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同课异构课例评课记录
同课异构课例评课记录
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教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卷首语:此刻手机有高仿的,自然属于赝品,我这课题也是高仿的,是湘潭美术教研员邓宏的一个课题,我也准备近似的课题,感觉是很有效提高讲堂教课的门路和手段。
对不起了,邓老师,我准备以我努力做好这个课题来表示我的抱歉!《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教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跟着课程改革的不停深入,愈来愈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就地取材,采纳不同的教课方法,再加上教师自己教课理念的落差、教课经验的深浅、教课个性的迥异等各种要素,必定致使不同教师面对同样的教课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课方案,所以“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教课研究形式。
为了让教课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课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课的主人,使“教课有价值、教课有成效、教课有效率、教课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行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是很有必需性的。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课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
体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课的多元构想。
让每一位美术教师对照比较、察看剖析,从而理解意会,形成自己的教课策略,促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长久以来,美术教师的教课相对都是孤立地、分别睁开的。
这类长久的“孤立”和“隔绝”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阻碍。
“同题异构”改变了这个场面,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截然相反的演绎,体现出不同的光彩,既而睁开的教研和评课活动,也让美术教师之间形成了浓重的商讨合作气氛,就每个问题能够睁开热忱的议论,大家都翻开自己的心扉,发布自己对课例的感觉和见解。
经验丰富的教师愿意把自己的教课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余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查验自己的思想供给了发展的空间和时机。
在评论、议论时,能够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
在议论中,思想发生碰撞,议论更加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辟,一些平常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
郑州44中语文组关于“2014年同课异构《杜甫诗三首》”评课情况记录
评课记录——“同课异构语文课《杜甫诗三首》”2014年3月4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郑州44中全体语文教师汇集在八角楼教工阅览室,针对3月3日的“同课异构语文课《杜甫诗三首》”进行评价,教务处贾红超主任和禹明义主任亲临现场,本次评课由语文教研组组长马晓燕老师亲自主持,她让翟群珂老师、雒艺老师、刘瑞娟老师、赵飞翔老师分别陈述自己的讲课思路和反思。
翟群珂老师《杜甫诗三首》选自必修三古典诗歌单元,因为刚接触,学生基础薄弱,为了扎实同学们的古典诗歌基础,我们讲授的可能多些。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精心挑选了一首《咏怀古迹》(其三),里面蕴含了很有意思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和一首经典名篇《登高》进行详细的讲解。
我们四人虽然讲的是同一篇课文,但是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同课异构,我主要是从思想感情入手,第一首突出“怨恨”。
并且还教会学生学会抓住题目,最后把背诵的目标完成。
《登高》我主要从作者悲自然之秋,从自然过渡到人生经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心忧天下的情感,在分析情感时又顺势把写作手法加进去,最后是拓展阅读《春日忆李白》。
雒艺老师这是我的常态课,我以复习杜甫的第一首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为引子,我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带领学生理出杜甫诗的情感,并且完成了背诵的目标。
接着是合作探究《咏怀古迹》(其三)二个问题和《登高》三个问题,诗歌是翻译不出的,重点是鉴赏美。
不足之处的是小组展示太少,以后会加强这方面。
刘瑞娟老师我的导入是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诗的评价“三最”: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看看杜甫的诗能否当得起这句赞语。
接着一步一步按照导学案来进行的,首先让生齐读学习目标,其次回忆杜甫的名言名句,再知人论世,接着熟悉文学常识,重点讲了《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接着是拓展延伸——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最后总结了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
不足之处首先是原本准备的课间音乐——古筝《二泉映月》,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播放,其次板书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过程有点紧张,没彻底放得开,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我相信勤能补拙!赵飞翔老师我本节课侧重于表现手法,通过表现手法来欣赏诗歌。
同课异构课例评课记录
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卷首语:现在手机有高仿的,当然属于假货,我这课题也是高仿的,是湘潭美术教研员邓宏的一个课题,我也准备类似的课题,觉得是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手段。
对不起了,邓老师,我准备以我努力做好这个课题来表示我的歉意!《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教学研究形式。
为了让教学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行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是很有必要性的。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
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的多元构思。
让每一位美术教师对比比较、观察分析,进而理解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教学相对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
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同题异构”改变了这个局面,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截然不同的演绎,呈现出不同的光彩,继而展开的教研和评课活动,也让美术教师之间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就每个问题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课例的感受和看法。
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评议、讨论时,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讨论中,思想发生碰撞,讨论越发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
同课异构互评文档
同课异构评课(互评)记录
评课者
授课者
评课内容
李海平
谢役
感觉是十分十分好,有几个感想,师培训起了作用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认为只是理论的东西,现在有了新认识,上课可以很随意,概括段意学生很有成就感,讲课接地气,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很务实,若果说是有问题那就是我去学习这样的上课方式。
王想军
讲的很深入,十分具体的讲了作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很灵活,指导朗读,体会写法,理解主题。有一点就是将学生活动抓起来很重要。七年级学生好表现爱参与,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后面时间有些仓促。
王想军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一种探究的状态中主动地学习。例如开头与作者比想象力的激发,让学生说这首诗好在何处,还有什么疑问以及对教师制作的电视诗歌的评价,无一不是学生的思考与议论。
王贵兵
教师商量的口气,幽默、激励的语言,融洽了师生关系,沟通了师生情感,再加上那么多的朗读,使学生获得了多好的情感的熏陶。
王贵兵
课件很精美,上课比之以前更有收放自如的感觉,很幽默,能放开,课文把握深入,上课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讲解全面,环节齐全,目标明确,综合来看有较深的功底。能将讲练结合起来,效果明显,课后练习题布置新颖。后面有些仓促。
王想军
谢役
知行合一,能让学生动起来,能化繁为简,会鼓励学生学习。
李海平
能够嗨起来,带动学生嗨起来,声音比较怪,但效果好。
王贵兵
课前认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教学理念。
谢役
李海平
在教学中教师没宣布教学目标是什么,但教学目标始终在教师的心中,在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中。教师的情境的设计,学生发问及答问的机会的获得,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训练。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评课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语文”学科为例,由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同一课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过程1. 同课异构本次活动选定的课题为《沁园春·长沙》。
第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从词牌、背景、作者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第二位教师则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词的意境。
2. 课堂观察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第一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较为严谨,但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2)第二位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但部分教学环节略显仓促。
3. 交流讨论在课后,两位教师分别就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
三、评课意见1. 教学方法(1)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议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创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学环节略显仓促。
建议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2. 教学内容(1)两位教师都对《沁园春·长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位教师注重词牌、背景和作者的介绍,第二位教师则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建议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感受词的意境。
3. 教学效果(1)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掌握了词的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入。
(2)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对词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不够全面。
四、改进建议1. 教学方法(1)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评课主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课异构评课记录评课记录:1. 主题介绍本次评课的主题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数除法是一个较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是本次评课的关注点。
2. 评课目的本次评课的目的是对小学数学教师在小数除法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提高。
3. 评课内容本次评课共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课前知识点回顾等准备情况;- 教学过程: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反馈等具体内容;-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态度、课程安排实施情况等。
4. 评课记录4.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充分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回顾和预热,对小数除法的概念、运算规律进行了简洁清晰的讲解。
准备充分,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板书讲解、实例分析和思维导引等,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思考、参与讨论。
教师的讲解清晰、思路清晰,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方面,仍需一定的改进空间,尤其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教师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和安排。
4.3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听课记录,发现学生对小数除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运算和应用中仍有不少困惑和错误。
部分学生在课后能够积极思考和总结,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教学效果整体还有待提高。
5. 改进建议综合以上评课内容和记录,针对本次小数除法教学,在教学准备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差异的考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在教学效果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对小数除法进行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一同题异构课评课记录 - 震泽中学初中部
初一同题异构课评课记录活动主题:初一同题异构课评课时间:2012年10月23日地点:行政楼三楼开课教师:张丽娟顾瑛主持:陈玉良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过程记录:一、开课教师谈教学思路张丽娟:这堂课主要是1、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2、抓文中句子分析湘西人的精神面貌,自我感觉结尾有点仓促。
顾瑛:1、通过对湘西人“争”与“不争”的讲解来解读作者详略安排上的用意2、推荐阅读《边城》,对场面描写没有强调。
二、听课教师评课1、李世英:张,重点把握不错,循循善诱,气氛不错,不过集体讨论可适当做尝试;顾,课内课外阅读结合较好,不过对场面的描写可再强调一下。
2、邹静宜:张,分析细致,通过归纳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个别提问有些指向不明;顾,开门见山,教学目标明确,阅读的启示,由片段到全篇。
3、张忠芳:张,抓住主要的知识点具体分析;顾,一滴水折射一条河的光芒。
4、吴玉良:张,分析归纳详细,学生归纳时最好配合板书;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引入关于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管婷婷:张,对学生今后场面描写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顾,条理清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6、沈琴:张,准备充分,学生表现很好,场面描写上再注重一下;顾,思路清晰,从详略上切入,抓一点来分析,重点突出。
7、彭丽萍:张,分析全面;顾,课外延伸很好,可让学生课外准备,说说他们心中的沈从文。
8、周建军:张,比较实用,要能肯定学生的答案;顾,引出《边城》自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9、朱英:张,指向性明确,学生参与很好;顾,内容集中,重点明确,就是结尾有些松。
10、黄薇:张,前松后紧,导入时间过长;顾,前紧后松,加入一些湘西风景的图片,更能吸引学生。
11、钮莉华:张,书声朗朗中挖掘课文,就是学生的答案似乎缺少个性化;顾,新的切入点,新颖,就是“不争”的归纳有些牵强。
12、钱文峰:张,分析全面,应试比较实用;顾,结合《边城》资料推荐阅读,符合新课标。
13、郝建国:张,场面描写到位,气氛热烈,结尾过于仓促;顾,一堂欣赏课,思路清晰,培养阅读兴趣,但是忽视场面描写,内容就单薄了。
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评课人:肇源县第三中学王金玲评课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出课教师:树桓恩博本节课两位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两位老师共同走过从磨课到出课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具体、全面,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合理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的课堂练习、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形成、性质归纳、函数应用,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处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两位老师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得以突破,通过精彩的情境引入和对核心知识的充分探究,对教材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整合。
三、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他们的教学过程:1、进入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如何“导”两位老师都合理的设计了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例如恩博老师在引入时用的“折报纸”的例子,树桓老师用的“捐大米”的例子和“绳子日取一半”的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从倍感诧异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体现如何“学”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
树桓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底数“a’的取值,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而且科学全面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恩博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图像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描点,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总结指数函数性质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共同探究总结,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中位数与众数》同课异构评课记录表
泰兴市济川教育集团(济川校区)
同课异构公开课评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授பைடு நூலகம்人
课题
《中位数与众数》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整理人
评课人
评
课
要
点
记
录
优点:
1、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该教师很强的基本功,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2、老师上课平实,教学风格随和,亲切自然。教学准备较为充分,教学导入简洁有效,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环节清晰,教师能亲身示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陈老师在中位数与众数的引入上处理到位,特别是中位数和众数的讲解中能抓住学生的盲点有针对的设计例题,细节处理到位,并总结归纳出知识点中的难点与易错点,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
建议:
1、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完成不够深入,在对于能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优缺点的总结以及如何选取的讲解上有点仓促,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可以继续提高。
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教研活动——同课异构。
本次活动由语文教研组承办,邀请了全校语文教师参加。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共研共进》,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过程1. 教学展示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为《匆匆》,由两位教师分别进行展示。
第一位教师以“品味语言,感悟人生”为主题,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二位教师以“情景交融,体验情感”为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交流讨论教学展示结束后,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她还对今后的教研活动提出了要求,希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提高。
三、活动反思1.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需求。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评课记录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组的全体老师观摩了陆飞玲老师和赵艳依老师分别执教的《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结合各自分工,形成了观课后报告。
曾礼鲜老师:我的观课点是新课学习环节的设计和时间分配。
在新课学习环节,陆老师分为两大环节:自主探究明算理,小组合作清算法,共用时26分10秒。
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明算理(探究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环节,用时17分32秒,设计了6个层次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数学问题列算式,估算,独立计算、交流算法,圈算式、自主突破难点,纠错中巩固。
从时间上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独立思考、汇报交流,自主突破难点,纠错中巩固这几个小环节的教学上。
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解算理。
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解决难点,既激发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清算法,用时8分48秒。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找到因数中间有0的独特算法。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找出画竖线的方法,找出规律。
在此过程中,渗透计算找窍门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计算计算,是用“计”来算,这不是教师的生硬灌输,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体验。
从整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来看,复习导入3分钟,新课学习24分,巩固提升和总结13分,从时间的分配上可以看出,陆老师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算理,小组合作提炼算法。
从时间上为实现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提供了保证。
通过前测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0的乘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赵老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弱化例5,强化例6的策略。
在这一环节,赵老师从故事引入到关于0的加减法口算入手,过渡到关于0的乘法,总结规律,共用时5分钟,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的引出新知0的乘法,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通过交流探究,交流体验,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一二年级“同课异构”评课
一二年级“同课异构”评课大家好,很荣幸能坐在这里代表二年级语文组来对本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做一下简单的回顾,下面我就针对一二年级这两堂各具特色的以文带文课《难忘的泼水节》来谈一下我的听课感受。
李老师清丽明快,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两个月的青年教师,她沉稳,对于课堂的把控很到位,板书设计也很新颖。
尤其对于阅读文本的方法也给了学生“读、圈、悟”的方法,并将学法迁移到了带文中,但李老师在指导这一阅读方法时没有切实地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直接让学生用“我圈画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谈自己的阅读成果,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的指向性不强,学生很难达到。
课标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是“阅读浅近的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低年级阅读重点不在分析,而是重在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如果李老师能在课前对学情进行深入地分析,我想以她的个人素质完全是能够达到的。
第二节的刘老师温文尔雅,课堂设计十分精巧,整堂课下来让人舒服,使学生有所得,让听课者有所获。
刘老师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本单元“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要素和本课“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平易近人”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还将两者进行了合理的交融,确定了“图文结合,突破难点”的方法。
因为这篇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教学时刘老师就很好地利用了课文的插图,她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周总理的样子,接着再找出相关文字,通过接读、引读、合作读、自读、范读、齐读的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结合图片抓住人物的外貌、表情和动作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感受人难忘。
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给予了孩子阅读文本的方法。
无论是我们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还是本学段学生的课外读物,都不是单纯的文字,大多都配有或精美或富有内涵的插图,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掌握了“1看图2找句3朗读4体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中,让孩子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评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同课异构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课异构评课稿1一、教学目标上分析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
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
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
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同课异构评课记录
主评人评价:1、能从整体入手,通过课文情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对主人公英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抓住英子先前的自卑和后来的 自信进行研读,感受掌声的魔力,线条清晰明了。2、两次掌声对比 教学时花了许多心思,而在体会英子动作、神态描写时就草草收场, 似乎缺了点什么 3、 “掌声”可在教学过程中及反馈中加强运用。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直观教学, 注重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 上课提问要体现分层次,适当降低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 收获。?? ??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 思维方法。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不得用于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市八中“同课异构”评课记录表
时间:2015.10.27 主持人:段雨婷 主评教师:段雨婷 课题: 《掌声》 参评人员:三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授课人自评:1、能将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读的多。2、注重了语言 文字及写作手法的训练。3、 、朗读指导不够到位。4、板书的书写有 待进一步规范。5、教师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扎实。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人:程愿茹 授课教师:程愿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同课异构评课稿子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评课人:肇源县第三中学王金玲评课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出课教师:刘树桓姚恩博本节课两位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两位老师共同走过从磨课到出课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具体、全面,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合理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的课堂练习、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形成、性质归纳、函数应用,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处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两位老师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得以突破,通过精彩的情境引入和对核心知识的充分探究,对教材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整合。
三、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他们的教学过程:1、进入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如何“导”两位老师都合理的设计了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例如姚恩博老师在引入时用的“折报纸”的例子,刘树桓老师用的“捐大米”的例子和“绳子日取一半”的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从倍感诧异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体现如何“学”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
刘树桓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底数“a’的取值,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而且科学全面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姚恩博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图像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描点,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总结指数函数性质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共同探究总结,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评课稿在我园开展的三课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不同教研组几位老师的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
对我感触很深的几节课作如下点评:王晶晶老师、徐美老师、汪诗齐老师分别以《夏天》为主题,同课异构的活动流程更加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
如徐美老师的《美味冰激凌》,从艺术领域让幼儿感知夏天的特点,抓住炎热的夏天幼儿最爱吃冰激凌这一特点来进行活动。
教师比较形象的绘画"美味冰激凌"。
幼儿从自己平时的观察中了解到冰激凌不但好吃而且能解渴这个特点更加激发了幼儿好吃的天性,凭着记忆能够在绘画活动中色彩搭配得当,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冰激凌,并能形象的描述出各种诱人的味道。
我觉得本节课的闪光之处是幼儿的手工操作,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合理搭配捏出各种形状的冰激凌展示出来,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童真。
王晶晶老师的《夏天的歌在哪里?》从语言领域体现幼儿喜欢夏天,感受夏天小动物们的歌声带来的快乐。
教师从多角度(绘画、声音、肢体、语言等)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寻找到的夏天的信息。
老师自己做了精心的装扮准备。
并出示各种代表夏季特点的小动物图片,各种不同的景物进入活动引出主题。
以儿歌形式将活动推向高潮。
(夏天在哪里?夏天在树上,夏天在哪里?夏天在头上,知了吱吱叫。
戴顶小草帽。
夏天在哪里?夏天在池塘,荷花香味飘。
夏天在哪里?夏天在手中,扇子轻轻摇。
夏天在哪里?夏天在水里。
)通过儿歌让幼儿明确了夏天虽然热,但小动物的悦耳叫声是很迷人的。
要想找到它们也不难,根据儿歌里的草丛里、大树上、池塘里等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可爱的动物们夏季的生活环境。
景与物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轻松愉悦中取得了成效。
汪诗齐老师的《夏天来了》从社会领域来了解夏天的特点。
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来改编。
此曲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夏天场景。
歌词内容以夏季特点为主旋律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小班的小朋友演唱。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件的解读和教学设计,探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2.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活动过程1. 教师备课本次活动由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她们分别为张老师和李老师。
在活动前,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张老师的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她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方案则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理解。
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新课、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2. 教学展示活动当天,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张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
她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她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李老师的课堂严谨有序,她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她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3. 评课议课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
首先,两位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随后,其他教师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
大家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李老师的教学严谨,知识讲解清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卷首语:现在手机有高仿的,当然属于假货,我这课题也是高仿的,是湘潭美术教研员邓宏的一个课题,我也准备类似的课题,觉得是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手段。
对不起了,邓老师,我准备以我努力做好这个课题来表示我的歉意!《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教学研究形式。
为了让教学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行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是很有必要性的。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
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的多元构思。
让每一位美术教师对比比较、观察分析,进而理解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教学相对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
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同题异构”改变了这个局面,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截然不同的演绎,呈现出不同的光彩,继而展开的教研和评课活动,也让美术教师之间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就每个问题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课例的感受和看法。
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评议、讨论时,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讨论中,思想发生碰撞,讨论越发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
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对“同课异构”进行反思,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
“同题异构”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全新教研方式。
“同题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
“同题异构”的实施关键在于“异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
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
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
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例研究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同题异构,其积极的意义之一在于探求异中的“同”。
同题异构,其积极的意义之二在于探求构中的“异”。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
教师每天在课堂上会根据课堂的实际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
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1、同课异构: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
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
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同课异构可以分为“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
本课题主要以网络上同一成功课例为参照,利用原执教者提供经验和资源,本人进行针对本课在几个平行班之间进行“同课异构”的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学案设计、课堂实践、博客反思及研讨。
在活动中围绕学习目标、学习技巧、组织策略展开研讨。
目的是使本人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加强网络之间的交流,促进本人自主地发展,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
辅以“多人同课异构”,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2、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学习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以提升反思能力为目的,积极建构“同课异构”学案研究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
以进行美术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同时更好地用博客方式记述并交流“同课异构”的学案及教育述事。
在共享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多元化学案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基础上提升个人博客及若干“同课异构”的优秀学案。
积极探索教学型教研组织实践模式和网络教研体系。
三、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1、“同课异构”学案研究内容(1)《新的实验》(《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3)《托物寄情》(《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4)《战争与和平》(《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拟将教研活动流程设为四步法:设计—实践—研讨再实践—发布。
(原教案、视频、照片、反思记录等)。
设计: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每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状拟定学案,运用网络上原执教者相应的资源或策略支持。
对原执教者课例的目标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博客反思。
实践:自身在不同班级的“异构”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反思和博客记录。
同时加强网络交流。
研讨再实践:根据交流和反思在平行班里进行再实践。
发布:在积累一个学期的博客记录基础上,撰写案例或论文或教育叙事,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课例或论文。
2、探索教学型教研组织实践模式——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通过对网络上的课例、案例和自身教学的案例反思、研讨,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异构”。
在另一个班继续上相同内容的课,再次上传博客对比、研讨。
这种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3、探索网络教研的体系。
以往的“同课异构”常停滞于经验的层面,本课题旨在借助既有的优秀课例突破这个瓶颈,进入理性研讨层面。
有效利用网络,以博客方式使本人与其他美术教师的经验在同一课题中进行交流,共同进步。
就具体学案设计及课堂教学细节的微观问题,进行一些交流。
在“同课异构”教研组织形式上完成从教案到学案的创新;在当前的形势下,在美术教师人数较少,缺乏教研互动的情况下,怎样加强网络教科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团体优势和网络科研合作共同体等,通过该研究均可提供第一手资料与合理化参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在于——从宏观的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跳出过于专业化的学科目标,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创新求异特质,建构生态化课堂。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
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
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专业化成长观点近几年来,教育理论界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而这一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首先提出来的,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
这个理论模型突出了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成为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但不能不看到,这一理论模型是针对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而言的,因此就带有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是忽视了教师原有的理论知识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还忽视了教学实验探究的重大作用,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利的。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量成功实践,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理论模型:已有知识和经验+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实践探索 +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五、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本课题以网络上的其他美术老师的教学案例、博客上相互交流的观点和本校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1、比较研究法。
“同课异构”研究由于多人上同一课,或者一人针对同一内容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这样比较性强。
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分析、发现、归纳、提炼不同教研活动的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