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语言风格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汪曾祺是中国近现代散文作家、戏剧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趣味情而著名,颇受读者欢迎。
本文将从汪曾祺散文作品中的情态、主题以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谈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情态的趣味。
他善于在平实的文字中表达出琐碎生活中的趣味和情感。
在他的散文《蝴蝶日记》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蝴蝶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美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散文中所展现的情态趣味,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意境的沉浸,使人不禁沉醉其中。
汪曾祺散文的主题也呈现出趣味情。
他的作品常常以生活琐事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将普通事件转化为有趣的故事,使散文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散文《猫的故事》中,他通过一个猫咪和主人的亲密关系,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纽带,表达了对真实情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趣味十足的主题不仅增添了散文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对生活的本质有更深的思考。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也蕴含着趣味情。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有时用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一些现象和习俗。
他的语言流畅自然,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反语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
在他的散文《垃圾焚烧场上的花园》中,他用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将焚烧场上的花园与生命的美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散文生动有趣,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的趣味情体现在情态的趣味、主题的趣味以及语言风格的趣味上。
他深入生活,观察细节,将琐碎的事物转化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汪曾祺独特的趣味情不仅让散文作品生动有趣,也让读者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感动。
从作家的语言特点体会并分析汪曾祺的风格
• 三、诗意化的语言 • 如在《复仇》中作者开篇就引用庄子的一句话:复仇者不 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庄子之意,是以物本身的 无害,来推及人的“无心”,从而将仇恨虚无化而消解。 其实说的就是我们不应该为仇恨或外界所累,应该在追求 本身的自我。引用庄子的话,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旨,而 且增添了文章的古韵味。 又如《复仇》中的一段: • 人看远处如烟。自在烟里,看帐蓬远去。 来了一船瓜, 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 也许—— 一船鸟,一船百合花。 深巷卖杏花。 骆驼的铃声在 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 惨绿色的雨前 的燐火。
• 3、是文章中多用“俏皮”的词语,这与汪曾祺的幽默是分不开的。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写沈从文来到北平“经常为弄不到一 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文中写“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 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没有他们 的提携,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警察,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这 里的“瘪了”一词不仅读起来惹人发笑,而且它确实准确地说明了沈 从文当时的境况;“铁凝印象”中汪曾祺接受了写写铁凝的任务,但 快到交卷时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铁凝时写到“文章发排在即,只好匆 匆忙忙把一枚没有结熟的‘生疙瘩’送到读者面前——张家口一大把 不熟的瓜果叫做‘生疙瘩’。”这些语言不仅给他的文章增添了很多 生机和趣味,而且这些“俏皮”的词语就像人们听自己的家乡话一样, 很容易理解。 • 4、是文章中多引经据典,而且文末多有一句慨叹之句。从汪曾祺引 经据典的数量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受到了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是为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每写到一个地方,总 是尽量用典故来进行阐释。而且,他喜欢在文章的结尾感慨一下,这 些慨叹之句或是引文,或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如:“谭富英佚事” 的结尾则是: • 赞曰: 生老病死,全无所谓。 抱恨终生,无端“劝退”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以情绪体验去追踪生活,组织画面,他特别注意以直觉、感觉的方式去把握审美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小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人间草木·槐花》一文,开头一句“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接着讲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养蜂人的故事,最后以一段“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戛然收尾。一组简单的画面却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给读者以某种情绪的感染,某种感觉的联想,某种生活的暗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三)
致力于散文文体的创新,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打破散文题材和主题的单一、技巧和形式的单一、神韵和语言的单一,使散文以博大的“胸怀”,对各种文体的技巧并容兼包,寻求和创造不拘定格、富于弹性和主体感的文体形式,是汪曾祺散文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笔墨洒脱不羁,行文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语言的夸张,具有融合各种文体各种语气的高度适应能力和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机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广见博识和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如《泰山片石》、《初识楠溪江》、《严子陵钓台》等游记散文,只要意有所至,笔势所趋,往往不惜打破文体技巧的藩蓠:借助于小说的叙述方式、诗歌的意象转换和韵律节奏、绘画的色彩、古典文学的旁征博引、民间的小考等等,从而使他的散文孕育出了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特征。首先,能体现汪曾祺文体创新精神的是叙述方式的新变。过去这类散文,由于它的“回忆”、“怀念”的性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思维和叙述模式,文章的布局谋篇大多循照着一种物理时空顺序。这种线式因果叙述,往往会使它同那种单纯按横的物理时空结构的“导游词”式的游记散文一样,而流于“流水帐”式的“叙家谱”。汪曾祺的散文,如《觅我游踪五十年》、《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四方食事》、《老舍
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成因论
偶有 文言 字句夹 杂使 用 ,讲 究 “ 文气 ”等 。随举几例 :
“ 花落在一个小小的庭院里,绿纱窗,厚绒帷子 , 静极。 《 ”(待车》——长短句相接 ,颇有诗意 ; )
“ 这样 他就 有机会 追 随一些 阔的和不太 阔的名士 ,春秋佳 日,文 酒雅 集 。 “ ” 岁暮 天寒 ,彤 云 酿雪 ,陶虎 臣无路可 走 ,他到 阴城去 上 吊。 (岁寒三 友》 ” 《 )—— 四字句 的运用 ,凝 练含 蓄 ,在他 写名人 雅士 的小说 中尤
活带 有抒情 意味 的情趣 ,不 能丧失 对于生 活 的爱 ” 的处 世态 度 ,影 响汪 曾祺颇深 l ;为文方 面 ,打破 小说 诗 4
歌散 文之 间的界 限 ,对 所写 的人 物 “ 具有 充满人 道 主义 的温情 ” ,从 民间 口语 中汲 取鲜 活 的因 素等 ,是 汪 曾 祺学 习 的主要方 面 。尤 其是 沈从 文的语 言 ,汪 曾祺 曾评价道 :“ 的语言 是朴 实的 ,朴实而 有情 致 ;流 畅的 , 他 流 畅而清 晰 。这 种朴 实 ,来 自于雕 琢 ;这种流 畅 ,来 自于推 敲 。他 很注意 语言 的节奏 感 ,注意 色彩 ,也 注意
其 常见 。汪 曾祺认 为 ,四字 句多是 中 国语 言的特点 之一 ,在传 统文化题 材小说 中适 当运用古 词雅句 ,可 以营
造 出古 雅的 氛 围; “ 神庙 的那 个 侉 子 ,常常 一 边 喝酒 、吃 狗 肉 ,一 边 看 这位 大 胆 的 画 师 的灯 笼 走 走 ,停 停 ,忽 上 ,忽 财
说明 “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 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l——这是他为人为文的理想境界。明代散 ”] 2
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1)
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年论文(一)文献综述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姓名:何晓溪学院:师范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B09101学号:1312090108指导教师:王红军师范学院中文系文献综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09101 1312090108 何晓溪前言汪曾祺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个语言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很重视语言,他像“揉面”一样把作品“反复抟弄”,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文体清新别样,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更重要的是在文字中充满了较强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美不止于形式简洁、用词生动,也不止于音韵清雅、流畅。
汪曾祺语言的美根源于他对民间日常生活所注入的深情目光,根源于他对每个人的文化发现,根源于他对此进行的诗性呈现,等等。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文化内涵呈现彰显着汪曾祺完整而系统的语言本体观念,彰显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和生活观。
为深入研究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文化内涵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一、深广的中西方文化渊源汪曾祺作为一位从40年代走过来的老作家,在 20世纪 80年代“语言论转向”背景下,表现出极强语言自觉性。
他提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深刻命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观。
在耿红岩的《论汪曾祺文学语言观及其文化渊源》一文中指出,汪曾祺的语言观有着较深广的中西方文化渊源,探析这个源流,才能更深入的透视老作家文学语言观的深刻内涵,从而真正敞开其作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发生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在当时中西方“语言论转向”背景下,文学语言观念发生着变异,“寻找语言”成为作家的兴奋点,人们对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认知维度。
汪曾祺作为一位从40年代走过来的老作家,表现出极强的语言自觉性。
他在一系列专门论语言的文论中,突出强调了语言问题,表达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观。
汪曾祺小说特色
汪曾祺小说特色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
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
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1)确实如此。
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大淖记事阅读理解
大淖记事阅读理解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一篇著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在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叫大淖的小镇上,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包括挑夫、锡匠、船娘、小贩等,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
在阅读这篇小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他们虽然生活
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顽
强地生活下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2.语言风格: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充满了地方色彩和乡
土气息。
他通过对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的生动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
3.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多元。
一方面,它通过对底
层人物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另一方面,它
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
的智慧和勇气。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
系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理解中,读者可以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评价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评价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值得称赞,以下是24个中文句子评价他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
2.他的文字流畅而清晰,句子简短有力。
3.汪曾祺的句子铿锵有力,引人入胜。
4.他的语言富有情感,让人读来心生共鸣。
5.汪曾祺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的细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6.他的语言节奏感强,让人读起来有种纵情于文字的感觉。
7.汪曾祺的文字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8.他的语言生动形象,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描绘的情景。
9.汪曾祺的语言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令人捧腹大笑。
10.他的语言幽默生动,令人无法抗拒地沉浸其中。
11.汪曾祺的语言细腻入微,不失真实感。
12.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13.汪曾祺的句子简洁有力,富有修辞手法。
14.他的语言节奏感强,让人读来有一种流畅感。
15.汪曾祺的语言中融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16.他的文字中透露出智慧和阅历的痕迹。
17.汪曾祺的语言中隐约带有一种乡愁,令人怀念故乡。
18.他的描写独特而鲜活,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19.汪曾祺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
20.他的句子简短有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1.汪曾祺的语言真实而质朴,给人一种亲切感。
22.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情感的细节。
23.汪曾祺的语言富有生活情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4.他的句子流畅清晰,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摘要: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五、总结正文: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汪曾祺(1910-1997),原名汪曾琪,字子奇,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幽默,充满着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1.把握作品的主题:汪曾祺的散文主题多样,既有回忆性的叙事,也有描绘风土人情的篇章。
阅读时,要理解作品的主题,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欣赏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阅读时要细心品味,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3.关注细节描绘:汪曾祺散文中的细节描绘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通过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理解寓意:汪曾祺的散文往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寓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1.《胡同文化》: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端午节,充满童真和乡愁。
3.《故乡的食物》: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特色食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1.多读:阅读量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多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2.对比阅读:将汪曾祺的散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汪曾祺散文的理解。
3.学习评论:阅读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评论文章,了解评论家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和解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4.勤于思考: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时要善于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通过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语言风格、关注细节描绘、理解寓意等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汪曾祺的散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00212,2(4):47-50文学·语言·艺术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萧大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22)摘 要: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而注重“散”和“淡”,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
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口语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间有传统文言,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
文本极为自然、平淡,又亲切、蕴藉,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体式;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0)0420047204汪曾祺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
在80年代初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人们都沉浸在深重的伤感和沉思之中的时候,汪曾祺却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带入文坛。
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桃花源境、如仙如幻的诗性天国,所描绘出的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纯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说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一、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迭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法度森严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的小说则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另类”:笔记体小说,如《世说新语》的诸多特点,兼纳桐城派、公安派散文隽永、淡雅的风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有意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设悬念,一般没有高潮,而是追求艺术上的“淡”和“散”,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
汪曾祺《胡同文化》语言特色
汪曾祺《胡同文化》语言特色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对民间文化、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在他的散文集《胡同文化》中,体现了一些独特的语言特色:
民间口语色彩浓厚: 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常常带有浓郁的民间口语色彩,这使得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切感。
生活细节描写: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琐碎而真实的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人物、场景、物品等的具体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胡同的生活氛围。
幽默与讽刺: 汪曾祺在描写胡同文化时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既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又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些隐晦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老北京的回忆和怀念,对胡同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总体来说,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在表达中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元素。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1)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2)我认为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汪曾祺的白话文给人一种解放感——原来白话文可以这么写!又如他的《虎头鲨、昂嗤鱼、阵鳌、螺蛳、蚬子》这篇专讲吃的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瞎!”一声“瞎”韵味无穷,意境高远.自五四以来,尝试把口语溶入写作的人当然绝不只是汪曾祺一个.老舍也热中于此.但是倘若拿这两个人相比,我认为汪曾祺更胜一筹.这是因为老舍的口语因素多半构成一定的语言特色,小说的总体框架还是相当欧化的.汪曾祺与此不同,他的小说往往在大的叙述框架上,就有意顺从现代汉语中口语叙事的规则.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写得很天真,很古老很愚钝地讲一个闲来无事的故事,从头说起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地开了头.比如‘西南联大有个文嫂’(《鸡毛》);比如‘北门有一条承志河’(《故里杂记》);比如‘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鉴赏家》)然后顺着开头徐徐往下说,从不虚晃一枪,弄的扑朔迷离.他很负责地说完一件事,在由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来”(3)我认为王安忆对汪曾祺的小说的叙述和语言的特征,描写得相当准确.读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汪曾祺小说散文中大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倍感亲切.汪曾祺对吴语非常稔熟,颇知其传神妙处.他在小说《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上海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吴地读者赏来自有动人情趣.在上海,卖糖炒热白果的小贩在街头吆喝道:“阿要吃糖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那句中的“糯”字,使汪曾祺竟“嚼”出细腻柔软而有弹性的韵味来,他在形容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的语言风格时,便油然想起吴语里的这个字:糯.他怕这位北方作家不能体会这种语感,就说:“什么时候我们到上海去,我买一把烤白果让你尝尝.”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富情趣.运用方言实际是用了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贴近生活,象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中是唾手可得的.汪曾祺热爱甚至可以说迷恋民间文化,1950年在北京做过《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的编辑,这段经历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只是民间的戏曲、歌谣让他着迷,甚至连北京一派出所墙上写的一条宣传夏令卫生的标语“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在吃!”;八面糟附近的一家接生婆的门口的“广告”:“轻车快马,吉祥姥姥”;做竹藤活的写的:“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绷”.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由衷地赞美说,“这都是很好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4)在《说说唱唱》当编辑的那几年,汪曾祺更从赵树理身上看到民间文学对一个作家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一个作家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下功夫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和诗情.本来就对民间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汪曾祺在赵树理为人及作品影响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作家读一点民间文学------首先是涵泳其中,从群众那里汲取甘美的诗的乳汁,取得美感经验,接受民族的审美教育.”(5)多年以后,当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后,在谈及创作经验时,他总不忘记强调民间文学对自己的影响.汪曾祺八十年代重出文坛时有人惊呼“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我想人们惊叹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汪曾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吧!二、吸取古典文学营养汪曾祺除了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寻找资源外,同时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取得营养.汪曾祺的语言传承了唐宋散文流风,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他一再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几篇散文《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得益匪浅.“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6)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为什么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溶入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秘密就在其中.举《受戒》起头的一段为例:“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白得有一种风情.倘我们读一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我以为不难发现《受戒》这段大白话的节奏、韵律与《寒花葬志》有自然相通之处.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讲求被汪曾祺移入了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反过来,痕迹非常明显地以文言直接入白话文的做法,他也不忌讳,不但不忌讳,相反,大张旗鼓.举《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的一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沙多.蛋白柔软,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札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勉强.再如《观音寺》中这样的行文:“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也是白话,但有股文人气.这种带股文人气的白话又和五四之后的“旧白话”不同,没有那种半文半白带来的遗老遗少味儿.记得《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形象有这么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把罗敷之美通过侧面烘托出来,读到《大淖记事》中描写“巧云”的一段“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快,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份量比一般人多,东西都比别人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就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膊酸痛酸痛.泰山庙唱戏,人家都是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的座.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你会发现两者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在文学创作中尝试文白相亲,文白相融的作家当然并不仅是汪曾祺一个,但是我认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得以如此和谐,好象本来就是一家子,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三、突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界限的语言汪曾祺作品打破了诗、散文、小说的界限,去除了诸般文体间的话语禁忌,以其浓酽的意象化和诗化特征,体现出东方美学之风神雅韵.“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骆驼.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复仇》)“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戒》)这不是小说,这是诗,是韵文,是行云流水.“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看“驴打滚”,这叫小说吗?不叫.“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晚饭花》).一个小小子,看见一个姑娘,后来这个姑娘嫁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这叫小说吗?不叫.小说照例是故事为纲,可是看完了,我满脑子里只有人,没有故事.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本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有一种清新自然美.汪曾祺在《桥边小说三篇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7)“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着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葡萄月令》)散文《葡萄月令》更象是一首一往情深的劳动赞美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如同简洁疏朗的水墨画,更如同朦胧幻美的成人童话,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审美对象.四、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受戒》、《大淖记事》开八十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在这类作品里,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如《受戒》结尾两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明海与英子划着小船进入了理想的圣地,也驶进了汪曾祺情感中的理想境界,在碧波芦荡中,美丽的景色孕育了健康的人性.写出了朦胧的爱,迷离的情,写出了特有的纯洁、烂漫与天真,不事雕琢而明明如画,醉人心田.澎湃的灵性,盎然的诗趣,一尘不染的情思,使人如读安徒生童话,成为人性美灿烂的圣歌,拔动万千心弦.《大淖记事》则写十一子和巧云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恋,美如秋月,韧如蒲苇,透明似水晶.汪曾祺的小说不仅善于写风景,时时也写些民俗.《岁寒三友》中就有这样一段:“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地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买小吃的都来了.买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卖紫皮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都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长道短,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地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眯着;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了焰火了.”汪曾祺笔下的民俗描写,人称风俗画写法,在写时,往往是不知觉的,表面写的是风俗,实质以风俗为依托,渲染了氛围,也从侧面表现了人物形象,人们在看焰火时的欢乐气氛中,陶虎臣体会到了欢乐,别人在欢快之余感受到他善良的品格.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力于作品的语言.读汪曾祺的小说,仿佛是漫步春之原野,又如置身一片泱泱水气,神清气爽.在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里,汪曾祺描绘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画,令人神往.为我们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活化石,提供了民间风俗那鲜活流动的精神实体.语言的美不管是华丽或朴实,是铺排或是简洁,它的魅力关键在于能否深深打动一个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女子,长得令人惊艳固然是容易极具魅力的,却并不绝对,而眉目长得普通清爽,也可以抓住别人的眼和心,因为她的魅力并在一处,而在于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之种种,这份魅力其实比前者更亲切和更令人喜欢,而且更持久.汪曾祺的作品属于后者一型.汪曾祺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是一些朴素很常见的句子,在他的作品中,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生僻的字和词,但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句子,一经他组合,便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气,让人读起来可亲可感可敬可爱.就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村姑,经她梳洗打扮以后,人还是那个人,衣裳还是那件衣裳,却有了一种风致,有了一种韵味,有了一种美.这种境界的确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佛门一句话叫作:高僧只说平常话.也就是说真正得道的高僧是不会动不动就给你搬高头讲章的,也不会动不动就给你背两句谁也听不懂的经卷来证明自己的深刻和与众不同,他只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佛理,但这平常并不意味着浅薄,而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大智慧.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道学家面孔,没有装腔作势的大喊大叫,也没有自命不凡的名士习俗,他有的是从容和平和.他有的是娓娓道来和细细评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他的文章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如坐春风,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注释:(1)(3)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2)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4)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46页.(5)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21页.(6)汪曾祺:《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358页.(7)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文集小说卷》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559页.参考文献:1.《汪曾祺传》陆建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3、《汪曾祺散文选集》徐柏容、郑法清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月4、《中国当代名人随笔汪曾祺卷》汪曾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语言特点
从《端午的鸭蛋》看汪曾祺语言风格汪曾祺真是一名语言巧匠。
堆彻组合的文字变成艺术巨作。
在阅读他的文集之际,我惊喜地发现汪曾祺竟然是一位多面手,比如他是美食家,亲手能够做出各种菜肴;比如,他是丹青高手,也有许多精美绘画作品;比如,他是正宗的科班出身的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著名作家沈从文,沈从文慧眼识珠,鼓励他在落寞之中坚持写作,师徒情谊深厚悠远。
比如,他的人生际遇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浩劫,文革中未能幸免,住牛棚,挨批斗,平反后连房屋都没有,恳切请求当地的父母官将汪氏旧宅归还,改善居住条件,未果。
生活对他何其不幸,但他生活后期的惨痛却无法改变骨子里的天性善良和雅致情趣。
我本以为这样的老头子,其笔下应该充满着埋怨和愤怒,世事待我不公。
可是,他的文字却是如此温暖。
今天整理教材研修笔记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老头子真是可爱。
他的文字,总是耐人寻味,越读越喜爱,仿佛吸食了鸦片一样,有一种强烈的诱惑感渗透在文字里,促使你贪婪地阅读,欲罢不能。
结合《端午的鸭蛋》一文,再谈对他语言风格的理解。
一、运用方言,呈现地域色彩方言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历史价值意义,是文化个性特色的流露。
作家写地方、写家乡,虽受到阅读的限制,但也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点评:空头为高邮的方言词,翻译过来就是有空隙的地方。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点评:也为当地方言,意思为直接吃。
)二、穿插文言典故,半文半白,流露闲情雅致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点评:“矣”文言虚词,表示感叹,无实际意义。
与鲁迅先生《孔乙己》里“多乎哉!不多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起来,捧腹大笑。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
”(点评:唐代元稹大才子的诗歌用了前半句,下半句的“除却巫山不是云”改成了现代文。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与文人情怀——以《昆明的雨》为例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与文人情怀——以《昆明的
雨》为例
汪曾祺散文,其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长短句结合、活用标点、语言细节富于张力,甚至作为美食家的情结也渗透在行文里,促成了散文语言如绵绵细雨,细腻而不失简净的行文气质。
《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当代作家、散文家、美食家。
汪老的文字素以“文白如话,运笔如舌”著称。
在他的《谈风格》一文中,有这样的说法: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要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
而对汪曾祺影响较大的是归有光,归有光善用清淡的文字写寻常人,文似闲话,近似口语。
《昆明的雨》开篇部分那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句看似散淡平时的短句,却为读者敲开了一扇记录昆明往事,情味流溢的大门。
文中形容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清浅散淡的运笔之下,是作者对昆明的雨中“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的慢生活的怀想。
昆明的雨季在汪曾祺的记忆中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分析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258唐 露(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汪曾祺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语言独具风格——恬淡自然,散淡从容,具有原生态的和谐美。
口语与书面语巧妙结合,同时擅用诗化语言和短句,使文章具有音乐美与节奏美。
汪曾祺的文化品质非常高,受到了儒道释三家的隐性影响。
道法自然,浑然天成。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与乐趣,拥有童心,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章就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汪曾祺;作品;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258-02 作者简介:唐露(1997—),女,贵州威宁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汪曾祺,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被很多人喜爱。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语言正是一大原因之一。
活泼有趣,市井雅俗,深情感叹,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到。
读汪曾祺的小说,是一种视觉与思想的享受。
本文将从语言风格、语言字词和句式、作者的文化品质来分析。
1 语言风格1.1 原生态的和谐美汪曾祺的作品语言丰富多彩,有时市井,有时高雅,但总体来说,他的语言具有一种原生态的和谐美,让人感觉是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的水墨画。
他经常着眼于自然,着眼于生活细节,着眼于自己与自然一体的思想感情。
“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黄色的,毛茸茸的,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
”(《大淖记事》)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加以自己的想象创作的一篇小说。
这是他的乡土系列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对互相有情的年轻人突遭不幸但被世俗宽容原谅并祝福的故事。
巧云本和小锡匠十一子互通情愫,但不幸巧云被玷污,但那个小乡村并没有像现实生活中的乡村那样残忍冷酷,而对巧云进行了宽容与祝福。
这篇文章着眼于自然,着眼于乡村生活。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自然通俗,但用词准确,描写的恰到好处。
汪曾棋散文语言的审美风格
汪 曾棋认为作家的社会 职责就 是给读 者以喜悦, 感觉生活的美好和诗 意, 在这个角度上 , 他 刻意追求 自身文学语言 的美感, 有一种 自觉的要求 ,
那就是雅洁 , 换一个 更为确切 的说法是对诗性 的追求, 用诗性 的语言去构 建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关键 词: 汪 曾祺散文; 审美风格
汪 曾祺 的语言审美观充分体现 了他对中国文学语言的一种 思考 。 出版 第一本散文集 《 蒲桥集》 时, 汪曾棋就在封面的一条广 告上表 明 自己的文学 语言观 : “ 齐 白石 自 称诗第一 , 字第二, 画第三。 有人说汪 曾棋 的散文 比小说 好, 虽非定论 , 却有道理。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 、 述 掌故 , 兼及
似。 " Ⅲ 这 一 段 是 汪 曾 棋 对 自己 散 文 的全 面概 括 , 其 散 文 的 内容 包 罗 万 象 :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手法能使语言更具有暗示 的意味 , 传达 出更多语言体现 不到 而读者能体味 的信息 。 汪 曾棋 《 颜色的世 界》 一文, 全篇只列 出一些颜色 , 最多加了少许注 解, 最 后以“ 世界充满 了颜色 ” 结尾 。 这种“留白” 的艺术手法, 有意识地少写
汪 曾棋所谓语言 的暗示性一方面指的是语言 自身具有 弦外之 音、 言外
之意; 另 一 方 面 则 是 指 通 过 语 言 的不 描 述 ‘ 留 白” 、 语 序 结 构 的 排 列 等 艺 术
草木虫鱼 、 瓜果食物 , 皆有情致。 间作 小考证 , 亦可喜 。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 少雕饰, 如行云流 水。春初新韭 , 秋末晚藉, 滋味近
或者不写, 给散文文本 留下多种读者 可以阐释 的空间和可能 , 使文本 中呈 现 出更 多的言外 意味 。 四、 语言 的流动性 中国人说“ 行文 ” 是一种很恰 当的说法 , 语言 如同精神 , 也 有一股气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导语:虽然汪曾祺作品在题材上开拓不算大,而且总有几分重温旧梦的缱绻,但他那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你口齿留韵之余。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
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
由于个人情性、具体工作等多种原因,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
真正艺术的美是超越时空的,作为语言艺术宝库中的财富,绝不会因时光流转而稍减风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样态的丰富。
人们的接收心态愈加开放,审美趣味日浙提高,汪曾祺语言风格正得到更广大读者群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行云流水逸然散淡文白如话,运笔如舌,散散淡淡,从从容容,这是汪曾祺语言的基调或底色。
由于汪曾祺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
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汪曾祺是主张散淡为主的。
他说:“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
主张信马由疆,为文无法。
”这种散,不仅见诸结构,而且见诸语言的散淡,透发着一种洞察事故的旷达与从容。
汪曾祺是一位兼有多种艺术修养的作家,在创作小说和曲词之余,他还擅长丹青。
他说过:“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褐黑焦墨到浅到象清水一样的淡墨,”他的语言亦如其画。
统观汪曾祺作品,无论是富于诗情的,还是偏于记人的,其语言都有一个总的特色:平远简淡,行云流水。
他把感情深藏于笔墨之间,铺述平淡,摹写浅近,却无不趣远情深,浑成意境。
汪曾祺作为一种美的和谐体,最生动的体现着老作家古雅超俗的美学趣味,鲜明地映照着他那淡泊闲和的艺术人格和胸襟气象。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他博览古典诗文,熟谙古代文论和画论。
他曾对苏轼文章的“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表示由衷的饮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翻他喜欢中国传统的以简淡笔墨写人事的笔记小说:“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
”在现代,他更自觉地从鲁迅、沈从文、朱自清等大家的作品中师承艺术精髓,月同时也从外国文学中吸取有益的表现技巧,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在兼收并蓄、博采精粹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总的看来,汪曾祺的作品偏于纡徐散淡的。
虽然他也努力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新和奇,但那独特的艺术气质却是。
一以贯之的。
他的语言不以辞彩的富丽取胜,而是追求一种谈话式的随意和自如。
在平淡如水的闲聊中。
营造一种优柔儒雅而又洒脱生动的气韵。
事实上,愈是平常的语言,愈是耐人寻味,也是最见功力的语言。
汪曾祺是深得其中奥妙的。
“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出来。
”古今多少大家都在追求语言的这种高境界。
商品位!汪曾祺所热爱的朱自清先生便是力主“用笔如舌”的。
他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让我们进一步从汪曾祺小说选材的特征看。
老作家无限眷恋自己熟悉的岁月,他的小说也多取材于家乡江苏高邮三四十年代的生活。
他描写旧时代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写他们简朴自足的生活和率直真谆的人性,他书写家乡那淳朴如诗的风土人情,描绘出一幅情味醇厚的水乡风俗图。
这样古朴的人情民风’这样久远的故土佚事,只有用自然淡朴的文字才能烘染出气氛。
也只有如此明净单纯的语言才能与那朴素的乡土风情揉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证曾祺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自由放逸的性灵之美,语言符号与他那平和冲淡而又软快跳荡的情绪达到了最完美的交融。
起落多姿-隽永多峭汪曾祺语言并不一味地平和淡泊,他还兼有起落多姿,隽永多峭的特点。
他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的平淡,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汪曾祺熟谙民族文学,并明显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色,他本人又有长期从事戏曲创作的经历,这使他的语言冲淡之中又见生动鲜活。
平实之中跳脱勃勃的意趣。
汪曾祺凭着丰厚的生活功底和对生活洞幽察微的本领,使得笔下所出,无不令人喝彩之处。
你看他的两段写鸡的文字:“……它们把碎米啄尽,就鱼贯进入鸡窝。
进窝时还故意把脑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耸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鸡教。
鸡窝门有一道小坎,这些鸡还一定两脚并齐,站在门坎上,然后向前一跳。
这种礼节,其实太可不必。
”(《鸡毛》)汪曾祺曾不止一次地讲过写小说要如说话一样讲究“语态”。
他在《评<烟壶>》这篇文章里。
称赞邓友梅的语言起落多瓷,富于“语态”。
其实:他的语言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他的水说小说有种感觉,作者就置身于所记述的事件中,他正夹着一缕香烟。
跟你面对面地聊呢,滔滔汩汩,逶迤道来,俯仰开绝,摇曳跌宕,有气息,有情态,真正是一种活泼泼的立体语言。
汪曾祺还十分注重语言简洁、含蓄、有暗示性。
他说过:好的语言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少写是写得好的、重要前提。
汪曾祺的小说从不面面俱到。
而总是给读者留出足够的可供想象的不定点和空白暗示给人们远远丰富于文字的审美蕴涵,让人尽情享受品茗之后的快感,从而使语言真正井华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美学境界。
他的一些笔记式小说,构思精到,语言洗练,相当精彩。
他的短篇小说《尾巴》。
写某工厂领导干部就一名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的事展开讨论,反对者抓住他出身不好、有海外。
关系等问题不放松,几次讨论都未有结果。
“人事顾问”老黄发言时,意味深长的讲了个故事:有人坐船泊于江边。
夜半忽听一群水族哭。
又见一蛤蟆哭,原来他是、怕龙王追查他当蝌蚪时的事。
故事至此,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深长的回味,令人深切地感到那个特殊年代以历史论人事的荒唐可笑。
#p#分页标题#e# 汪曾祺非常注意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注意吸取一些新颖的表现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他这样说过:“我是更有意识地吸收民族传统的,在叙述方法上有时简直有点象旧小说。
但是有时忽然来一点现代派手法,意象、比喻,都是从外国移来的。
”读汪曾祺小说。
你会处处感受到一位智者的-雍容、随和、机敏、与调侃,感受到一位长者学问才情的深厚与广博。
口语之中,他还乐意杂些文言,文言词。
在汪曾祺小说中好似一把佐料。
略洒一二,便顿起幽默。
引来满纸的活泼。
总之。
汪曾祺语言绝非单色调的。
他明显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
又不排斥外国小说富于表现力的技巧;他追求“俗”,又喜欢“奇”;他将灶间俚语运用裕如,又间杂以文言雅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他们揉在一起。
”就语体风格而论,汪曾祺语言属于何种类型?应该说,他是将口语。
文言、家乡话、北京腔巧妙地熔为一炉,炼制成一种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亦庄亦谐的而以散淡平易为主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字疏句朗真情并茂汪曾祺在为文造语、使用标点上也极有特色,他善于调动各种语言手段。
综合发挥其表现力。
汪曾祺语言短句多。
具体表现在:一是喜用单句,因而多用句号。
试举一例:“此人名叫高大头。
这当然是个外号。
他当然是有个大名的。
大名也不难考查。
他家的户口本上‘户主’一栏里就写着。
”(《皮风三楦房于》) 句号通常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亦即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完成。
而在汪曾祺小说中,句号又多用来顿挫和缓冲语气,令人读起来更多些疏散、冲淡的意味。
二是复句内的分句短。
如《塞下人物记,王大力》写王大力的死,“有一次:火车过了扬旗:已经拉了汽笛:王大力发现:轨道上有一堆杉蒿……(引者删)蕞后一根杉蒿扔上去,火车到了。
他爬上月台,脱了力,瘫下来,死了。
”四个短小的分句,节奏迟缓、断续,隐含着作者对这位平凡又高尚的工人的同情和哀思。
小小的逗号,在作者笔尖的调遣下,产生了十分微妙的修辞效果。
三是常用短小的非主谓句。
《受戒》末尾,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描写芦花荡的幽寂:“芦花才吐新穗。
……(引者删)青浮弹,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名词句两两一组,短峭整齐,如童谣一般的朴素美丽,又有特写镜头般的突现效果。
作者用芦花荡的静来衬托小英予和明子的动,动静相生,各得其妙,愈发显出这对小儿女的淳朴可爱来。
四是人物对话短。
汪曾祺语言是以叙述为主的,人物对话较少,即使有对话,也往往是作,为叙速的一部分,既注意到人物的个性特点,又关顾到全篇气氛,对话和叙述是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汪曾祺喜用短句,喜欢分行。
这是他的小说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征,也是造成他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
短,是口语的突出特点,汪曾祺是主张写小说要象说话一样讲究语态的。
句子短,就灵活。
就上口流利,平易亲切,就有活泼的生命;短句长句交相变化。
又显得错落有致,姿态横生。
汪曾祺在作品中。
将语言各要素诸如音韵、节奏、词语、句式及至修辞方式等,驱谴髓意,驾御自如,显示了造语谋篇的高超功力和高品位的语言修养。
总之,汪曾祺小说语言是他深厚卢博的文化修养孕育的成果,具有独特的个性气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尽管汪曾祺作品在趣材上开拓不算大,而且总有几分重温旧梦的缱绻,但他那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你口齿留韵之余,不得不对老作家那卓越的语言功力刮目而视。
这是一种真正达到了美的超拔与和谐的文学语言,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