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是中医博士班课程之根——读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学习心得有感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其中,《伤寒论》笼统地将病分类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每个经的病变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区别。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
其次,《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讲究全面观察病人的症状,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处理,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伤寒论》还强调了中医的预防观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养阴清热”、“清热散邪”等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个人的身体养护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伤寒论》中的一些具体治疗方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都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这些方剂对中医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的思路。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了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剂,认识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以病理为主线,系统总结了那个时期流行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心得,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医学家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研究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分为六篇,分别是:太阳篇、少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
每篇都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太阳篇以寒邪为主,少阳篇以郁热邪为主,阳明篇以湿热邪为主,太阴篇以湿邪为主,少阴篇以内伤邪为主,厥阴篇以时邪为主。
通过深入学习各篇的内容,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发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三、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1. 深入理解中医病理学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脉络,表里关系,寒邪、热邪、湿邪等病理变化,让我对中医病理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判断疾病的病机和选择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师法古人,不断创新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古人的学习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学。
《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些过时,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的健康需求。
3. 注重辨证论治《伤寒论》注重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一直对《伤寒论》充满敬畏之情。
这部医学经典文献记录了古代医生们深刻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学习中医、了解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次研读、学习,我深刻领悟到《伤寒论》中关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念和方法,获得了宝贵的学习体验。
首先,学习《伤寒论》给我带来了深深地思考。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经典之一,蕴含着中医学的精髓。
其中的每一个诊疗方法,都是历经海量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和优化的。
不同于西医的单一病因病机观念,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侧重于辩证施治,疾病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疾病的病因病机,对于中医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认为《伤寒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预防重于治疗,防病于未然。
中医的治疗理念主张强调在人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伤寒论》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被强调,认为“病得其始,则易治其状;病久其状,则难治其始”。
这正是中医预防医学优越性的体现,避免疾病的发生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为解决传染病治疗现状提供了重要鉴定。
其实,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有很多难度和疑点,要认真思考好的学习是必须的,需要详细而深入的解读,这需要我们对这部经典著作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并且,《伤寒论》中的许多经方、治法和医学思想和现代总体中医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有很多共通之处,这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更新,使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对我们学习中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认真研读和学习,我深刻领悟到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需要通过考证与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弄懂中医的独特方式和价值。
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中药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标题:《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导言:《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宝典。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逐渐悟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重视病因的诊断与研究《伤寒论》中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病从外来感邪引起,感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
外邪即外界邪气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侵入到身体,而内邪则是人体内部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原因而发生的疾病。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发现《伤寒论》中对病因的总结非常精准。
例如,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被风吹、饮食不洁等情况,那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被外感邪气所伤,需要进行外邪的解毒与驱除。
另外,《伤寒论》中也描述到了长期饮食油腻、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邪,治疗时可以通过调和脾胃来根治。
因此,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辨证施治,因病而异《伤寒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明确指出了不同病状对应的不同治疗方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变。
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针对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分析感受寒邪所致病发的情况时,会对身体的寒热状况以及舌象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遇到有病不同病状的患者时,也会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明白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每一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预防为主《伤寒论》中强调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医治疗方法和原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
中医注重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在治疗上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与西医注重病因和病理研究,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的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伤寒论》也让我了解到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如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过度疲劳等。
此外,通过调理身体,使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也是中医的一大特点。
另外,《伤寒论》中还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健康状况受到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医注重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调节人体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以促进健康。
最后,《伤寒论》还给了我启迪,即疾病治疗中要综合考虑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法。
这种根据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
总的来说,《伤寒论》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启发我更深入地研究中医。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从博士生学习心得悟《伤寒论》教学之“得”——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教学体会
论 , 及文 献 研 究 之 “ 寒 论 研 究 有 重要 启示 作用 者 9 涉 伤 5分 。
. 发展 概 况 ” “ 家 名 著 简 介 ” 临 14 考 试 结 果 、名 ,
皮肤 科 专 业 陈 信 生 博 士 认 为 9 0分 以上 2 名 “ 性荨 麻 疹 不 耐 寒 热 , 一 些 起 1 慢 冷 床研 究之 “ 法组 方 规 律 ”、 治 法 (63 )8 8 分 5 (62 ) 皮 疹 , 一 些 也 起 皮 疹 , 晚 和 清 治 “ 2 .% , 0~ 8 3名 6 .% , 热 夜
作者简 介 李 赛美 , , 女 医学 博 士 , 教授 , 博士 生 导师 。研 究 方 向 : 医临床 基 础 后遗 神 经痛 , 中 均是 从病 机 辨 证 思路 ( 伤寒论 ) 教学 与临床研究 。
获 得灵感 。
・作者单位
广州 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 14 s 5oo )
范例 ” 三是伤 寒名 家讲 座 、 房赏 ; 查 析 , 括 中 医 泰 斗 邓 铁 涛 教 授 讲 包
2 学之 所 得
汤 , 合 玉 屏 风 散 、 合 参 苓 白术 或 或
座 、 继 柏 、 万 山 、 国 强 、 力 2 1 专 业素养 熊 郝 梅 刘 .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 中医教育
从 士 学 心 悟 伤 论 教 之 得 博 生 习 得 《寒 》学 “ ”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对于中医临床诊疗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一、全面而系统的病因病机观《伤寒论》详细记录了恶寒、发热、汗出等伤寒的病因、病机,从气候、饮食、情志、外伤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病因病机观。
《伤寒论》中提出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理论,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病情判断出主要的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阴阳平衡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阐述了病程中阴阳失衡的表现及其对疾病的影响。
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强调恢复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了人体内外的各种对立面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一观念对临床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注重阴阳调节,避免一方过盛或不足,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尿液等不同的体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提出的辨病症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为我们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而实用的指导。
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辨寒热、辨气血、辨虚实、辨表里等,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注重细致入微的辨证分型,以便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治未病的重要性《伤寒论》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方法和原则。
其中讲到了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和养生保健,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我们应该积极推广预防疾病的观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共分八十篇,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通过阅读伤寒论,我深刻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一、病因与病机伤寒论首先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即受到风寒之邪,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
其次,书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外邪侵袭人体后,先伤表里,然后伤及脏腑。
通过深入研究病因和病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二、辨证论治伤寒论对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书中提出了“六经辨证”和“伤寒六经辨证法”,即根据六经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分型和治疗。
这种辨证论治方法,强调辨证求因,个体化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三、方剂运用伤寒论中介绍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这些方剂是在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独特的药物组合和配伍原则。
通过学习伤寒论中的方剂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成和应用,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四、辨证施治伤寒论中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作者提出了“因证治病”、“辨证论治”等观点,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找出病因,还能够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辨证施治,提高治疗效果。
五、预防与调摄伤寒论中强调预防与调摄的重要性。
作者提出了“疾病可发于未病”、“调摄阴阳”等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调节阴阳平衡。
通过预防与调摄,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和调摄,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通过阅读该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doc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伤寒论》的历史地位《伤寒论》被誉为“医方之祖”,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而且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病因学:《伤寒论》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强调了“邪气”与“正气”的相互作用。
病机学:书中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包括邪气在体内的传变规律。
辨证论治:《伤寒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
方剂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中医的整体观念: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都应个性化。
方剂学的精妙:《伤寒论》中的方剂配伍精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伤寒论》的理论和方剂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对伤寒病的治疗:《伤寒论》对方剂的运用至今仍对伤寒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对其他疾病的启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剂学思想也适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伤寒论》的理念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五、总结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
伤寒论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伤寒论》的讲座,聆听了专家对这部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伤寒论》的重新认识《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鼻祖。
在此之前,我对《伤寒论》的了解仅限于它的历史地位和部分内容。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伤寒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首先,《伤寒论》是一部系统阐述伤寒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医学著作。
它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理念至今仍被中医临床所遵循。
二、对中医理论的全新理解在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
这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全新的理解。
1.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疾病不仅要针对病因,还要考虑病情的个体差异。
辨证论治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2. 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人体的整体性,协调脏腑功能,调整阴阳平衡。
3. 辨证论治强调动态观察。
中医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动态观察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的高度灵活性。
三、对临床实践的启示1. 坚持辨证论治。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重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注重整体观念。
在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人体的整体性,协调脏腑功能,调整阴阳平衡。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3.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的圣典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伤寒六经变证”,即将伤寒分为六经的邪气侵袭不同脏腑而出现的不同症状。
这种理论使得医生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同时,《伤寒论》还提出了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不治一病”、“收明先后”等,这些原则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指导,使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是我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伤寒论》使我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中提出的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还能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脉象的性状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
同时,舌诊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伤寒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通过观察舌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了解病情的本质和病变的程度,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次,《伤寒论》强调了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防病先治,治病先防的观点,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一致,都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和病症的预防。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养生,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伤寒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如随季节调整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方法也都非常实用。
最后,《伤寒论》的学习带给我了一种治病救人的使命感。
尽管《伤寒论》是一本古代医学著作,但其中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读伤寒论心得(共5篇)
读伤寒论心得(共5篇)第一篇:读伤寒论心得《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
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
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27(4)中医教育ECM李赛美,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No.A2080003),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No.A207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班共80名学员选修了伤寒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50学时,教学设计分12个专题,3大板块:一是伤寒论温习,对伤寒论整体构架进行串通,浓缩精讲;二是专题讨论,涉及文献研究之“伤寒论研究发展概况”“名家名著简介”,临床研究之“治法组方规律”“治法特色研究”“拓展经方临床运用思路”“经方运用示范”“实验研究范例”;三是伤寒名家讲座、查房尝析,包括中医泰斗邓铁涛讲座,熊继柏、郝万山、梅国强、刘力红、卢崇汉等教授查房讨论录像,同时旁听第六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研班授课等。
考试为撰写心得,要求体现3要素:①真,真心流露、真情表达、真实想法;②新,新的视角、新的见解、新鲜出炉;③精,内容精炼,有内涵。
学习心得内容涉及多专业,尤其专业之外诸多见解,令人振奋。
现撷其要者,探讨如次。
1学之所悟1.1悟中医何为中医?如何创新发展?博士们自有见解。
对于“纯中医”的解读,不再拘泥于不懂西医学、单纯掌握中医技术的“老古董”形象,而是把“纯”字理解为拥有扎实纯正的中医临床理论思维。
建立中医的临床思维不必在于什么形式,重要的是持有中医纯正的内涵。
在21世纪的今天,面临西药毒副作用及药品不良事件日益增多,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人们重返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价值必将凸现。
作为一名中医博士生,更有一份责任,继承中医,弘扬中医。
创新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生命。
中医如何创新?首先应该潜下心来,向古人学习,向老祖宗学习。
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
近年来大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新技术、新思想来自对古代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探索。
中国是4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东方古老民族,5000年发展积累,沉淀了极为深厚的文明财富,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技术中的二进制运算原理等,这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发现,都可以从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找到答案,或是受其启发而灵光一现,或是与其有相同的理论内核。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是博士生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味步人后尘、仰人鼻息是不可能实现科技独立并领先的。
唯有向历史学习,向先人学习,延续5000年文明史,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中医才能走出一条独立发展道路。
以中医为最杰出代表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也是凝聚整个世界华人的根本。
失去传统文化,就是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失去中医,就是失去祖先对于我们生命的几千年连续的宝贵探索。
当国人苦苦寻找强国之路、健康之门时,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的所有?或许,最佳答案就在眼前。
1.2悟经典本班大部分博士生为非伤寒论专业,为何选择经典课程?博士们有另类解读:10多年专科工作经历,使理论和经验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医师,当你在临床独挡一面解决病人难题发现一般现成中西成药不能解决复杂病情时,当你运用中药方剂总是停留在疗效不确定时,发现【百家窗】中医经典是中医博士班课程之根*———读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学习心得有感李赛美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510405)关键词:中医经典;伤寒论;博士生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中图分类号:G642.42178・・2008年7月,27(4)中医教育ECM老中医们以同样类似方药却达到效果时,你就会想要重新学习和探究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应用的技巧及经验。
选择伤寒论,无疑是一种机会。
如何学经典?经典学习的意义何在?我们不能用圣经去指导佛经,要建立坚定的中医思维,必须从中医之源———经典学起。
只有回到仲景成书年代,才能真正读懂仲景的本意。
是《伤寒论》帮助我们告别了过去对于中医、对于疾病简单认识,告别了还原论影响下的简单思维方式,开始以中医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学习经典的感受,博士生们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每一次学习都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当你体会,当你应用,那种心灵愉悦,使我们充满感激,感激张仲景为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世界留下无价之宝。
不少博士生感叹道,3年来一直在利用所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经典,而且,越来越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若辨证准确则效如桴鼓,学习中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有机会到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有机会听伤寒老师们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许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老师却根据临床经验讲解得细致入微,让我们如梦初醒。
我们没有选错,无论今后发生什么,都不会为我们的选择后悔。
虽然现在中医的处境艰难,但是,在中医药大学,我们看到了如此热爱经典和应用经典的老师,还有那么多热爱经典的同学,中医决不会灭亡,中医一定会从此崛起!1.3悟教学在授课期间,我们将全国第六期经方班全国经方名师讲座与查房录像进行播放,博士生们赞扬伤寒教研室“能为中医计,邀天下于中医有真知灼见者,使其能播名天下,中医亦承此播于天下,而能掀起中医热潮,其胸襟气度,足为天下敬仰”。
博士生们对教学也给予积极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理论付诸于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首先,老师们授课更加生动,上课时讲稿更富于条理性;其次,同学们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点从上课出勤率不难看出。
学中医,学经典最热;而学经典最热的地方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能够在博士期间再次聆听伤寒教研室各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提高对中医的信心、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强化中医临床运用的每一堂课,再次巩固了我们对中医的认识。
李老师用真实的临床病例,贯穿于对整篇伤寒论原文串讲,将伤寒论原文讲解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升华了我们对中医的信心和认识;朱老师以伤寒论为基础,辅以五运六气,将现实生活中种种事件,解释得条理分明,加强了我们对中医的好奇心;彭老师将单方的加减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
可以说,最能让我们如沐春风的就是经典课程,特别是学习伤寒论。
总觉得上课时间太短,总觉得我们对中医以及传统文化理解太浅薄,从而增强了对中医更深层次追求的渴望。
”关于经典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博士们各有见解。
只有现身说法才能让人信服,这比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的方法更能打动人心,且印象深刻,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医的信心,这方面的意义可能比一节课让大家记住几句条文、背下几首方剂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
老师强调的信心对于初学中医的学子非常必要和极其紧迫,而建立信心的最好方式就是老师恰当的引导和自己临床实践,哪怕是最简单的方证。
虽然博士生专科的专业不同,使用范围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但中医的临床思维是一样的。
短短的课程,重新打开了一扇中医经典艺术窗户。
1.4悟成才博士生的心得是广博的,内涵是深刻的。
有的博士生综合《伤寒论》成书和张仲景传记、传说,提出仲景在学力、眼力、笔力和气度上超越古今,足以为后者之师。
“学力尤为其中根基,缺之纵华亦不实,故最为重要,其余二者能得之者,当盛名则亦能服众,而气度又是另一回事,作为仁心仁术的医学,尤其需要气度。
……古人云:学与师齐,减师半德;学过于师,堪称传授”。
2师之所感2.1认识问题博士生培养是中医高等教育的塔尖。
作为未来中医事业的传承者、开拓者,他们被赋予特殊使命,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乎中医未来的命运。
无论其培养模式、方法如何,其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性质必须姓“中”,而不是姓其他,根基问题是不能含糊和动摇的。
2.2探索对策经典课程是中医之根。
在博士班开设中医经典课程的意义不在于对经典本身的了解多少、运用如何,重要的是通过经典课程学习,巩固和强化中医思维,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在更高层次探索如何借它山之石,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继承、弘扬、创新中医学术作贡献。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重79・・2008年7月,27(4)中医教育ECMClassroomEducationofChineseMedicineinCollegesofWesternMedicineUnder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LIJun-chang,TONGWei,WANGZong-ren,LIFeng,ZhangYueXiJingHospital,4thArm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Abstract:Constructivismisanimportantbranchofthecognitiontheory.Interm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quirementofclassroomeducationofChinesemedicineincollegesofWesternmedicine,theunderstandingandpracticeofitisanalyzedunder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Ithasbeenrecognizedthatsuchaneducationtakesstudentsasthemainstayandtheteachertheleadingrole.WhathavetobeconcernedaboutinclassroomeducationofChinesemedicinearediscussed.Keywords:constructivism,classroomeducationofChinesemedicine,teachingandlearning!!!!!!!!!!!!!!!!!!!!!!!!!!!!!!!!!!!!!!!!!!!!!!!!!!!!!!!!!点在于培养兴趣、坚定信心、强化思维,这对博士生“中医属性”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3获取经验自有博士学历教育以来,伤寒论一直作为必修课。
随着研究生队伍扩大,我们曾尝试在非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经典课程,同样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甚至从未学过中医的学生都感慨“中医原来是这么美妙”!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学习经历和专业要求,我们没有恪守教学以原著精读,考试以原文背诵、名词解释等简单闭卷形式,而是在把握经典整体概貌前提下,更多侧重于中医思维方法的探索。
通过事实、疗效、经历,展现教师个人研修经典心得心悟,授人以渔;考试采取开卷,或撰写原著学习心得,或结合各自专业谈体会,如学伤寒论有感、伤寒论对您专业学习有何帮助、从您专业角度谈谈伤寒论今后研究与发展的思路等互动探索性命题,大大消除了学生畏惧心理,激发了学习、探索经典的积极性,学习不是一种包袱,而是动力、快乐和享受!本课程教学获得了实效。
博士生们对经典充满了期盼、兴奋和热爱,肺腑之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起。
也许伤寒论课程结束后,大部分非伤寒论专业的博士生在记忆中不会留下太多的经文和方药,但留下了中医的“根”、中医的“火种”,蓄势待发,其效应将不可估量!(收稿日期:2008-03-03)(英文摘要上接第40页)!!!!!!!!!!!!!!!!!!!!!!!!!!!!!!!!!!!!!!!!!!!!!!!!!!!!!!!!!《中医教育》2008年征订启事《中医教育》创办于1982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