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稿:“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

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分析“塔西佗陷阱”现象纷繁种种,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怀疑政府。对官方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官方数字不信任,认为数据造假。二是对政策不信任,认为政策的受益者是政府。三是对行政行为不信任。四是认为政府滥用权力。近年来,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出台各项政策,总是会引来公众的质疑,公众将政府树立在对立面,政府的一切行为被打上问号。二类是怀疑专家。对专家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的解释、辟谣不信任。在公众质疑中,专家被称为“砖家”,专家被认为听命与政府,“拿政府的钱替政府说话”,丧失了公正性,因此专家的言论也不可信。“空心胶囊”铬超标引发社会恐慌,专家出来“辟谣”却招来公众的愤怒与对专家的集体不信任外,于化解恐慌根本无济于事。三类是怀疑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话一般要倒过来看”,给主流媒体造成一定信任危机,人们偏执的认为主流

媒体的信息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当他们发现主流媒体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信息的时候便失去了判断力,转而现象那些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的小道消息。主流媒体失信于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于政府”,这一身份也削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公信度面临的困境的侧面反映,其特点有:一是归责惯性。民众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都惯性的归因于政府,认为这一切后果的都是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二是意见集合性。“老不信”现象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并且这种集合在不断扩大,扩大到一种共识大于共识的对立面。三是弱势群体集群。弱势群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同情,当周围的同情被其吸引过去后,再将其同化,使弱势群体逐渐增大。现代社会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四是刻板成见。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对这种刻板成见起推动作用,当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最近印象的好坏,并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直接影响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社会心态和舆论现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或是日常工作,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安、怀疑和指责。人们开

始把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医疗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因无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使社会公信力滑入“塔西佗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从政府角度讲,我国政府普遍具有封建传统的强权意识,认为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且喜欢用手中的权力公权谋私利。这样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且频频曝光在公众眼下,所以让公众产生了刻板效应。政府做什么,公众就不信什么,一个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就觉得获利方肯定是政府。这种“老不信”现象给我国政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导致的资源不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转型期好处的人,出现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仇官”、“仇富”。另一方面,屡屡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涉及资金额度巨大,这无疑不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所以,有相似经历跟感受的人迅速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很快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傲慢的态度或处理不当,是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内部原因,而怀有不良目的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点燃群众不满情绪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外部原因。

3、走出“塔西佗陷阱”相关建议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政府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要点,从多方面重塑政府公信力,营造官民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打造透明清廉的政府上下功夫。政务公开、权力运用透明是政府成就公信力的要则。近些年,我国已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政务公开以及反腐等多项要求和举措,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投资等政务信息,反腐工作也在步步举进。相信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财政机制、职责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