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_马洁华
华北平原近45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华北平原近45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谭方颖;王建林;宋迎波;申双和【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09(030)001【摘要】利用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华北平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年≥0℃活动积温、5-10月≥10℃活动积温以及<0℃负积温绝对值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是热量贫乏阶段,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是热量增加阶段,90年代末-2005年热量最丰富,但趋势表现为减少;华北北部和东部沿海热量增加趋势明显,中南部≥10℃活动积温呈减少趋势;华北平原全年、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但年际间变化增大,多年来降水偏少,2003-2005年的降水量增加;华北平原降水量分配在南北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趋于平均,夏季表现尤为明显.【总页数】6页(P19-24)【作者】谭方颖;王建林;宋迎波;申双和【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近50年和龙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杨鹤;李泽;解彦维;金元俊2.近50 a兴山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何晓旭;张丽;姜玉印;魏鸣3.近57年新疆阿勒泰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田忠锋; 潘雪梅4.近42年万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曾小江;刘德灿;皮小雯5.近52年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彩侠;李俏;王雅珍;潘华盛;张立友;李维海;高见;孙彦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谭志海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S1
【摘要】阐述了沙漠化有关概念,在全球气侯变化下沙漠化正逆演替进程与全球气候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耦合关系,二者相互制约.但这种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3页(P)
【作者】谭志海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
【相关文献】
1.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J], 李克南;杨晓光;刘志娟;王文峰;陈阜
2.近5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防治战略及途径 [J], 王涛
3.中国北方地区能战胜沙漠化吗?——用卫星遥感手段研究中国半干旱区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量趋势 [J], 苏筠; MicaelC.Runnstroem
4.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与趋势之窥见 [J], 吴正;钟德才
5.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J], 马国霞;石敏俊;赵学涛;王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对湖北省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湖北省棉花物候期的影响孙桂兰;雷亚平;熊世武;张正贵;王占彪;李亚兵【摘要】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棉花各生育阶段水热资源变化趋势及其对物候期的影响,利用气象数据和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94―2013年湖北省棉花各生育阶段气候变化特征、物候期变化趋势、各生育阶段长短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生育阶段长短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棉花各生育阶段≥0℃积温和平均温度除播种―出苗和开花―吐絮阶段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各生育阶段大致呈升高趋势;而降水量除出苗―现蕾阶段呈升高趋势外,其他各生育阶段大致呈降低趋势.3个农业气象站点的棉花播种期和收获期均呈延后趋势,播种―出苗和现蕾―开花均缩短,出苗―现蕾均延长.棉花各生育阶段≥0℃积温和平均温度与该生育阶段长短大致呈负相关,而降水量与该生育阶段长短除播种―出苗阶段呈负相关外,其他生育阶段大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为指导湖北省棉花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棉花》【年(卷),期】2019(046)007【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气候变化;棉花;物候期【作者】孙桂兰;雷亚平;熊世武;张正贵;王占彪;李亚兵【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地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85 ℃[1]。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
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
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
马晓波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1999(18)4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27个台站1951~1995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总量资料,用EOF分析方法及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并分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
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
特别是从1965年以来持续减少。
陆面蒸发呈增加趋势,全区变化较为一致,中心在华北地区中部的济南、临沂一带。
水资源呈减少趋势,1967年以后迅速减少。
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水资源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的影响;冬、春季变化较为简单,夏季较复杂。
【总页数】5页(P520-524)
【关键词】华北地区;水资源;气候特征
【作者】马晓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P468
【相关文献】
1.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J], 曹丽青;余锦华;葛朝霞
2.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2003年水资源预评估 [J], 高歌;李维京;张
强
3.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Ⅱ):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J], 范广洲;吕世华;程国栋
4.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近40年华北地区夏季水资源特征分析 [J], 范广洲;吕世华;程国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W40000型转向架的地铁车辆称重调簧试验方法及应用
(F21F22)/(F21+F22)=
0.01953
(F23F24)/(F23+F24)=
0.01959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车体重心偏向 2位端右侧。经过调整 后,车体左右偏差均控制在 2%之内。而之前转向架也控制在 2%之内,则最终偏差会小于 4%。
2.3蠕变补偿 由于 CW40000转向架一系 弹 簧 和 二 系 弹 簧 均 为 橡 胶 弹 簧,实际车体落 成 后,经 过 一 定 时 期 会 发 生 蠕 变。而 橡 胶 弹 簧 由于自身的特性,弹簧自身蠕变并非线性变化,不同弹簧之间 蠕变量也有差异。最后导致车辆落成后,某点弹簧与其它弹簧 蠕变量差异过大,造成重量分布失衡。此时需要对车辆进行蠕 变补偿。 常用方法是通过对转向架二系悬挂中空气弹簧的充风高 度进行调节来实现。通过每个空气弹簧的充风高度控制,最终 使车辆重量重 新 分 布 到 四 个 空 气 弹 簧 上,最 终 达 到 轮 重 满 足 ±4%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 车 辆 空 气 弹 簧 充 风 高 度 调 节 时,需 要 考 虑以下几个因素。 当充风高度左 右 偏 差 过 大 时,会 造 成 车 体 倾 斜,严 重 情 况 可能使得车辆无法通过限界试验。 空气弹簧充 风 高 度 普 遍 过 低 时,会 造 成 二 系 悬 挂 柔 性 下 降,使得车辆舒适度指标下降。并且在 AW3载客工况下会造 成内部应急弹簧与上盖板摩擦挤压,不利于弹簧使用寿命。 同样的,当空气 弹 簧 充 风 高 度 过 高 时,车 辆 抗 倾 覆 性 和 稳 定性指数下降。 另外,空气弹簧内的气压是目前列车制动系统计算整车重 量的数据基础,所以充风高度决定了内部气压的大小。当气压 过大时,则对应 制 动 力 会 加 大,造 成 车 轮 磨 耗 加 速。当 气 压 过 小时又会面临 制 动 力 过 小,而 制 动 距 离 和 制 动 时 间 过 长 的 问 题。对 CW40000转向架,二系悬挂的空气弹簧一般充风高度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王昭;陈宗宇;陈京生;钱永;李亚松【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07(28)6【摘要】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在开采量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降水量减少、气温呈上升趋势,使本来就少的水资源更削弱了补给资源.通过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资源的系列变化分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人类治水工程和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是造成本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总页数】5页(P567-571)【作者】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王昭;陈宗宇;陈京生;钱永;李亚松【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刘正茂;夏广亮;吕宪国;陈志科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滦河下游地区水资源变化影响分析 [J], 王庆平;刘金艳3.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秦欢欢4.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J], 李嘉;唐河;饶维龙;张岚;孙文科5.西太平洋暖池扩张对华北平原气候变化的影响——华北平原4万年以来升温事件的新证据 [J], 林景星;张静;林防;张建华;郭盛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认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及由此引起的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自然环境领域的问题,而且也是涉及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陆地表层生态及自然环境特征复杂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差异性,服从地域分布规律。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认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格局变迁是由自然界气候本身的变化引起,而过去几十年和未来21世纪的自然环境格局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
本文分别从历史时期、20世纪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格局的影响。
☽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格局的演变根据考古、孢粉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曾发生过多次较大幅度的迁移。
竺可桢(1972)指出,过去5000年来中国桔、竹等亚热带植物类型分布的位置发生明显变迁。
龚高法等(1987)研究表明,在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的全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3℃左右,相应的气候带的位置比现在偏北;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普遍生长以阔叶林为主的阔叶-针叶混交林,其中含有许多喜温的阔叶树种;亚热带气候几乎控制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已接近亚热带北缘,燕山山脉南麓处于由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
整个历史时期,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北移5~6个纬度,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曾南移约2个纬度,移至长江以南,现代(20世纪)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
华北平原干旱变异趋势分析与灌溉战略规划
华北平原干旱变异趋势分析与灌溉战略规划一、引言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然而近年来,干旱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
因此,准确分析华北平原干旱变异趋势,并制定合理的灌溉战略规划,对于保障当地农业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平原干旱变异趋势分析1.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收集华北平原不同地点的干旱指标数据,如降水量、蒸发量、植被指数等,建立一个综合的数据集。
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的填充、异常值的处理等。
2. 干旱趋势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时序分析方法,来探索华北平原干旱变异趋势。
其中,统计学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等,时序分析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地点近几十年来干旱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趋势检验以确定其显著性。
3. 干旱趋势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华北平原不同地点干旱的趋势变化情况。
例如,某地点的干旱指标可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另一地点则可能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掌握这些变异趋势是为了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灌溉战略规划。
三、灌溉战略规划1. 水资源利用针对干旱问题,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优化引黄灌区的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并建设高效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储备和调配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2. 植物节水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植物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溉水量的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选用抗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
3. 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和径流损失,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可以通过建设排灌渠道、植被覆盖、梯田建设等手段,减轻干旱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 预警与管理建立干旱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测干旱情况,制定应对策略。
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干旱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四、总结华北平原干旱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我国西北干旱区域则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域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降水量减少。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降水量减少。
由于降水减少,土壤中含水量降低,草地植被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
缺乏充足的水分供应,草地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度升高。
气候变暖使得西北干旱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这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
高温还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使得草地植被的生长受到严重限制。
由于草地植被的减少,土壤表面的暴露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和侵蚀加剧,草地的退化速度加快。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西北干旱区域的风沙土壤侵蚀。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下降,而植被的减少会使得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的粘结力和抵抗腐蚀能力。
在风力的作用下,这些裸露的土壤颗粒会被风沙侵蚀,进而形成风沙灾害。
风沙的产生不仅对草地植被造成了破坏,还对农田的耕作和种植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冰雪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减少。
冰雪是西北干旱区域的重要补给水源,它的减少将会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缺乏水资源,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针对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西北干旱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改进农田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加强草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进行草地人工种植、改善草地保护政策等措施来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
毕业论文(_石家庄近年来的环境质量变化__)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部:xxxxxx专业:xxxxxxxxx班级:xxx学生:XXX指导教师:xx论文编号:xxxxxxxxxx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 xxxxxxxxxx学部:理学部专业: xxxxxxxxx 班级: xxxxxx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教授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1)阐述全球、中国以及整个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2)分析近年来石家庄市气温、降水、平均0cm地温的变化特征。
对近年石家庄市的气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对比石家庄地区以前和现在的环境质量,分析人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4)从人文和气候角度分析石家庄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1)阐述全球、中国以及华北气候变化特征。
(2)介绍研究石家庄市的环境质量概况。
(3)研究石家庄近年来的污染情况(4)从人文和气候角度分析石家庄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5)阐述如何治理当前状况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1)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全球及中国和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近年来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对比。
石家庄地区污染情况(2)论文的研究路线:从气候角度以及人文角度两方面进行研究,对比石家庄以前和现在的环境质量变化。
并就石家庄的环境质量变化提出相关建议。
4、主要参考文献[1]王璟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9.[2何强, 孟宪芳.全球治理视域中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 159-165.[3杨宏伟.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挑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747- 754.[4]陆晓波. 我国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地气温差与环流异常和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5]《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现代环境科学概论》卢昌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7]《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简明环境管理教程》,李善评,李玉江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9]《环境质量评价》,刘绮, 潘伟斌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计划进度指导教师: 年月日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理学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 2013 届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翻译文章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石家庄近年来的环境质量变化作者姓名:xxx指导教师:XX所在学部:理学部专业:XXXXXXXX班级(届):XXXXXX二〇一三年五月八日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1.研究背景 (1)1.1全球气侯变化背景 (1)1.2中国气侯变化背景 (1)1.3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背景 (2)2.石家庄概况 (2)3.石家庄市的气候变化特征 (3)3.1石家庄市气温变化特征 (3)3.2石家庄市降水变化特征 (4)3.3石家庄市平均0cm地温变化特征 (4)3.4结论 (5)4.石家庄及其周边环境质量情况 (5)4.1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5)4.2 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 (7)4.3 石家庄地区污染状况 (7)5.关于石家庄环境质量改善的相关建议 (7)参考文献 (9)石家庄近年来的环境质量变化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全球、中国以及整个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摘要:随着气候的变暖,人们越来越重视气候方面的研究,其中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水资源平衡、工农业生产、水利开发和江河防洪等方面影响很大。
本文利用1961~2015年夏季华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和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日平均高度场和气温场数据,对华北地区近55年来 6~8月的降水规律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流特征;华北地区;时空分布;旱涝变化引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都关心的重要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必须为之的任务。
而降水作为气象要素中的重要一员,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水资源均衡,工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和变化格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分区域研究降水量很有必要。
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华北干旱严重,水资源不断变化,严重地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首先要研究华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夏季降水影响最大,其次还要分析相关的环流特征,这样有利于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华北地区的水资源。
近百年来,我国降水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年代际振荡[3]。
张庆云[4]分析华北地区降水变化时指出,华北降水在时间上展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点,1883~1898年和1949~1964年降水较丰沛,1899~1920年和1965~1997年是降水表现为偏少现象,其中1980~1993年的降水表现为持续偏少,干旱严重。
王绍武[5]研究华北地区发现, 20世纪50年代,夏季表现为多雨;60年代,降水略多;70年代,华北的北部地区降水略多;80年代,华北干旱;90年代,华北持续干旱。
近年来华北干旱更加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关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和旱涝变化的成因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通过研究近55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时间上的趋势变化、突变点、周期变化,空间分布以及环流变化,从而明确其降水变化特征和降水异常的成因。
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朱新玉【摘要】为了解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近期气候变化状况与区域差异,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商丘市8个气象站点199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量资料,对该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近20年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04℃/年,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暖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秋季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其中,夏季对年降水量的增加贡献最大。
在研究时期内,商丘地区温度和降水均普遍升高,整个区域呈现暖湿化趋势,但降水量的增加较弱。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4页(P104-106,109)【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典型农区;黄淮海平原【作者】朱新玉【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已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1-3]。
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且最近50年尤为明显[4]。
目前,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不稳定增加、产量波动大、种植熟制变化大[5-8]。
李彤霄等[9]和成林等[10]研究表明,黄淮海平原粮食作物生产与气候变化联系紧密。
全国范围内高于10℃的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且积温带明显北移,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较大[11-14]。
王颖等[15]研究指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及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北方的黄河流域降水表现出微弱减少趋势。
曹倩等[11]研究指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少趋势尤为明显。
表明,中国气候整体趋于变暖,但不同区域的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
华北平原气候时空演变特征
华北平原气候时空演变特征华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区,其气候特点被视为支撑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华北平原气候时空演变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华北平原气候时空演变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该区域的气候演变规律。
华北平原气候的时空演变特征首先表现为温度变化趋势。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华北平原的冬季和春季温度呈增加趋势,而夏季和秋季温度却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最近30年,华北平原夏季气温持续下降,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大气环流变化有关。
研究表明,在未来几十年中,华北平原的冬季和春季气温将进一步升高,但夏季气温可能会逐渐降低。
其次,华北平原的降水时间分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华北平原的年均降水量减少,而夏季降水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此外,夏季旱灾和冬季水灾等极端气候事件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使得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据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华北平原的降水量将进一步减少,这也预示着该区的农业生产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最后,华北平原的气候时空演变特征还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加。
短时强降水、高温干热、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种变化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还对区域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更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适应华北平原日益变化的气候条件,成为了该区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
综上,华北平原的气候时空演变特征在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后,得到了初步认识和理解。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发展,这种特征也将继续不断演变。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气候监测和预测,完善气候适应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华北平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华北平原地表径流的改变与气候的关系
华北平原地表径流的改变与气候的关系华北平原的河流在1990年代逐渐断流了、干枯了,确实与降水少有关。
但是另一个原因也许很重要,就是农业的灌溉现象。
华北平原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人们可以打井灌溉。
打井灌溉在华北平原拥有很长的历史,在人工灌溉时代,人们的灌溉行为很少,用水量也很少,灌溉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微不足道。
机械灌溉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灌溉能力大为提高,使人们对地下水的影响增强许多。
进入八十年代,机械灌溉工具在华北平原大为普及,农民的灌溉能力大为提高,导致农民的可能灌溉行为极大增加。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耕地多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机械灌溉工具。
如果能有一个月不下雨,地下水位通过灌溉行为能下降几米,水位下降原因几乎全部是灌溉抽水导致的。
在九十年代灌溉工具也获得很大前进,不知道是其中的那几年,在我们这里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很快,导致灌溉工具换了三代。
最早的是普通的三寸泵,很快换成高压泵,这两种水泵都是靠大气压原理工作。
地下水位还在下降,水井中抽水很困难,已经接近抽水的极限,接近10米深了。
随后这两种工具在许多地方淘汰了,换成了潜水泵。
大概此时的华北平原,小河流一般都要断流了(引黄的河流当然除外)。
农业灌溉对局部气候有所影响。
灌溉行为把水井中不容易蒸发的地下水抽到地面,这些来自地下的水,会几乎全部蒸发,跑到空气中。
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有利于局部降水的增大、增多。
华北平原的农业灌溉行为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多这个效应,能促进华北平原区域降水量增加。
也有利于黄土高原降水的增加,甚至对淮河以南降水的增多也有好处。
总之,从农业灌溉行为导致空气水分增大这个角度看,农业灌溉行为有利于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降水的增加。
华北平原灌溉用水大部分来自井水,井水温度比较低。
大量来自地下的低温水被抽出来,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华北平原近地面气温有所下降,或者说,气温难以升得更高。
近地面的气温决定上面的气温,决定高空的气温。
华北地区ENSO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的时间序列模拟分析
华北地区ENSO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的时间序列模拟分析马黎华【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2【摘要】ENSO现象的发生往往带来区域降水量的改变,在分析了历年ENSO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变化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与预测。
结果表明:1970—2016年共有11次ENSO事件;ENSO事件发生年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夏季偏少、冬季偏多;同时,季节月降水量与INO指数的相关性呈现减弱趋势;最适合华北地区ENSO年季节性月降水量模拟的时间序列模型是ARIMA(1,1,2)12,对未来两次ENSO事件当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的预测结果与近3次ENSO年的降水变化情况类似,与多年平均水平相比,华北地区ENSO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略有减少,其中夏季月降水量减少明显。
影响区域性降水量的因素复杂,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研究结论可为预测性ENSO年的区域性降水量估计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总页数】5页(P69-73)【作者】马黎华【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5【相关文献】1.华北地区ENSO年夏冬两季月降水量的r时间序列模拟分析 [J], 马黎华2.夏冬两季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大气汞的释放模拟研究 [J], 单长青;刘汝海3.2011年夏冬两季福州城区黑炭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J], 陈晓秋;徐亚;蒋冬升;傅彦斌;李云4.高校外部空间夏冬两季小气候环境及人体舒适度分析——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例 [J], 马丽莎;赵雨琪;王贞妍5.崇文区2006年夏冬两季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调查 [J], 续文阁;汪静;宋光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马洁华;刘园;杨晓光;王文峰;薛昌颖;张晓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14【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和≥10℃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m.过去47a,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10a.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10a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总页数】10页(P3818-3827)【作者】马洁华;刘园;杨晓光;王文峰;薛昌颖;张晓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J], 李俊梅;樊林;段昌群2.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育期温度条件变化趋势分析 [J], 谭凯炎;邬定荣;赵花荣3.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J], 张玉芳;吴冰洁;郭斌4.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华北平原典型城市区地下水环境及防污性能研究 [J], 马小雷5.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五十年中国湿度区域变化趋势 [J], 卢爱刚;熊友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联
华北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联张书萍;祝从文;周秀骥【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4(038)005【摘要】本文利用1951~2011年期间中国台站资料、东亚地区的探空资料、NCEP/NCAR和ERA40等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水分平衡方程诊断探讨了华北地区过去60年中水资源和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华北地区69%的降水量被蒸发,可利用降水仅仅为降水量的31%.夏季可利用降水是华北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华北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在80年代初发生突变减少,进入21世纪初,伴随蒸发量的增加该地区可利用降水量进一步减少.西风带水汽与东亚夏季风水汽是华北可利用降水的主要来源.NCAR/NCEP和EAR40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均显示贝加尔湖一带的位势高度偏低和西太平洋高压的偏强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利用探空资料进一步证明,蒙古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温度在对流层低层变暖和位势高度场的加强导致了过去几十年华北可利用降水量减少.由于贝加尔湖地区温度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密切关联,监测该地区温度的变化对预测华北水资源和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总页数】12页(P1005-1016)【作者】张书萍;祝从文;周秀骥【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夏季中国华北与印度降水之间的关联及其成因分析 [J], 林大伟;布和朝鲁;谢作威2.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J], 周连童;黄荣辉3.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水文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 [J], 黄荣辉;韦志刚;李锁锁;周连童4.全球变暖和干旱加剧之间或无关联 [J],5.全球变暖对华北水资源影响的初步分析 [J], 付国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报2010,30(14):3818)3827Ac ta Ecologica S inica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20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9CB11860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GYHY200803028)资助收稿日期:2009-04-14; 修订日期:2010-03-09*通讯作者C orres pond i ng author .E-m ai:l yangxg @ .cn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马洁华1,2,刘 园1,杨晓光1,*,王文峰1,薛昌颖3,张晓煜1(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3)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e 和\10e 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 m 。
过去47a ,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 /10a 。
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 /10a 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
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资源;气候变化Characteristi cs of cli m ate resources under global cli m ate change in the N orth Chi na P l ai nMA Jiehua 1,2,LI U Yuan 1,YANG X i a oguang 1,*,WANG W enfeng 1,XUE Changying 3,Z HANG X iaoyu 11C olle ge of R esourc e s and E nv ironm ental S cie n ce ,C hina Ag ri cult ura l Un iversit y,B eiji ng 100193,C hina2In stit u te of A t m osph eri c Physics ,Ch i n ese Acad e m y of S cie nce s ,Be i jing 100029,Ch i na3H enan Institute ofM e t eorolo g ical S cie nce s ,Zheng zhou 450003,C hina Abstract :I n the past fe w decades ,si gnificant changes of clm i ate resources had taken place across the N orth China P la i n (NCP ),correspondi ng to g l obal clm i ate c ha nges .C lm i ate c ha nge has caused far -reachi ng m i pacts to agric u ltural production i n the N orth China P lain ,where i s one of them ost m i portant food production reg i ons in Chi na .I n this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 istri bution of clm i ate resources duri ng the five d ifferent decades fr o m 1961to 2007we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w eather data fr o m 59typical agro -m eteorolog ical stations located theN orth Chi na P lain .T hem ajor results sho w e d :(1)heat resources i n the N orth Chi na P lain were si gnificantly enric he d duri ng the study period due to g lobal clm i at ic war m ing ,such as \0e and \10e accumulat i ve a ir te mperature m arkedly increased ,speciall y ,in north a nd east .(2)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bout 20mm per decade fro m 1961to 2007.Seasonal precipitation i n su mm er and autu mn also decreased w ith rate rang i ng fro m 25mm /10a to 40mm /10a ,ho wever ,sli ghtly i ncreased i n spri ng a nd w i nter .I n addition ,yearl y mea n of reference cr op evapotranspirat i on (ET 0)was decli ned i n the Nort h Chi na P l a i n .T he decreasi ng rate of rainfall w as a little more than t hat of ET 0.(3)Sunshine hours in the N orth Ch i na P lain sho wed a si gn ificant decli nation ,especiall y i n large and m iddle size urban area .K eyW ords :the N orth Ch i na P la i n ;clm i atic resources ;clm i at i c change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过去100a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0.74e[1]。
过去几十年,中国增暖趋势尤为显著,预计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约2.3)3.3e [2-3]。
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我国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时发现,自1980年代,平均温度从南到北递增趋势显著,且幅度略高于全球平均变化水平[4-7]。
华北平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8]。
该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资源丰富,主体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也将对区域内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9-10]。
鉴于此,本文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不同年代间华北地区气候资源平均状况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领域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华北平原地处我国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多集中在夏季。
根据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参考行政区划,本文选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共59个气象站点。
所选站点均为中国气象局基准气象观测站,数据记录较完整、时间序列较长,且均匀分布于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及典型站点分布见图1。
本文所用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由于所选站点的建站时间不统一,鉴于此,本文研究时段均从1961年至2007年47a ,逐日气象数据包含: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及降水量资料。
图1 华北平原基本气象站分布图F i g .1 Loca tions of t he m eteorologica l s tati ons across t he N ort h Chi na P l a i n1.2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作物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也是计算蒸散量和评价作物需水耗水的重要参数。
本文3819 14期 马洁华 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采用F 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 an-M onte ith方法[11],公式如下所示:ET0=0.408$(R n-G)+C900t+273U2(e a-e d)$+C(1+0.34U2)(1)式中,R n是到达作物表面的净辐射(M Jm-2d-1),G是土壤热通量密度(M Jm-2d-1),T是作物冠层空气温度(e),U2是作物冠层2m高处的风速(m s-1),e d和e a分别是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kPa),v是水汽压对温度的斜率(kPa e-1),C是干湿球常数。
1.3气候带区划本文所采用的气候带区划指标来自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6[12],该指标反映某区喜温作物气候生长期的长短,是决定喜温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
划分依据采用国家地图集编委员会于1999年公布的一级区划指标中每年日平均温度\10e的持续日数(表1)。
表1气候带划分指标Tab l e1Indices of cli m a ti c zone气候带C li m ati c zone\10e持续日数/dTh e num ber of the durati on days for\10e/d中温带M oderate te m perate z on e100)171暖温带W ar m te m perate z on e>171)218北亚热带North s ub trop ical zone>218)2391.4空间表达方法采用A rc G I S软件的I D W(I nverse D istance W eighted Interpo lation)模块对研究区域各要素进行插值,生成空间栅格数据,得到相应的空间分布图。
2结果与分析2.1热量资源变化特征2.1.1\0e积温变化特征图2为华北平原不同年代间\0e积温带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特征,由南向北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