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生殿_与_牡丹亭_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合集下载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写道“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

可以说此剧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对“情”字的选择。

此剧的开头,副末唱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与死。

”这段唱词使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毫无疑问,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那种反叛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

在《例言》中,作者又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表示赞同,这表明《长生殿》对情的赞美是受到《牡丹亭》很大影响并且与之相似的。

但《长生殿》所写皇帝与妃子的情,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是无可非议的,这和《牡丹亭》所写根本违逆礼教精神的情,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说《牡丹亭》的主旨是呼唤、是抗争,那么《长生殿》的立意则是在反思、在自省。

反思不为别的,正在“情”本身。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国运衰退,生灵涂炭之后,爱情还有意义和价值吗?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正是此剧的关键所在。

《长生殿》以李、杨定情为发端,很快形成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李、杨的感情由深入浅、逐步升华的过程。

另一条线索是情欲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条线索在杨自缢后,以鬼魂的形势继续顽强的发展,一方面它对第二条线索做出回应,借助鬼魂对自己的罪孽进行深刻忏悔;另一方面却又咬住“情”字不放。

最后二人在天上团圆了。

全剧以“情”始,以“情”终,首尾一贯。

两条线索,最后是第一条兼并、消融了第二条,理想战胜了现实。

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

《长生殿》没有像《梧桐雨》杂剧那样以唐明皇怀着痛苦的心灵夜雨思人作结,而是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如野老献饭、乐工雷海青骂贼、李龟年悲唱兴亡等,委婉的讽谏、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 ——《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摘要:梁清标曾言《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亦对此说法表示赞同。

由此可见,两部剧作确有相似之处,但细究之,又同中见异。

本文主要从演出排场、情节结构、主旨意蕴三个能体现闹热性的方面试对《牡丹亭》与《长生殿》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所谓“闹热”是对传统戏剧“热闹”状态与性质的概括性描述,即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亦可称为“闹性”。

①“闹热”不仅着眼于戏曲的舞台性,如演出排场的热闹,还包括戏剧的文本内容,如剧本结构的冲突性以及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因此,在比较两部剧作的“闹热”时,要兼顾舞台与文本两重属性。

1.演出排场之比较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注重科诨的插入以加强情节的喜剧性和剧作的闹热性,如《闺塾》《劝农》《冥判》等出。

《闺塾》中春香、杜丽娘、陈最良三人构成了一副诙谐闹热的画面,特别是春香的插科打诨,使人读来忍俊不禁。

《劝农》一出田夫、牧童、采桑老妇、采茶人依次登场,也构成了春耕劝农的闹热场面。

《冥判》则是展现了鬼判们的诡异腔调和古怪行径等极具闹热氛围的表演。

但是,《牡丹亭》毕竟以“冷”戏为主,“冷” 戏最精彩、最动人,也最富意蕴、最富韵味、最启人思索,如《游园》《惊梦》《寻梦》《冥誓》等出,每一场次至多出现两人,只有在这样“冷清”的场面和氛围中,杜丽娘才可以通过大段的唱词将春意萌发的黯然、春心萌动的惊惧以及死而不悔的追逐细腻地表达出来,以将“至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牡丹亭》相比,《长生殿》无疑更加“闹热”。

首先,洪昇喜欢用众多人物穿插构成“闹热”场面,如《春睡》一出,永新、念奴、杨玉环、李隆基、高力士和杨国忠等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整个场面生动宏大,热闹至极。

其次,《长生殿》的场景多是两两对照,苦乐相应,如《进果》与《舞盘》二出,一方是田禾被踏坏,行人被踩死,令人惨不忍睹;一方则是轻歌曼舞,逸态横生,极尽靡乐。

再次,《长生殿》的排场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天上与人间,朝堂与疆场,官员与百姓,涉及场景之广,人物之多,都极富“闹热性”。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一、闹热说的由来: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

”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

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

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的铿锵叙述。

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此语 见于 吴吴 山《 三妇 评 牡丹 亭 记 》 的洪之 则 跋 , 是她 6 岁 时 听 到 此 评 的 , 语 于 康 熙 十 七 年 当
(6 8 _ , 17 ) 9 在洪 升 自己创作 《 生殿》 前 1 长 之 0 年。《 牡丹亭》 长生殿》 与《 确有内在紧密联系, 我 曾将其 归 人 “ 真幻 相 生 ” 作 品 J 类 。但 这 是 另 一
全剧结 构 的定 评 , 就 出现 了一 个 不 容 回避 的问 这 题 :牡丹 亭 》 《 2卷 5 5出 , 生 转 换 到第 3 死 5出 《 回


二、 牡丹亭》 《 的剧 情结构
《 牡丹亭》 是一部生旦戏 , 主要表现杜丽娘与
柳 梦梅 的爱情 。第 1_ _6出为全 剧开 端 , 点介 绍 散 人物, 设定 戏剧 情境 ; 5 _5 第 4 5出为全 剧结 束 , 收
文学 名著具 有 一种超越 时 空的永 恒 的艺 术魅 力 。对其 分析 和解读 是文学 史研 究 的一项经 常性 工作 。
篇幅是多余的?也就是说 ,牡丹亭》 《 在结构上是
否 具有 完整 统 一性 ? 如果 不 是 , 其 名剧 的地 位 则 及 其评价 都必 须重 新考 虑 ; 果是 的 , 洪升之 语 如 则
必 须重新 认识 。
《 牡丹亭》 是一部名著 , 在文学史 、 曲史上 戏
地位卓 著 。如何 认 识 和 把 握 《 丹 亭 》 牡 呢? 洪 升
有 一段著 名 的评 论 :
就 当代 改编本 而 言 , 些 本 子 即以死 生 转 换 一 为主要 内容 , 止 于 《回生 》 但 20 截 ; 00年 1 第 0月
个议题 , 暂且 不论 , 以免 枝蔓 。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牡丹亭》和《长生殿》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两个著名剧目,都描写了主人公的魂魄在梦中或灵体出游的情节。

这些情节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生死和超凡境界的思考。

《牡丹亭》中的魂游情节《牡丹亭》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由汤显祖创作。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因爱情悲剧而死,其魂魄在梦中游走,并与男主角柳梦梅在幻境中相遇。

他们的相爱之情超越生死,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柳梦梅与杜丽娘魂游牡丹亭,意味着两个人的魂魄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展开了一段超凡脱俗的旅程。

他们在梦中忘却了尘世间的痛苦与纷争,只关注彼此的爱情。

这种情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超越现实的美好,也引发了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类情感的深思。

在剧中,作者通过魂游情节探讨了人类欲望与命运的关系。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

他们在梦中的相爱注定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

魂游情节使得观众产生对于缘分与宿命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悟。

《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长生殿》是元曲作家白朴的代表作,剧中讲述了杨贵妃被宠幸后,遭到皇帝废黜并死于长生殿的故事。

在剧情中,杨贵妃的魂魄离开了身体,在长生殿中以灵体的形式重逢了唐明皇。

魂游情节在《长生殿》中展示了作者对于永恒与不朽的追求。

长生殿象征着超越时空的境界,杨贵妃的魂魄在这里找到了永生的可能。

通过魂游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永恒和超凡的向往,并思考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延续的疑问。

魂游情节还在剧中突出了爱情的坚贞不渝。

杨贵妃的魂魄虽然已经死去,但她的灵魂依然爱慕着唐明皇,并希望能与他相聚。

这种虽有身体分离却依然相爱的情感,让人们对于爱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结语通过《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超凡境界、爱情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这些情节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美妙的艺术表现,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两部剧作因其独特的魂游情节而广受赞誉,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2007年9月第24卷第3期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西安)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Sep.,2007Vo1.24No.3《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董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异巨作《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观而言,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畀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异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长生殿》;《牡丹亭》;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Cr7)03—0068—05 收稿日期:2007—03—20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舁的《长生殿》是明清时期表现"至情"文化主题的两部着名传奇作品.清人梁清标称《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P?,确为的评.将《长生殿》比为《牡丹亭》,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长生殿》主眼仍在写"至情",与《牡丹亭》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 则是指洪舁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 只觉得更为热闹.就剧作家的"至情"思想而言, 虽然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舁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 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舁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68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优秀传奇.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 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硒)."理"不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母体,还是人类伦理道德,礼仪的来源. 而"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要道德完美,就要穷天理,节人欲.明代中叶,理学开始受到冲击,代之以心学. 王阳明也讲天理,但那"理"不是悬浮在外部世界, 人人匍匐其下的带有绝对权威性质的本体.他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且谓"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_4J(,而"人是天地的心",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天地间活泼泼地, 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4】(nm'.王阳明体悟到在"理"中难以求得性,提出"心即理",以 "心本体"取代朱子的"性本体",就是欲将性与情统之于心,从而使理学更富活力与创造性,目的仍以"尊德性",挺立道德自我为宗,并不违背理学原则.但王阳明将人心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赋予它天然自足,生天生地,主宰一切的本能和"活泼泼地","发见流行"的性质,这又无疑是对理学"性本体"的一种反动.所谓"弥天都是网,何处有闲身",阳明心学所体现出的意义还在于它使世人顿感思想枷锁的存在,并认识到枷锁是可以挣脱的,给了世人不拘成说,标新立异的胆量和勇气.正是由于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掀翻天地",大力扩张心体的感性内容,加之南宗禅那种本心自认的思想观念,色空无碍的思维方式和狂禅式的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个体感性欲望,强化了情感的世俗化倾向.因而,经过泰州学派的改造,心学被生发,提升为与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相颉颃的个体感性意识和个性自由思想. 儒家思想的变动所引发的哲学思潮,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中,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主情主义文学思潮.明清多"狂士",有"扬州八怪"等超出常人规范而着称于世的人物;李贽非圣非孔, 被视为洪水猛兽;思想激进的文人也一反正统观念,徐渭以"狂"蔑视"理",汤显祖以"情"对抗 "理",袁宏道则以"狷"调侃"理"……他们都大声疾呼要改变"理"的一统天下.正因了异端学说的影响和激进文人的鼓吹,这一时期的说曲文本才敢于掀翻天理的华盖,打破伦常框架来写"情".可以说,在明代中后叶主情论者那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范畴,它被普遍理解为与"理" 相对立,与一切传统道德相对立的带有个性意识的内涵.汤显祖即是当时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扼要道出其"至情"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E5](P1)"情不知所起"说的是一种生命的真情气息,乃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它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你无法解释它何以会产生,但它却 "一往而深";你也不能解释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它却能鼓荡人心,超越生死.这种"情"的激荡正是人性价值的表现,任何外在力量,无论是人事的规范如"天理",还是客观的规律如死生,都无法抑制它,也无法扼杀它.在这里,汤显祖几近把"情"的生机投放至本体论的高度.汤显祖及其"至情"观与阳明心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长于王学盛行的江西临川,自幼受到心学的熏陶,并成为泰州学派后期着名学者罗汝芳的弟子,可以说,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汤氏"至情"观的重要思想源头.而罗汝芳正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提出"是制欲,非体仁也"[]'嗍I7"的观点,认为"惩忿窒欲"只是一种克制欲望的方法,而不是体现和达到天理之善(仁) 的途径.他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反对程朱"惩忿窒欲"的修养方法,主张从正面引导人的善根,鼓励其向善的情感意志.汤显祖直接从老师身上体悟到了泰州学派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对他最终形成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感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影响甚着.在《牡丹亭》传奇中,杜丽娘唱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当得个梅根相见.""J(nm这正是对至情的呼唤.但"理"却要压抑人的"情"的觉醒,这种"理"对人性的弱点时时抱着如临大敌态度,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性的专制.情与理,在当时的现实中就是如此地尖锐冲突,逼迫汤显祖不得不发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鹋的一刀两断语,坚决反对以理制情的僵化模式,为人间至情正名,讴歌,把至情作为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美.杜丽娘就是至情,深情的化身,《牡丹亭》就是情与理冲突的一场大排演,剧作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警示意义.由于汤显祖的以情为本,以情抗理的"至情" 理想反映了当时呼唤情感主体性和崇尚个性自由解放的时代要求,在《牡丹亭》传奇的影响下,其后 "传奇十部九相思",汇聚成一股揄扬"至情"的时代潮流.万历以降,从晚明到清初的戏曲作品,几69乎无不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其中虽然不乏孟称舜《娇红记》等较为清新的作品,但从吴炳到李渔的大多作品表现的"情",已不是汤氏含蕴丰富的"死可以生,生可以死"的"至情",而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男女之情,与《牡丹亭》所负载的重大至情文化主题相比较,这些作品显然未能把握到汤氏主张的深刻思想内涵.而汤显祖思想的真正传承者,应是清初"玉茗堂派"的翘楚洪异,他在《长生殿》传奇中再一次讴歌了"至情"的巨大力量. 洪异在《长生殿》第一出《传概》开宗明义,阐发了自己的创作主旨: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洪异强调借李,杨故事写《长生殿》不为别的,"情而已",并说此种"至情"由来已久,"先圣不曾删《郑》,《卫》",我辈不过借题发挥,力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写情的理论依据,为《长生殿》传情张目. 显而易见,洪异的创作目的,就是要借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表达他心目中理想化的至情.显然,洪异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洪异身处于清代复归传统理性精神的文化氛围中,这种至情就显得尤其难得.然而,从至情的具体内涵上来看,《长生殿》的 "至情"与《牡丹亭》迥然不同.尽管同汤显祖一样,洪异也将"情"的张扬视作人性得以发扬的通道,但他提出,如同善与恶一样,情也存在着真情与奢欲,恰恰是那些被赋予了真情的人,能够"感金石,回天地,昭白Et,垂青史".他特意点出"精诚" 二字,"精诚"是就爱的"纯净"与爱的"深刻"而言, 情若不"精诚",情便不实,与"无情"无异.且不唯男女姻缘,就是天地间一切"臣忠子孝",亦皆是由此真我之一番"精诚"所至,即是说,情也是历史兴衰的关键.显然,洪异所宣扬的"至情",无论是连理之情的"精诚不散",还是"臣忠子孝"的坚定不移,都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它们共同构成洪异至情理想的内涵.这种至情理想无疑迥异于《牡丹亭》.吴人将《长生殿》的中心主题概括为"情之根性者理也,不可无,情之纵理者欲也,不可有.此曲明示生天之路,痴迷者,庶知勇猛忏悔矣乎".他不赞成某些批评家所认为的情与传统道德 70 准则从来都是不一致的,他指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性也,性发为情,而或过焉,则为欲".[10_?'即是说,吴人认为洪异在区别情与欲和引导情进人道德准则范围之内方面,情这一概念带有正统儒家观念的味道.《长生殿》的"至情"理想向传统文化复归,亦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明清之际,正值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后期,人们确信,"只有反省前代学术的失败,才能为哲学和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1Il?,人们大都要求对明中叶以来那种率性任情,无所拘系的自然人性论加以反省,以此拯救伦理异化,从中见出人性尊严和文明价值.由此,儒学进入了历史反省期,明代中后期的主情思潮在狂飙突进,风靡一时之后,又转入向传统理性精神的文化复归.与这种哲学思潮的变迁相表里,明末清初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导情人理,情理合一的潜在趋向.而这种情理兼得的演变趋势,实则是从汤显祖开始的.在他看来,以理格情是不能接受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现实,玄妙多变的情感世界,岂是单单一个 "理"字所能尽述?因此,情与理不能互相替代. 理不能代替情,当然也就不能用情代替理.一个社会只有情而没有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人性的泛滥,这种情况,想必也是汤显祖不愿意看到的.情理关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情理并行,以情助理.因此,《牡丹亭》仍不离"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1](H'的创作宗旨.因此,严格地说,汤显祖并不是简单地以情反理,而是反对把理作为绝对标准,反对以理制情,存理灭情,反对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在汤显祖之后,文学中的导情人理,情理合一的文化趋向则更加显豁.冯梦龙对"情"亦是倍加推崇:"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生死于人者也."[](聆鲫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真情,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11(n.然而,同洪异"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一样,冯梦龙又说"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1j(,认为"情"是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情始于男女,而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因此,他将情视为支配人类关系的一个至上准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_15_,标举"情教"来替代 "礼教":"六经皆以情教也"1","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必勉强,从至情上做必真切"引(P82).种柳主人亦认为"上下天地,资始资生,罔非一情字结成世界.自二帝三王言法教百姓,迨夫孔子明其道于无穷,忠孝节义仁慈友爱亦惟情而已.人孰无情?然有别焉.有情者君子,本中而和,发皆应节,故君子之情公而正,情也,即理也.小人亦托于情,有忌心,有贪心,有好胜心,爱憎皆徇于己,故小人之情私而邪,非情也,欲也,一动于欲则忠孝节义仁慈友爱不知消归于何有"[171(P1652)……忠孝大节,无不是从一个"情"字生出.无论是冯梦龙,种柳主人,洪舁,还是《长生殿》的评论者吴人,虽则张扬至情,其目的都是试图将"忠""孝"等正统儒家道德观念重新置于"情"的基石之上.与传统伦理道德合而为一的主情思想, 无疑是十七世纪以降中国文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比较《长生殿》与《牡丹亭》的至情内涵,如果说《牡丹亭》的主旨是以情抗理,呼唤一个有情世界的到来,那么《长生殿》的至情则更多地孱入了理性省思色彩.经过明末的狂飙突进,人们看到, 人性的解放并没有带来人性的尊严,反而导致了人性的放肆.洪舁坚持真情,否定奢欲,正是出于这种现实思考.他所张扬的至情,已不是明代中后叶的那种"数见不鲜,兼乖典则"的才子佳人之情,而是与传统伦理道德合而为一的至情.在其"至情" 观中,还包括有汤显祖所未纳入的思想内容,即在民族危亡之际,同样"总由情至"的"臣忠子孝". 对于至情理想,洪舁既坚持又批判的态度,反映出情代文化特有的时代气息及理性省思的色彩. 从二剧的至情表现形式上来看,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9I'聊'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舁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牡丹亭》中丽娘"由梦而死,死而复生"是汤显祖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是对生命的一种超常式升华.一旦至情问题上升到肯綮生死的终极问题上来之后,便有了更为普遍的哲理意味.汤显祖表现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表明了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情达到极致就可以超越生死.作者是把情投放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就是说,情达到"至"的境地就可以创造一切,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正是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赋予杜丽娘形象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杜丽娘也就成为汤显祖"至情观"的化身.汤显祖正是高举"至情"的旗帜,处处为 "情"张目,不惜以丽娘的生生死死来结构故事,表现情的巨大力量.在剧本中,杜丽娘的春思梦遇, 寻梦伤逝,魂荐枕席,无媒自合,婚走野店等等生死真情,恰恰都是"至情".这样的"至情"自然可以不因离别,不因生死而减损一分一毫,而且可以由情而梦,因梦而死,入死出生地最终实现.在此,至情观念通过"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表现手法得以广泛确立,这种至情是无功利的本心,醇厚的爱人之心,热烈的情人之心,以及为理想与人生的执着之心,是一种无论时间的流转,生死的轮回以至纲常的规约都抹不去的深情,人类与生俱来的真情在剧中得到了全面生动的表达.汤显祖通过生死轮回和梦境魂界,多角度多侧面地体现了受 "天理"拘系,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真情. 与《牡丹亭》相比较,《长生殿》以情感忏悔和情爱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比较浓厚.洪舁深谙佛道之学,力图寻求宗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在"精诚"的基础上,他进而引用佛家"缘"的观念,指出"情真"而"缘虚",也就是 "情缘总归虚幻"的道理,并以此来处理李,杨情缘,认为"千年长恨声色原空",以佛教的"色空"观来否定世俗情欲,说明唯有"精诚不散"的至情才能超越时空之限,凌驾生死之上.洪舁在剧末更点出人唯有"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鞋"[埔I(蹦,方得自由逍遥,即是说明必须由深情之至再提升到"忘情"之境,才能求得生命意义的永恒.这种看似矛盾而并非矛盾的说法,若以哲学的方式来阐释,也就是情到"至真"之处,亦须不为"情累"之义. 《长生殿》此种主题表现上的哲学性构思,若从剧本的客观叙写结构来看,整部《长生殿》的情节结构主线是建构在所谓"情爱升华"的四阶段, 即"情欲","情悔","救赎","情偿"的发展进程之上,以展现男女主角内在心灵如何逐步净化,以及两人间情爱境界如何逐渐升华.剧中明皇与贵妃之情,在马嵬事变以前,属于痴迷热烈,耽溺于情欲的"俗世之爱".马嵬事变后,天人相隔的贵妃之鬼魂与明皇皆忏悔不已."忏悔"来源于人的"罪感","罪感即是对人自身中的自然欲望的自觉意识","是一种祈求的意念,祈求生命的重生,…… 从生命的沉沦状态中走出来,从人的跌落状态中走出来"[HH?.贵妃悔其以情误明皇之国事, 而明皇亦悔其牺牲所爱之性命,然二人皆不悔其情,坚贞如初,仍企盼能重圆相守.正因如此,剧本后半将两人各写一处,使他们的爱情悲剧因铺叙了天上人间情缘难续的悔恨与 71悲戚,凸显了相思之苦与执情之妄,反而更动人心魄.没有经过这样刻骨铭心的忏悔与天人相隔的哀思,便不可能使纵欲侈心的世俗情爱获得彻底的 "净化".当情爱一旦达到两心全然相属,唯愿生死相随的境地时,情爱事实上已经超越了朝朝暮暮的情欲缠绵,而成为超越现世时空的不朽心契.因此,李杨的真情爱恋终于感动上苍,杨玉环获得了 "一悔能教万孽清"的宽容而尸解复活,并登人仙境.然而回复仙籍的贵妃仍不变初心,一心只愿能再谪人世,重续前缘.真诚的忏悔与忘我的牺牲使李杨的"俗世之爱"彻底升华为"精诚之爱",于是二人终获情偿补恨,重圆于月宫.就此,吴人点评说:"积业未除,所重在悔,既能知悔,则忘情者自得逍遥,有情者亦谐夙愿."_20而在重圆之际,两人却因姻缘俱了,悟出情实缘虚之道,遂得解迷而达至 "忘情逍遥"之境.就是在这样的情节架构的设计下,洪舁依其特有的至情观重塑人物,叙写明皇,贵妃如何在生死的情爱体验中完成自我的情感净化,并说明此种情感净化的力量,实来自人与人间心心相契的"精诚之爱".而这种意旨,乃是藉由明皇与贵妃不寻常的身份与戏剧化的命运来凸显的,亦即洪舁在主体的表现上,系以明皇为孔升真人,贵妃为蓬莱仙子之贬谪下凡的神话为故事源头.他们的贬谪象征一个理想的,永恒的价值在俗世的沉沦.这对爱侣注定要经过尘世里的诸般体验,而他们所象征的纯净真情在涤净一切罪孽后终于逐步显现.因此,所谓"情欲","情悔","救赎","情偿"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心灵从迷惘,痴情,执着到完全澈悟,肯定 "真我"的历程,而唯有经过尘世"情欲","情悔", "救赎","情偿"的体验,才能完成其自我,保有其永恒真情.洪舁这种至情处理手法,是李杨故事前所未有的新创,亦使本剧成为一种以呈现至情真谛为主旨的巨作.[参考文献][1]洪异.长生殿?例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72[2]朱熹.朱子文集?卷七?读大纪[M]?台湾德富古籍丛刊.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4]王阳明.传习录[M]?张立文整理.王阳明全集(卷一).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5]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M]?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黄宗羲.泰州学案三?罗近溪传[M]?明儒学案(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汤显祖.牡丹亭?寻梦[M]?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成都:巴蜀书社,1998.[8]李贽.寄达观[M]?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五).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洪异.长生殿?传概[M]?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成都: 巴蜀书社,1998.[10](清)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章培恒.洪异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12]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M]?徐朔方笺校. 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冯梦龙.情史[M]?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4]冯梦龙.叙山歌[M]?高洪钧辑.冯梦龙集.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5]冯梦龙.情史?詹詹外史序[M]?冯梦龙全集.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6]冯梦龙.情史?龙子犹序[M]?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7]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8]洪异.长生殿?自序[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9]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0]吴舒凫眉批.长生殿(稗畦草堂本)[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责任编辑李山未]。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生 。 生 而 不 可 以 与 死 , 而 不 可 复 生 者 , 非 "/ 至 死 皆 N之
也 。 梦 中之 情 , 必 非 真 。 … … 第 云 理 之 所 必 无 , 何 安
知 情 之 所 必 有 邪 ! 21 们 从 中 可 以 看 出 汤 显 祖 的 ”_ 我 j
观 点 。 首先 , 情 ”是 出 于 不 可 捉 摸 的 天 性 , 不 是 “ 而 “ ” 教 条 。 其 次 , 情 ” 以 突 破 生 死 , 能 拘 泥 于 理 的 “ 可 不
活 跃 的 时 代 , 其 是 “ ”、 理 ” 辨 , 乎 充 斥 了 有 尤 情 “ 之 几
字 一 意 雷 同 。 [ 2 朔 方 也 认 为 “ 长 生 殿 ・ 觅 ” 10 ]徐 《
魂 》 胎 于 《 丹 亭 ・冥 判 》 。 但 是 古 今 研 究 者 大 多 脱 牡 ” 还 是 把 《 生 殿 》 成 就 笼 统 归 结 于 古 代 诗 词 和 戏 曲 长 的
成 了迫 切 论 题 。此 时 “ 情 ” “ 教 ” 手 言 和 。冯 言 和 风 握
梦 龙 因 此 创 立 了 “情 教 ”, 出 了 “ 为 情 之 范 ”, 情 提 理 “ 为 理 之 维 ”, 且 主 张 “私 情 化 公 ”, 展 了 “情 ”和 并 发
想 : 情 不 知 所 起 , 往 而 深 。 生 者 可 以 死 。 可 以 “ 一 死
当时 的主 流 , 显 祖 在《 丹亭 》 出的“ 至” 说 , 汤 牡 提 情 一 ・题 词 》中 这 样 阐 述 他 的 思

两 剧 “ 情 ” 想 的 异 同 言 思
汤 显 祖 在 《牡 丹 亭
振 聋 发 聩 , 为 “ ” 全 对 立 于 “ ” 把 “ ” 到 了 认 情 完 理 , 情 提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但 是 “ 至 论 ”的 偏 颇 之 处 在 于 , 情 “ ” 旦完 全脱 离 了理 的束 缚 , 会 造 成情 欲 的泛 情 一 就 滥 。 明末 国 家 危 亡 , 族 入 侵 , 建 人 的 道 德 责 任 感 异 重

古代戏曲赏析长生殿

古代戏曲赏析长生殿

古代戏曲赏析长生殿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杰作,历经千年,至今仍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欣赏。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唱腔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戏曲艺术。

长生殿是元代戏曲作品,创作于14世纪,以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长篇杂剧《牡丹亭》为基础,分为两本,分别是《李密杀妻》和《荆钗记》。

剧情以唐代诗人李白的神游牡丹亭为背景,展现了李白与李白杀妻的故事。

长生殿的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曲折。

故事发生在唐明皇时期,李白误杀妻子杨玉环后,悔之不已,发誓要在牡丹亭见到杨玉环的鬼魂。

仙子王昭君出现并帮助李白实现了他的愿望。

在牡丹亭里,李白再次与杨玉环相见,二人情投意合,唤起了他们之间的回忆和情感。

然而,杨玉环的丈夫玄宗太子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幸福,最终导致了杨玉环和李白堕入长生殿,永不分离的悲剧结局。

在长生殿中,有着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经典的人物莫过于杨玉环和李白。

杨玉环被描绘为一位美丽温柔且聪明的女子,她的出场和离场都给舞台带来了独特的氛围。

李白则是一位豪放不羁的诗人,他的文才和情感使他成为观众的焦点。

他们之间的爱情从牡丹亭那一刻开始,为整个剧情带来了无尽的惋惜和伤感。

除了剧情和人物,长生殿的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采用了元曲和元杂剧的形式,包括歌仔、板儿、豫剧、莆仙戏等多种唱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声音和格调。

唱腔的表现力和情感导向使观众能更好地感受到剧情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心理。

总体而言,长生殿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戏曲作品,通过其精彩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唱腔形式,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我们需要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长生殿的赏析和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体味其中的艺术之美。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漆瑶【摘要】《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

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作者】漆瑶【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云:“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

”[1]笔者对此句话分析有三:一为洪昇对于“《长生殿》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评论是表示认同的;二为洪昇颇以《长生殿》“恪守韵调”自矜,这对《长生殿》的“闹热”产生亦有影响;三为《长生殿·例言》中所用乃“剧”字,而非“文”或“篇”,所以“梁清标所比较的为《长生殿》场上之作”这一观点未尝不可能。

作为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的两大璀璨明珠,《牡丹亭》与《长生殿》确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将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对《长生殿》情节架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做出阐释,并介入与《牡丹亭》的对比,以此来探析“闹热《牡丹亭》”一说。

早在明清之前,中国传统戏剧就存在“闹热性”,由它的近源汉唐百戏散乐经历宋元南戏、元杂剧、再到明清传奇,都可以散见各类娱乐因素,如插科打诨的运用、戏剧排场的多元、民俗生活的呈现以及少用独角戏等皆为戏剧“闹热”的体现。

对于“闹热”一词,从字面解释来看素有与“冷清”相反的“热闹”之意,但梁清标所评乃是《长生殿》,自然不能单纯用字面意思来解释。

李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曾做出理论性的探讨,他的《闲情偶寄·曲词部》创新性地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排序。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

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

”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

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

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

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

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

《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

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

《牡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

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

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

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

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

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

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

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

长生殿基本介绍

长生殿基本介绍

长生殿基本介绍:《长生殿》,汉族戏曲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

清初洪昇创作,共二卷,五十出。

历十余年始成。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目录该剧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共五十出。

剧情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

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

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

这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秦、虢、韩三国夫人随驾,唐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

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

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

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

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

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唐明皇失策竟将他调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一到范阳(今北京),招兵买马,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

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

杨贵妃新舞《霓裳羽衣曲》压倒梅妃《惊鸿舞》。

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

《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之辞章比较-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北大中文论坛...

《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之辞章比较-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北大中文论坛...

《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之辞章比较-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北大中文论坛...《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之辞章比较《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之辞章比较近来看曲学大师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其曰:“顾《桃花扇》、《长生殿》二书,仅论文字,似孔胜于洪,不知排场布置、宫调分配,昉思远驾东塘之上。

”吴梅此话甚得吾心。

抛开从学术角度的考辨,而从自我感觉的角度切入,以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三者互相比较,辞章当以《桃花扇》最优。

出于对南京城由衷的喜爱,以及对六朝和明末南京生活的怀念,我格外的器重《桃花扇》一书,如今算来,那种精细的阅读当不少于三遍,当然《牡丹亭》肯定不止三遍,这另当别论。

我觉得《桃花扇》有三个优点:1.曲辞美。

翻开《桃花扇》的时候,佳句纷至沓来,令人口齿芬芳,譬如:【恋芳春】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

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

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秋夜月】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

将筝弦紧系,把笙囊巧制。

【缑山月】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

满天涯烟草断人肠。

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

如是种种,遍布书中,俯拾皆是。

当然《牡丹亭》的曲辞也很美,尤其《惊梦》一折,然而读《牡丹亭》,不借助注释,我是读不懂的,譬如“惜花疼煞小金铃”,我起初很迷惘,再有名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要慢慢思索,方能体会。

相比而言,《长生殿》曲辞也是比较好懂的,白文阅读基本没有障碍,《小宴》一折的曲辞也是我最喜欢的,然而她不似《桃花扇》那般俯拾皆是了。

2.结构佳。

《桃花扇》的机构恐怕是三者中最复杂,最细密的,她将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珠联在一起,细致的儿女之情和宏大的民族国家主题有机的得到关联,儿女之情的坎坷总是和国家的颓败相契合的,当国家灭亡,儿女之情也随之终结。

《牡丹亭》结构是简单的单线结构,《长生殿》虽然是复线结构,但是前后不甚紧密。

对明清文学作品《牡丹亭》和《长生殿》情理关系的比较研究

对明清文学作品《牡丹亭》和《长生殿》情理关系的比较研究

对明清文学作品《牡丹亭》和《长生殿》情理关系的比较研究【摘要】:《牡丹亭》和《长生殿》分别代表着明清两代戏曲文学创作的高峰。

许多学者都曾称《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其突出原因在于两部作品中对“至情”的把握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但《牡丹亭》集中体现了“以情反理”的情理之争;《长生殿》则是“导情入理”的情理合一。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中情理关系不同的原因分析,并从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作品对男女主人公的侧重刻画以及“大爱”与“小爱”的不同情感抒发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两部作品情理关系的异同点,并形成比较性的总结。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至情;情理关系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鸿昇的《长生殿》都是明清时期能够表现“至情”文化主题的两部文学作品。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暮色还魂的情节,建构起了两人“人间——阴间——人间”的相思经历,诠释了“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情感主题;《长生殿》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生活由现实逐步转入虚构,在现实部分中侧重刻画了“理”的存在,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转入虚幻世界后,作者在不违抗基本的“理”的观念基础之上,揭示并深化了“至情”的主题思想。

同时,两部作品中的“至情”的观念都建立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之上,纵情想象、精心构思,在展现了现实的坎坷后,又通过在虚幻世界中的大加想象,将悲剧化为圆满而又动情的结局。

一、对男女至情的赞美构建起了两部作品中的情理关系谈到对男女至情的赞美,我们还要从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出发:《牡丹亭》创作于明朝主情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由兴起走向衰落的时代。

在一个近乎乱世的时代当中,王朝的腐朽、思想的单一、百姓生活的落魄都从根本上扼杀着美好的人性,而对女性的情感束缚更是显得极为严重。

在明朝时期,展现女性题材的作品原本就不多。

少数代表性作品如《青楼韵语》等,也都是以写青楼的下层妓女为主要内容的,而对女性个人主义的抒写以及对女性内心潜在的自由的情感的表达,则几乎很少。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在中秋节期间,戏曲演出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而长生殿和牡丹亭则是两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传统戏曲作品。

一、长生殿长生殿是清代戏曲作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部传世之作。

这个故事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这部戏曲历经了多个版本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版本的长生殿,成为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作品。

长生殿通常以花灯舞龙、花车巡游等形式在中秋节期间演出。

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蹈、精湛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

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长生殿成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二、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传统戏曲作品。

这个故事描述了杜丽娘与柳梧圆之间的爱情纠葛。

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爱情剧之一,它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将爱情与梦境相结合,以及对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中秋节期间,牡丹亭的演出成为了一项受人们欢迎的文化活动。

观众可以在演出中欣赏到唐装美女、婉转动听的音乐和动人的唱腔。

牡丹亭以其浪漫的情节、高雅的表演和悠扬的音乐,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赏。

三、中秋佳节的意义长生殿和牡丹亭作为中秋节戏曲演出的代表作品,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所传达的爱情、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与中秋节的团圆思念之情相得益彰。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朋友相聚,共同品尝月饼并观赏月亮。

而长生殿和牡丹亭的演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高雅艺术、释放情感的机会。

通过观看这些戏曲演出,人们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底蕴,并进一步增进亲情友情。

总结长生殿和牡丹亭作为中秋节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它们承载了中秋节团圆思念之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秋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一部闹热《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

一部闹热《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

作者: 陈家洛[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3123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页码: 130-13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性
摘要:相较于《牡丹亭》,《长生殿》的闹热性主要体现在演出排场、剧本结构和主题思想三方面。

在演出排场方面,《长生殿》比《牡丹亭》更为热闹;在剧本结构方面,《长生殿》的双线结构更为紧密,戏剧冲突也伴随双线的交织展开而层出不穷;在主题思想方面,《长生殿》继承并丰富了《牡丹亭》的“至情”思想,把忠孝之情也纳入“至情”范畴;在描写李、杨悲剧情缘之时,融入了浓厚的兴亡之感;对于“情”,洪昇又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情”需要和“理”结合,达到“情正”。

牡丹亭与长生殿的比较

牡丹亭与长生殿的比较

《牡丹亭》与《长生殿》摘要:《牡丹亭》和《长生殿》都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从《长生殿》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把它和《牡丹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二者都表现了“至情”的观点,宣扬用“情”来对抗“理”。

但是在结构,主题,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二者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关键词:异同点结构主题文化内涵《牡丹亭》和《长生殿》分别产生于明末和清初,作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杰作,二者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牡丹亭》描写了“才子佳人”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生死爱情;《长生殿》讲述的是一代帝王李隆基和“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之间的“钗合情缘”,都感动无数的男男女女。

由于《长生殿》的产生受到了《牡丹亭》的一定的影响,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以经常有人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首先,在爱情主题的描写上,二者看似都描写了“至情”的思想,实际上又有很多的差别。

关于《牡丹亭》和《长生殿》的爱情描写,有人用“貌似而神离,行进而实远”①来描述。

在结构上二者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能够因梦而亡,因情复生,同时还出现了冥府阴司、花神等事物,但同时也不乏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的现实生活的描写;而在《长生殿》中,洪昇描写了杨玉环在深宫之中和各方周旋以博得李隆基的独宠的现实的宫廷生活,同时也在结尾写到了李杨二人的在月宫团圆,根据玉帝敕谕,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的结局。

但是在结构上,“《长生殿》的剧情结构虽然效仿《牡丹亭》,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模仿。

”②汤显祖从现实再到浪漫,最后在回到了现实,即从杜丽娘的现实生活到梦中相会以及因梦而亡、阴司受审,最后到复生,回到了现实生活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结构;而《长生殿》从描写现实中的李杨之间的爱情和生活到杨玉环之死,再到李隆基因为思念导致二人能在天上相会,采用的是直线的结构。

还有在二者处理的男女关系的手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和洪昇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关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描写时并不避讳对于男女情爱之事的描写,只是给其披上的“梦”的外衣,体现了汤显祖先进的爱情观和人道主义思想。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

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
的比较
刘孝严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5
【摘要】本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传奇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剧中描写的爱情显示的不同的倾向和思想意义;第二部分对两剧中相类似的情节进行了比较,议沦了两剧情节处理的短长;第三部分结合题材来源和历史背景,对汤显祖和洪升的不同的创作动机、艺术趣味作了介绍,从而挖掘了造成两剧爱情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杜丽娘;爱情描写;杨玉环;唐明皇;圣人;封建礼教;柳梦梅;汤显祖
【作者】刘孝严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J], 董雁
2.人间爱情的升华——试论《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爱情 [J], 白雪;张宇霞;陈彦妃
3.《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 [J], 徐人忠
4.《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J], 董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V ol.27,No.2西安社会科学Xi .an Social Science 2009年6月Jun., 2009收稿日期:2009-03-09作者简介:云燕(1984-),女,河南新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云 燕(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5长生殿6作为明清传奇的杰作,继承发展了5牡丹亭6的/情至0思想。

本文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上讨论了二剧的关联性,并且比较了二剧在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主题思想;剧情结构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2-059-03洪昇在5长生殿例言6中说:/棠村相国(清人梁清标,字棠村)尝称是剧乃一部闹热5牡丹亭6,世以为知言0。

事实上,自从5长生殿6问世后,就有人从各个方面把它和5牡丹亭6加以比较。

洪昇的亲朋知己吴人(字舒凫,号吴山)在5长生殿批语6中说:/此剧月宫重圆与5牡丹亭6朝门重合,俱是千古奇特事。

0/此与5牡丹亭6祭杜丽娘同用一调,,,而绝无一字一意雷同。

0[1]29徐朔方也认为/5长生殿#觅魂6脱胎于5牡丹亭#冥判60。

但是古今研究者大多还是把5长生殿6的成就笼统归结于古代诗词和戏曲的影响,或者认为它的主题主要受梁辰鱼5浣纱记6启发。

但事实上,5长生殿6和5牡丹亭6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0名剧,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一、两剧/言情0思想的异同汤显祖在5牡丹亭#题词6中这样阐述他的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0[2]1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汤显祖的观点。

首先,/情0是出于不可捉摸的天性,而不是/理0的教条。

其次,/情0可以突破生死,不能拘泥于/理0,这是借故事的夸张来表现/情0的真实震撼力。

而洪昇在5长生殿#传概6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

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0[3]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情0拥有感天动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它能够超越地理的距离,甚至超越生死的距离。

这和汤显祖对/情0的推崇一脉相承。

其次,/情0不仅仅是儿女私情,它也包括/臣忠子孝0,这就扩大了情的视野。

再次,洪昇在5长生殿#自序6中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

0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0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0。

如果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从明代到清初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洪昇/言情0思想的发展是完全有脉络可循的。

明代是一个思想讨论异常活跃的时代,尤其是/情0、/理0之辨,几乎充斥了有明一代,表现在传奇中,就是/言情0和/风教0之辨。

在明代初期,高明在5琵琶记6中提出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0,对当时戏曲创作影响很大。

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心学的发展,/言情0的传奇成为当时的主流,汤显祖在5牡丹亭6提出的/情至0一说,振聋发聩,认为/情0完全对立于/理0,把/情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情至论0的偏颇之处在于,/情0一旦完全脱离了理的束缚,就会造成情欲的泛滥。

明末国家危亡,异族入侵,重建人的道德责任感成了迫切论题。

此时/言情0和/风教0握手言和。

冯梦龙因此创立了/情教0,提出了/理为情之范0,/情为理之维0,并且主张/私情化公0,发展了/情0和/理0的联系,扩大了/情0的广度。

而孟称舜在5娇红记6中认为/情0出于/深0,毕竟不同于/理0,但是/始若不正,卒归于正0,就是/情正0。

[4]299可以说,这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0的回归。

到了清代,人们对/情0的认识就更加细致和深入了。

5长生殿6对5牡丹亭6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和剧情结构两个方面。

二、两剧主题的异同5长生殿6在作品主题方面,也明显地借鉴了5牡#59#丹亭6。

汤显祖在5牡丹亭6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05牡丹亭6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0的剧作,就是一部写/情0如何实现对/理0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

但是5牡丹亭6同时还有一条副线,就是杜宝平定李全叛乱一线,但是这一线从剧情来看是非常次要的,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

5长生殿6的主题一般也被认为有两条线索构成,即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

而且通常被认为这是受到梁辰鱼5浣纱记6的影响。

但是细细考究曲文,我们应该能够看出,5长生殿6受到的影响还多是来自于5牡丹亭6。

首先,从5长生殿#传概6,我们能够看出该剧主要是为了颂情;另外,5自序6和5例言6,也能看出该剧作者的主要意图还是写/情0,而政治只是一条副线,是为了衬托主线中李杨爱情的/乐极哀来0。

其次,从剧情来看,前半部分,主要也是写李杨爱情的发展,而政变只是一条隐线,篇幅大大少于写/情0的篇幅。

而后半部分,有关政治的部分就更少了,而且只是作为对前半部分政治部分的补充交代,并且不再影响李杨爱情的发展。

再次,政治副线在5长生殿6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体现/情0毫无顾忌的自由发展会造成/乐极哀来0的后果,以便/垂戒来世0。

也就是为了体现/情0需要和/理0结合,达到/情正0,才是/情0的正途。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 5长生殿6的政治副线多是夸张之语,也不尽是史实,所以,它的作用也绝不是为了写实。

5浣纱记6也有两条线索,但它的主要线索是吴越之间的政治斗争,西施和范蠡的爱情只是作为副线来串络全剧,并且他们的爱情是绝对服从于君臣政治和国家大义的,也就是/情0服于/理0。

梁辰鱼在5浣纱记#家门6中写道:/家客难再遇,胜游不再逢。

夜月映台馆,春风扣帘栊。

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

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

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

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

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市梁伯龙。

0[6]121可见此剧主要是感叹历史兴亡和功名际遇,所以,5长生殿6和5浣纱记6的架构只是略有相似。

在爱情主题方面,5长生殿6也对5牡丹亭6有进一步的发展。

/5牡丹亭6描写杜丽娘处于重重禁锢之下,还没有进入现实的爱情,就已死于对爱情的渴望。

0[3](p166)而且5牡丹亭6更多的是表现杜丽娘和柳梦梅一同以/情0对抗/理0,他们的/情0也是简单地起源于欲,二人之间并没有主要的矛盾冲突。

5长生殿6则/主要表现在李杨如何排除宫廷爱情中的杂质,由不专向专一发展。

0[3]166在这里,爱情有了更具体的内容和表现,比如定情的钿盒、唐明皇对杨玉环作曲才华的赞赏和杨玉环的嫉妒。

而且在从现实进入梦幻后,他们由欲开始的情再一次超越了欲,而变成一种对对方生死不渝的纯粹爱情。

三、两剧结构的异同5长生殿6在剧情结构方面,明显受到了5牡丹亭6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部剧作都有生死梦幻的内容。

正如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在5三妇评牡丹亭杂记6中所记载:洪昇认为剧情的关键,也就是/肯綮在生死之际0,/记中5惊梦6、5寻梦6、5诊祟6、5写真6、5悼殇6五折,自生而之死0,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对恋情求之不得而至郁郁而终;/5魂游6、5幽媾6、5欢挠6、5冥誓6、5回生6五折,自死而之生0,[5]136写了杜丽娘的魂魄把/-梅.、-柳.二字,一灵咬住0,苦苦追寻柳梦梅直至最后为情复活。

也就是5牡丹亭6全剧可以由杜丽娘的生死为界,分成两个部分。

而5长生殿6根据剧情,也可以以第二十五出5埋玉6为界,也就是以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为界,分成/自生而死0和/自死而生0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杨玉环和唐明皇情意渐渐深厚,互相盟誓,但是由此导致唐明皇/弛了朝纲0引起安禄山兵变,不得不自缢的过程,后半部分是杨玉环死后情悔,但二人情真意重,得到神仙同情帮助,最终被度脱到仙界的过程。

这很明显是对5牡丹亭6的巧妙借鉴。

5长生殿6的剧情结构虽然效仿5牡丹亭6,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模仿。

在5牡丹亭6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是由梦幻进入现实的,但在5长生殿6中,杨玉环和唐明皇的爱情则是由现实进入梦幻的。

在5牡丹亭6中,杜丽娘是一个被管束极严的大家闺秀,连困了闲眠一会儿都要被父亲责备。

而家中有一个花园,她都不知道。

游园被发现后,也受到了母亲责备。

她的师父陈最良更是一个腐儒,丝毫不通人情。

但这一次,仍然阻挡不住她自然天性的萌发。

5诗经#关雎6启发了她,而游园更是让她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命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0现实像一个笼子,她插翅难飞,所以她只能向幻梦中寻求自己的梦想。

除了梦,她又能有什么办法遇到自己心仪的情人呢?而不脱离她被礼教禁锢的身体,她又如何自由地追寻柳梦梅呢?汤显祖说5牡丹亭6:/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0[6]162梦幻在这里为/情0插上了翅膀,让/情0逃离出/理0的樊笼。

而现实依然很严酷,5冥誓6一节,杜丽娘即使已经和柳梦梅情投意合,还是不敢向柳梦梅吐露真情,直到柳梦梅发了誓言,表示了对/情0的绝对认可,杜丽娘才敢告知自己是鬼魂。

之后一对有情人依然要面临/理0的刁难,杜丽娘的父亲不肯认女儿,而皇帝最后定夺的情节也显得颇有点牵强,只是作者坚决地认可了/情0对/理0的超越。

可见,梦幻和现实在汤显祖这里分别代表了/情0和/理0。

二者的不相容就是/情0和/理0的对立。

而梦幻对现实的胜利就是/情0战胜了/理0。

5长生殿6的主人公和5牡丹亭6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

他们是皇帝和妃子,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合是没有困难的。

所以,他们不用像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幻中才能结合。

但是同样是先有欲后有情,5长生殿6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情0的相互性和专一性上。

可以说,这是对5牡丹亭6主题的一个深化。

杨玉环作为一个可以拥有深宫佳丽三千的皇帝的妃子之一,她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在现实中做出了坚决的斗争。

第一次她因为嫉妒皇帝宠幸虢国夫人被遣返回家,虽然她因为献发被复召,但是她的爱情充满了动荡不安。

/君恩如水付东流,得宠忧疑失宠愁。

0为了进一步得到皇帝的爱,她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 5制谱6为她赢得了皇帝的称赞,/似你绝调佳人世真寡,要觅破绽并无毫发0。

然而皇帝朝三暮四,旧情#60 #难忘,又召幸梅妃,杨玉环不由得因妒而伤心,甚至主动提出让皇帝斥放自己。

但此时皇帝和杨玉环也渐渐情深,明白/情深妒亦真0,向杨玉环道了歉。

到了5密誓6一节,两个人才终于心心相印,对牛郎织女双星许下了盟誓。

这是一段艰难的获得/至情0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