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第一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地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地一种高级地特殊地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地原理.文学地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地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地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地,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地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答: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地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地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地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地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地发展而发展地,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地特征.它作为人类地一种特殊地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地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地文学艺术地源泉.经过作家地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地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地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第二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地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地基础上创立地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地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地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地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地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地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地挑战.随着科学地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地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地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地精神性地生活活动,也是人地本质力量地对象化,人地本质力量地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地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地人地能动地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地存在与意识地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地主体对于客体地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地反映,是一种艺术地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地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地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地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地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地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地性质,又具有审美地性质,是这两者地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地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地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解地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地,因此,这种理论地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地需要密切相关地,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地.3.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第三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地,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地活动系统地总称.2.本质力量地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地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读者4.文学活动地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地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地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地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地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地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地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地社会地和审美地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地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地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地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地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地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地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地“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地发展并不总是同步地.有时甚至是反方向地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地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地阶段随生产力地发展,它地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地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地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地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地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地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地自觉能动地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地本质力量地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地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各自地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地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地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地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地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地“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人类地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地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地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人地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地目地,而这一目地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地.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地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远古遗存地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地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地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地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地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地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文学地发展与时代地变化密切相关.有地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地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地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地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地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地因素地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地根本力量在于劳动.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童庆炳《⽂学理论教程》提纲⽂学理论教程提纲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艺学:⼀门以⽂学为对象,以揭⽰⽂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即⽂学理论、⽂学理论史、⽂学批评、⽂学批评史和⽂学史。

这五个分⽀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相互联系与渗透.第⼀节⽂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学理论是⽂艺学的五个分⽀之⼀。

它侧重于研究⽂学中带⼀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的研究,但本⾝⼜必须建⽴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以⽂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为研究对象。

⽂学理论的任务(四个⽅⾯):⽂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三、⽂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学理论的实践性(⼆)⽂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节⽂学理论的形态⼀、⽂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学活动的两个过程:⽂学创作——⽂学作品——⽂学接受过程⽂学⽣产——作品价值⽣成——⽂学消费过程⼆、⽂学理论⼏种基本形态⽂学哲学⽂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价值学⽂学⽂化学第⼆章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第⼀节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美学、⽂艺学,康德、⿊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命性转换(⼀)⽂学艺术是⼈的本质⼒量的对象化(⼆)⽂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学艺术是⼀种艺术⽣产第⼆节中国当代的⽂学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中国特⾊三、当代性第⼆编⽂学活动第三章⽂学作为活动第⼀节⽂学活动及其构成⽂学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学作为⼀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1.社会结构的构成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文学与文化)【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文学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与文化1.如何理解作家的“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当代作家史铁生因为疾病,每天坐在轮椅上,他不可能像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那样深入生活,为什么他同样写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答:(1)“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①含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生活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因此只有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②哲学依据a.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实际上是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石上。

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是社会存在于文学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

(2)对史铁生创作情况的理解①文学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总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艺术反映是经过作家的头脑加工和改造过的。

社会生活,是被反映的客体;人的头脑,是反映的主体。

②文艺作品既然是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就意味着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会对生活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改造。

只要作家这样做了,其作品也就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意识和主体意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才指出:作家艺术家必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③“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其实就是作家对生活的审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性分析与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既有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参与,又包含着深刻的理性认识活动。

可以说,作家的能动作用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史铁生虽然行动不便,但仍然具有之前所体验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越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因而也能够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2.鲁迅是怎样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他与毛泽东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答:(1)鲁迅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不可能相安无事,冲突很可能是二者关系的常态。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 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 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 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 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 如中国的《诗品》《原诗》, 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 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及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 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 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 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 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 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1复习笔记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1)文艺学的系统性文学具有多维、复杂、广延性强等特点,文艺学作为对文学的完整的研究,其也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2)文艺学研究的发展①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即以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体裁的研究来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

直到19世纪,整个文学研究基本上仍处于笼统的未分化的状态。

②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迅速发展,分工更加明确具体,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成熟多样化,使得文艺学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也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得以成立。

(3)文艺学的分支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这三个分支一方面各自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渗透和作用。

三者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区别a.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b.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是对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

②联系a.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b.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其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四要素的观点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2.文学理论的任务(1)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1)从学科归属上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

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3)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a.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b.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c.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45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3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三)内涵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9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1、哲学意识形态 2、政治意识形态 3、法律意识形态 4、道德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 6、宗教意识形态 7、商品意识形态
2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8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 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 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 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 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 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 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6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2、小结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1)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 出来独立发展 (2)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 已被觉察到
7
3、文本赏析
虞美人·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 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4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3、文学也是认识的
(1)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 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 含认识因素
44
文本赏析
画眉鸟
欧阳修
16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 的样式,无诗意的应 用文就摇身一变成 ‚诗‛了吗?
17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8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一)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 组成部分 (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32
文本赏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三)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2、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22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3、童庆炳
(1)‚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 特征(1981) (2)“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 (1982、1984)
(3)相关文章
童庆炳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美》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四、文学与非文学
2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 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 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 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 般文化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 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 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21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二)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活动
23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4、钱中文
(1)‚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 但它是个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 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 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 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人类 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1938年11月17日
41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2、审美情感的特征
(1)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2)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3)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 它们而显现
42
文本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
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 来: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美与 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多外丑 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 德外善内恶。
2、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1)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2)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 的瞬间领悟 (3)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 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如卡西尔所说
35
卡西尔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 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 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 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3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1)‚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章炳麟:《国故论衡· 文字论略》 (2)‚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 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 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 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1)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 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2)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 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 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31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听雨楼
8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一)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 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 散文、小说、剧本等 (二)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 殊审美形态
9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1、中国魏晋时期
(1)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38
文本赏析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9
文本赏析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40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4、形象与理性(小结)
(1)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 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2)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 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 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 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14
四、文学与非文学
(一)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 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15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29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 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 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 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 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 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30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2、文学的功利性
3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