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c040e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d.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48fc821c647d27284b7351a9.png)
• 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仁义理智信 • 人治:重视,关心人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在 人”、“有治人,无治法” 。
牛刀小试
材料1: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 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1、孔子所说的“礼”实质是指什么?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2: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 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 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
士
———
阶层活跃;学在民间。
孔子: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
荀子: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人性本—恶—
老子:
道
———
产生万物;
无
———
为而治;辩证法。
材料4:中国的王道(儒),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 霸道(法)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问2:概括材23目的上的同;方式途径上的异。 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材2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3主张严刑重罚治国 问3:材料4说明什么? 儒法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复习,你记得了吗?
②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基础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5e8f1242f60ddccda38a0c4.png)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经济政治:诸侯争霸
2 . 主要流派
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 前313年?—前238 年),名况,字卿,先秦思想 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 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 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 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 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 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 子们的记述。
B
(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 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观点 “仁”、礼、以德治民、“有 教无类” 仁政、民本、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 恶 “道”、辨证、“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用课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b9e0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5.png)
仁爱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 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是最基本的仁 爱表现。
仁爱思想还强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 自然规律。
礼制思想
礼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主张以礼制规范人们 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文化资源。
PART 02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 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通过对周礼的继承和发扬,开创了儒 家学派。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以及“克己复礼”的修身方法,为儒家 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2
文化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深刻影响了中 国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创作和表现。
文化传承与创新
儒家思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 变革,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3
国际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 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 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输标02入题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 人格,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才。
01
03
此外,儒家还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培 养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以身作
则,引导孩子树立正பைடு நூலக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04
儒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 格和品德的全面培养。因此,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全面 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c961c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5.png)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ece4f2d15abe23482f4d93.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af5c9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9.png)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f42864eba0d4a7303763a62.png)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①万物的本源:
②政治 :“无为而治”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道家-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 子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 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思想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 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 化。
壹 教材分析 重点 知识与能力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
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学生从思想到背后的原因的认识
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阐述 也为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这一哲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壹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早 期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开端,在封建社会不断赋予新 的内容。学会与掌握早期儒家思想及其主要代表,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作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47585563b3567ec102d8a4c.png)
B
(2011· 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 • • • • • 二、表现: (四)、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朴素唯物辩证法。 (五)、庄子——战国﹒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1、哲学上:把世间万物看着是相对的。 2、伦理上:放弃一切获得精神自由。说明什么?
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儒家,孟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孔子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荀子 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墨家,墨子
〔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王命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 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争。──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③》 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 之。……战于⑩葛。……郑师合以攻之,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 局面? 〔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 记· 王制》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 丘明《左传· 哀公二年》 〔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 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传· 桓公五年》 〔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年⑧》 2、政治上:社会变革的推动(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 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上述材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料说明了什么?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 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 层活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失矣。 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1dfa6e50975f46527d3e151.png)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9d7cbfc98bd63186bcebbcc3.png)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8684abbfd0a79563c1e72a9.png)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的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物
伦理观
治国观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
仁为政以德
强调节用而爱人
克己复礼比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认证,施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社会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原来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勇智者的重用2.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主要表现
1.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流派,这些学者和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2.各个学派互相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欢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总在不断变化。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只要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自由
主张社会进步
孟子
1.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进一步提出民为贵杜牧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寻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总结,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荀子
1.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入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4adc20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0.png)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f1cea6bf46527d3250ce00a.png)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 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 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 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 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 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 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③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 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 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 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 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 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辩证法的思想。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d77017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f.png)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6b600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1.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595e4bc5240c844769eaee57.png)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3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早 期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开端,在封建社会不断赋予新 的内容。学会与掌握早期儒家思想及其主要代表,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作
突破方法:通过师生问答形式,让学生深入 的思考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难点 知识与能力
难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确立依据: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必先了解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它将为了解、辨明这些思 想的优秀和糟粕打下基础,也为学以致用打下 根基。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表格对比,连线
等方法多面解析。
路漫漫其悠远
教材分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路漫漫其悠远
贰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中国传统思想 的有关知识,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了 解。 能力背景: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 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 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思想的 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采取表格对比法、连线法等进行教学。
用。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解读:
通过“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知道一定的思想观 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突出其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了解早期儒家思想 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连贯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的思路。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过程知识与与能方力 法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 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 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 的能力。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知识与与能力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 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 化。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重点 知识与能力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
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学生从思想到背后的原因的认识
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阐述 也为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这一哲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路漫漫其悠远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 思想流派。
(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 ,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 的局面。
路漫漫其悠远
2.形成的原因
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 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路漫漫其悠远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 万世师表”“至圣”。
路漫漫其悠远
壹
教材分析
知识知识与与能能力 力
(1)识记“百家争鸣”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 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 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 子的“性恶论。 (3)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 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路漫漫其悠远
重点突破
问: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 :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能否实现 :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路漫漫其悠远
叁 教法学法
教法
主要通过围绕课标,层层剖析的方法开 展教学
路漫漫其悠远
叁 教法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综合归纳法
路漫漫其悠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方式多样,调动兴趣 精选材料,突出重点 师生互动,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深化升华
一、一“.“百百家家争争鸣鸣””局局面面的的出现 出现 新课导入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 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 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根本原因 :社会大 变革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学习重点 路漫漫其悠远
重点突破
你赞成:“没有春秋战国,就没 有百家争鸣”吗?用史实说明你 的观点。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孔子思想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