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卢景顺;张雅莉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枝角类,也叫红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不仅是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枝角类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而且也深受培育观赏鱼的朋友的喜爱.因此,培养枝角类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枝角类培养上来,但在枝角类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淡水枝角类的繁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性生殖,产生夏卵,夏卵不需受精直接发育孵化,这是淡水枝角类的主要繁殖方法;另一种是两性生殖,产生冬卵,冬卵需经过休眠期后才能发育孵化.水温较高时,从夏卵孵化出幼枝角类到生长至性成熟,只需5~8d.淡水枝角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它的主要食料为细菌、单细胞藻类、酵母菌、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微粒.枝角类的寿命为数星期至几个月.
【总页数】1页(P130-130)
【作者】卢景顺;张雅莉
【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沈阳,110141;沈阳市于洪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沈阳,11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1
【相关文献】
1.土池培养轮虫高产技术
2.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3.鳗鱼养殖技术之二土池养鳗高产技术
4.开口饵料——小红虫的规模化培养技术
5.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市区淡水浮游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成都市区淡水浮游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缺少的一环 , 它们在物质转化 、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等生态过程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游动物 卜 群 落结 构 的综 合 指 标 , 种 类 组 成 、 度 、 样 性 指 如 密 多
收 稿 日期 :o 2一O 21 1一l 1
改变及沿 途接 纳 工业 生产 和 居 民生 活 排 放 的污 水, 其生态系统 可 能受到 明显影 响。成都 市作 为 中 国现代 化 大都 市 之 一 , 口众 多 , 区 内 河 网交 人 城 错 , 资源丰沛 , 水 为研 究 城 市 对 河 流 生 态 系 统 影 响
tru hcvcc nr h o g i e t i e,b ti rc v rdwh ntefvrp se o tw u teoe e e h i e a sdd wno n,l o n a e n o l hng tezo l ko o b a rma g me tc udc a e h opa tnc mmu i o al e n nt f y k a
Ke r s: o y wo d C mmu i iest ;On - yANOVA ;W ae u i ssme t nt dv ri y y ewa trq a t a e s n ;Nurt n lq ai lys tio a ly;Ci i u t t y
浮游 动 物是 水 生 生 态 系统 的初 级 消 费 者 , 生 是
方 向为土壤生 态学 , ・ al Hce2 @ Ilem ,・为通 讯作 E m i: e 2 2 a .o i 者 ,— i : If E ma wI @ n e o l p . n
72 3
西
南 农



2 5卷
1 材 料 与 方 法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第一节鱼苗鱼种饲养鱼苗鱼种培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鱼苗培育是将鱼苗经过15~20天的饲养,长成3cm左右的稚鱼,习惯上把这时的稚鱼称为“夏花”。

许多地区是将鱼苗经8~10天的饲养,全长达到17~20mm就拉网分塘,再培育成夏花,这种稚鱼称为“乌仔头”;鱼种培育是将夏花分塘,经2~5个月的饲养,使其长成10~20cm 的幼鱼,习惯上把这时的幼鱼称为一龄鱼种或当年鱼种。

一龄鱼种秋季出塘的称为“秋花”或“秋片”,到第二年春季出塘的称为“春花”或“春片”。

鱼苗鱼种的培育是养鱼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商品鱼饲养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的鱼种,关键问题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

为此必须根据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点提供它们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条件,促进其生长。

一、鱼苗种类和质量鉴别鱼苗饲养中放养的是刚能平游、开口摄食,处在仔鱼期的鱼苗(水花)。

对其种类和质量进行鉴别,有助于生产者或经营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饲养成活率奠定基础。

(一)鱼苗种类鉴别可根据其外形特征、鳔的大小和形状、体色和色素分布的情况、尾鳍的形状和部分区域的血管分布情况等特征进行区分。

区分时,先观察群体的体色和大小情况,然后捞取少量鱼苗观察个体的特征。

(二)鱼苗质量鉴别鱼苗质量的好坏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影响极大。

一般可用下列方法区分其质量的优劣:看体色,群体鱼苗体色相同,无白苗死苗现象,体色微黄或稍红为强苗;而鱼苗群体体色不一,称为“花鱼苗”,苗体拖带污泥,体色发黑或带灰色为弱苗。

看苗群的游动情况,受惊吓能迅速分散下潜,用手在盛苗容器内搅动水体形成漩涡,大部分能逆水游泳者为强苗;相反,受惊吓后行动慢,大部分被卷入漩涡者为弱苗。

再者,随机捞取少量鱼苗放入白瓷盆内,口吹水面,能逆水游泳,倒掉水后,鱼苗在盆底剧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圆圈者为强苗;相反,顺水游泳,挣扎无力,头尾仅能扭动者为弱苗。

二、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一)鱼苗阶段生物学特点1.个体小,活动能力弱鱼苗身体幼小,全长0.5~0.9cm,体表无鳞只有鳍褶,活动能力弱,对外界不良环境以及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极低。

饵料生物之轮虫的营养价值及培养技术要点

饵料生物之轮虫的营养价值及培养技术要点

四、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条件 1、温度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5℃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10℃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40℃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2、盐度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0.2~ 5.0%的盐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 的盐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对盐度的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 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从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1 天后全部死亡)。 天后全部死亡)。
裂足轮虫
二、生殖习性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 殖两种方式, 殖两种方式,两种生殖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 换。 1、单性生殖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非混交生殖( reproduction)。 非混交生殖(Amictic reproduction)。 孤雌生殖首先由休眠卵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 称为不混交雌体( female), 虫,称为不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然后不混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Amictic egg),最后非混交卵成熟后不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 egg),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雌性轮虫又经有丝分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这样一代接一代进行孤 雌生殖循环。 雌生殖循环。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

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最恶劣的表征之一是蓝藻水华的出现。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能产生60多种环状七肽毒素,统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1]。

由于其广泛分布,且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2],近年来已引起毒物学家和水生生态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业已发现,这些毒素是有效的蛋白磷酸酶1和2A 的抑制剂,暴露于次致死剂量能引发动物肝脏的癌变;急性暴露则可导致动物肝出血、坏疽,甚至在几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3]。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多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它们又是较高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对象,因此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水华蓝藻对浮游动物的危害不但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4-5],而且对次级生产力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6-7]。

己有研究表明,水华蓝藻能够对浮游动物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降低浮游动物的存活率、抑制生长和繁殖、降低摄食率等[8-13]。

目前关于水华蓝藻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蓝藻对浮游甲壳动物枝角类的影响,而对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等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阐述微囊藻水华对这两大类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 微囊藻对轮虫的影响一般认为微囊藻通过产生毒素、掠夺营养、抑制其他可滤食藻类生长等方式对轮虫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对淡水标准测试生物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的影响上[14],对其他种类的研究较为欠缺。

1.1 微囊藻对轮虫摄食的影响与桡足类及某些枝角类不同,臂尾轮虫无法根据颗粒物的质量来选择食物[15]。

Rothhaupt [1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轮虫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仅依赖于颗粒物的大小。

因此轮虫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大小适宜的任何颗粒,包括一些产毒的水华蓝藻。

这种不加选择的摄食会导致微囊藻对其生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轮虫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轮虫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蛋白质*(ng/个) 蛋白质**(ng/个) 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脂肪** ng/个(干重)
富含DHA的强化剂短时强化 163±13 100 2.3 1.4 331±13
蛋白质强化剂短时强化 238±44 165 2.6 1.8 502±33
*蛋白质按N×6.25计算;**蛋白质按氨基酸总和计算。
广布于淡水、河口等半咸水水体,但不出现在 酸性水体 。
是淡水湖泊、池塘的主要轮虫种群之一,也是 淡水池塘主要培养种类之一 。
褶皱臂尾轮虫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平均238m,宽 171µm,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 个。轮虫有一个尾,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趾, 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雄性个体小, 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 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在良好环境下:冬卵 (非混交)雌性→夏
卵(无需受精,挂在足 基部)→雌性小个体。 褶皱臂尾轮虫大约4h产卵1次,21个卵/雌, 持续时间6.7d。
非混交雌体、非混交卵
非混交雌体是指通过非混交生殖 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
非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 倍体的卵称为非混交卵。
轮虫的休眠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 后,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 此轮虫为非混交雌体 。
轮虫概述 一、轮虫
生物饵料应用概述
二、动物性生物饵料必须具备的条件
必需小型:作为鱼类的开口饵料; 形状简单,容易被破碎; 富有营养,容易消化; 不使水质恶化; 容易制备(培养); 能适应养殖幼体的摄食生态条件。
常见种类 牡蛎担轮幼虫:受精卵 担轮幼虫:大约饵用13-14小时;
藤壶无节幼虫Ⅰ、Ⅱ期:大约饵用3-4小时;
通常称为L-型轮虫 是海水培养的主要种类, 在鱼虾蟹的育苗中应用最广泛。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

2.双周期(dicyclic)生活史
3.多周期lic)生活史
(三)、发育与生长
• 孤雌生殖的雌溞所产的夏卵未经减数分裂,为双倍体,在母体的 育儿囊中靠母体育儿囊细胞分泌的营养而发育 • 夏卵发育成幼溞(终末幼龄)后从育儿囊离开母体,在水中游泳 并生长 • 夏卵在母溞育儿囊中发育成幼溞的这段时间称孵育期
• 夏卵孵育期的长短与种类和水温有关。春夏两季枝角类的孵育期
一般为1~4天 • 某些种类还会出现幼体生殖现象(即在母体育儿囊中的幼溞的育 儿囊中又有怀卵),如诺氏三角溞
休眠卵的发育:
枝角类休眠卵的发育在适宜的水环境中进行, 并且由卵黄提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
鸟喙尖头溞冬卵的发育(图4-6)分为6个时

梳状细长刺毛 『 滤食性枝角类主要滤食细菌、甲藻、硅藻、
绿藻、原生动物和有机腐屑等,其中细菌占着重 要位置 ,天然水体中,有机腐屑是枝角类的优 良食饵
§捕食性
• 海洋枝角类大多属于捕食性的,如三角溞类和圆囊溞 类 • 共同的特点是具有短小、分节的躯肢,并具小刺,用 以捕捉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三角溞还具有发 达的复眼,能在光照下依靠视觉来捕食
一. 枝角类的生物学
(一)形态分类 (二)繁殖习性 (三)发育与生长 (四)食性
(五)生态条件
1 、分类:
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甲壳纲 (Crustacea) 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枝角目(Cladocera)
常见培养种类主要属于溞科(Daphniidae)溞属(Daphnia)以 及裸腹溞科(Moinidae)裸腹溞属 (Moina)的一些种类
◇ 温度
水域的温度周期变化表现为季节变化。枝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是一种微生物,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饲料添加剂、医药科技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轮虫培育技术:
1. 培养介质:轮虫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肝提取物和磷酸盐缓冲液。

可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适当调整营养成分的配比。

2. 培养温度:轮虫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25℃,最佳生长温度为18-28℃。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3. 培养pH值:适宜的pH值为6.0-7.0,过高或过低的pH值也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4. 接种量与维持密度:轮虫的接种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轮虫的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轮虫的维持密度,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最佳环境。

5. 滤过和分离:培养轮虫时,可能会出现其它杂质和菌种的污染。

必须进行滤过和分离,以确保轮虫的纯度和数量。

总之,轮虫培育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确保轮虫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最佳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其最大的生长和繁殖潜力。

池塘轮虫增殖技术

池塘轮虫增殖技术

池塘轮虫增殖技术
池塘轮虫增殖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大规模培养轮虫的方法。

轮虫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磷脂和必需氨基酸的微型生物,常被用作水产养殖中的饵料。

池塘轮虫增殖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调节培养液的pH值和温度,添加合适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控制培养液的氧气含量和搅拌强度,以及定期清洗和维护设备。

其中,培养基的选择和调节是关键步骤。

一般来说,轮虫的培养基应该含有适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胨和磷酸盐等。

同时,pH值和温度的控制也非常重要,一般在6.5-7.5的pH 值和25-30℃的温度下培养效果最佳。

此外,添加合适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也有助于轮虫的增殖。

比如,添加适量的维生素B族和微生物可以促进轮虫的生长和繁殖。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培养液的氧气含量和搅拌强度,以防止轮虫死亡或沉淀。

同时,定期清洗和维护设备,保持池塘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也非常重要。

总之,池塘轮虫增殖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养殖方法,对于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和降低成本有重要作用。

- 1 -。

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的培养技术养殖技术(轮虫的培养技术)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1、饵用特点1)生活力强: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约150×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 和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

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学豪教授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联合编写)1、形态特征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

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a、轮盘: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关于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研究作者:宋月林,王伟洪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10期宋月林,王伟洪(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摘要:综述了国内有关轮虫高密度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轮虫高密度培养过程中轮虫种类的选择、饵料种类的选择、培养条件的设置,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营养强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轮虫;高密度;饵料;n3HUFA;营养强化轮虫营养丰富特别是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HUFA),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丰富。

EPA和DHA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繁殖率与孵化率等有重要作用[1]。

此外轮虫一般个体较小,适宜于幼苗的口径,游泳速度慢,容易消化吸收,一直被公认是鱼虾蟹等经济水产品育苗阶段优质的开口饵料。

目前经济水产品养殖发展形势不断高涨,轮虫作为该产业育苗阶段理想的开口饵料其需求量不断增大。

然而,目前国内轮虫的来源主要是依赖于室外土池培养和水泥池培养。

这两种培养方式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周期长的缺点。

所以轮虫高密度快速培养势在必行,同时解决高密度培育轮虫的技术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依托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加之自己的研究,对轮虫高密度培养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1高密度培养轮虫种类选择目前,在海水和半咸水育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轮虫是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圆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 fotmis);在淡水育苗中,常使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进行实际生产[2]。

以下讨论主要围绕此三种展开。

1.1褶皱臂尾轮虫和圆形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被甲长平均240 μm、甲均宽170 μm,通常称为“L型”轮虫;圆形臂尾轮虫相对个体较小,被甲长平均140 μm甲均宽110 μm,称为“S型”轮虫。

揭开养殖水域轮虫越杀越泛滥的神秘面纱

揭开养殖水域轮虫越杀越泛滥的神秘面纱

揭开养殖水域轮虫越杀越泛滥的神秘面纱张忙友【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58-60)【作者】张忙友【作者单位】陕西大荔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715100【正文语种】中文轮虫是水生多细胞原生动物,是鱼、虾、蟹类苗期的天然饵料,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

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轮虫在养殖水域泛滥成灾屡见不鲜,有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特别在我国黄河流域的精养塘危害比较严重,人们往往谈虎色变且束手无策,部分鱼塘为此报废而荒芜。

据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当今渔业生产过程轮虫呈现越杀越易暴发的状态,渔民比喻为“我打轮虫一拳、轮虫踢我一脚”的反扑格局,笔者就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调研与分析,现总结、分析和归纳如下,供同行借鉴。

1.生物特性轮虫属广盐性纤毛类原生动物(生存盐度2~50),耐低氧能力强,体长100~300微米,最适温度25~35℃,最适盐度15~25(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硬度和盐度均适宜轮虫增殖,特别是盐碱地鱼池轮虫更易泛滥盛行)。

轮虫的天然饵料为单细胞小型藻类(如小球藻和扁藻等微藻)、细菌(如酵母菌和不动杆菌等)、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和微生物团絮等。

轮虫雌雄异体,雌体可产夏卵,环境恶化会出现个体小的雄体,进而雌雄交配产生冬卵,冬卵壳厚,一端有空隙,能长期保存。

轮虫的食害天敌有花鲢、鱼苗(体长<3厘米)、虾蟹幼体、某些桡足类、卤虫、蝌蚪和孑孓等;竞争性敌害生物有枝角类、太阳虫、草履虫、变形虫、尖鼻虫和游仆虫等。

危害严重的轮虫主要有臂尾轮虫、三肢轮虫、异尾轮虫、晶体轮虫、多肢轮虫和龟甲轮虫等。

2.益害规律轮虫是鱼、虾、蟹的天然开口饵料,水域轮虫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苗种的成活率,苗期水域缺乏轮虫,苗种培育就很难成功或不可能高产。

轮虫可直接摄食水中细菌和有机碎屑,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养殖水体含少量轮虫,可维持正常的水体生态平衡,水产动物的摄食和生长也比较良好,许多高产水域全年都能检测到轮虫。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

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

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变成完全不产卵。

繁殖持续时间为6.7d.需精卵(未受精冬卵,混交卵):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宜轮虫生存时,如温度突变、种群密度过高、pH和DO剧变、食物的种类改变、食物不足等,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需精卵(混交卵),个体较小,只有夏卵一半大,透明,数目多。

休眠卵(冬卵):混交卵与精子结合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冬卵)。

褶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长130 μm,宽88 μm,约为雌体成体体积的60%,卵壳厚,卵的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休眠卵可抵御外界的不良环境。

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休眠卵萌发成新的非混交雌体,进入新一轮单性生殖。

轮虫的发育轮虫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即卵的发育时期,指卵的产出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陈书华
【期刊名称】《河北渔业》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 枝角类通称水蚤,俗称红虫,属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体长0.2~1mm,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枝角类的适应性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营养价值高,干重粗蛋白含量达55%左右,是乌仔及夏花鱼苗适口、易得的好饵料.但由于条件和种源的限制、天然枝角类资源不能满足育苗、育种生产的需要.因此,人工培养枝角类是解决乌仔、夏花鱼苗定塘开口饵料的重要途径,并能有效地提高池塘育种的规格、产量和效益.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陈书华
【作者单位】河北任丘国家级水产良种场,0625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利用轮虫和枝角类培育水花技术 [J], 赵钩;张敬春
2.池塘人工培养枝角类的方法及利用 [J], 陈书华
3.枝角类适种探索和休眠卵的利用 [J], 程汉良;刘汉
4.日本利用啤酒酵母培养淡水枝角类 [J], 乔振国
5.利用轮虫和枝角类培育水花技术 [J], 李莲瑞;万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报告总结了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作者主要从事枝角类和轮虫的生态学及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淡水枝角类批量培养的基础研究。

完成了适宜批量培养的种类的筛选及主要生态学因子的研究工作。

采用编制生命表和种群培养的方法,研究得到,多刺裸腹溞(Moinamacrocopa)和直额裸腹溞(Moinarectirostris)内禀增长率高,生殖力大,是批量培养的优选对象;这两种溞摄食面包酵母的适宜密度是2.5×10°cell/ml;多刺裸腹溞的适宜培养温度是28℃。

第二部分轮虫批量培养增产措施及操作规程的研究。

作者在以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轮虫批量培养的种类筛选、饵料评价、生态学因子研究及保种技术探讨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改善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效果的措施,同时试验了批量培养的操作规程。

结果表明,在面包酵母液中加入适量的光合细菌(1~10%)和维生素C(0.1mg/ml),可明显促进轮虫的种群增长。

在30升的有机玻璃培养桶中,用面包酵母作为饵料,采用逐渐扩大培养体积的方法,批量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收获密度可达400~530ind/ml,培养过程中的密度可维持在200~300ind/ml。

第三部分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的初步研究。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河流的入海口。

作者首次对该水域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结构、分布特点、多样性测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第四部分译著一部。

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翻译整理了《轮虫大量培养的生态——生物学基础》一书。

该书共分6个章节,较系统地写入了国外对淡水轮虫批量培养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五部分整理以往的工作成果。

对以往的工作共整理发表了论文8篇,已通过审稿待发表的论文5篇,正在审稿中的论文2篇。

【关键词】:枝角类轮虫批量培养生态群落多样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7
【分类号】:S963
【目录】:第1部分淡水枝角类批量培养的基础研究8-22前言8-91-1三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内禀增长能力的比较研究9-131-2面包酵母的投喂密度对3种淡水枝角类种群增长的影响13-171-3不同培养条件下多刺裸腹溞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参数的研究17-22第2部分轮虫大批量培养的增产措施和操作规程的研究22-30前言22-232-1改善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效果的措施的研究--光合细菌和维生素C的添加23-272-2轮虫大批量培养的操作规程27-30第3部分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的初步研究30-46前言30-313-1秋季长江口轮虫群落的初步调查--数量特征及水平分布31-363-2秋季长江口枝角类群落的初步调查--数量特征及水平分布36-393-3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39-443-4主要参考文献44-453-5附图145-46第4部分译著:轮虫大量
培养的生态--生物学基础46-1114-1轮虫批量培养的成绩和问题47-564-2轮虫最优化培养的生物学参数资料的评价56-664-3大量培养时轮虫的摄食66-794-4轮虫的繁殖特点和需精问题79-874-5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养殖时轮虫的生长规律87-1044-6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种类适应性的研究进展104-111第5部分博士后期间对以往工作结果整理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111-1565-1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生态学因子的研究--温度和饵料密度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1995(4):21-27112-1195-2淡水轮虫批量培养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1996,15(1):42-50,63119-1285-3Studiesontheoptimumtemperatureandfooddensityforthepop ulationincreaseoftherotiferBrachionuscalyciflorus(Rotifera).PROCEEDI NG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QUACULTURE.HEL DINOCEANUNIVERSITYOFQINGDAO,1994.QingdaoOceanUmversit yP128-1335-4Comparativestudyonthepigmentcompositionsofcommonfre shwaterplanktonicmicroalgae.(ditto).P.27-30133-1375-5不同培养液中卵形隐藻的生长和主要生化组成的比较。

水产学报,1996,20(4):337-342137-1435-6几种测定鲢对藻类吸收率方法的研究。

水产学报,1997,21(1):101-103143-1465-7五种淡水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1997,21(1):131-136146-1525-8pH值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1997,8(4):435-438152-75-95种淡水浮游藻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藻的最适投喂密度及轮虫相应的种群增长。

海洋与湖沼,1997,
(6):(待刊)75-10酵母及与藻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7(待刊)75-11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生态学因子的研究--光照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1997(3)(待刊)75-125种淡水浮游藻和2种酵母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Ⅰ.轮虫蛋白质的组成及其饵料的蛋白质营养评价。

海洋与湖沼(待刊)75-135种淡水浮游藻和2种酵母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Ⅱ.饵料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及对轮虫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待刊)7-156致谢156-157个人简历157-158永久通讯地址1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