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生态毒理学:第二章(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下)

生态毒理学:第二章(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下)
2
第二章
基本原理
一、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 二、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 三、毒理作用的多层次效应原理 四、毒理生态动力学原理 五、环境毒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
一、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
1.相关概念
( 1)剂量(dose)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
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 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物与机体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
或某浓度一定时间的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 又称内剂量,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
人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 (biologically
(三)S形曲线:较为常见。特点是在低剂量范围内,
随着剂量增加,反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剂量较高时, 反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反 应强度增高又趋于缓慢,成为“S”形状。S形曲线 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
二.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
1854年,俄国毒理学家Polikan开始对物 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所谓 结构-活性相关进行研究。
3.曲线及其类型
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都可以用曲线表示,即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 或比值为纵座标,以剂量为横座标,绘制散点图 ,可得出一条曲线。
不同外来化合物在不同具体条件下,所引起的效
应或反应类型不同,主要是效应或反应与剂量的 相关关系不一致,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
在一般情况下,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曲线有下列
苯:麻醉作用、抑制造血机能; 甲基苯、二甲基苯:对造血机能抑制作用不 明显; 苯胺、硝基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肝脏毒 性。

理论基础文档

理论基础文档

理论基础引言在任何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理论基础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相关领域的基石,为实际操作和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理论基础是指一系列概念、原则和规律,通过逻辑关联和归纳推理来解释一定现象,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理论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理论基础的概念理论基础是指一组概念、原则和规律,用于解释和理解特定领域的现象。

它是对实际经验和观察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得出的一般性规律。

理论基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

在科学领域中,理论基础通常由一组假设和原则组成,它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和支持。

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理论基础通常是建立在哲学和文化背景上的,并由一系列概念和理论构成。

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在研究和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理论基础的重要性:1.指导实践:理论基础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推动创新:理论基础在研究和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理论基础,人们可以发展出新的理念和方法,并推动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3.验证和验证理论:理论基础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这有助于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促进交流和合作:理论基础为学科和领域内的不同研究人员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框架。

它们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连接彼此的工作。

理论基础的应用理论基础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领域的例子: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理论基础是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现象的关键。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生物学中关于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理论,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的原因。

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基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例如,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关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注意: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因⽽⾦属不是电解质。

CuSO 4是电解质,不能说CuSO 4溶液是电解质,因其是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1.胶体同其他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的直径是:1与100nm 之间为胶体。

丁达尔效应只是胶体的性质和鉴别其他分散系的⽅法。

2..混合物实例:⽯油汽油煤⽔玻璃玻璃⽔泥漂⽩粉氯⽔盐酸聚⼄烯聚氯⼄烯淀粉油脂碱⽯灰⽔煤⽓3.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多数盐是电解质。

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碱 NaOH 、KOH 、Ca (OH )2、Ba (OH )2 盐 NaCl 、K SO 4 弱酸 H 2CO 3、H 2SO 3、H 3PO 4、H 2S 、HClO 、CH 3COOH 、弱碱 NH 3· H 2O 、不可溶的碱如Cu (OH )2、Fe (OH )3⼆、各类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会熟练判断⼀个反应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中的哪⼀种。

1、置换反应要遵循两⼤“活动性顺序”:①⾦属活动性顺序:K Ba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属的还原性:强弱离⼦的氧化性: K +弱 Fe 2+ 强Ag +、Fe 3+②⾮⾦属活动性顺序: F O Cl Br I S⾮⾦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即:F 2>O 2>Cl 2>Br 2>I 2>S离⼦的还原性:弱强,即:F —2、复分解反应要掌握能否发⽣的条件:沉淀,⽓体,⽔或其他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会根据有⽆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升价—失e ——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发⽣氧化反应(被氧化)—变为氧化产物降价74—得e ——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还原反应(被还原)—变为还原产物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既作氧化剂⼜作还原剂的有:S 、SO 3、HSO 3、H 2SO 3、SO 2、NO 2、Fe 及含-CHO 的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公倍数,使化合价升⾼和降低的数⽬相等;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六查:检查是否原⼦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数),画上等号。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物质的组成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已经发现109种元素(含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及人造元素)。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呈游离态时为单质,呈化合态时则形成化合物。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粒。

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如O、白磷等;稀有气体如Ar,是单原子分子;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它们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外的价电子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例如CO分子,干冰是由CO分子构成的;原子也可直接构成原子晶体的物质,例如SiO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直接连接构成的。

金属单质也可视作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

离子是带电的原2222子或原子团,例如Na、OH、+-4等,由阳、阴离子结合构成的物质,例如NaCl、NHCl、MgO等,它们都是离子晶体。

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世界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根据组成和性质可将物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例如空气、天然气是气态混合物,石油,一切溶液是液态混合物,玻璃、铁合金是固态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同素异形体如O和O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淀粉因分子大小不同,没有固定熔点,可以视作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例如结晶水合物(CuSO・5HO)、复盐(KAl(SO)・12HO)、络合物(NaAlF),它们都是纯净物。

②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234242236的物质。

金属单质如Mg、Cu、Fe等都是金属晶体,常温下除Hg为液体外均为固体。

金属具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金属在化学反应中作还原剂。

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硅晶体、硼晶体是原子晶体,石墨是碳原子组成的过渡型晶体外,大多数是分子晶体。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有限元法是通过和原问题数学模型(基本方程、边界条件)等效的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建立求解基本未知量(场函数的结点值)的代数方程组或微分方程组。此方程组称为有限元求解方程,并表示成规范的矩阵形式。接着用数值方法求解此方程,从而得到问题的解答。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 By Xiaojun Wang
可以证明,如果弹性体内任一点,已知这三个垂直方向的正应变及其相应的三个剪应变,则该点任意方向的正应变和任意二垂直线间的剪应变均可求出,当然也可求出它的最大和最小正应变。因此,这六个量可以完全确定该点的应变分量,它们就称为该点的应变分量。六个应变分量的总体,可以用一个列向量来表示:
1
2
应变分量向量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 By Xiaojun Wang
01
02
03
04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 By Xiaojun Wang
考察了体素在XOY一个平面内的变形情况,可得
考察体素在XOZ和YOZ平面内的变形情况,可得:
联立得到几何方程,表明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
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的关系来自<<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 By Xiaojun Wang
简化得
剪应力互等
应力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单元法>> By Xiaojun Wang
考虑微元体各个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与其体力平衡,注意应力从一个面到对面是变化的,即有增量,将作用于微元体各个方向的力求和,略去高阶项,可得平衡方程:
平衡微分方程
可以证明:如果 这六个量在P点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得经过该点的任何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因此,这六个量可以完全确定该点的应力状态,它们就称为在该点的应力分量。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doc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doc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doc⾼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来看,分⼦、原⼦、离⼦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分⼦能独⽴存在。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种微粒,由分⼦构成的物质,有、、、、S等单质,稀有⽓体,⾮⾦属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等,它们都属于分⼦晶体,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原⼦间结合可形成分⼦,如分⼦,分⼦,也可以直接形成晶体,如⾦刚⽯晶体,Si晶体,晶体。

⾦属晶体也可看成是由⾦属原⼦构成的物质,实际上是由⾦属阳离⼦和⾃由电⼦通过⾦属键结合⽽成的,⾦属单质都属于⾦属晶体。

离⼦是带电的原⼦或原⼦团,由阴阳离⼦结合⽽构成的物质,属于离⼦晶体,⼤多数的盐、强碱、活泼⾦属氧化物都属于离⼦晶体。

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通过⾃⾝的变化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指没有发⽣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颜⾊、状态、溶解性、⽓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可以通过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的性质。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发⽣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

物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和物。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混合⽽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如空⽓、溶液、汽油、玻璃等。

这⾥要特别注意的是,同素异形体混在⼀起称为混合物,如⾦刚⽯和⽯墨在⼀起为混和物。

同理,与的⽓体也为混合物。

另外,聚合物因分⼦的聚合度不同,没有固定熔点,也被视为混合物,纯净物指的是由同种分⼦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

这⾥特别要注意的是结晶⽔合物属于纯净物。

另外,⾃然界中所存在的⼀些矿物,材料往往不是纯净物。

这时要求我们掌握的是它的主要成份,例如硫铁矿的主要成分是,菱镁矿的主要成分是等。

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细分为⾦属、⾮⾦属和稀有⽓体。

北京高中历史合格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总结

北京高中历史合格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总结

北京高中历史合格考—《基本概念和基本
理论》知识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北京高中历史合格考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研究本文档,考生可以快速回顾和掌握
相关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历史: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包括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历史观:对于历史发展和历史对象的观点和看法。

3. 史料:历史研究所使用的各种文字、图表、遗迹等材料。

4. 历史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特征和内容的时间段。

5. 历史源:记录历史事件的史料。

6. 历史价值:历史所具有的对于研究、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基本理论
1. 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历史唯心主义: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观念和。

3. 辩证法: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4. 社会发展阶段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以上仅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概要总结,考生仍需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以确保顺利通过北京高中历史合格考。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讲讲练练及参考答案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讲讲练练及参考答案

对口高考《普通化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材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从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它对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意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体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理解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

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

2.理解化合物的涵义,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分子式,并能根据分子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4.理解酸、碱、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二、化学中常用的量1.理解原子量、分子量的涵义。

2.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能判断一些典型的、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能判断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学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包括中和反应)。

能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涵义,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能判断并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理解反应热的概念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四、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涵义。

并能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涵义。

了解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涵义。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汇总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汇总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汇总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汇总如下: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正确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5.原子核外最外层e-l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l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正确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错误,这几组不行:(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uarr;+8H2O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错误,比如2H2S+H2SO3=3Sdarr;+3H2O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错误,比如水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 + COOH-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正确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数)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16.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的导电性都比较强错误,强电解质溶解度小的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由于电离不完全导电性都较弱,比如BaSO4的饱和溶液17.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正确18.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正确正确,均为10-100nm20.1molOH-在电解过程中完全放电时电路中通过了NA个电子确,4OH- - 4e- = 2H2O + O2uarr;2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Na2S、NaHSO3、H2SO3溶液中离子数目依次减小正确,建议从电荷守恒角度来理解22.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1正确23.电解、电泳、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错误,电离不需通电,电化学腐蚀自身产生局部电流,电泳为物理变化24.油脂、淀粉、蛋白质、硝化甘油、苯酚钠、乙烯、明矾、Al2S3、Mg3N2、CaC2、等一定条件下皆能发生水解反应错误,乙烯不水解25.氯化钾晶体中存在K+与Cl-;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1: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错误,过氧化钠中Na+与O2 2-为2:1,没有O- ,石英中存在杂质26.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错误,NO2会部分双聚为N2O427.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60gSiO2中含有NA分子、3NA个原子错误,SiO2中没有分子28.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中一定含有共价键错误,稀有气体在固态时以单原子分子晶体形式存在29.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故胶体不带有电荷错误,胶体带有电荷30.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数就越多错误,没有说明体积31.只有在离子化合物中才存在阴离子错误,溶液中阴离子以水合形式存在32.原子晶体熔化需要破坏极性键或非极性共价键正确33.NH3、Cl2、SO2等皆为非电解质错误,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34.分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金属晶体低正确,比如Hg常温为液态35.同一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沸点从上到下不一定升高,但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一定升高错误,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也不一定升高,考虑氢键36.电解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必定增强错误,如果以Cu做阳极电解酸性就会减弱37.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钠离子有6个错误,有12个38.用1L 1mol?L-1 FeCl3溶液完全水解制胶体,生成NA个胶体微粒错误,远远小于NA个,胶体中的一个胶粒是由许多个离子构成的39.在HF、PCl3、P4、CO2、SF6等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错误,HF和SF6都不满足40.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它多的金属元素活泼性强错误,比如Ag和Ca总结“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汇总”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理论基础解析

理论基础解析

理论基础解析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理论基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理论基础是指在某一领域内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原理,是学习和实践的基石。

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基础,对于深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理论基础的概念、作用以及应用进行解析,并以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一、理论基础的概念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或者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结构,是指在该领域内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原则。

理论基础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理解问题,并推动实践的发展。

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工程技术等领域,理论基础都是学习和实践的基础。

二、理论基础的作用1. 指导实践:理论基础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通过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实践的方向,提高实践的效果。

2. 促进创新:理论基础是创新的源泉。

通过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以此推动创新的发展。

3.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理论基础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使人们更加熟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4. 促进学科发展:理论基础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只有建立在稳定、完备的理论基础上的学科才能稳健发展,并不断向前推进。

三、理论基础的应用案例1. 数学理论基础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数学理论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利用微积分理论可以对结构变形进行定量计算,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又如,应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可以对结构的风险和安全系数进行评估,指导工程项目的实施。

2. 经济学理论基础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基础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例如,企业决策中的成本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此外,价格理论和市场供需理论可以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3. 历史学理论基础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历史学理论基础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配体——内源性活性物质或外源性小分子药物作 用于机体内的靶点,从而引发生物活性。 • 靶点——即受体,酶、核酸、细胞膜、脂蛋白、 离子通道、抗原、多糖、运输载体等
蛋白激酶的结构
N-端
N-端
活性构象
α-C螺旋
非活性构象
α-C螺旋
ATP结合 位点
Hinge A-loop
Hinge
变构位点
A-loop
新药发现---已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 以原有的药物为基础,改造发展为另一 类新药。 • 途径——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利用毒 副作用、利用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活性代 谢物等来设计新药。
新药发现---以药物合成中间体为先导化合物
• 在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药物时,往往使 用一些中间体片段,这些中间体的化学 结构与药物的基本结构有时具有相关性, 或者药效基团基本相似,这时合成中间 体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而发展成为 与原合成药物性质相似或更优良的药物。
新药发现---合理药物设计
• 合理药物设计——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性 质的药物设计和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的综合。 • 合理药物设计——基于疾病过程的分子病理生理 学的理解,根据靶点的分子结构,并参考效应子 的化学结构特征设计出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分子,同时从药物结构出发,设计出药效学和药 动力学性质良好、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药物,从 而引导药物走向合理化。 • 优势——合理性、缩短周期
新药
指新剂型和新配方之外的,在结构上,作用性质上、或治疗学上具 有新颖性的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 NCEs)。
有效性
安全性
可控性
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新药发现 药物开发 药物应用
新药发现

管理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管理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管理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资源以达成组织目标的学科。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成功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效果。

一、管理的定义与特点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以达成目标的过程。

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目标导向性: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目标,确保组织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2. 组织性:管理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分工来协调不同的部门和个人。

3. 长期性: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

4. 决策性:管理需要管理者做出各种决策来解决问题和优化资源配置。

5. 综合性:管理需要涵盖各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市场等多个领域。

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1. 经典管理理论:经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追求以科学化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工作分析、标准化和激励机制;行政管理理论则注重组织的层次结构和管理过程。

2.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关注员工动机、领导风格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管理效果的影响。

3.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管理、质量管理、创新管理等,旨在适应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协同效应,质量管理注重从客户需求出发的持续改进,创新管理则关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关注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战略。

它包括环境分析、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帮助组织确定长远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5. 变革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涉及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包括变革管理的策略、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它强调管理者在变革中的角色和方法,使变革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管理学的实践应用管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实践应用:1. 组织设计与架构:基于组织的目标和策略,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分工,确保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理论基础概念

理论基础概念

理论基础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理论基础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提供了框架和原则,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象,并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理论基础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的概念理论基础是指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原理和假设。

它们是对学科核心问题的思考和归纳,有助于解释实际问题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理论基础一般由学科大家和专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得出,并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基础包括了基本定律、公式和模型等,如牛顿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中,理论基础则包括了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等,如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理论等。

二、理论基础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1. 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理论基础的应用尤为重要。

科学家通过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假设。

例如,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科学家发展出了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和分子结构。

另外,理论基础还为科学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用于解决能源危机的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发展也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指导。

例如,经济学家通过理论基础中的供求关系理论,研究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变动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政治学家则通过理论基础中的权力和治理理论,研究政治体制和决策过程等现象。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通过理论基础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3. 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这些学科也离不开理论基础的影响。

比如,文学研究需要基于文学理论进行作品分析和解读。

历史研究则需要基于史学理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

哲学则提供了关于存在、知识、价值等问题的理论基础。

艺术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如音乐学中的音乐理论和美学中的审美理论等。

教研活动涉及理论基础(3篇)

教研活动涉及理论基础(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研活动中,理论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的概念、教研活动中理论基础的体现以及理论基础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理论基础的概念理论基础是指在一定学科领域内,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总结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

理论基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教研活动中理论基础的体现1. 教学设计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来指导教学设计。

例如,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 教学实施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 教学评价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有效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评价理论,如目标评价模式、过程评价模式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例如,在运用目标评价模式时,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改进教学。

4. 教师专业发展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如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等,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例如,在运用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时,教师可以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提升。

四、理论基础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论基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科知识、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020/4/23
张宇晶
1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了解 常识 应用
• 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是否有其他物质产
生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 系与区别:
了解 常识 应用
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 中都含有三种粒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仅是数值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 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 分子、原子、离子为微观概念;物质、元素为宏观概念 在做选择题、填空题中应注意概念的微观宏观匹配性
氧化钙 碳酸钙 乙醇 氯化氢水溶液
俗名 胆矾 生石灰 石灰石 酒精 盐酸
化学式 CuSO4•5H2O
CaO CaCO3 C2H5OH
HCl
学名 碱式碳酸铜 氢氧化钙
甲烷 固体二氧化碳
氧化铁
俗名 铜绿 熟石灰 沼气 干冰 铁锈
化学式 Cu2(OH)2CO3
Ca(OH)2 CH4 CO2 Fe2O3
2020/4/23
联系 举例
纯净物
不同种物质简单混合
用过滤、结晶等方法分 离
混合物
粗盐、空气、合金、溶液、泥土等
氧气、氯化钾、水等
2020/4/23
10
了解 常识 应用
3、物质的分类和命名
单质
化合物
概 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术手段为管理决策服务的系统。
20
1 .1 基本概念
6、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辅助管理系统。 主要考虑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问题为主。 主要考虑完成理性的信息处理业务,是组织的信息交换中心。 以高速度、低成本地完成数据处理为主要前提,追求的是系
统处理问题的效益。 它的设计思想是要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环境。 在信息处理模型和处理过程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数据是驱动
理模型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程序化方法、OR方法等, 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决策部分
MIS的决策模型多限于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 题为主,其结果是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一个最佳的 决策方案。
19
5、特征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系统。多种人才、
多学科知识、软硬件结合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
教学目标
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
技术与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
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6.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1.1 基本概念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与发展
3
1 .1 基本概念
一、数据 1、定义
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 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描述5个人:5,五,伍,正,101,five,☆,条形码等。
2、类型 数值数据一般认为可以直接进行科学运算,它使得客观世界严谨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IS):基于计算机技术、 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各种 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2、组成
信息源 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 信息存储器 信息管理者和传输通道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管理者起着主导作用。
15
八、管理信息 1、定义
分析(Analysis):将整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 子问题,并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得到一个问题 结构图。
综合(Synthesis):按问题结构图将每个子问题的 解综合起来,组成整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6、评价
目标明确 结构合理 接口清楚 能观能控
14
1 .1 基本概念
七、信息系统 1、定义
管理信息(management information)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 收集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的 总称。 2、作用
5、信息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客观事实性:信息的第一属性。举例,由于信息导致决策失 误
可压缩性:图形、摘要、模型等,y=a+bx(xi,yi)i=1,2,… 可共享性: 可识别性:感官、仪器设备 可传输性:现代通讯设备 生命周期性:
7
1 .1 基本概念
6 信息的作用
笔记本电脑的体积为700*500*30mm,螺钉的直径为20mm
非数值数据包括除了数值数据以外的其它数据,如图片、表单、声音、图 像等,非数值数据使客观世界丰富多彩。
4
1 .1 基本概念
二、信息 1、定义
信息(information)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 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80%要下雨。
9
1 .1 基本概念
四、模型 1、定义
模型(model)是指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 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 2、类型 数学模型、程序模型、逻辑模型、结构模型、方法模型、 分析模型、管理模型、数据模型、系统模型。 3、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客观、正确地调查和分析索要解决的问题; 在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关键所在后,根据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抽象地建立起求解问题的模型; 考察和证实模型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实际问题运行的规律。
10
1 .1 基本概念
五、模式 1、定义
模式(pattern)指一种工作或运作方式,或称 为范式。兼有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执行步骤、 运作过程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类型
针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而言的开发模式。 针对系统分析和系统运行而言的管理模式。 针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言的处理模式。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1.1 基本概念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与发展
3
1 .1 基本概念
一、数据 1、定义
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 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描述5个人:5,五,伍,正,101,five,☆,条形码等。
2、类型 数值数据一般认为可以直接进行科学运算,它使得客观世界严谨有序;
11
1 .1 基本概念
六、系统 系统(system)指在一定环境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 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 体。
1、系统要素
系统环境(Environment) 边界(Boundaries)、 输入/输出(Input/Output) 组成要素(Element) 系统结构(System Structure) 接口(Interface)
信息量的度量: H(x)=-∑ P(Xi)log2P(Xi) i=1,2,3,…,n Xi表示第i个状态(共n个状态); P(Xi)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时的概率; H(x)为消除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单位为比特(bit)
5
1 .1 基本概念
硬币:P(Xi)=0.5 H(x)=-[P(X1)log2P(X1)+P(X2)log2P(X2)] =-(-0.5-0.5)=1 bit 骰子:P(Xi)=1/6 H(x)=2.6 bit
2、类型 事实型知识:税收是财政的来源等。 规则型知识:将事实型知识以确定的逻辑关系关联起来。 税收减少则是财政预算减少等。
3、特性 知识的关联有方向性:现金是货币、是铜则导电等。 知识的的表示不具有唯一性:与了解程度、角度、观念、环境等有
关。 知识具有不完全性:与认识程度等有关,天阴闷热且有雷电,则
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物流反映组织的主体, 信息流是神经脉络,起主导作用;
信息已逐步取代资本的作用; 信息是自增值的积累,越用越多,而物质和
能量是消耗性 的; 信息可以起到心理调节作用。
8
三、知识
1、定义 知识(knowledge)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 在一起的信息 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教学目标
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
技术与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
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6.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12
2、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目的性、关联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3、系统的一般模型
环境(Environment)
系 统 边 界 (Boarder)
输 入 (Input)
处理 (Process)
输出(Output)
4、类型 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基本概念
5、系统处理方法
3、信息的冗余度(Redundancy) 冗余度是指为防止噪音的发生而部分或全部地重复信息。信息
冗余度的适当增加,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但使得信息的一 致性难以保证。信息冗余量的度量:
R=1-(In/Im) In 表示所需要的信息量; Im 表示编码的信息量。
6
1 .1 基本概念
4、信息维度(Dimension of Information): 信息维度(Dimension of Information):反映信息在时 间、内容、形式和其他方面的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