作编写环保手册,介绍如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 可利用多种形式,如图片、海报、演讲等,将手册中的内容展示给全班,鼓励交流分享。
5. 环保实践活动(校园参观+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中心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保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生物与环境课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二、探究内容: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二、探究内容:交流实验计划。
①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配备实验装置。
①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往纸巾上滴水;?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猜测实验结果。
①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②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第三课时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二、探究内容: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汇集各组数据。
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扩展与思考。
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第四课时秋冬季的生物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
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
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二、探究内容: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动物的栖息地教学目标: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二、探究内容: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第六课时建立栖息地教学目标: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二、探究内容: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栖息地放在哪里?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
讨论: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第七课时记录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看科学家的记录。
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第八课时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教学目标: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
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第九课时“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