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合集下载

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首 先通过讲 述侵华 日军的罪 行让学生认 识到 灭亡 中国、称 霸西 太
适应 科技发展 和社会 文化变迁 的需要 ,也 是全 面推 进素质 教育 的
必然 要求。 每位教 师都是新课 程改革 实践的参 与者和 实践者 , 为 作 高 中历史一线教 师 , 我把 教学上 的点滴心得 写出来 。 同行 商榷。 与
碍 , 时又紧 、 务又重 , 课 任 高中新课程 不得不 负重而 行
! 新 颖 的教 学 方 式使 用 问题
历史 教材是历 史课程资源 的核心 ,是进行 历史课 程教 学的基 础, 合理 利用与开 发历史教 材 。 必须 吃透 教材 。就高 中历史课 程而 言 ,教材 编写体 系有 了根本 改变 ,不再 像 旧教 材那样 以时 间为线 索 , 照通 史的模式 , 按 从古到 今 , 中国写到世 界 , 从 把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思想 等方面的 内容放在 同一朝代 的章节里 。 而是 以 “ 专题 ” 的形 式 , 古今 中外的历 史编 成政 洽史 、 将 经济 史 、 化史 三个 必修 和数 文 个 选修 教材 , 这有助 于从 多视 角 、 多层次 、 多渠 道揭 示人 类历 史发 展 的基本过 程。 它克服 了旧版教 材内容繁 乱的弊端 , 注重 了知识的 整体性。 这样 更接近于 大学历史 专业的学 习 , 也有助 于学生 能够 系 统 地掌握某 一专题 的历史知识 、因此 , 我首先 对教材结 构 , 文 内 课
容 有一个 总体认识 : 对照课标 , 出教 学内容 的重点 、 点。 次 了 找 难 其
历 史课程 改革存在 的一股“ 浮躁 现象” 在 实施课 程改革 的过 程 中. 出现 了学 生还没有 学习基本 历史知识就 过度地采 用探讨 ( 辩 论 ) 动 、 与式小 组活动 、 堂历 史短剧 、 看历 史影像 资料 、 活 参 课 观 展 示课外 收集 的有关 资料 或提前 准 备学 习内容 等探 究学 习的倾 向。 仔 细观察 和深入 了解这种 看似热热 闹闹 .课堂 很是活 跃的表 象背 后 ,可 以发现许 多学生并没 有应该学 到的基本 历史知 识。也就 是 说, 历史 教育 的 目标并没 有达 到 , 学任务也没 有真正 完成 。如果 教 听任这种 现象长 期发展下去 ,中学 历史 课程质 量将会 受到严重 影 响 , 改的预期 目标就会泡 汤。 课 学生没有很 好地掌握 历史基础 知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步 全 面 提 高 全 体 国 民素 质 。 新课 改要求教 师做课程 的开发者 , “ 纲 多本” 时 代 , 在 一 的 如何 在 课 标 的指 导 下 ,根 据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和 教 材 具 体 内 容
处 理 教 材 , 课 改 中 教 学 创 新 的 起 始 点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们 是 我
帮助学 生更好地 把握历史 发展 的现象 , 所 学知识具 体化 、 使 直 观 化 。 过 “ 战 后 欧 共 体 和 日本 的 崛 起 , 们 有 何 启 示 ” 题 通 对 我 问
的 提 出 , 历 史 学 习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现 历 史 教 学 的 人 文 将 体
中发 展 。 ” 次 , 意 到 “ 述 ” “ 解 ” 两 个 不 同 能 力 层 次 其 注 简 和 了 这
- 来的教学实践 , 7 本人感受到了成功与喜悦, 同时也有了
不少 的问题与 困惑。


成 功 与 喜悦
1 以 课 程 标 准 为 依 托 , 变 课 程 理 念 , 确 教 学 内 容 目 标 . 转 明

精 神 状 态 , 引 导 和 促 进 学 生 将 传 统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转 变 为 科 学 的新 型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 即 自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和 探 究 学
的 基 本 要 求 。 它 有 别 于 过 去 教 学 大 纲 时 代 片 面 注 重 和 追 求 学 科 体 系 的 完 整 性 和专 业 性 。 广 大 教 师 通 过 对 课 程 标 准 的 认 真
学 习 , 心 研 读 , 步 地 了解 了 新 课 程 的 性 质 、 本 理 念 、 计 耐 初 基 设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研究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我
受益良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研究历史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
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我对历史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并不
仅仅是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更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
原因以及影响。

其次,历史新课程还提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走向社会的要求,这让学生在研究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更能深入了解世界的发展历程。

最后,历史新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这让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让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获得了更多的收获和提高,也更加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深度。

学习探索 不断改进----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学习探索 不断改进----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 中体验秦孝 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 ,感悟改革、变法之路 自 以来就不是一番风顺的,充满 了 古
荆棘和艰难 。 三、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美 表达能力的强目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 的: “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
本好书并推荐 必读书 目: 《化精华丛书 ”如 《 智者人杰百例 》, 哲理散文如 《 智慧背囊 》…… 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组织 自愿订阅报刊如 《 读者》、 《 微型小说选刊 》 ( 南昌), 《 语文报 》 ( 山西 ), 《 农


深 刻 的理 解 教 材 熟 练 地 驾 驭教 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 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 史长河 中去 ,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 ,掌握历史阶段
特征 。如讲述中国近现代 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 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 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曾被一些 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 “ 压缩饼干 ”。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 时,对一些 内容必须进行 必要 的充实和具体化 ,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 ,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 内容的顺延,史料 的补充 ,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 高学生的读 史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 的。就理论的深化来 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 的考查作为主要 内容,而有些理论 性 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所 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 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思维 能力 。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 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 的内在联系。如 《“ 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一一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 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这样就把其 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 点是 中国实施 “ 工农武装 割据 ”的原因,这 就要按毛泽东的论述 ,结合 中国当时实际国情 ,逐条分析讲述 ,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 二 、增强课堂教 学的情趣 ,让学生有快乐的学 习体验。 初中的许多学生仍然采用听老师讲、 记笔记的传 统学 习方法 , 要扭转这种局面, 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兴趣。 从感性上讲 , 兴趣是学习的开端 , 夸美纽斯说过: “ 兴趣 ,是刨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 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 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 向,它具有动力作用”。 古代思想家苟子也说 : “ 心不使焉,则黑自在前而 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教师有义务、 有必要在课堂上创造 一种轻松融洽 的学习情景,学生 听课便会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 学起来也信心十足,精力集 中,对课堂的喜爱与欣 赏 也会随之增加 在 教学中可 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现在我们正在坚持使用 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在课堂上讲故事、演 小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 合作精神 。历史博物馆和 名人 旧址 的参观考察更能让学生体 验到 “ 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如学习 “ 商鞅变法 ”时 ,可组织学生演历史短剧 ,由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 ,再现 当年商鞅舌战群辰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教学 目标 符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 , 教学活动就好开展 , 预先设
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 。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方案在 习所得及教师教学 的效果。 实施 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 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4 问卷调查法 。依据课堂教学 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 , 、 了解各 教学 目标 的制定是必要的 ,有教学 目标 可以规范和修正 自
思维活跃的表现。 度价值观 目标 。教学 目标不全面 , 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 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 , 要达 到的 目标和效果的追求 不全而 ,或者对某方面 目标 的追求 有所忽视。 () 2 教学 目标要符合课程标 准的规定
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 堂观察法。进行听课 活动 , 、 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1对教学 目标 的评价 、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 目标 的评价 。 () 1教学 目标要全面 教学 目标包括 : 知识与能力 目标 、 过程与方法 日标 、 情感态
3 对教学效果 的评价 、 对教学效果 的评价首先要 考虑各项教学 目标 的达到程度。
此外 , 还要考虑课 堂气氛 的宽松度 、 融洽度和师生 的精神状态 , 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 。师生兴奋 、 进取 、 积
的观察。 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 五个 维度 : 与状态、 参 交往状态 、 思
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 ;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 教学 目标是否合适的—个重要标准 ,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 维状态 、 五个维度 : 组织能力 、 注意中心、 教学机智、 教学态度、 教学境界。 的要求。改革历史教 价标准 , 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 其 2访 谈法 。对学生 、 、 教师 的调查访谈是 一种 有明确评价 目 育科学 , 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 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感悟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感悟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感悟2010年重庆的新课程正式拉开了大幕,通过前后十多天的国培学习和两年来的摸索,我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体会到历史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认识到教学必须立足本校学生实际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现把我的几点体会总结出来,供交流。

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相结合,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标前言讲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指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新课程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和发展学生,因此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由上可见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发展每一位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就我校的设施设备和生源来说,历史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我具体的作法是这样的:第一,学生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即进行预习,通过完成一份较有针对性的学案,做到对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自己做比老师讲效果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讨论才能开展起来;第二,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相关问题,仍然要强调参与;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要求轮流展示,努力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发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篇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信任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生疏,他静静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难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老师必需转变旧的教化教学观念,变更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恒久做个新老师。

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相识。

一.教化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全部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化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看法和价值观,要求培育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育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实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切、学会理解、宽容和敬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学问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学问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变更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老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但更关注的是发觉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留意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相识自己,建立自信。

让他们觉得自己真宏大、很了不得。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变更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状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挥而就,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学问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老师挺宠爱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确定能考一个好成果。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精)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精)

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江苏省兴化楚水实验学校董庆昌一、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曾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了六点阐述,通过研修,我将其理解为三个重点:一是课程实施方面,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是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三是课程评价方面,要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年教学实践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大致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同时 各种角度 的分析也都有 ,这 就需 要学生
有正确 的价值 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 什 么是错 ,这就需要 老师在上课时培养 学
大林 模式 ,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 以从 改革重点和 改革效 果等不 同方 面查
找 资料”。这样每组学 生就只需要找一
变 革 ,同时也能更好 地生 活和学习。
误, 避免走弯路 。同时 , 借鉴历史经验 , 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 现在的
问题 。 1 . 充 分 的课 前 准 备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 生的知识吸收 ,
同时也更重视学生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受的历史影响 。老师在讲课 和课前
共享 ,既节约 了学 生的时间 ,又减轻 了 他们 的压 力 ,也能帮助学生 理解 怎么去 搜集 资料 。课 堂上老师再对 每组提问 , 检查学生 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 引入正 课 ,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 有侧 重点的 去听 ,而且 因为之前 自己做过 预习 ,所
观健康的价值 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 事件 ,正视历史
关政 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 步
的归纳 与分析 。”这就对学生提 出了一
养学生 自主学习与 自主分析 的能力 ,同
时要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 、积极 向上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实验 中学 )
要 求 。知识和 能力 虽然不相 同,但也 不
可分割 。而对 于历 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
值观
生 无法真正
对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看 法 与 思 考
吴承 艮
地做 到搜集 “ 有关 政治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多个省市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西也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轻松应对和开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省外实施新课改的经验,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

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何而起,国家的需要,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

以往,在班级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历史章节知识结构、概念的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

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带来诸如某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少、班级历史学业成绩差距加大等,尤其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苦恼的是:历史学科只是一种应对高考的纯功利性的武器,对历史的思索不是无法开展,简直是没有心思进行。

难怪,学生高考一完,所有我们历史老师认为应该把握的历史就轻易的被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或许是对我们的一个调侃。

当然,新课程教学也有面对高考检验的问题,但它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强行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的有序实行。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不断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历史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启示

历史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启示
田学 流 交
历史新课改教学 中的点滴启示
河北省 沧州市第二 中学 吴艳静 0 10 601
随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开 展 ,高 中各 科 的 教 学 内容 有 了很 大 的
再 次 。多 多关 注 学 术 界 的 发 展 。历 史 教 学 中 有 很 多 的 学 术
改变 。尤其是历史科 目的改革更是大 刀阔斧。由原来 的编 年体 的编书体例变为模块式 教学 ,并且增加 了不少的相关史料 ,使
所以 ,这次课改远不 止是教材的改变 ,其 深度和广度可 以说是 历次课改之最 。就 现行 的人 民版高一历史 教材而言 ,与 以往 的
历 史课 本 相 比较 出现 了以 下 几 个特 点 。
些观点达到普及的 目的 ,不再束之高阁,无人 问津。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 ,光有知识 的储备是不行的 。 还要把 自己的知识 真正的传播 出去, 这样 老师就必须改变过去 的 教学模式 。
可 以通 过 自 己在 网上 、图 书 馆 里 知 识 的获 得 ,对 课 本 知 识 进 行
感 ,从 而 调 动 学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第二 ,培养学生养成 良好 的学习习惯。学习必须讲究方法 , 讲究方法 的真正意义在 于理 性的选择适合个人 的具体 方法 ,故
同学们 应主动构 建适合 自己的学习历 史的方法 。在认 真听讲 、 扎实学 习课 本知识 的同时还 必须利用一切可 以利 用的资源扩大 自己的知识面 ,使历史课本 真的鲜活起来 ,有血 有肉 。学生也
教师作为教学 活动的主体 ,是课 堂学习的领导 。面对 新课 改 的情况 ,对教 师也 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新教 材是 一把 “ 双刃 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 必须有跟上改革的潮流 。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程的有利 因素 , 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 中历史教学 实践 的
研究 。

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 , 以及提 高学 生综合能力 的教学 资源一~基 础知识 、 课文 中的 图表 、 多媒体 教学
平 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关联 的课外知识 等 , 针对个体学
生不 同的特点 , 目的、 有 分层次地发展 多种智力 。 既要发
学取得巨大成效 的根本所在 。 成功的教师除 了教育家这个专业追求之外 , 还应 当 是一个文化综合大家 : 当思想家 , 给灵魂一个高度 ; 当心 理学 家 , 予人生一丝 温度 ; 当哲学家 , 赋生命一 种宽度 ;
础上直接在课 本上做 线或圈的简记 ; 在相应 的文段 旁标
注 问题 ; 以一定 的序号 体现答题 的逻辑 ; 以关 键词 的形 式补记典型实例 ;在 草稿上速记教师关 系 , 营造一 个有助 于充分发挥学 生潜能
某一薄弱方面 ) : 。如 让逻辑一数学智能较 明显 的学生归 纳课 文中的基础 知识 , 构建 知识结 构 网络 , 引导他们 并 从不 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 间的内在联 系 ; 让有语
言天赋 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 问题的看法 ; 让空 间智能 因素发展较好 的学生提取 图表信 息 ; 有人际智 让 能 因素倾 向 的学 生组织课 内学 习延 伸到课外 的一些 活 动; 让音 乐智能较 高 的学生 唱歌 、 演奏乐 曲或解 释曲 中
中 教 参 论窗 学 学 考新 视
浅 谈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广 西桂 林荔 浦 中学( 4 6 0 陆 建韬 560 )
高 中历 史实施新 课程改革 有利于 激发学生 学 习的 主动性 、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 利于培 养学生通 过基础知 有 识 、 本技能 的学 习 , 基 形成 自主构建 知识结构 网络 和提 高 自我教育能力 ; 利于通 过教学 活动实践 , 进学 生 有 促 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 中, 我们 学习、 理解和贯彻新

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粗浅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粗浅认识
运 的人 生理 想 。 在 高 中 历史 教 学 中 如 何 全 面 推 进 新 课 笔 者谈 几点 认 识 。 促 进 教 师 教 育 观 念 和 教 学 方 法 转 变 历 史 课 程标 准提 出 “ 代 性 、 础 性 、 样 性 和 选 择 性 ” 时 基 多 的


原 则 . 求 历 史 教 师 转 变 教 育 观念 和教 学 方 法 。 要 历 史 新 课 程 体 现 出“ 代 性 ” 是 对 历 史 教 学 传 统 模 式 的 时 , 冲击 。 课 程体 现 的 时代 性 。 现 在 课 程 目标 设定 为养 成科 学 新 表 的 历史 意识 。学 习 内 容反 映 社 会 进 步 与 历 史 学 科 研 究 的新 趋 势 与新 成 果 。 程 内 容 呈 现 方 式 和 语 言 注入 时代 气 息 , 程 评 课 课 价 也适 应 社 会 对 新 时 代 人 才 的 需 求 。 学 校 和 历 史 教 师 , 应 各 都 当 认真 研 究 这 个 转 变 , 变 从 课 本 到 练 习册 、 教 室 “ 言 堂 ” 改 满 一 的 状况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与 实 践 能力 的 角 度 , 研 究 在 从 多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中如 何 关 注社 会 发 展 , 如何 关 注 学 生 生 活 , 何 如 关 注学 生 的全 面 发 展 。 历 史 新 课 程 继 续 强 调 “ 础 性 ”设 定 了 “ 维 ” 程 目标 。 基 , 三 课 “ 识 与能力” 知 是课 程 目标 中 的 基 本 要 求 , 够 让 学 生 的 学 科 能 基 本 素 质 得 到 全 面 提 高 , 备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潜 能 。 “ 程 与 方 具 过 法” 的课 程 目标 , 求 教 师 不 仅 关 注 学 生 的 学 习 结 果 , 关 注 要 更 学 生 的学 习过 程 , 培 养 学 生 的科 学 素 养 、 学 方 法 和 实 践 能 以 科 力 , 进 学 生 的 全 面发 展 。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 极其 重 要 的 促 “ 是 课 程 目标 . 师 应 当 把 爱 国主 义 教 育 、 格 品 质 培 养 和 科 学 历 教 人 史 观形 成 相 结 合 , 别体 现 出历 史 学 科 的教 育 功 能 。 个学 校 特 各 和历 史 教 师 都 要 认 真 研 究 和积 极 探 索 ,全 面 落 实 高 中历 史 课 程 目标 。 要偏 废 , 要 落 人 套 路 , 要 流 于 形 式 。 不 不 不 历 史 新 课 程 遵 循 的 “ 样 性 和 选 择 性 ” 则 , 本 次 课 程 多 原 是 改 革 的核 心 之 一 。 史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的3 必修 模 块 、个 选 修 历 个 6 模 块 和 允 许 学 校 开 发 的选 修 五 模 块 ,以 及 教 科 书 选 用 多 样 化 的制 度 . 证 了 教学 多样 性 和学 生 的选 择 性 。 于 相 同年 级 可 保 由 能 进 行 不 同 的 模 块 教 学 , 地 区 可 能 选 用 不 同版 本 的 教 材 , 各 无 论 从 实 现 课 程 目标 的 角 度 还 是 从 综 合 考 试 或 者 高 考 评 价 的角 度 考 虑 。历 史 教 师 都 应 当 以课 程 标 准所 规 定 的 教 学 内容 为 依 据 。 实保 证 教 学 内容 的基 础 性 。 学 校 和历 史 教 师 应 当认 真 切 各 研 究 模 块 教 学 带 来 的 变 化 ,注 意 局 部 与 整体 的 联 系 特 别 是 模 块 形 式 从 过 去 的 通 史 转 变 为 专 题 , 个 模 块 自成 体 系 , 易 给 每 容 学 生 造 成 支 离 破 碎 的 感 觉 。也 由于 模 块 教 学 的 对 象 是 选 择 模 块 的 学 生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相 对 浓 厚 。更 要 求 教 师有 扎 实 的 基 础 , 加 努 力 地 、 造性 地完 成教 学 任 务 。 更 创 二 、 进 学 生学 习方 式 转 变 促 为 了 学 生 的 发 展 。 校 和 教 师 要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进 学 生 学 促 学 习方 式 转 变 。首 先 。 师 要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性 。一 教 方面 . 多样 性 的课 程 设 置 满 足 了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需 要 , 师 要 教 在 指 导 学 生 选 择 课 程 的过 程 中 ,让 学 生 了解 自身 的 需 求 和 兴 趣 , 动建 构 知 识 体 系 。 样 , 生 容 易 形 成 积 极 主 动 学 习 、 主 这 学 个 性 化 学 习 的 状 态 。 另 一 方 面 , 历 史 教 学 活 动 中 , 师 要 关 心 在 教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习 方式 和 学 习 效 果 , 学 创造 性 地 设 计 教 学 活 动 , 导学 生 主动 参 与 、 极 探究 与体 验 。 引 积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点滴心得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点滴心得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点滴心得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有烦恼、有艰辛,但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需要的是积极务实实施新课程。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2、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想赘述,学校一直以来对集体备课都非常重视,历史组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五个人,又同在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体备课,备课组中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使用方面明显不如青年教师;其他四位青年教师教师都刚毕业不久,教龄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她们基本素质好,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这种搭配结构为我们集体备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1、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3、互听互评,总结反思: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点滴心得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点滴心得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心得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出来,如“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象,它强调的是“我教你学,我讲你记”。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进行着生动的或乏味的表演,而我们的学生则充当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观众,课堂上静听默记的有、漫不经心的有、遥遥欲睡的亦不鲜见。

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效率又从何谈起呢?身为历史学科一线教师的我对此深有感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局限于传授和机械记忆历史知识。

显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自主性已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关键。

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呢?我认为,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得转换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巧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采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历史课上有人用笔在桌子上划出阵阵“刺啦”的响声,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齐唰唰的扫向声源处,刚好我们新课讲到农耕经济,我顺势一句:“看,这就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同学们哈哈大笑,一笑了之,包括刚才做小动作的同学也不好意思的笑笑,抬起头,重新坐好开始认真听课。

课堂上并没有发生激烈的争吵,相反,学生在理解的氛围中被提醒,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二、利用小游戏,激发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睡觉、无所适从、做各种小动作等各类虚度光阴的行为,我们的老师常常是仰天长叹:“唉,现在的学生怎么搞的嘛,这么珍贵的学习机会就不知道珍惜!大好的年华就这样在沉睡中消磨掉了!”以前的我,面对此情此景同样是无可奈何,不过,这学期我有意识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比如,上次课堂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有遥遥欲睡的、有已进入梦乡的、有不做笔记却画自画像的,本来新课内容较多,时间有限,要整顿纪律又怕耽误课程进度,情急之下,我就高兴的说:“我们的新课暂放,现在大家一块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说:“好”。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5篇)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5篇)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5篇〕篇一: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一.教育理念的不同精英教育开展成为全人开展的群众化教育1.精英教育开展成为全人开展的群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到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那么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表达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根底性和开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好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那么是隐性的,需要老师在教材中开掘,并结合学生的详细情况在教学中培养。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进步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老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独立阅读考虑。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的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安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才能”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才能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整合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整合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整合的几点认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历史课程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整合,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和知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主要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而通过整合选修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探究和拓展,例如学习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常识的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水平。

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下,学生可能因为对某些历史知识不感兴趣而温习不力,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通过整合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修情况进行课程安排和学业指导,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领域,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历史研究和实践中去。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整合,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提高历史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对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在推进现代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予以重视和实施。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探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历史教育作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入口,对于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
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个困惑:现在历史怎样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笔者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育;新课标;点滴认识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教育也一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

新的理念,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

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

我在教学实际中,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武力统一,“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区别,不采取和平的方式中国就不能统一吗等诸多问题。

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多研读史料,多与同学合作交流。

具体做法是:(1)每节课都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2)科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4)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发展;(5)教师集导演、演员、顾问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和学生一起体验课堂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学、“乐”学。

整个教学流程,师生和谐互动,共同探究历史的真相,进而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整个学习过程,知识与方法交融,智慧与能力碰撞,素质与创新之火点燃了学生生命的激情;
整个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师生共同演绎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

三、髙擎创新旗帜,有效整合教材
新课程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材编排方式的变化,“旧教材”注重通史教学,注重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而“新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排,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学生很难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一节课的设计教师都要从整体着眼,要把每一个独立的子题放在学科知识链条、学生“能力培养场”中进行系统研究,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体系。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

教师要把每节课都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

例如,高一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包括三节内容,这三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其基本线索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将其放到这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向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对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很有益处。

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农民战争的相关史料。

然后对学生总结阶级斗争观点进行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
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课一般会涉及几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大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拓宽知识视野,聚焦社会热点
传统历史教学着重关注的是课堂,至于课堂以外的东西似乎与学生毫无关系,教师很少思考课堂和其外延——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致于课堂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例如,2010年高考的12题考察“五行学说”,教材从未涉及,如果没有生活基础,学生就会“一片茫然”。

为此教师应常组织举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组织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受到了感染。

新课改强调历史教师要用心研究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并恰当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是历史,处处是历史”的道理,教会学生“课内抓效率,课外抓广度”,将历史学习渗透于所有行为中,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历史学习场,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功在教育、利于国人的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它追求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它张扬的是不断地创新完善,而不
是彻底颠覆传统教育,它不是一场否定一切旧的东西的革命,它主张批判继承传统教育中的精华。

相信,新课改一定会改出新视野,改出新境界,改出新精神,改出新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