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凝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

Vs 令 s V ,则
4 3 s v g ( t ) 3 Ndt 0 3
t
由于在任意时间,每个真实晶核与虚拟晶核的体积相同, 故得:
dnr dvr d r dns dvs d s
令在时间dt内单位体积中形成得晶核数dP,
于是:dnr=VudP
dns=VdP 如果是均匀形核,dP不会随形核地点而有变化,此时可 得: dn V V Vr u r 1 r dns V V 合并二式,得 解为
2. 晶体长大方式和生长速率
a. 连续长大(Continous growth)
连续长大的平均生长速率由下式决定:
vg 1TK
b. 二维形核((Two-dimensional nucleation)
二维形核的平均生长速率由下式决定:
b vg 2 exp( ) TK
二维形核的生长方式由于其形核较大,因此实际上甚少见到。
V:晶体的配位数, η :晶体表面的配位数,
N AV
的乘积,
Lm :摩尔熔化潜热,即熔化时断开 1mol 原子的固态键 所需要的能量,
设NT=NA(每摩尔原子数),是内能变化。
2 Lm Lm U 0.5 N T (1 x )x Lm x(1 x ) x(1 x ) RTm N AV V RTm V
界面上空位数(未占据位置分数)为:1-x,
空位数为:NT(1-x)。 形成空位引起内能和组态熵的变化,相应引起表面吉布斯 自由能的变化: Δ GS=Δ H-TΔ S=(Δ U+PΔ V)-TΔ S≈Δ U-TΔ S (1)
形成NT(1-x)个空位所增加的内能为其所断开的固态键数
0.5NT(1-x)η x 和一对原子的键能 2 Lm

铸件成形原理第4章 单相合金凝固

铸件成形原理第4章 单相合金凝固
(1)最初过渡区 根据图4-4d所示,T=TL时,析出固相成分为C* =K0C0,多余溶质排向液相。 (2)稳定状态区 当固相凝固排出的溶质原子等于液相中扩散离 开界面的原子数量时,即进入稳定状态。 (3)最后过渡区 到了凝固后期剩下液体的体积有限,界面上溶 质原子向液体扩散受到限制,于是界面处及其前方液相的溶质 浓度又再上升,C*不再保持不变,而逐渐变得比C0/K0要高得多, 固相C*也随之急剧上升而大大高于C0,直至凝固结束。
4.1.1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
1.K0的定义及其意义 2.液-固界面局部平衡假设
1.K0的定义及其意义
图4-1
2.液-固界面局部平衡假设
在实际凝固过程中,溶质原子在固、液两相中的扩散速度有限, 在界面两侧两相大范围内的成分不可能达到均匀。因此,随着 温度下降,C*S及C*L也不可能按平衡相图的液相线及固相线变 化,故凝固过程的实际溶质分配系数与K0有较大差别。而且, 凝固速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差别也会随之更显 著。尽管如此,凝固理论认为,在通常凝固条件下(在冷却速率 处于103℃/s范围内的非“快速凝固”情况[1]),界面处液、 固两相的成分始终处于局部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对于给定合 金,无论界面前沿溶质富集的程度如何,两侧的C*S及C*L值仍 符合相应平衡相图,且C*S及C*L的比值在任一瞬时仍等于溶质 平衡分配系数K0,此即凝固界面的“局部平衡假设”。这一假 设是本节讨论溶质再分配的前提,也是以后一系列常规凝固过 程研究工作及其理论计算的基础。
4.3.1 热过冷对纯物质液-固界面形态的影响
图4-12 纯物质液相正温度梯度
4.3.1 热过冷对纯物质液-固界面形态的影响
图4-13 纯物质在正温度梯度下维持平面生长
4.3.1 热过冷对纯物质液-固界面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纯金属的凝固

第四章纯金属的凝固

(二)临界晶核 设晶胚为半径r的球形,形核时总能量变化为: ΔG=-ΔG体积+ΔG表面 =-433GV42
ΔGV-单位体积自由能,σ-比表面能 ΔG是r的函数。
由 Gf(r) 的函数作图可知,在r=rc时△G取 得极大值。
讨论: 1.当r<rk则晶胚生长 ,将导致体系 ΔG ,晶胚重新熔化而消失。 2.若r>rk 晶胚r ,体系的ΔG,结晶 自发进行,此时的晶胚就成为晶核
2.金属熔化时的体积变化:大多数金属熔化时体积变化仅为
3%-5%,熔化前后原子间距变化不大,熔化前后原子间结 合力较为接近。
3.金属熔化熵值变化小:
金属熔化时结构变化小,只是相对“无序度”增加.
液态金属结构与固态相似存在近程有序,近程密堆, 远程无序.
二.材料凝固的过冷现象
过冷现象-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 晶温度的现象。
假设:晶核是依附过冷液相现成基底B上形成晶核S;
设晶核为半径为r的球缺体;S1为球冠面积; S2为晶核与基底接触的面积; θ为晶核与基体的润湿角。
晶核形成稳定存在的瞬间(不 熔化、长大),三相交点处, 表面张力应达到平衡:
σLB=σSB+σLScosθ
非均匀形核示意图
σLB、σsB、σLs分别为L/B、S/B、L/S间的表面张力
均为自发过程.
结论: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 而 ΔT≥ΔTc是结晶的充分必要条件。
过冷度对临界晶核与 最大相起伏的影响
(五)临界晶核的形核功
ΔG=-ΔG体积+ΔG表面 =-433GV42

k
2 GV
代入上式可得:
3
2
G k4 3 L 2 m T T m G 4 L 2 m T T m 化简得

5 第四章 金属的凝固与固态相变

5 第四章 金属的凝固与固态相变

晶核形成: 自发形核(均匀形核); 非自发形核(非均匀形核)。 晶核长大: 平面状长大; 树枝状长大。
9

4.1纯金属的结晶

形核与长大:
10
4.1纯金属的结晶

树枝状长大
11
4.1纯金属的结晶

影响形核和长大的因素:
过冷度 难熔杂质

12
4.1纯金属的结晶

晶粒度: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上的晶粒 数目/晶粒尺寸。晶粒 平衡结晶过程:
LL+
25
1.匀晶相图

杠杆定律:结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和两 相相对量的变化。 两相区中Q/QL=ab/bc
26
1.匀晶相图

原因:固相中原子扩散速 度慢,跟不上结晶速度
晶内偏析(属于微观偏析)
枝晶偏析
消除办法:高温扩散退火
27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
44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L
L+
(M+N )+ M 冷却 曲线
45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 M+ N )
46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过共晶合金L L+ (M+N )+ N
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为 两相区,液相与固相平 衡共存
22
4.2.1二元合金相图与凝固(结晶)
相图的分类: 匀晶相图 共晶相图 包晶相图 其它相图

陶杰版材料科学基础--第4章 凝固

陶杰版材料科学基础--第4章 凝固
材料科学基础
第 4章 凝 固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教研室
固体材料的性质是否能够通过冶炼方法改善 或改变?
怎样控制凝固过程,达到改变材料性能的目 的?
第4章 凝固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教研室
4.1
液体的性能与结构
金属的凝固与结晶(重点) 陶瓷的凝固(自学) 聚合物的结晶(自学)
4点)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教研室
1
纯金属的凝固(重点) 固溶体合金的凝固
共金合金的的凝固 铸锭组织与凝固技术
2
3
4
内容框架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材料科学教研室
1. 液态金属 的结构
2. 凝固热力学
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3. 纯金属凝固
(1)形核 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 (2)长大 动态过冷度 长大方式和形态
可能长大形成晶核。
(二) 过冷液体成核需要形核功
2 r* Gv
2Tm r* Lm T
形成临界晶核需要的能量称为临界晶核形核功ΔG*,即
3 2 16 Tm 4 1 G* r 3 Gv 4r 2 2 3 3L2 T m
可见,过冷度ΔT越大,r*越小,即形核的机率增 加;过冷度ΔT 越大,ΔG*越小,这意味着过冷度增大 时,可使较小的晶胚成为晶核,所需要的形核功也较小, 从而使晶核数增多。
形核条件=过冷度+结构起伏+能量起伏
25
(三) 过冷度对晶核形成的影响
临界过冷度ΔTk:对于一定的金属而言,过冷度有一个最小
值,低于该值,结晶过程不能进行,该最小值称为临界过冷
度△Tk。
过冷度增大,临界晶核半径越小,形核
功也越小,形核就更容易;原来尺寸较

第4章凝固传热

第4章凝固传热

第四章 连铸坯凝固传热第一节 连铸机热平衡从本质上说,连铸是一个传热过程。

在连铸机内,带液心的铸坯边运行、边散热、边凝固,直到完全凝固成固态铸坯。

在凝固过程中传出的热量包括过热、潜热和显热三部分:(1) 过热:由浇注温度冷却到液相线温度放出的热量;(2) 潜热:钢水从液相线温度冷却到固相线温度放出的热量;(3) 显热:完全凝固后的高温铸坯冷却至室温所放出的热量。

按传热位置和方式,连铸机包括三个传热区,钢水热量的传输在这三个区域内完成,如图6-1所示。

(1) 一次冷却区:即“结晶器冷却区”。

钢水在结晶器中受到器壁的强烈冷却,形成足够厚度且均匀的坯壳,以保证铸坯出结晶器后不拉漏。

结晶器铜壁在冷却水的作用下,保持正常的温度分布。

(2) 二次冷却区:简称“二冷区”、“喷水冷却区”。

具有一定坯壳厚度的的铸坯,离开结晶器进入喷水冷却区。

通过向铸坯表面喷水,加速铸坯内热量迅速传递,使铸坯快速凝固。

(3) 三次冷却区:即“空冷区”。

走出二冷后,铸坯表面不再受到强制冷却,只是通过辐射向空气中传热。

由于铸坯表面传热能力下降,在铸坯温度梯度的作用下,铸坯表面温度回升,使铸坯表面温度趋向均匀。

根据连铸机试验,在连铸机内放出的热量如下:(1)板坯(200~245×1030~1730mm ,拉速为0.8~l.0min m ):结晶器:63kg kJ ;二冷区:315kg kJ ;辐射区:180kg kJ连铸机内散热总量:558kg kJ ;约占钢水至室温总放热量的42% 。

(2)方坯(100×100mm ,拉速3min m 。

)结晶器:63kg kJ ;二冷区226kg kJ ;辐射区:277kg kJ连铸机内散热总量:566kg kJ ;约占钢水至室温总放热量的44% 。

从连铸机热平衡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1)在连铸机内放出的热量占钢水总热量的约40%,其余60%热量是切割后放出的;(2)钢水凝固过程中放出的40%热量,对铸坯结构、质量和铸机生产率有明显影响。

材料科学基础I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

材料科学基础I  第四章  (凝固与结晶)

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 本章应掌握以下内容: 1. 金属凝固的过程和现象 2. 凝固和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3. 几个重要概念:过冷度,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几个重要概念:过冷度,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形核率,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 形核率,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成分过冷 4. 冷却速度、过冷度对凝固过程和凝固组织的影响 冷却速度、 5. 液—固界面的结构及晶体生长形态 固界面的结构及晶体生长形态 6.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 7. 单相固溶体的长大 8. 两相共晶体的长大
三、近程有序(Short range order) 近程有序
由于有序原子集团的尺寸很小, 由于有序原子集团的尺寸很小,所以把液态金属结构的特点 概括为近程有序 温度降低,这些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 近程有序。 概括为近程有序。温度降低,这些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又称 晶胚Embryo)尺寸会增大;当具备结晶条件时,大于一定尺 为晶胚 )尺寸会增大;当具备结晶条件时, 寸的晶胚就会成为晶核 晶核(Nucleus)。晶核的出现就意味着结晶开 寸的晶胚就会成为晶核 。 始了。 始了。 综上所述,接近熔点的液态金属是由许多“原子集团”组成, 综上所述,接近熔点的液态金属是由许多“原子集团”组成, 其中原子呈规律排列,结构与原固体相似(近程有序);但是 其中原子呈规律排列,结构与原固体相似(近程有序);但是 ); 金属液体中存在很大的能量起伏,热运动激烈。 金属液体中存在很大的能量起伏,热运动激烈。原子集团的大 小不等,存在时间很短,时聚时散,空位较多。 小不等,存在时间很短,时聚时散,空位较多。原子集团之间 存在“空穴”和一些排列无序的原子。 存在“空穴”和一些排列无序的原子。
三、结晶的驱动力
∆G=GS‒GL<0,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单位体积金属结晶时自由能的变化: 单位体积金属结晶时自由能的变化: ∆Gv=GS‒GL=(HS‒TSS) ‒(HL‒ TSL)= (HS‒ HL) ‒T (SS ‒ SL) = ‒∆Hm+ T∆S = ‒∆Hm+T(∆Hm/Tm) = ‒∆Hm(Tm‒T)/Tm =(‒∆Hm/Tm) ∆T ‒ ∆T=Tm‒T,称为过冷度 ,称为过冷度 ∆Hm,即结晶潜热 m 即结晶潜热L ∆Gv(<0)就是结晶的驱动力,∆T越大,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就是结晶的驱动力, 越大 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越大, 就是结晶的驱动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汇总+练习过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汇总+练习过关))

第四章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明矾等;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

(4)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注:糖和盐溶于水,是属于“溶解”。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注: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7、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描述:A-B是固体(B点是固体);B-C是固液共存态;C-D是液态(C点是液态),熔化过程吸热。

E-F液态(F点是液态);F-G是固液共存态;G-H是固体(B点是固体)【总结】(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

(2)凝固时,温度也保持不变(凝固点)。

(3)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凝固过程需要不断放热。

(6)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平行时间轴。

8、如图所示为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总结】(1)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无熔点)。

第四章 二元合金相图与合金凝固

第四章   二元合金相图与合金凝固

第四章二元合金相图与合金凝固本章主要内容:相图基本原理:相,相平衡,相律,相图的表示与测定方法,杠杆定律;二元匀晶相图:相图分析,固溶体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固溶体的非平衡凝固与微观偏析固溶体的正常凝固过程与宏观偏析:成分过冷,溶质原子再分配,成分过冷的形成及对组织的影响,区域熔炼;二元共晶相图:相图分析,共晶系合金的平衡凝固和组织,共晶组织及形成机理:粗糙—粗糙界面,粗糙—光滑界面,光滑—光滑界面;共晶系非平衡凝固与组织:伪共晶,离异共晶,非平衡共晶;二元包晶相图:相图分析,包晶合金的平衡凝固与组织,包晶合金的非平衡凝固与组织包晶反应的应用铸锭:铸锭的三层典型组织,铸锭组织控制,铸锭的缺陷其它二元相图:形成化合物的二元相图,有三相平衡恒温转变的其它二元相图:共析,偏晶,熔晶,包析,合晶,有序、无序转变,磁性转变,同素异晶转变二元相图总结及分析方法二元相图实例:Fe-Fe3C亚稳平衡相图,Al-Mn相图,Al2O3-SiO2二元系相图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相图热力学基础:自由能—成分曲线,异相平衡条件,公切线法则,由成分—自由能曲线绘制二元相图1.填空1 相律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固溶体合金凝固时,除了需要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外,还要有_____________起伏。

3. 按液固界面微观结构,界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 液态金属凝固时,粗糙界面晶体的长大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滑界面晶体的长大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一般铸造条件下固溶体合金容易产生____________偏析,用_________________热处理方法可以消除。

6 液态金属凝固时,若温度梯度dT/dX>0(正温度梯度下),其固、液界面呈________________状,dT/dX<0时(负温度梯度下),则固、液界面为________________状。

第四章 凝固、晶体缺陷与固体扩散

第四章 凝固、晶体缺陷与固体扩散
4-6
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单元叫组元; 由两个组元组成的合金叫二元合金。 合金中有两类基本相:①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组元通过金属键、离子键、 共价键或范德瓦耳斯键形成的成分(范围)固定、且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的具有 金属性质的中间相。 金属间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熔点高, 硬而脆, 常作为合金中的强化相。 ②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的一种成分和性能 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称为溶剂。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一.置换固溶体(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s ) 溶质原子代换了溶剂晶格某些结点的原子形成的固溶体。如图 Fig4.14。尽 管溶剂原子被置换后,点阵类型没发生变化,但是,由于组元原子半径或其它理 化性能差异,晶格或多或少会产生畸变。当 rA >rB 时产生负畸变(收缩) ,相反产 生正畸变(膨胀) 。当∆r/rA >30%时,就不容易形成置换固溶体,而形成间隙固溶 体或金属间化合物。 根据固溶体溶解度的大小,置换固溶体可以是有限固溶体或无限固溶体。形 成无限固溶体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原子半径相近,∆r /rA <15%; 2) 组元 A、B 有相同的晶格类型; 3) 组元 A、B 有相似的电负性; 4) 有相同的价电子浓度。 以上四点是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般,∆r /rA ↗、 电负性差异↗、价电子浓度差异↗,溶解度↘。如果 A、B 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则 A、B 的晶格类型一定是相同的。 二.间隙固溶体(Inter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s ) 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原子晶格的间隙之中而形成的一种固溶体。如前所述, 当∆r /rA >30%时不容易形成置换固溶体。如果,AB 组元原子半径相差更大,例 如,∆r /rA >41%,rB 就与 FCC 晶格的溶剂原子的当量间隙半径相当。通常金属晶 格的间隙尺寸都比较小, 能够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原子只是那些原子半径小于 0.1nm 的非金属元素,如 H、C、 N、O、B 等。间隙固溶体都是有限固溶体。

2011凝固第四章

2011凝固第四章

(4-11)
如果液体容积有限, 如果液体容积有限,则溶质富集层δN以外的液相成分在凝固 不变,而是逐步提高的, 过程中不是固定于C0不变,而是逐步提高的,设以 C L 表示 上式可写为: 之,上式可写为:
CL − CL C − CL
∗ L − −

= 1−
1− e 1− e

v ' x DL

v δN DL
dCS = P (C0 − CS ) dx
(4-17) - )
式中P为一个系数。 式中 为一个系数。 为一个系数 边界条件为: 边界条件为:CS︱x=0 =k0C0,解此方程得: ,解此方程得:
CS = C0 [1 − (1 − k0 )e − Px ]
dCS 1 A1 = ∫ (C0 − CS )dx = ∫ = (1 − k0 )C0 0 k 0 C0 P P
d 2C L dCL DL +v ' =0 '2 dx dx
7
图4-3 有对流液相内的溶质分布
8
d 2C L dC L DL +v ' =0 '2 dx dx
其边界条件为: 其边界条件为:①x’=0时, CL=CL*<C0/k0;这是由于扩散 时 层外存在对流,从而使稳定态的液相最大溶质浓度C 层外存在对流,从而使稳定态的液相最大溶质浓度 L*低于 C0/k0;② x’=δN时,CL=C0(液相容积足够大)。解方程如 液相容积足够大)。 )。解方程如 下:
(C ∗ − C0 ) L v K1 = v DL − D δ N e L −1
∗ K 2 = CL − ∗ (C0 − C L ) −
e
v δN DL
−1

第四章凝固

第四章凝固

第四章 凝固4.1 纯晶体的凝固4.1.1 液态结构与固态物质相比,液态物质呈现的主要特征是:1、长程无序,与晶体不同,在液态下,内部的原子不再呈现长程有序结构;2、结构起伏, 原子的排列在不断的变化;液态物质的结构特征一般用径向分布函数表征,一般用X 射线可以测定。

从径向分布函数可推出原子间距和配位数。

表1中列出了部分元素在固态和液态的原子间距和配位数。

一般情况下 从固态到液态原子间距增大,配位数减小,但也有少数的元素相反。

如非密排亚金属元素B i, Sb, Ga, Ge 等。

对于液态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模型有准晶(Banker )模型和非晶(Bernal )模型表1 部分元素的固态和液态结构数据4.1.2结晶的热力学条件1. 单元系的自由焓液态的自由焓: G L =H L -TS L固态的自由焓: G S =H S -TS s由于热焓和熵均可以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关系式求得:dH=C P dT H=⎰T C pdT 298(取2980K, 即250C 时H=0)S=⎰TdT T Cp 0)/( (取00K 时熵为0)所以可求得G 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从图1中所示的G-T 曲线可知:1) G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G L 下降的幅度(曲线的斜率)比G s 大,因为液态的熵大;(G=H-TS )2) T>T m 时,G L <G S , 所以系统以液态存在, 3)T<Tm 时,G L >G S , 所以系统以固态存在,2. 凝固时的热力学条件如前所述,T =T m 时,G L =G S 凝固不会进行, 只有当T<T m 时,G S <G L ,凝固过程才得以进行。

令∆G=G S -G L令∆T=T m -T, 称之为过冷度。

只有∆T>0,才有∆G<0所以:∆T>0是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G 称之为凝固的驱动力。

∆G 的绝对值越大,凝固的驱动力也就越大。

第四章 凝固过程中的传热讲解

第四章  凝固过程中的传热讲解

合质量热容法,即把潜热△h加 到质量热容c,上,获得了一个增大的热
容,折合的质量热容为:
c, c h d3
dT
(3)常见的凝固并不是按平面界面进行的,而存在一个凝固区,即糊状区, 在该区存在着传热与传质的偶合问题,需同时考虑传热和传质。
6
3. 凝固过程传热的研究方法
(1)解析法 (2)实验法 (3)数值计算法
19
(3)固相无扩散,液相中有扩散而无对流的溶质再分配
1) 最初过渡区 2)稳态区当C*S = C0、CL* = C0/K0时,便 进入稳定生长阶段,固相生长所排出的溶
质量等于液态中扩散走的量。在此区,液 相内各点上的成分保持不变。
dCL dt
DL
d 2CL dx,2
R dCL dx,2
0
平衡凝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 中一般不可能完全达到,特别是固相 中原子扩散不足以使固相成分均匀。 对C、N、O等半径较小的间隙原子, 由于固、液相扩散系数大,在通常铸 造条件下,可近似认为按绝对平衡情
况凝固。
16
(2)固相无扩散而液相均匀混合的溶质再分配
固相成分的计算(Scheil公式):
CL 1 K0 dfS
dn
T a2T ----傅里叶第二定律

辐射: q

K

Tc, 100
4


Tc 100
4

λ---导热系数,a=λ/ρcp ----热扩散系数 Tc----环境温度, T,c-----铸件温度
对流: q Tc, Tc
以上为凝固过程基本方程,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凝固过程温度及其演 变过程的计算,特定解包括: 1)物理条件(物性参数),2)几何条件(凝固系统几何形状) 3)时间条件(初始条件),4)空间条件(边界条件)

第四章凝固

第四章凝固

第四章 凝固4.1 纯晶体的凝固4.1.1 液态结构与固态物质相比,液态物质呈现的主要特征是:1、长程无序,与晶体不同,在液态下,内部的原子不再呈现长程有序结构;2、结构起伏, 原子的排列在不断的变化;液态物质的结构特征一般用径向分布函数表征,一般用X 射线可以测定。

从径向分布函数可推出原子间距和配位数。

表1中列出了部分元素在固态和液态的原子间距和配位数。

一般情况下 从固态到液态原子间距增大,配位数减小,但也有少数的元素相反。

如非密排亚金属元素B i, Sb, Ga, Ge 等。

对于液态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模型有准晶(Banker )模型和非晶(Bernal )模型表1 部分元素的固态和液态结构数据4.1.2结晶的热力学条件1. 单元系的自由焓液态的自由焓: G L =H L -TS L固态的自由焓: G S =H S -TS s由于热焓和熵均可以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关系式求得:dH=C P dT H=⎰T C pdT 298(取2980K, 即250C 时H=0)S=⎰TdT T Cp 0)/( (取00K 时熵为0)所以可求得G 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从图1中所示的G-T 曲线可知:1) G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G L 下降的幅度(曲线的斜率)比G s 大,因为液态的熵大;(G=H-TS )2) T>T m 时,G L <G S , 所以系统以液态存在, 3)T<Tm 时,G L >G S , 所以系统以固态存在,2. 凝固时的热力学条件如前所述,T =T m 时,G L =G S 凝固不会进行, 只有当T<T m 时,G S <G L ,凝固过程才得以进行。

令∆G=G S -G L令∆T=T m -T, 称之为过冷度。

只有∆T>0,才有∆G<0所以:∆T>0是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G 称之为凝固的驱动力。

∆G 的绝对值越大,凝固的驱动力也就越大。

第4章 材料的凝固和铁碳相图

第4章 材料的凝固和铁碳相图

1、工业纯铁的结晶 过程
合 金 液 体 在 1-2 点 间
转 变 为 , 3-4 点 间 → , 5-6 点 间 → 。 到7点,从中析出
Fe3C。 室温平衡组织为
F+Fe3CIII
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
室温平衡组织: F+ Fe3CIII
(1)工业纯铁[ w(C)≤0.0218%] (2)钢 [0.0218%< w(C)≤2.11%]
亚共析钢 0.0218%<w(C)<0.77% 共析钢 w(C) = 0.77% 过共析钢 0.77%<w(C)≤2.11% (3)白口铸铁 [2.11%<w(C)<6.69%] 亚共晶白口铸铁 2.11%< w(C)<4.3% 共晶白口铸铁 w(C) = 4.3% 过共晶白口铸铁 4.3%< w(C)<6.69%
与共晶反应不同的 是,共析反应的母 相是固相,而不是 液相。
另外,由于固态转 变原子扩散困难, 因而共析组织比共 晶组织细。
珠光体
常见三相等温水平线上的反应
反应名称 图形特征 共晶反应 包晶反应 共析反应
反应式
说明
L⇄ +
恒温下由一个液相同时结 晶出两个成分结构不同的 新固相。
L+ ⇄
●GS线 A中开始析出F临界温度线, 称A3线。 ●ES线 碳在A中的固溶线,叫Acm线。从A中析出 Fe●3PCQ,线叫二是次碳渗在碳F中体固(F溶e3线CII。)。是亦F是中A开中始开析始出析出
FFee33CCIIII的I的临临界界温温度度线线。。 Fe3CIII数量极少, 往往予以忽略。
2、相区
Pb-Sn合金相图
⑴ 相图分析
① 相:相图中有L、、三种相, 是溶质Sn在 Pb中的固溶体, 是溶质Pb在Sn中的固溶体。

金属凝固原理-第四章

金属凝固原理-第四章

一般凝固条件下,热扩散系数5×10-2cm2/s


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5×10-5cm2/s
溶质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 5×10-8cm2/s
则 实际结晶过程都是非平衡结晶。
固相无扩散、液相充分混合时的溶质再分配
接着凝固时由于固相中无
扩散,成分沿斜线由K0C0 逐渐上升。

公式推导:
* 由 (CL CS )dfs (1 f s )dCL
外生生长(平面生长——胞状生长——柱状枝晶
生长)——内生生长(等轴枝晶)转变;

外→内转变决定因素:成分过冷,外来质点非
均质生核能力——成分过冷区——利于内生生
长和等轴枝晶形成。

枝晶生长方向:枝晶主干、各次分枝的生长方向 //特定晶向。 枝晶间距:相邻同次分枝之间的垂直距离。

4-5 共晶合金的结晶

★ 热过冷作用下的枝晶生长

GL0;


热过冷,宏观平坦界面形态(界面能最低)不稳 定——凸起——与过冷度更大的熔体接触很快生 长——伸向熔体的主杆——主杆侧面析出结晶潜 热,T升高,远处为过冷熔体,新的热过冷—— 二次分枝——树枝晶——枝晶生长 枝晶生长结果:(1)单向生长:柱状枝晶; (2)自由生长:等轴枝晶。 注:此处界面形态——晶体(晶粒)大小而言; 而界面的微观机构——原子尺度,故any界面形态
的等轴枝晶。

等轴枝晶的存在阻止了柱状晶区的单向延伸, 此后结晶便是等轴晶区→液体内部推进的过程。
合金固溶体凝固时的晶体生长形态
a) 不同的成分过冷情况 b) 无成分过冷 平面晶
C) 窄成分过冷区间 胞状晶
d) 成分过冷区间较宽 柱状树枝晶

第4章单向合金凝固_300508609

第4章单向合金凝固_300508609
30

v
x'
x' N时, C L C0
5
4. 固相无扩散、液相有限扩散、 部分混合

4. 固相无扩散、液相有限扩散、 部分混合


当达到稳定态时,由于固相析出排出的溶质量等于液 相通过界面扩散的溶质量: dCL * * DL x '0 v(C L CS ) dx' 上式左端可通过对溶质分布的方程求导得到:
35
当考虑有限体积中的溶质再分配时,用稳定 态的KE值代替k0,则可用修正的Scheil公式来 描述有限体积中的溶质再分配:
CS k E C0 (1 f S ) k E 1 C L C0 f Lk E 1
kE
* CS C0
k0 k0 (1 k0 )e
v N DL
CSL

正常凝固:固液界面以平界面凝固的凝固过程。 所有定量处理采用以下假设:

固液界面处于平衡态(当T、Cs、CL三者之一被确定时, 其他两个参数可以依照相图确定,k0近似为定值)
CSL C LS
k0C0 1 (k0 1) f S
6

形核之前没有明显的过冷且忽略固液界面曲率作用

5
0 0
1 k 0 DL x ' e )dx' k0
v
CS

(1 k0 ) DL C0 k0v
由A1 A2可得: P k0v DL
27
李言祥,柳百成。晶体生长的初始过渡区,金属学报,Vol. 24, No.1, 1988, B12-B16.
28
4. 固相无扩散、液相有限扩散、 部分混合
v N DL

第4章单向合金凝固_300508609

第4章单向合金凝固_300508609
富集区中最大含量随凝固速度变化的增 大而增大;同样,贫乏区中溶质的最低 含量随凝固速度变化的增大而变得更低。
23
3. 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扩散
24
4
成分
3. 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扩散
固相
C0 k0C0
CS 距离
对于这种形式的凝固 过程,希望扩大稳态 区而缩小最初及最终 过渡区,而获得更大 范围的成分均一的铸 件。因而,研究最初 及最终过渡区的溶质 浓度分布及过渡区长 度具有重要意义。
7
成分
1. 固相无扩散、液相完全混合
固相
液相
dCL
CL C0
CS k0C0
LdfS
析出少量固体时排出的溶 质与液相中溶质的增量相 等。
(CL CS )LdfS LfLdCL L(1 fS )dCL
dCS CS
(1
k0
)
df (1
S
f
S
)
距离
8
1. 固相无扩散、液相完全混合
CS
k0C0
dCS CS
根据凝固厚度与凝固时间的关系式:
1
1
1
s Ct 2 ,
L
Ct
2 f
s / L fS t /tf 2
则凝固速度可表示为:
1
v
ds dt
L 1 2 tt f
2
L 1 2 tf fS
12
2
2. 固相有扩散、液相完全混合
dCS CS
(1
k0
)
1
(1
df S 2k0
)
f
S
,
DSt f L2
(1 k0 )
fS 0
df S (1 fS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均匀形核
晶核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 ¾ 在一定过冷度ΔT下,液相中形成一小块固相晶体 (晶胚)时,体系能量有两方面变化: 9 一方面,由于液相向固相的转变使体系的吉布斯自 由能降低,液固两相体积吉布斯自由能之差构成了 结晶的驱动力; 9 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界面出现,形成表面能,从而 使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升高,成为结晶的阻力。

41

非自发形核的形核率与自发形核比较 ¾ 表达式相似; 均匀形核率 ¾ 形核率明显增加时的过冷 度不同; ¾ 非自发形核率随过冷度升 高而升高,达到最大值后 非均匀形核 还要下降。原因:供形核 率 的基底减少,以至完全消 失。
42
非均匀形核的条件: ¾ 热力学条件:液体必须过冷,提供形核的驱动力 (△GV<0),但所需过冷度较小; ¾ 结构条件:液体必须有结构起伏,提供结晶的结构 条件(r≥ rc),但所需结构起伏较小; ¾ 能量条件:液体必须有能量起伏,提供结晶的能量 条件(1/3的表面能),但所需能量起 伏较小(△G*c<△G均)。
33
形成球冠状α相晶核引起体系表面能的变化为:
形成球冠状α相晶核引起体系体积自由能的变化为: 晶核形核时体系总的自由能变化为:
34

非自发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和临界晶核形成功
35
讨论θ角 9 θ=0°,f(θ)=0,相当于基底和晶核结构相 同,完全浸润,△G*c=0,这样就不存在形核的 问题,可以直接长大。
为临界晶核表面积, 即
25
可见:临界晶核形成功为临界晶核表面能的1/3。 说明形成临界晶核,所释放的体积自由能下降补偿 了表面自由能的2/3,还需1/3的能量需要供给。 这就是过冷液体金属需要一段时间才开始结晶的主 要原因。 这1/3表面自由能的能量从哪里来? 靠液体内部的能量起伏来提供!不需要人为提供。 能量起伏:在液体微小区域内,能量此起彼伏地偏 离平均能量的现象。
9
23
临界晶核 9 临界晶核:具有rc尺寸的小晶胚, 即长大和消失几率相等的晶胚。 9 临界晶核半径:长大和消失几率相 等的晶胚尺寸。
¾

9
,可得
增大过冷度,可减 小临界晶核半径, 增加形核数量。
24
临界晶核半径与过冷度间的关系:
¾
临界形核功 把rc的表达式代入总的自由能变化的表达式,可得 临界晶核形成功△Gc:

11
二.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过冷现象

¾ ¾ ¾
过冷:金属的实际开始凝固温度Tn总是低于理论凝 固温度Tm的现象。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Tm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 ΔT = Tm - Tn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 金属的性质:不同的金属,过冷度不同; 液体金属的纯度:纯度愈高,过冷度愈大;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愈大,过冷度愈大。
第四章 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
1
本章的主要内容
从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出发理解相图中相平 衡的变化规律 纯晶体的凝固热力学和动力学 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内外因素
2
第一节 单元系相变的热力学及相平衡
由一种元素或化合物构成的晶体称为单组元 晶体或纯晶体,该体系称为单元系。 组成一个体系的基本单元,如单质(元素) 和化合物,称为组元。
9
39
点阵匹配理论: 杂质和晶体要结构相似(晶格类型相同、相近), 点阵常数相当(或者原子间距成整数倍)。 ¾ 只有这样,杂质与晶体表面上的原子位置偏离的程 度小,产生的界面能小,形核功小,形核容易。 ¾ 符合这种匹配条件的固态粒子称为“活性粒子”。有 促进形核的作用。

40
固态粒子表面形态对形核的影响 ¾ 在三个曲率半径、曲率方向不同的基底上,形成同 样曲率半径、与基底有同样接触角的晶核。在凸形 基底上形成的晶核体积最大,在凹形基底上形成的 晶核体积最小,体积小,形核容易。 ¾ 活化粒子:由于表面状态作用促进形核的粒子。
第二节 纯晶体的凝固
本节主要内容
凝固的热力学 形核长大规律 凝固动力学及凝固组织

学完本节学生应具有的能力
掌握以上基本过程的理论及规律 学会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中的问题

8
凝固:某组元由液相至固相的转变。如果凝 固后形成晶体,则称为结晶。 凝固是最早的成型手段,生产的第一个环节。 几乎所有的金属及合金在成为可被人们使用 的工件或器件以前都要经过凝固阶段。 凝固的主要应用:铸造工艺是一种非常经济 的成形方法,无需象锻轧热加工时那样消耗 大量能量以克服非常高的流变应力。
29
¾
以上两个因子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形核,所以形核率 为: 形核率随过冷度 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极大值后, 又随过冷度进一 步增加而减少。
30
在金属中有所不同:金属的结晶能力很强,达不到 很大的过冷度就结晶完了,如图所示: 在开始一段过冷度范围 内,几乎不产生晶核; 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 时,形核率急剧增加,对应 温度称为有效成核温度。
3
一.相平衡条件和相律
相:体系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 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相平衡:系统中同时共存的各相长时间不互 相转化(动态平衡)。 相平衡图:在给定条件下体系中各相之间建 立平衡后热力学变量轨迹的几何表达,简称 相图。
压力变化不大的凝聚态相平衡情况下,通常使用 以温度T和成分xi(第i组元的摩尔分数)或wi (第i组元的质量分数)为坐标的相图。
18
形核方式
两类: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¾ ¾
均匀形核 定义:新相的晶核在母相中不依附任何外来物而均 匀地形成,又称为自发形核。 液体过冷到平衡熔点以下就存在转变为固相的驱动 力,原则上就会自发地凝固。但这时形核要克服很 大的势垒,使得液相要过冷到很低的温度才结晶。
19
非均匀形核 ¾ 定义:新相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而形 核,又称为非自发形核。 ¾ 在实际场合下,装载液体的容器器壁及液体内存在 的固态杂质对形核具有触发作用,使形核势垒大大 降低,不可能获得很大的过冷,最大过冷度仅为约 1K,低于这个温度,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晶 核。 实际上,在一般的凝固过程中很难观察到均匀形 核,非均匀形核往往起主要作用。但均匀形核的理 论是形核理论的基础。
5

在凝聚体系中(常压): f=C-P+1 相律的应用 分析相图:检验相图上的点、线、区是否正确。 确定系统中最多能有几相共存。 说明纯金属与合金结晶的差别: 纯金属结晶:P =2,f=1-2+1=0,恒温结晶; 二元合金:f =2-2+1=1,变温结晶。
6
¾ ¾ ¾ 9 9
二.单元系相图
7
¾
14
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等温等压的条件下,物质 系统总是自发地从自由能高的状态向自由能低的状 态转变。
自由能:G = H-TS 等压时: 由于熵S(表示系统中原 子排列混乱程度的参数) 恒为正值,所以自由能温 度增加而减少。
15
讨论: (1)当T=Tm 时,GS=GL, 两相可以同时共存,既不熔化也 不结晶,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所以Tm就是理论结晶温度,即 熔点。 (2)当T<Tm时,GS<GL, 液态金属可以自发地转变为固态 金属,两相的自由能差△G构成 金属结晶的驱动力。 (3)当T>Tm时,GS>GL, 固态金属可自发的熔化为液态。
¾
36
9
θ=180°,f(θ)=1,晶核和基底完全不浸润, 基底不起作用。△G*c=△G均,相当于均匀形核。
37
9
0°<θ<180°,0<f(θ)<1,△G*c<△G均。 浸润角θ越小,f(θ)越小,即形核功越小,促进形 核的效能愈高。
38
¾
影响θ的因素
σαB:取决于杂质与晶胚的性质; 9 σLα:取决于晶体与液体的性质,结晶物质一定, 为一个定值; 9 σLB:取决于杂质与液体的性质; 9 在σLα一定,要使cosθ 大,θ小,主要使σαB 小。

21
为了简单,设晶胚为球形,半径为r,当从液体中 出现一个晶胚时,其自由能的变化:
ΔGV:固液两相单位体积 的自由能差(GSSL); σ:单位面积的表面能
22
讨论: • 当晶坯半径 r<rC时,晶 胚长大将导致系统自由能 △G增大,这种晶胚不稳 定,会重新熔化而消失。 • 当r=rC时,晶胚可能长 大,也可能消失。 • 当r>rC时,晶胚长大, △G降低,倾向于继续长 大,成为实际的晶核。
4
相律

相律:表示在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 数与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 式。 C:组元; f=C-P+2
P:相数; f :自由度数(指不影响体系平衡 状态的独立可变参数,如温度、压 力、各平衡相中给定组元的含量等 的数目)。

相律的文字叙述:在只受外界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平 衡系统中,自由度数等于组元数与相数之差再加上 2。

28
¾ ¾ ¾ 9
形核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形成晶核的数目。 形核率大,核心多,晶粒细,性能好。 形核率受到两个因素的控制: 能量起伏的几率因子
描述能量起伏上涨区数量的多少。 上涨区多,则形核率高。
9
原子扩散的几率因子
晶核形成后,需要液体中的原子扩散到 晶胚上形成晶核,原子扩散需要克服一 定的能垒Q。

了解凝固过程进而优化凝固工艺意义重大。
10
一.液态结构
大量实验证明,液态金属的结构、性质和固 体相似,与气体相差较远。 液态金属中的结构起伏
液态金属中的原子并非完全混乱,在要达到结晶温 度时,在液体内部存在许多在很短距离内有序排列 的原子集团,称为近程有序原子集团或晶胚。 结构起伏(相起伏):近程有序原子集团大小不 等,取向不同,时有时无,此起彼伏的现象。 结构起伏的晶胚尺寸与温度有关:温度低,晶胚的 尺寸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