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世界的物质性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关系图(一)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关系图(一)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关系图(一)在2017考研政治中,由于马原学科的特殊性,因此马原部分是考生需要在寒假中多做准备的科目之一,下面就从逻辑关系图入手,帮考生分析各个知识点所处的位置,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逻辑关系图2017考研政治马原寒假复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唯一性质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实现其存在和发展的。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需要主体,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列宁明确地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错误,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的错误。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相对静止是衡量该运动的尺度。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说明某一运动是什么事物的运动和什么形式的运动。

另一方面,相对静止使事物具有确定的形态和性质,人们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认识和利用不同质的事物。

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相互区别,这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它们还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

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的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又要反对那种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的过程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原考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考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资料获取、课程辅导咨询凯程老师
第 1 页 共 1 页 马原考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关于政治的学习,大家要多总结、多记忆。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凯程考研为大家提供了政治马原知识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一、复习要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关键词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规律 矛盾
三、命题特点
本章是命制分析题的重点章节,在选择题中所占分值也很重,所以要重点复习。

建议各位考生在建立知识框架基础上学习各个知识点,务必要学懂学透会用。

凯程考研提醒大家,对于本章节学习,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史宛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对立和斗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错误。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如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B错误,D是正确答案。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原是否是物质的。

ABD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本题的题干引用的是列宁的话,其意思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不应当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

这是因为,虽然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A。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

考研政治扫盲:马原八大重要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次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最后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量变质变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的量和质统一于度中。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考研政治:世界物质统一性

考研政治:世界物质统一性

考研政治: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始基:古希腊语。

从泰勒斯起开始具有哲学上的意义,指万物的根源或基本,万物从它产生又可复归于它的共同的东西。

2.案例或记忆方法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产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

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马原套题及答案

马原套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A.方法论B.认识论C.自然观D.世界观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5. 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7.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现代辩证唯物主义8.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9. 在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世界是否统一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C.世界是否可知D.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0.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1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社会范畴B.自然范畴C.意识范畴D.物质范畴16.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第一部分:易错知识点总结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画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3.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错误,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4.物质就是物体(物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

5.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精神活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6.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大有意义的)。

7.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不是精神世界)。

8.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都有客观依据)。

9.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

同样,“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的观点也不正确)。

10.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1.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同认识本质混为一谈的论断)。

12.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主观并不等于主体,客观并不等于客体,它们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13.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二者是不同领域的概念: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

14.社会历史发展既然具有规律性,历史事件就可以重复(历史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15.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发挥反作用(此观点片面。

不论先进的社会意识,还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2016考研资料分享群:248600511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难度不⼤,但是很多题⽬容易混淆知识点,考⽣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帮助考⽣理清易考却⼜易错的知识点,⼩编为⼤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希望对⼤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家考试顺利!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5.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认识⾃⾝的本质决定的[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类实际⽣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类的实际⽣活中并决定着⼈们思想和⾏动的出发点和⽅向。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个根本原则。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 选项。

12. ⽔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A.唯⼼主义观点B.主观唯⼼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

18马原判断50 解析版(订正版)

18马原判断50 解析版(订正版)

18马原判断题: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答案: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3.1848年2月,《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答案:错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答案: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全部问题。

答案:错解析: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答案:错解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是主观内容和客观形式的统一。

答案:错解析: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4.意识活动内容具有客观性,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具有创造性。

考研政治马原:古文古句知识点分析(1)

考研政治马原:古文古句知识点分析(1)

2019考研政治马原:古文古句知识点分析(1)马原的知识点有很多易错的地方,临近考试更应该对所有知识点得心应手。

下面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古文古句知识点分析(1)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世界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对立统一关系;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1、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

因为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

观念的东西来自于客观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才说不过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

其次,从意识的形成来看,先要有客观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就没有对它的映象,反映者依赖于被反映者。

此外,还要有人脑的作用,对感觉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有用就是真理、、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拿是否有用来衡量。

错。

“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

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2022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

2022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

2022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不雅。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不雅的一块基石。

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的概括性和遍及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不雅实在性。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遍及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特殊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不雅集中表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记客不雅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不雅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的,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5页;《大纲解析》第10页。

2.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成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遍及性 B.特殊性C.科学性 D.客不雅实在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客不雅实在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指物质的客不雅实在性,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态本质共性所作的的哲学概括。

这一概括是列宁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正确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世界的物质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6. 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11. 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二元论D.机械决定论[命题分析] 这四题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究竟统一于什么,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它们的看法却是根本对立的。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观念是世界的惟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未能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

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干、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它在说明这两个本原的联系时,把精神说成是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论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

(第57题和第58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主张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杜林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

“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提法,含混不清,“存在”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既可赋予物质存在的含义,也可赋予精神或神的存在的含义,从而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第56题)。

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9. 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30. 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运动速度最快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物质形态最小的微观粒子也有自身固有的空间尺度。

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几何结构完全取决于场的物质分布,物质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分布越密,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真空理论也表明,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自身流逝着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点。

他把时空看作脱离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并存的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贮藏所”,显然割裂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此观点首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是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割裂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所以29题的正确答案是A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时不可分离的。

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7. 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实践是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早的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的源泉和动力。

它要解决的首先是人们的吃、喝、住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同时也产生着使生产得以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

物质生产实践不仅生产着实体性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发展新的生产力,而且生产着人们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物质关系与社会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其中体现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的关系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主客体关系的实质。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具体地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

除人以外的一切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

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就被确定下来,而客体则成为“为我之物”。

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0. 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是A.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B.客观条件C.实践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功能。

实践不仅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客观世界的内容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

对于每一时代的特定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能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

只有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只有被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中的那部分客观世界为主体所接受和认识,并沉积、内化为意识的容量框架、纵横幅度和界限的时候,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世界的二重化运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6.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和统一表现在:首先,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是自然生物历史的产物,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意识就其既成的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但是,无论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最终都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

其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

第一,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第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的反映方面。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

最后,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