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定位及主要模式综述
2 城 市品牌 的概念 .
开放 度等 ) 两种 , 在进 行城市品牌定位时必须要考虑这 些 要素 的方方面 面 , 因此 , 这决定 了城市 品牌 定位必然是 一 项 复杂的、 系统性的工作 。( ) 2 企业品牌定位的客体所指 的潜在顾 客是指所 有 已购买或未 购买但有 可能购买企 业 产 品的所有 目标群 体 , 他们 只 是整个 社会 公众 中的一 部
或企业 自身 , 主体单 一 , 因此定 位 的针对性 强 , 过程 相对
一
、
1 市品牌 定位 中“ 市” .城 城 的概 念界 定 城 市品牌 定 位属 于 城市 营 销学 中的 一个 概 念 。 目 前 , 国内外 的文 献中 , 于城市 营销 ( i re n ) 在 关 ct makt g 和 y i 地 区营销( l ema en ) pa r t g 的概念 尚无统一 的术语 表达 。 c ki 泽波 ・ 瑞尼斯特 ( ep a io 在其研究 中规 定 了其所 SpoR i s ) nt
4 城 市 品牌 定位 与 城 市 定位 .
20 ) 城市品牌 分类 ( 05 、 张锐 , 0 )O 2 6 1 种角度 。 0 这些研 究者虽然从不 同角度进行研 究 , 是 , 目的 但 其
归根结 底是一致 的, 即提高城市 ( 区 ) 地 的知 名度 和美誉
度, 强化吸引力 , 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 ( 口商 、 游和商 出 旅
分; 并且 , 这些潜在 顾 客有 着若 干类 大致相 同的需 求 , 因
目前 , 国内外 的城市 品牌研 究者 们分 别从 不 同的角
度对城 市 品 牌 进 行 了研 究 , 纳起 来 大 致 有 : 游 业 归 旅 ( ill,9 9 、 Whte 19 ) 城市文 化 ( 鸿雁 ,0 2 、 td 张 20 ) 品牌 化 ( 尹
国内旅游品牌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品牌研究综述余莎曼;范柳娜;李锋;伍婷婷;丁滇;吴杏荣;俞万源【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tourism brand has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tourism brand studies within a decade. We carried out several studies that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ose studies, with descriptive study, mainly focus on brand building, brand innovation, brand marketing, brand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method from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t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se studi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especially in city tourism. While there are also some articles composing for country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The purpose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s making clear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brand.%在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品牌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2017年6月一、前言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
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
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
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
[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
城市品牌创建与经营研究综述
最具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的称谓 。它是从商品品牌 、 企业品牌延伸过来的 ,
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 。夏玉曾 、 谢健认为 , 城市品牌是某城市
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
三、 城 市 品 牌 创 建 的 主要 途 径
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 , 是众多企业通过合作拼搏 的
结果 , 是众 多企业品 牌精华的浓缩 与提炼 , 是该地域 形成的 某 个行业或某个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杜青 龙、 袁光才认为 , 城 市 品牌是城市管理 者利用所属城市具有 的要素 禀赋 、 历 史文化 积淀 、 产业优势等差别化品牌要素 , 向 目标 受众提供 持续的 、 值 得信 赖的 、 有关联的特别承诺 , 以提 高受众 对城 市的反应效用 , 增强城市 的聚 集效益 、 规模效 益和 辐射效应 。陈建新 、 姜海 认 36 《 当代经. 济 0 l ±堡 ! 塑
、
城 市 品牌 的 内 涵
关 于 城 市 品 牌 ,现 代 营 销 之 父 菲 利 普 ・ 科特勒( P h i l i p
K o d e r ) 认为 , 任何一个国家 、 都市 甚至城 镇都可以进行“ 地点营 销” , 不 同地点可 以切合 自身实际 , 建设作为 居住 、 投资或旅 游 胜 地 的 竞争 优 势和 品 牌 形 象 。美 国学 者凯 文 ・ 凯勒 ( K e l v i n K e u e r ) 指出 , 品牌化具有普遍 I 生, 诸如个人、 组织 、 区域甚至是注 意力都可 以被品牌化 ,品牌化的力量在于让人们能够识别它 , 并且在 地理位置和 某种理性化的 象征 之间建 立一种联 系 。泽 波・ 瑞尼斯特 ( S e p p o Ra i n i s t o ) 吸收 了凯 勒等人的思想 , 给 出了 地区品牌的概念 。他指出 , 地 区品牌化 是指增加地区吸 引力的 方法 , 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地 区识别 ( P 1 a c e — i d e n t ) , 而地区产 品则是提供 给地 区顾客的提供物总体组合。
城市品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品牌定位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城市品牌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吸引投资与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如何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找准自身的品牌定位,成为当前城市管理者与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品牌定位的规律与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本研究以某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品牌定位策略。
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尚不明确;二是现有研究对城市特色与优势的挖掘不足;三是城市品牌定位与城市发展战略之间存在脱节。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品牌定位?如何将城市品牌定位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定位。
研究范围主要限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探讨;二是城市特色与优势的分析;三是城市品牌定位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本研究的限制在于,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对所有城市的品牌定位进行详尽分析,但力求通过对典型城市的剖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品牌定位方法。
本报告将从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策略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份实用、具体、操作性强的城市品牌定位研究报告。
二、文献综述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品牌理论。
Kotler(1993)提出了城市品牌化的概念,强调城市应通过独特的品牌定位提升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Ashworth(1995)和Kavaratzis(2005)等学者构建了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框架,包括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品牌个性等方面。
在主要发现方面,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品牌定位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文化、历史等特色资源(Anholt, 2002),并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长远规划(Braun, 2008)。
基于STP4P理论的烟台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STP4P理论的烟台营销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STP4P理论的烟台营销策略研究。
STP4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产品定位(Positioning)以及市场渗透(Penetration)、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市场促销(Promotion)和渠道优化(Place Optimization),是一种全面且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框架。
烟台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的城市,其营销策略的制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STP4P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随后,结合烟台的实际情况,分析烟台市场的细分情况,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并进行有效的产品定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市场促销和渠道优化等策略,提升烟台在目标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实现其市场营销目标。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STP4P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烟台在市场营销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收集烟台市场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验证STP4P理论在烟台市场营销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烟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烟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STP4P理论的应用领域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STP4P理论概述STP4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以及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的组合策略,是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框架。
城市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建设研究综述杨礼茂;程晓珂;李文静【摘要】City brand building as a hot topic nowadays, by the great concern of city managers, how to pass the city value through the city br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becomes the topic discussed by government, media, academic community together.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city brand building, from six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of city brand, structure of city brand, positioning of city brand, spread of city br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ity brand, 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hina's city brand construction.%城市品牌建设作为时下热门话题,受到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如何通过城市品牌传递城市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政府、媒体、学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品牌建设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从城市品牌的概念界定、城市品牌构成、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综合评价和建设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研究,为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店铺招牌调查研究报告
店铺招牌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店铺招牌成为了商家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
店铺招牌不仅体现了商家品牌形象,同时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然而,目前对于店铺招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设计、摆放、效果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为此,本研究围绕店铺招牌展开调查,旨在探讨店铺招牌的现状、问题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商家提供有益的招牌设计及管理建议。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店铺招牌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店铺招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商家提供改进策略;三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店铺招牌的设计、摆放等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如何优化店铺招牌以提高其吸引力?研究目的在于:一是分析店铺招牌的现状及问题;二是探讨店铺招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三是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研究假设为:店铺招牌的设计、摆放等因素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一线、二线城市,以实体店铺为研究对象,排除网络店铺。
研究限制在于:一是调查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全国范围内的店铺招牌现状;二是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本报告将系统呈现研究过程、发现、分析及结论,以期为店铺招牌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店铺招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牌设计理论框架,二是招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三是招牌管理策略。
在招牌设计理论框架方面,前人研究提出了视觉传达、品牌形象、文化元素等理论框架,为招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招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店铺招牌的视觉吸引力、信息传递效果等因素对消费者的注意力、记忆、购买意愿等具有显著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在招牌摆放位置、字体、颜色等方面的结论仍存在争议。
在招牌管理策略方面,已有研究提出了差异化、个性化、规范化等管理策略,以提高店铺招牌的效果。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及观点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国外学者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进展以及相关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和综述,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城市形象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化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领域。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城市品牌和城市认同方面,强调城市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对于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视角的拓宽,城市形象研究逐渐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城市形象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向了更多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如城市印象测量和城市形象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城市形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1. 深度研究视角在深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揭示了城市形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
斯密斯(Smith)提出了"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理论框架,通过考察城市实践的参与主体、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等维度,探讨了城市形象的本质与发展。
国外学者们还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关系。
他们认为城市形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繁荣紧密相连,更与社会文化、城市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广度研究视角在广度研究视角下,国外学者们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城市形象的差异、相似之处以及变迁规律。
通过对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以及悉尼、巴黎等旅游热门城市的分析,他们发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和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
国外学者们还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形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研究——以邛崃文脉坊为例
公关论坛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研究――以邛崃文脉坊为例文/常萱诗 岳子尧 杨宇航 陈一烁 张光蕾摘要: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愈发坚定,本文以中国多个文化街区为前期参考,运用扎根理论,深入剖析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地方特色、消费者需求等。
在文化街区品牌运营中,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街区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同时应加强与当地社区和政府的合作,促进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消费者感知;扎根理论;文化街区;品牌运营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文化街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化形态,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研究针对目前国内文化街区的保护运营、旅游开发等问题,发现在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
但对于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扎根理论这一定性研究方法,从实际资料中提炼理论,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现象,深入剖析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文献综述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和未来。
深入探索消费者感知与文化街区品牌之间的联系,首先要以文献为基础进行梳理。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中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策略,为我们当前研究如何提升消费者在文化街区的感知和体验提供借鉴。
在《消费者感知价值研究》和《品牌运营战略研究》中,指出消费者感知关注认知、评价和喜好,品牌运营需注重战略、形象和推广,构建基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战略框架。
在《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评价研究》中,提出了构建消费者感知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评价体系,规范文化街区的评价。
基于此我们了解到,消费者感知、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是文化街区品牌运营研究的重要方面。
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综述
233党的建设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综述陈惠琼(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作者简介:陈惠琼(1984-)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广州工商学院宣传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广州工商学院校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建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DJ004。
研究现状截至2020年10月9日,在CNKI上以“民办高校党建品牌”为主题搜索,显示文献仅有10篇,输入“民办高校党建”则显示文献有1087篇,输入“高校党建品牌”显示文献有230篇,输入“党建品牌”显示文献2160篇。
关于民办高校党建品牌的实践研究,最早始于2007年。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国家一流民办高等院校。
在经济学领域中,品牌是企业区别于其他商品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名称、符号或设计,代表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大约2010年开始,高校逐渐把品牌理念植入到党建工作中。
随着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也逐渐深入,但目前还存在成果不够丰富、文献资料偏少的状态。
但普遍意识到,“将品牌理念引入高校党建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久之计,创建高校党建品牌的意识已成大势所趋。
”[1]目前,关于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在CNKI能搜集的文献仅2篇,分别是刘稳丰《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和孙阳《近年来高校党建品牌创建的研究综述》。
刘稳丰(2015)在《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一文,对2010-2015年的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状况做了梳理,认为可把2010-2015年视作为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的初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江西省教育工委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了党建品牌,广东科技学院开展基层“星级党组织”和“六型”党组织品牌创建工作,是目前为止文献资料中显示的广东地区最早创建党建品牌的民办高校。
城市形象理论研究述评
有“ 中国最悠闲的城市” 之称 ,休闲之都” “ 自然就代表 了其城市形象 ; 南宁城市景观特色以绿色见长 ,中国 “
的角 逐 , 建 2 世纪 特色城 市形象 已成为 当前 的重要 构 1
课题 。
方法对城市涉及竞争力的各方面指标系包括资源定位、 产 业定位、 基本功能定位等方面[ 。杨向华认为, ¨ 城市形
象定位的依据是明确城市功能 , 能成为城市形象发展 的关键因素, 无疑是每个城市 自己的发展 目标和城市 实 际承载着 的经济 、 政治 、 化功能 。有学 者从哲 学理 文
Ke r s ub n ; n e p st nn ; ut a o ; v w y wo d : r a r g ; o io ig c lv t n r i a i i i e e
p n il b u r a g oi o ig i ps r c e a o t b n i e p st nn . u ma i
cln sl ot ra m g oioi h o ,ra m g tao h o Iybt e ogt e W r slm n fi c s nt te eeteus bu u niae si n er ubniaec i tnt r sl ,uw t uh t r e i ay e c i h h - l r ta b p tn gt y l u vi ey td h h e e t l di e e o e n
态变化 , 学确定 自身各方面发展 的 目标、 科 占据 的空 间、 扮演的角色、 竞争的位置。 城市形象定位理论可归纳为营销定位理论、 城市 竞 争力定位 理论 、 学定位 理论 、 共关 系定位 理论 和 哲 公 建筑规划定位理论 , 代表性观点有 : 美国营销学家里斯
宁波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已处理
宁波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宁波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策略研究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旅游节庆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
对与旅游节庆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汇总、整理发现,国内对旅游节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概念界定、特点及功能等)、策划管理等几方面。
研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对基础问题(定义、分类、特点及影响等)研究较多、案例分析居多、研究局限性较大、缺乏对理论框架的搭建、对品牌化的研究少之又少。
从对旅游节庆相关的研究来看,对旅游节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突出表现在对旅游节庆概念外延不确定性的探讨上,例如:黄翔(2006)认为,旅游节庆是指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时间和同一区域内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能够吸引区域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同于人们常规的生活路线、活动和节目的各种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博览会、运动会、文化生活等,它以各种节庆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定的旅游开发形成一种特殊的现代旅游产品,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旅游节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张彬彬(2003)在界定事件旅游的基础上,把旅游事件按内容划分为博览展会型、节庆活动型、文体赛事型和商务会议型。
可以看出,在这种界定中,节庆旅游是有别于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文体旅游的。
但是,目前国内很多研究会展旅游的文献往往把节庆旅游归入会展旅游的范畴(林茂,2004)。
这些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促使部分学者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旅游节庆,例如,吴必虎(2001)认为,广义的旅游节庆等同于旅游节事,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一般一年一次节日活动,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特殊事件。
戴光全(2003)也把广义的节庆等同于节事、认为狭义的节庆专指各种节日。
徐舟(2005)则从狭义节庆的角度来理解旅游节庆,认为旅游节庆只包括目的地根据其资源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节庆活动,不包括传统节庆和特殊事件。
我国区域(城市)品牌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5-09-15我国区域(城市)品牌研究综述!江振娜[摘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品牌问题成为一个强烈的客观需求。
文章从区域品牌的概念、特性和相关关系、区域品牌建设这几个角度对我国的区域品牌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 (2005)04-0038-05近些时候,在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塑造区域品牌的新现象。
其实,区域品牌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从商品(产品)品牌、企业(商号)品牌延伸出来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区为了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为了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把区域当作品牌来经营。
就如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 evi n Lane K eller 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所说的: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目前,国内的学者已经对区域品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区域品牌的概念、特性和相关关系、区域品牌建设这几个角度对我国的区域品牌研究作一综述。
一、区域品牌概念研究的综述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区域品牌概念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另一方面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成为一种无形资产。
[l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品牌和区域形象品牌密不可分。
认为“若是区分某个区域内的一群生产者所用的标志,则称之为区域形象品牌”;[2]如“景德镇———中国瓷都”是景德镇市所有瓷厂的共同品牌;“日本电器”代表日本电器质量好和信誉佳的集体形象。
而城市品牌战略,是指在城市进行整体形象传播的过程,全面塑造城市品牌质量,创造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的战略。
[3]而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就是城市品牌或者说城市形象品牌。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作者:钟声悦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城市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速度和趋势,张扬着现代文明的面貌,近年来,各大城市为了提升竞争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着自我推销,在城市营销观念的作用下,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其传播快捷、内容全面、语言直观的特点,逐渐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形象的主要手段。
本文以视觉叙事为探讨中心,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概况和叙事语言转变两大角度进行综述,并结合影像案例进行叙事分析。
关键词:城市宣传;城市形象宣传片;视觉叙事随着城市营销观念的兴起,城市形象宣传片凭借在叙事、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传扬城市精神风貌、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大范围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首选方式,近年来持续热度不减。
各领域的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到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上;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视觉叙事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过程、传播策略等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视觉叙事概念目前涉及城市形象宣传片叙事研究的文献中,对“视觉叙事”概念的阐释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叙事学角度,如王祝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研究》(2016)、蔡赛赛的《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2013)、詹卓的《城市传播的五维叙事策略》等,在这一类文章中,以法国结构主义作家托多罗夫(T.Todorov)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提出的“叙事学”术语为研究起点,分析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发展阶段。
其中,经典叙事学是以叙事作品文本为研究核心,将其看作封闭完整的符号系统,仅针对作品本身进行内在结构、语式、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剖析的纯文本研究;而后经典叙事学认为故事的意义是在叙事交流与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可被视为是对叙事规则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体现,因此更关注故事被讲述的具体方式。
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告理论家、大众文化研究者与传播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广告中的叙事现象,广告叙事学进入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畴,用叙事学来阐释广告也是研究广告的一条新路径。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述评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升级,品牌一词,几乎成为21世纪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品牌从最初的产品标识,到现在的公司品牌,城市和区域品牌,甚至国家品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品牌长盛不衰,实现永续经营。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实现永续经营的品牌十分鲜见。
于是,品牌生命周期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但是,品牌真的有生命周期吗?关于这一问题,无论在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试图就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不同观点做一批判性的综述,并提出对品牌生命周期的看法。
一、品牌生命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把品牌明确视为一个生命体的品牌生命周期学说是欧洲经济学院德籍教授曼弗雷德·布鲁恩(Manfred Bruhn)首先提出。
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有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和两极分化阶段。
之后的学者对品牌生命周期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主要分化为有限论、无限论和折中论三种观点。
1.有限论品牌生命有限论认为,品牌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期。
不论是经历四个阶段还是多个阶段,最终一定会走向衰退。
持品牌生命有限论观点的专家学者,以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为例,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应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探寻品牌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他提出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见图2)。
而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被描绘成一条钟形曲线(见图1)。
这条曲线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
虽然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呈现出钟形的生命周期,不同的产品其生命周期具有一定差异性,曲线弧度也会有所不同,但产品生命周期第四阶段由于销售量的减少使产品出现衰退得到了普遍认同。
图1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资料来源: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
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
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
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研究有: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
主要研究有: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
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
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
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
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
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
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
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
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
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
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
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
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业,将地方的资源和未来视为产品,分析其内外部环境,以及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其目标市场,如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营销的过程[19]。
在我国,城市营销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
赵正(2001)提出了城市经营的营销学思考[20]。
踪家峰(2001)提出要进行城市整体推销,推行城市cis战略[21]。
孙成仁(2001)撰文指出城市营销时代的来临[22]。
卢泰宏(2002)在《营销在中国ⅱ》一书中专章介绍了城市营销在我国的兴起[23]。
左仁淑等(2003)认为,城市营销就是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称[24]。
诸大建等(2005)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营销研究现状后,指出目前城市营销研究仅止步于宏观战略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操作策略层次,他们提出未来城市营销研究应从城市旅游产品营销、城市投资产品营销和城市居住产品营销三个方向进行突破[25]。
黄海生等(2005)对城市营销的运作模式及其机理进行初步探索[26]。
周冰等(2005)基于城市产品内涵及其宣传途径的特点,构建了两类比较重要的城市营销过程中的“真实”广告效果模型,即不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时的情况和严格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时的情况[27]。
kotler(2005)在“多元文化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曲江论坛”演讲时,指出品牌是城市营销之魂[28]。
黄景清(2003)认为,城市营销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营销意识、营销机制和营销方式等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3]。
余明阳(2004)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进行了探讨,提出运用整合传播手段,综合采用大型活动、会议、展览、广告、公关、直销等方式进行对外传播,以达到促使优秀人才、投资者、旅游者、外来者、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产生城市偏好,累积和强化城市品牌拉力;并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对内传播,加强对市民的文明教育,鼓励他们对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与[12]。
四、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形象观国外最先提出城市形象的是凯文·林奇,他在1960年就出版了专著《城市形态》,认为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并强调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29];keller(2003)提出“一座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19]。
在国内,张卫国(1999)指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30]。
张宏(1999)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他指出,城市形象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色彩等;软件部分包括城市经济、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干群关系、社会治安等等[31]。
张学荣(1996)认为,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公众对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印象、看法和评价[32];汤正刚(1997)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界定城市形象。
其中,广义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数值和特色风貌,也是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狭义城市形象是指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卫和生态保护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塑造的有形的、物化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也是它的历史发展状态和现实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33]。
刘玉成(2002)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
优美的城市形象,不仅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品味,繁荣城市经济,而且对增强城市实力,优化城市功能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4]。
黄景清(2003)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然、人文、经济等)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
他把城市形象分为狭义城市形象和广义城市形象,其中,狭义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形象识别设计;广义城市形象是指对现有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要素的总体概括[3]。
朱玉明等(2005)提出从空间形象、景观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和文化形象等方面提升济南城市形象[35]。
钱志鸿等(2005)探讨了发达国家基于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城市视为一种可以经营和营销的特殊商品,运用营销学理论,按企业运作理念,通过采用广告活动、策划重大事件和建设城市实体景观等措施,塑造和营销内涵丰富的城市形象,从而达到吸引资本投资、产业进驻、生活居住、旅游观光、振兴城市经济[36]。
孙琳琳等(2005)则探讨了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过程中,在传播地位、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及传播手段方面存在的五大误区[37]。
司万师等(2005)则从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出发,探讨了街景综合整治和街区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38]。
还有不少学者直接把企业形象的三大识别系统(即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嫁接到城市识别系统中来。
张明亮等(2002)指出,城市导入cis就是综合运用mi、vi和bi,向城市内外部传递城市品牌形象的相关信息,加深人们对城市品牌的认知和认同,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39]。
西方较为流行的城市设计理论——社区设计理论,则主要从城市环境景观和标识设计要素出发,注重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共享空间等的操作设计。
罗治英(1997)提出了地区形象学理论,并建立了无量纲的城市形象测算指标[40]。
胡同泽等(2004)提出城市形象的地缘识别、人文识别和政策识别的概念[41]。
刘立钧等(2005)则从城市空间与形态、城市道路、城市中心区、城市工业区、城市社区、城市广场、建筑,以及城市天际轮廓线七个方面探讨了内陆城市空间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