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与梗死部位研究进展
- 160 -①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院 吉林 长春 130117②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荣春书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与梗死部位研究进展张宁① 荣春书②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青年脑梗死在世界各国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梗死部位也得到更快速地判断,也发现在既往确定的病因基础上涌现出更多复杂多样的病因。
这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梗死部位的研究,对临床综合判定、治疗及预后起着一定作用。
借此探讨青年患者的病因、不同病因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可在临床工作中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就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梗死部位进行综述。
【关键词】 青年脑梗死 病因 梗死部位 doi:10.14033/ki.cfmr.2024.08.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8-0160-05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ZHANG Ning, RONG Chunshu.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8): 160-164 [Abstract] With the socio-economic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in the world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infarction location has also been judged more quickly, and more complex various etiologies have emerg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ly determined etiology. This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clinical judgment,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of young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tiologies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etc., 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in clinical work, therefore, the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were described and summarised.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Etiology Infarction lo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Graduate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青年脑梗死通常指发生在18~45岁成年人的脑梗死[1],而脑梗死主要是脑部血管循环障碍,发生缺血、缺氧导致脑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出血性梗死120例分析
Mo tp t n s o o p e t re i g o e y tms h e te t n f a tc a ua in t e a y d e s ai t f HI c u l wi wos n n f t s mp o ,t rame to n io g lt r p o s e h h o h n t i ce s te ik f HI o n r a e h rs o .Th e v us f n t n s m oe e e e n he a e wi h mao a a d t e e n r o u ci i r s v r i t c s o s t e tm , n h h M RI o i n t e fr ci ia ig ss r CT ads i i o lnc lda no i .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mor a i crba frt n c nc l n ls f10 css uNn , nZ ogi . Taj e rh g ee rli aci : l i ayi o 2 ae Y i A hnpn c n o i a a s g g i i nn
N uo g a C nr Hun u H sil raj 0 0 0 C h e r oi l et l c e( ah ) opt ,r ni 3 0 6 , h  ̄ a i n a
.
h s o e o hg n r n H ) a eo f r t t ot fhm r ai i aco ( I cm na e am cf t i t
Co cu i n n l so
t e n e i 2 h o s t n we k , te e ut o CT n d es h r s l s f a M RI x mi ain s lfe ai t n. e a n t Wa i v rai o t l o
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
结果: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及控制脑梗死进展性优于对照组。
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急性脑梗死;尤瑞克林;奥扎格雷钠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除溶栓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我院2007年5月~2008年7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尤瑞克林、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l2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标准:①年龄>18岁且<80岁住院患者;②发病48 h以内;③头颅CT或MRI排除脑出血。
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3或>21;②以往有脑肿瘤及其他脑部病变者;③严重心功能不全、慢性肝肾疾病、ALT升高(>正常值的1.5倍)、血肌酐升高(>正常值1.5倍);④近期患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⑤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有过敏者。
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30~80岁,平均(60.30±20.15)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尤瑞克林、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0例。
1.2 方法对照组用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
治疗组用尤瑞克林注射液0.15 PNAU加入生理盐水l00 ml,静滴,1次/d;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14 d为1个疗程。
两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
脑梗死120例临床特点
刘 艳 阎娜娜 (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内词〕 脑梗死; 中青年;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脑栓塞; 基底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1-0147-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1. 066
第一作者: 刘 艳( 1975-) ,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诊 治工作。
可确定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病因应依据 CT,MRI 等 影像学手段进行确定。 1. 2. 2 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使用脱水剂降颅内 压,同时予抗血小板凝聚,辅助以降脂、降纤治疗,同时进行脑 部实时监护。必要时进行高压氧治疗和功能锻炼及早期康复 理疗。治疗的原则是: 控制血糖,血压,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组 织,改善脑微循环。 1. 2.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 标准进行疗效 判 断。如 果 患 者 的 脑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减 少 90% 以上,病残程度评级为 0 则视为基本痊愈; 如果患者的脑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 89% ,病残程度评级为 1 ~ 3 级 视为显著 进 步; 如 果 患 者 脑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评 分 减 少 18% ~ 45% ,视为进步; 如果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 18% 以内,或增加在 18% 以内,视为无变化; 如果患者的脑神经功能 缺损评分增加 18% 以上,视为恶化。临床脑神经功能评分标 准: 总分为 45 分,轻型: 0 ~ 15 分,中型: 16 ~ 30 分,重型: 31 ~ 45 分。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4. 0 统计学处理软件,数据资料 以 x ± s 表示,使用 t 检验。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邢成文
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邢成文发布时间:2023-07-15T08:12:26.5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8期作者:邢成文[导读]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021年6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B组,均予以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联合丁苯酞治疗,并就疗效展开对比。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及自理能力评分B组均高于A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青海仁济医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021年6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B组,均予以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联合丁苯酞治疗,并就疗效展开对比。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及自理能力评分B组均高于A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丁苯酞;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局部缺血、缺氧所致,在缺血、缺氧的十多秒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就会发生电位改变,从而发生短暂的死亡,随着抢救时间的延长,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从而造成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他汀类药物。
尽管有一定效果,但是单独应用疗效欠佳,故还要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以提升疗效。
其中丁苯酞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部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被临床广泛应用到脑梗死患者中。
而本次为了进一步提升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特将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021年6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B组。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次,1次/d,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滴,1次/d,胞磷胆碱注射液0.75静滴,1/日,疗程14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ml/次,2次/d,共14天,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成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93.3%,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81.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于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显著的治疗成效,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理想治疗方案,适于在临床推广和普及。
标签::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现在临床的常见疾病,急性脑梗塞就是其中一种。
该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而且脑梗死后存活的患者中7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如何有效的治疗该疾病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丁苯酞是一种线粒体保护剂,主要作用为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将此运用到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效,为有效验证其疗效,我们以此为研究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7±5.3)岁;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3±6.2)岁。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刍议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一旦患病便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若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不仅提高了该病风险系数,还提升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影响[2]。
而有临床研究证明,循征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重要地位[3]。
为证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9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近两年收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刍议,按照患者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效果组。
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0.4±4.6)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5.3±2.1)年。
效果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0.2±4.3)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2.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基础护理;效果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实施循症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和康复训练护理。
首先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医护人员应表现出热情主动的状态;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和紧张等负面心理,若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时相关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让患者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同时耐心积极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缓解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合理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其次是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實际情况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性的饮食方案;提高患者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最好保证食物呈半流质状;禁止食用一些高热量和高脂肪的刺激性食物,防止患者血压反复上升的现象。
_步长脑心通_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步长脑心通"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王卫华葛伟张永葆【摘要】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四周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步长脑心通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具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脑心通作者单位:238000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步长脑心通"是咸阳脑血管病研究所根据祖国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研制的口服胶囊制剂,在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我们在临床上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岁 ̄75岁,平均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者3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
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3岁 ̄75岁,平均年龄59岁,合并高血压者34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2例。
两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及病程、病情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均经CT或MRI证实。
②发病时间≤72h。
③年龄在40至75岁之间。
2、排除标准:①CT或MRI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
②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
③严重的肝、肾、心脏及血液等系统疾病。
④年龄<40岁或>75岁。
⑤发病时间>72h。
三、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刺五加注射液"200ml静滴,每日一次,并给予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
观察组入院后即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01)一次四粒,一日三次,口服,四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所有病例均给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四周后再次给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复查血液流变学。
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
陕西医学杂志 2008 年 8 月第 37 卷第 8 期 病人 , 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 断标准 且符合下列条件: ①头颅 C T 除外脑出血; ② SB P ≤ 180mm H g, SD P ≤110m m H g; ③具有出血史、 溃 疡病史, 近期手术, 肝肾功能不全, 使用抗纤溶药物者 除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男 38 例, 女 22 例, 年龄 42~ 75 岁, 平均 58. 3 ± 7. 5 岁; 对照组男 34 例, 女 26 例 , 年龄 39~ 80 岁 , 平均 57. 9±9. 2 岁。两组 患者在年龄、 性别、 病情程度、 治疗时间、 并发症等方面 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应用 常规治疗 ( 调整 血 压、 血糖、 血脂, 口服尼莫地平、 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 ) 基础上给予血塞通 , 胞二 磷胆 碱, 维生素 C 等静滴 , 1 次�d , 连用 14d。 治疗组同时给予长春西汀 20m g 加入 生理盐 250m l, 静脉滴注 1 次 �d, 疗程 14d。 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制订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 5 月第 14卷第 13期 (旬刊 ) JPMT, May . 2007, Vo l . 14, No . 13 ( Issued Every Ten Days)
症的概率较高 ,有助于肝病合并 出血 的诊断和治疗 ,且对判断 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患者 的疗效 、 出 血倾向的 监测都 具有非 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炎凝血指标 相关研 究 [3 ]认为 PT的相 关性最好 、 敏感度最高 。 因此 ,血 浆 PT值对 了解肝 脏疾病患 者病情变化 、 预后判断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3 应用于妊娠 妊娠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增加 ,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 表明妊娠期纤溶活性降 低 , 机体内环 境的凝 血 — 抗凝 血调节 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 。在 异常情 况下 , 如弥散 性血管 内凝血 (D IC )的发生 ,则由于产妇血液的 高凝状态 ,在内源 性及外源 性触发瀑布机制方面 ,有其 特殊的因 素 。内源 性途径 触发因 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 低 血容量及 宫腔内 感染 。外 源性途 径触发因素有 胎盘 早剥 、 羊 水栓 塞 、 存留 在宫 腔内 的死 亡胎 儿、 高渗盐水引产 、 宫腔内 感染 、 葡萄 胎及植 入性胎 盘等 。这 些病因导致组织损伤 ,组织凝血 活酶 类促凝物进入母血 ,引起 DI C,消 耗大量凝血因子 ,同时 血小板 减低 , 凝血 功能障 碍 ,出 血倾向增加 [ 4] 。因而在产妇分娩 过程中 有异常 出血时 ,应引 起高度重视 ,要及时排 除 D I C 的可能 ,及时检查 PT、 Fbg、 D2 二 聚体含量及血小板数 量 。当 PT缩 短或延 长 3 s 以上 呈动态 变化 ,必须进行实验室 动态 监测 。 总 之 ,产妇由于某些特殊生 理的高凝因素 ,在分娩 过程 中及时监测 PT 、 APTT、 Fbg及血小 板和纤溶的相关指标 , 对产 妇异常出血的抢救至关重要 。 4 应用于脑梗死 脑梗死 ( C I)患者血栓形成过 程中 , 致使 血浆中 Ⅴ、 Ⅶ、 Ⅹ 等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 肝脏合 成凝血 因子的 速度和 数量不及 消耗 ,导致患者血浆中上述因子 减少 或活性及功能的改变 ,成 为 C I患者 PT延长的原因之一 。因人体内存在与凝血 系统 相 抗衡的纤溶系统 ,机体形成血栓 后 ,纤溶系统此时发挥保护作 用 ,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 ,血栓的溶解使斑块破裂处创面 重新暴露 ,又成为血栓再形成诱 因 ,而且斑块破裂处富含血小 板 ,机体自溶栓使已覆盖的血小 板重 新暴露 ,血小板释放的血 小板第 Ⅵ 因子对肝素的灭活作用 ,使 肝素失去抗凝作用 ,这也 为血栓再形成提供条件 。随着血 栓溶解 ,血栓 结合的 凝血酶 也被释放出来 ,增加局部和血循 环凝 血活性 ; 机体残留的血栓 具有高度致栓性 ,是 血栓扩 大和再形 成的根 源 , 因此 , 本应起
脑出血急性期120例血压变化的观察及护理
华北煤炭医学 院学报 2 0 08年 1 月第 1 1 0卷第 6 期
JN a hn ol e i l nvrt 20 oe br1 ( ) o hC i C a M dc ie i 0 8N vm e,0 6 a aU sy
卒 中单元 是一种 多元化 的病 房管 理模式 , 药物治 疗 、 其 护
的治疗需求上 , 而更重视病 后的恢复效 果。患者迫切 需要 关于 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康复 、 病情咨询及有关药物的作用 、 副作 用等 知识 , 而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早 日康复。 从
脑出血急性期 10例血压变化的观察及护理 2
刘 文丽
(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济 宁 224 ) 70 9
药物副反应 发生。脑 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 1 8例患者 中, 3例 除 因及其治疗 、 护理措施 , 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 树 增强患 者疾病预
参考 文 献
[ ] 王拥军. 1 卒中单元的模式及建立 [ ] 中国医刊 , 0 , ( ) 1 J. 2 43 1 : 0 9 2
药杂志 ,0 22 ( )5 6 20 ,2 6 :3 ( 0 8—0 20 6—1 收稿 ) 岳静玲 1 ( 编辑 )
差异非常显著 ( < .1 ; P 0 O ) 血压升高 组与血压较高组的差异 也
非常显著(P < .1 。 00 ) ( 17 ; 4 . %) 重型 , 中度 昏迷 , 完全性偏瘫 , 灶侧瞳孑 散 大 , 3 3 护 理 病 L 共 3 例( .% ) 极重型 , 昏迷 , 75 ; 深 完全性偏瘫或去大脑强直 , 双侧瞳 3 1 一般护理 脑 出血 患者应 绝对 卧床 休息 , 量减少搬动 , . 尽
孑 散大, L 有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 , 1 (2 5 ) 共 5例 1.% 。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
滴 ,0d为一疗程。结果 1
管病的药物。
应用 降纤 酶治疗缺 血性脑
血管病 , 起效快 , 程短 , 疗 有效率高 , 无一例 副反应 发生 。显示 降纤酶 是一种安 全 、 有效 治疗缺 血性脑 血
【 关键词 】 降纤酶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治疗效果
急性缺 血 性脑 血 管病 ( CD) A I 是高 血 压 常见 并 发症 之
上述 作用激活 了纤维蛋 白酶原转化为 纤维蛋 白溶酶 , 达到溶
解 血栓的作用 。它选择性 地作用于血浆纤维蛋 白原 A 链末 本组 患者共 10例 , 6 2 男 8例 , 5 女 2例 , 年龄 端的肽链 , 纤维蛋 白原分 解 为纤维 蛋 白单体 , 而有 效地 使 从 降低 血浆纤维蛋 白原浓 度 , 降低 血黏 度 , 止血小 板血 栓 的 阻
社 ,9 3 9 19 3 19 :7 -7 .
2例脑出血均发生在老年 人使用 20万 U时 , 0 故对 老年 A MI
者慎用 2 0万 U, 0 以免诱发脑 出血。 虽然 A MI自然病死 率随年龄增加而 升高 , 且溶栓治疗也
不能改变这一趋 势 , 便溶 栓者 病死 率较 同龄 不溶 栓者 为低 。
有较大价值 , 并与 同龄不 溶栓者相 比近期预 后大为 改观 。因
本资料显示 ,0 10万 u组 再通 率 、 死率 与 10万 U组 病 5 相近 ( P> .5 , 均 0 0 ) 且无重度 出血 发生 , 故认 为 U 0 K 10万 U
是老年人安全 有效 的剂量 。由于 20万 U组 的再通率 与 10 0 0 万 U、5 10万 u组无显 著性 差异 , 死率 反 高于后 两组 ( 病 P>
形成 。但 对患者 的止血 、 凝血功 能无不 良影 响 。故本 药具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120例临床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120例临床分析【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
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
本组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动、静脉溶栓均有效;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早期致残率低;动脉溶栓受条件和技术限制;静脉溶栓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开展。
【关键词】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分析【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3—01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指脑动脉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和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复发率高。
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
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
两者间比较各有利弊,前者相对无创、风险小,但时间窗较短;后者创伤大,但时间窗相对较长。
现将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适应症选择:静脉溶栓的年龄选择标准为18-80岁;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3小时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下,可考虑静脉溶栓。
所谓的充分影像学支持是指经急诊平扫ct、ctp、mr等影像学检查排除栓塞、出血、梗塞后出血等情况,同时证实有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银杏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银杏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将120例脑梗塞患者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银杏叶片,治疗周期为30天,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NIHSS及ADL评分变化,分析联合给药方案的效果。
结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和88.3%,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研究组患者30天治疗后,NIHSS及ADL评分优于对照组。
结论:银杏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用药方案,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脑梗塞;银杏叶片;疗效;氯吡格雷片【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04-02脑梗塞是由于部分机体病变或特殊原因造成的大脑局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塞与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等常见疾病密切相关[1-2]。
脑梗塞临床症状包括昏倒,行动、语言及智力障碍等,脑梗塞无特定发病年龄段,高发于45~70岁[3]。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提示银杏叶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胆固醇、增加血管通透性等功效,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是治疗脑梗塞的良药。
氯吡格雷为常见的血小板抑制剂,可有效降低血管内血栓的形成[4]。
我院利用银杏叶片联合氯吡格雷片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脑内大面积出血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及研究组60例,入组患者基线数据无差异。
1.2 治疗方法给药方案: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片(规格:50mg),首剂量4片,后一次1片,一日1次;研究组加服银杏叶片(规格:0.25g),一次1片,一日3次。
治疗周期30天,记录指标包括治疗效果,NIHSS和ADL评分,统计数据,比较差异。
1.3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病症基本消失,NIHSS为治疗前9%以内;显效:临床病症得到缓解或消失,NIHSS为治疗前10%~46%;有效:临床病症得到改善,NIHSS为治疗前45%~92%;无效:临床病症未得到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NIHSS为治疗前82%以上。
12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误诊分析
师对后 循环缺血认识 不足 ,在诊治过程 中未及时 的请 神经 内科专科 医 师会诊导致误诊 也是误 诊的重要原 因之一 。
在缺血性脑 血管病 中,临床医师对前 循环 闭塞性疾病 关注较多 ,
当患者 因肢体偏瘫就诊 时都能得到及 时的诊断和治疗 。当患者 以头 昏 行走不 稳为主诉 时易被 误诊为其他疾病 。对急性后循环 缺血事件 的研
好发于桥脑 、中脑和丘脑 。③动 脉粥样硬化是后 循环缺血最常见 的血
管病理表现 。高 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心脏病 是后循环缺血 患者 的常见基础病变 ,当后循环缺血 发作时易 出现血压血 糖波动及诱 发心
脏病 史可能 ,这 也是临床医师容易 被原发疾病误诊 的原因 ,但是 也可 以作为提示注意排 除有无后循环缺 血的依据 。后 循环 缺血 中多有 头昏 或眩晕 症状 ,当患者 既往有颈椎病 发作时很容易受 既往病史干扰 而误 诊 。本 研究 中女性 多于男性 ,更年 期女性 以头 昏为主诉时多伴 随全 身
2讨
论
后循环缺 血的主要病 因和 发病 机制 _ 6 _ :①栓塞是后循环 缺血 的最
常见发 病机 制 ,约 占4 0 % ,栓子 主要来 源于 心脏 、主动脉 和椎一 基 底
动脉。最常见栓 塞部位是椎动脉颅 内段和基底动 脉远端。 ②穿支 小动 脉病变 ,包括 玻璃样变 、微动脉瘤 和小动脉起始 部的粥样硬化病 变 ,
和或D S A明确有后循环 血管基 础病 变。 1 . 3研究方法 :回顾性 分析 1 2 0 例误诊病例 的主诉 ,症状 ,发病时 间, 既往史 ,误诊疾病和确诊疾病 定位。 1 - 3 . 1主诉 分析 :9 7 例 以头昏 ,眩晕为 主诉 ( 8 0 %) ,1 0 例 以突发意识不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5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两组均进行ess评分,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均进行血压监测,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监测患者是否不良反应。
结果: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88.33%;其中治愈率治疗组63.33%,对照组4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基础的常规治疗,如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给予抗血小板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对于合并有感染的患者还应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以外,每位患者均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到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静滴2次。
在患者用药期间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的监测。
患者用药治疗14天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于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的是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血脂(tg、ch、hdl、ldl、apoa、apob)、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进行ecg、头ct或mri检查。
用药开始的第1~15天为观察时间;治疗前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有无其他伴发性疾病;在治疗前、后第15天各进行1次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随时记录药物的合并使用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于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及恢复情况。
疗效评定:使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进行评定。
按治疗前后缺损分值的改善程度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以下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本恢复,ess评分减少8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大部分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ess 评分减少61%~8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部分恢复,ess评分减少21%~60%;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不明显,ess评分减少低于20%;⑤恶化:症状加重或死亡。
舒血宁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舒血宁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舒血宁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舒血宁组基本痊愈46例(76.7%),总显效率92%,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33.3%、50%、80%)。
舒血宁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舒血宁;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
银杏叶制剂舒血宁注射液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梗死区血液供血。
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
为寻求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1 年12月应用天然、安全、有效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证实;发病1周内;首次发病或既往曾有发病史但无神经功能缺损;无其他出血性疾病。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年龄40-82岁,平均67.5岁。
对照组60例,年龄38-83岁,平均68岁,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高危因素、梗死部位、面积大小、发病至诊治时间、并发症等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治疗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2004,批号:10110563 2ml/支)20ml加入250ml NS,静脉滴注,1次/d。
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一日两次长春西汀15mg加入静滴。
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4mg加入500mlNS,静脉滴注,1次/d,共15d),酌情给予纠正水肿、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
本组120例患者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04例预后良好,13例预后较差,3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
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预后clinical analysis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infarction(hi)tian p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center hospital of yu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 yuncheng0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cause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infar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 infarction patients. result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period of 4 days to 2 week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ave relations with large areas of infarction,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atrialfibrillation, diabetes mellitus,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soon on.120 cases of hi were confirmed by using head ct or mri and after treatment,the prognosis is favorable in 104 cases. 13 cases is not good and 3 cases died from complications as heart failure ,renal failure,etc.conclus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s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 which affects patients’prognosis,and they needs the dynamic observation with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andct/mri. adjusting the treat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its prognosis.【key words】hemorrhagic infarction;prognosis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1]。
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通过ct/mri及时发现脑梗死区域的继发性出血并对其进行诊治,对预防及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我院自2000.1-20010.1以来收治的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
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2岁,平均68岁。
冠心病合并房颤27例,高血压病史65例,糖尿病史18例,风心病史4例。
1.2临床表现本组120例患者中有67例在治疗期间表现为原有脑梗死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有44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加重,有9例患者治疗后症状还有所改善,但ct复查时发现脑梗死区内有出血性转化。
1.3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2次或2次以上头颅ct/mri检查,其中大面积脑梗死57例,小面积梗死54例,腔隙性梗死9例。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79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7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25例,小脑梗死9例。
1.4治疗方法: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分型,对血肿型患者即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扩血管和扩容药,根据情况应用脱水剂及脑保护等治疗。
对非血肿型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药,适当应用活血化淤中药及脑保护,并密切ct复查。
2结果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全部病例中有79例痊愈出院,21例较入院时有显著进步,17例较入院时有进步但仍有较明显神经功能缺损,3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
3 讨论3.1 病因及发病机制3.1.1发病率脑梗死后影像学检查中hi的发现率为20~43%不等[2],尸体解剖后发现率可高达71%[2,3]。
发病时间多在梗死后4天~2周。
3.1.2危险因素 hi的危险因素包括:(1)部位、面积: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大面积脑水肿是hi的独立危险因素[4];(2)血糖升高:高血糖可以加重局灶缺血性脑损害,使梗死面积增大,加重脑水肿,而且可以使梗死后出血量增多[5];(3)血压升高:有人认为血压升高与颅高压有关,血压波动是造成hi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可能是因为相对高的血压使梗死灶周围血管内的压力增高,从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6];(4)年龄:田成林等[7]发现60岁以下患者的脑梗死较60岁以上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5)抗凝溶栓、扩容、扩血管药物的应用:有人认为抗凝溶栓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并无益处,且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本组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且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或者糖尿病、房颤等病史,溶栓后出现的hi有15例, 其中2例发病时间超过12h, 说明溶栓、抗凝治疗增加了hi的发现率,且对于梗死面积大、血压、血糖未得到控制的患者, hi的发生率高。
3.1.3发病机制研究报道,发生hi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脑血管栓塞后栓子破裂、溶解或因远端血管麻痹后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的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高压血流进入后使该处血管破裂形成hi;(2)侧支循环开放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后,由于梗死灶周围反应性水肿,使梗死灶周围毛细血管(cap) 受压而发生缺血坏死和内皮损害,病程第2 周脑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开放,易发生坏死cap 破裂引起梗死周围点状或片状出血;(3)新生毛细血管;(4)炎性栓子栓塞。
3.2临床特点3.2.1临床表现:hi可分为三型:(1)轻型hi发生时间晚,多在脑梗死7~8天后发生,出血后原有的症状及体征及预后无明显加重;(2)中型hi多在脑梗死后4~7天发生,出血后原有的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加重,预后尚可;(3)重型hi多发生在脑梗死3天内,原有症状和体征突然加重,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及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重者可出现脑疝而死亡。
3.2.2ct/mri表现:ct平扫可见在梗死的低密度区出现高密度病灶,多为散在斑点状、斑片状,单发或多发,亦可呈较大片状血肿。
依出血部位可分中心型、周围型和混合型,依出血灶的大小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血肿型可出现明显占位征象,甚至破入脑室系统。
hi在mri上主要根据hi的发生部位分为4型,ⅰ型(脑叶hi):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形态主要为脑回状、斑片状。
ⅱ型(脑深部):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形态主要为斑片状、线状。
ⅲ型(小脑hi):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形态主要为斑片状、线状。
混合型(ⅰ型+ⅱ型):以上三种类型的任意混合。
3.2.3诊断: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病情加重表现, 或者症状好转后再一次加重, 应高度怀疑hi,应及时行ct/mri检查, 复查ct梗死灶内出现出血灶, 结合病史不难诊断。
由此来看,随着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变化情况, 适时进一步ct/mri 复查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不但可以了解脑梗死的进展情况,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有无继发性出血, 有利于对患者的有效诊疗。
由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容易继发出血, 因此, 对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的患者, 发病2周内, 应常规复查颅脑ct/mri, 以免漏诊而耽误患者的治疗。
3.3治疗3.3.1确诊发生hi后,应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扩管药及扩容药,以免加重出血。
3.3.2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防治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以及给予脑细胞保护剂,调整血糖及血压(血压保持在原来水平的85 %左右或维持在150/90mmhg左右) 等。
3.3.3对重型hi可考虑在发现hi的3~7天后适当应用止血药,防止出血加重,但不能长期使用大剂量,否则容易形成继发血栓。
对出血量较大的血肿型患者经保守治疗无好转,而无手术禁忌证时,可考虑施行血肿引流术或清除术。
3.3.4干预危险因素:(1)发病3h以内的脑梗死如无禁忌症,应积极溶栓治疗,尽快恢复血流,可挽救濒死的神经细胞,减轻细胞水肿,避免hi发生。
对于发病3~6h的脑梗死慎用溶栓,6h后则不宜溶栓,以免增加hi的发病率;(2)对症状严重,梗死面积较大者,特别在发病后1~2 周内避免使用抗凝药,以免发生hi;(3)高血糖可加重脑水肿,增加出血机会,故对较大面积梗死者多考虑胰岛素适量控制高血糖。
综上所述,脑梗死病人有并发出血的危险,尤其是存在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严重、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者,轻型患者虽预后较好,但不排除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甚至抗血小板治疗时,出现出血量加大,所以需要定期复查ct或mri以便及时发现hi和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lyden pd,zivin ja.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mechanisms and incidence[j].cerebrovasc brain metab rev,1993,5(1):1-16.[2]silva y,leira r,tejada j,et al stroke,2005,36(1):86-91[3]larrue v,yon kummer r,muller a,et alstroke,2001,32(2):438-441[4]okada y,yamaguchi t,minematsu k,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in cerebral embolism.stroke,1989,20(5):598-603.[5]alvarez sabin j.morma ca,moteaner j,el a1.effects of admissionhyperglycemia on stroke outcomne in reperfus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eator-treated patients[j].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