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暴雨天气数据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是一场罕见的气候现象,其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超出了常年的气象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次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特点和影响,以期为今后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主要依靠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手段,对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了全面观测。

三、暴雨天气特点1. 降雨强度大:郑州“7.20”暴雨天气中,降雨强度极大,部分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数倍,甚至更多。

2. 持续时间长:此次暴雨天气持续数日,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 空间分布不均: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受灾严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轻。

四、成因分析1. 气候背景:此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夏季,气候湿润,水汽充足,为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2. 地形因素:郑州市地处河南平原,地势平坦,缺乏自然地形对降水的分流作用,导致雨水汇集速度较快。

3. 气象系统影响:受到特定的气象系统影响,如台风、暖湿气流等,使得水汽在特定区域内持续聚集,形成了此次极端暴雨天气。

五、影响分析1. 对城市的影响:此次暴雨天气给郑州市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2. 对农业的影响: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部分农田遭受水淹、风灾等灾害。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暴雨天气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交通受阻、生活用水和用电受到影响等。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观测分析发现,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背景、地形因素和气象系统等。

此次暴雨天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不均等特点,给城市、农业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模式偏差分析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模式偏差分析

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及EC 模式偏差分析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天气预报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天气预报中,有时会出现失误,导致人们受到了损失和影响。

本文以一次大到暴雨预报失误为例,分析了其原因,并通过对EC 模式偏差的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一、预报失误分析2018 年7 月1 日晚上,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次大到暴雨的天气。

在此前的预报中,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南方地区强降雨的预警,并在预报中指出,广东、福建等地可能会出现暴雨天气。

然而,当天夜间,广东省出现了持续4 小时的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灾害损失。

那么,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需要看一下预报模式。

当时,中国气象局选择了欧洲中心(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预报模式,作为南方地区降水的参考。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天气预报模式之一。

其次,需要看一下实际观测数据。

根据当时的气象监测数据,广东省各地的降雨量确实在持续上升,但是在当天夜间,强降雨的区域和强度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最后,需要考虑预报人员的判断和决策。

在预报制定的过程中,预报人员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和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决策。

在这次预报中,预报人员可能没有考虑到降雨强度的突然增加,以及对应的灾害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主要是预报人员在决策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和判断,同时也可能是模式预报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那么,如何改进预报工作呢?二、EC 模式偏差分析欧洲中心(EC)预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其准确度也受到广泛认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EC 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EC 模式偏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1.物理模型不完善:EC 模式使用的是物理模型,因此,模型的完善程度决定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部,东临黄海,是一个典型的沿海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
置和气象环境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天气。

进行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并评价气象服务
的质量对该地区的灾害防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据数据统计,石岛地区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夏季,尤其是6月和7月。

暴雨天气一般由大范围的湿度较大的气团和辐合带来的锐利对
流形成。

当暖湿气流受冷空气的激发,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时,降水强度就会增加,形成
暴雨天气。

石岛地区邻近黄海,海洋湿度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湿度可以提
供大量的水汽,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们对石岛地区的气象服务进行评价。

石岛地区拥有一处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的
设备齐全,观测指标齐备。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由于降水强度较大,设备容易受到损坏,
导致数据采集出现问题。

而在受损设备修复的过程中,预警信息的发布可能会有一定延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风险。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工作,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是评价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石
岛地区,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
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以增加气象观测站数量,加强观测指标的覆盖范围,增加观测频率。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气象技术,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极端化趋势加剧,暴雨天气现象在我国各地频发。

特别是在郑州发生的“7.20”极端暴雨天气,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成为了气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案例。

本文将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特点及影响。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分析主要基于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等数据。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暴雨天气进行了全方位的观测分析。

三、暴雨特点及成因分析1. 暴雨特点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雨强度大,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级别;二是持续时间较长,暴雨天气持续了数小时之久;三是涉及范围广,暴雨天气不仅影响了郑州市区,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影响。

2. 成因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当时处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汇的区域,导致水汽输送加强;二是地形因素的影响,郑州市地处河谷地带,地形复杂,容易形成局部强降雨;三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四、观测结果分析1. 降雨量分布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降雨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

其中,市区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风速与风向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风速和风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风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增强,风向也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加剧了暴雨天气的复杂性。

3. 气温变化在暴雨天气过程中,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是由于大量水汽的蒸发和降雨的冷却作用导致的。

这种气温的变化对人们的身体感觉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产生了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暴雨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大气环流、地形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二是暴雨天气的特点和影响非常显著,不仅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范围广;三是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城市排水系统、交通、农业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7月20日,郑州市遭遇了一场极端暴雨,给城市和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本文将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进行基本观测分析,以揭示其形成原因和灾害特点,以期对类似天气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气象背景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多雨,7月中旬常出现大规模降水天气。

7月20日的极端暴雨是由一次副高东移,北方暖湿气流不断向南推进的结果。

二、形成原因1. 副高东移副高东移导致郑州逐渐处于副高辐合环流区域,空气辐合造成了气象系统的汇聚,更有利于降雨发生。

2. 暖湿气流南下北方的暖湿气流在副高控制下向南推进,不断将大量水汽输送到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水汽条件。

3. 复杂地形因素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与周边的山地地形缺乏起伏。

在强降水情况下,地势平坦会造成雨水汇聚,增加了降雨的强度。

三、灾害特点1. 严重降雨据统计,7月20日降雨量超过了200毫米,刷新了历史极值。

这样的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许多道路被淹没,交通中断。

2. 雷电频发极端暴雨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雷电活动,7月20日的暴雨天气同样如此。

雷电频发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恐慌感,还可能引发火灾等非常险情。

3. 风暴水位上涨郑州市周边有多条河流,大雨导致了河水水位上涨,部分地区出现洪水灾害。

河水的上涨造成了城市的进一步淹没,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四、应对措施1. 加强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加强抗洪抗涝设施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和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2. 增强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极端暴雨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 强化救援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联防联控机制,提前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个人应对1. 关注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动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而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郑州于“7.20”期间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暴雨袭击。

这场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广泛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因此,对这场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基于实际观测数据,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主要依赖于郑州当地的气象观测站所收集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压等关键气象参数。

此外,我们还结合了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雷达观测数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极端暴雨天气的特征。

在分析方法上,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气象学方法和现代的气候变化分析方法。

我们将分析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强度变化规律、以及这次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观测结果分析1. 降雨特征分析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其中,部分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

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这场暴雨主要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

2. 降雨强度变化规律从降雨强度变化规律来看,这场暴雨的强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暴雨初期,降雨强度迅速上升,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降雨强度逐渐稳定并持续维持在高水平。

当暴雨结束时,降雨强度迅速下降。

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事件将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置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进行考虑,我们发现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存在密切关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场暴雨事件可能正是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体现之一。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观测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其次,这场暴雨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存在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应高度重视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和预防。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而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郑州于“7.20”期间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暴雨袭击。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次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探讨其成因、特点及影响,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次观测分析主要采用气象卫星遥感、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雷达探测数据等多种手段。

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等官方气象机构发布的数据。

三、暴雨天气过程概述郑州“7.20”暴雨天气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在此期间,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水,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

其中,郑州市区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四、基本观测分析1. 气象要素分析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暴雨天气过程中,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气温在暴雨前有所下降,湿度持续升高,风速较小,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2.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雷达回波图像显示,在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持续增强,回波面积逐渐扩大。

部分地区的回波中心强度超过了60dBz,表明降水量较大。

此外,回波高度较低,表明降水以层云降水为主。

3. 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在暴雨过程中,郑州市上空出现了大量的降水云团。

云团内部结构紧密,且不断移动和扩展。

此外,云团内部还伴随着强烈的对流活动,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2. 气象要素、雷达回波特征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均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与层云降水和对流活动密切相关。

3. 为了有效应对类似极端天气事件,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极端天气现象频频发生。

2016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暴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本文将对这场极端暴雨的基本观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应对极端天气的措施提供参考。

二、暴雨形成原因1. 气象背景7月20日,郑州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的内陆城市,这时正值梅雨季节,气候湿热。

高温和湿度的组合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大气环流暴雨的形成与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郑州位于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的交汇带,气温骤降会形成冷涡,引发对流云团发展,进而导致暴雨天气。

三、暴雨观测数据分析1. 降雨量从观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7月20日的降雨量异常巨大,全天的降水量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400毫米以上。

这一降水量几乎相当于郑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可见极端暴雨的突发性和猛烈程度。

2. 降水强度分析降水强度数据,我们发现短时间内的降雨强度非常大。

部分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极大地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的风险。

3. 降水分布根据观测数据,降水分布呈现出集中性和不均匀性。

郑州市南部和东部地区降雨量较大,西部和北部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匀分布的特点增加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四、极端暴雨导致的影响1. 水域涨水郑州市临近黄河,暴雨直接导致河水迅速上涨。

未能及时疏通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不足,使得部分地区周围的水面上涨过快,形成洪水。

2. 内涝灾害暴雨导致郑州市城区多个区域出现严重内涝灾害。

市政设施无法应对巨大的径流量,导致道路积水、密集低洼地区内涝等问题,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

3. 居民生活受到打击暴雨造成城市供电中断、交通瘫痪、通讯中断等问题,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五、极端暴雨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加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测和监测能力,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做好防范准备。

720郑州暴雨总结报告

720郑州暴雨总结报告

720郑州暴雨总结报告一、背景2021年7月20日,我国河南省郑州市遭受了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

此次暴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震惊了郑州本地,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本文对此次暴雨事件进行总结,从气象背景、灾害影响和救援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气象背景据气象部门统计,郑州市2021年7月20日的降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持续降雨引发了诸多灾害,包括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等。

根据气象数据,暴雨主要是由北方冷暖气流的较强碰撞引起的。

此次降雨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形成大面积的内涝。

三、灾害影响1. 人员伤亡暴雨导致了郑州市多个地区严重的人员伤亡。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人失踪,数十人死亡。

此外,还有大量的受伤人员需要紧急救治。

暴雨引发的灾害严重冲击了人们的生活,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 财产损失此次暴雨对郑州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大量道路被冲毁,桥梁被倒塌,房屋被淹没。

根据初步估计,此次暴雨给当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恢复重建将需要长时间和大量资金投入。

3. 社会秩序紊乱暴雨导致郑州市内多个社区断水、停电,交通瘫痪,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许多居民被困在家中,无法外出购买生活物资。

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行窃,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秩序。

四、救援措施1.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当得知郑州市暴雨灾情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立即行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数以千计的消防队员、民警和志愿者奔赴一线,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政府组织了大量的救援力量和物资,开展人员搜救、疏散转移、应急供应等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2. 多方救援协同合作此次救援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

各地纷纷派出救援队伍和物资支援郑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同时,新闻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及时报道灾情,提供救援信息和指导,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

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

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城市。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大到暴雨频发,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从物理量的角度出发,对呼伦贝尔市近30年大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以期为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呼伦贝尔市近30年来大到暴雨的物理量表现出了哪些特点?从降雨强度、频率、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一、降雨强度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降雨强度呈现出了逐渐增大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大到暴雨的日降水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夏季,暴雨频发,雨水量大。

这种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水汽含量增加,降水过程中的降雨量也随之增加。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候异常也会导致局部降水强度增大。

呼伦贝尔市未来可能面临更为频繁和剧烈的暴雨天气,这对城市建设和防洪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降雨频率大到暴雨在呼伦贝尔市的频率也呈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近30年来,大到暴雨的频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夏季,暴雨天气频繁。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有一定关系,也与城市人为活动加剧了地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有关。

呼伦贝尔市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以应对频繁的暴雨天气。

三、降雨空间分布大到暴雨的空间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呈现出了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暴雨降水区域的集中性和局部性。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量较大的区域往往集中在城市的特定部位,导致这些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和洪涝现象。

呼伦贝尔市需要对城市各个区域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改造,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四、降雨时空变化近30年来,呼伦贝尔市的大到暴雨的时空变化表现出了显著的不规律性。

暴雨天气的持续时间、出现时间和间隔时间均呈现出了不规则的变化趋势。

这种不规则性给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做好城市的排水预案和应急救援预案。

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

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

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一、灾害背景最近几年,我国的特大暴雨灾害屡屡发生。

2016年万年历史的“7·19”湘西特大暴雨,致使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境内的3座水电站遭受洪水侵袭,导致数十人失踪,损失惨重。

2021年7月20日至23日,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持续性强降水灾害,造成全省17个市州42个县市区3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1.5亿元。

这样的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施救也越来越困难。

为了减少这样的特大暴雨灾害带来的伤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应对措施,避免这种页面重演。

二、影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是特大暴雨灾害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系统出现错乱,热带气旋出现频率增加,高温少雨和夏季降水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天气事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环境因素特大暴雨灾害的另一个因素是地表环境变化,如违法建筑、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破坏等导致土壤含水量变化和水循环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加剧,在城市和农村的水资源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挖掘和填埋河道,堵塞下水道,使水无法排放,造成洪水发生,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三、应对措施1.建立灾害预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能够预测和预警特大暴雨灾害的技术和体系是必要的。

城市和农村地区应该配备应急响应团队,并加强灾害应对应急设备建设。

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应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在灾难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人民安全。

2.强化灾害管理加强区域防洪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水文监测系统,增强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预防和修复措施能力。

对于严重侵蚀山区土壤的地方,治理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如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土地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加强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管理,减少特大暴雨发生的可能性。

3.推进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规划建设,防止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的侵蚀和污染,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洪水灾害。

2020年8月30日彭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0年8月30日彭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20年8月30日彭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2020年8月30日彭州市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彭州市;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1.天气实况1.1降水特点8月30日受高原低槽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市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从降水性质来看,属于对流性降水,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主要降雨时段为29日20时—31日20时。

1.2降水实况8月29日20时—31日20时,我市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 100~250毫米25站,250毫米以上3站,最大累计降雨量和最大小时雨量均出现在丹景山镇东河水库站,分别为304.4毫米和81.9毫米(11日03-04时)。

29日20时-31日20时降雨分布图此次强降雨过程幅合区主要维持在我市西北部山丘区,随着南风的增强,强回波区自南向北缓慢移动,其雨量分布以我市山丘区为中心大值区,我市坝区在整个过程中降雨强度相对较小,大部分时段雨强小于10毫米/小时,其中 30日16—18时山丘区各站均有2—3个小时雨强大于20毫米/小时。

29日20时—31日20时丹景山东河水库站逐小时降雨量29日20时—31日20时九尺双土站逐小时降雨量2.天气系统分析2.1中尺度分析8月29日08时高低空配置图29日08时500百帕上,高原东部低槽加深,槽前对流云系明显,槽后有明显负变温,我市为高压环流外围偏南风;副高略有西进,维持在湖北东部,阻挡作用明显,夜间青海低槽向南加深并缓慢东移,前半夜在川西北界形成低涡辐合,并在高原东部我市以东一带形成切变,我市为切变前波动南风影响。

700百帕为低槽前偏南风,盆地南风加强,将在盆地偏东一带形成急流,水汽通道畅通,我市湿度转好,白天转为偏东南风,并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辐合;850百帕我市为川东辐合后部的偏东北风,后期盆地东部形成急流;中低层随着南风气流的加强,比湿明显增大。

整体形势都是有利于本地暴雨的产生。

8月30日08时高低空配置图30日08时500百帕上,副高位于华北到华东地区,阻塞形式维持,南北两支槽东移至河套至川西地区,我市位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后期(晚上20时)500百帕两高间南北槽东移至盆地西部合并加深;700百帕低涡东移至四川西南地区,我市位于涡前,西南引导气流明显,川南达12m/s,河套地区有低槽发展,30日20时700百帕低涡受副高和台风的影响,略有东移,且北支槽加深至四川地区,我市山区处于底槽尾部,偏南风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山区降雨,并造成我市30白天到夜间的强降雨天气;850百帕我市位于低涡顶部,偏南引导气流较明显,沙坪坝南风风速达14m/s,水汽条件较好,同时30日20时维持了较好的气旋性曲率,有利于降水。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2024年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范文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篇一一、引言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是近年来我国气象领域的一次重大事件。

此次暴雨天气不仅给郑州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也对全国的气象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这次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观测数据与方法本次观测分析主要依据郑州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

观测时间主要集中于“7.20”暴雨天气过程期间。

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

三、基本情况概述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期间,全市普遍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

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伴随着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四、观测分析1. 降雨量分析根据观测数据,郑州“7.20”暴雨天气的降雨量达到了历史极值。

其中,局部地区的降雨量更是超过了往年的总和。

从时间分布上看,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从空间分布上看,降雨量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不均,局部地区降雨量较大。

2. 风速与风向分析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郑州市出现了大风天气。

风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给城市交通、设施和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同时,风向的变化也对雨水的分布和影响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气温与湿度分析在暴雨天气过程中,郑州市的气温有所下降,但湿度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雨水的形成和持续,使得暴雨天气过程更加严重。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对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观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本次暴雨天气的降雨量达到了历史极值,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2. 风雨等强对流天气的伴随,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 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对雨水的形成和持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讨论中,我们认为:1. 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江苏近年来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近年来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是一个受暴雨影响较大的地区,近年来江苏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经历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降水强度方面,江苏近年来暴雨降水强度有所增加。

根据江苏省气候中心的数据,近十年来,江苏省的暴雨降水量逐年上升。

特别是2024年至2024年,江苏省下暴雨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增强,暴雨降水量超过200毫米的事件频繁发生。

这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江苏省的降水规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暴雨天气增多。

另外,城市化进程加速,水泥、沥青等非透水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地表径流增加,降雨水无法迅速排走,从而引发暴雨洪涝。

其次,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江苏省近年来暴洪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时域上,暴雨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6月至8月。

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水汽含量增加,加上热带气旋、锋面和对流活动等多种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较强的降雨条件。

在空间上,江苏省南部和中南部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较大。

这是因为江苏省南部地区地势低平,蓄水能力较差,再加上雨水容易聚集在低洼地区,导致洪水的发生。

最后,对于江苏近年来暴洪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外,江苏省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地势平坦,水网丰富,多河流、湖泊和水库。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江苏省更容易发生洪涝。

此外,近年来,江苏省的农田集约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较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土地覆盖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些土地的覆盖情况改变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加重了暴雨洪涝的发生。

综上所述,江苏省近年来的暴洪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江苏省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夏季和南部地区成为暴雨发生的高峰期和高发区。

针对江苏省的暴洪问题,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水利设施和城市排水系统,加强防汛减灾工作,提高江苏省抵御暴洪的能力。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石岛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近日,石岛地区遭遇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对该过程的分析及气象服务评价。

一、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降雨量分析
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石岛地区这次暴雨共计降水量为200多毫米,最大时段降雨强度为80毫米/小时以上。

这次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对石岛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这次暴雨过程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季风气流,湿气充沛。

同时,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骤降,导致大量水汽凝结降水。

3、影响分析
这次暴雨主要影响了石岛地区的城市交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有的街道因积水淹没,交通受阻;有的农业灾情严重,农作物受损;有的居民住房有漏雨,增加了生活困难。

二、气象服务评价
1、提前预警
气象部门在气象预报中,提前预报了这次暴雨过程,并发送了预警信息。

这样,让石岛地区相关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预测准确
这次暴雨过程,气象部门给出的预报数据和降雨情况比较吻合,预测准确。

这为石岛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效果满意
气象部门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积极跟踪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严密监测雨情,对于震中及周边地区开展气象服务,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安全稳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提前预警、预测准确、效果满意,为石岛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对城市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未来类似天气的应对提供参考。

二、气象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气象背景。

在暴雨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空气湿度大,水汽含量丰富。

同时,受到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影响,形成了较强的降雨条件。

此外,还受到了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降雨强度进一步增强。

三、地理环境因素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排出。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硬质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加剧了地面的积水情况。

同时,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也使得降雨云团在城区上空停留时间较长,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四、气候系统因素从气候系统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北京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此外,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对降雨产生影响。

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影响到水汽的输送和分布,从而影响降雨的强度和分布。

五、综合成因分析综合分析,北京特大暴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气象背景因素,包括水汽含量丰富、降雨条件充足以及台风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北京的地形特点、城市硬质化地面以及热岛效应等均加剧了暴雨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气候系统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降雨情况。

综上所述,要想应对这类特大暴雨天气,我们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绿化,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降低降雨强度。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其影响。

2024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2024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2024年8月2日至4日,青海省发生了一次区域性的大暴雨天气,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损失。

本文将从气象、地形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对这次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气象因素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气象资料显示,青海省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季风是指在一年中一些特定季节,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周期性的风。

在暴雨期间,青海省受到了暖湿气流的影响,这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大量聚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大气层结,从而形成了大暴雨天气。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

地形对气象系统有着重要的地理约束作用,它会影响气流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并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在青海省的一些地区,山脉交错、植被覆盖丰富,形成了对暴雨形成和发展有利的地理环境。

此次暴雨天气正是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山区的地势使得暖湿气流被迫上升,水汽冷凝形成降水,加之山体的持续降雨导致水流集中,形成洪水。

最后,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省是一个人口稀少、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较小。

但在一些地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暴雨的风险。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植被减少,减少了森林的保持雨水和防洪的能力。

另外,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开发使得城市地表石化,降水无法迅速渗透地下,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的不合理行为使得此次暴雨的灾害程度加剧。

综上所述,2024年8月2日至4日的青海省暴雨天气主要受到气象、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季风的影响使得大气聚集了大量水汽,地形的复杂性和特点使得暴雨的形成和发展得以满足,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加剧了这次暴雨的程度。

对于未来的防洪减灾工作,应该加强对气象和地形因素的监测和研究,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

郑州市暴雨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措施

郑州市暴雨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措施

郑州市暴雨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措施郑州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夏季暴雨现象相对较多。

暴雨通常具有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给城市生活和交通带来很大影响。

本文将对郑州市暴雨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气象服务措施。

郑州市夏季暴雨降雨量大。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暴雨事件在郑州市逐年增多,每年夏季暴雨往往成为城市的常态。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暴雨降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有时甚至超过100毫米。

这种大量的降雨会造成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承受,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

郑州市暴雨降雨强度高。

暴雨降雨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在郑州市的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可以达到100毫米/小时以上,甚至达到200毫米/小时。

这种高强度的降雨会导致瞬时洪水和山洪爆发,给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郑州市暴雨持续时间长。

夏季暴雨通常是由于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的,这种系统较为稳定且移动缓慢,导致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一次暴雨过程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一整天,造成连续降雨的效应。

长时间的暴雨不仅会加大降雨总量,也会增加城市积水和内涝的风险。

1.加强暴雨监测和预报。

利用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预报模型,加强对暴雨过程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及时发布暴雨预警,提醒居民采取防汛措施,减少暴雨造成的损失。

2.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投入和改造力度,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加大下水道建设、排水管网疏通和排泄口清淤等工作,提高城市的排水效果,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3.制定合理的防汛预案。

根据暴雨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制定相应的防汛预案。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

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居民宣传暴雨的特征和防护知识,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

组织开展暴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的自防能力。

河南暴雨分析报告

河南暴雨分析报告

河南暴雨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河南省近期的暴雨情况进行分析和报道,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基于事实的报告,以帮助读者了解河南省的暴雨灾害。

二、背景近期,河南省遭受了持续暴雨的袭击,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

本次暴雨事件非常罕见,给河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灾情分析1. 暴雨情况河南省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份,特别是7月中旬。

根据气象数据,这次暴雨是由一股强大的降水系统引起的,覆盖了整个河南省。

在这次降雨过程中,许多地区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记录。

2. 洪涝灾害由于持续的暴雨,河南省多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水淹没了许多城市和农田,导致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包括郑州市、洛阳市和安阳市等。

3. 人员伤亡据报道,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数百人失踪或遇难,数千人被转移安置。

洪水造成的灾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 救援工作河南省政府和相关救援机构迅速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抢险救援行动。

军队、消防队、民间志愿者等单位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此外,捐款和物资援助也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运送。

四、影响与挑战1. 经济影响这次暴雨给河南省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许多工厂、企业因受灾而停工,农田受损严重,农作物减产。

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基础设施受损由于洪涝灾害,许多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

这对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重建基础设施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 疫情防控形势由于洪涝灾害,灾区的疫情防控形势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但灾区人员的疏散和救援工作可能会导致疫情的扩散。

五、救援与重建1. 救援工作河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全力展开救援工作,派出人员和物资进入灾区进行救援。

同时,各地也纷纷向灾区捐款和提供援助,展现了社会的团结和力量。

2. 重建计划河南省政府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包括恢复基础设施、重建农田、修复房屋等。

2018年8月20-22日庄浪县一次暴雨天气分析

2018年8月20-22日庄浪县一次暴雨天气分析

2018年8月20-22日庄浪县一次暴雨天气分析2018年8月20-22日庄浪县遭遇了一次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和农作物带来了重大影响。

下面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这次暴雨的产生原因。

根据气象数据分析,这次暴雨天气是由一个较强的暖湿气流与受冷空气影响的锋面相互作用所引发的。

暖湿气流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大量水汽的凝聚和降水。

气象条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温和高湿度为暴雨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

这次暴雨给庄浪县带来了较大的降雨量。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8月20日至22日,庄浪县共降雨300毫米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短时间内。

这种大量的降雨量超出了当地水文站的承载能力,导致了道路积水和河流洪水。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次暴雨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道路积水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由于暴雨过程激烈,雨水无法迅速排走,导致了很多道路被淹没,交通不便。

洪水淹没了一些低洼地区的房屋和农田,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

洪水还导致了部分居民的临时疏散和紧急救援。

这次暴雨对农作物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降雨量过大,一些农作物遭受了水浸和淹没,导致了部分农田的减产甚至全面损失。

特别是庄浪县以小麦种植为主的地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农民们面临着庄稼的歉收和经济损失。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暴雨天气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雨水的冲刷和河流的溢出,部分农田面临着水土流失和破坏的风险。

还存在着洪水引发的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污水、垃圾等流入河流和地下水。

这些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018年8月20-22日庄浪县的暴雨天气给当地带来了严重影响。

道路积水、房屋被淹、农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到暴雨天气数据分析
作者:马颐樱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32期
摘要通过常规资料和物理量场产品,从环流系统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对青海省2016年7月7-8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切变和700 hPa暖低压是此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直接影响系统,高层西风急流和强南风是暴雨产生和维持重要因素,为以后大到暴雨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到暴雨;物理量场特征;环流系统特征
青海省位于内陆,受水汽条件的限制,暴雨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如果发生大到暴雨对青海省所造成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

据相关统计显示,青海省的大到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是青海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随着全球不断变暖,青海地区的极端天气也是越来越多,灾害性天气也是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青海省2016年7月7-8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以后大到暴雨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1 降水情况
相关规定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到暴雨,同时规定当有≥1个站日降水量达到该标准记为一个大到暴雨日;同日有≥3个站出现达到暴雨时称为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降水过程。

在2016年7月7-8日,青海省东部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其中降水量达40毫米以上有11个站点。

造成了青海省东部受灾严重,其中部分乡镇出现了洪涝灾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

2 环流系统特征
在2016年7月7日8点,500 hPa处于反气旋环流中;在晚上8点,500 hPa青海省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暖空气在东部交汇,T-Td小于4℃,从而导致青海省东部区域降水。

此时,300 hPa中高纬环流比较平直,河西走廊有急流带,非常利用高空抽吸作用。

高层冷暖空气进行交汇,底层暖气压低,导致了青海省东部大雨天气[2]。

3 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在在2016年7月7日~8日,青海东部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主要是受500 hPa高空切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700 hPa上的暖低压的影响,导致出现大到暴雨天气[3]。

在2016年7~8日沿102°E垂直速度纬度-高度垂直剖面,暴雨发生当日上午8点(图
1a),暴雨区附近就开始有垂直上升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上升运动强度增强,在下午2点(图1b)暴雨区上空上升运动比较强,在晚上8点,上升运动高度达250 hPa左右(图
1c),从而更好地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抬升条件。

在8日凌晨2点暴雨趋于结束时(图1d),暴雨区上空逐渐转为下沉气流。

3.1 水汽场分析
在2016年7月7日上午8点有两支明显水汽输送到高原地区,其中一支经过高原西南方向进入青海省,另外一支沿副高外围进入青海省,两支气流形成水汽幅合区。

在下午2点,东部水汽通道有了明显增强,在南风的影响下,这支水汽通道进入河西走廊地区,强水汽幅合中心也东移北抬,可以看出水汽和动力辐合是造成大到暴雨重要的条件[4]。

3.2 不稳定能量场分析
此次暴雨过程中暴雨区上空大气层结中能量变化,过程期间门源、同仁两站上空假相当位温变化情况,在暴雨发生期间,门源和同仁都有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向500hPa以下延伸,而500~200hPa是假相当位温低值区,说明暴雨区随着高度增高,假相当位温是减小的,即≤0,此期间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所以,此次过程假相当位温在高度上呈上冷下暖不稳定层结,南北差异也较大,能量较大为降水提供有利条件[5]。

4 结束语
(1)500 hPa高空切变和西南急流、700 hPa暖低压是此次降水过程直接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提供触发机制。

(2)此次过程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不论是假相当位温,还是500 hPa与700 hPa温度递减率,都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3)长时间序列降水,需要动力条件也较高,包括风切变、高空急流作用。

此次过程中高层西风急流、风切变和强南风是暴雨产生和维持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江山,李锡福.青海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25-342.
[2] 段荣,王芬,熊方,等.西南低涡造成连续大暴雨天气个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96-4699.
[3] 滕水昌,殷玉春.河西走廊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10,28(1):81-86.
[4] 贾宏元,穆建华,孔维娜.2004年宁夏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5,23(2):24-29.
[5] 张增文,苟日多节,王发科,等.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1):8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