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界二氧化碳循环设备及性能分析_徐化冰
两级节流跨临界CO2引射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
两级节流跨临界CO2引射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CO2作为一种天然制冷剂,其ODP值为0、GWP值为1,非常符合我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传统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压力高,节流损失较大,因此提升系统COP意义重大。
本文采用针阀和引射器两种节流装置对系统进行两级节流,其中第一节流装置用来控制高压侧压力,第二节流装置控制蒸发温度并回收部分膨胀功。
本文主要对系统中的第二节流装置引射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系统性能,分析了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对比了第二节流装置采用引射器和使用传统节流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文使用ANSYS CFX对不同尺寸的引射器内部流动及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了不同引射器进口压力条件下引射器内部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及引射比。
模拟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引射器中速度整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压力、温度在第二喷嘴喉部处出现快速下降;对喷嘴距分别为0mm、9mm、15mm 的引射器内部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及引射比等参数的模拟。
结果表明,喷嘴距为9mm时引射器的引射比最大。
同时,对混合室长度分别为92mm、124mm的引射器模拟结果表明,混合室长度为124mm的引射器性能高于于混合室长度92mm的引射器性能。
实验数据表明,在固定蒸发压力和气冷器出口温度时,压缩机功耗随排气压力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制冷量及系统性能系数随排气压力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排气压力为9MPa时系统性能达到最值。
对于不同的工况条件,系统性能系数随喷嘴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喷嘴距为9mm时系统性能系数取得最大值。
混合室长度分别为92mm、124mm的引射器实验数据表明,使用混合室长度为124mm引射器的系统性能系数大于混合室长度92mm引射器的系统性能系数。
这些结论与数值模拟结论是一致的,但引射器引射比模拟值要高于实验值。
引射器节流与传统节流的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工况条件下,使用引射器节流装置减少了的二氧化碳节流损失,提升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性能。
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火用分析
《节 能 技 术 》
ENERGY C0NS ERVATI ON TECHNOL 0GY
Vo . 0, u 1 3 S m.No 1 5 . 7
S ptmb r 2 2, . e e e . 01 No 5
跨 临 界 C 2 冷 循 环火 分 析 O制 用
整 个循 环 的炯效 率从 2 . %下 降为 1 . % 。对 于 62 91 制冷 系统 , 蒸发温 度升高 , 得 系统 的 C P提 高 , 使 O 但 该 系统 中 , 导 致 炯效 率 下 降显 著 。 因此在 跨 临 界 却 C , 级 系统 中, 建议 单 纯 为提 高 C P而 提 高 蒸 O单 不 O
发 温度 。
2 结 果 分 析
2 1 各 过程 炯损失 .
蒸 发温 度是 一l ℃ , 0 冷凝 压 力是 9 0 MP , . a 冷却 终 了温 度 是 3 ℃ , 境 温 度 是 3 ℃ , 库 库 温 是 5 环 0 冷
一
5 的条 件下 , 算 制冷 循 环 中各 过 程 的炯损 失 , ℃ 计
t e mo y a c s c n l r cp e h e u t s o d t a h o se ey w sma i m u n r t i g h r d n mi e o d y p i i l .T e r s l h we h t el s x r a xmu d r g t ot n n s t i h l a d e e g f c e c fc ce wa n y 2 % .I c e sn v p r t n t mp r t r n e r a i g t e e d n x r y e in y o y l s o l 5 i n raige a oai o e e au e a d d c e sn h n
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论文
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研究摘要:本文对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典型流程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从超临界co2特性的研究、co2制冷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以及co2跨临界循环系统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中图分类号:tq11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作为最早的制冷剂之一,co2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上约80%的船舶采用了co2制冷,但是当时的co2制冷效率不够高,功耗极大,并逐渐被同期出现的以r12为代表的氟氯烃制冷剂代替。
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加剧,且造成了全球温室效应等诸多环保问题,co2作为制冷剂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本文将对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介绍。
一、co2跨临界制冷循环流程及其特点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基本流程co2跨临界制冷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压缩机对气体工质进行压缩,使其压力升至超临界压力之上,(f—a过程),进而在气体冷却器内由冷却介质对其进行冷却(a—b过程);为使制冷压缩机的性能系数(cop)有所提高,在内部回热器中,压缩机将进一步对从气体冷却器中释放的气体进行回气冷却(b—c,e—f过程);最后进行节流降压(c—d过程),部分液体发生液化,在进入蒸发器后,湿蒸气发生汽化(d—e过程)进而对附近的介质热量进行吸收,最终达到了制冷目的。
储液器的作用是进行液气分离并负责制冷剂的补充。
图1 co2跨临界制冷系统流程图本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工质的吸热和放热过程在相对应的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分别进行,压缩机的吸气压力要比临界压力低,临界温度高于蒸发温度,循环吸热过程依然在亚临界状态下发生,通过潜热完成换热过程。
但是临界压力低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所以工质的冷凝过程不同于其在亚临界状态下的过程,而是通过显热实现换热过程。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特点co2跨临界的优点co2具有无毒、来源丰富、制冷量大等优点。
CO2跨临界压缩式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CO2跨临界压缩式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王燕江;陶乐仁;刘银燕;王超
【期刊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年(卷),期】2016(029)006
【摘要】环保工质CO2作为制冷剂用于空调领域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文中对CO2跨临界循环进行了热力学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系统存在最优高压压力,使得其COP 达到最大值;蒸发温度的升高或者冷却压力的降低都能提高COP ,但都会降低效率;实际运行系统中,应该尽可能提高蒸发温度或者降低气体冷却器的出口温度。
【总页数】5页(P4-8)
【作者】王燕江;陶乐仁;刘银燕;王超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24
【相关文献】
1.机械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性能理论分析 [J], 代宝民;刘圣春;孙志利;齐海峰;陈启;王晓明;马一太
2.四种跨临界CO2压缩式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研究 [J], 魏晋;李涛;唐黎明;陈琪;陈光明;韩晓红
3.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J], 张雪东
4.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式制冷与热泵技术综述 [J], 宋昱龙;王海丹;殷翔;曹锋
5.CO_2跨临界制冷循环中应用两相螺杆膨胀机的理论分析 [J], 马一太;魏东;王景刚;查世彤;吕灿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刘迎福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08(59)12
【摘要】由于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不利影响,用自然工质替代合成工质越来
越受到国内外制冷界的重视。
在几种常用的自然工质中,除水和空气以外,CO2
是与环境最为友善的制冷工质之一。
CO2使用安全,无毒;物理化学稳定性好;
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有利于减少装置体积;在超临界条件下,它的流动传热性能好;此外,CO2容易获取,价格低廉,不需要回收,
【总页数】5页(P2985-2989)
【作者】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刘迎福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
定,0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1
【相关文献】
1.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J], 刘圣春;李正
2.跨临界 CO2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比较 [J], 张振迎;佟丽蕊;王洪利;马一太
3.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J], 谢英柏;孙刚磊;张雪东;宗露香
4.CO2跨临界压缩式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J], 王燕江;陶乐仁;刘银燕;王超
5.CO_2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J], 刘军朴;陈江平;陈芝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的性能对比研究
关键 词 : 跨 临界 C O 制 冷循 环 ; 能效 比 ; 膨胀机 循环 ; 回热 器循 环 ; 节流 阀循环 中图分类 号 : T B 6 1 文献标 志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4 7 6 X. 2 0 1 5 . 3 / 4 . 0 2 2
V0 1 . 3 0 No . 3 / 4
Au g. 20 1 5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7 6 X ( 2 0 1 5 ) 3 / 4— 0 0 9 8— 0 5
三种跨临界 C O 2制 冷循 环 的性 能对 比研 究
龚毅 , 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晨 , 吴 学红 , 张文慧
Nu me r i c a l s t u dy f o r t hr e e k i nd s 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CO2 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c y c l e
GO NG Yi , P E NG J i n — c h e n, WU Xu e - h o n g, Z HAN G We n — h u i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c y c l e a n d t r a ns — c it r i c a l CO2 e x pa n d e r c y c l e w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b y t h e o r e t i c l a a na l y s i s a n d n u —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u n de r t he s a me c o n d i t i o ns ,t h e c o o l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i n t e na r l h e a t e x c ha n g e r c y c l e wa s t he b i g g e s t a n d t h r o t t l e v a l v e c y c l e wa s t h e s ma l l e s t ;t h e p o we r d i s s i p a t i o n o f i n — t e r n a l h e a t e x c ha n g e r c y c l e wa s t he b i g g e s t a n d t he e x p a nd e r c y c l e wa s s ma ll e s t ;t h e COP o f e x p a n d e r c y — c l e wa s t h e b i g g e s t a n d t h r o t t l e v a l v e c y c l e wa s t h e s ma l l e s t ;t h e c o mp r e s s o r d i s c h a r g e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i n t e r - n l a h e a t e x c h a ng e r c y c l e wa s h i g he r t h a n t h r o t t l e v a l v e c y c l e a nd e x p a n de r c y c l e. To s um u p, t h e COP o f t h r o t t l e v a l v e c y c l e wa s t h e s ma l l e s t .I n t e na r l h e a t e x c ha n g e r c y c l e c o u l d i mp r o v e t h e s y s t e m c o o l i n g c a — p a c i t y,b u t i t ls a o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c o mp r e s s o r di s c h a r g e t e mp e r a t ur e . Ex p a n d e r c y c l e c o u l d r e d u c e s y s t e m p o we r d i s s i pa t i o n e f f e c t i v e l y,a n d c o u l d mo r e s i g ni ic f a n t l y i mp r o v e s y s t e m COP,i t h a d t h e be t t e r p e r f o m— r
CO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CO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时第19卷第6期工程热物理1998年11月JOURNALOFENGINEERINGTHERMOPHYSICS,r0l19.NO6NOV..1998CO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6I\马一太√吕灿仁(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天津300072)关键词co(R744),跨临界循环,热泵,回热器,膨胀机冉1)f乏未●.'...'.....…_..'一-1前言世界各国开展了寻求CFC和HCFC替代物的广泛研究.到目前这项研究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提出了包括R134a在内的若干HFC及其混合物来替代R12,1%502和R22等,并且已开始商业化生产.但人们已发现这些新工质并没有达到"长期"替代物的要求,大部分HFC都有较高的温室效应和某些缺陷.随着世界范围制冷空调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各种制冷工质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每年达到数十万吨的消耗量,其中绝大部分将扩散到大气中去.这些物质的寿命或长或短,都会增加温室效应,或分解产生其它的副作用.人类大规模生产地球上本来不存在的气态物质,最终要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作为制冷剂,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前CO2(R744),氨(R717),SO2(R764),氯甲烷(R40)等曾被广泛应用.由于上述除CO2之外的工质都有毒性或可燃性,无毒不燃的CO.在民用制冷和船用制冷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据文献记载,英国的HiglandChief商船在1890年安装了第一台CO2制冷机,从此CO2制冷机开始在海运轮船上普及.到1930年,80%船舶采用CO2制冷机,其余的20%则用氨制冷机,最后一艘配有CO2制冷机的轮船是在1950年退役的.CO2用于空调机较晚.它在1919年出现在剧院和商业空调,1927年用于办公楼, 1930年用于民用空调.当臭氧层破坏基本有了解决途径之后,温室效应引起人们较大的关注.CO是温室气体,但从分子角度看,各种HFC的温室效应是CO2的1000---2000倍,大量生产和应用HFC必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故的前国际制冷学会主席G.Lorentzen曾发表多篇论文,大力提倡使用自然制冷工质,包括氨,碳氢化合物和CO2.他认为CO2是"无可取代的制冷剂",可望在制冷和热泵中发挥作用.挪威SINTEF研究所率先进行汽车空调用CO2作为制冷剂的实验研究,样机实验已得出较好的结果,德国也开展CO2工质汽车空调和热泵应用的研究.2C02热力学性质及优势采用CO2为逆循环工质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首先CO2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它的臭氧层破坏势ODP值为零,其温室效应势GWP值也很低.实际上,CO2可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车文曾于1997年u月在洛阳召开的中国工程熟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上宣读修改稿于1998年1月13日收到.工程熟物理l9卷工业废气,对它加以利用并不增加其在大气中的浓度.另外,作为自然工质的CO2安全的物质,无毒不燃,容易获得,价格便宜,并与目前常用的材料相容,其热物性数据比较成熟.CO2有较低的临界温度和较高的工作压力,用于逆循环的放热过程可处于超临界区,具有较大的温度滑移,该放热过程可以和变温热源相匹配,因此是一种特殊的劳伦兹循环,亦可称三角循环.该循环更适合于以水为热源的热泵系统,以实现提供较高温度的热量输出并有较高的用能效率.这些独特的优势使CO2可作为CFCsHCFCs和HFCs的长期替代物,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3CO2跨临界循环(TranscriticalCycle)及其最大COP图1给出CO2逆循环系统原理图,它与普通制冷循环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在临界压力之上,工质在超临界区经定压放热,如图2的1-2-3—4—1.此类循环有时也称为超临界循环(SupercrltlcalCycle).这是当前C02制冷循环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循环方式.在跨临界循环或超临界循环时,高压端换热器不叫冷凝器,而称气体冷却器(GasCoder).蒸发器图1简单CO2循环系统4,(a)T一5-图(b)P—h图图2不同压缩比下的CO2循环与外界冷却流体的温度有关.CO2在高压下冷却到终温,可有不同的压缩比,其COP值随压缩比P2/只有较大变化.图2为不同压比下的循环热力图,在一定的压缩比下其COP达最大值,见图3.在典型的空调工况下,=7.2.C,=32.C403o耋252.01510517l92I232527压缩比图3CO2跨临界循环的大G0P504540353o253035404550/℃图4最大G0P和的关系T3=40.c,并用理想压缩机,最大COP:3.61.计算表明,COP随的增加迅速下降,并随的增加而增加,见图4. 在本文中所有CO2的COP都是在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值.4C02的回热循环对CO2来说,减少节流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回热循环.计算表明,当回热器中蒸气过热温度为25.C时,COP可提高6%,但压缩机的吸气量因过热度的提高而下降.见图5的相对值月与月d.6期马一太菩:c0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6675C02双级压缩循环示于图6的双级压缩系统可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与单级压缩相似,在一定的压缩比尸4/下可达COP最大值.计算时中间压力=,/马××∈式中∈=1.0一l_2,根据不同工况进行调整,以保证=图7给出的结果指出,在相同的工况下,双级压缩比单级压缩的COP提高12~l4%.111OtJ.9《t1.807图5回热循环相对00P和吸气量与回热度DT1的关系图6双级压缩系统热力图6用膨胀机回收膨胀功图7单级和双级压缩系统的G0P理论上讲,在制冷循环中可以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以回收工质从高压到低压过程的膨胀功,原理图见图8.但这在传统的亚临界逆循环中几乎没有采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膨胀机工作在两相流条件下,膨胀功相对数量较小,工质的容积膨胀比很大(一般20—40),这样的膨胀机实现起来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CO2跨临界循环的膨胀机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但比常规工质更具有可行性.如cO2的容积膨胀比是常规工质的十分之一,仅为2—4;其膨胀功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回收起来更有效益.如果设膨胀机的效率为0.65,压缩机的绝热效率为0.8,电机效率为0.9,采用四种循环模型:(1)简单循环,(2)单级压缩回热循环,嘭(3)双级压缩回热循环,(4)用膨胀气体冷却器机的单级压缩循环.在相同的条蔫发器件下,其循环实际cDP依次提高,图8有膨胀机的单级如图9所示-其中第(4)种模型是压缩系统一个很有研究和应用前景的方向图9四种模型的G0P值随的变化关系7热回收一C02循环的优势几乎所有空调系统都把冷凝熟释放到环境中,这是极大的浪费.但在传统空调系统的冷凝温度太低不便于回收.如果适当提高冷凝温度,空调系统可同时用于空气调节和热回收,COP会随之下降考虑一热泵系统,其热回收温度为一较高水平,如65.c.对霉工程热物理l9卷于R22循环,设=70.C,和与上述相同,计算得COPfL22=3.226.对于CO2循环COPco=3.725,其比值为1.12.可见在此系统中CO2可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热泵循环时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工质,希望在蒸发过程中有较小的相变温差,以和自然界的低温热源相匹配;在冷凝过程中有较大的相变温差,以适应热泵采暖,热泵干燥等梯级放热的要求.CO2的跨临界循环正好能达到这一要求.8结论本文从热力学循环分析角度揭示了CO2跨(超)临界循环的特性,分析可得出:(1)COz具有优良的热力特性和环境特性,其跨临界循环有独特的热力学特性.(2)采用双级压缩回热循环,CO2循环的COP值可以和R22,R134a等常规循环相接近.(3)因Co2在跨临界循环中有很小的容积膨胀比和较大的膨胀功,其单级压缩亦可得到较高的COP,研究实现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分析表明CO2跨临界循环可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中发挥大的作用,达到冷热联供.致谢作者感谢美国伊利诺大学空调制冷研究中心主任ClarkW.Bullard对论文研究工作提供的方便和建议.参考文献1w_lJi&nHMotz.PrinciplesofRefrigeration,Nickerson&CollinsCo.Chicago. 1932GuatavLocentzcn,JosteinPettersen.ANewEl丑cientandEnvironmentallyBenignSystemforCarAi卜ConditioningInt.JRefrig.16r1:2l4【司Jc~teinPettersenAnEfficientNewAutomobileAi卜ConditioningSystemDasedonCO2VaporCompressionASHARE.Tra珊.1994.057MSonnekalb.JKohle~.AI卜ConditioningUnitUsingCOaa日RefrigerantInstalledinaBus.Intern~tionaIConferen∞oROzoneProtectionTechnologies.0ct21-23.1996Washington[5]JWertenbacb,JMaue.COaRefrigerationSysteminAutomobileAi卜Conditi.ning.InternationaI ConfexenceonOzoneProtectionTechnologies.Oct2I_231996Wemhington THERMoDYNAMICANALYSIS0FC0,TRANSCRITICALCYCLEMAYitaiYANGZhaoL寸Canreu(Therma/EnergyResearv~ht如TianfinUniverslT/ard~300072)AbstractCo2isasafenatrualrefHgerantwhichhadbeenandwillbewidelyusedinaircondi—tioningandheatpumpsystemsThethernodynamicanalysisoftheC02transcritiealcycle ispresentedinthispaper.TheresultshowsthattheC02cyclesoffersheatrecoverybenefit asahepumpsystem.ItispossiblethattheCOPvalueofC02cycleCancompetewith thoseofR22orR134a-ftwostagecompressionsystemoranexpandersystemareused. KeywordsCO2(R744),transcrlticulcycle,heatpump1expander。
CO2跨临界循环压缩机性能实验台的研制探讨
的常规 制 冷剂 压缩机 性 能试验 方 法 , 针 对 于 二 氧 化 碳 跨 临界 循 环 的 特 性 , 提 出 了 一 种 水 冷 气 体 冷 却 器 量 热 器法 为辅 测 , 与 第 二 制 冷 剂 量 热 器 法 为 主 测 组 合 作 为 二 氧 化 碳 跨 临 界 循 环 压 缩 机 的 性 能 试 验 方
2 0 1 4年 第 1 期 总第 1 9 7期
低 温 工 程
CRY0GENI CS
NO .1 2 0l 4
S um NO .1 9 7
C O2跨 临界 循 环 压 缩 机性 能 实 验 台的研 制探 讨
高 联斌 李 征 涛 陈忆 苗 章 晓 龙
( 上海 理 工 大 学 制 冷 与 低 温 工 程 研 究 所 上 海 2 0 0 0 9 3 )
Ga o Li a n b i n Li Zh e n g t a o Ch e n Yi z h e Zh a n g Xi a o l o n 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Re f r i g e r a t i o n& C r y o g e n i c s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h a n g h a i f o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3 ,C h i n a )
Ab s t r ac t : Th e d e s i g n e d a n d de v e l o p e d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c o mp r e s s o r t e s t r i g i n t h e ma i n d o me s t i c a n d f o r —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s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a n d o n t h i s b a s i s ,a t e s t r i g f o r t r a ns c r i t i c a l c a r bo n di o x i de c o mpr e s s o r s wa s p r e l i mi n a r i l y d e s i g n e d.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e p e r f o r ma n c e t e s t me t h o d f o r t h e c o n v e n —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理论分析与研究乔丽李树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摘要:本文主要对自然工质二氧化碳的替代进行研究。
对其热力性质、循环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进一步完善R744循环。
关键词:自然工质跨临界循环热泵气体冷却器Theoretical Studies and analysis on Transcritical CO2 Cycles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2which one of natural refrigerant, analyzes its thermal properties, the character of CO2 cycle, to make transcritical CO2 cycle more perfectly.Keywords: natural refrigerant, transcritical system, heat pump, gas cooler1前言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问题,其中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制冷及热泵装置中广泛使用的CFCs、HCFCs工质是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工质为温室气体,已列入逐步被淘汰之列。
制冷空调行业为了适应CFCs和HCFCs制冷工质的淘汰,纷纷转轨使用HFCs,人们一直认为HFCs 是CFCs制冷工质的长期替代物。
现在《京都议定书》又将HFCs列入了温室气体清单中,要对它们的排放加以控制。
国内外制冷空调行业均在探索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寻求正确、科学地解决由于环保要求提出的制冷工质替代问题,力争少走弯路。
为了应对环保要求的挑战,在寻找、开发替代制冷工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替代路线:即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仍主张使用HFCs[1],包括开发纯组分的新一代制冷工质或二元、三元共沸和非共沸混合物;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主张使用自然工质,包括HCs、CO2、NH3等。
采用分流过冷的跨临界CO2冷热联供系统性能
● 02
第2章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 具体规定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奖励机制
奖励评定标准
包括质量、安全、 进度、节约等方面
奖励计算方式
根据工程变更的贡 献度进行评定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奖励额度
奖励额度计算 方式
根据奖励机制中的 评定标准和评定结
果进行计算
奖励额度分配 方式
按照工程变更的贡 献度进行分配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 的改进意见实施
收集并汇总意见反馈 建立改进机制 制定改进方案 跟踪改进成效等
● 04
第4章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 案例展示
某工程变更奖励 细则的具体实施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适用 情况介绍。工程变更奖励 细则的实施流程分析。
某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具体实施
步骤1
评估变更申请的合 理性
步骤3
质量类别
对质量达到公司标准的工程变 更项目,奖励金额为5000元 对质量高于公司标准的工程变 更项目,奖励金额为2000元 对质量低于公司标准但未超出 合同规定的工程变更项目,奖 励金额为1000元
进度类别
对提前完成工程变更任务的工 程变更项目,奖励金额为5000 元 对按时完成工程变更任务的工 程变更项目,奖励金额为2000 元 对延迟完成工程变更任务但未 超出合同规定的工程变更项目, 奖励金额为1000元
奖励对象的扩 大
适当扩大奖励对象 范围,让更多的人
受益
加强宣传
加强工程变更奖励 细则的宣传和推广
奖励力度的提 升
逐步提升奖励力度, 激励更多的工程变
更积极性
谢谢观看!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前 景展望
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前景展望是对未来工程变更奖励细则的 发展前景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分析、 SWOT分析和预测分析等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工程 变更奖励细则的发展趋势、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政策、 机会及其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阐述。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编号:19D Z 1207503);上海市科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D Z 2292200)作者简介:徐好,女,上海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谢晶(1968 ),女,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E Gm a i l :jx i e @s h o u .e d u .c n 收稿日期:2022G08G29㊀㊀改回日期:2023G05G26D O I :10.13652/j .s p jx .1003.5788.2022.80738[文章编号]1003G5788(2023)07G0077G08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 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s ys t e m 徐㊀好1,2X U H a o1,2㊀高建业1,2G A OJ i a n Gy e 1,2㊀王金锋1,2,3WA N GJ i n Gf e n g 1,2,3㊀谢㊀晶1,2,3,4X I EJ i n g1,2,3,4(1.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㊀201306;2.上海冷链装备性能与节能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㊀201306;3.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中心,上海㊀201306;4.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㊀201306)(1.C o l l e g e o f F o o d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1306,C h i n a ;2.S h a n g h a iP r o f e s s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S e r v i c eP l a t f o r mo nC o l dC h a i nE q u i p m e n tP e r fo r m a n c e a n d E n e r g y S a v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S h a n g h a i 201306,C h i n a ;3.S h a n g h a i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A q u a t i cP r o d u c t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P r e s e r v a t i o n ,S h a n g h a i 201306,C h i n a ;4.N a t i o n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e a c h i n g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C e n t e r f o rF o o d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gh a i 201306,C h i n a )摘要:目的:提升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常规火用分析与高级火用分析,围绕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㊁内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㊁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和外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这4个方面进行各部件火用损失计算.结果: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有很大提升效率的潜力.常规火用分析与高级火用分析所得优化部件的优先级不同.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性能优化是提高系统能效的重点.结论: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分别占系统总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的20.9%,15.2%,36.5%,且通过改进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可分别减少其58.8%,49.3%,90.2%的火用损失,常规火用分析无法提供此类建议.关键词:二氧化碳;高级火用分析;压缩机;热力学;火用损失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I n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e n e r g y ef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g e C O 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th e c o n v e n ti o n a l 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a n da d v a n c e d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s y s t e m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M e t h o d s :A d v a n c e d 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pr o v i d e sm o r ev a l u a b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y s t e m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c o m p o n e n t i m p r o v e m e n t b y s p l i t t i n g t h ee x e r g y d e s t r u c t i o ni n t oe n d o g e n o u s /e x o ge n o u s a n du n a v o i d a b l e /a v o i d a b l e p a r t s .R e s u l t s :T h e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t h e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t w os t a g e C O 2r ef r ig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h a d si g n i f i c a n t p o t e n t i a l f o re f f i c i e n c y i m p r o v e m e n t .T h e p r i o r i t y o f t h e o p t i m i z e d c o m p o n e n t s f r o mc o n v e n t i o n a l a n d a d v a n c e d e x e r g ya n a l y s i sw a s d i f f e r e n t .T h e a d v a n c e d e x e r g y a n a l y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t h eh i g h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 e c o m pr e s s o r ,l o w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 e c o m p r e s s o r a n de v a po r a t o rw e r e t h e f o c u so f i m p r o v i n g s y s t e me n e r g y e f f i c i e n c y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e n d o g e n o u s a v o i d a b l e e x e r g y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h i g h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e c o m p r e s s o r ,l o w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 e c o m p r e s s o r a n d e v a p o r a t o r a c c o u n t e df o r20.9%,15.2%a n d36.5%o ft h ee n d og e n o u s a v o i d a b l ee x e r g y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th es y s t e m ,r e s p e c ti v e l y.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h i g h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 e c o m p r e s s o r ,l o w Gp r e s s u r e s t a g e c o m p r e s s o r a n d e v a po r a t o r a r e a b l e t o r e d u c e t h e i r e x e r g y d e s t r u c t i o nb y 58.8%,49.3%a n d90.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c a n n o t p r o v i d e s u c h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a d v a n c e d 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c o m p r e s s o r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 ;e x e r g y de s t r u c t i o n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落实,制冷剂的替代成为了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2].C O 2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以其良好的热物性㊁高密度㊁低黏度㊁臭氧消耗潜能值(O D P )为0与全球变暖潜能值(GW P )为1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成为最有希望的制冷剂替代工质[3].C O 2跨临界制冷循环方式则因其低环境温度适应性㊁全工况范围高效性等优势成为制冷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4].作为优化系统效率评估系统性能的工具,常规火用分77F O O D &MA C H I N E R Y 第39卷第7期总第261期|2023年7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析既考虑了能量的数量也考虑了能量的质量,赖艳华等[5]对R404A/C O2复叠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常规火用分析,得到高温级膨胀阀㊁压缩机㊁冷凝蒸发器和低温级压缩机的火用损约占总火用损的80%,应尽量减小以上4个过程的能耗.S u n等[6]对C O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了常规火用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火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常规火用分析可以确定系统中火用损失最高的部件[7-9],但并未揭示系统部件间的热力学相互作用[10].高级火用分析的概念最初由T s a t s a r o n i s提出.区别于常规火用分析,高级火用分析进一步评估火用损失的来源,将系统内的火用损失分为可避免/不可避免和内源/外源部分,揭示了系统部件间的相互关系和系统的改进潜力.运用高级火用分析能够得出较常规火用分析更为准确的结论[11-13].目前有多位学者利用高级火用分析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如S a r k a r等[14]对采用不同制冷剂的制冷系统进行高级火用分析,表明对于以C O2和R404a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压缩机是需改进的首选部件,而以N H3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蒸发器是需要改进的首选部件;M o h a mm a d i等[15]对再压缩超临界C O2循环进行高级火用分析,表明系统可通过改进部件从而使总火用损失减少49.58%.目前尚未有将常规火用分析和高级火用分析同时应用到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报告.研究拟建立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热力模型,并进行验证.针对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常规火用分析和高级火用分析,确定系统部件不可逆性的主要来源.以期为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改进提供依据.1㊀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由于C O2跨临界系统在运行时高低压差较大且一般大于6M P a,故为防止压缩机实际压缩过程太过偏离等熵过程以及过高的排气温度,一般采用双级压缩机来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16].且与C O2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相比,C O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可以降低排气温度㊁提高容积效率并避免制冷剂泄漏[17],因此采用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研究.该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用于-18ħ冻藏食品的储存.设计工况如表1所示,循环流程及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㊀㊀制冷系统主要部件由低压级压缩机㊁高压级压缩机㊁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蒸发器㊁中间冷却器组成,系统制冷循环在压焓图上的表示见图2.表1㊀系统运行的设计工况T a b l e1㊀D e s i g n c o n d i t i o nv a l u e s f o r s y s t e mo p e r a t i o n系统制冷量/k W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ħ蒸发温度/ħ环境温度/ħ气体冷却器压力/k P a0.5737-23329000图1㊀C O2跨临界双级制冷循环流程示意图F i g u r e1㊀D i a g r a m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s y s t em1-2-3-4-5-6-7-1为完整的C O2制冷循环,其中5-8-9-3为制冷剂流经中间冷却器辅路的过程图2㊀C O2跨临界双级制冷循环pGh示意图F i g u r e2㊀T h e pGh d i a g r a m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2㊀热力学分析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系统进行热力学建模,在表1所示系统运行设计工况下进行火用分析.为了简化系统的热力学模型,作出以下假设:(1)系统各部件在稳定状态下运行,制冷剂为稳定流动状态.(2)部件进出口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忽略不计.(3)连接各部件间的管内压降和热损失忽略不计,中间冷却器无热损失.(4)蒸发器出口为饱和状态,无过热现象.(5)压缩机压缩过程不可逆,考虑压缩机等熵效率.(6)制冷剂的参考状态条件为T0=298K㊁P0=101325P a.2.1㊀热力学模型对系统和各部件应用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及火用平衡方程来计算火用分析所需的热力学数据,具体的计算公式:87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F O O DE Q U I P M E N T&I N T E L L I G 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总第261期|2023年7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q =h 1-h 7,(1)m l =Q0q.(2)m h 可由中间换热器的能量守恒公式[式(3)]获得:m l (h 5-h 6)=(m h -m l )(h 9-h 8),(3)Q c =m h (h 4-h 5).(4)状态点3的制冷剂由状态点9与状态点2的制冷剂混合得到,状态点3的焓值通过式(5)求得:(m h -m l )h 9+m l h 2=m h h 3.(5)压缩机的等熵效率和功耗表示为[18-19]:ηs ,l =1-0.04ˑp 2p 1(),(6)W c o m p,l =m l (h 2s -h 1)ηs ,l =m l (h 2-h 1),(7)ηs ,h =1-0.04ˑp 4p 3(),(8)W c o m p,h =m h (h 4s -h 3)ηs ,h =m h (h 4-h 3).(9)电子膨胀阀的能量平衡方程为:h i n =h o u t .(10)制冷系统性能系数(C O P )的方程为:C O P =Q 0W c o m p ,l +W c o m p ,h ,(11)式中:C O P制冷系统性能系数;q蒸发器单位制冷量,k J /k g ;Q 0 系统制冷量,k W ;h 1㊁h 2㊁h 3㊁h 4㊁h 5㊁h 6㊁h 7㊁h 8㊁h 9 制冷剂在状态点1㊁2㊁3㊁4㊁5㊁6㊁7㊁8和9的比焓,k J /k g;m l 流经蒸发器制冷剂的质量流量,k g/s ;m h 流经气体冷却器制冷剂的质量流量,k g/s ;Q c 气体冷却器中制冷剂的传热量,k W ;p 1㊁p 2㊁p 3㊁p 4制冷剂在状态点1㊁2㊁3和4的压力,k P a ;h 2s ㊁h 4s低压级压缩机㊁高压级压缩机理论出口比焓,k J /k g;ηs ,l ,ηs ,h 低压级压缩机㊁高压级压缩机等熵效率;W c o m p ,l ㊁W c o m p,h 低压级压缩机㊁高压级压缩机功耗,k W ;h i n ㊁h o u t电子膨胀阀入口㊁出口比焓,k J /k g .火用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物理火用和化学火用[20],物理火用可由式(12)获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并无化学变化,只考虑物理火用部分:e =e ph +e c h ,(12)e p h =(h -T 0S )-(h 0-T 0S 0),(13)即e =(h -T 0S )-(h 0-T 0S 0),(14)式中:e p h ㊁e c h 制冷剂单位物理火用㊁单位化学火用,k J /k g ;h 0 制冷剂参考点的比焓,k J /k g ;T 0 制冷剂参考点的温度,K ;S 0 制冷剂参考点的比熵,k J /(k gK ).火用平衡的表达式为:E D =ðEi n-ðE o u t ,(15)式中:E i n ㊁E o u t 系统入口和出口处的火用,k W ;E D 系统的总火用损失,k W .式(15)在稳态过程中的火用平衡可写为:E D =ði n m e -ðo u tm e +ðQ 1-T 0T b()[]i n-ðQ 1-T 0T b()[]o u t+ðW i n -ðW o u t ,(16)式中:e 制冷剂单位火用值,k J /k g ;Q 换热量,k W ;T b 热量通过的边界温度,K ;W 系统的功率,k W .2.2㊀火用分析根据火用平衡方程可得系统每个部件的火用损失表达式如下:低压级压缩机:E c o m p,l =m l T 0(S 2-S 1),(17)高压级压缩机:E c o m p,h =m h T 0(S 4-S 3),(18)气体冷却器:E g c =m hT 0(S 5-S 4)+T 0Q CT b .g c ,(19)蒸发器:E e v a p =ml T 0(S 1-S 7)-T 0Q 0T b .e v a p ,(20)辅路电子膨胀阀:E T X V 1=(m h -m l )(e 5-e 8),(21)主路电子膨胀阀:E T X V 2=m l (e 6-e 7),(22)中间冷却器:E I C =(m h -m l ) (e 8-e 9)+m l (e 5-e 6),(23)系统的火用效率表达式为:ηe =E o u tE i n=1-E DW c o m p ,l +W c o m p,h ,(24)式中:e 5㊁e 6㊁e 7㊁e 8㊁e 9 制冷剂对应状态点的单位火用值,k J /k g;S 1㊁S 2㊁S 3㊁S 4㊁S 5㊁S 7 制冷剂对应状态点的比熵,k J /(k gK );T b .e v a p蒸发器传热边界温度,K ;T b .gc 气体冷却器传热边界温度,K ;ηe 火用效率.将每个部件的火用损失分为内源火用损失和外源火用损失[10]:E D ,k =E E N D ,k +E E X D ,k ,(25)式中:97|V o l .39,N o .7徐㊀好等: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E D ,k部件k 的火用损失,k W .内源火用损失E E ND ,k 是指由部件本身的不可逆性而产生的火用损失,其只与部件本身有关,通过使所研究部件为真实情况运行,系统其余部件为理想情况运行计算得到该部件的内源火用损失,外源火用损失E E XD ,k 则是指由系统其他部件的不可逆性而导致该部件的火用损失,通过这种划分方法能够更加清晰地确定造成火用损失的原因[13].将每个部件的火用损失分为可避免火用损失和不可避免火用损失[7]:E D ,k =E U N D ,k +E A VD ,k .(26)不可避免火用损失E U ND ,k 指由于材料或制作工艺等技术限制而在近期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的部分,通过使系统部件在不可避免损失情况下运行计算获得,可避免火用损失E A VD ,k 则指可以减少的火用损失.将内源火用损失与外源火用损失分为可避免火用损失和不可避免火用损失可得到[21]:E D ,k =E E N ,A V D ,k +E E N ,U N D ,k +E E X ,A V D ,k +E E X ,U ND ,k,(27)式中:E E N ,A VD ,k 部件k 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k W ;E E N ,U N D ,k 部件k 的内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k W ;E E X ,A V D ,k部件k 的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k W ;EE X ,U N D ,k部件k 的外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k W .内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E E N ,U N D ,k可通过使所研究部件为不可避免条件下运行,系统其余部件为理想情况下运行计算获得,式(25)~式(27)的未知部分结合式(28)~式(31)求出.E E X D ,k=E D ,k -E E ND ,k,(28)EE N ,A VD ,k=EE ND ,k-EE N ,U ND ,k,(29)E E X ,U N D ,k =E U N D ,k -E E N ,U ND ,k,(30)E E X ,A V D ,k =E E X D ,k -E E X ,U N D ,k.(31)高级火用分析将火用损失分为内源可避免部分㊁内源不可避免部分㊁外源可避免部分㊁外源不可避免部分,通过这种区分方式可以确定系统每个部件的各类火用损失占比从而获得部件改进潜力和改进部件的优先级,这是常规火用分析不能得到的.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高级火用分析方法,引入真实循环:指系统所有部件均处于实际运行状态下工作;不可避免状态循环:指系统所有部件均处于不可避免状态下工作.表2为高级火用分析所做假设,区分部件以真实情况㊁理想情况㊁不可避免情况运行.2.3㊀模型验证在E E S 软件中建立火用分析仿真模型[19,23].为了验证文中热力学模型的可靠性,使用该仿真模型进行C O P 与总火用损失计算,并与文献[6]中的数值结果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当气体冷却器排气压力分别在7700,7900,8000,8100,8300,8600k P a 时,系统C O P 与总火用损失的相对误差均小于7%,表明数据的一致性较好,模型的可靠性得到了验证.3㊀结果与分析3.1㊀系统常规火用分析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火用的概念,能量在进行转化过程中,可有限转换的部分即称为火用.火用能够从能量 质 的角度对制冷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如图4所示,气体冷却器的火用损失占比最高,为31.3%,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而低压级压缩机的火用损失占比最小,仅为5.1%.在C O 2跨临界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在气体冷却器中处于超临界区,有较大的温度滑移,因此有较高的不可逆损失.其次火用损失最高的为主路电子膨胀阀和辅路电子膨胀阀,分别占比21.5%,15.4%.主路电子膨胀阀与辅路电子膨胀阀入口处均为超临界流体,其有较强的流动性且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故节流过程不可逆损失很大.主路电子膨胀阀的制冷剂流量较辅路电子膨胀阀制冷剂的更多,且主路电子膨胀阀的压降更大,不可逆损失也相应增加.剩余系统部件的火用损失占比分别为中间冷却器(占比10.4%)㊁高压级压缩机(占比8.4%)和蒸发器(占比8%).表2㊀真实㊁理想㊁不可避免情况所做假设T a b l e 2㊀M a i nd a t a n e e d e d t o s o l v e t h e r e a l ,i d e a l a n du n a v o i d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部件真实情况理想情况不可避免情况低压级压缩机ηs ,l =1-0.04ˑp 2p 1()ηs ,l =1ηs ,l =1-0.01ˑp 2p 1()[18]高压级压缩机ηs ,h =1-0.04ˑp 4p 3()ηs ,h =1ηs ,h =1-0.01ˑp 4p 3()[18]气体冷却器әT m i n =5әT m i n =0әT m i n =0.5[22]辅路电子膨胀阀-ηs ,1=1ηs ,1=0.96[18]主路电子膨胀阀-ηs ,2=1ηs ,2=0.96[18]蒸发器әT m i n =5әT m i n =0әT m i n =0.5[22]中间冷却器әT m i n =5әT m i n =0әT m i n =0.5[22]08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F O O DE Q U I P M E N T &I N T E L L I G 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总第261期|2023年7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3㊀与文献[6C O P 和总火用损失的比较F i g u r e 3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a n dS u n s t u d yf o r t h eC O Pa n d t o t a l e x e rg y de s t r u c t i o n ㊀㊀根据各部件火用损失的占比,排名由高到低为: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蒸发器㊁低压级压缩机.由火用效率的表达式(24)可知,减小系统部件火用损失可提高火用效率,火用损失占比越高则说明该部件的改进潜力越大.综上所述,根据常规火用分析,为了减少部件火用损失㊁提高系统火用效率,改进部件的优先级应为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和辅路电子膨胀阀.3.2㊀系统高级火用分析系统在表1设计工况下运行,进行高级火用分析,得到系统部件的各类火用损失,具体结果见表3~表5.3.3㊀系统各部件内源火用损失与外源火用损失由表5可知,系统中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蒸发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中间冷却器和低压级压缩机的内源火用损失逐次减少.内源火用损失只与部件本身有关,而部件的外源火用损失则是由系统其余部件的不可逆过程导致该部件的火用损失,表明在改进部件图4㊀系统部件火用损失的相对比重F i g u r e 4㊀T h e r e l a t i v e e x e r g y 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s ys t e m c o m po n e n t s 时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内源火用损失较多的部件上,而其他部件的外源火用损失也会由于该部件的改进而得到减少[18].㊀㊀系统各部件外源火用损失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辅路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中间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高压级压缩机和低压级压缩机,在减少上述部件火用损失时不能只关注其本身性能的提升,也要关注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影响,以减少该部件的外源火用损失.由表5可知,系统中的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其内源火用损失均大于其外源火用损失,表明上述部件由其自身的不可逆性导致的火用损失占其总火用损失的大部分.而辅路电子膨胀阀和中间冷却器因其外源火用损失占比较大,分别为59.8%,55.2%,表明上述两部件除改进自身性能减少内源火用损失外,还可通过改进除本身外部件的性能以减少自身占比较大的外源火用损失从而使系统获得更大的性能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蒸发器所有的火用损失都为内源火用损失,全部由自身不可逆性产生,且蒸发器的性能影响着其余部件的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说明改进蒸发器对于优化系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表3㊀实际状态下C O 2跨临界双级制冷循环中不同状态点的热力学性质和质量流量T a b l e 3㊀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m a s s f l o wr a t e 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 2re f r i g e r a t i o n c y c l e a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t e p o i n t su n d e r r e a l c o n d i t i o n s状态点T /K P /k P ah /(k J k g -1)s /(k J k g -1 K -1)m /(k g s -1)e /(k J k g-1)E /k W1250.01785-69.74-0.77490.002624161.50.423772308.64008-32.60-0.76410.002624195.40.512733293.64008-53.19-0.83250.004669195.20.911394360.79000-13.10-0.82250.004669232.31.084615310.09000-196.10-1.38500.004669217.01.013176283.59000-287.00-1.68900.002624216.70.568627250.01785-287.00-1.64400.002624203.20.533208278.54008-196.10-1.34300.002045204.50.418209278.54008-79.60-0.92500.002045196.30.401430298.0101.3-1.067-0.0026---18|V o l .39,N o .7徐㊀好等: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4㊀不可避免状态下C O2跨临界双级制冷循环中不同状态点的热力学性质和质量流量T a b l e4㊀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m a s s f l o wr a t e o f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c y c l ea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t e p o i n t su n d e r u n a v o i d ab l ec o nd i t i o n s状态点T/K P/k P a h/(k J k g-1)s/(k J k g-1 K-1)m/(k g s-1)e/(k J k g-1)E/k W1254.52053-70.01-0.7970.002475167.80.415312306.74298-38.94-0.7950.002475198.20.490553297.24298-52.83-0.8410.003651198.10.723264356.99000-19.04-0.8390.003651231.30.844485305.59000-221.10-1.4660.003651216.20.789356281.89000-291.00-1.7040.002475217.00.537087254.52053-300.30-1.7020.002475207.20.512828281.34298-229.10-1.4650.001176207.80.244379281.34298-82.02-0.9420.001176199.00.234020298.0101-1.07-0.003---表5㊀C 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高级火用分析结果T a b l e5㊀R e s u l t s o f a d v a n c e de x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f o r t h e t r a n s c r i t i c a l t w o s t a g eC O2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㊀W 部件E D,k E E N D,k E E X D,k E A V D,k E U N D,k E E N,A VD,k E E N,U ND,k E E X,A VD,k E E X,U ND,k 低压级压缩机8.496.521.976.921.574.991.531.930.04高压级压缩机13.938.954.9811.772.166.862.094.910.07气体冷却器51.8940.0711.8213.6038.232.9537.1210.711.11辅路电子膨胀阀25.5510.2715.2815.679.821.059.2214.620.66主路电子膨胀阀35.6128.706.9111.4124.204.9623.746.450.46蒸发器13.3213.320.0012.011.3112.011.310.000.00中间冷却器17.227.719.518.948.280.057.668.890.62合计166.01115.5450.4780.3285.5732.8782.6747.512.963.4㊀系统各部件可避免火用损失系统总部件可避免火用损失为0.080383k W,这意味着系统有很大改进潜力,可通过改进系统部件减少系统总火用损失48.4%.由表5可以看出:辅路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蒸发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和低压级压缩机,上述部件可避免火用损失依次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低压级压缩机和高压级压缩机可通过改进自身和其余部件分别减少其81.5%,84.5%的火用损失,蒸发器可通过改进自身减少其90.2%的火用损失.3.5㊀系统各部件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由表5可知,低压级压缩机㊁高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大于其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而系统其他部件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均小于其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表明优化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是减少其火用损失的主要方式,且由于气体冷却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主路电子膨胀阀和中间冷却器的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均高于其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故在改进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减少其内源火用损失的同时上述部件的外源火用损失也随之减少[12],系统效率得到提升.由图5可知,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由大到小排列为:蒸发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低压级压缩机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观察表5可知,通过改进低压级压缩机和高压级压缩机可分别减少58.8%,49.3%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而气体冷却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则可通过改进其自身性能而分别减少其5.7%,4.1%,13.9%,0.3%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大于其内源不可避免火用损失,且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的数值相对其他部件较高,分别占系统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的20.9%,15.2%,36.5%,表明改进该部件不仅能使自身火用损失减少㊁效率提高,也能对系统总火用损失的减少起到较大作用.对于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而言可通过改进除该部件外的部件来减少这部分火用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辅路电子膨胀阀和中间冷却器其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较其他部件的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占比更大,分别占其总火用损失的57.2%,51.6%,说28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F O O DE Q U I P M E N T&I N T E L L I G 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总第261期|2023年7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5㊀系统部件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的相对比重F i g u r e 5㊀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e n d o g e n o u s a v o i d a b l e e x e r g y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s y s t e mc o m po n e n t s 明对辅路电子膨胀阀和中间冷却器而言减少除本身之外部件的不可逆损失是减少这两个部件火用损失的重要措施,而不是一味改进自身来减少其火用损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主路电子膨胀阀与辅路电子膨胀阀的火用损失分布并不相同,这可能是制冷剂状态与膨胀阀压降不同所导致,应对主路电子膨胀阀与辅路电子膨胀阀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如分别采用喷射器㊁膨胀机或涡流管等装置代替膨胀阀从而减少节流损失.㊀㊀综上所述,常规火用分析的优化顺序: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蒸发器㊁低压级压缩机.高级火用分析在常规火用分析基础上进行划分,对火用损失的产生原因进行定位,提高了火用分析的准确性.区别于常规火用分析,应用高级火用分析得出了部件优化的优先级为蒸发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低压级压缩机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4㊀结论(1)常规火用分析可以确定系统部件火用损失的相对比重:气体冷却器的火用损失占比最高,为31.3%,低压级压缩机的火用损失占比最小,为5.1%.根据常规火用分析,为了减少部件火用损失㊁提高系统火用效率,改进部件的优先级应为气体冷却器㊁主路电子膨胀阀和辅路电子膨胀阀.(2)高级火用分析将系统内的火用损失分为可避免/不可避免和内源/外源部分,得出的部件优化的优先级为蒸发器㊁高压级压缩机㊁低压级压缩机㊁主路电子膨胀阀㊁气体冷却器㊁辅路电子膨胀阀㊁中间冷却器.(3)蒸发器所有的火用损失都为内源火用损失,全部由本身不可逆性所产生,且蒸发器的性能影响着其余部件的外源可避免火用损失,改进蒸发器对于优化系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4)主路电子膨胀阀与辅路电子膨胀阀的火用损失分布并不相同,应对主路电子膨胀阀与辅路电子膨胀阀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如分别采用喷射器㊁膨胀机或涡流管等装置代替膨胀阀从而减少节流损失,降低火用损失.(5)常规火用分析无法揭示系统部件间的热力学相互作用,而高级火用分析进一步评估火用损失的来源,揭示了系统部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确定系统每个部件的各类火用损失占比从而获得部件改进潜力和改进部件的优先级,这是常规火用分析不能得到的.高级火用分析在常规火用分析基础上进行划分,对火用损失的产生原因进行定位,提高了火用分析的准确性.(6)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有很大提升效率的潜力,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性能优化是提高系统能效的重点.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分别占系统总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的20.9%,15.2%,36.5%,且通过改进高㊁低压级压缩机和蒸发器可分别减少其58.8%,49.3%,90.2%的火用损失,常规火用分析无法提供此类建议.参考文献[1]SONG X,LU D X,LEI Q,et al.Energy and exergy analyses of a transcritical CO 2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bus [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21,190:116819.[2]轩福臣,谢晶.跨临界CO 2制冷循环系统与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9,35(8):226G231.XUAN F C,XIE J.Research progress of trans Gcritical CO 2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J].Food &Machinery,2019,35(8):226G231.[3]GULLO P,ELMEGAARD B,CORTELLA G.Advanced exergy analysis of a R744booster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parallel compression[J].Energy,2016,107:562G571.[4]宋昱龙,王海丹,殷翔,等.跨临界CO 2蒸气压缩式制冷与热泵技术综述[J].制冷学报,2021,42(2):1G24.SONG Y L,WANG H D,YIN X,et al.Review of transcritical CO 2vapor compression technology in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J].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21,42(2):1G24.[5]赖艳华,王庆为,吕明新,等.R404A/CO 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1(6):115GI Y H,WANG Q W,LU M X,et al.Exergy analysis of the R404A /CO 2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J].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2011,41(6):115G121.[6]SUN Y Y ,WANG J F,XIE J.Performance optimizations of the transcritical CO 2two Gstage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influences of the auxiliary gas cooler [J].Energies,2021,14(17):5578.[7]KELLY S,TSATSARONIS G,MOROSUK T.Advanced exergeticanalysis:Approaches for splitting the exergy destruction into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parts[J].Energy,2008,34(3):384G391.38|V o l .39,N o .7徐㊀好等:C O 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8]CHOWDHURY S,MANDAL B K,ROY R.A review on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 of twoGstage vapou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rG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2019,27(2):1G9.[9]杨俊兰,高思雨,李久东.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火用经济分析[J].太阳能学报,2020,41(1):60G65.YANG L J,GAO S Y,LI J D.Exergo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transcritical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J].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2020,41(1):60G65.[10]LIU Z,LIU B,GUO J Z,et al.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exergyanalysis of a novel trans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 system[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9, 198:11807.[11]MOROSUK T,TSATSARONIS G.Advanced exergetic evaluationof refrigeration machines using different working fluids[J].Energy, 2009,34(12):2248G2258.[12]TSATSARONIS G,MOROSUK T.Advanced thermodynamic (exergetic)analysis[J].Journal of Physics:Conference Series, 2012,395:012160.[13]TSATSARONIS G,KELLY S O,MOROSUK T V,et al.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xergy destruction in thermal systems[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Chicago:[s.n.],2006:311G317.[14]SARKAR J,JOSHI D.Extended exergy analysis based comparisonof subcritical and transcritical refrigeration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rG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2016, 24(2):1G9.[15]MOHAMMADI Z,FALLAH M,MAHMOUDI S M S.Advancedexergy analysis of recompression supercritical CO2cycle[J]. Energy,2019,178:631G643.[16]管海清,马一太,李敏霞,等.CO2跨临界循环热力学对比分析[J].流体机械,2004(6):39G42.GUAN H Q,MA Y T,LI M X,et al.Thermodynam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O2transcritical cycle[J].Fluid Machinery,2004(6): 39G42.[17]WANG H L,MA Y T,TIAN J R,et al.Theoretical analysis and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ranscritical CO2two stage compression cycle with two gas coolers(TSCC+TG)and the cycle with intercooler(TSCC+IC)[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1,52(8/9):2819G2828.[18]GHOLAMIAN E,HANAFIZADEH P,AHMADI P.Advancedexergy analysis of a carbon dioxide ammonia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8,137:689G699.[19]AMINYAVARI M,NAJAFI B,SHIRAZI A,et al.Exergetic,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3E)analyses,and multiG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 CO2/NH3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4,65(1/2):42G50.[20]FALLAH M,MAHMOUDI S M S,YARI M,et al.Advancedexergy analysis of the Kalina cycle applied for low temperatur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6,108:190G201.[21]MOROSUK T,TSATSARONIS G.A new approach to the exergyanalysis of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machines[J].Energy,2007,33 (6):890G907.[22]BAI T,YU J L,YAN G.Advanced exergy analyses of an ejectorexpansion transcritical CO2refrigeration system[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6,126:850G861.[23]YANG D Z,LI Y,XIE J,et al.Exergy de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a trans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woGstage compression/ejector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lowGtemperature cold storage[J].Energy Reports,2022,8:8546G8562.(上接第55页)[9]周敏,朱萌萌,王珍,等.QuEChERSGVADLLMEG内标法GGCGMS/MS快速测定铁皮石斛中农药残留[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40(16):135G145.ZHOU M,ZHU M M,WANG Z,et al.Study about rapid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Dendrobium candidum by application of vortexGasisted dispersive liquidGliquid microextraction and QuEChERS and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coupled with GCGMS/MS [J].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9,40(16):135G145. [10]贾宁,曾绍东,陈吴海,等.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测定铁皮石斛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J].现代食品科技,2022, 38(2):295G304.JIA N,ZENG S D,CHEN W H,et al.Determination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by UPLCGMS/MS[J].Moder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22, 38(2):295G304.[11]肖苏萍,钟荣荣,高慧,等.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不同石斛中8种农药残留量[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4):603G608,621.XIAO S P,ZHONG R R,GAO H,et al.Rapid detection of8 pesticide residues in different Dendrobii Caulis b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G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Modern Chinese Medicine,2020,22(4):603G608,621.[12]钟冬莲,汤富彬,莫润宏,等.分散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测定铁皮石斛中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J].分析试验室,2017,36(5):571G575.ZHONG D L,TANG F B,MO R H,et al.Determination of8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fresh Dendrobium officinale by dispersive solidGphase extraction method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G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2017,36(5):571G575.[13]张艳.农药残留分析中不同提取溶剂的评价[J].甘肃农业科技,2006(9):28G29.ZHANG Y.Evaluation different extraction solvent in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sidues[J].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9):28G29.48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F O O DE Q U I P M E N T&I N T E L L I G 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总第261期|2023年7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C O2跨 临界 双级 压 缩 制 冷循 环 的 热力 学分 析
谢英 柏 ,孙 刚磊 ,刘春 涛 ,刘迎 福
( 北 电力 大 学 电站 设 备 状 态监 测 与 控 制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河 北 保 定 0 10 ) 华 7 0 3
关键 词 :跨 临 界 双 级 制 冷 循 环 ;C 。 O ;中 间 冷 却 ;热 力 学 分 析 ;性 能 系 数
士 丘
HC C 类 物质 的长 期替 代物 具有非 常 光明 的前途 。 F s
目前看 来 ,C 。在 汽 车 空 调 、热 泵 热 水 器 、 热 泵 O
由于臭 氧层破坏 和 温室效 应 的不利 影 响 ,用 自 然工质 替代合 成工 质越来 越受 到 国 内外 制冷 界 的重 视 。在 几种 常用 的 自然 工 质 中 ,除 水 和 空 气 以
t mp r t r f 3 ℃ . h n t e i t r o l r o e a e t a o t t e g o e rc m e n o h v p r t g a d e e au eo 5 W e h n e c o e p r t d a b u h e m t i a f t e e a o a i n n c n e sn r s u e , c m p r d wih t es n l t g y l , t e c e f in fp r o ma c ( o d n i g p e s r s o a e t h i g e s a e c ce h o fi e to e f r n e COP o h c ) f e t
中 图分 类 号 :T 1 B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 3 — 1 5 ( 0 8 1 —2 8 —0 48 17 20) 2 95 5
采用:不同膨胀机构的跨临界CO2循环性能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B 1 T 6 2 T 6 ,B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6 1 (0 2 0 —0 30 1 0 -5 6 2 1 ) 10 3 —7
Th r o y m i n l s s o r n c ii a e m d na c a a y i ft a s r tc lCO2r f i e a i n e r g r to c c e wih d fe e t e p n i n d v c y l t if r n x a s o e i e
tn av ,x a d r ee tra d v r xtb sp r r d b h is a d sc n a f h r d n mis l g v le e p n e ,jco n ot u ewa ef me ytef t n e o d lwso emo y a c i e o r t
s rtc lc r o i xd e ie a in c c e wih ohe x n i n de ie s l s h n t e e e g o s o o — c i a a b n d o i e rf g r to y l t t re pa so v c s i e s t a h x r y l s fc m i r
Ma J a l , L u C a g a u ni。 i h n h i, Ho u Yu ,
( S. e a oao f l p a eFo o e E gn e n ,X h ioo gU ies y in 7 0 4 C ia t e K y L b rtr o t h s lw i P w r n ier g i nJ tn nv ri ,X h 1 0 9, hn ) a t y Mu i n i a t ( c o l f n rya d P w rE gn eig X h i tn nv ri ,X h 10 9, h n ) S h o o E eg n o e n ier , i nJa o gU ies y i n7 0 4 C ia n o t
CO_2跨临界循环吸热过程换热性能理论分析
CO_2跨临界循环吸热过程换热性能理论分析
马一太;杨俊兰;管海清;李敏霞
【期刊名称】《热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03(2)4
【摘要】通过对两相流型和干涸现象进行分析 ,发现 CO2 在吸热沸腾过程中 ,环状流是主要的流型 ,液滴夹带和沉降是支持环状流最可能的机理。
与其他制冷剂相比 ,CO2 出现环状流以及发生干涸时的干度值要低得多。
并且干涸前和干涸后的传热特点 ,以及关联式形式存在很大差别 ,应该区分对待。
因此 ,研究能淮确描述 CO2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 ,为 CO2 跨临界制冷循环蒸发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是非常必要的。
【总页数】5页(P297-301)
【关键词】二氧化碳;跨临界吸热过程;干涸;CO2;吸热沸腾;环状流;制冷剂;流动换热【作者】马一太;杨俊兰;管海清;李敏霞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12;TK124
【相关文献】
1.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放热过程换热性能研究 [J], 马一太;杨俊兰;管海清;卢苇
2.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循环性能研究及理论分析 [J], 马一太;安青松;王洪利
3.共沸混合物(R290/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性能分析(英文) [J], 潘利生;魏小林;
史维秀
4.CO_2/二甲醚混合制冷剂跨临界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J], 毕胜山;陈强;吴江涛;刘志刚
5.CO_2跨临界循环中膨胀过程的对比与分析 [J], 查世彤;马一太;李丽新;李敏霞;管海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范文
《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篇一摘要:本文对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进行了热力性能分析。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探讨了过冷技术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在热力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制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制冷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愈发受到重视。
CO2作为一种环保型制冷工质,其跨临界制冷循环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重点研究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以期为制冷技术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二、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是指通过机械装置辅助CO2工质在跨临界状态下进行制冷的过程。
该过程中,CO2工质在高压下完成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等过程,实现制冷效果。
机械辅助过冷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制冷循环的效率。
三、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为了深入分析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我们建立了数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压力、温度、焓值等,以及机械辅助过冷技术对循环的影响。
通过模拟计算,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机械辅助过冷技术能够显著提高CO2工质的冷却能力和热效率;2. 循环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对制冷效果具有重要影响;3. 适当调整循环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四、过冷技术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过冷技术是指通过降低工质温度,使其在蒸发过程中吸收更多热量,从而提高制冷效果。
在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中,过冷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工质的冷却能力和热效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蒸发过程中的吸热量:过冷技术使得CO2工质在蒸发过程中吸收更多热量,从而提高了制冷效果;2. 优化循环过程:过冷技术有助于平衡循环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变化,使循环更加稳定;3. 提高能效比:通过过冷技术的应用,机械辅助过冷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能效比得到了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1月CBZYJY 第2卷第6期23船舶职业教育(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跨临界二氧化碳循环设备及性能分析摘要:CO 2作为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特性。
基于此,在掌握压缩机内部结构及跨临界CO 2循环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跨临界CO 2循环与R134a 循环进行性能比较,得出在双级压缩中使用中间冷却器可降低排气温度,同时作为膨胀装置的毛细管能使工作稳定,即采用滚动转子式二级CO 2压缩机、中间冷却器和毛细管节流,可获得高效跨临界CO 2制冷循环。
结果表明,跨临界CO 2循环具有比R134a 循环更优异的性能。
关键词:CO 2跨临界循环;制冷剂;毛细管;双级压缩中图分类号:TB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28(2014)06-23-05收稿日期:2014-09-25作者简介:徐化冰(1971-),男,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制冷与冷藏技术。
徐化冰Trans-critical CO 2Recycle Uni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Abstract:CO 2as refrigerant has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Therefore,based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compressor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ns-critical CO 2recycle,the researcher makes performance comparisonbetween trans -critical CO 2recycle and R134a recycle,obtaining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two -stage compression,it can reduce the exhaust temperature to use intermediate cooler,and at the same time,the capillary as the expansion device can make the work stable.That is to say,it can make efficient trans-critical CO 2refrigeration recycle to use rolling piston two -stage CO 2compressor,intermediate cooler and capillary restri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ns -critical CO 2recycle has more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an R134a recycle.Key words:trans-critical CO 2recycle;refrigerant;capillary;two-stage compressionXU Huabing(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0引言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问题,对自然工作流体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视。
跨临界CO 2循环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
作为制冷剂的CO 2具有非常好的特性,如非消耗臭氧潜能值、可以忽略不计的GWP (一种物质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指数)、不可燃性和非毒性等。
尽管有工作压力高的缺点,但近年来还是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可在许多应用中提供一个完全安全的、经济的、成本低的且有效的“自然”解决方案。
CO 2作为低温制冷循技术研究与应用CBZYJY2014年11月第2卷第6期24环工质有很多优势,如设备和管路尺寸较小、换热效率高和没有腐蚀、蒸发温度可达到-40~-50℃的低温、低温时CO 2的粘度也非常小且传热性能良好。
同时二氧化碳可以从工业回收的废气中提取,其ODP 值为零,CO 2作为环保型替代工质,用于低温制冷循环系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二氧化碳已经被用于CO 2/丙烷和CO 2/NH 3级联循环。
采用超临界CO 2直接膨胀循环的热泵热水器在日本已商用化。
三洋是商业化CO 2压缩机及其应用热泵热水器的厂家之一。
但是,超临界CO 2循环被应用于冰箱或冰柜的还不多。
本文主要介绍滚动转子式双级CO 2压缩机超临界制冷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并对其散热性能和功率消耗与常规R134a 的循环进行比较。
1二氧化碳压缩机1.1跨临界CO 2循环特点及应对方案和传统使用氢氟烃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相比,跨临界CO 2制冷循环压缩机进出口有很高的压力差,且整个跨临界CO 2制冷循环回路中都有较高的工作压力。
因此使用普通的制冷压缩机是不可行的。
考虑到这些因素,CO 2压缩机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采用滚动转子式双级CO 2压缩机结构,如图1所示。
第二,采用内部中压结构和完全密封外壳设计。
1.2双级滚动转子式CO 2压缩机为应对压缩机进出口的高压力差,跨临界CO 2制冷循环压缩机采用了双级压缩和中间冷却结构。
采用此结构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降低排气温度,改善润滑条件。
第二,可以提高输气系数。
采用双级压缩,使单级压缩比下降,余隙容积的影响减小,从而使输气系数提高。
第三,可以节省压缩耗功。
理论分析表明,加入中间冷却后,比原始温度每降低3℃,下一级的压缩耗功约减少1%。
第四,可以减少每一级的作用力。
此外,压缩机的两个转子相差180°安装,可使压缩机的转动惯量变小、转矩平衡,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振动和噪音,有利于压缩机的启动和平稳运转。
1.3内部中压结构和完全密封外壳设计1级入口吸入低压二氧化碳,压缩后进入中间体压力外壳,使得外壳填充有中间压力。
由壳体将中间压力的CO 2送入2级压缩入口,压缩到最终压力并直接排出到气体冷却器。
内部中间压力的设计使该壳壁的厚度比高内压的结构薄35%,降低了重量,这几乎与以往的R410a 压缩机相同。
此外,内部中间压力的设计使压缩机中的运行/停止压力差比高内压的设计要小,提高了抗疲劳能力和可靠性。
2CO 2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1℃)通常是低于空调和热泵系统中的排热温度的典型值,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必须经过跨临界循环,即在散热过程中发生在临界压力以上,而吸热过程发生在亚临界条件下。
因此,跨临界循环最显著的特点是冷凝过程在气体冷却器的冷却中取代了常规亚临界循环。
在超临界区域的散热压力是独立的,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散热(冷却)压力即有一个最大的COP 。
对于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进行适当地优化和控制,就能得到最佳高压压力的相关参数。
图1滚动转子式双级压缩机结构技术研究与应用船舶职业教育2014年11月CBZYJY 第2卷第6期25同时发现如果中间冷却器使用吸气管道热交换器或微通道换热器等,可以改善跨临界CO 2循环的效率。
2.1换热器(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以前的蒸发器大多采用散热片式和圆形管式换热器,因为它们非常实用。
而二氧化碳具有较小的压降,除了圆形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是最可行的选择。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增强性能的潜力,并减少了尺寸和重量。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热传递的三维结构单元。
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行、直观的分类是由Mehendale.s.s 提出的按其水力当量直径的尺寸来划分。
通常将水力当量直径小于1mm 的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
该结构由高导热系数的材料构成,其换热过程是使底面上的热量经过通道壁传至通道内,其换热性能得到超过传统换热手段所能达到的水平,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所带来的“热障”问题。
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于1985年由Swift 研制出来。
研究表明,其微通道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可高达几十Mw/(m 2·K)。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研究所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成功研制出燃烧/气化一体化的微型装置以及微型热泵等。
卡尔斯鲁研究中心也在利用经过成型工具超精细车削加工的器件,将其彼此连接形成错流和逆流的微换热器。
2.2吸气管道热交换器吸气管道热交换器可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加装与不加装吸气管道热交换器冷却效果,可通过等式(1)和(2)分别与图2进行比较。
W 1=(h 1-h 8)=(h 1-h 4)+(h 4-h 8)(1)W 2=(h 1-h 4)(2)式中W —压缩机输出功;h i —各状态点的焓值,i 对应图中的各状态点。
显然,加装吸气管道后循环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图2CO 2跨临界循环过程但是,因为循环使用了吸气管道热交换器,使吸入气体的温度过高,该排出气体的温度可升到150℃左右。
这样就增加了工作的不可靠性。
所以实际的跨临界CO 2循环中需要通过中间冷却器来降低排气温度。
2.3中间冷却器利用吸气管道热交换器和中间冷却器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循环变为5-9-10-2-7-8-5,图中的最后排气温度2点为100℃左右,排气温度明显降低。
排气温度的降低还能够防止滑油变质和产生其他氧化有机化合物,以改善制冷循环的化学稳定性。
压缩的过程中使用/不使用中间冷却器可以通过等式(3)和(4)与图3进行比较。
W 3=(h 9-h 5)+(h 2-h 10)(3)W 4=(h 6-h 5)=(h 9-h 5)+(h 6-h 9)(4)式中W —压缩机输出功;h i —各状态点的焓值,i 对应图中的各状态点。
上式右侧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代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压缩单元的压缩工作。
在跨临界区域,由于等温的跨临界热排斥,与中间冷却器技术研究与应用CBZYJY2014年11月第2卷第6期26图3双级压缩加中间冷却器的CO 2跨临界循环过程(h 2-h 10)第二阶段压缩工作变得比无中间冷却器(h 6-h 9)小。
所以从压缩机工作效率来看,双级压缩中间冷却的工作性能比单级压缩更好。
中间冷却器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
然而,过多的饱和蒸气可能使液体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二级,这可能导致磨损或阀门损坏。
因此,中间冷却器的容量和位置需要仔细考虑。
2.4节流设备作为膨胀装置,毛细管被广泛使用。
毛细管焊接在冷凝器输液管与蒸发器进口之间,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毛细管可以防止冷凝器中常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蒸发器,降低蒸发器内的压力。
在压缩机停止运转后,能通过毛细管使低压部分与高压部分的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压缩机易于启动。
由于毛细管的流通截面大小不能调节,故当工作状况发生变化时,不能自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