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3248公里增加到1869年的16465公里,并形成了全国铁路网。
其次,公路、水路——运河都有很大发展。 工业革命的最终完成,与拿破仑三世重视发展经济有关, 他认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主角,对经济给与干预:
(一)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重视本国技术创造相 结合。美国的工业革命象英国一样,也是首先从棉纺 织业开始的。
从英国引进: 1790年,英国纺织工人施莱特移居美国,凭他的记忆不看 图纸仿制出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1813年,波士顿商人洛 厄尔又将英国先进的强力织布机的制造技术引进美国。 本国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1790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专利局,1790——1811年,平均 每年有77项发明。 1830年为544项,1841——1850年为6460项, 1851——1860年为25250项。 1860——1890年,美国有67.6 万项发明,约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80%,美国成为闻名世界的 “发明之家”。
第二,交通运输的变革在美国工业革命中起 着重要的先行作用。
首先从陆路开始:主要方式是修筑收费公路。 其次是水上运输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运河网,总长 度达3000英里,成为世界上运河最长的国家。 第三是铁路的兴起:对革新美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起着头等 重要的作用。 1850年,美国铁路长度已达9021英里,居世 界首位。到1913年,美国铁路长度达40.2万公里,超过当 时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为英、法、德三国铁路长度的3倍 多,占世界铁路长度的1/3。
其次,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多引进国外人才,为经济建设 作贡献。
最后,应尽快扫除发展经济的障碍。
三、法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一)法国的历史:
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查理帝国的分裂,东法兰克、 西法兰克和北部意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 利三个国家。成为独立国家 。 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 统治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
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怎么样_德国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怎么样_德国两次工业革命比较早期德国大学以中世纪为源头,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影响,在“束缚”与“自由”的交替更迭中,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德国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两次工业革命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①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②标志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③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④部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⑤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时间第一次珍妮纺纱机的出现18世纪中叶第二次1870年主要国家第一次英国第二次,主要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发明第一次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79年克伦普敦走锤纺骡(骡机) 1807年富尔顿造出用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第二次发电机汽车飞机内燃机新式炼钢法化学工业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第一次独有) 两次共有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10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
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
现代化肇始于西欧。
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1. 英国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2019-10-10【摘要】新型⼯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特⾊新型⼯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就我国新型⼯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业化中国特⾊国际⾦融危机之后,⼯业发展⾯临新的形势。
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业化”进程加快,⾼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要素成本上升,部分⾏业产能过剩,⼯业下⾏趋势明显。
加速新型⼯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重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的重要⽀撑,是率先实现全⾯⼩康的必由之路。
⼀、⼯业化是缩⼩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所谓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
⾃第⼀次产业⾰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
发达地区经过了⼯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或正在向后⼯业化阶段迈进,⽽随着对⼯业化的“觉醒”,⽋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业化发展的征程,⽋发达地区在加快⼯业化的⽣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技术、⼈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业化来逐⼀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盾。
⽽放弃⼯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平差距持续拉⼤,导致⾃⾝内⽣增长能⼒的萎缩与竞争⼒的不断削弱,最终陷⼊“贫困-低⽔平⼯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六⼗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业化中期阶段,成了⼯业化⼤国。
但与此同时也产⽣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的压⼒,连续两次⾦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
19
14
第四节 俄国的工业化
一、工业革命的准备 17世纪上半叶,俄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机器在个别部
门的使用,可看做是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17世纪后半 叶,俄国出现了类似手工工场的大规模作坊。 18世纪,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鼓励和扶植手 工工场的政策,使工场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法令正式允许把农奴劳动应用于工业中, 政府实行保护关税、币制改革、兴办专门工业学院等一 系列有利的政策,使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 在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俄国的个别工业部门运用 进口机器设备,开始了机器生产。 但直到1861年以前,手工作坊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比利时的工业化 欧洲大陆各国中,比利时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 比利时工业化的原因
独立的经济联盟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原 因
古老的工业传统
3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比利时的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对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做出贡献的是英国人约翰·科克里尔。
到1840年,比利时已经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工业国之 一。
11
第二节 法国的工业化
五、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 普法战争失败,不仅使法国丧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而
且还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在整个19世纪,法国工业都表现出资金来源紧张的问题。 投资者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活动普遍谨慎,而感兴趣的是
海外市场和国内有政府背景的交通运输业。 总之,普法战争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战
16
第四节 俄国的工业化
三、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高潮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的发展,不论在速度或规模上都
是空前的。 90年代的工业发展,就绝对生产额来讲,纺织业仍占优
势。 这一时期,俄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总之,经过90年代工业高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
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影响_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介绍
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影响_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介绍本文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养老金制度问题。
工业化要求完成两大结构性变革:一是经济结构的变革,主要以产业结构为代表;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影响,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19世纪期间,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甚至世界的非欧洲部分。
起初,在传播方面存在着各种障碍。
英国有条法律禁止出口机械,欧洲大陆的形势也无助于工业化,这尤其是因为行会的力量以及与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相联系的动乱。
但是,战争于1815年结束,英国的那条法律也于1825年被废除。
很快,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铺设铁路热影响到欧洲大陆。
此外,在这个时候,英国实业家正在积累剩余资本和寻找向大陆投资的机会。
到1830年,仅仅法国就雇用了15000至20000英国工人来操纵新机器。
一旦工业革命开始传播,某些因素就决定了传播的方式。
自然资源、尤其是钢铁的充分供应和不受行会限制或封建义务妨碍的、自由的流动劳动人口,是非常重要的。
比利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有待工业化的国家。
这一过程在1830年以前开始,进行得非常迅速,到1870年,大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直接依靠工业或贸易过活。
早在1830年,比利时每年就生产600万吨煤,而到1913年,这数字已上升到2300万吨。
不过,工业的其他部门也发展得非常迅速,所以,从1840年起,比利时必须从英国进口煤。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要怪得多。
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
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
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
不过,工业化确逐渐影响了法国,特别是在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
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对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公元768年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开始南征北战,建立了著名的查理帝国。
查理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签定《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东法兰克王国为莱茵河以东地区即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占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即法国。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国,从中世纪开始就相互较劲,双方数百年间有战有和,都想攫取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直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种态势促使欧洲其他国家学习英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工业化建设。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的封建国家,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和高利贷资本主义盛行等原因,决定了它所走的是一条较缓慢较沉重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始终畜疫人类工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工业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后来德国人创造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上了具有日耳曼文化特点的国家主导工业化道路。
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对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
一.首先对工业化前夕的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
比较有特点的当时法国的全国土地的占有情况:贵族20%-25%,教会10%-15%,资产阶级大约20%,其余一半不到的土地归占总人口数80%的贫困农民所有。
好在法国土地富饶,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其农业就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食品并且出口大量的粮食和葡萄酒。
同时法国也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毛纺织业的生产遍及全国各地。
丝织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全欧洲。
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法国积极的引进英国的技术发行,来改造自己的能源和冶金工业。
1756年建立的昂费煤矿,规模大,技术先进,开始利用蒸汽机进行作业。
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更是有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7.3.1《德国统一》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德国统一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5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10 分,共 2 题)1. (4分) 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他为宰相,经过他推行的改革,德意志最后实现了统一。
“他”是()A. 奥迪尔B. 俾斯麦C. 玻利瓦尔D. 林肯2.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
他在议会讲话时说,德意志的希望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它的武力……当前的各种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铁和血来解决。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俾斯麦的讲话受到议会中许多自由主义者的谴责,有人说俾斯麦想用铁和血来征服德意志,犯了“践踏一切法律和道德原则的罪恶”。
而在1866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打败奥地利之后,原来责骂他的人又反过来这样评价俾斯麦:他对一切手段都那么熟悉,运用得那么得心应手……真是精心策划的杰作!(1) 根据材料一,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概括俾斯麦的主要观点。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议会在对待俾斯麦的态度上有何变化。
出现这种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0 题)3. (5分)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晚年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谈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A. 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B. 保留浓厚的专制残余C. 体现民主共和精神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4. (5分)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这句话最能说明()A. 帝国的建立离不开煤铁资源B. 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C. 工业化为德国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D. 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5. (5分) 普鲁士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德意志统一之前曾这样指出:“38条关税界限窒息了内部商业,它们无异于捆绑着人躯体各部的38条绳索,使血液流动不畅。
法国工业化发展历程
法国工业化发展历程一、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法国的工业化发展始于18世纪末,当时法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其中,农业改革是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改良农田,法国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释放出大量劳动力。
同时,法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初,法国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法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法国的纺织业、煤炭工业和铁路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纺织业是法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之一,通过引进英国的纺织技术和设备,法国的纺织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法国的煤炭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煤炭的广泛应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能源来源。
此外,铁路的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末,法国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法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法国的重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钢铁、化工和汽车工业。
钢铁工业是法国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之一,法国政府大力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先进的钢铁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化工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法国成为了全球化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
此外,汽车工业的兴起也为法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法国的汽车企业如雷诺和标致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
四、工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20世纪后半叶,法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和转型。
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法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法国政府推动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鼓励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高科技产业在法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此外,法国还注重培育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创新,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内容提要:随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
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也纷纷改革,维护统治。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和统一的整体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争的影响,发展非常不平衡,垄断资本主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分化,20世纪60、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关键字:封建制度的解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及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滞胀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同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面的差别,不断扩大,改变,逐步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并在战争中改变着各国的力量对比,从二战后的“两极分化”,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
~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冲击,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发展。
~19世纪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的改革、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消费品工业的棉纺织业,然后再发展到其他经济部门。
英国急于在棉纺织部门采取新的技术,以便有价廉物美的产品问世投入市场。
英国棉纺织业中的重大发明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问世。
德国工业化赶超英法的主要经验
德国工业化赶超英法的主要经验内容摘要:德国曾是一个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也是一个成功追赶型国家。
从工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并在一战前夕超越法、英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目标。
本文从生产函数(增长核算)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德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介绍德国为加快经济赶超建立的体制机制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早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德国(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完成。
虽然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速度快,成效大。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
整个德国工业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30-1850 年的工业化起步期、1850-1870 年的工业化加速期和1871-1914 年的工业化跨越发展期。
本文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德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外因素。
一、德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迅速超越法、英等国德国工业化之初,法、英等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其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积累的工业资本开始寻找海外市场。
这为德国大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基础。
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大力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从而使其工业革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规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之上,并直接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
186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还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在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1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进入到资本主义国家三甲行列(参见表1)。
1913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
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道路,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年的172.2 亿美元快速升至37 0 亿美元。从各国 88 。 增长率
来看 ,德 、法 、特别是 日本在战后到 90 年代之前大部 分年 份中都超过 了美国 ,美 国 1950 一198 7 年 的 GDP 年均增 长 率为 3 . 11% , 德 国为 4 .3 3% 。法国为 4 .28% ,而 日本则高 达 7 .33 % am90 年代 后 ,高科 技产业 的迅猛 发展 推动美 国 经济进人较 长时期 的效荣 ,其 经济增 长超 过 了其它 三国。 表1
19 50 一 195 4
1950 - 1984 年拉、位,法, 日三大产业产值 占 GDP 比, 《 】 %
19 5 5 一 19 5 9 4.4 39 56 . 6 1 96 0 一1 96 4 3.8 36.8 59.4 19 6 5 一 1 96 9 3 37 . 2 59 . 8 197 0 一 197 4 3.4 3 3 .8 6 2 .8 19 7 5 一1 97 9 3 33.6 63.4 19 80 一 19 84 2.6 32 .8 64 .6
中共济甫市委党校学报 2 /2006
战后 主要 发 达 国 家产 业 结 构 升级 的路 径 比较
马 莉莉
摘要 : 战后美国、 撼国、法国、日 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产业结构升软。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来甘, 它们具有相似的技术路径: 低效率资x 结构转向高效率资源结构,低效率技术结构转向高效率技未结构,低质* 份求结 构转向高质f 藉求结构; 在组织路径方面也存在一定共性: 以金断竞争为核心,以公平化分倪和跨国经营为动力。与此 同时,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组织路径还存在明显差异: 美国强调垄断资本发挥主导作用; 偏国更加强调法律手段; 法国
侧 重于计 划指导 ; 日本的塞 本特 点是政府 主导
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
1.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1.1.德法两国的经济现状、关系以及在欧盟中的地位:德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强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10年,德国和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5位,经济总量分别为33575.63亿美元和26797.60亿美元,同时德国和法国也是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远超欧盟其他经济实体,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和法国在其中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对欧盟经济政策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是欧盟中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欧盟总人口的20%,它向欧盟提供的财政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28.5%。
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欧盟的30%,占欧元区11国的42%,德国农业产值约占GDP的1%,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的经济主要支柱是工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持续壮大,第三产业占GDP将近60%。
长期以来,德国曾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出口大国,德国马克不仅享有坚挺可靠的信誉,作为各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美元,超过日元和英镑与法郎的总和,并且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其份额也大幅超过日元,稳居世界第二。
德国凭借上述实力,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例如在欧盟机构改革、欧元的建立和启动、欧盟的东扩、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国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富裕的工业国之一,欧洲经济共同体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
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
能源、交通、电信、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大服务输出国、第五大商品出口国,同时是世界第三大旅游业盈余国家。
农业是法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凭借良好的自然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法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产量均排在世界前列,同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
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
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
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
德国工业化赶超英法的主要经验
德国工业化赶超英法的主要经验内容摘要:德国曾是一个后进型工业化国家,也是一个成功追赶型国家。
从工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并在一战前夕超越法、英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目标。
本文从生产函数(增长核算)的角度出发,分析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德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介绍德国为加快经济赶超建立的体制机制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早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德国(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完成。
虽然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速度快,成效大。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
整个德国工业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30-1850 年的工业化起步期、1850-1870 年的工业化加速期和1871-1914 年的工业化跨越发展期。
本文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德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外因素。
一、德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迅速超越法、英等国德国工业化之初,法、英等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其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积累的工业资本开始寻找海外市场。
这为德国大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基础。
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正是充分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大力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从而使其工业革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规模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之上,并直接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
186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还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在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1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进入到资本主义国家三甲行列(参见表1)。
1913年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国。
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道路,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1867年世界工业博览会上的克虏伯大炮“迟到?快速?彻底”是德国工业化的特点?作为工业革命的母国,英国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也随英国之后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相比之下,由于受到分裂割据等因素的困扰,直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才在西欧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工业化的步伐?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较晚,進程却相当快,发展道路有其独特性?大致看来,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和50?60年代的大规模展开阶段?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革命一样,德国工业革命也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但是,德国棉纺织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始终无法追赶上实力强大的英国纺织业?德国1835年时的棉纺织业生产水平仅相当于英国1788年的生产水平,而英国1850年时的皮棉加工能力,德国直到1900年左右才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锋国家,具有纺织业领域特别是棉纺织业领域的绝对优势?此外,原料供应本身也限制了德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铁路建设?从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铁路建设,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迅速转向铁路建设,主要动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德国学术界和经济界等一些重要人物的远见卓识?在学术界,著名国民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铁路建设对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鼓吹通过铁路交通来发展德意志“全民族的经济”?李斯特的《论作为德国铁路总系统基础的萨克森铁路系统》等文章的影响遍及整个德国政界和经济界,日后的德国铁路建设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规划?在经济界,哈尔科特?康普豪森?汉泽曼等著名实业家和银行家也看到了铁路建设的广阔前景,积极鼓吹和投资于铁路建设?其二,德国各邦政府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的考虑,也竞相加入铁路建设行列?结果,德国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所谓的“赛跑”性竞争?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德国铁路建设虽然迟于英法等国,却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1835年,当长度仅6公里的德国第一条铁路开通时,英国已有铁路544公里,法国141公里,甚至袖珍小国比利时也已有了20公里的铁路?此后,由于许多私营股份公司和各邦政府竞相投资,铁路建设在德国呈现一种爆炸性扩张趋势,投入铁路建设的人力和资本急剧增长?1840年德国铁路企业的劳动力人数仅为1648人,1850年为26084人,1860年为85608人,1870年增加到了161014人?铁路营运里程也因此迅速增长?1835年德国铁路仅6公里,1845年2300公里,1855年8290公里,1865年14690公里,1875年则达到了27960公里?从横向比较看,同一时期德国铁路建设的速度也远远高于英法等国?据统计,1840-1850年,德国铁路长度增长约11.49倍,远远高于英国的3.42倍和法国的4.86倍?英国的铁路总长度虽暂时领先于德国,但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从阶段性发展上看,英国与德国的铁路建设速度相比,差距也很大?英国在1825年到1840年的开头15年间,铁路长度从零发展到2411公里,德国的铁路长度却在最初的15年中由零增长到了5856公里?德法两国间的铁路发展比较更能说明问题?1840年德法两国的铁路里程基本持平,法国略长?10年以后,德国却拥有了两倍于法国的铁路线?而另一欧洲大国俄国最初10年的铁路建设速度与德国铁路建设最初10年的速度相比同样处于下风?后者在最初10年中的建设速度(2300公里)远远高于前者(501公里)?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铁路建设速度居欧洲各国之冠?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使李斯特在1833年规划的德国铁路干线仅用20年时间就变成了现实?铁路建设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而且使运输费用大幅下降,因而大大改善了德国的交通运输状况?1840-1870年间,德国铁路每人/公里运价从4.4芬尼下降到了3.4芬尼,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这显然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煤?铁等生产资料的流通,使生产力发展有可能打破地区界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提高,物产资源丰富的内陆边远地区也因此而不再与世隔绝,因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普遍开展?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最大功绩则在于直接或间接地促進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为主导性产业的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以至在19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工业高涨的局面?首先,大规模铁路建设推动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德国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早在1815-1820年间就引入了英国的“搅拌法”冶炼技术?然而,由于需求不足,钢铁生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世纪4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才推动了德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当时德国所有现代型铁厂50%以上的产品用来供应铁路建设,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以致德国钢铁工业在19世纪50年代后只有通过更猛烈的发展来适应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需要?1840年,关税同盟及德意志帝国境内生铁产量约19万吨,1850年为21万多吨,1860年约53万吨,1870年则上升到139万多吨?同期德意志联盟的钢产量分别为12万多吨,19万多吨,42万多吨和104万多吨?这些数据表明,在1840-1870年间,德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分别增长6倍和8倍以上,1850年以后增速超过每10年翻一番?这种发展与铁路建设的拉动紧密相关,因此与上文关于铁路里程增长的曲线非常吻合?其次,铁路建设大大推动了煤炭工业的“扩张”?一方面,机车燃煤的需求以及铁路建设引发的钢铁工业扩张对焦煤的需求等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当时德国石煤产量的1/3直接用于满足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铁路网的建成大大降低了煤炭运输成本,提高了德国煤炭的竞争能力,使德国煤炭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扩大?西里西亚和鲁尔等矿区的煤炭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各地,将曾经盘踞在德国市场上的英国煤炭“排挤”出了德国?德国煤炭产量因此迅速增加?1840-1870年,德国石煤产量从318万吨猛增至2640万吨,增加7倍以上,也超过了平均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其三,铁路建设促進了德国机器制造业的進步?在这方面,蒸汽机车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性?机车制造技术相当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机器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和实力?德国机车制造业的发展既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铁路建设对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制造业的积极促進作用,又可以作为一个缩影,向人们展示这一时期德国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状况?1835年第一条铁路建成后,德国各大邦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机车制造厂,其中以柏林波尔锡希机器厂发展最快?1841年,波尔锡希制造出第一台机车,30年后它便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车制造厂?机车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德国对国外机车的依赖状况?1842—1843年,德国投入营运的机车共245台,其中德国国产机车仅38台?到1851年时,这种状况就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在1084台运行机车中,德国自己生产的机车已达到679台,占机车总数的63%?由此可见,以机车制造为代表的德国机器制造业在19世纪40?50年代取得了长足進步?到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经达98000人?上述可见,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包括钢铁?煤炭和机器制造等在内的一些最重要工业部门无不受惠于铁路建设而得到迅速发展?铁路建设因而被视为德国工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先导部门”?从这一意义上讲,铁路建设是德国工业化進程开始阶段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龙头?当然,其他积极因素对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德国没有参加海外殖民掠夺,原始资本积累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国?但是,它却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等渠道筹集到了大量资本?1849年前,德国仅有18家股份公司,而1850-1859年间,德国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竟达251家?这一时期的股份银行也很活跃?1850-1870年,仅普鲁士就存在20家股份银行,资本近1亿马克?德国的一些大银行,如贴现公司?达姆施达特工商银行?德意志信贷银行等,都创办于19世纪50年代?这些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财力上支持工业企业”?经过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发展,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夕,德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等地,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進程重要标志的蒸汽动力在德国出现了迅猛的增长?1850-1870年间,德国的蒸汽动力从26万马力增加到了248万马力,法国在同一时期内从37万马力增加到185万马力,英国从129万马力增加到404万马力?可见,德国在发展速度上要远远高于法国和英国?到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超过法国(10%),進入世界先進资本主义国家行列?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评价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各国的工业品时曾自豪地写道:“我们的铸钢是无可匹敌的,我们的玻璃?我们的纸张出类拔萃,我们在化学产品方面击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我们的织布机?工具机和蒸汽机车至少已经与英国和美国的不相上下———相比较而言,这一目标是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有不俗的表现,发展迅速。
德法调研报告概要
德法调研报告概要
根据德法调研报告,此次调研主要关注德国和法国两国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以便对两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以下是调研报告的概要:
一、经济方面:
1.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化程度较高,尤其在汽车、机械、电子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2. 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稳定性低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投资和结构改革来提振经济。
3.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德国是法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二、政治方面:
1.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具有强大的权力分散机制和充分发挥地方自治的体制。
2. 法国则采用集中制,强调行政中央集权。
3. 两国在欧盟内拥有重要地位,对欧洲事务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三、教育方面:
1. 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以工科和科研为重点,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
2. 法国重视人文社科教育,以语言、文化及艺术为主要特色。
法国的文凭和学位制度也颇具特色。
四、文化方面:
1.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重镇,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
产和传统。
2. 德国擅长音乐、哲学和文学等领域,魏玛文化和巴赫音乐是德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3. 法国以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文化成就闻名于世,法国的绘画、音乐和电影等也具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德国和法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拥有高度发展的工业和科研实力;而法国虽然面临经济发展困境,但其文化和艺术底蕴仍然受到广泛赞誉。
这次调研报告为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能与德国PK的法国工业实力有多强
能与德国PK的法国工业实力有多强法国不但有空客、达索、雪铁龙、阿尔斯通等世界著名企业,而且法国的科技十分先进,工业尤为发达,有人戏谑说:之所以如此,人家法国才能“一三五认真休假,二四六专心罢工”。
法国实际上只有我们一个中等省的面积大小,但却是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每年招徕外国游客大约在9000万人次,远超法国总人口。
而世界上很多远大于法国的国家每年招徕外国游客才2000万人次上下,可见法国旅游业的发达。
法国当然不仅仅依靠旅游业,法国在科技的很多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
比如法国曾经是电子政务的欧洲冠军。
比如联合国曾经有一项研究认为,法国已成为欧洲排名的领导者。
因为根据三个标准法国曾经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四:比如当局提供的在线服务,电信基础设施和人口的教育水平。
法国曾经是在线服务的世界冠军,无疑主要归功于service-public.fr网站。
法国曾经是WIFI之乡。
据专业公司Maravedis Rethink编制的统计数据,法国在2018年之前曾经拥有超过1300万个公共终端,远远领先于美国(958万终端)。
法国始终处在大数据的最前沿。
这是Teradata之前曾经对300多家法国,德国和英国公司进行的研究的最终结果。
研究显示,法国与德国并驾齐驱,远远领先于英国。
根据这项研究,五分之三的法国公司使用先进的分析处理来提高效率并节省时间。
大数据的成熟主要归因于法国工程师在数学和统计方面的培训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菲尔兹奖牌数量排名第二。
法国网络覆盖非常广。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早在2012年,法国就有83%的人使用互联网,而当时欧洲平均水平为75%。
法国人在社交网络上也十分活跃。
据We Are Social机构进行的一项研究,Facebook 在法国拥有2800万活跃用户,占法国人口的42%。
数字技术目前占法国GDP的5.5%。
麦肯锡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加快数字化转型,2020年,法国可能会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GDP增长1000亿欧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法国工业革命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
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
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
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
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
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
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
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
作者: 林进成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19-25页
主题词: 工业化道路;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工业生产;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产值;
农业人口;恩格斯;农业国
摘要: <正>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德国经济的发展还是相当缓慢的。
工业革命没有越出早期阶段,工业生产不仅远远地落在英国的后面,也赶不上法国的水平。
德国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70%以上的农业国。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德国的工业革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恩格斯曾经指出,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在二十年中带来的成就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
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占世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公元768年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开始南征北战,建立了著名的查理帝国。
查理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签定《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东法兰克王国为莱茵河以东地区即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占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即法国。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国,从中世纪开始就相互较劲,双方数百年间有战有和,都想攫取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直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种态势促使欧洲其他国家学习英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工业化建设。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的封建国家,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和高利贷资本主义盛行等原因,决定了它所走的是一条较缓慢较沉重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始终畜疫人类工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工业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后来德国人创造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上了具有日耳曼文化特点的国家主导工业化道路。
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对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
一.首先对工业化前夕的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
比较有特点的当时法国的全国土地的占有情况:贵族20%-25%,教会10%-15%,资产阶级大约20%,其余一半不到的土地归占总人口数80%的贫困农民所有。
好在法国土地富饶,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其农业就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食品并且出口大量的粮食和葡萄酒。
同时法国也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毛纺织业的生产遍及全国各地。
丝织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全欧洲。
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法国积极的引进英国的技术发行,来改造自己的能源和冶金工业。
1756年建立的昂费煤矿,规模大,技术先进,开始利用蒸汽机进行作业。
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更是有限。
在国内外市场方面,由于国内的社会结构没有孕育出中产阶级,所以市场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如别国。
法国受到专制政体的影响,商业贸易没有自由,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性驱动。
在海外市场上法国是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它的贸易结构却有着自身的弱点,法国的海外贸易多市殖民地贸易,而与东方和欧洲的贸易比例不断缩小。
18世纪的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如法国。
在欧洲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德国各个邦国的政府也开始关心工业发展。
1740年普鲁士成立了工业,商业和交通部。
一些邦国政府也积极引进英国的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式工厂。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建立,该同盟共有17个德意志邦国,并且已经具有了现代关税同盟的基本内涵,即对内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
关税同盟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但是当时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还是严重阻碍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进一步说明导致法国和德国走上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法国之所以后来走上了发展较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工业化道路是有其独特的原因的。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的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如国家进行部分投资,并且给予新企业销售垄断权和关税保护等不能引起私人资本的兴趣,他们宁愿讲资本用于包税或者买官职。
所以,重商主义政策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
法国工业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商业的反站也受到限制,其社会结构,制度环境都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就是法国工业化先天不足。
与民族国家想结合的重商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催生工业革命,也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究其原因还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容易导致权力至上,特权和垄断盛行,腐败滋生的局面,结果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法国如果进行工业化,必须先一场社会大变革,以破除专制政体对工商业发展的种种桎梏。
于是后来在1789年爆发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法国大革命,但最终由于外国的干预和国内政治派别的分歧没有成功。
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催生了一个帝制国家,并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为后来走上渐进式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德国走上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则要归功于前面提到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虽然当时的德国政治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关税同盟却在社会经济上将各个邦国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为将来普鲁士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德意志关税同盟盟约规定,废除同盟境内所有的关税和过境税,在各成员邦国之间将实行贸易和交通自由。
这实际上是自由贸易原则在德国内部的应用。
按照这一原则,同盟国家建立了统一市场,并逐步实现了制度的统一,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关税同盟联结起来的广大区域内,市场扩大创造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德国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自由市场中,各邦国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工业原料的买卖活动,从而弥补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不足,为关税同盟地区普遍彻底的工业化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资源配置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刺激了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扩张。
除了统一内部市场,促进国内贸易畅通外,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德国的工业制品开辟了宝贵的海外市场。
关税同盟成立后很快取得了国际地位,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
普鲁士代表同盟积极谋求同外国的经济合作,与许多国家签定了一系列的商务条约。
几乎在所有的条约中,德意志关税同盟都赢得了减免税款的优惠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张。
内部市场的统一和海外市场的扩大,为后来普鲁士一统德意志,走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路线埋下了伏笔。
三.法国与德国不同的工业化进程对比。
法国的工业化没有明显的年代标记,只能从法国大革命算起,被称为“渐进”的工业化,即其工业化没有明显的起飞阶段,经济以一种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的状态增长。
虽然工业化没有“起飞”,但是法国工业从拿破仑时代就表现不俗,拿破仑实施的“大陆政策”使法国工业免除了英国商品的竞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整个19世纪,除最后30年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增长速度放缓外,都处在平稳的发展中;法国工业化的结构特征是二元的。
它表现在产业构局方面伴随现代工业和企业蓬勃发展,大量的古典成分(传统工业)被保存了下来;在企业结构方面,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平分秋色。
然而,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则是大中型企业占优势。
因此,法国的工业企业结构呈现多样性,不能简单称之为“中小企业占优势”。
由于法国生产长期来的强项是高质量的消费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尽管其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远低于英国,但劳动生产率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低。
金融业优先发展是法国19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初,相当于国家银行的法兰西银行,并没有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银行的功能也不健全,专门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银行从事相同的业务而没有侧重点,大致都以贴现和国家贷款为主。
货币使用也不普遍不充分。
总之,法国金融体系的发育似乎并不完善,它的发展相对工业发展来说,是滞后的。
德国则是在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之后,开始以国家力量主导发展重工业来宣告走上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在重工业中,有一个产业——铁路业,担任了工业化道路的先锋。
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普鲁士政府在这场交通革命中是目光远大的。
它首先想要发展一个“东方铁路网”,是不能仅仅依靠私人经济力量完成的。
这不仅由于私人难以有如此巨大的金融实力来完成更长的铁路修筑,并且国家也必须将如此有前途的事业控制在自己手中。
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有与公有相辅相成。
普鲁士政府采取两项措施将自身与铁路建设联系在一起:首先,所有私人对铁路修筑的参与,必须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并且首先颁发给福分公司,也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人事也需要接受国家的安排,这个是国家对铁路的间接控制。
同时,国家也以贷款的形式直接投资铁路建设。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其他方面来看,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从而也推动德意志的工业现代化和扩张。
四.对比分析为何法国与德国会走上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法国作为一个工业化进展比较缓慢和沉重的国家,动荡不安的政局和不当的经济决策是法国工业化的重要障碍。
16—18世纪,法国是较为强大的殖民大国,在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工场手工业也较发达。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旧封建制度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法国在大革命后的20多年中,一直政局混乱,征战不断,内忧外患拖延了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开展。
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在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的政策扶持下,法国工业革命才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展开。
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末基本完成。
但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损失达130亿法郎,加之50亿法郎的战败赔款和工矿业区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经济力量大为削弱,造成资金短缺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法国工业的发展。
同时,资本外流现象严重,使国内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缺乏。
国内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国内资本大量外流或投向非生产领域,使工业生产部门更新设备或技术改造乏力。
小农经济广泛存在致使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缓慢,严重影响到法国工业化的正常进展。
小农经济广泛存在直接导致工业化的迟缓,工业发展迟缓又反过来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存在,工业和农业相互牵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一是小农经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整个19世纪法国没有出现过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工业转移的现象,导致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严重匮乏;二是阻碍了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为了能够利用散居在农村的劳动力,法国在19世纪上半叶仍然实行分料到户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大规模利用新技术进行大机器生产;三是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拓展,小农经济天生具有自然封闭的特点,农村中的手艺人为农民提供工具、衣着、建筑等方面的需要,工业品在农村没有市场。
而工业革命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
以普鲁士为例。
在19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然而,普鲁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
到1848年,在普鲁士仅有6/7的富农、1/5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务的机会,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
直到1848年革命后,尚没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