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与烈度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
地震震级与烈度是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两者都可以代表地震的程度,但它们的定义及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地震震级是量度地震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度量,而烈度是记录地震时地表地质作用的变化程度,用来衡量地震效果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地震震级可以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反映地震的影响程度。
那么,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个关系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L = log(M) + 4.8
其中,M为震级,L为烈度。
当M低于6.0时,L的值为零;当M 高于2.0时,L的最大值为9.
这个公式可以很容易地帮助我们计算地震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公式,可以看出每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值。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4.8,而五级地震震级对应的烈度为7.9。
此外,此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同一个震级所造成的烈度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我们可以计算某一级震级在不同地区的烈度表现,从而掌握地震效果的变化。
另外,此公式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
通过计算不同级别的震级对应的烈度,我们可以看出,当震级提高时,烈度也会随之提高。
另外,此公式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例如,一级地震震级在西欧地区的烈度可能与在东欧地区的烈度
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结构的差异。
而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这一差异。
总之,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公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地震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帮助科学家们计算同一震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防御上,这个公式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XⅡ震级:1.92.53.13.74.34.95.56.16.77.37.98.5。
震级和烈度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1、地震级别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级别来表示。
如6级地震,7.6级地震,7.8级地震,8.9地震等。
地震级别M与所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式如下:㏒E=4.8+1.5M ;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是微震,基本感觉不出来。
3级到4.5级的地震就能感觉出来了,称为弱震或小震或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为强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
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了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对照表的相关内容。
一、抗震烈度抗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时,产生的地面运动的强度。
抗震烈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I度至XII度共12个等级。
其中I度为不可感知的微震,XII度为破坏性极强的特大地震。
1. I度(不可感知):地震仅能被高精度仪器探测到,人类无法感知。
2. II度(微震):地震仅能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被少数人察觉到,但不会引起任何破坏。
3. III度(轻微):地震能被室内的人感觉到,室外的人多数不察觉,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4. IV度(较轻):地震能被室内外的人感觉到,但只会对一些低质量的建筑物造成轻微破坏。
5. V度(中等):地震能被大多数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普通建筑物造成破坏,但不会引起重大灾害。
6. VI度(稍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房屋和建筑物造成破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7. VII度(较强):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一些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8. VIII度(破坏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大部分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9. IX度(毁灭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大规模灾害。
10. X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绝大部分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11. XI度(极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几乎所有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可能引发巨大灾害。
12. XII度(特大):地震能被所有人感觉到,会对所有建筑物造成极其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巨大人员伤亡。
二、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用来评估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能力的等级。
抗震等级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分为一级至八级共八个等级。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经验公式地震烈度和震级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个不同参数。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描述了地震对地表地区造成的破坏和危害程度。
而震级是描述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个参数,它用来量化地震的强度大小。
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描述的,而是根据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而来的。
本文将介绍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以及常见的经验公式。
首先,地震烈度是从地震所造成地表破坏情况和人体感觉上进行评定的一个参数。
它通常用烈度等级来表示,常见的是日本的日本震度表(JMA震度表)和中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CD烈度表)。
这些烈度表将地震的影响分成不同等级,通过观察地震对房屋、造成的地面裂缝、人体感受等进行评估。
然后用Roman数字或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等级的地震烈度。
在日本和中国,烈度分别从0到7或8不等,数值越大代表地震破坏程度越严重。
然后,震级是用来量化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个参数。
它通常用矩震级、能量震级或体波震级来表示。
矩震级是根据地震震源矩大小(矩是地震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应力矩,反映了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能量震级是基于地震释放的总能量大小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体波震级是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进行计算得出的参数。
通常,震级用地震矩级(Mw)来表示,其数值是连续的,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关联密切。
虽然没有一个普适的数学公式可以精确描述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但基于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科学家和地震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经验公式来近似估算地震烈度和震级之间的关系。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日本的“烈度-震级关系式”,也称为阿贝关系式(Abe’s form ula)。
该公式是由日本地震学家阿贝茂树于1902年提出的,经过改进和修订后至今仍在使用。
阿贝关系式的一种形式是:M=a+bI其中M是地震矩震级,I是烈度,a和b是经验系数。
不同地区的经验系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地壳振动现象,其中绝大多数是伴随岩层断裂错动所产生,如火山爆发、洞穴陷落、山崩等也可引起地震,但其所占比例很小,且强度低,影响范围小。
那么与地震相关的概念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下几个知识点。
了解了上面几个概念,下面让我们看看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震中周围的破坏程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它们由大到小依次分布。
但因地质条件的差异,可能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烈度异常区。
好了,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
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
1.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由地震仪测得的震源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出。
震级采用开放量纲的对数标度,常用的震级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等。
2. 烈度:衡量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们感受到的程度的指标。
烈度的测定
主要依靠人们的观察和描述,可以用于评估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制定应对措施。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
径和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地震在地表上的破坏程度。
4. 触发时间:指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
准确记录地震触发时间有助于深入研究地震
活动规律以及提前预警和应急响应。
5. 震中位置: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
根据震级、烈度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震波的传
播特点,可以确定地震震中的位置,有助于评估地震影响范围和制定防范措施。
震级与烈度
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
震级相差两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面运动的强度或地面破坏的程度,烈度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及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在震源深度等条件相近的情况下,震级与烈度之间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地震烈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发震的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地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在地震的描述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即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评估指标,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和地震的能量释放情况。
本文将详细解释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区别和应用。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它反映了地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震感强弱,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如I度、II度等。
地震烈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察,包括建筑物的震感、摇晃程度以及地面的裂缝、滑坡等现象。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
根据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震度等级。
一般来说,I度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震,而X度则代表了极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大范围破坏。
不同震度等级对应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员追踪调查、建筑物倒塌程度、地面破裂情况等综合考虑。
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评估指标。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地震震级采用数值表示,通常以里氏震级(M)作为代表。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振动周期等参数推算出的能量释放量,是一个地质时间和物理学概念上的量。
地震震级是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里氏震级的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地震观测点的地震波形,得出地震的一个标准震级。
不同地震震级对应的总能量指数差异很大,每一级震级增加约为10倍。
三、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地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1. 定义不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感知和观测的概念;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是一个物理学和地质学的概念。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震级 2 3 4 5 6 7 ≥8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12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中国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有三个阶段,从小到大顺序分别为震级、
烈度和规模地震。
震级是指根据震中远震定位法,以震级数字和次级数字表示的震
中距当地最近固定台站的地震波能量强度,其中,Ⅰ级地震波能量最小,数字介于2.0-2.9;Ⅱ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3.0-3.9;Ⅲ
级地震波能量中等,数字介于4.0-4.9,Ⅳ级地震波能量大,数字介于5.0-5.9;Ⅴ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6.0-6.9;Ⅵ级地震波能量
很大,数字介于7.0-7.9;Ⅶ级地震波能量极大,数字介于8.0-8.9。
烈度是指根据地震运动的振动烈度分级,以烈度数字和次级数字
表示的地震振动的大小,其中Ⅰ级最小,烈度数字介于2.0-2.9;Ⅱ级稍大,烈度数字介于3.0-3.9;Ⅲ级中等,烈度数字介于4.0-4.9;Ⅳ
级较大,烈度数字介于5.0-5.9;Ⅴ级极大,烈度数字介于6.0-6.9。
规模地震是指根据烈度和震级等地震参数认定的,发生在某个区
域内的一次或多次大地震,规模地震从小到大分为Ⅴ级、Ⅵ级、Ⅶ级、Ⅷ级、Ⅸ级和X级。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是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振幅和周期来确定的。
常用的地震震级有里氏震级、黄冈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地震震级,以地震波在地震震中地点产生的最大振幅为基准进行测定,其数值与地震能量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0-3级地震属于微震,4-4.9级地震是轻微震,5-5.9级地震是中等震,6-6.9级地震是强震,7级以上地震则是大震。
烈度则是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和人造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地震在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烈度标准和中国地震局的烈度标准。
烈度一般以罗马数字表示,常见的烈度等级为Ⅰ-Ⅻ级。
Ⅰ-Ⅲ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Ⅳ-Ⅴ级地震属于轻微震,Ⅵ-Ⅶ级地震是中等烈度震,Ⅷ-Ⅸ级地震是强烈震,Ⅹ-Ⅻ级地震则是极强烈震。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中可能存在差异。
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
6M 600 600 1200 1800 2400 3000 3600 4200 4800 5400
模数数列
扩大模数
12M
15M
30M
1200
1500
3000
60M 6000
1200
1500
2400
3000
3000
3600
4800
4500
第 3 页共 8 页
的一系列尺寸。
1/10M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12000 18000 24000 30000 36000
第 5 页共 8 页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200
200
200
220
240
250
260
280
300
300
320
340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360
380
40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第 6 页共 8 页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第 7 页共 8 页
6000
6600
7200
7800 8400 9000 9600
庄典一直在您身边
6000
6000
6000
6000
7200
7500
8400
9600
10800 12000
9000 10500 12000
9000
12000 15000 18000 21000 24000 27000 30000 33000 36000
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大家在听某地区发生地震的报道时,经常会有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字词。
这些听起来都好有专业度的感觉,我想许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它们具体代表了什么吧。
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震级和震烈,地震烈度与震级有什么不同,欢迎阅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抗震烈度与地震等级的关系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
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
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
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
(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
震级和烈度
1、对于地震的理解,有两个度量指标:一个是地震的震级,这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
另外一个是地震烈度,是具体确定不同区域地震的影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对应不同区域的不同地震烈度,烈度才真正决定了地震对该区域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
根据划分,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而对于地震烈度的划分,则分为12度。
小于3度人无感觉;4至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至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至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至12度毁灭性的破坏。
也就是说6度设防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国家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明确提出抗震设防的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也就是说,6度设防的工程项目,假如地震烈度为5度以下(含5度),建筑物不坏;地震烈度为6度,建筑物可修;地震烈度为7度,建筑物不倒。
这是“度”和“级”的换算公式:I=0.58i+1.5i等于抗震烈度2、抗震设防烈度A.0.15 湖北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竹溪,竹山,房县。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武汉(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荆州(沙市、荆州),荆门(东宝、掇刀),襄樊(襄城、樊城、襄阳),十堰(茅箭、张湾),宜昌(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黄石(下陆、黄石港、西塞山、铁山),恩施,咸宁,麻城,团风,罗田,英山,黄冈,鄂州,浠水,蕲春,黄梅,武穴,郧西,郧县,丹江口,谷城,老河口,宜城,南漳,保康,神农架,钟祥,沙洋,远安,兴山,巴东,秭归,当阳,建始,利川,公安,宣恩,咸丰,长阳,嘉鱼,大冶,宜都,枝江,松滋,江陵,石首,监利,洪湖,孝感,应城,云梦,天门,仙桃,红安,安陆,潜江,通山,赤壁,崇阳,通城,五峰*,京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
震级相差两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面运动的强度或地面破坏的程度,烈度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及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在震源深度等条件相近的情况下,震级与烈度之间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地震烈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