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第1章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7章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7章

(一)1998~2004年,投资主导需求拉 动型经济增长
(二)2005-至今,内需拉动型经济增 长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矛盾 三、通过三个“外转内”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一、计划经济时代:短缺型供给推动型经 济增长(1952~1977)
二、制度供给型经济增长(1979—1997) 三、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1998--至今)
一、计划经济时代: 短缺型供给推动型经济增长
(1952~1977)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 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
业带动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经济发展是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 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 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 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 其他经济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者有重大区别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问题: 腐败问题等
本章习题: 本章习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 哪三个时期? 为了确立新的统治秩序,革命胜利后的共产党 首先做了哪五项工作? 理解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
二、1992年以后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彻底摆脱了意识形 态上的争论,在党内达成共识。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的中共十四大决定,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的核心是把邓小平理 论写进《党章》。在实践中,由于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为指导,经济发展中也突破了“姓公姓 私”的束缚。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把共产党代表中 国先进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写进《党章》。
四、政治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确立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 政治制度 第二,在经济上,确立了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央 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国家对社 会的全面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列主 义成为主导思想
第二节:
制度的曲折与衰退
(1957-1977)
2. “大跃进”和庐山会议
“大跃进”和庐山会议的政治后果: 第一,党内民主受到严重损害,并形成了个人 崇拜。 第二,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第三,为“文化大革命”埋下种子。 第四,党的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党的“一元 化”旗帜下的个人领导。
பைடு நூலகம்
3.法律虚无主义
1958年毛泽东公开提出“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说“ 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定下了人治的基调。 刘少奇等领导人也公开说人治比法治要好。 中央政法小组在《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 向主席、党中央的报告》中认为,刑法、民法和诉讼法 已经没有必要制定。 1959年4月,撒销了国家司法部和监察部,不久又撤消 了国务院法制局。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在急剧萎缩之中,1959年以后,全 国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工作人员被裁减至100多人。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第一次网上作业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第一次网上作业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教学作业1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b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2、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c )。

A.国际贸易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3、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是指( b )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 C. 非洲统一组织 D.东南亚联盟4、世界银行的前身是( b )。

A.国际贸易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5、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d )A.世界银行 B.77国集团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6、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d )A.洛美协定 B.库克基金 C.马歇尔计划 D.第四点计划7、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d )A.1960年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B.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C.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8、( b )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A.跨国公司 B.国际金融 C.能源 D.国际贸易9、跨国公司的实质是( b )。

A.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B.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D.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 a )。

A.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B.世界经济两极格局并存C.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日欧三足鼎立11、当代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b )国家主导的。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 D.资本主义国家12、亚太经合组织中有( 5 )个是发达中国家和地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极”,主要 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 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 系行为主体。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不 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格局的特 点和“极”的内涵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吸引力、 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两“极”的控 制力和支配力成为多极化中的“极”的主要内涵 。我们主张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并不是 要形成多个类似原美、苏那样的超级军事强国和 北约、华约那样的新的军事政治集团。同时,多 极化与美国力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在内涵上也有 本质区别,多极化是要建立一种反对霸权主义的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关键词
• 世界政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基本特点 和平与发展 主要问题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到多极化 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分为: • 第一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 • 第二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三个时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 的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2)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4)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5)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 • • • •
• (四)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 两极格局瓦解标志点
• 第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之 间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已经烟消云 散。 • 第二,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已经宣告解散,欧洲两大军 事和经济集团的对立不复存在。 • 第三,两德统一,苏军宣布从德国东部撤军。“雅尔塔体 系”的原始宗旨之一,就是确定对法西斯德国的分区占领 。德国既然统一,“雅尔塔体系”自然宣告终结。 • 第四,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的主要财富和在联合国的地 位,但其实力已今非昔比,且内外交困,再不可能作为一 个超级大国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了。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导论(P1~P4)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P1~P2)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2~P4)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P4)第二篇利益主体(P4~P11)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P4~P7)第五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7~P8)第六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8~P9)第七章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P9~P11)第三篇市场环境(P11~P15)第八章现代市场体系(P11~P12)第九章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P12~P14)第十章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P14~P15)第四篇增长与发展(P15~P23)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P15~P17)第十二章推进经济现代化(P17~P18)第十三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19)第十四章经济国际化(P19~P20)第十五章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P20~P21)第十六章繁荣农村经济(P21~P23)第五篇分配与消费(P23~P27)第十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P23~P24)第十八章贯彻按劳分配原则(P24~P25)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P25~P26)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P26~27)第六篇宏观调控(P27~P30)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P27~P28)第二十二章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P28~P29)第二十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P29~P30)第七篇前景(P30~P32)第二十四章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P30~P32)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一、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从国内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首先,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矿山、铁路、航运、制造、轻工、供电、供水、邮政、金融等大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形式的产业,初步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物质条件。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说明党校函授教育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职在岗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学习型社会中执政党生命力在党校学历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开放型社会中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学习平台。

在党校函授教育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党性、能力”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我们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陈享光教授编写了这本《<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本大纲供2007级本科班第2学期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使用。

《教学大纲》以本学科的概念、原理、学术理论及相关的知识范畴为基点,注重远程教学方式和学习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来编写。

力求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疑点,努力做到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教学与考试的统一。

通过“一基”、“三点”和“三统一”,体现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稳定性,为“锻炼党性、培养能力”的教学要求服务。

由于近年来教材变动较大,此次印刷前,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教学大纲》,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请注意大纲中凡标有的※内容,均为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内容。

※标在数字符(如“一”、“(一)”、“1”或“(1)”等)前的,表示该数字下的所有内容均已删减;※标在段落前的,表示该段内容已经删减。

请授课教师根据各地情况灵活安排教学。

《教学大纲》把讲授、教材、自学、考核统一起来,希望有助于推进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

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及时提出,以便改进。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教学处2007年12月‘目录前言第一单元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二单元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改革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三单元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国民储蓄投资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四单元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中的财政与财政赤字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五单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六单元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就业与失业第一单元教学重点第二单元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第七单元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第一部分教学重点第二单元学习重点第三部分作业题前言一、学习《当代中国经济》的意义《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经济科学理论,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13章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13章

单位GDP能耗大
% %
(2007年数据)
60

50

40

30
的 比
20

10
6
0 GDP
36.4
15.9
钢铁
能源
51.7
水泥
(2009年数据)
60
53
50
占 世
40
44
界 30
的 20
18
比 重 10
8
0
GDP
钢铁
能源
水泥
产量指数
2012年 GDP占世界11.6%
钢铁消耗占世界45% 能源消耗占世界 21.3%
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一)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 (二)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工艺
课后思考题
1、简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哪些资源环境约束? 3、请您谈谈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总供水 量
生活
工业
其中: 直流火 (核)

农业
全国 北方6区
南方4区 松花江区 辽河区 海河区 黄河区 淮河区 长江区
其中:太湖流域 东南诸河区 珠江区 西南诸河区 西北诸河区
4921
1750.5
3169.9 288.5 97.7 132.9 254.6 452.6
1919.7
338.2 326.9
478 3869
39.6 2126.9
438.7 13.7 0.0 0.1 0.0 25.8
1742.1 414.7 135.7 239.5 274.5 421.0

《当代中国政府》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和实践发展过程,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理论,正确认识中国政府,能够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以及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一、我国政治体制的宏观构建阶段二、我国政治体制的动荡时期三、我国政治体制的制度化重建和完善时期第二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一、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三、人民民主管理原则四、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第三节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当代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二、当代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一国两制第四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成要素一、政党二、人民代表大会三、国家元首四、政府五、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六、军事机关七、人民团体思考题1.试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中的宪政结构。

2.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政体。

3.试从特别行政区制度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4.我国政治体制的构成要素。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组织制度一、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一、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二、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派出机关和工作部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性质和内容一、政治领导二、思想领导三、组织领导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基本表现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一、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二、党指挥枪三、党管干部四、组织和动员社会五、思想政治工作思考题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3、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有哪些区别?4、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5、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有哪些?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6、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是怎样设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7、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哪些?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8、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常设工作部门有哪些?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职能?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什么?第三章中国的行政区划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的行政区划与基本结构一、行政区划及其特点二、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三、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第二节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与行政区划的审批一、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二、我国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审批权限第三节我国的城市行政区划一、我国城市的类型与城市的发展二、我国城市的设市标准第四节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一、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弊端二、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五节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与发展一、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二、行政区划改革的要点三、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四、行政区划改革的构想思考题1. 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2. 我国行政区划的是如何发展演变的?3. 我国行政区划有哪几种类型?4.我国行政区划的审批权限是如何划分的?5.我国城市分为哪几类?6.我国设立城市的标准是什么?7.我国行政区划的弊端主要有哪些?8.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应该是什么?9. 我国行政区划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第四章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实践中的中国政府职能一、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学说与中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二、中国政府职能的配置三、中国政府职能的发展演变第二节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二、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第三节中国政府职能的重塑一、政府职能内涵的重构二、政府职能模式选择三、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思考题1.中国政府职能是如何配置的。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网上考试题库(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为2分)1.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是:A. 跨国公司B. 主权国家C. 国际组织D. 国家政府答案:B2、1996 年 11 月 13 日 186 个国家云集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世界首脑会议关注的是:A. 粮食匮乏问题B. 资源短缺问题C. 环境恶化问题D. 人口增长问题答案:A3、1972 年的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A. 关于经济发展的B.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C. 关于人口增长的D. 关于气候变化的答案:B4、世界上层次最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A. 北美自由贸易区B. 亚太经合组织C. 欧洲联盟D.东南亚联盟答案:C5、1991 年 12 月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A. 《罗马条约》B.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 《布鲁塞尔条约》答案:C6、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答案:B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A. B.77 国集团C. D.答案:D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趋势:A.B.C.D.答案:C9、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A. B.C. D.答案:A1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出现的最新动向是:A.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 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C. 欧洲联盟经济快速发展D. 俄罗斯经济经济停止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为3分)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APEC”,这一合作方式A. 承认多样性B. 强调协商一致C. 强调自主自愿D. 强调灵活渐进E 它是一个经济论坛性质的组织答案:ABCDE2、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下列内容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E.《欧洲复兴方案》答案:ABCD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C.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D.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E.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答案:ABCDE4、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是A.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优势地位的下降B.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C.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E.美国一家独霸世界经济答案:ABCD5、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决定建立的B.都是国际金融机构C.在表决制度上,都实行一国一票制D.都是联合国的机构,每年都须向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工作E.总部都设在美国纽约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 1.5分)1、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章试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章试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章试题及参考答案《各章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一、单项选择题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 B )A. 战争与动荡B. 和平与发展C. 对话与合作D. 互利与共赢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是。

(A)A. 战争与革命B. 竞争与合作C. 和平与发展D. 对话与交流3、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C)A. 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B. 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加强国际干预4、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是。

(D)A. 生活条件的改善B. 经济总量的提高C. 资源有效地利用D. 信息技术的推动5、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B)A. 发达国家的发展B.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C. 东方国家的发展D. 西方国家的发展6、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冷战思维的实质是什么?(B)A. 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B. 曲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C. 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D. 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7、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什么?(B)A. 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B. 推动南北对话C. 加强南南合作D. 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8、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D)A. 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B. 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C. 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2002年8月,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的宗旨是什么?(C)A. 为了人类的未来B. 贯彻《21世纪议程》C. 拯救地球,重在行动D. 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10、中国的GDP居世界第( A )位。

A. 第三位B. 第四位C. 第七位D. 第九位11、中国是世界第( A )大新兴市场。

A. 第一大B. 第二大C. 第三大D. 第四大12、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有( B )个。

第1章_经济发展理论

第1章_经济发展理论

哈多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
个人生活经验:没有钱就很难挣到钱。 假设: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消费又可 生产。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 例固定不变。 (3)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产出比不变)。 (4)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多模型的内容
5,000 0
1
1000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1950
1980
为什么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地区)发生,而在另一些国 家(地区)就没有发生?为什么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地区) 进展迅速,而在另一些国家(地区)总是比较缓慢?
2001
年份
第一章 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中国经济起飞的 条件与障碍

中国经济起飞的条件
前提:农产品供应充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主要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资本积累率达到一 个较高水平;二是主导产业部门的形成;三是制 度创新。 资本投资率近40%(资本产出率仅0.14,即投入 7~8元才能增加1元的GDP),中国的资本原始积 累已经完成。 中国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建筑业、汽车工业、石油化业、机械制造业及第 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先进思想和观念的产生或引进,以动摇传统社会,加速其解体; 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 主集团和殖民政权。
3.―起飞”阶段Take-off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阶段
既指经济起飞,也指社会起飞。起飞是一个国家从 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起飞标志着 现代社会的开始和“自我维持的增长”时代的到来。 特征:储蓄和投资上升,产生了一个日益扩大的企 业家阶层,迄今未曾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方法得到 采用,人均产值大幅增加。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 历史方位含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 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 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 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 能更加清晰。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 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2.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方位
第一,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第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第三,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 在一起,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 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 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 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12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阶段目标 2.13大提出“三步走”战略, 3.16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18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识的步步深化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经济》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互助组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民个人收入来源于农民自己的劳动,没有剥削性; 第二,这种收入还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生产资料属 个人私有; 第三,个人收入量较单个农户独自生产经营要多。因为这种 生产组织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一般高 于个体农户; 第四,互助组的劳动成果基本属农民个人所有,除了相互间 补偿换工以外不发生组织内部各农户间的分配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根据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范畴,其区别主要在于 : 第一,二者层次不同。价值创造先于价值分配而存在, 只有先有价值创造,然后才涉及价值分配,没有价值创造无 从谈及价值分配。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实质不同。价值创造所反映的是价 值来源问题,价值分配所反映的是收入来源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收入分配量至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提供要素的质和量。 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完善的程度。 第三,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或领域。 第四,管理与技术水平。
《当代中国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 要素分配
1949—1956 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及特点
1956—1965
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文革”期间 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当代中国经济》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体制 的回顾与分析
(一)1949—1956年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 式及特点
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的特点 主要有: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4章

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4章
2.完善的社会保障推动劳动力市场运行 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子
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减轻了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 经济压力。
其次,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对象是退休、失业、伤 残、患病等人员
四、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正负效应
(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负效应 首先,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定期足额缴纳会增加企业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4.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 要求人人平等地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并不存在歧视和 差异。
三、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
(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相互作用
(二)就业发挥主导作用
三、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
总之,1949年至1977年,尽管劳动就业体制有所调 整和变化,但始终没有突破“统包统配”的制度窠臼。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 体制(1949-1977)
(二)社会保障体制 1949年发挥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首次提出
逐步实行劳动保险条例。 1950年,中国政府公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
尽管,当时的社会保障是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但 这一制度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日益显现,随着劳动者民主 意识的觉醒和不懈斗争,社会保障不断朝向更高层次发 展。
三、就业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基础
2.就业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离开就业基础的社会保障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
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1980年至1982年,我国突破了原 有的制度瓶颈,提出了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的“三结 合”就业方针。
1982年至1987年,国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放权 让利,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劳动人员 享受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
作为标准的结构和样式。 作为标准的结构和样式。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社 会 发 展
知识 社会 工业 社会 农业 社会


第二次现代化
发 起 步 过 展 熟
第一次现代化
发 起 展
成 熟

文明化
现代化
步 过 渡 成 熟
社会化
起 过 渡 步
发 展
原始 社会
起 步
成 发 展 熟
原始经济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内 容 提 要
N E I R O N G T I Y A O
1.1 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2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1.3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其后果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学 习 目 标
X U E X I M U B I A O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1.4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土地使用权不完全 。
没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农民感觉存在不确定性, 对土地投资缺乏持久热情。
产权不明晰。
由于产权问题,不能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 难以进行规模经营。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1.4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时 代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2.2 农业现代化的组织途径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途径,是农业产业 化的经营。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以后很快传入西欧、 日本。上个世纪40年代——70年代,西方发达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 行。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含义是:用家庭经营这样 一种已经存在数千年的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 体经营。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三种形式的财产权:
私人财产所有权: • 私人住宅、家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土地使用权: • 30年的土地收益(后继续延长)。 农民自身人力资本的支配权: • 自由流动、自由选择职业。
农产品的生产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在时间上是有季节 性的,而市场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是集中的, 在时间上又带有持续进行的特点。
解决分散的个体农户与市场联系的最好办法, 就是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和组织方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 (公司+基地+农户) * 市场带动型 主导产业带动型 中介组织带动型 集团开放带动型 (专业市场+ 农户) (主导产业+农户) (农业专业协会+农户) (企业集团+农户)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1.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 种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 家庭承包的实行,最重要的是取消了“吃 大锅饭”的制度,解决了农业劳动激励不足的 问题。 中国中部的安徽凤阳成为农村改革的发源 地。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公司
基地
农户1 农户1
农户2 农户2
农户3 农户3
农户4 农户4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特点:
牵头单位与农户定合同,组成:“风险共担”、“利 益均沾” 的经济共同体。
失地农民未得到充分补偿。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大 量收益被各级政府和工商业部门拿走,农民没有得 到充分补偿。 目前中国农村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 。
为此,中共中央在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 届三中全会上,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出租、入 股、抵押等等方面出台了新政策,进行重要改 革。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小岗村在一夜之间将全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到 农户。10头耕牛每两户包一头。同时,国家统购 统派任务,贷款债务,公社和大队的提留以及各 类人员补助的钱粮数,也都按照人头分到户。 1979年这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达到66185 公斤,相当于1966年-1970年5年的粮食总产; 油料总产17600公斤,超过过去20年的总产。 第 二年,全县85%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包产到户”。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据统计,从合作社到1978年,这个队共 得到国家贷款15000多元,无偿投资2425元。 从1966年到1978年的156个月中,有87个月 靠国家供应粮食。小岗村凡是能走路的,全 都外出讨过饭。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978年底,小岗村的一位复员军人领头, 秘密串联了全村18户人和两个单身汉,开会 做了个决定,把田分了。对外不讲单干,实 际上各干各的。到年底,交够国家的,留够 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如果走漏了风声, 谁去坐牢,大家将其子女养到18岁。尔后, 立了字据,按了手印。
了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析家庭承包责任制的 局限性。 了解可持续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探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途径 —— 农业产业化。 初步认识中国城乡差距形成的基本原因。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引言 —— 从几个数据来看 :
2010 年 , 中 国 农 业 创 造 的 增 加 值 占 GDP 的 10.2%,依然大大高于世界 4%的平均水平。是世 界总规模最大的农业经济之一。 2009年,中国13.34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 53.4%(约7.13亿)。 从总体上看,农业是中国 经济发展的落后部分。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发展 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 是要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 理解中国的经济,需要对中国的农村、农民 和农业(也称“三农”)有深入认识。把握了中 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就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 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 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 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 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 组织、国际组织等。
——以牛的养殖及其产品加工、销售为例: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例:牛养殖的产业化 ——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基地+
市场 公司 提供防疫、良种、 技术、资金服务 统一组织生产、 加工、销售。

基地
(养牛场)

农户1 农户2 农户3 农户4 农户5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1
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 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重大成功——以不到世 界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人口22%的中 国人口的温饱需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是怎样开始的呢? 我们从改革前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说起: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2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阅读部分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1.2.1 农业的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 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 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 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 今天的现代化概念,对发达国家来说, 今天的现代化概念,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指从工 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演变过程。 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发展 中国家来说,主要指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 中国家来说,主要指加快发展, 程。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小岗村分田到户契约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 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 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 大家社员 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 产业:与工业有关的 。 化:后缀,加在名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 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农业产业化 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 成生产、加工、销售的结合。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的出现
家庭经营取代人民公社在中国农村实行以后,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在合作社之前,全村共34户,175人。有土地 1100亩,30头牲畜。正常年景,全村粮食总产在9万- 9.5万公斤。那时,全村无一人外流乞讨。1956年,这个 村加入了高级社。当年收获粮食8.25万公斤,卖给国家2 万多公斤。这是合作化之后惟一一次卖粮给国家。 从1957年起,小岗村开始吃国家的返销粮。1958年 进入人民公社,到1960年的3年间,这个队由34户、175 人,变成10户、39人。其中死绝6户,饿死60人,其余逃 荒而去。
第1 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与 农业的发展
·第1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的发展
引言 —— 关于产业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