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总结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疾病解析

神经系统疾病解析

神经系统疾病解析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输信息、控制身体机能和维持稳定状态。

然而,神经系统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身体功能受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详细解析,以增加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两大类。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思维障碍、运动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 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指影响神经根、脊神经、周围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如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症状。

二、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病因解析。

1. 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心脏病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脑血管病变,最终引发脑卒中。

2.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运动障碍等症状。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与神经细胞中多巴胺的生成和传递有关。

神经细胞中多巴胺的减少导致神经元受损,进而引发帕金森病的发生。

3.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

该病的发生与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异常蓄积有关。

这些斑块堆积会导致神经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解析。

1.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常常出现肌肉僵硬、震颤、行走不稳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运动调控的障碍所引起的。

2.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主要出现在与脑功能相关的疾病中,如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病学总结 1

神经病学总结  1

1、脑干:上与间脑下与延髓相连。

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2、脑干病损表现及定位: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定位: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

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3、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4、脊髓半侧损害可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

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①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②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③对侧痛温觉障碍。

5、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全。

运动神经为:第3、4、6、11、12对,感觉神经为:1、2、8对,混合神经为:5、7、9、10对。

第1~2对脑神经属于大脑和间脑的组成部分第3~12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

(3、4对在中脑,5、6、7、8对在中脑,9、10、11、12对在延髓)6、嗅神经损伤单侧见于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双侧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

7、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常由神经本省病变,受压迫或高颅压引起;视交叉损害——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视交叉正中不病变,可出现双眼颞部偏盲;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

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常见于额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

视辐射损害,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俩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

8、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9、三叉神经分为三支:眼神经(第一支),眼神经是角膜反射的传入纤维。

上颌神经(第二支),下颌神经(第三支)。

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病变。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与治疗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与治疗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复习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与治疗是对这些疾病进行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的必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和治疗进行综述,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1. 脑动脉硬化性疾病脑动脉硬化性疾病是指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纤维化和钙化的一类疾病。

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形成斑块或血栓,导致脑血供不足。

治疗方面,早期干预、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血液在脑组织内突然溢出,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理特征包括血管破裂、血液聚集、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

治疗方面,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护理和康复治疗是常用的手段。

3. 脑梗死脑梗死是指大脑或小脑部分供血不足或无血供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理特征主要为脑血管栓塞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

治疗方面,急性期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维持脑循环。

慢性期治疗则注重预防复发和康复治疗。

4. 脑炎脑炎是指脑组织发生广泛炎症反应的一类疾病。

病理特征主要为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

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抗炎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是常用的手段。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溶栓药物等可以用于脑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例如,脑出血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清除血液,减轻对脑组织的压力,避免继发性损伤;脑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瘤体,防止破裂出血。

3. 康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神经病小结

神经病小结

神经病学重点一,名解1.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庭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2.古茨曼综合征:对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失算,失认,失写,有时伴失读。

3.脊髓半切综合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4.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出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于椎-基底动脉系交通。

5.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中枢和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同时受损,表现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同侧眼球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外展。

6.植物状态:是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7.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8.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9.跨阈步态:又称“鸡步”,是由于胫前肌群病变或腓总神经损害导致足尖下垂,足部不能背屈,行走时为避免上诉因素造成足尖拖地现象,向前迈步抬腿过高,脚悬起,落脚时总是足尖触及地面,如跨门槛样,常见于腓总神经受损,脊髓灰质炎或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等。

10.低颅压性头痛:是脑脊液压力降低导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

患者直立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剧,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11.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失损综合征。

12.脑动脉盗血综合征: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严重狭窄和闭塞情况下狭窄的远端脑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因虹吸作用使邻近的其他脑动脉血流逆流供应压力较低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相应脑组织缺血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称为脑动脉逆流综合征。

神经科实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心得体会总结

神经科实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心得体会总结

神经科实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心得体会总结在神经科实习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

下面将对我在实习中学到的内容和体会进行总结。

1. 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诊断:在实习中,我了解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通过与患者详细访谈,了解病史中的相关细节,可以获取到有价值的线索。

在临床表现方面,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非常重要,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显的异常表现,如肢体活动、感觉觉察、病理反射等。

此外,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2.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神经科实习中,我了解到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与鉴别。

有时,不同疾病的症状会相似,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相关知识去进行诊断和鉴别。

例如,在面对一个肌力下降的患者时,我们需考虑到是神经肌肉疾病还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

相关疾病的文献查阅也是我们的常用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诊断与鉴别。

3.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实习中,了解到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式,它可以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手术治疗是不可忽视的选择,如颅内肿瘤和颅内出血等。

另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也是恢复患者功能的重要手段。

4. 与患者的交流与关怀:在实习中,我认识到与患者的交流与关怀对于治疗工作至关重要。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病情,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恐惧感。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促进疗效的提高。

5. 神经科医生的责任与使命:通过神经科实习的经验,我深刻领悟到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作为神经科医生,我们身负担当,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为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

神经科医生神经系统疾病总结

神经科医生神经系统疾病总结

神经科医生神经系统疾病总结《篇一》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我有幸参与到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

这段时间里,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一、基本情况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涵盖了从常见的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到罕见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患者排忧解难的重任。

二、工作重点在工作中,我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我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努力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我也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为他们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三、取得成绩和做法在过去的的工作中,我成功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我能够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1)注重临床症状的观察,细心询问病史,以便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2)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磁共振等,以便明确诊断。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4)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关心他们的需求,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四、经验教训及处理办法1.经验教训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

有时,即使是相同的症状,也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

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我始终保持谨慎态度。

2.处理办法(1)遇到疑难病例,及时请教上级医生或同行,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为患者更好的治疗方案。

五、今后的打算1.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科医生。

2.关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动态,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

3.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六、回顾工作,总结反思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但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神经病学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包括头痛、癫痫、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本文将对神经病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和归纳。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含有上万亿个神经元和支持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器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脑皮层由许多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语言区。

小脑位于脑干和脑室下方,在运动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并且控制许多生命支持功能,如呼吸、循环和吞咽。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通道。

脑神经包括12对神经,分布在头颈部区域。

其中一、二、三、四对神经分别负责眼球的上下、内外运动,五对神经主要控制咀嚼和面部表情,七对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味觉,八对神经控制听觉和平衡感。

脊神经由31对神经组成,处于背骨骨间隙内通过2个神经根进出脊髓,负责肢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类型很多,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中风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脑中风的症状包括局部肌肉无力、言语不清、头痛、晕厥等。

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手术等。

癫痫癫痫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障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其特征是肌肉抽搐、意识丧失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缓慢和头部姿势不稳定。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症状有肌肉无力、感觉丧失和疼痛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发展、遗传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科学,包括神经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分支学科。

神经内科十个疾病知识点笔记

神经内科十个疾病知识点笔记

神经内科十个疾病知识点笔记1. 中风(脑卒中):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坏死。

常见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阻塞,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破裂。

症状包括突然的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感觉异常等。

紧急治疗对于恢复和预防后续中风事件至关重要。

2. 癫痫: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

症状根据发作类型而异,包括短暂的意识丧失、抽搐、异常感觉、奇怪的味觉或嗅觉等。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管理方法,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 脑震荡:脑震荡是由于头部受到剧烈震动或撞击而引起的脑功能暂时性紊乱。

常见原因包括运动损伤、交通事故、跌倒等。

症状可能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治疗通常是休息和观察,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4.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脑中的多巴胺产生不足而引起。

典型症状包括震颤(通常从手指和手部开始)、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平衡问题、表情缺乏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旨在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5.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髓鞘受损。

这会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导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视力问题、肌无力、协调障碍、感觉异常、疲劳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支持性护理。

6.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记忆、思维和行为。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迷失方向、行为变化等症状。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护理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7. 脑肿瘤:脑肿瘤是指在脑内或脑膜上形成的异常组织增生。

肿瘤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性)。

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问题等。

神经病总结

神经病总结

名词解释1、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

主要表现(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损害);(4)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2、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导致。

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3、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枢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眼水平视不能内收及外展,对眼不能内收可外展,有水平眼震。

4、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病症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5、失语(aphasia)以下三个出一个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有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

神经病总结大全

神经病总结大全
【二)顶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顶叶: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延线的上方。前面以中央沟与额叶分界,后面以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与枕叶分界t下面以外侧裂与颞叶分界。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为大脑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后面有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由围绕外侧裂末端的缘上回和围绕颞上掏终点的角回组成。
2、内侧面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后部的旁中央小叶病变可使对侧膝以下瘫痪,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压迫l两侧下肢运动区而使其产生瘫痪,伴有尿便障碍,临床上可凭膝关节以下瘫痪严重而膝关节“上无瘫痪与脊髓病变相鉴别。
3.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僧和蝶骨嵴脑膜瘤较为多见。病损主要位于额叶眶面,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症状。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其主要功能区包括: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图2 4),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t位于额叶内侧面。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t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跟同向侧视运动。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⑤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脑部解剖癫痫概述病因分类与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与预防概述癫痫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以脑部功能可逆性异常发作为特点的慢性脑部疾病。

每次发作及每种发作的过程,称为痫性发作。

在疾病过程中,每位患者可有多种痫性发作。

一组具有相似症状与体征特点所组成的特定癫痫临床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

癫痫的发病率约为0.5%,我国每年新发患者65万~70万,其中30%为难治性癫痫。

病因分类癫痫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属于临床综合征,不同分类的癫痫其病因不同。

1.症状性癫痫指由各种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癫痫。

常见病因有颅脑外伤、脑血管瘤、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寄生虫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代谢异常、药物和毒物导致的脑损伤等。

2.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与遗传关系密切,相关检查未发现颅内结构与功能异常的证据。

发病有年龄特征,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如良性儿童癫痫、家族性颞叶癫痫等。

3.隐源性癫痫临床表现为症状性癫痫,但相关检查未查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异常,是一类最常见的癫痫,占全部癫痫的60%~70%。

影响发作的因素1.年龄特发性癫痫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如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首发,儿童失神癫痫好发于6~7岁。

2.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癫痫的易患性。

如症状性癫痫患者近亲患病率为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3.睡眠睡眠-觉醒周期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如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好发于凌晨醒来时,婴儿痉挛症好发于醒后和睡前时段,良性儿童癫痫多在睡眠中发作。

4.机体内环境变化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等病理改变,均易诱发癫痫发作,如月经期癫痫、妊娠期癫痫等。

5.患者一般状态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便秘、饮酒、声光刺激、情绪波动等,均是痫性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索。

分类与临床表现癫痫发作是指一次发作的全过程,癫痫综合征是一组疾病的总称。

痫性发作与癫痫综合征分类复杂,包括癫痫发作分类和癫痫综合征分类。

第八章 精神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 精神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补充:口服避孕药(血栓形成风险)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最佳剂量75~150mg/d氯吡格雷:75mg/d抗凝治疗对伴发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人工机械瓣膜的TIA——选用口服华法林对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新型抗凝药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脑卒中患者,LDL-C控制目标值:<1.8mmol/L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阿司匹林推荐剂量150~300mg/d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①脑出血多在——白天发病②诱因——情绪激动、活动过度、酒后或排便用力时③血压突然急骤升高,致脑血管破裂大量出血而发病临床特点:常有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降低颅内压脑出血时先降颅内压:首选甘露醇可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控制血压当血压收缩压≥220mmHg时,积极降压;收缩压>180mmHg,可使用静脉降压药(拉贝洛尔、尼卡地平)血压控制目标值:16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血糖超过10mmol/L——胰岛素血糖低于3.3mmol/L——葡萄糖溶液止血药物疗效尚不确定,不推荐常规使用病因治疗华法林导致的出血——维生素K1、新鲜冻干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导致的出血——硫酸鱼精蛋白第三节癫痫癫痫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

治疗原则①单药治疗(至少≥2种单用药治疗失败后才考虑联用药);②小剂量起始,滴定增量,长期规律用药③终止用药:停用抗癫痫药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应视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

如果持续2年以上没有癫痫发作,可与医生讨论停药事宜。

应逐渐停药,停药的过程为半年至1年甚至更长。

停药后复发率为20%-40%,多出现在停药后2年以内。

癫痫持续状态1.急救措施:①扶住患者防摔倒;②头偏一侧防误吸;③解开衣物,改侧卧;④保暖、安静最适合2.药物首选:静脉注射地西泮10-20mg育龄期孕前3个月和孕初3个月每日加用叶酸2.5-5mg育龄期妇女酌情选用: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苯妥英钠共济失调,视力模糊,齿龈增生,镇静苯巴比妥镇静,认知障碍,低钙血症,叶酸缺乏丙戊酸钠胃肠道功能乱,脱发,体重增加,肝毒性,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注意:肝损害,需监测肝功能托吡酯眼球震颤、体重下降、厌食症、构音障碍、视物模糊、记忆损害卡马西平共济失调、复视、白细胞计数减少、抗惊厥药物过敏综合征奥卡西平低钠血症药物相互作用肝药酶诱导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可能增加避孕失败风险)肝药酶抑制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有效治疗血药浓度:40-100μg/ml第四节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常见病诊疗培训小结

神经系统常见病诊疗培训小结

神经系统常见病诊疗培训小结神经系统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神经系统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

本文将就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疗进行培训,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类型。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麻木、肢体无力等。

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治疗方面,应尽早进行溶栓或手术治疗,同时还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电活动异常所致的慢性疾病。

癫痫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脑外伤、感染等。

癫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症状。

诊断癫痫主要依靠病史、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

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如脑影像学检查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四、脑膜炎脑膜炎是指脑膜的炎症反应,通常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诊断脑膜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治疗方面,脑膜炎的治疗应早期、积极、全面,包括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等。

五、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和脑。

其症状多样化,包括视力下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

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脑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六、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是指累及周围神经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坐骨神经病、尺神经病等。

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包括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等。

神经病学总结

神经病学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总结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概述一、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含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局部二、定位诊断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步,正确完成定位诊断取决于三个因素:1、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2、对这些结构病损后病症的掌握3、临床根本功的扎实运用※三、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病症〔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组〕1、缺损病症: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逝2、刺激病症: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快乐表现3、释放病症: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4、断联休克病症: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峻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紧密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第一节中枢神经内脏病症和抽搐,还可以导致严峻的近记忆障碍5. 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可出现精神病症,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冷淡6. 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可出现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枕叶1.视觉中枢病变刺激性病灶→出现闪光、暗影、色彩等幻视现象※破坏性病灶→可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损的类型取决于视皮质损害范围的大小①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视物不见,但对光反射存在②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现象③距状裂以下舌回损害: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④距状裂以上楔回损害: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患者并非失明,但对图形、面容或颜色等都失去区分能力,有时需借助于触觉方可识别;如给患者看钥匙不能认识,放在手上触摸一下即能识别,称之为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可出现视物变形;患者对所看物体发生变大、变小、形状歪斜及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病症有时是癫痫的先兆岛叶刺激性病灶→可以引起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等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的障碍边缘叶:边缘系统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响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内囊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内囊1.完全性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局部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病症【基底神经节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基底神经节1. 新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2. 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间脑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丘脑丘脑综合征①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病症②对侧不自主运动③并可有感情与记忆障碍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疼痛的性质多难以描述;疼痛可因各种情绪刺激而加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增高或血糖增高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产生面部表情别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感情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下丘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中枢性尿崩症散热和产热中枢→体温调节障碍第三节脑神经※【解剖生理】嗅神经〔Ⅰ〕嗅细胞〔Ⅰ级神经元〕→嗅球〔Ⅱ级神经元〕→嗅中枢〔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及杏仁核〕视神经〔Ⅱ〕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Ⅰ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Ⅱ级神经元〕→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Ⅲ级神经元〕→视放射〔于内囊后肢后部〕→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动眼、滑车和展神经〔Ⅲ、Ⅳ、Ⅵ〕三叉神经〔Ⅴ〕〔一〕感觉神经纤维:眼神经〔第1支〕、上颌神经〔第2支〕、下颌神经〔第3支〕〔二〕运动神经纤维〔三〕角膜反射通路→刺激角膜通过以下通路引起闭眼反响: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响〕角膜反射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笔记整理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笔记整理
癫痫:多为尿失禁
晕厥:多为大便失禁
形式(强直阵挛)
部位(全身局部)
时间(发病持续间隔频率)
2伴随症状
高热精神异常代谢紊乱血压
3既往病史
五、意识障碍
一、病因
CNS受损(累及脑干、双侧大脑皮层)→意识障碍、昏迷
全身原因(多灶性、弥散性、代谢性、缺铁缺氧性脑病)
局部原因(中枢系统本身疾患)
二、临床表现
嗜睡
神经源性(脑循环障碍)
血液成分异常
病因
临床表现
血管舒缩障碍
直立性低血压
反射性
解剖异常
直立性低血压
血管迷走性晕厥
颈动脉窦综合征
体位性晕厥
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痛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心源性
解剖异常引起心排血量减少
心律失常
劳累,心搏量不足
神经血管性
脑部血管痉挛、萎缩、血栓、硬化;偏头疼;癫痫
血液成分
低血糖;
换气过度综合征;
7.伴随情况
呕吐:颅内压增高
眩晕: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肿瘤
发热:感染
慢性头痛+精神症状:肿瘤
慢性头痛+意识障碍:脑疝
视力障碍:青光眼、脑肿瘤
脑膜刺激征: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癫痫: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脑肿瘤
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功能性头痛
8.既往史、职业史
9.治疗反应
二、眩晕
眩晕——患者自觉朝一个方向旋转、摇动、移动。
水平、旋转、垂直
面部运动症状,甚至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自主神经症状多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脑干病变小脑病变
二、问诊要点
性质、诱因、程度、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垂直眼震、意识改变、运动或感觉功能缺失、失语:提示中枢性眩晕)

神经系统诊断总结

神经系统诊断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定位诊断】
1.
【定性诊断】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与病因。

首先,在已确定病变部位的基础上,依据该部位容易发生的病理损害,结合病史,推测病变的性质。

如脑卒中、感染、外伤、肿瘤、变性、脱髓鞘、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各有其不同的发生与发展觃律。

二、临床思维的注意事项
宜从排除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一元论;首先考虑常见病、器质性疾病及可治性疾病;病史与体征是诊断资料的主要来
源,也是临床思维导向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不能取代认真、细致的问诊、查体及临床思维;要有全局整体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

俗话中常称精神病为“神经病”,实误。

但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出现神经症状。

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时正常功能丧失,此即缺失症状。

例如大脑内囊出血时运动及感觉传导束损伤,对侧肢体瘫痪,感觉消失。

(2)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能抑制下级中枢的活动,高级中枢损伤后,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解除,其功能活动便增加,此即释放症状。

如内囊出血后,大脑皮质对皮质下运动中枢的抑制解除,皮质下中枢活动增加,引起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

锥体外系疾病时的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也是释放症状。

(3)刺激症状指神经系统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病变促使神经细胞活动剧烈增加,如周围神经损伤后产生的灼性神经痛,大脑缺氧时皮质细胞活动过度可致惊厥发作。

(4)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病变时的暂时性功能缺失,如内囊出血时突然神志昏迷(脑休克),脊椎骨折后出现驰缓性截瘫(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缺失症状或释放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感知觉障碍、运动障碍(如瘫痪、不自主运动、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肌张力异常(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锥体外系疾病、僵人综合征、破伤风、手足搐搦症等,锥体外系时的肌张力增高称肌僵直;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后根、后索、前角灰质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小脑病变等),头痛、头晕、眩晕、反射异常、肌萎缩以及排尿、排粪、性功能障碍等。

脑脊液亦常有异常。

诊断定位诊断:指出病损在神经系统具体部位,有助于疾病性质的决定。

依据:不同部位的病变综合征定性诊断:病因诊断:许多疾病病因不明,因此难以作出病因诊断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病史和体格检查十分重要,脑脊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脑电图也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

神经科检查包括病史、精神状态评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诊断性检查。

病史要求病人描述目前的状态,确切地讲清楚这些症状在什么地方、时间发生,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是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神经系统症状可包括头痛、疼痛、衰弱、全身状况差、知觉降低、感觉异常、无力和精神混乱。

病人应告诉医生过去和现在的疾病或手术史,严重者应了解血缘近亲的情况,过敏症状和目前所用药物情况。

此外,医生要询问病人是否有与工作或家庭有关的困难,或是否遇到任何困惑,因为这些情况会影响健康和机体抗病的能力。

精神检查通过询问病史,医生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影响思维过程疾病的诊断还需要做进一步鉴定精神状态的检查。

体格检查颅神经检查:医生要检查直接与脑相连接的12对颅神经的功能。

外伤、肿瘤或感染都可损伤颅神经的任何部分。

需通过检查来确定损伤的确切部位。

运动系统检查:运动神经支配随意肌。

运动神经损伤可导致其支配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

缺少外周神经的刺激,可导致肌肉萎缩(原发性萎缩)。

医生要求病人逆阻力做推拉动作,了解各组肌肉的肌力。

感觉神经检查:感觉神经把压力、疼痛、冷热、震动、运动及图形感觉传递到脑。

通过检查体表感觉来查感觉神经是否正常。

当病人体表某部分有麻木、刺痛或疼痛感时,医生先用尖头针轻刺这部分体表,然后用钝头针轻刺同样区域,以此判断病人是否有区别尖锐和钝性感觉的能力。

利用轻压力,热或震动同样可检查感觉神经的功能。

检查运动感觉时,医生令病人闭目,然后轻轻地上下活动病人的指(趾),并令病人告诉移动指(趾)位置。

神经反射检查:反射是机体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反应。

常用的反射检查是膝腱反射(膝腱反射,用叩诊锤轻叩膝盖下的肌腱,下肢就产生反射。

膝腱反射显示传入脊髓的感觉神经,脊髓内突触连接和返回下肢肌肉的运动神经的共同功能。

其反射弧是一个完整的从膝到脊髓再返回腿部的回路环,并不涉及到脑。

)和与其类似的肘、踝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检查是用钝性物划脚底外缘。

除开6个月左右以下的婴儿,正常反射是脚趾都向下屈。

如果大拇趾向上屈,其余各趾向外侧展开则是脑或由脑到脊髓的运动神经异常的征象。

共济功能、姿势与步态检查:病人的共济功能时,医生要求病人先用食指触自己的鼻尖,然后触医生的手指,如此反复迅速地重复此动作。

做第一次指鼻试验时,病人可睁眼,然后整个检查过程中病人都闭上眼睛。

医生要求病人双手伸直,闭上眼睛直立,然后令其睁眼步行。

这些检查用来检查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脑的功能。

不经脑的反射弧1.轻叩膝盖,刺激感觉感受器,产生神经信号。

2.信号沿神经通路传达到脊髓。

3.在脊髓,信号由感觉神经传递到运动神经。

4.运动神经把信号返回到大腿肌肉。

5.肌肉收缩,引起小腿向上反跳。

整个反射发生没有经过大脑。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不随意)神经系统异常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无汗和勃起不能或不能维持等性功能障碍。

有许多检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试验,比如医生可在病人坐着时测病人血压,然后叫病人站立并立即测其血压来检测病人的植物神经功能。

脑的血液供应:脑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有脑卒中的危险。

把听诊器置于颈动脉之上,可听到血流经过狭窄血管段所发生的杂音。

特殊试验脊椎穿刺术(正常脑脊液清亮无色,不同疾病的脑脊液有其异常特征。

)有白细胞和细菌的脑脊液呈云絮状,提示有脑脊髓感染,见于脑膜炎、莱姆(Lyme)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蛋白质含量高的脑脊液通常是脊髓肿瘤,急性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或吉-巴氏综合征的征象。

含异常抗体的脑脊液提示多发性硬化。

脑膜感染或某些癌症,脑脊液含糖量降低。

血性脑脊液显示脑出血。

许多疾病包括脑瘤和脑膜炎,可使脑脊液压力增高。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用增强的计算机扫描技术分析X线片。

计算机产生二维、高分辨图像,这些图像类似于脑或其他所摄影器官的解剖切片。

检查时受检查者必须在舒适情况下安静平卧。

借助于CT,医生可以广泛地探测脑和脊柱的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是将病人头或整个身体置于一个强大均匀的磁场中,以获取病人受检查部位的清晰解剖图像。

MRI无X线,非常安全。

脑回声图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做脑成像检查。

适用于检查小于2岁幼儿的脑出血。

因脑积液而致脑室扩大的(脑积水)病例,可以在床旁检查。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通过显示特殊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状态而获得大脑的内层结构和功能状态图像。

把放射核素示踪剂经血液传送到脑组织,即可测定大脑的功能。

例如:当被检查者在进行数学计算时,PET可显示脑的某一部分功能最活跃。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利用放射性核素了解脑的血供变化及代谢功能。

一旦注射或吸入的放射核素经血入脑组织,其在大脑不同部位的强度就反映出脑的供血情况或能摄取此放射核素的神经递质感受器的功能。

精确性和特异性比PET差。

脑血管造影是把血管造影剂(一种X线可见的物质)注射入供应脑血液的血管中,显示出脑血流图像,以检查脑血管异常疾病。

多普勒超声扫描通过测量颈动脉和颅底动脉的血流量来评估脑卒中的危险。

不同的脑血流量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监视器上。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无痛,可在床旁检查,且相对便宜。

脊髓造影是把造影剂注入脊髓腔做脊髓的CT或X线检查。

脊髓造影能检查出椎间盘突出或癌性新生物等脊椎疾病。

脑电图(EEG)是把20根导线安置在头皮上检测记录脑电活动。

各种波型的脑电记录帮助诊断癫痫和一些少见的脑代谢性疾病。

但是这种检查并不提供明显的特异性资料。

检查简单无痛。

诱发反应是大脑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的特征。

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都可激活脑的特异区域。

比如闪光刺激就可以引起感受视觉的脑后部发生反应。

正常情况下,脑对单一刺激的反应很小,EEG上无明显改变。

但对一系列的刺激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可显示出脑已接受到刺激。

脑诱发电位反应特别适用于检查不能交谈的病人。

例如:医生可检测脑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来检查婴儿的听力。

脑诱发反应能揭示多发性硬化病人的轻度视神经损害。

癫痫病人可以用深、快呼吸和闪光刺激法诱发异常放电。

肌电图是用细小的针插入肌肉记录其电活动。

肌电活动显示在示波器上并可通过扬声器听到。

正常情况下,静息的肌肉不产生电活动。

但很轻微的肌肉收缩就可产生电活动。

随着肌肉收缩强度的增强,肌电活动增大。

肌肉、外周神经和脊髓运动神经疾病肌电活动异常。

通过研究神经传导即可测量到运动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用很小的电荷刺激运动神经可引发一次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神经传递,最后到达肌肉引起肌肉收缩,通过测量神经冲动到达肌肉所用的时间,就可计算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类似的检查方法用于检查感觉神经。

如果肌肉软弱是神经源性疾病所致,神经传导速度通常减慢。

重症肌无力病人肌肉无力是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传递到肌肉不足所致。

反复的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导致突触对神经递质的耐受性增加,结果造成反应进行性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