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苗族文献综述
![苗族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0b52e2551810a6f5248608.png)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苗族传统体育Miao nationality 's traditional sports学生姓名:10体育一班三组《28——41号》指导教师:代刚职称副教授专业:体育教育填表日期: 2012 年11 月10 日健身。
经常踢毽子,还可以增强对感冒的抵抗能力。
踢毽子的好处多多,踢毽子时,通过抬腿、弹跳、曲身、转体等动作,使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腿部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度。
踢毽子还可集中注意力,锻炼人的机敏,增强反应能力,刺激大脑皮层,提高人的智力。
踢毽子除具有健身功能外,还有很大的娱乐性。
(二)、相关文献鸡毛毽的起源[6]打鸡毛毽苗族称作“NDOUK NDID”,是苗族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体育项目。
分为竹筒制成和包谷壳制成的鸡毛毽两种,这两种鸡毛毽打法也不一样。
竹筒制鸡毛毽苗族叫NDID DRANGX,它有易做、程序简单的特点。
首先要选好鸡翟毛,鸡翟毛长短要一致,顺时或逆时方向也要相同;其次要选好粗细均匀直径约为1.5厘米,长约4-6厘米的竹筒,竹筒底部要选择在竹节处,这样,在打的过程中不易击碎;再次将4至6支鸡翟毛根依次插入竹筒中,最后插入一个别契固定鸡翟毛根使之与竹筒形成一体。
包谷壳制成的鸡毛毽苗族叫NDID LOUX GHUAT MIL,做起来较难,程序复杂。
除选好鸡翟毛外,还特别讲究包谷壳的制作工序,首先要将干燥的包谷壳折叠成正方形,形如“凸”字,将鸡翟毛根插入“凸”字突起部分便算完成了全部工序。
竹筒制成的鸡毛毽打法要用有柄木拍敲击,包谷壳制成的鸡毛毽则直接用手掌拍击。
打鸡毛毽的游戏规则:一般是对打双方中间划一条界线,一对一或二对二用木拍或手掌互相拍击鸡毛毽使之上下翻飞,鸡毛毽落入对方界内且无力挽救的,本方则视为赢家。
若比赛则一般规定打九个(分)或五个(分)为一局,打三局以得分多少定输赢。
输家的惩罚和赢家的奖励一般都不被大家看重,但在年轻人之间大多以赢家赢几个(分),用鸡毛毽拍打输家屁股几拍或用双手搓揉输家耳朵几下,且不得反抗。
民俗文化课题反思范文模板
![民俗文化课题反思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55efa4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a.png)
【标题】:民俗文化课题研究反思【正文】: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本课题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探讨民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实地调研:深入民间,实地考察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了解民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案例,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4. 专家访谈:邀请民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三、研究发现1.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
3.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课题反思1.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2.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仅限于对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初步探讨,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3. 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程度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五、改进措施1. 丰富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全面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
2. 深化研究内容:针对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3. 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4.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合力,确保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壮族三月三”当代民俗文化功能研究
![“壮族三月三”当代民俗文化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1de0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f.png)
引言
壮族三月三是中国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源于古代壮族祖先的祭祀仪式。它承 载了壮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面临消失的威胁。本次演示试 图探讨壮族三月三在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功能,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 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壮族三月三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 如,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化,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和理解。因此,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和发展壮族三月三的民俗文化功能,仍需要我们进一步 探讨和研究。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壮族三月三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在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功 能。研究发现,尽管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但壮族三月三在强化民族认同、促 进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增进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研究应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为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民俗文化功能提供策略和建议。
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壮族三月三的历史和传统习俗,对其当代民俗文化功能不 足。因此,本次演示试图从实证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节日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 值和社会功能。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 资料,了解壮族三月三的历史和传承。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 收集当地民众对于壮族三月三的看法和态度。最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归纳出壮族三月三在当代社会的民俗文一系列壮族“三月三”特色旅游产品。例 如,可以推出专门的主题游线路,让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文化;可以设计 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让游客将这一文化带回家;还可以推出与当地特色食 材相关的美食产品,让游客品尝到五色糯米饭等传统美食。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1)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1)](https://img.taocdn.com/s3/m/9f375bd158f5f61fb73666f1.png)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 Folk custom culture has stable and the harmoniou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it always maintains the social harmonious essential factor, may play a more vital role simi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process. Therefore, it also becomes the topic to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which we urgently need to explore diligently. The present stage, we should inherit, protect, develop and use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resources, causes it to enrich and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But such as the protection dynamic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olk custom 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nsufficient, the protection way imperfect, the development way unreasonable as well as the folk custom spirit desalin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unifies various viewpoint to carry on the massive detailed literature summary to our country's folk custom 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Key words: Folk custom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Science development.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9ffd8573b3567ec102d8ac5.png)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摘要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关键词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
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
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
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
民俗研究总结报告范文(3篇)
![民俗研究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2b058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d.png)
第1篇一、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民俗研究活动。
现将本次研究总结如下。
二、研究背景1.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价值。
研究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传承断层、民俗活动形式单一、民俗文化内涵流失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现状等。
2. 实地考察法:走进民俗村落、社区,观察民俗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访谈法:与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4. 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异同,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研究内容1.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
研究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
2. 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等特点。
研究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有助于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
3.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索民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4.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有助于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结论1.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653eff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0.png)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db60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4.png)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小编整理)第一篇: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
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
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
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
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
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
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a4338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6.png)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未来展望。
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主题和意义,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对民间文学进行探究,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和看法。
研究背景:该部分主要介绍前人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探索前人的研究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启示和启发,并对前人存在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批判,说明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研究方法:该部分主要介绍本次研究选用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调查、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说明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深入阐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主要发现和结论:该部分是整个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通过对民间文学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内部规律和特点,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对民间文学进行阐释,同时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
未来展望:该部分主要介绍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展望,挖掘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和新视角,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4e80584d0d233d4b14e698c.png)
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
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
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
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
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
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
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江华县自古至今,人杰地灵,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57ce75b767f5acfa1c7cd85.png)
《武都高山戏历史文化传承与开发保护------ 武都高山戏的形成渊源》文献综述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都高山戏当在其中,这是高山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五十年前,当高山戏在陇原大地上唱响时,人们为沸腾了,谁也不曾想到,在陇南武都的高寒山区竟默默生长、孕育这这么一个唱腔优美、表演独特的戏剧艺术奇葩。
一霎时,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饭后茶余的人们谈的、唱的、尽是高山戏。
数百家民间戏楼的新建和数百家高山戏业余剧团的成立是武都高山戏在——至少在“陇上江南”遍地开花的最佳例证。
同在陇南有着同样深厚的群众基础的秦腔、川剧、眉户、花灯戏相比,高山戏显然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
一、起源1975年5月新编现代高山戏《开锁记》由陇南市五一秦剧团首次进北京演出,此前此后几十年,高山戏曾多次参加了省、区、县级调演,获得观众好评。
高山戏这枝长期扎根于武都山区的地方戏剧之花就这样带着她浓郁的泥土芳香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全国。
它的名字陆续被载入“《辞海·艺术分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戏曲文化》、《音乐知识词典》等书,成为我国360多个剧种之一。
”[1]高山戏起源,许多书籍虽有文字的撰述但因缺乏推敲和论证而颇多疏漏。
《辞海·艺术分册》中介绍:“高山剧:戏曲剧种。
流传于甘肃武都高山地区,起源于陇南山歌……”。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武都县志》等许多书籍记载:“武都高山戏的起源是从民间‘耍灯’(即过春节时“耍社火”)开始的。
”[2]《陇南史话》《武都史话》等书中记载:“高山戏形成于元末明初……。
” [3]而在陈启生编写《陇南历史大事记》(陇南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记载:“1379年(洪武十二年)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反,命沐英移兵讨之。
二月,李文忠督理河、岷、监、巩军事。
“民间传闻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他途经鱼龙……”[4](《武都县志》有记载)《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陇南分卷》276写:“综合诸多考证,鱼龙寺与古戏楼均建于明代初期。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02474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d.png)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0e491a6c85ec3a87c2c552.png)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民俗文化是伴随人民生活的重要文化并且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
对民俗文化进行市场开发利用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内涵理解和运用不当,出现许多对民俗文化过度商业的现象。
我们应从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把握、市场经济角度等方面来有效市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现状;对策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
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内涵。
[1]学者们对其概念、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
已有的对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系统概述,现对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文献作一介绍和评述,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为民俗文化的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下面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市场开发利用意义、市场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作一评述。
1.民俗文化的概念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3]菜志荣则在其文章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3]著名学者钟敬文强调,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
[4]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并随着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
2.民俗文化的特点蔡志荣认为民俗文化是最草根、最朴素、最具内生性和最具区域性的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归属感。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86296b410661ed9ad51f3ca.png)
文献综述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
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
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
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1.2 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社会影响,并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有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
拉祜族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拉祜族传统文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4e4721bf524ccbff02184bc.png)
《拉祜族传统文化研究》——参考文献综述李先成 2011-10-26一、引言拉祜族源于原分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后来不断的向南迁徒。
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战国时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脱离原始时代,他们男女均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从事迁徙农业和畜牧业。
但狩猎和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
拉祜族在进入云南之后并没有停止迁徙的步伐,在经过了长期的迁徙之后,拉祜族在云南的分布形成了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这样两部分,同时也产生了东、西两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
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勤劳的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丰富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地拉祜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看来,可分为两类地区。
云南澜沧县东北部、临沧市、双江县、景谷县、镇沅县、元江县、墨江县等地的拉祜族,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生产水平与当地汉、傣族大体相当,但生产技术落后。
云南澜沧县西南部、孟连县、西盟县、耿马县、沧源县及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由于历史原因被纳入傣族封建领主经济体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有浓厚的原始经济残余。
这类地区的拉祜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营狩猎、采集和养蜂。
另外,在云南金平县长约300公里,宽约30公里的森林中,还活动着拉祜族的一支“苦聪人”,其社会性质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祜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按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于1952—1956年分别实行土地改革或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于1958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金平县组织工作组深入森林地区寻找居无常处的拉祜族的苦聪人,帮助他们在平坝定居下来。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9b7a35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6.png)
以下是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1.文献《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作者:林汉达):该文献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它介绍了中国饮食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传统饮食习惯和仪式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民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文献《中国饮食历史与文化》(作者:王明志):该文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
饮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到现代,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饮食民俗的演变和多样性。
3.文献《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作者:李德毓):该文献着重探讨了中国饮食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它深入研究了中国人对食物的认识和对饮食的态度,分析了饮食与社会、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关系,揭示了中国饮食民俗的文化内涵。
4.文献《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作者:郑允元):该文献通过对中国不
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各地方的饮食传统和习惯的差异。
它分析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对饮食民俗的影响,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5.文献《中国菜系与饮食文化》(作者:王珣):该文献以中国菜系为切入点,
介绍了中国各个菜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对菜系的研究,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它还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对食物的口味偏好和养生观念。
这些文献都是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概述
![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9c85b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2.png)
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概述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创造力。
近年来,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以展示这一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民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基本概念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地域范围内,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性、传承性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多个方面。
2.研究方法民俗文化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田野调查是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民众生活,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文献研究则侧重于对历史文献、古籍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揭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比较研究则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对比,探讨其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概述1.民间信仰研究民间信仰研究主要关注民间神祇、祭祀仪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研究成果揭示了民间信仰与官方宗教、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以及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传承。
2.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研究着重分析民间故事的类型、主题、传承方式等。
研究成果展现了民间故事在传承历史文化、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3.民间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研究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
研究成果探讨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传承现状等问题,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4.民间风俗研究民间风俗研究关注民间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成果揭示了民间风俗在反映民众生活、体现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还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如民俗旅游、民俗工艺品开发、民俗活动策划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作出了贡献。
三、结语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财富。
文献综述例子
![文献综述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6a7b70cde80d4d8d05a4f00.png)
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鱼纹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鱼纹是中华民族纹饰中最重要的纹样之一,它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民间性最强的文化长链。
鱼纹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图形语言和视觉符号之一。
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将追寻传统鱼纹发展的轨迹来解读鱼纹,并为开启现代包装设计提供思路和创新。
从国内目前对鱼纹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民间传统鱼纹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从造型艺术角度的鱼纹进行专题研究的人还很少,也不深入。
大部分都是对鱼纹的断代史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对仰韶半坡彩陶中鱼纹的研究。
汤池(2008)在《黄河流域的睁始彩陶艺求》中指出中国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是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为显著特征之一。
因此,考古学家和艺术家都十分关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关于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直到70年代,黄河流域三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分别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独特的文化成就,特别是在老官台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彩陶艺术以后,这个问题才有了释疑的眉目。
并且在彩陶装饰中经常运用鱼纹艺术。
靳之林(2007)在《靳之林现象》中指出无论是黄河还是玉米地,或是雪景,都是对大自然的歌颂,是豪放的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精神的赞美。
画面的景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物取象”,而是“心象”寄寓于眼睛所见之形象,把对自然的理解凝固在画面上,用符号性的线条组成画面,把“天人合一”的中国山水画观念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这是对中国人的自然观的传达,一种激情和精神的记录,一种“激情大写意”的画风。
作为江苏省美术出版社编辑的中国艺术家画库文献之一,此书展出了靳之林从艺六十余年中百余幅油画作品,以回顾靳之林致力于民间美术研究之历程的文献。
策狄(2005)在《艺术的起原》中指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构,离不开艺术人类学的学理支撑。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9cf421eff9aef8941e06d7.png)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民俗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贵州民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5期.陈晓毅.[2].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社会科学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陈金文.[4].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李松.王学文.[5].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当代文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李宏亮.吴永强.[6].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电影文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2期.张薇.马明琮.[7].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萧睿.[8].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刘铁梁.[9].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研究.《东方教育》.2015年2期.史亚娇.赵阳.王群.潘雨晴.[10].试论叙事视阈下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承》.2015年7期.黄辉.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民俗文化与当代油画.作者:阎贞花.油画辽宁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2].关联顺应论视阙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翻译研究.作者:马培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南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3].《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作者:何悦.学科教学(语文)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4].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的舞台化研究——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李毓.民族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学位年度)[5].中国民俗文化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从对外汉语实际教学角度的分析. 作者:郝小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6].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作者:梁林霞.学科教学(语文)广西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7].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被引次数:3作者:李姝.设计艺术学南京林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8].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以南昌科大《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为例.被引次数:2作者:舒醒.学科教学(历史)江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9].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蒋红红.英语语言文学福建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10].中国民俗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被引次数:2作者:卢晓红.设计艺术学武汉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nterpretingChineseTraditionalFolkHousesfromtheAngleofChineseT raditionalCulture.XiaojingWang2013[2]Criteriaforassessingjuvenilequalityofthelinedseahorse,<i> ;Hippocampuserectus</i>..ZhangDongYinFeiLin,J.D.《Aquaculture》,被SCI收录SCI.2012[3]OntheDigitalDesignUsingtheChineseTraditionalFolkCustomColorCul tureResearch.YuexiZhouXimiaoZhang2011[4]ThenewattemptofintroducingChinesetraditionalfolkcustomcolorcul turepsychologyintothecomputergraphicdesigneducationofuniversity. YuexiZhouXimiaoZhang2011[5]ThenewattemptofintroducingChinesetraditionalfolkcustomcolorcul turepsychologyintothecomputergraphicdesigneducationofuniversity. XimiaoZhangYuexiZhou2011[6]IntegrationandOptimizationofFolkCultureandArtResources,Inherit anceofIntangibleCultureandArt.JianguoWangHaiqinWang2015[7]AntifungalactivityinplantsfromChinesetraditionalandfolkmedicine.Liu,Q.Luyten,W.Pellens,K.Wang,Y.Wang,W.Thevissen,K.Liang,Q.Cammue,B.P .A.Schoofs,L.Luo,G.《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AnInterdisciplinaryJournalDevotedtoBiosc ientificResearchonIndigenousDrugs》,被SCI收录SCI.20123[8]TheFullCultureGatesofChineseFolkHousesEspeciallythegatesofBaiE thnicpeopleinDali.MengbiLiZhekunLi2013[9]FolkandBiologicalPerceptionsofDementiaAmongAsianEthnicMinoriti esinHawaii.Suzuki,RikaGoebert,DeborahAhmed,IqbalLu,Brett 《TheAmericanjournalofgeriatricpsychiatry:officialjournaloftheAmerica nAssociationforGeriatricPsychiatry》,20156[10]TheBlendofModernGraphicDesignandtheCultureandArtofTraditional ChinesePaperCut.LiuHui2012四、中国民俗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民俗大系》序言.陶立瑶,2010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为例.赵宏丽.顾冬娟,2012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3]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与民俗文化.蒋玉斌.赵义山,2011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4]武汉民俗文化与设计文化探析.吕淑梅.周洪军,2007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5]浅谈海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姜秉国,2007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6]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与民俗文化的发展研究基于“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实证调查.阚婷婷,2014江苏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7]论性学研究在民俗学中的位置跨学科民俗文化探源.陈有升,20102010海峡两岸民俗暨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8]漫谈巴蜀茶歌谣中的民俗文化.马莉,2010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9]民俗文化对民居形态的影响——以诺邓村为例.刘翠林.倪丙银,2008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10]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初探.贺东升.冯建国.陈奕捷,2009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9学术年会。
公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公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3c9a660b1c59eef8c7b412.png)
公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公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摘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之一,对于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本文通过对专家学者所研究的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湿地旅游资源等概念进行综合分析,以希望能依据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对国内首个城市湿地公园——杭州公园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湿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湿地旅游一、引言民俗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积淀而成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容。
可以有建筑文化、传统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等。
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之一,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文化旅游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当地的民俗风情、表达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等,实现猎奇、赏玩、学习等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因而在现代旅游业蓬勃发展之时,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历史继承的一面,保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一)民俗文化XX认为民俗文化是指人类在不同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许多种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
1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又在现实中流传着,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会变异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
2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公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1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
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三、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赵得利在《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中指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一部分民俗文化在我国正经受金钱至上等风潮的误导,向经济转型期特有的文化误区走去。
事实上,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囤积了许多问题。
(一)保护力度不够
针对民间艺术消失速度加快的现象,我国政府以及地方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只是保护力度还嫌不够,部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
王海霞在《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阐述道,以民间艺术为例,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当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变革时期,最先遭到毁灭和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不见经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美术、歌舞、音乐、戏曲等等。
(二)保护方式不完善
《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一文指出,尽管博物馆保护的只是一种固态的文化,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
深圳的民俗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以及山西乔家堡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收集、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对于特殊的民俗文化要用完善的保护方式。
(三)民俗精神淡化
邵长波就《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提出,民俗是历史,是传统的表现;时尚是现代,是当代的潮流;时尚与传统是矛盾的,对传统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指责、抵触外来文化,但也不乏越来越多的人淡化本地的民俗文化,过分追求、崇拜外来时尚文化。
四、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建议
鉴于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搞好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那么该如何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尘灰在《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指出,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能随便地保存下来,或者移风易俗。
对待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其形式如何变,核心精华都应该保留。
陈正平在《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中指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区分出糟粕和精华,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没有评价的资格,就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发扬。
(二)注重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
何薇在《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讲解道,民俗旅游是有吸引力的,有学者指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这种差异越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越大。
事实上,民俗旅游的出现,将文化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
(三)注重宣传本土民俗文化
常峻在《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正是这民俗文化使旅游者了解异国他乡民众的生活、愿望、心理和性格,体味浓郁的风土人情。
杭州西湖天下盛名,而那千
载流传的美丽多情的白蛇女故事给一泓碧水增添了无限风情,雷峰夕照、断桥残雪因之令人涵咏不尽。
旅游中还可品尝名菜佳肴、风味小吃,购买富有民间工艺情调的纪念品,全方位领略民俗文化的情趣。
五、结语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所在之处。
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并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先进魅力之处,才能更好的去开发利用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
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也是我们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做好文化传承、文化品牌、文化效用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万健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11(5).
[2] 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2004(3).
[3] 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 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04(3).
[6] 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2011(10).
[7] 尘灰.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2011424.
[8] 陈正平.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9] 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0]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