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运用中对主题与母题的再区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运用中对主题与母题的再区分

摘要:主题和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对主题和母题这两个概念不但要正确地区分,准确地运用,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对主题学做到更好的把握和理解。

关键词:主题学;主题;母题

一、学界对主题和母题概念的界定

主题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主题学自从被纳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就一直处于颇受争议的地位。意大利的美学家克罗齐和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就对其持排斥的态度,而美国的哈利,列文则极力为主题学研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他们都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其做出评价的,难免会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打上时代的烙印。一个有魅力的研究门类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比较文学界出现的主题学研究的“复兴”,以及近些年来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主题学研究存在的意义及合理性。主题学研究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因此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理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很多人认为主题学研究就是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即中心思想,而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同一主题或不同主题的比较研究。这样理解就把主题学研究的对象狭

隘化了。实际上,主题学研究不仅是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作品中母题、情境、“套语”等的研究。在上述的研究对象中。主题和母题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核心,这两个概念是很难区分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最容易被混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辨别,以便在实际中更好地操作。

门罗·c·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命名的东西,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尤金·h·福尔克认为“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情感、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出

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陈傲等在其所编的《比较文学》中认为:“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川、黑夜等。”杨乃乔在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到:“主题是一种概括的判断(包括了价值和情感倾向),而母题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如托尔舍夫斯基所说,是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二是维谢洛夫斯基所说的它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

以上几位国内外学者对主题与母题的定义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根据他们的观点以及我们对主题与母题在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人们都认同的观点。第一,

母题是从故事情节中概括简化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最小叙事单元。它包括主语和谓语,具有强大的生成力;会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家主观色彩的思想立场、人生倾向和价值判断。第二,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最小叙事单元,它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而主题是经由作者处理后,归纳总结出来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如战争本是一个母题,它无所谓好坏,但经过不同作者的处理后,就会有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所以一旦作者赋予母题以倾向性,母题便上升为主题。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如普洛普说民间故事母题功能有三十一个。梅可(paul merker)说约有一百个,法朗哲(elizabeth frenzel)指出西方文学传统只有五十四个母题等等。虽然我们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有无数优秀的经典著作,但总结起来,它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和恨,生和死,喜怒哀乐等。但同一母题的文学作品却可以生发出无数不同的主题,如战争这一文学母题经过不同作家的处理,就表现出了不同的主题:有的歌颂战争的正义性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的则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二、实际运用中的混淆与误读

主题和母题两个概念在理论上很难区分,在实际运用中更易混淆,一方面,有的人把本属于主题范畴的内容归入母题:另一方面,有的人只是简单地凭感觉去判断,而忽视了一些特例。这样就使主题和母题两个概念更加混乱,下面便是二者混淆的几个例子!

(一)研究者对主题与母题的混淆

研究者对母题与主题的混淆主要体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在一些资料和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乱伦主题”“反社会,反人性母题”等,这样的题目,会使我们对主题和母题的区分感到困惑。乱伦是一个文学母题。它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客观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所以“乱伦”是母题而不是主题。“反社会,反人性”是带有主观倾向的价值判断,它一般是从多部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主题,作品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与家庭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很少见的矛盾人物。因此,这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命题应属于主题范畴而不是母题范畴,

(二)读者对主题与母题的片面认识

“父与子”母题在人类文学中由来已久,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的母题,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但在一些资料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这样的题目,如“论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隐喻的‘父与子’主题”“论《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主题”。这时就会有人产生疑问:“父与子”本属于母题范畴,为什么把它当作主题来研究呢?“父与子”到底属于母题范畴还是主题范畴?主题和母题有什么区别?

“父与子”属于母题范畴没有任何疑问,它符合母题的定义和特点,它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是一种历时模式。父与子的关系较多体现为一种冲突与对抗,“父”作为秩序和固守的象征,而“子”则

代表着变化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对于“父亲”权威的维护和抗拒等内容构成了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的内涵,索尔,贝娄小说中隐含的“父与子”文学主题则是对“父与子”这一文化母题的移位与运用,这时“父与子”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父与子”内涵包括“血缘父子”“精神父子”和“异化父子”等几个方面。“父与子”分别代表了美国和犹太两种文化,“父与子”的关系体现出两种文化的关系,揭示出了文化变迁的内涵。这就是其隐喻的“父与子”主题。借助于这几个方面,作者表达了传统与异化、个体与异己的关系,从而体现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深刻思考。

又如,从字面上以及母题与主题的区别来看,“追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行为,应该属于母题范畴,而当我们看到“《雾都孤儿》中的友情追寻主题”或“《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遍寻自由主题的独特性”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又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更容易困惑。因此,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产生一种思维定式,看到“追寻”一词就认为是母题,“追寻自由”已经在追寻的基础上带上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在《雾都孤儿》中,主人公奥立弗生活在不断的追寻中,当奥立弗在生活中再次感到孤独的时候便会离开,去寻求新的友人,这也是奥立弗精神上的追求。《奥吉·马奇历险记》对自由的追寻也是如此。因此,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追寻”母题在这里便上升为“追寻友情”“追寻自由”等主题。

三、避免混淆与误读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