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于阿专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作为近代中国

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 40-0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

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

梁启

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而梁启超对教育宗旨的认识在其《教育与政治》一文

中逐步走向了成熟:“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3],因为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唯有融入团体,恰当地处理好其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接受团体生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初衷。

2.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分析了西方强盛的根源在于强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4]9,开民智的关键则在于兴学校,“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4]19。因此在他看来,当时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成为走向强国之路的根基。八股取士作为中国锢蔽文明的一大根源,使得学校教育演变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梁启超作为一名举人更是感同身受。由此,他指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走上富强道路,废除科举制度成为首要任务,取而代之,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开办新学堂,彻底撕破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时“公理公法”的虚伪面具,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他还主张效仿日本的学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设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表。在他所设置的学制中,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其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概念,“及年之子弟,皆有不得不入学之义务”[1]36。同时,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

2011年10月第11卷第5期

Oct.2011Vol.11No.5

66

第5期

梁启超还倡导通过制度保障经费的运行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

3.创办女子学堂

梁启超对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肆的批判,在他看来女子不接受教育直接导致了民智不开、人才短缺,那么国家日益衰弱也就成为必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4]38,因而,中华民族欲救亡图存,就必须改变当时女子无法接受教育的现状,发展女子教育,创办女子学堂。为此,梁启超从重视女子教育的意义角度阐发了其主张的必要性。(1)从生利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接受教育的女子可以通过获得职业而“生利”,既减轻了男子的负担,还可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民富斯国强矣……使人人足以自养,而不必以一人养数人,斯民富矣”[2]39。(2)女子接受教育之后,“忧天下悯终生之不暇,而必无余力以计较于家人妇子事也”[2]39,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促进家庭的和谐。基于这种言论他试图扭转过去女子因足不出户而见识少、心胸狭窄从而导致的家庭不和的局面。(3)女子接受教育之后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2]40,因而作为母亲,其对子女的教育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而且事关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2]40-41。(4)梁启超还从胎教的角度阐发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也,不一而足”[2]41。

4.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由于教师在“善学术”中的“根核”地位,使得师范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反观当时新、旧学堂的教师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内没有“才任教习者,乃至乏人,天下事之可伤可耻,孰过此矣”[4]36。因而,为了改变当前这种教育制度所面临的窘境,必须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他批判吸收了日本师范学校制度的精华,倡导中国在各省府州县同时设小学堂和师范学堂,然后以师范生教习的优劣来决定其分派的方向。此外,梁启超还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1)“当教习又兼营他事”的教师行为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教育事业是何等的重要,以至于专心致志恐尚不能尽善,因而梁启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2)教师应当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学是自利,诲人是利他……一面学,一面便拿来诲人,两件事并作一件做,形成一种自利利他不可分的活动”[5],这既强调了教师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所应保持的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和热切追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所应具有的基本师德素质。(3)教师还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准。教习只有保守信用、品行端正、学问渊博,才不会落得“被赶之理”的罪名。总之,梁启超针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旨在培养一批顺应救亡图存趋势的师资队伍,改变当时封建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增长,这些建议在今天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由传统的封建文化向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过渡过程中应运而生,兼有中西结合、新旧杂糅的特色。尽管他冲破了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受时代背景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瑕疵。如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制度的根本决定性作用,反而将祖国的危亡以及妇女受压迫的地位直接归根于教育的滞后,殊不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因而仅仅依靠教育来试图完成救亡图存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熠熠光辉,他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1.梁启超倡导的“教育为立国之根本”理念与我们当前将教育视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是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民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梁启超看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船坚炮利的较量越来越倾向于教育的竞争,“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4]20。尽管其夸大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使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瑕疵,但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无疑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留下了些许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因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试图从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文

于阿专: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