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小麦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小麦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小麦锈病病原

小麦条锈病: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小麦隐匿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杆锈病: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黄矮病的病原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

小麦杆锈病症状

小麦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 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 中最大,隆起高,黄褐色,不规则散生。杆锈 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 点叶正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 面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 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破裂产生黑色冬孢子粉。
小麦黑穗病的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 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小麦腥黑穗病:光腥黑粉菌,网腥黑粉菌 (Tilletia foetida) (Tilletia caries) 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
小麦黄矮病的症状

典型症状是新叶从叶间开始发黄,植株变矮。 叶片颜色为金黄色倒鲜黄色,黄化部分约占全 叶的1/3—1/2。秋苗期感病的植株矮化明显, 分蘖减少,一般不能安全越冬。即使能越冬存 活,一般也不能抽穗。穗期感病的植株一般只 旗叶发黄,能抽穗,但千粒重减少。
小麦条锈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 秆及穗部。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退绿斑,后产 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 在植株上延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在 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麦类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测定麦类病害的发病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30株小麦苗-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 培养基和试验器材2. 实验方法1. 对研究区域进行准备,确保环境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其它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 将30株小麦苗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株,设置对照组和两个处理组。

3. 处理组一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处理组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接种处理。

4. 打浆法测定小麦穗粒和小穗数。

5. 采用病害指数法测定小麦发病情况。

6. 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以下结果:组别小麦穗粒数小穗数病害指数-对照组150 10 0处理组一100 9 4处理组二120 8 22. 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一,小麦穗粒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所减少,小穗数也有所下降,并且病害指数为4,说明小麦发病情况严重。

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二,虽然小麦穗粒数和小穗数相对于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病害指数较低,表明小麦发病情况相对轻微。

由此可见,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

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能够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而无效浓度的病原菌虽然对小麦也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较为轻微。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有效浓度的病原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

2. 无效浓度的病原菌对小麦产量和发病情况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为轻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种植小麦时,需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病害模拟病原菌监测,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 研究更多的病原菌,加深对麦类病害的了解,并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2017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抗病鉴定总结

2017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抗病鉴定总结

农科植保研〔2017〕号关于报送“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的报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我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的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任务已经完成。

现将本年度鉴定结果报上。

特此函报。

附件: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7年11月28日主题词:春小麦、区域试验、抗病性抄送:有关省(区、市)种子站,区域试验牵头单位,品种参试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办公室2017年11月28日印发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对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抗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病和黄矮病多抗性联合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总结如下:一、鉴定方法1. 品种材料及其来源供试的41个春小麦品种均为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分别由全国有关育种单位提供,其品种名称、系谱及其选育单位略。

中5和苏麦3 号、扬麦158为增设的抗病(黄矮病、赤霉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铭贤169、宛7101为增设的(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高感对照品种。

2. 鉴定对象及其单位鉴定对象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和黄矮病7 种病害,其中,抗赤霉病鉴定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根腐病鉴定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

3. 人工接种鉴定利用条锈菌、叶锈菌、白粉菌的混合优势小种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的强致病力菌株及黄矮病传毒蚜虫在田间分别对供鉴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3. 观察记载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抗条锈性的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田 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逐个品种调查,记 载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
实验7
记载标准为: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 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即免疫、高抗、抗、中抗、感病。 严重度: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一 般 可 分8级 , 即 1%、 5% 、 10%、25% 、 40% 、65% 、 80%、 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或当高感快 锈品种发病至顶三叶上50%叶片的严重度达95%左右时当天 一次记载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三叶严重度。记载时在1m行中 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 均严重度。
抗条锈病的表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 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 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结合成株期鉴 定的结果全面考虑,否则有可能淘汰掉一些宝贵材料。抗条锈病 的表现与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品种条锈 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按小麦的生育期可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 定;按鉴定环境条件来分为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按鉴定方式可 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 目的和条件选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田间鉴 定还可以验证其它鉴定方法的结果。
实验7
(续)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研究,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以及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生长特点
小麦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50-180天,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小麦的生长速度与光照和温度密切相关。

在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小麦生长迅速,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灌溉和施肥来保证产量。

疾病防治
小麦是容易感染病毒和真菌的作物,常见的疾病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等。

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对小麦的病害防治效果更好,同时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更高。

产量提高
小麦产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措施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包括调整种植密度、施肥、喷洒
生长调节剂等。

经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施用适量的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而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产量影响不大。

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和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麦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病害调查

小麦病害调查

班级:11级植物保护一班姓名:董婉君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冬小麦田间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小麦是家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的产量与父老乡亲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有责任为提高小麦产量做出一小份自己的贡献,调查小麦的主要病害,不仅对家乡父老的生活有益,而且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试验设计地点: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小麦田大田情况:田间常年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调查对象:冬小麦的全蚀病、白粉病、黄矮病、丛矮病、锈病调查时期:2014年2月上旬调查方法:在田间选取5点,每点一平方米,调查每株小麦上几种病害情况。

(五点取样法)三、调查步骤收集背景资料:回顾一下课堂知识,然后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最后将这些资料整理、归纳,备用。

向当地农民和农药店咨询:前几年,小麦的主要病害有小麦全蚀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黄矮病、丛矮病、锈病,农民常用三唑酮进行防治;近几年,病害比较少,但是冬季冬小麦出现黄叶现象,不会致小麦死。

近几年,该地区种植小麦时,都选用优良品种,例如周麦系列、百农等;播种小麦前,都用小麦拌种剂进行拌种;相比前几年,近几年田间管理越来越机械化、自动化,例如:耕地可以用旋耕机,旋耕深度和旋耕程度都能很好地控制;灌溉时用带孔的灌溉管,这样灌溉的更均匀。

观察田间情况:根据我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在网上获取的知识,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田块进行观察、判定,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汇总、整理。

分析观察到的情况:根据观察所取得的结果,运用相关病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

四、结果与分析结果:小麦田病害情况调查表重复西北东北中西南东南小麦全蚀病无无无无无小麦白粉病无无无无无小麦黄矮病无无无无无小麦丛矮病无无无无无物理黄叶有有有有有小麦有黄叶现象,但是无霉层。

在小麦田中,未发现几种病害的症状。

分析:因为无霉层,判定黄叶现象不是病害症状。

总体来说,农民在病害预防方面,做得比较好。

例如:播种前用小麦拌种剂拌种可以预防小麦全蚀病、白粉病;小麦黄矮病、丛矮病都是小麦的病毒病,是由二叉蚜传播。

实验一 小麦病害

实验一 小麦病害

芽孔数目 表 面 刺 颜 冬 孢 子 色
顶壁形态 顶壁厚度 柄 长
二、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
1 症状
危害时期: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危害部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
和穗部。 症状: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 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 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 点(闭囊壳)。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 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 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彷康振生等 右.闭囊壳及子囊
三、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1. 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 (分 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 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 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 现紫黑色粗糙颗粒 ( 子囊壳 )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 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叶锈病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 叶鞘和茎。 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 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 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 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 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 正面。偶尔叶锈菌也可穿透叶片, 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 ,但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 孢子堆。

【免费下载】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免费下载】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

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

中感品系:0770,4250,33。

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

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 Eye-spot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报告

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报告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工作汇报(滁州市农业委员会 2008-4-17)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380万亩。

主导品种,春性品种以扬麦12号、扬麦15、皖麦33、54为主,半冬性品种以烟农19、皖麦50、泛麦5号、邯郸6172等为主。

据苗情监测,目前全市小麦已进入抽穗期, 4月18-29日陆续进入扬花期。

一、午季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1、小麦赤霉病。

预计中北部沿淮麦区中等发生3级,南部麦区中等偏重发生4级,全市发生面积约180万亩。

预报依据:①菌源充足,菌量偏高。

各县市区植保站4月4-10日调查,田间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一般7.35-17.39%,枝带菌率一般1.25-3.86%,超过重度流行指标。

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扬花期两期吻合度高。

受冬季雨雪低温影响,小麦易感生育期拉长,田块内、田块间抽穗扬花期延长,增加了两期吻合度。

定远、凤阳、天长4月10日镜检,赤霉病子囊壳成熟度指数较高,结合4月中下旬温湿度推算其发育进度,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18-26日基本吻合。

③气候条件对赤霉病发生较为有利。

4月中旬中期连续阴雨天气,下旬后期将有冷空气活动,降雨量较常年略偏多且气温略偏高。

④品种抗病性较差。

我市种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大多易感赤霉病。

2、小麦穗蚜。

预计小麦穗蚜中等发生3级,局部田块中等偏重,发生面积约160万亩。

据各县市区植保站4月10-11日调查,目前田间虫量较低。

有蚜株率一般3.3-23.5%,较常年减少10-46%;百株蚜量一般40-320头,较近三年同期减少27.5-73%。

如果5月上中旬雨水偏少气候干旱、温度偏高时,将有利于小麦穗蚜快速增殖增长。

3、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中后期将进一步垂直向上发展,严重度上升到3-4级,发病面积90万亩。

目前小麦纹枯病已经普遍中等发生,各县市区植保站4月8-11日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株率一般11.6-33.7%、较近三年同期均值减少12-34%,侵茎率1.6-7.8%,病情指数2.72-8.2;大田普查病田率一般62-82%,病株率一般19.2-28%、较近三年同期均值减少17.4-23.8%。

《植物保护学(实践)(专升本)》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

《植物保护学(实践)(专升本)》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

植物保护学(实践)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一、小麦常见病害1、小麦锈病症状:小麦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包括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秆锈病。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症状: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

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与抗病基因分析

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与抗病基因分析

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与抗病基因分析第一篇范文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与抗病基因分析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之一,小麦是新疆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疆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和抗病基因,为新疆小麦生产中品种选育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系)共45个,包括新疆本地品种和引进品种。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将45个小麦品种(系)分别接种条锈菌生理小种人工菌株,检测其抗病性。

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45个小麦品种(系)的DNA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抗病基因。

二、结果与分析1.抗病性分析经过人工接种实验,45个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不同。

其中,11个品种(系)表现为高抗,16个品种(系)表现为中抗,12个品种(系)表现为低抗,6个品种(系)表现为易感。

这说明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条锈病差异,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2.抗病基因分析三、讨论与结论本研究对新疆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和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品种(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条锈病差异,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同时,存在多个抗病基因,为新疆小麦生产中品种选育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篇范文探索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解锁抗病基因的奥秘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之一。

然而,条锈病这个“隐形杀手”一直潜伏在小麦生产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领域,探索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背后的抗病基因奥秘。

一、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首先,我们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从国内外的研究论文到农业技术推广文章,从条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到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我们力求获取最新、最全的信息。

同时,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二、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分析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新疆小麦品种(系)在条锈病抗性方面表现各异。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鉴定不同植物对特定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害等)的抗性水平,为植物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选取不同品种的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研究对象。

2. 病原菌:选取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如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

3. 非生物胁迫模拟材料:如盐溶液、干旱模拟装置等。

4.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引物、缓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抗病性鉴定a. 病原菌接种:将病原菌接种于植物叶片上,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病变情况,记录病变面积、症状等。

c. 抗病性评估:根据病变面积、症状等指标,对植物的抗病性进行评估。

2. 植物抗逆性鉴定a. 非生物胁迫处理:将植物置于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等)。

c. 抗逆性评估:根据生长指标,对植物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3. 分子生物学分析a. DNA提取:提取植物样品的基因组DNA。

b. PCR扩增:根据引物设计,对植物抗性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

c. 序列分析: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抗病性鉴定通过观察记录和抗病性评估,发现不同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差异。

部分植物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其他品种则易受病原菌侵害。

2. 植物抗逆性鉴定在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部分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生长状况良好;而其他植物则受到较大影响,生长受到抑制。

3.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部分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在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非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行鉴定,揭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差异。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一、实验目的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1、室内苗期鉴定(略)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病级:感病面积由少至多分别为0-7级苏麦4号病叶数=78普遍率=78/100*100%=78%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内麦12病叶数=58普遍率=58/100*100%=58%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B25-7-6-2-16病叶数=44普遍率=44/100*100%=44%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病情指数=44%*0.059*100=2.6B44-F6-1-5病叶数=55普遍率=55/100*100%=55%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病情指数=55%*0.22*100=12.3五、分析讨论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

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专业:植物保护班级:2010级1班姓名:______尹全飞____学号:_____20100333____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十五日一、实验目的1、掌握小麦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方法;二、实验材料田间正常生长小麦,包括品种:B21-F6-5-4、BL-21-13-7-5-3、苏麦-3B44-F6-1-5三、实验方法1、随机抽取100株同种小麦植株观察其旗叶;2、观察鉴定并记录其抗病感病类型及严重度;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4、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5、根据数据及表格,分析讨论,并且最终得出结论;四、实验数据及处理病级: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严重度:0—7级一、品种:B21-F6-5-4生育期:乳熟期数量:100株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0; 2 0 0; 3 3 4 4 X 3 0; 0; 0; 1 4 3 0 0; 严重度0 1 2 2 0 0 4 3 6 6 7 4 1 0 2 1 6 4 1 2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2 2 0 0 1 0 0 1 2 0 1 2 0 0 0 1 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1 1 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0 0 0 0; 2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0 1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1 0 0 1 0 0 0 0 1 0 0 0 02 2 0 0 1 0 0 病叶数:59普遍率=59/100×100%=59%平均严重度=(1×29+2×10+3×1+4×3+6×3+7×1)/100=0.47病情指数=59%×0.47×100=27.73二、品种:BL-21-13-7-5-3生育期:乳熟期数量:100株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 3 1 1 0 1 1 0; 0 0 2 1 3 0; 1 0 0 0; 0 0; 0 严重度 4 2 1 0 1 2 1 0 0 3 2 4 1 1 0 0 0 0 1 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2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X 0 0; 1 0 1 0 3 1 0 0 0 0 1 1 0 2 1 0 0 7 0 1 2 0 1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X 0 1 0;1 0 0 32 0 1 0 0 0 1 1 0 0 1 0 7 0 1 1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0; 0; 0 0; 0 1 1 0 0 0; 2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2 0 0 1 0 1 0 0 0 0 0 1 0 0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0; 1 0 0; 0 2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1 2 0 0 0 3 0 1 0 1 0 2 1 0 0 0 1 1 0 0病叶数:55普遍率=45/100×100%=55%平均严重度=(1×31+2×9+3×4+4×2+7×2)/100=0.83病情指数=55%×0.83×100=45.65三、品种:B44-F6-1-5生育期:乳熟期数量:100株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 0 1 0 0 2 0 0;0 3 3 4 0 4 3 0;0 1 2 严重度0 0 0 2 0 0 3 0 1 0 4 3 5 0 5 4 1 0 1 2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1 0; 3 2 2 1 0 0 0; 3 4 1 2 3 2 3 1 1 2 0 2 1 4 3 2 2 0 0 1 4 5 1 3 4 3 4 2 2 3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1 2 0 0 1 2 1 1 1 0 0 0 0 1 3 3 2 1 0 02 3 0 0 2 3 2 2 2 0 1 0 0 2 4 4 3 2 0 1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0 0 1 2 3 1 2 0 0 0 1 2 4 X 0 1 1 3 4 2 0 0 2 3 4 1 3 0 1 0 2 3 5 7 1 2 2 4 5 3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2 3 1 1 0 0 0 0 0 0;0 1 0 0 2 3 2 1 0;03 4 2 1 0 0 0 1 0 1 0 2 1 0 3 4 3 2 1 0病叶数:65普遍率=65/100×100%=65%平均严重度=(1×15+2×21+3×16+4×12+5×5+7×1)/100=1.85病情指数=65%×1.85×100=120.35四、品种:苏麦-3生育期:乳熟期株数:100株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 3 2 2 2 3 3 2 1 4 2 3 2 2 2 2 3 1 X X 3 严重度 4 2 3 2 4 4 3 2 5 2 4 2 2 3 2 4 1 7 7 4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2 434 3 1 2 1 2 4 2 2 3 2 X X 3 4 2 23 645 4 1 2 1 3 5 2 3 4 3 7 7 4 5 3 2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3 4 2 2 3 1 3 2 1 2 3 2 2 2 3 4 2 3 2 24 5 2 2 4 2 4 2 1 3 4 2 2 2 4 5 3 4 2 3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3 2 24 45 X 2 3 2 2 1 1 2 1 3 4 3 3 24 3 25 567 3 4 3 2 2 1 3 2 4 5 4 4 3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2 23 2 34 2 3 2 1 3 4 2 2 3 2 2 2 3 13 24 3 45 2 4 2 2 4 5 2 3 4 2 2 3 4 2病叶数:100普遍率=100/100×100%=100%平均严重度=(1×5+2×30+3×20+4×28+5×11+6×1+7×5)/100=3.35病情指数=100%×3.35×100=335五、实验结果分析1、比较四组数据可以得出,四个不同品种的小麦均有不同程度的感病,但感病抗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比较四种小麦的病叶数可知,苏麦-3病情程度较为严重,普遍率高达100%。

实验一 小麦病害

实验一 小麦病害

秆锈病菌
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 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长柄 ,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 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 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
三种锈菌夏孢子和冬孢子特征比较
项目
形态
夏大 小
孢 子


芽孔数目
表面刺
颜色
冬 顶壁形态 孢 子 顶壁厚度
柄长
条锈菌 圆形或卵圆形 18-28×18-24μm
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彷康振生等 右.闭囊壳及子囊
三、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1. 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 (分 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 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 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 现紫黑色粗糙颗粒 (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 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白穗症状
2. 病原
禾谷丝核菌 Rizoctonia cerealis ,属于 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分枝与母枝之 间几乎呈直角 ,分枝处大多缢缩变细。菌 丝以后变褐色,分枝和隔膜增多。部分菌 丝膨大成念珠状。 菌核初为白色,后褐 色,表面粗糙,不规则,菌核之间有菌丝 连接。
六、小麦全蚀病( Gaeumannomyces gramims )
叶锈病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 叶鞘和茎。
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 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 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 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 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 正面。偶尔叶锈菌也可穿透叶片, 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 ,但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 孢子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一、实验目的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1、室内苗期鉴定(略)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病级:感病面积由少至多分别为0-7级品种:苏麦4号数量:100株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 3 0; 4 4 3 0 0; 1 3 3 病级 1 2 5 4 3 0 1 1 2 2 编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0; 3 1 0; 1 3 1 1 3 1 病级 1 1 1 1 1 2 1 2 1 1 编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 3 0; 1 1 0; 0 0; 0; 0 0 病级 1 1 1 1 1 0 1 1 0 0 编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 1 3 0; 0; 0; 0; 1 2 0; 0 病级 1 1 1 1 1 1 1 1 1 0 编号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 1 0; 1 0; 2 1 3 0; 0; 0 病级 1 1 1 1 1 1 1 1 1 0 编号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0; 0; 0; 0; 0; 0; 1 3 0; 3 病级 5 1 1 3 1 1 1 1 1 1 编号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0; 3 0 3 0; 0; 0; 0 0 0;病级 1 1 0 1 1 1 1 0 0 1 编号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0 0 0; 0; 1 0; 0 0 1 1病级0 0 2 1 2 1 0 0 1 1 编号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0 0; 0; 1 2 1 0 0 1 0 病级0 1 2 1 2 1 0 0 1 0 编号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0 0 1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1 1 2 0 6 4 0 0 苏麦4号病叶数=78普遍率=78/100*100%=78%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品种:内麦12 数量:100株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0 0 0 0 0 0 0 0 编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1 0 0 2 1 1 1 1 1 编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0 0 0; 0; 0; 1 0 0 0; 0;病级0 0 1 1 1 1 0 0 1 1 编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0; 0; 3 0 0 0 0; 2 0 0;病级 1 1 1 0 0 0 1 2 0 1 编号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2 3 0 0 0 2 4 0 0 编号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0; 0 0; 0; 1 0 0 0; 0 0 病级 1 0 1 3 1 0 0 1 0 0 编号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0 0; 0; 1 0; 0; 0; 0; 0; 0;病级0 1 1 1 2 2 1 1 2 6 编号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2 3 4 2 1 1 1 1 1 2 编号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0 0 0 0 1 0; 0 0; 0 0 病级0 0 0 0 2 1 0 1 0 0 编号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1 2 1 0 0 0 0 1 2 内麦12病叶数=58普遍率=58/100*100%=58%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品种:B25-7-6-2-16 数量:100株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0;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1 1 1 1 0 0 0 编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1 1 0 0 0 0 0 编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1 0 0 0 0 0 2 1 2 编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0 1 1 0 1 0 0 0 编号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1 1 0 0 0 0 0 0 0 编号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0 0 0 1 0 0 0 0 编号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0 0 0 0 0 0 1 1 1 编号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0 0 1 1 1 1 0 0 1 1 编号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1 2 1 2 0 0 0 0 1 编号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2 1 0 0 0 2 1 2 0 B25-7-6-2-16病叶数=44普遍率=44/100*100%=44%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病情指数=44%*0.059*100=2.6品种:B44-F6-1-5 数量:100株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3 1 0 1 0 0 1 0 编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0 1 0; 1 0 0 0; 0; 1 0;病级0 4 1 1 0 0 2 3 3 1 编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0; 0 0 1 0; 0; 0 0 0; 0 病级 1 0 0 4 3 3 0 0 3 0 编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0; 3 0 0 0 0 0 0 0 0;病级 1 1 0 0 0 0 0 0 0 1 编号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2 1 0 0 0 0 0 1 2 1 编号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1 0 0 0 0 0 0 0 0 编号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病级 2 2 1 1 0 0 0 1 1 1 编号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0 0 0 0 0 1 2 3 5 0 编号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0; 0; 1 0; 0 0; 0; 0 4 4 病级 3 5 3 4 0 1 1 0 6 6 编号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0; 3 3 2 2 2 2 0; 1 4 病级 3 4 3 4 3 5 4 5 2 6 B44-F6-1-5病叶数=55普遍率=55/100*100%=55%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病情指数=55%*0.22*100=12.3五、分析讨论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

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2、都有哪几种调查方法,以及各自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关系?答:调查可分为a、一般调查:在关于病害发生情况资料很少时,先进性一般调查了解病害分布及发病程度,调查面广目的性不强。

b、重点调查:专题调查,对某一种已明确的重要病害进行重点调查,深入了解及防治,次数较多,发病率计算要求比较准确。

c、系统调查:系统研究病害变化及影响,定期定点调查,一般要较长时间,不可中断。

3、取样方法有哪几种?答:取样方法分为:a、棋盘式:准确性大,费时多。

b、对角线取样法:适用于气流传播种子传播或泊松分布的病害。

C、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法:适用于均匀分布的田间病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