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涵盖《说木叶》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木叶的文化背景、木叶的形态特征、木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2.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木叶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
2.4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练习3.1 填空题(1)木叶的文化背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
(2)木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在文学创作中,木叶象征着_______。
3.2 简答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4.1 课后作业(1)阅读更多关于木叶的文学作品,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以“木叶”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4.2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秋夜》等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评价学生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落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进而引入《说木叶》这篇课文。
6.2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6.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2.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尝试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难点)【学习时间】两课时【课前训练】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 放过 。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教案讲堂导学【学目】1.品尝文中句,理解古代歌中“木叶”意象的意;比“(落)木(叶)”与“ (叶)”的不一样,掌握“木”的特色。
2.认识歌言拥有潜伏示意性的特色,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育学生感悟歌中意象所表出的丰富意,提升歌的欣能力【学】一、背景知“ ”属于文体,本文是文化漫笔(文短);“木叶”是文章,本文是就古中“木叶”意象行剖析理。
“木叶”即“ 叶”,但是古代歌中实用“ ”的,实用“叶”的,就是用“ 叶”的十分少。
因为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人,有着深沉的学养和丰富的想力,因此“ ”与“木”、“ 叶”与“木叶” 、“木叶”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的境界的差,做出了极精的美学辨析,使我古中的精微之有了更深的体察,得我借。
学篇文需要我逐字逐句真、致地,把整篇文章穿起来,各个部分交融通,就能够掌握文意。
二、文学常林庚( 1910 年 2 月 22 日- 2006 年 10 月 4 日),字静希。
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
福建侯人。
人、文史学家,1933 年于清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文学刊物。
1933 年初第一版了第一本自由体集《夜》,此后又先后第一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余》等。
1937 年到厦大学任教十年, 1947 年燕京大学教授, 1952 年到现在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从前以名于世,与家曹禺、小家吴,并称“清三才子”,是有名的唐楚辞研究家。
明清小也很关注,并提出多精粹的。
著有《唐》《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等多部著作。
国家教委教材一等。
第一版《春野与窗》《路集》等六部新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教后学,桃李天下。
2006 年 10 月 4 日林庚先患病逝于北京,享年97 。
三、整体感知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特色?2、前三段“引子”中,古代人多用“木叶”而不用“ 叶”;第7段,“木”与“ ”在形象上一字千里;而 4、5、6 三段是解原由的。
《说木叶》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说木叶》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说木叶》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说木叶》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学目的:本课将主要围绕《火影忍者》中的木叶村展开。
旨在通过讲解木叶村的历史渊源、组织体系、忍术传承等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火影忍者世界的构造体系。
知识点:1.木叶村的历史渊源2.木叶村的组织体系3.木叶村的忍术传承4.木叶村在火影忍者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导学方法:1.课前预习:通过查看火影忍者官方网站、阅读相关漫画、资料等了解木叶村的相关背景知识。
2.课堂引入:通过播放火影忍者中与木叶村相关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木叶村的认识和了解。
3.整理归纳:运用课堂教学,讲解木叶村的历史背景、组织体系和忍术传承等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这些知识点。
4.辅助阅读:配发给学生有关木叶村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木叶村的了解。
5.思考探究:通过对木叶村在火影忍者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探究,使学生对火影忍者世界的构造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6.课后巩固: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顾、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1.木叶村的历史渊源木叶村是火影忍者世界中最为重要的村庄之一。
它的建立历史可以追溯到鸣人所在的第一代火影的时代。
第一代火影创立木叶村,其初衷是为了在火影忍者世界中建立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人类社会。
木叶村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但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之后,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火影忍者世界中的一块文化瑰宝。
2.木叶村的组织体系木叶村的组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下忍”和“上忍”。
在木叶村的组织体系中,“下忍”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上忍”则是少数。
这是因为在木叶村的组织体系中,“上忍”的要求极高,必须同时拥有强大的能力和精湛的技术。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上忍”。
同时,木叶村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暗部”。
暗部主要负责木叶村的情报、研究和特殊任务等方面的工作。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云月间,灼灼( 木叶下,陇( )催木叶,十年征戍( 万应锭( )桅( 漂泊( ) 漂零、完成《导读丛书》P57-58/1-10小题。
)叶中华。
” )首秋云飞。
” )忆辽阳。
” 【基础过关】要求:课前在细致阅读了文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一、字词句积累:注音、朗读。
“袅枭( “皎皎( “亭皋( “九月寒砧 橘( 迢(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 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 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131。
1、 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 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 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 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 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 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 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一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 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及作者;(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木叶的热爱与赞美;(2)认识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作者观点的提炼与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说木叶》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并解释其含义;(3)让学生总结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2)解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3)阐述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分享;(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写作实践:(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3)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 整理课堂笔记,总结文章的基本结构及论证方法;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说木叶分为几段部分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说木叶分为几段部分《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及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
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1)注音:涔征阳(戍())无橘妨颂(())陇招首(徕())得鱼忘落木萧筌萧(())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疏朗()窸窣()迢远()灼灼其华()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 得意忘言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探究案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明确:意象颜色感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疏朗疏落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
【课前寄语】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
3、积累文中引用的诗句。
【知识链接】1、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地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预习展示】1、快速阅读全文。
提示: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2、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们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课时】共1课时【本节学习重点】一、预习反馈(一)作者与作品(二)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三)总体把握文章大意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段: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说明: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7段:小结: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
作者是从古代诗歌中“”(“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
二、合作探究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
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颜色:意境: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颜色: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颜色:意境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树,颜色:意境: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答:(一)合作探究及分组展示(二)精彩点评小结:我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分别记录如下:。
说木叶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味,“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意象的精妙之处;教学重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二、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林庚(1910— 2006)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一)概括各段大意(重点语句动手圈画)(二)根据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划分课文层次四、细读第4、5、6段,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分组讨论)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五、拓展探究:(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拓展练1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木”、“叶”的诗文。
读下面几句诗句,品味这两个意象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 导学(综合整理而成)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入新课: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2、走近作者林庚(把你所了解的林庚的基本情况写下来,结合课本和《课时详解》)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枭琅朗盅蛊燥躁迢诏苕褐竭羯(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袅袅(niǎo)漂泊(bó)不落于言筌(quán)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知识链接: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三、作家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说木叶导学案.doc定稿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1.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
早年以诗闻名,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与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一).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三).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1.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3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四).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五).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六).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的呢?(七).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同学们可以说一说吗?(八).反传统,反“套板反应”,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木叶”这一概念,了解其在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涵;(2)能够分析并欣赏《说木叶》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对“木叶”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说木叶》的内容;(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3)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文化的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说木叶》一文的内涵及作者的观点;(2)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对“木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说木叶》一文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分析;(3)对“木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对“木叶”的认识;(2)简介《说木叶》的作者及其背景;(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木叶”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2. 选取一篇与“木叶”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3.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筛选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
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
(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非常需要的阅读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根据解题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息。
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表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特别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关键词。
多余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照、衬托、旁证的语句。
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照语、映衬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关键词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关键词,展开课堂讨论。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提示:设问句,提示问题点,指向作者的观点。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提示:自问自答,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
“秋风叶落的季节”是关键词,说明“木”的适用场合。
“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总体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提示: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是关键词,说明“木”的艺术特征。
“第一个”是序数词,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这类词语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语言线索。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揭示“木”何以会有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体说明“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原因。
“疏朗的形象”是关键词,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形象化。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线索句,指向作者的观点。
“又”“还”“第二个”同上文照应,形成清晰的语脉。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提示:重点句,“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关键词,具体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进一步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2)用关键词组合答案,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一小题。
问题: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
能力要求:综述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简洁而连贯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
简洁,连贯,完整,是三项具体要求。
课上训练可要求学生根据这三项要求回答问题并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在古典诗歌中,“木”适用于秋风叶落的季节。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形象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有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能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的艺术效果是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使读者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自学讨论,解决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二小题。
问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参考答案:“木”有疏朗的意味,“叶”有绵密的意味。
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
第二课时【课堂讨论】古代诗歌中的“木”字,为何会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关键词: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特质)重点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富于感染性启发性”知识要点:“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
但“木”使人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说明它有木质的形象色彩。
“木”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在人们的想象中,“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暗示着“落叶”。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说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读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
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叶子的树干的“疏朗的形象”(视觉感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叶”使人想起“窸窣(听觉感受)飘零(视觉感受)透些微黄(视觉感受)”的“干燥(触觉感受)”的叶子,甚至感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综合感受)(“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不但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纯是读者的内心体验(心觉感受)。
【能力拓展】1.课文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更显得空阔”。
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谈谈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为什么会引起“悲秋”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诗人茫然纷乱的心情、纷至沓来的思绪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②古语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旅途中见到落叶的情景往往会引起一些感触,如唐朝诗人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强调“他乡树”,表达在异乡见到落叶而自己却不能“归根”(回乡)的孤寂、失落之感。
杜甫“独登台”,见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很容易同他“常作客”于“万里”之外不能“归根”的处境联系起来,而“无边落木”的“空阔”更增添了诗人孤独的感受。
③落叶意味着生命的流逝,流水意味着时间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诗人见到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自然同他的“百年(年老)多病”联系起来,自然会引起韶光易逝、老大无成的感伤。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俯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凄凉和悲怆。
2.在抒情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但也有的时候,作者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表现不同或相反的感情。
例如杜渐坤《落叶》描写了北国和南国落叶的不同景象: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
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思考题:这两幅落叶图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北国的落叶是一幅悲壮的图画。
南国的落叶是一幅伟大而充满希望的图画,“沙沙哗哗”是落叶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南国的落叶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老叶没有悲戚,老叶融入春泥,滋润新叶——落叶已经成为乐观而无私的奉献者的形象。
)3.以“落叶赞”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说木叶》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