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教师版)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类型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类型
初中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1.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求某个几何图形的最大面积或最小周长,如矩形、三角形等。
求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即顶点的坐标。
2.极值问题:
求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求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求二次函数的最
值等。
3.最优化问题:
求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路径问题,如两点之间的最短
路径、最快速度等。
4.最长边最短边问题:
求三角形的最长边或最短边,如用三根木棍构成三角形,求
最长边的长度。
5.相等问题:
求两个几何形状中的某个参数,使得它们的某个关系成立,
如求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角度等。
这些问题类型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几何定理
来解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基本的几何概念和定理,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最值问题。
通
过多做练习和思考,培养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 几何最值问题——线段和最小问题
A
A'
M
l
N
k
B
AM+MN+NB最小
M
N'
N
P QP Q
l
M' MP+PQ+QN最小
当堂反馈:
1.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6,△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 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
A. 2 2
C B. 3
C. 4
D. 4 2
当堂反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九年级下册 几何最值问题——线
段和最小问题
几何最值问题
在平面几何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 图形的周长或面积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几何最值问题.
基本模型一:两定点在一直线同侧确定单动点问题
直线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流,一骑马将军从A地出发,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驻地.他应沿怎 样的路线行走,使路程最短?请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14 2 = 4 .
2 33
D(1,m)
12 D
B 3 4x
基本模型二:两定点在两直线内侧确定双动点问题
如图,一骑马将军从A点出发,先到草地边MN处牧马, 再到河边PQ处饮马(MN、PQ均为直线),然后回到驻 地B处,问将军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使整个路程最短? 请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A'
AC+CD+DB的最小值
解:1.作点A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 2. 连接A 'B,交直线 l于点P;
3. 连接AP.
∴将军沿A P B的路线行走, 路程最短.
第11讲 平面向量中的最值范围问题(教师版)
第11讲 平面向量中的最值范围问题题型一 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确定参数的值、取值范围问题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向量坐标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点用坐标表示,利用坐标相等列方程,寻找变量的等量关系,进而表示目标函数,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1】已知1,60,OA OB AOB OC OA OB λμ==∠=︒=+,其中实数,λμ满足12λμ≤+≤,0,0λμ≥≥,则点C 所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由题:1,60,OA OB AOB OC OA OB λμ==∠=︒=+,作2,2OP OA OQ OB ==,OC 与线段AB 交于D ,设OCxOD =,如图:OC OA OB λμ=+,0,0λμ≥≥,所以点C 在图形QOP ∠内部区域,根据平面向量共线定理有,1ODmOA nOB m n =++=,,1OC xOD xmOA xnOB m n ==++=,OC OA OB λμ=+,所以,xm u xn λ==,12λμ≤+≤,即12xm xn ≤+≤,即12x ≤≤,OC xOD =,所以点C 所在区域为梯形APQB 区域,其面积1122sin 6011sin 6022APQB OPQ OAB S S S ︒︒∆∆=-=⨯⨯⨯-⨯⨯⨯=,故选:B 【玩转跟踪】1.已知RtABC ,3AB =,4BC =,5CA =,P 为ABC △外接圆上的一动点,且AP xAB y AC =+,则x y+的最大值是( )A .54B .43C .D .53【答案】B 【解析】解:以AC 的中点为原点,以AC 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BC △外接圆的方程为2225()2xy +=,设P 的坐标为55cos ,sin 22θθ⎛⎫⎪⎝⎭,过点B 作BD 垂直x 轴,∵4sin 5A =,3AB = ∴12sin 5BD AB A ==,39cos 355AD AB A =⋅=⨯=,∴5972510OD AO AD =-=-=,∴712,105B ⎛⎫-⎪⎝⎭,∵5,02A ⎛⎫- ⎪⎝⎭,5,02C ⎛⎫⎪⎝⎭∴912,55AB ⎛⎫= ⎪⎝⎭,()5,0AC =,555cos ,sin 222AP θθ⎛⎫=+ ⎪⎝⎭∵AP xAB y AC =+∴555912cos ,sin ,22255x θθ⎛⎫⎛⎫+=⎪ ⎪⎝⎭⎝⎭ ()9125,05,55y x y x ⎛⎫+=+ ⎪⎝⎭∴559cos 5225x y θ+=+,512sin 25x θ=,∴131cos sin 282y θθ=-+,25sin 24x θ=, ∴()12151cos sin sin 23262x y θθθϕ+=++=++,其中3sin 5ϕ=,4cos 5ϕ=,当()sin 1θϕ+=时,x y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514623+=,故选:B .2.在矩形ABCD 中,AB=1,AD=2,动点P 在以点C 为圆心且与BD 相切的圆上.若AP =λ AB +μAD ,则λ+μ的最大值为 A .3 B .2CD .2【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0,1,0,0,2,0,2,1,,A B C D P x y ,易得圆的半径r=,即圆C 的方程是()22425x y -+=, ()()(),1,0,1,2,0AP x y AB AD =-=-=,若满足AP AB AD λμ=+,则21x y μλ=⎧⎨-=-⎩ ,,12x y μλ==-,所以12xy λμ+=-+,设12x zy =-+,即102x y z -+-=,点(),P x y 在圆()22425x y -+=上, 所以圆心(2,0)到直线102xy z -+-=的距离d r ≤≤,解得13z ≤≤,所以z 的最大值是3,即λμ+的最大值是3,故选A.3.如图,点C 是半径为1的扇形圆弧AB 上一点,0OA OB ⋅=,1OA OB ==,若OC OA OB x y =+,则2x y+的最小值是( )A.B .1 C .2D【答案】B 【解析】 由题:OC OA OB x y =+,点C 是半径为1的扇形圆弧AB 上一点,则0,0x y >>,则()22OC xOA yOB=+,即()()2222OC xOA yOBxyOA OB =++⋅,0OA OB ⋅=,1OA OB ==化简得:221xy +=,令cos ,sin ,[0,]2x y θθθπ==∈,2sin 2cos ),sin [0,]2x y θθθϕϕϕϕπ+=+=+==∈因为[0,]2πθ∈,[0,]2πϕ∈,2πϕθϕϕ≤+≤+,sin()θϕ+先增大后减小,所以sin()θϕ+的最小值为sin ,sin()2πϕϕ+较小值,sin()cos 2πϕϕ+==即sin()θϕ+,所以2)x y θϕ+=+的最小值为1.故选:B题型二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范围问题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它们的夹角为θ,把数量cos a b θ⋅⋅叫做a 和b 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 b ⋅.即a b ⋅=cos a b θ⋅⋅,规定00a ⋅=,数量积的表示一般有三种方法:(1)当已知向量的模和夹角时,可利用定义法求解,即a b ⋅=cos a b θ⋅⋅;(2)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 =(x 1,y 1),b =(x 2,y 2),则a ·b =x 1x 2+y 1y 2;(3)运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将数量积的两个向量用基底表示后,再运算.【例2】【2018年天津理科08】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B ⊥BC ,AD ⊥CD ,∠BAD =120°,AB =AD =1.若点E为边CD 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A .B .C .D .3【解答】解:如图所示,以D为原点,以DA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DC所在的直线为y轴,过点B做BN⊥x轴,过点B做BM⊥y轴,∵AB⊥BC,AD⊥CD,∠BAD=120°,AB=AD=1,∴AN=AB cos60°,BN=AB sin60°,∴DN=1,∴BM,∴CM=MB tan30°,∴DC=DM+MC,∴A(1,0),B(,),C(0,),设E(0,m),∴(﹣1,m),(,m),0≤m,∴m2m=(m)2(m)2,当m时,取得最小值为.故选:A.【玩转跟踪】1.【2017年新课标2理科12】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为平面ABC内一点,则•()的最小值是()A.﹣2 B.C.D.﹣1【解答】解: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以BC中点为坐标原点,则A(0,),B(﹣1,0),C(1,0),设P (x ,y ),则(﹣x ,y ),(﹣1﹣x ,﹣y ),(1﹣x ,﹣y ),则•()=2x 2﹣2y +2y 2=2[x 2+(y )2]∴当x =0,y 时,取得最小值2×(),故选:B .2.已知腰长为2的等腰直角ΔABC 中,M 为斜边AB 的中点,点P 为该平面内一动点,若2PC =,则()()4PA PB PC PM ⋅+⋅⋅的最小值为( )A .24-B .24+C .48-D .48+【答案】C【解析】以,CA CB 为,x 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0,0),(2,0),(0,2),(1,1)C A B M ,设(,)P x y ,则(2,),(,2)PA x y PB x y =--=--,(,),(1,1)PC x y PM x y =--=--,(2)(2)PA PB x x y y ⋅=----2222x x y y =-+-,PC PM ⋅=22(1)(1)x x y y x x y y ----=-+-,∵2PC =,∴224x y +=,设2cos ,2sin xy θθ==,则2cos 2sin )4x y πθθθ+=+=+,∴x y -≤+≤()()4PA PB PC PM ⋅+⋅⋅2(4224)(4)2(4)x y x y x y =--+--=+-,∴x y +=()()4PA PB PC PM ⋅+⋅⋅取得最小值24)48=-故选:C 。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存在性问题(word版+详解答案)
几何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考题研究】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从历年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型分析来看,经常会考查到距离或者两条线段和差最值得问题,并且这部分题目在中考中失分率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几何最值问题再教材中虽然没有进行专题讲解,到却给了我们很多解题模型,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进行压轴训练是必要的。
【解题攻略】最值问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而线段和(差)问题,要归归于几何模型:(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如图1).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台球两次碰壁”或“光的两次反射”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如图2).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一般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就是第三边的长.如图3,PA与PB的差的最大值就是AB,此时点P在AB的延长线上,即P′.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有时候求函数的最值更方便,建立一次函数或者二次函数求解最值问题.【解题类型及其思路】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典例指引】类型一【确定线段(或线段的和,差)的最值或确定点的坐标】【典例指引1】(2018·天津中考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 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8,4),将该长方形沿OB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点D,OD与BC 交于点E.(I)证明:EO=EB;(Ⅱ)点P是直线OB上的任意一点,且△OPC是等腰三角形,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Ⅲ)点M是OB上任意一点,点N是OA上任意一点,若存在这样的点M、N,使得AM+MN最小,请直接写出这个最小值.【举一反三】(2020·云南初三)如图,抛物线y=ax2+bx+3经过点B(﹣1,0),C(2,3),抛物线与y轴的焦点A,与x轴的另一个焦点为D,点M为线段AD上的一动点,设点M的横坐标为t.(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过点M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P,设线段PM的长为1,当t为何值时,1的长最大,并求最大值;(先根据题目画图,再计算)(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PAD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值;(4)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P,使△PAD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类型二【确定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的最值或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典例指引2】(2020·重庆初三期末)如图,抛物线2y ax bx =+(0a >)与双曲线k y x =相交于点A 、B ,已知点A 坐标()1,4,点B 在第三象限内,且AOB ∆的面积为3(O 为坐标原点).(1)求实数a 、b 、k 的值;(2)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POB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的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坐标系内有一个点M ,恰使得MA MB MO ==,现要求在y 轴上找出点Q 使得BQM ∆的周长最小,请求出M 的坐标和BQM ∆周长的最小值.【举一反三】(2019·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三)如图1,已知抛物线y =﹣23384x +x +3与x 轴交于A 和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1)求出直线BC 的解析式.(2)M 为线段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M 作x 轴的垂线交BC 于H ,过M 作MQ ⊥BC 于Q ,求出△MHQ 周长最大值并求出此时M 的坐标;当△MHQ 的周长最大时在对称轴上找一点R ,使|AR ﹣MR |最大,求出此时R 的坐标.(3)T 为线段BC 上一动点,将△OCT 沿边OT 翻折得到△OC ′T ,是否存在点T 使△OC ′T 与△OBC 的重叠部分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BT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类型三 【确定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最值或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典例指引3】(2019·甘肃中考真题)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 =x 2+bx+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1,0)、B (3,0),与y 轴交于点C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P 为抛物线上的一点,点F 为对称轴上的一点,且以点A 、B 、P 、F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P 的坐标;(3)点E 是二次函数第四象限图象上一点,过点E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BC 于点D ,求四边形AEBD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 的坐标.【举一反三】(2019·内蒙古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22(0)y ax bx a =++≠与x 轴交于()1,0A -),()3,0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B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对称轴;(2)点D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连接CD BD 、,若DCB CBD ∠=∠,求点D 的坐标;(3)已知()1,1F ,若(),E x y 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其中12x <<),连接CE CF EF 、、,求CEF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 的坐标.(4)若点N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B C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新题训练】1.如图,直线y=5x+5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C,过A,C两点的二次函数y=ax2+4x+c的图象交x轴于另一点B.(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连接BC,点N是线段BC上的动点,作ND⊥x轴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D,求线段ND长度的最大值;(3)若点H为二次函数y=ax2+4x+c图象的顶点,点M(4,m)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点,在x轴,y轴上分别找点F,E,使四边形HEFM的周长最小,求出点F、E的坐标.2.(2019·江苏中考真题)如图,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8,点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B不重合),直线l是经过点P的一条直线,把△ABC沿直线l折叠,点B的对应点是点B’.(1)如图1,当PB=4时,若点B’恰好在AC边上,则AB’的长度为_____;(2)如图2,当PB=5时,若直线l//AC,则BB’的长度为;(3)如图3,点P在AB边上运动过程中,若直线l始终垂直于AC,△ACB’的面积是否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面积;(4)当PB=6时,在直线l变化过程中,求△ACB’面积的最大值.3.(2019·湖南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ABCD的边AB=4,BC=6.若不改变矩形ABCD的形状和大小,当矩形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左右移动时,矩形的另一个顶点D始终在y 轴的正半轴上随之上下移动.(1)当∠OAD=30°时,求点C的坐标;(2)设AD的中点为M,连接OM、MC,当四边形OMCD的面积为212时,求OA的长;(3)当点A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点C到点O的距离有最大值,请直接写出最大值,并求此时cos∠OAD的值.4.(2018·江苏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23x+4的图象与x轴和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动点P从点A出发,在线段AO上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作匀速运动,到达点O停止运动,点A关于点P的对称点为点Q,以线段PQ为边向上作正方形PQMN.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3秒时,点Q的坐标是;(2)在运动过程中,设正方形PQMN与△AOB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表达式;(3)若正方形PQMN对角线的交点为T,请直接写出在运动过程中OT+PT的最小值.5.(2020·江苏初三期末)已知二次函数223y x x =--+的图象和x 轴交于点A 、B ,与y 轴交于点C ,点P 是直线AC 上方的抛物线上的动点.(1)求直线AC 的解析式.(2)当P 是抛物线顶点时,求APC ∆面积.(3)在P 点运动过程中,求APC ∆面积的最大值.6.(2020·江苏初三期末)如图,抛物线265y ax x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 ,点B 的坐标为()5,0,直线5y x =-经过点B 、C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点P 是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求BCP ∆面积S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3)过点A 的直线交直线BC 于点M ,连接AC ,当直线AM 与直线BC 的一个夹角等于ACB ∠的3倍时,请直接写出点M 的坐标.7.(2019·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初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x (x ﹣b )﹣与y 轴相交于A 点,与x 轴相交于B 、C 两点,且点C 在点B 的右侧,设抛物线的顶点为P .(1)若点B 与点C 关于直线x =1对称,求b 的值;(2)若OB =OA ,求△BCP 的面积;(3)当﹣1≤x≤1时,该抛物线上最高点与最低点纵坐标的差为h ,求出h 与b 的关系;若h 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直接写出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8.(2020·江西初三期中)如图①,已知抛物线y=ax2+bx+3(a≠0)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3,0),与y轴交于点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M,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CM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②,若点E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CE,求四边形BOCE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点的坐标.9.(2020·山东初三期末)如图,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过点C(0,1),顶点为Q(2,3),点D在x轴正半轴上,且OD=OC.(1)求直线CD 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将直线CD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45°所得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E ,求证:△CEQ ∽△CDO ; (4)在(3)的条件下,若点P 是线段QE 上的动点,点F 是线段OD 上的动点,问: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2020·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初三月考)如图①,已知抛物线y=ax 2+bx+c 的图像经过点A (0,3)、B (1,0),其对称轴为直线l :x=2,过点A 作AC ∥x 轴交抛物线于点C ,∠AOB 的平分线交线段AC 于点E ,点P 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其横坐标为m.(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在直线OE 下方的抛物线上,连结PE 、PO ,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AOPE 面积最大,并求出其最大值;(3)如图②,F 是抛物线的对称轴l 上的一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POF 成为以点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2020·四川初三)如图,一次函数122y x =-+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A 、B 两点,点C 的坐标为(1,0)-,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经过A 、B 、C 三点.(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如图1,已知点(1,)D n 在抛物线上,作射线BD ,点Q 为线段AB 上一点,过点Q 作QM y ⊥轴于点M ,作QN BD ⊥于点N ,过Q 作//QP y 轴交抛物线于点P ,当QM 与QN 的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连接AP ,若点E 为抛物线上一点,且满足APE ABO ∠=∠,求点E 的坐标.12.(2019·广东初三)如图,已知抛物线y =﹣3x 2+bx +c 与x 轴交于原点O 和点A (6,0),抛物线的顶点为B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B 的坐标;(2)若动点P 从原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线段OB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OPA 是直角三角形?(3)若同时有一动点M 从点A 出发,以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线段AO 运动,当P 、M 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 (s ),连接MP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ABPM 的面积最小?并求此最小值.13.(2019·山东初三期中)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两点A (﹣3,0),B (0,3),且其对称轴为直线x =﹣1.(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Q 是对称轴上一动点,当OQ +BQ 最小时,求点Q 的坐标.(3)若点P 是抛物线上点A 与点B 之间的动点(不包括点A ,点B ),求△PAB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14.(2019·四川中考真题)如图,抛物线212y x bx c =-++过点(3,2)A ,且与直线72y x =-+交于B 、C两点,点B 的坐标为(4,)m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D 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BC 上方的一点,过点D 作DE x ⊥轴交直线BC 于点E ,点P 为对称轴上一动点,当线段DE 的长度最大时,求PD PA +的最小值;(3)设点M 为抛物线的顶点,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45AQM ︒∠=?若存在,求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5.(2019·天津中考真题)已知抛物线2y x bx c =-+(b c ,为常数,0b >)经过点(1,0)A -,点(,0)M m 是x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Ⅰ)当2b =时,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Ⅱ)点(,)D D b y 在抛物线上,当AM AD =,5m =时,求b 的值;(Ⅲ)点1(,)2QQ b y+在抛物线上,当22AM QM+的最小值为3324时,求b的值.16.(2019·湖南中考真题)如图,抛物线y=ax2+bx(a>0)过点E(8,0),矩形ABCD的边AB在线段OE上(点A在点B的左侧),点C、D在抛物线上,∠BAD的平分线AM交BC于点M,点N是CD的中点,已知OA=2,且OA:AD=1: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F、G分别为x轴,y轴上的动点,顺次连接M、N、G、F构成四边形MNGF,求四边形MNGF周长的最小值;(3)在x轴下方且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ODP中OD边上的高为610?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矩形ABCD不动,将抛物线向右平移,当平移后的抛物线与矩形的边有两个交点K、L,且直线KL 平分矩形的面积时,求抛物线平移的距离.17.(2019·辽宁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2(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经过点D(﹣2,﹣3)和点E(3,2),点P是第一象限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1)求直线DE和抛物线的表达式;(2)在y 轴上取点F (0,1),连接PF ,PB ,当四边形OBPF 的面积是7时,求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时,直线DE 上存在两点M ,N (点M 在点N 的上方),且MN =22,动点Q 从点P 出发,沿P→M→N→A 的路线运动到终点A ,当点Q 的运动路程最短时,请直接写出此时点N 的坐标.18.(2019·湖南中考真题)已知抛物线2(0)y ax bx c a =++≠过点(1,0)A ,(3,0)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3O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 的坐标;(2)过点A 作AM BC ⊥,垂足为M ,求证:四边形ADBM 为正方形;(3)点P 为抛物线在直线BC 下方图形上的一动点,当PBC ∆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 (4)若点Q 为线段OC 上的一动点,问:12AQ QC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岀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几何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考题研究】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集锦 曲老师 用
曲老师推荐中考数学专题之:初中数学“最值问题”集锦目录:●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01)●几何的定值与最值 (07)●最短路线问题 (14)●对称问题 (18)●巧作“对称点”妙解最值题 (22)●数学最值题的常用解法 (26)●求最值问题 (29)●有理数的一题多解 (34)●4道经典题 (37)●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有时它和不等式联系在一起,统称最值问题.如果把最值问题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最经济、最节约和最高效率.下面介绍几个简例.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1)应用几何性质: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两点间线段最短;③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①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1、A、B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A+PB最小。
分析: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连结A P’,BP’,在△ABP’中AP’+BP’>AB,如果AP’+BP’=AB,则P’必在线段AB上,而线段AB与直线L无交点,所以这种思路错误。
取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则AP’= AP,在△A’BP中A’P’+B’P’>A’B,当P’移到A’B与直线L的交点处P点时A’P’+B’P’=A’B,所以这时PA+PB最小。
1 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如果这个半圆是一块铁皮,ABDC是内接半圆的梯形,试问怎样剪这个梯形,才能使梯形ABDC的周长最大(图3-91)?分析本例是求半圆AB的内接梯形的最大周长,可设半圆半径为R.由于AB∥CD,必有AC=BD.若设CD=2y,AC=x,那么只须求梯形ABDC的半周长u=x+y+R的最大值即可.解作DE⊥AB于E,则x2=BD2=AB·BE=2R·(R-y)=2R2-2Ry,所以所以求u的最大值,只须求-x2+2Rx+2R2最大值即可.-x2+2Rx+2R2=3R2-(x-R)2≤3R2,上式只有当x=R时取等号,这时有所以2y=R=x.所以把半圆三等分,便可得到梯形两个顶点C,D,这时,梯形的底角恰为60°和120°.2 .如图3-92是半圆与矩形结合而成的窗户,如果窗户的周长为8米(m),怎样才能得出最大面积,使得窗户透光最好?分析与解设x表示半圆半径,y表示矩形边长AD,则必有???????2x+2y+πx=8,若窗户的最大面积为S,则把①代入②有即当窗户周长一定时,窗户下部矩形宽恰为半径时,窗户面积最大.3. 已知P点是半圆上一个动点,试问P在什么位置时,PA+PB最大(图3-93)?分析与解因为P点是半圆上的动点,当P近于A或B时,显然PA+PB渐小,在极限状况(P与A重合时)等于AB.因此,猜想P在半圆弧中点时,PA+PB取最大值.设P为半圆弧中点,连PB,PA,延长AP到C,使PC=PA,连CB,则CB是切线.为了证PA+PB最大,我们在半圆弧上另取一点P′,连P′A,P′B,延长AP′到C′,使P′C′=BP′,连C′B,CC′,则∠P′C′B=∠P′BC=∠PCB=45°,所以A,B,C′,C四点共圆,所以∠CC′A=∠CBA=90°,所以在△ACC′中,AC>AC′,即PA+PB>P′A+P′B.4 如图3-94,在直角△ABC中,AD是斜边上的高,M,N分别是△ABD,△ACD的内心,直线MN交AB,AC于K,L.求证:S△ABC ≥2S△AKL.证连结AM,BM,DM,AN,DN,CN.因为在△ABC中,∠A=90°,AD⊥BC于D,所以∠ABD=∠DAC,∠ADB=∠ADC=90°.因为M,N分别是△ABD和△ACD的内心,所以∠1=∠2=45°,∠3=∠4,所以△ADN∽△BDM,又因为∠MDN=90°=∠ADB,所以△MDN∽△BDA,所以∠BAD=∠MND.由于∠BAD=∠LCD,所以??∠MND=∠LCD,所以D,C,L,N四点共圆,所以∠ALK=∠NDC=45°.同理,∠AKL=∠1=45°,所以AK=AL.因为△AKM≌△ADM,所以AK=AD=AL.而而从而所以 S△ABC ≥S△AKL.5. 如图3-95.已知在正三角形ABC内(包括边上)有两点P,Q.求证:PQ≤AB.证设过P,Q的直线与AB,AC分别交于P1,Q1,连结P1C,显然,PQ≤P1Q1.因为∠AQ1P1+∠P1Q1C=180°,所以∠AQ1P1和∠P1Q1C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若∠AQ1P1≥90°,则 PQ≤P1Q1≤AP1≤AB;若∠P1Q1C≥90°,则 PQ≤P1Q1≤P1C.同理,∠AP1C和∠BP1C中也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不妨设∠BP1C≥90°,则 P1C≤BC=AB.对于P,Q两点的其他位置也可作类似的讨论,因此,PQ≤AB.6. 设△ABC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过顶点A引直线l,顶点B,C到l的距离设为d1,d2,求d1+d2的最大值(1992年上海初中赛题).解如图3-96,延长BA到B′,使AB′=AB,连B′C,则过顶点A的直线l或者与BC相交,或者与B′C相交.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只有当l⊥BC时,取等号.(2)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上式只有l′⊥B′C时,等号成立.7. 如图3-97.已知直角△AOB中,直角顶点O在单位圆心上,斜边与单位圆相切,延长AO,BO分别与单位圆交于C,D.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解设⊙O与AB相切于E,有OE=1,从而即AB≥2.当AO=BO时,AB有最小值2.从而所以,当AO=OB时,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为●几何的定值与最值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是指变动的图形中某些几何元素的几何量保持不变,或几何元素间的某些几何性质或位置关系不变的一类问题,解几何定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分清问题的定量及变量,运用特殊位置、极端位置,直接计算等方法,先探求出定值,再给出证明.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有: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2.几何定理(公理)法;3.数形结合法等.注:几何中的定值与最值近年广泛出现于中考竞赛中,由冷点变为热点.这是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标不明确),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合情想象相结合等思想方法.【例题就解】【例1】如图,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在AB的同侧分别以AP和PB 为边作等边△APC和等边△BPD,则CD长度的最小值为.思路点拨如图,作CC′⊥AB于C,DD′⊥AB于D′,DQ⊥CC′,CD2=DQ2+CQ2,DQ=21AB一常数,当CQ越小,CD越小,本例也可设AP=x ,则PB=x -10,从代数角度探求CD 的最小值.注:从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的研究中易得到启示,常能找到解题突破口,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是指:(1)中点处、垂直位置关系等;(2)端点处、临界位置等.【例2】 如图,圆的半径等于正三角形ABC 的高,此圆在沿底边AB 滚动,切点为T ,圆交AC 、BC 于M 、N ,则对于所有可能的圆的位置而言, MTN 为的度数( )A .从30°到60°变动B .从60°到90°变动C .保持30°不变D .保持60°不变思路点拨 先考虑当圆心在正三角形的顶点C 时,其弧的度数,再证明一般情形,从而作出判断.注:几何定值与最值问题,一般都是置于动态背景下,动与静是相对的,我们可以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考虑当变化的元素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使图形变化为特殊图形时,研究的量取得定值与最值.【例3】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AB=a ,BC=b (a >b ),P 为AB 边上的一动点, 直线DP 交CB 的延长线于Q ,求AP+BQ 的最小值.思路点拨 设AP=x ,把AP 、BQ 分别用x 的代数式表示,运用不等式ab b a 22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来求最小值.【例4】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思路点拨 即要证AK ·BN 是一个定值,在图形中△ABC的边长是一个定值,说明AK ·BN 与AB 有关,从图知AB 为△ABM 与△ANB 的公共边,作一个大胆的猜想,AK ·BN=AB 2,从而我们的证明目标更加明确.注:只要探求出定值,那么解题目标明确,定值问题就转化为一般的几何证明问题.【例5】 已知△XYZ 是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Z=90°),它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等腰Rt △ABC(∠C=90°)的三边上,求△ABC 直角边长的最大可能值.思路点拨 顶点Z 在斜边上或直角边CA(或CB)上,当顶点Z 在斜边AB 上时,取xy 的中点,通过几何不等关系求出直角边的最大值,当顶点Z 在(AC 或CB)上时,设CX=x ,CZ=y ,建立x ,y 的关系式,运用代数的方法求直角边的最大值.注:数形结合法解几何最值问题,即适当地选取变量,建立几何元素间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关系,再运用相应的代数知识方法求解.常见的解题途径是:(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必定有解的代数模型,运用判别式求几何最值;(2)构造二次函数求几何最值.学力训练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P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可与B 点或C 点重合),分别过B 、C 、D 作射线AP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B ′、C ′、D ′,则BB ′+CC ′+DD ′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2.如图,∠AOB=45°,角内有一点P ,PO=10,在角的两边上有两点Q ,R(均不同于点O),则△PQR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3.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AC=8,B 到MN 的距离BD=5,CD=4,P 在直线MN 上运动,则PB PA -的最大值等于 .4.如图,A 点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 点是弧AN 的中点,P 点是直径MN 上一动点, ⌒ ⌒⊙O 的半径为1,则AP+BP 的最小值为( ) A .1 B .22 C .2 D .13- 5.如图,圆柱的轴截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看圆柱的侧面移动到BC 的中点S 的最短距离是( )A .212π+B .2412π+C .214π+D .242π+6.如图、已知矩形ABCD ,R ,P 户分别是DC 、BC 上的点,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当P 在BC 上从B 向C 移动而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B .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C .线段EF 的长不改变D .线段EF 的长不能确定7.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C 点不与A 、B 点重合),分别以AC 、BC 为边在直线AB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AE 与CD 相交于点M ,BD 与CE 相交于点N .(1)求证:MN ∥AB ;(2)若AB 的长为l0cm ,当点C 在线段AB 上移动时,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点C ,使线段MN 的长度最长?若存在,请确定C 点的位置并求出MN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02年云南省中考题)8.如图,定长的弦ST 在一个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 是ST 的中点,P 是S 对AB 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 滑到什么位置,∠SPM 是一定角.9.已知△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BT 为⊙O 的切线,B 为切点,P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P 作BC 的平行线交直线BT 于点E ,交直线AC 于点F .(1)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求证:PA ·PB=PE ·PF ;(2)当点P 为线段BA 延长线上一点时,第(1)题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0.如图,已知;边长为4的正方形截去一角成为五边形ABCDE ,其中AF=2,BF=l ,在AB 上的一点P ,使矩形PNDM 有最大面积,则矩形PNDM 的面积最大值是( )A .8B .12C .225D .1411.如图,AB 是半圆的直径,线段CA 上AB 于点A ,线段DB 上AB 于点B ,AB=2;AC=1,BD=3,P 是半圆上的一个动点,则封闭图形ACPDB 的最大面积是( )A .22+B .21+C .23+D .23+12.如图,在△ABC 中,BC=5,AC=12,AB=13,在边AB 、AC 上分别取点D 、E ,使线段DE 将△ABC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试求这样线段的最小长度.13.如图,ABCD 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U 、V 分别是AB 、CD 上的点,AV 与DU 相交于点P ,BV 与CU 相交于点Q .求四边形PUQV 面积的最大值.14.利用两个相同的喷水器,修建一个矩形花坛,使花坛全部都能喷到水.已知每个喷水器的喷水区域是半径为l0米的圆,问如何设计(求出两喷水器之间的距离和矩形的长、宽),才能使矩形花坛的面积最大?15.某住宅小区,为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要建一个八边形居民广场(平面图如图所示).其中,正方形MNPQ 与四个相同矩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800平方米.(1)设矩形的边AB=x (米),AM=y (米),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为 .(2)现计划在正方形区域上建雕塑和花坛,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2100元;在四个相同的矩形区域上铺设花岗岩地坪,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105元;在四个三角形区域上铺设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40元.①设该工程的总造价为S(元),求S 关于工的函数关系式.②若该工程的银行贷款为235000元,仅靠银行贷款能否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若能,请列出设计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③若该工程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又增加资金73000元,问能否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若能,请列出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镇江市中考题)16.某房地产公司拥有一块“缺角矩形”荒地ABCDE,边长和方向如图,欲在这块地上建一座地基为长方形东西走向的公寓,请划出这块地基,并求地基的最大面积(精确到1m2).参考答案●最短路线问题通常最短路线问题是以“平面内连结两点的线中,直线段最短”为原则引申出来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带有某种限制条件的最近路线即最短路线问题.在本讲所举的例中,如果研究问题的限制条件允许已知的两点在同一平面内,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线段;如果它们位于凸多面体的不同平面上,而允许走的路程限于凸多面体表面,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折线段;如果它们位于圆柱和圆锥面上,那么所求的最短路线是曲线段;但允许上述哪种情况,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当研究曲面仅限于可展开为平面的曲面时,例如圆柱面、圆锥面和棱柱面等,将它们展开在一个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路线则是连结两点的直线段.这里还想指出的是,我们常遇到的球面是不能展成一个平面的.例如,在地球(近似看成圆球)上A、B二点之间的最短路线如何求呢?我们用过A、B两点及地球球心O的平面截地球,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截痕为圆周(称大圆),在这个大圆周上A、B两点之间不超过半个圆周的弧线就是所求的A、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航海上叫短程线.关于这个问题本讲不做研究,以后中学会详讲.在求最短路线时,一般我们先用“对称”的方法化成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而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从而找到所需的最短路线.像这样将一个问题转变为一个和它等价的问题,再设法解决,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例1 如下图,侦察员骑马从A地出发,去B地取情报.在去B地之前需要先饮一次马,如果途中没有重要障碍物,那么侦察员选择怎样的路线最节省时间,请你在图中标出来.解:要选择最节省时间的路线就是要选择最短路线.作点A关于河岸的对称点 A′,即作 AA′垂直于河岸,与河岸交于点C,且使AC=A′C,连接A′B交河岸于一点P,这时 P点就是饮马的最好位置,连接 PA,此时 PA+PB就是侦察员应选择的最短路线.证明:设河岸上还有异于P点的另一点P′,连接P′A,P′B, P′A′.∵P′A+P′B=P′A′+P′B>A′B=PA′+PB=PA+PB,而这里不等式 P′A′+P′B>A′B成立的理由是连接两点的折线段大于直线段,所以PA+PB是最短路线.此例利用对称性把折线APB化成了易求的另一条最短路线即直线段A′B,所以这种方法也叫做化直法,其他还有旋转法、翻折法等.看下面例题.例2 如图一只壁虎要从一面墙壁α上A点,爬到邻近的另一面墙壁β上的B点捕蛾,它可以沿许多路径到达,但哪一条是最近的路线呢?解:我们假想把含B点的墙β顺时针旋转90°(如下页右图),使它和含A点的墙α处在同一平面上,此时β转过来的位置记为β′,B点的位置记为B′,则A、B′之间最短路线应该是线段AB′,设这条线段与墙棱线交于一点P,那么,折线4PB就是从A点沿着两扇墙面走到B点的最短路线.证明:在墙棱上任取异于P点的P′点,若沿折线AP′B走,也就是沿在墙转90°后的路线AP′B′走都比直线段APB′长,所以折线APB是壁虎捕蛾的最短路线.由此例可以推广到一般性的结论:想求相邻两个平面上的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时,可以把不同平面转成同一平面,此时,把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两点连起来,所得到的线段还原到原始的两相邻平面上,这条线段所构成的折线,就是所求的最短路线.例3 长方体ABCD—A′B′C′D′中,AB=4,A′A=2′,AD=1,有一只小虫从顶点D′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B点,问这只小虫怎样爬距离最短?(见图(1))解:因为小虫是在长方体的表面上爬行的,所以必需把含D′、B两点的两个相邻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上,在这个“展开”后的平面上 D′B间的最短路线就是连结这两点的直线段,这样,从D′点出发,到B点共有六条路线供选择.①从D′点出发,经过上底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面摊开在一个平面上(上页图(2)),这时在这个平面上D′、B间的最短路线距离就是连接D′、B两点的直线段,它是直角三角形ABD′的斜边,根据勾股定理,D′B2=D′A2+AB2=(1+2)2+42=25,∴D′B=5.②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后侧面再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也是5.③从D′点出发,经过左侧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面摊开在同一平面上,同理求得在这个平面上D′、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上页图(3)),有:D′B2=22+(1+4)2=29.④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后侧面再进入右侧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的平方也是29.⑤从D′点出发,经过左侧面,然后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将这两个平面摊开在同一平面上,同理可求得在这个平面上D′、B两点间的最短路线(见图),D′B2=(2+4)2+12=37.⑥容易知道,从D′出发经过上侧面再进入右侧面到达B点的最短距离的平方也是37.比较六条路线,显然情形①、②中的路线最短,所以小虫从D′点出发,经过上底面然后进入前侧面到达B点(上页图(2)),或者经过后侧面然后进入下底面到达B点的路线是最短路线,它的长度是5个单位长度.利用例2、例3中求相邻两个平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旋转、翻折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例如求六棱柱两个不相邻的侧面上A和B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问题(下左图),同样可以把A、B两点所在平面及与这两个平面都相邻的平面展开成同一个平面(下右图),连接A、B成线段AP1P2B,P1、P2是线段AB与两条侧棱线的交点,则折线AP1P2B就是AB间的最短路线.圆柱表面的最短路线是一条曲线,“展开”后也是直线,这条曲线称为螺旋线.因为它具有最短的性质,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如:螺钉上的螺纹,螺旋输粉机的螺旋道,旋风除尘器的导灰槽,枪膛里的螺纹等都是螺旋线,看下面例题.例4 景泰蓝厂的工人师傅要给一个圆柱型的制品嵌金线,如下左图,如果将金线的起点固定在A点,绕一周之后终点为B点,问沿什么线路嵌金线才能使金线的用量最少?解:将上左图中圆柱面沿母线AB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如上页右图(把图中的长方形卷成上页左图中的圆柱面时,A′、B′分别与A、B重合),连接AB′,再将上页右图还原成上页左图的形状,则AB′在圆柱面上形成的曲线就是连接AB且绕一周的最短线路.圆锥表面的最短路线也是一条曲线,展开后也是直线.请看下面例题.例5 有一圆锥如下图,A、B在同一母线上,B为AO的中点,试求以A为起点,以B 为终点且绕圆锥侧面一周的最短路线.解:将圆锥面沿母线AO剪开,展开如上右图(把右图中的扇形卷成上图中的圆锥面时,A′、B′分别与A、B重合),在扇形中连AB′,则将扇形还原成圆锥之后,AB′所成的曲线为所求.例6 如下图,在圆柱形的桶外,有一只蚂蚁要从桶外的A点爬到桶内的B点去寻找食物,已知A点沿母线到桶口C点的距离是12厘米, B点沿母线到桶口 D点的距离是8厘米,而C、D两点之间的(桶口)弧长是15厘米.如果蚂蚁爬行的是最短路线,应该怎么走?路程总长是多少?分析我们首先想到将桶的圆柱面展开成矩形平面图(下图),由于B点在里面,不便于作图,设想将BD延长到F,使DF=BD,即以直线CD为对称轴,作出点B的对称点F,用F代替B,即可找出最短路线了.解:将圆柱面展成平面图形(上图),延长BD到F,使DF=BD,即作点B关于直线CD 的对称点F,连结AF,交桶口沿线CD于O.因为桶口沿线CD是 B、F的对称轴,所以OB=OF,而A、F之间的最短线路是直线段AF,又AF=AO+OF,那么A、B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AO+OB,故蚂蚁应该在桶外爬到O点后,转向桶内B点爬去.延长AC到E,使CE=DF,易知△AEF是直角三角形,AF是斜边,EF=CD,根据勾股定理,AF2=(AC+CE)2+EF2 =(12+8)2+152=625=252,解得AF=25.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25厘米.例7 A、B两个村子,中间隔了一条小河(如下图),现在要在小河上架一座小木桥,使它垂直于河岸.请你在河的两岸选择合适的架桥地点,使A、B两个村子之间路程最短.分析因为桥垂直于河岸,所以最短路线必然是条折线,直接找出这条折线很困难,于是想到要把折线化为直线.由于桥的长度相当于河宽,而河宽是定值,所以桥长是定值.因此,从A点作河岸的垂线,并在垂线上取AC等于河宽,就相当于把河宽预先扣除,找出B、C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如上图,过A点作河岸的垂线,在垂线上截取AC的长为河宽,连结BC交河岸于D点,作DE垂直于河岸,交对岸于E点,D、E两点就是使两村行程最短的架桥地点.即两村的最短路程是AE+ED+DB.例8 在河中有A、B两岛(如下图),六年级一班组织一次划船比赛,规则要求船从A岛出发,必须先划到甲岸,又到乙岸,再到B岛,最后回到A岛,试问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路程最短?解:如上图,分别作A、B关于甲岸线、乙岸线的对称点A′和B′,连结A′、B′分别交甲岸线、乙岸线于E、F两点,则A→E→F→B→A是最短路线,即最短路程为:AE +EF+FB+BA.证明:由对称性可知路线A→E→F→B的长度恰等于线段A′B′的长度.而从A岛到甲岸,又到乙岸,再到B岛的任意的另一条路线,利用对称方法都可以化成一条连接A′、B′之间的折线,它们的长度都大于线段 A′B′,例如上图中用“·—·—·”表示的路线A→E′→F′→B的长度等于折线AE′F′B的长度,它大于A′B′的长度,所以A→E →F→B→A是最短路线.●对称问题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轴对称问题、中心对称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称的性质及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找到证明的方法。
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1、 应用几何性质:①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 垂线段最短;④ 定圆中,直径最长。
2、运用代数证法:① 运用配方法 ② 运用判别式。
例1、A 、B 两点在直线l 的同侧,在直线L 上取一点P ,使PA+PB 最小。
例2、A 、B 两点在直线l 的同侧,在直线L 上取一点P ,使|PA-PB|最大。
例3、已知AB 是半圆的直径,AB=10,如果这个半圆是一块铁皮,ABDC 是内接半圆的梯形,试问怎样剪这个梯形,才能使梯形ABDC 的周长最大?2 .如图是半圆与矩形结合而成的窗户,如果窗户的周长为8米(m),怎样才能得出最大面积,使得窗户透光最好?【1】如图,已知AB=10,P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在AB 的同侧分别以AP 和PB 为边作等边△APC 和等边△BPD ,则CD 长度的最小值为 ? .【2】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P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Q ,证明:线段AP 和BQ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边BC上任意一点(可与B点或C点重合),分别过B、C、D作射线AP的垂线,垂足分别是B′、C′、D′,则BB′+CC′+DD′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4】如图,∠AOB=45°,角内有一点P,PO=10,在角的两边上有两点Q,R(均不同于点O),则△PQR的周长的最小值为.【5】如图,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BPA 的最大值等于。
例析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例析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某平面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下变动时求某几何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平面几何中这类试题综合性强,通常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或者“利用隐形圆”等方法,找出最长(短)位置,求出最大(小)值.1.利用对称求最值例1: 菱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5,0),E (0,2),OB=4,点P是对角线OB上的一个动点,当△EPC周长最小时,则点P的坐标为.解:如图连接AC,AE,分别交OB于G、P′,作BD⊥OA于D.∵四边形OABC是菱形,∴AC⊥OB,GC=AG,OG=BG=2,A、C关于直线OB对称,∴P′C+P′D=P′A+P′E=EA,∴P点在P′时PC+PE+CE最短,在RT△AOG中,AG===,∵OA•BD=•AC•OB,∴BD=4,AD==3,∴点B坐标(8,4),∴直线OB解析式为y=x,直线AD解析式为y=﹣x+2,由解得,∴点P坐标(,).2:利用两点之间距离最短求最值例2: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BC=60°,点E、F在对角线BD 上运动,且EF=2,连接AE、AF,则△AEF周长的最小值是()A.4 B.4+ C.2+2 D.6解:如图作AH∥BD,使得AH=EF=2,连接CH交BD于F,则AE+AF的值最小,即△AEF的周长最小.∵AH=EF,AH∥EF,∴四边形EFHA是平行四边形,∵FA=FC,∴AE+AF=FH+CF=CH,∵菱形ABCD的边长为2,∠ABC=60°,∴AC=AB=2,∵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H∥DB,∴AC⊥AH,∴∠CAH=90°,在Rt△CAH中,CH=,∴AE+AF的最小值4,∴△AEF的周长的最小值=4+2=6,3: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例3:如图,矩形ABCD中,AB=4,AD=2,E为AB的中点,F为EC上一动点,P为DF中点,连接PB,则PB的最小值是()A.2 B.4 C. D.解:如图:当点F与点C重合时,点P在P1处,CP1=DP1,当点F与点E重合时,点P在P2处,EP2=DP2,∴P1P2∥CE且P1P2=CE当点F在EC上除点C、E的位置处时,有DP=FP由中位线定理可知:P1P∥CE且P1P=CF∴点P的运动轨迹是线段P1P2,∴当BP⊥P1P2时,PB取得最小值∵矩形ABCD中,AB=4,AD=2,E为AB的中点,∴△CBE、△ADE、△BCP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P1=2∴∠ADE=∠CDE=∠CP1B=45°,∠DEC=90°∴∠DP2P1=90°∴∠DP1P2=45°∴∠P2P1B=90°,即BP1⊥P1P2,∴BP的最小值为BP1的长在等腰直角BCP1中,CP1=BC=2∴BP1=2∴PB的最小值是24:利用三边关系求最值例4::如图,D是等边三角形ABC外一点.若BD=8,CD=6,连接AD,则A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解:如图,以CD为边向外作等边△CDE,连接BE,∵△CDE和△ABC是等边三角形,∴CE=CD,CB=CA,∠ECD=∠BCA=60°,∴∠ECB=∠DCA,在△ECB和△DCA中,,∴△ECB≌△DCA(SAS),∴BE=AD,∵DE=CD=6,BD=8,∴在△BDE中,BD﹣DE<BE<BD+DE,即8﹣6<BE<8+6,∴2<BE<14,∴2<AD<14.则当B、D、E三点共线时,可得BE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14和2.∴A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4﹣2=12.5:利用隐圆求最值例5:如图,菱形ABCD边长为4,∠A=60°,M是AD边的中点,N是AB边上一动点,将△AMN沿MN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的最小值是()A.2 B. +1 C.2﹣2 D.3解:如图所示:∵MA′是定值,A′C长度取最小值时,即A′在MC上时,过点M作MH⊥DC于点H,∵在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A=60°,M为AD中点,∴2MD=AD=CD=4,∠HDM=60°,∴∠HMD=30°,∴HD=MD=1,∴HM=DM×cos30°=,∴MC==2,∴A′C=MC﹣MA′=2﹣2;第6页(共6页)。
2019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教学案
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多为在存在动点或者不确定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求最值,有两种解题思路,一个是通过几何图形的性质实现对位置的确定,另一个是通过数量关系实现最值问题的解答. 一、利用对称性质,实现问题简单化图形经过某一点或者轴对称之后,就会有很多固有的由对称产生的等量关系,不同的对称性(如中心对称、轴对称等)也有独特的对称性质.合理地利用相应的性质会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例1 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轴的正半轴上有一点A ,B 的坐标为,点C 的坐标为1(,0)2,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OAB ,斜边OB 上有一个动点P ,求PA PC +的最小值.解析 我们利用对称的性质,会使解题息路得到转化.如右图所示,以OB 为轴,作点A 的对称点D ,连接AD 交OB 于点M .有AP DP =恒成立.利用三角形关系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出当P 在DC连线上时取得最小值,即为图中所示的情形,只要求出CD 的长即可.根据B 点坐标可求出AB =,OB =由三角形面积不同求法间的等量关系可得出32AM =.故1322AN AD ==,由C 点坐标可求出1CN =.由勾股定理可求出2DC =,此值即为所求PA PC +的最小值. 点拨 本题中是作直线的对称点,实现直线同侧点到异侧点的转化,这是我们在解题中常遇到的情况以及常见的解题方法.对称性的应用注重于问题的解题技巧,目的是通过对称性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构造不等关系,巧用基本不等式对于平面几何问题,不等关系的构造是离不开几何图形本身的数量关系的.想要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学生需要在图形中找出满足不等式的条件,这不光对于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有考查,还要学生深入理解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例 2 已知四边形ABCD ,O 点为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4AOB S =V ,9COD S =V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的最小值解析 题中的四边形为不规则图形,没有直接求此类图形的公式,我们需要将其拆分成几个三角形进行分别求解.题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再表示出另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四边形按照此种分解后求面积,我们发现有很多等高的三角形,出现此类三角形,其面积比就只与底的长度有关,这时就可利用此关系计算.即有AOD CODAOB BOCS S S S =V V V V ,设AOD S a =V ,BOC S b =V ,整理得36ab =.又有131325S a b =++≥=,故最小值为25.点拨 本题中对于三角形知识的考察非常深入,将三角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长度关系进行解答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学生要有思维模式的转化才会想出这一解决方法,而后结合不等式知识解题,否则盲目地求面积是不能实现的.三、化为二次函数,列出方程再求解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类函数,此处并不是像压轴题那样对二次函数进行全面的考察,而是将所求的量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形式,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题,更加注重于对问题的分析转化能力.例3 有一三角形ABC ,底边120BC =,高80AD =,如图所示。
初中几何图形所有最小值问题
一.已知两定点模型①:将军饮马问题:在直线l上求作点P,使PA+PB最小。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模型②:在直线l上求作点P,使|PA-PB|最大.原理: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A-PB|最大值即为AB长模型③:在直线l上求作点P,使|PA-PB|最小模型④:在直线m、n上分别找两点P、Q,使PA+PQ+QB最小(1)两点都在直线外侧;(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3)两个点都在内侧模型⑤:台球两次碰:已知点A、B位于角的内部,在角的两边上分别找点C、D,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BCD周长最小变式…模型⑥:已知点A位于直线m、n内侧,在直线上分别找P、Q,使△APQ 周长最小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模型⑦:动点在直线上运动点A是定点,动点B在直线n上运动,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模型⑧:点A是定点,动点B在圆上运动,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PA+PB最小模型⑨:点A是定点,动点B在直线n上运动,在直线m上找一点P使AB+PB 最小三.两个定点、两个动点模型⑩:P,Q为OA,OB的定点,在OA,OB上求作点M,N,使PN+NM+MQ最小.模型11:用平移+对称来解决已知A、B是两个定点,P、Q是直线上两个动点,P在Q的左侧,且PQ之间的长度为定值不变,在直线上找两点P、Q,使得PA+PQ+QB的值最小问题情境:将军从军营A出发,去河边l饮马,饮马完在河边牵马散步a米,回军营B。
模型12:造桥选址问题:直线m∥n,在m上求作点M,在n上求作点N,MN⊥m,且MN为定值;使AM+MN+NB最小.四.转化为某个变量的函数,模型13:模型①:如图,已知点A(1,1),B(3,2),且P为x轴上一动点,则△ABP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是____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接PB、PQ,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在△ABC 中,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x ,0)、(0,1)和(3,2),则当△ABC 的周长最小时,x 的值为_____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 (3,-2),B (4,2)两点,现另取一点C (1,n ),当n =______时,AC + BC 的值最小.模型②:已知点A (-1,0),C(0,-3),在直线x=1上确定一点P 使得|PA-PC|最大,则P 点坐标为__________已知点A (1,3),B (5,-2),在x 轴上找一点P 使|PA-PB|最大,则P 点坐标为__________模型③:去冬今春,济宁市遭遇了200年不遇的大旱,某乡镇为了解决抗旱问题,要在某河道建一座水泵站,分别向河的同一侧张村A 和李村B 送水.经实地勘查后,工程人员设计图纸时,以河道上的大桥O 为坐标原点,以河道所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两村的坐标分别为A (2,3),B (12,7). 水泵站建在距离大桥O 多远的地方,可使它到张村、李村的距离之差最小 模型④:在河中有A (-4,-5)、B (2,-1)两岛(如图),六年级一班组织一次划船比赛,规则要求船从A 岛出发,必须先划到甲岸(y=-6),又到乙岸(x 轴),再到B 岛,最后回到A 岛,试问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中画出来,并求出最短路程是多少?模型⑤:如图,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2,-3),B (4,-1)。
第二十三讲 平面几何的定值与最值问题(含解答)-
第二十三讲平面几何的定值与最值问题【趣题引路】传说从前有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是集市上的一个小贩.••每天他都要从家所在的点A出发,到集市点B,但是,到集市之前他必须先拐弯到圆形古堡朝拜阿波罗神像.古堡是座圣城,阿波罗像供奉在古堡的圆心点O,•而周围上的点都是供信徒朝拜的顶礼地点如图1.这个信徒想,我怎样选择朝拜点,才能使从家到朝拜点,•然后再到集市的路程最短呢?(1) (2)解析在圆周上选一点P,过P作⊙O的切线MN,使得∠APK=∠BPK,即α=β.那么朝圣者沿A→P→B的路线去走,距离最短.证明如图2,在圆周上除P点外再任选一点P′.连结BP•′与切线MN•交于R,AR+BR>AP+BP.∵RP′+AP′>AR.∴AP′+BP′=AP′+RP′+RB>AR+BP>AP+BP.不过,用尺规作图法求点P的位置至今没有解决.•“古堡朝圣问题”属于数学上“最短路线问题”,解决它的方法是采用“等角原理”.【知识延伸】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是指变动的图形中某些几何元素的几何量保持不变,或几何元素间的某些几何性质或位置关系不变的一类问题.•所谓几何定值问题就是要求出这个定值.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来求出定值;也可以先考虑某一个特殊情形下的该相关值,然后证明当相应几何元素变化时,此值保持不变.例1如果△ABC的外接圆半径R一定,求证: abcS是定值.(S表示△ABC的面积)解析由三角形面积S=12absinC和正弦定理sincC=2R,∴c=2RsinC.∴abcS=2sincC=4sinsinR CC=4R是定值.点评通过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经过变形,计算出结果是4R,即为定值.平面几何中不仅有等量关系,还有不等关系,例如在变动一些几何元素时,•某一相关的值保持不大于(或不小于)某个定值,如果这个定值在某个情形下可以取得,•这就是一个几何极值.确定几何极值的问题称为几何极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总要证明相关的几何不等式,并指明不等式成为等式的情形(或者至少证明不等式可以成为等式).例2 如图,已知⊙O的半径R=33,A为⊙O上一点,过A作一半径为r=3的⊙O′,问OO′何时最长?最长值是多少?OO′何时最短?最短值是多少?解析当O′落在OA的连线段上(即⊙A与线段OA的交点B时)OO′最短,且最短长度为33-3 ;当O′落在OA的延长线上(即⊙O与OA的延长线交点C时)OO′最长,且最长的长度为33+3 .点评⊙O′是一个动圆,满足条件的⊙O′有无数个,但由于⊙O′过A点,所以⊙O′的圆心O′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3的⊙A上.【好题妙解】佳题新题品味例1 如图,已知P为定角O的角平分线上的定点,过O、P•两点任作一圆与角的两边分别交于A、B两点.求证:OA+OB是定值.证明连结AP、BP,由于它们为有相同圆周角的弦,AP=PB,不妨记为r.•另记x1=OA,x2=OB.对△POA应用余弦定理,得x12+OP2-2OP·cos∠AOP·x1=r2.故x1为方程x2-2OP·cos 12∠AOB·x+(O P2-r2)=0的根,同理x2亦为其根.因此x1,x2为此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OP(12∠AOB)是定值.点评当x 1=x 2时,x 1+x 2为此定值,事实上此时OP 一定是直径.例2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8,BC=9,⊙O 与外切,且⊙O 与AB 、BC•相切.⊙O ′与AD 、CD 相切,设⊙O 的半径为x,⊙O 与⊙O ′的面积的和为S,求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 设⊙O ′的半径为y,过O 与O ′分别作CD 与BC 的垂线OH,O ′F,•垂足分别为H,F,OH 、O ′F 交于点E,则有:O ′E=8-(x+y),OE=9-(x+y) 由勾股定理可得:(x+y)2=[8-(x+y)]2+[9-(x+y)]2. 整理,得(x+y-29)(x+y-5)=0,由题意知1≤x ≤4,∴x+y=5,y=-x+5,∴S=πx+πy=π(2x-10x+25),=2π[(x-52)2+254], 故当x=52时,S min =252π; 当x=4时,S=17π.点评先由已知求出⊙O ′的半径也⊙O 的半径x 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面积公式写出S 与x 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再通过函数的性质得解.中考真题欣赏例 (南京市中考题)如图,⊙O 1与⊙O 2内切于点P,又⊙O 1切⊙O 2•的直径BE 于点C,连结PC 并延长交⊙O 2于点A,设⊙O 1,⊙O 2的半径分别为r 、R,且R ≥2r.•求证:PC ·AC 是定值.解析 若放大⊙O 1,使⊙O 1切⊙O 2的直径于点O 2(如图), 显然此时有PC ·AC=PO 2·AO 2=2r ·R(定值). 再证明如图的情况:连结C O 1,PO 2,• 则PO 2•必过点O 1,•且O 1C ⊥BE,得CO 2=22121O O O C -=22R Rr -,从而BC=R+22R Rr -,EC=R-22R Rr -.所以PC ·AC=EC ·BC=2Rr,故PC ·AC 是定值. 点评解答几何定值问题时,可先在符合题目条件的前提下用运动的观点,从特殊位置入手,找出相应定值,然后可借助特殊位置为桥梁,完成一般情况的证明.竞赛样题展示例1 (第十五届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边BC 上任意一点(可与点B或点C重合),分别过点B、C、D作射线A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B′、C′、D′.求BB′+CC′+D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析∵S△DPC= S△APC =12 AP·CC′,得S 四边形BCDA= S△ABP+ S△ADP+ S△DPC= 12AP(BB′+DD′+CC′),于是BB′+CC′+DD′=2 AP.又1≤AP≤2,故2≤BB′+CC′+DD•′≤2,∴BB′+CC′+DD′的最小值为2,最大值为2.点评本题涉及垂线可考虑用面积法来求.例2 (2000年“新世纪杯”广西竞赛题)已知△ABC内接于⊙O,D是BC•或其延长线上一点,AE是△ABC外接圆的一条弦,若∠BAE=∠CAD.求证:AD.AE为定值.证明如图 (1),当点D是BC上任意一点且∠BAE=∠CAD时,连结BE,则∠E=∠C,∠BAE=∠CAD,∴△ABE∽△ADC.∴AB AEAD AC=,即AD·AE=AB·AC为定值.如图 (2),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BAE=∠CAD.此时,∠ACD=∠AEB.∴△AEB∽△ACD,∴AB AE AD AC=即AD·AE=AB·AC为定值.综上所述,当点D在BC边上或其延长线上时,只要∠CAD=∠BAE,总有AD·AE为定值. 点评先探求定值,当AD⊥BC,AE为圆的直径时,满足∠BAE=∠CAD这一条件,•不难发现△ACD ∽△AEB,所以AD·AE=AB·AC,因为已知AB,AC均为定值.•再就一般情况分点D•在BC上,点D在B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分别证明.全能训练A级1.已知MN是⊙O的切线,AB是⊙O的直径.求证:点A、B与MN的距离的和为定值.2.已知:⊙O与⊙O1外切于C,P是⊙O上任一点,PT与⊙O1相切于点T.求证:PC:PT是定值.3.⊙O 1与⊙O 2相交于P 、Q 两点,过P 作任一直线交⊙O 1于点E,交⊙O 2于点F.求证:∠EQF 为定值.4.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内有一定点A,过A 引互相垂直的弦PQ,RS.求PQ+RS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5.如图,已知△ABC 的周长为2p,在AB 、AC 上分别取点M 和N,使MN•∥BC,•且MN 与△ABC 的内切圆相切.求:MN 的最值.CABMNA 级(答案)1.定长为圆的直径;2.利用特殊位置探求定值(当PC 构成直径时)是两圆的半径). 3.因∠E,∠F 为定角(大小固定)易得∠EQF 为定值.4.如图,设OA=a(定值),过O 作OB ⊥PQ,OC ⊥RS,B 、C 为垂足, 设OB=x,OC=y,0≤x ≤a,(0≤y ≤a),且x 2+y 2=a 2. 所以所以∴(PQ+RS)2=4(2-a 2+而x 2y 2=x 2(a 2-x 2)=-(x 2-22a )2+44a . 当x 2=22a 时,(x 2y 2)最大值=44a .此时;当x 2=0或x 2=a 2时,(x 2y 2)最小值=0,此时(PQ+RS )最小值=2(). 5.设BC=a,BC 边上的高为h,内切圆半径为r. ∵△AMN ∽△ABC,2MN h r BC h -=,MN=a(1-2rh),• 由S △ABC =rp,∴r=2ABC S ahp p∆=, ∴MN=a(1-a p )=p ·a p (1-a p )≤p 2(1)2aa p p⎡⎤+-⎢⎥⎢⎥⎢⎥⎢⎥⎣⎦=4p ,当且仅当a p =1-a p ,即a=2p 时,取等号,∴MN 的最大值为4p.B级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点E在BC上,且BE=2,点P在BD上,则PE+PC的最小值为( )A.23B. 13C. 14D.15E D CAB PSQA B PM(1) (2) (3)2.用四条线段a=14,b=13,c=9,d=7.作为四条边构成一个梯形,•则在所构成的梯形中,中位线长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3.如图2,⊙O的半径为2,A、B两点在⊙O上,切线AQ和BQ相交于Q,P是AB•延长线上任一点,QS⊥OP于S,则OP·OS=_______.4.已知,如图3,线段AB上有任一点M,分别以AM,BM为边长作正方形AMFE•、•MBCD.正方形AMFE、MBCD的外接圆⊙O、⊙O′交于M、N两点,则直线MN的情况是( •)A.定直线B.经过定点C.一定不过定点D.以上都有可能5.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以⊙O上一点A为圆心,以r为半径作⊙A,•又PQ与⊙A 相切,切点为D,且交⊙O于P、Q.求证:AP·AQ为定值.6.如图,⊙O 1与⊙O 2相交于A 、B 两点,经过点B•的一直线和两圆分别相交于点C 和D,设此两圆的半径为R 1,R 2.求证:AC:AD=R 1:R 2.B 级(答案)1.B.∵A 、C 关于BD 对称,连结AE 交BD 于P,此时PE+PC=AE 最短.2.11.5 (1)当上底为7,下底分别为14,13,9时,中位线长分别为10.5,10,8; (2)当上底为9和13时,均构不成梯形.3.连结OQ 交AB 于M,则OQ ⊥AB.连结OA,则OA ⊥AQ. ∵∠QMP=∠QSP=90°,∴S,P,•Q,M 四点共圆,故OS ·OP=OM ·OQ. 又∵OM ·OQ=OA 2=2,∴OS ·OP=2.4.B.由图可知直线MN 可看作⊙O 和⊙O ′的割线, 当M 在点A 时,直线MN 变为⊙O•′的切线, 当M 在点B 时,直线MN 变为⊙O 的切线.这两种情况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交点是第三个顶点M.M 是AB 的中点时,MN 是AB•的垂直平分线,也过第三个顶点,所以选B. 5.如图,作⊙O 的直径AB,连结AD. ∵PQ 切⊙A 于D,∴AD ⊥PQ, ∴AP ·AQ=AD ·AB.•而AD=r,AB=2R,∴AP ·AQ=2Rr 为定值.6.作AN ⊥CD,垂足为点N,连结AB,有AC.AB=AN.2R1,① AB ·AD=AN ·2R 2 .② ①÷②,得12R AC AD R ,∴AC:A D=R 1:R 2.。
几何模型之二图形中的最短距离定值及不等式问题
学生: 科目: 数 学 教师: 谭 前 富知识框架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 (1) 应用几何性质: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 两点间线段最短;③ 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④ 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① 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 ②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题精讲】一. 最短路径和几何不等式问题: 考查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斜边大于直角边”,“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
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最短路径和几何不等式问题的两种基本模型----:Ⅰ、归于函数模型: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确定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Ⅱ、归于几何模型,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较难的会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二.最短距离中的数形结合:例:求代数式9)12(422+-++x x 的最小值.课 题几何模型之二:图形中的最短距离、定值及不等式问题教学内容三.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1)台阶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 ,3cm 和1cm ,A 和B 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最短线路是多少?(2)圆柱问题 有一圆形油罐底面圆的周长为24m ,高为6m ,一只老鼠从距底面1m 的A 处爬行到对角B 处吃食物,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多少?变式1:有一圆柱形油罐,已知油罐周长是12m ,高AB 是5m ,要从点A 处开始绕油罐一周建造梯子,正好到达A 点的正上方B 处,问梯子最短有多长?变式2: 桌上有一个圆柱形玻璃杯(无盖),高为12厘米,底面周长18厘米,在杯口内壁离杯口3厘米的A 处有一滴蜜糖,一只小虫从桌上爬至杯子外壁,当它正好爬至蜜糖相对方向离桌面3厘米的B 处时,突然发现了蜜糖。
中考数学专题模型—【专题12】几何图形的旋转模型研究(学生版+教师版)
【专题12】几何图形的旋转模型研究【回归概念】旋转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换同一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旋转模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情况:【规律探寻】1.共顶点旋转模型(证明基本思想“SAS”)2.利用旋转思想构造辅助线(1)根据相等的边先找出被旋转的三角形(2)根据对应边找出旋转角度(3)根据旋转角度画出对应的旋转的三角形3.旋转变换前后具有以下性质:(1)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2)对应点位置的排列次序相同(3)任意两条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 .4.旋转变换还用于处理:①几何最值问题:几何最值两个重要公理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②有关线段的不等关系;③自己构造绕某点旋转某角度(特别是60度),把共顶点的几条线段变为首尾相接的几条线段,再变为共线取得最小值问题,计算中常用到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等知识。
【典例解析】【例题1】(2019•湖北省随州市•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直角顶点C的坐标为(1,0),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AC=2.将△ABC先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则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的坐标为______.【例题2】(2019•浙江绍兴•12分)如图1是实验室中的一种摆动装置,BC在地面上,支架ABC是底边为BC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摆动臂AD可绕点A旋转,摆动臂DM可绕点D旋转,AD=30,DM=10.(1)在旋转过程中,①当A,D,M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AM的长.②当A,D,M三点为同一直角三角形的顶点时,求AM的长.(2)若摆动臂AD顺时针旋转90°,点D的位置由△ABC外的点D1转到其内的点D2处,连结D1D2,如图2,此时∠AD2C=135°,CD2=60,求BD2的长.【例题3】(2018•自贡)如图,已知∠AOB=6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120°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它的两条边分别与直线OA、OB相交于点D、E.(1)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请猜想OE+OD与O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到达图2的位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3)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图形,若成立,请给于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与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达标检测】1. (2018海南)(3.00分)如图,在△ABC中,AB=8,AC=6,∠BAC=30°,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1C1,连接BC1,则BC1的长为()A.6 B.8 C.10 D.122. (2017山东泰安)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线段A′B′是线段AB绕某点逆时针旋转角α得到的,点A′与A对应,则角α的大小为()A.30°B.60° C.90° D.120°3. (2019•湖北省荆门市•3分)如图,Rt△OCB的斜边在y轴上,OC=3,含30°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直角顶点C在第二象限,将Rt△OC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120°后得到△OC′B',则B点的对应点B′的坐标是()A3,﹣1)B.(13)C.(2,0)D3,0)4. 如图示,若△ABC内一点P满足∠PAC=∠PBA=∠PCB,则点P为△ABC的布洛卡点.三角形的布洛卡点(Brocard point)是法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洛尔(A.L.Crelle 1780﹣1855)于1816年首次发现,但他的发现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注意,1875年,布洛卡点被一个数学爱好者法国军官布洛卡(Brocard 1845﹣1922)重新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问题: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中,∠EDF=90°,若点Q为△DEF的布洛卡点,DQ=1,则EQ+FQ=()A.5 B.4 C. D.5.(2019浙江丽水3分)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通过折叠得到图④,再沿虚线剪去一个角,展开铺平后得到图⑤,其中FM,GN是折痕.若正方形EFGH与五边形MCNGF的面积相等,则的值是()A.522B.2﹣1 C.D.226. (2019•湖南常德•3分)如图,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BAC=45°,点D在AC边上,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得到△ACD′,且点D′、D、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D的度数是.7. (2019•湖南益阳•4分)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1格长为1个单位长度)中,△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将△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使各顶点仍在格点上,则其旋转角的度数是.8. (2019•海南省•4分)如图,将Rt△ABC的斜边AB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AE,直角边AC绕点A逆时针旋转β(0°<β<90°)得到AF,连结EF.若AB=3,AC=2,且α+β=∠B,则EF=.9. (2019,山西,3分)如图,在△ABC中,∠BAC=90°,AB=AC=10cm,点D为△ABC内一点,∠BAD=15°,AD=6cm,连接BD,将△ABD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B与AC重合,点D的对应点E,连接DE,DE 交AC于点F,则CF的长为 cm.10. (2019•广西北部湾•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2,-1)、B(1,-2)、C(3,-3).(1)将△ABC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请画出△A1B1C1;(2)请画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2B2C2;(3)请写出A1、A2的坐标.11. (2018•宁波)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一点(点D与A,B不重合),连结CD,将线段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结DE交BC于点F,连接BE.(1)求证:△ACD≌△BCE;(2)当AD=BF时,求∠BEF的度数.14,点D,E分别在边12. (2019•浙江丽水•12分)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AB=2AB,BC上,将线段ED绕点E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EF.(1)如图1,若AD=BD,点E与点C重合,AF与DC相交于点O.求证:BD=2DO.(2)已知点G为AF的中点.①如图2,若AD=BD,CE=2,求DG的长.②若AD=6BD,是否存在点E,使得△DEG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CE的长;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典例解析】【例题1】(2019•湖北省随州市•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直角顶点C的坐标为(1,0),点A在x轴正半轴上,且AC=2.将△ABC先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则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的坐标为______.【答案】(-2,2)【解析】解:∵点C的坐标为(1,0),AC=2,∴点A的坐标为(3,0),如图所示,将Rt△ABC先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则点A′的坐标为(1,2),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坐标为(-2,2),故答案为:(-2,2).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得到旋转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坐标,根据平移的性质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和平移,掌握旋转变换、平移变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例题2】(2019•浙江绍兴•12分)如图1是实验室中的一种摆动装置,BC在地面上,支架ABC是底边为BC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摆动臂AD可绕点A旋转,摆动臂DM可绕点D旋转,AD=30,DM=10.(1)在旋转过程中,①当A,D,M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AM的长.②当A,D,M三点为同一直角三角形的顶点时,求AM的长.(2)若摆动臂AD顺时针旋转90°,点D的位置由△ABC外的点D1转到其内的点D2处,连结D1D2,如图2,此时∠AD2C=135°,CD2=60,求BD2的长.【分析】(1)①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②显然∠MAD不能为直角.当∠AMD为直角时,根据AM2=AD2﹣DM2,计算即可,当∠ADM=90°时,根据AM2=AD2+DM2,计算即可.(2)连接CD.首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1,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BD2=CD1即可.【解答】解:(1)①AM=AD+DM=40,或AM=AD﹣DM=20.②显然∠MAD不能为直角.当∠AMD为直角时,AM2=AD2﹣DM2=302﹣102=800,∴AM=202或(﹣202舍弃).当∠ADM=90°时,AM2=AD2+DM2=302+102=1000,∴AM=1010或(﹣1010舍弃).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M的值为202或1010.(2)如图2中,连接CD.由题意:∠D1AD2=90°,AD1=AD2=30,∴∠AD2D1=45°,D1D2=302,∵∠AD2C=135°,∴∠CD2D1=90°,∴CD1==6,∵∠BAC=∠A1AD2=90°,∴∠BAC﹣∠CAD2=∠D2AD1﹣∠CAD2,∴∠BAD1=∠CAD2,∵AB=AC,AD2=AD1,∴△BAD2≌△CAD1(SAS),∴BD2=CD1=6.【点评】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例题3】(2018•自贡)如图,已知∠AOB=6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120°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它的两条边分别与直线OA、OB相交于点D、E.(1)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请猜想OE+OD与O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到达图2的位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3)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图形,若成立,请给于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与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分析】(1)先判断出∠OCE=60°,再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得出OD=OC,同OE=OC,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得OF+OG=OC,再判断出△CFD≌△CGE,得出DF=EG,最后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3)同(2)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OM是∠AOB的角平分线,∴∠AOC=∠BOC=∠AOB=30°,∵CD⊥OA,∴∠ODC=90°,∴∠OCD=60°,∴∠OCE=∠DCE﹣∠OCD=60°,在Rt△OCD中,OD=OC•cos30°=OC,同理:OE=OC,∴OD+OE=OC;(2)(1)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AOB=60°,∴∠FCG=120°,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CF=CG,∵∠DCE=120°,∠FCG=120°,∴∠DCF=∠ECG,∴△CFD≌△CGE,∴DF=EG,∴OF=OD+DF=OD+EG,OG=OE﹣EG,∴OF+OG=OD+EG+OE﹣EG=OD+OE,∴OD+OE=OC;(3)(1)中结论不成立,结论为:OE﹣OD=OC,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AOB=60°,∴∠FCG=120°,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CF=CG,∵∠DCE=120°,∠FCG=120°,∴∠DCF=∠ECG,∴△CFD≌△CGE,∴DF=EG,∴OF=DF﹣OD=EG﹣OD,OG=OE﹣EG,∴OF+OG=EG﹣OD+OE﹣EG=OE﹣OD,∴OE﹣OD=OC.【达标检测】1. (2018海南)(3.00分)如图,在△ABC中,AB=8,AC=6,∠BAC=30°,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1C1,连接BC1,则BC1的长为()A.6 B.8 C.10 D.12【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C=AC1,∠BAC1=90°,进而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解答】解:∵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1C1,∴AC=AC1,∠CAC1=90°,∵AB=8,AC=6,∠BAC=30°,∴∠BAC1=90°,AB=8,AC1=6,∴在Rt△BAC1中,BC1的长=,故选:C.2. (2017山东泰安)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线段A′B′是线段AB绕某点逆时针旋转角α得到的,点A′与A对应,则角α的大小为()A.30° B.60° C.90° D.120°【分析】根据题意确定旋转中心后即可确定旋转角的大小.【解答】解:如图:显然,旋转角为90°,故选C.3. (2019•湖北省荆门市•3分)如图,Rt△OCB的斜边在y轴上,OC3,含30°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直角顶点C在第二象限,将Rt△OC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120°后得到△OC′B',则B点的对应点B′的坐标是()A.(3,﹣1)B.(1,﹣3)C.(2,0)D.(3,0)【分析】如图,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到BC=1,再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到OC′=OC =3,B′C′=BC=1,∠B′C′O=∠BCO=90°,然后利用第四象限点的坐标特征写出点B′的坐标.【解答】解:如图,在Rt△OCB中,∵∠BOC=30°,∴BC=33OC=33×3=1,∵Rt△OCB绕原点顺时针旋转120°后得到△OC′B',∴OC′=OC=3,B′C′=BC=1,∠B′C′O=∠BCO=90°,∴点B′的坐标为(3,﹣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图形或点旋转之后要结合旋转的角度和图形的特殊性质来求出旋转后的点的坐标.常见的是旋转特殊角度如:30°,45°,60°,90°,180°.4. 如图示,若△ABC内一点P满足∠PAC=∠PBA=∠PCB,则点P为△ABC的布洛卡点.三角形的布洛卡点(Brocard point)是法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洛尔(A.L.Crelle 1780﹣1855)于1816年首次发现,但他的发现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注意,1875年,布洛卡点被一个数学爱好者法国军官布洛卡(Brocard 1845﹣1922)重新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问题: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中,∠EDF=90°,若点Q为△DEF的布洛卡点,DQ=1,则EQ+FQ=()A.5 B.4 C.D.【分析】由△DQF∽△FQE,推出===,由此求出EQ、FQ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中,∠EDF=90°,DE=DF,∠1=∠2=∠3,∵∠1+∠QEF=∠3+∠DFQ=45°,∴∠QEF=∠DFQ,∵∠2=∠3,∴△DQF∽△FQE,∴===,∵DQ=1,∴FQ=,EQ=2,∴EQ+FQ=2+,故选D【点评】1.应用旋转解决几何问题时:(1)抓住旋转中的“变”与“不变”;(2)找准旋转前后的对应点和对应线段、旋转角等;(3)充分利用旋转过程中线段、角之间的关系.2.当旋转方向没有确定时,需要分类,即分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情况讨论.5. (2019浙江丽水3分)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通过折叠得到图④,再沿虚线剪去一个角,展开铺平后得到图⑤,其中FM,GN是折痕.若正方形EFGH与五边形MCNGF的面积相等,则的值是()A.522- B .2﹣1 C . D .22【分析】连接HF ,设直线MH 与AD 边的交点为P ,根据剪纸的过程以及折叠的性质得PH =MF 且正方形EFGH 的面积=×正方形ABCD 的面积,从而用a 分别表示出线段GF 和线段MF 的长即可求解.【解答】解:连接HF ,设直线MH 与AD 边的交点为P ,如图:由折叠可知点P 、H 、F 、M 四点共线,且PH =MF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a ,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4a 2,∵若正方形EFGH 与五边形MCNGF 的面积相等∴由折叠可知正方形EFGH 的面积=15×正方形ABCD 的面积=245a , ∴正方形EFGH 的边长GF =245a =255a ∴HF=2GF =2105a ∴MF=PH =210252a a -=5105a - ∴510-2552-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剪纸问题、正方形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由剪纸的过程得到图形中边的关系是解题关键.6. (2019•湖南常德•3分)如图,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BAC=45°,点D 在AC 边上,将△AB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45°得到△ACD′,且点D′、D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BD 的度数是 .【考点】旋转.【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得∠BAC=∠CAD'=45°,AD=A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D=67.5°,∠D'AB=90°,即可求∠ABD的度数.【解答】解:∵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得到△ACD′,∴∠BAC=∠CAD'=45°,AD=AD',∴∠AD'D=67.5°,∠D'AB=90°,∴∠ABD=22.5°.故答案为22.5°.【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旋转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7. (2019•湖南益阳•4分)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1格长为1个单位长度)中,△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将△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使各顶点仍在格点上,则其旋转角的度数是.【考点】旋转.【分析】根据旋转角的概念找到∠BOB′是旋转角,从图形中可求出其度数.【解答】解:根据旋转角的概念: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可知∠BOB′是旋转角,且∠BOB′=90°,故答案为9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角的概念,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旋转角的概念找到旋转角.8. (2019•海南省•4分)如图,将Rt△ABC的斜边AB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AE,直角边AC绕点A逆时针旋转β(0°<β<90°)得到AF,连结EF.若AB=3,AC=2,且α+β=∠B,则EF=.【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E =AB =3,AC =AF =2,由勾股定理可求EF 的长.【解答】解: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E =AB =3,AC =AF =2,∵∠B+∠BAC =90°,且α+β=∠B ,∴∠BAC+α+β=90°∴∠EAF =90°∴EF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灵活运用旋转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9. (2019,山西,3分)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10cm ,点D 为△ABC 内一点,∠BAD=15°,AD=6cm ,连接BD ,将△ABD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B 与AC 重合,点D 的对应点E ,连接DE ,DE 交AC 于点F ,则CF 的长为 cm.【解析】过点A 作AG⊥DE 于点G ,由旋转可知:AD=AE ,∠DAE=90°,∠CAE=∠BAD=15° ∴∠AED=45°;在△AEF 中:∠AFD=∠AED+∠CAE=60°在Rt△ADG 中:AG=DG=232=AD 在Rt△AF G 中:622,63====FG AF AG GF ∴6210-=-=AF AC CF故答案为:6210-10. (2019•广西北部湾•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 (2,-1)、B (1,-2)、C (3,-3).(1)将△ABC 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 1B 1C 1,请画出△A 1B 1C 1;(2)请画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2B2C2;(3)请写出A1、A2的坐标.【答案】解:(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3)A1(2,3),A2(-2,-1).【解析】(1)直接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出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2)直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得出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3)利用所画图象得出对应点坐标.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变换以及平移变换,正确得出对应点位置是解题关键.11. (2018•宁波)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一点(点D与A,B不重合),连结CD,将线段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结DE交BC于点F,连接BE.(1)求证:△ACD≌△BCE;(2)当AD=BF时,求∠BEF的度数.【分析】(1)由题意可知:CD=CE,∠DCE=90°,由于∠ACB=90°,所以∠ACD=∠ACB﹣∠DCB,∠BCE=∠DCE﹣∠DCB,所以∠ACD=∠BCE,从而可证明△ACD≌△BCE(SAS)(2)由△ACD≌△BCE(SAS)可知:∠A=∠CBE=45°,BE=BF,从而可求出∠BEF的度数.【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CD=CE,∠DCE=90°,∵∠ACB=90°,∴∠ACD=∠ACB﹣∠DCB,∠BCE=∠DCE﹣∠DCB,∴∠ACD=∠BCE,在△ACD与△BCE中,∴△ACD≌△BCE(SAS)(2)∵∠ACB=90°,AC=BC,∴∠A=45°,由(1)可知:∠A=∠CBE=45°,∵AD=BF,∴BE=BF,∴∠BEF=67.5°【点评】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图中的每一个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在利用此性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寻找对应线段、对应角.14,点D,E分别在边12. (2019•浙江丽水•12分)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AB=2AB,BC上,将线段ED绕点E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EF.(1)如图1,若AD=BD,点E与点C重合,AF与DC相交于点O.求证:BD=2DO.(2)已知点G为AF的中点.①如图2,若AD=BD,CE=2,求DG的长.②若AD=6BD,是否存在点E,使得△DEG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CE的长;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考点】三角形综合.【分析】(1)如图1中,首先证明CD=BD=AD,再证明四边形ADFC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解决问题.(2)①作DT⊥BC于点T,FH⊥BC于H.证明DG是△ABF的中位线,想办法求出BF即可解决问题.②分三种情形情形:如图3﹣1中,当∠DEG=90°时,F,E,G,A共线,作DT⊥BC于点T,FH⊥BC 于H.设EC=x.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即可.如图3﹣2中,当∠EDG=90°时,取AB的中点O,连接OG.作EH⊥AB于H.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即可.如图3﹣3中,当∠DGE=90°时,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即可.【解答】(1)证明:如图1,∵CA=CB,∠ACB=90°,BD=AD,∴CD⊥AB,CD=AD=BD,∵CD=CF,∴AD=CF,∵∠ADC=∠DCF=90°,∴AD∥CF,∴四边形ADFC是平行四边形,∴OD=OC,∴BD=2OD.(2)①解:如图2,作DT⊥BC于点T,FH⊥BC于H.由题意:BD=AD=CD=2,BC2BD=14,∵DT⊥BC,∴BT=TC=7,∵EC=2,∴TE=5,∵∠DTE=∠EHF=∠DEF=90°,∴∠DET+∠TDE=90°,∠DET+∠FEH=90°,∴∠TDE=∠FEH,∵ED=EF ,∴△DTE≌△EHF(AAS),∴FH=ET =5,∵∠DDBE=∠DFE=45°,∴B,D ,E ,F 四点共圆,∴∠DBF+∠DEF=90°,∴∠DBF=90°,∵∠DBE=45°,∴∠FBH=45°,∵∠BHF=90°,∴∠HBF=∠HFB=45°,∴BH=FH =5,∴BF=52, ∵∠ADC=∠ABF=90°,∴DG∥BF, ∵AD=DB ,∴AG=GF ,∴DG=12BF =522. ②解:如图3﹣1中,当∠DEG=90°时,F ,E ,G ,A 共线,作DT⊥BC 于点T ,FH⊥BC 于H .设EC =x .∵AD=6BD ,∴BD=AB =22,∵DT⊥BC,∠DBT=45°,∴DT=BT =2,∵△DTE≌△EHF,∴EH=DT =2,∴BH=FH =12-x ,∵FH∥AC,∴=,∴14122x x -=, 整理得:x 2-12x+28=0,解得x 2. 如图3﹣2中,当∠EDG=90°时,取AB 的中点O ,连接OG .作EH⊥AB 于H .设EC =x ,由2①可知BF 2 (12-x),OG =12BF 2 (12-x),∵∠EHD=∠EDG=∠DOG=90°,∴∠ODG+∠OGD=90°,∠ODG+∠EDH=90°,∴∠DGO=∠HDE,∴△EHD∽△DOG,∴=,∴=,整理得:x2-36x+268=0,解得x=18-2或18+2(舍弃),如图3﹣3中,当∠DGE=90°时,取AB的中点O,连接OG,CG,作DT⊥BC于T,FH⊥BC于H,EK⊥CG 于K.设EC=x.∵∠DBE=∠DFE=45°,∴D,B,F,E四点共圆,∴∠DBF+∠DEF=90°,∵∠DEF=90°,∴∠DBF=90°,∵AO=OB,AG=GF,∴OG∥BF,∴∠AOG=∠ABF=90°,∴OG⊥AB,∵OG垂直平分线段AB,∵CA=CB,∴O,G,C共线,由△DTE≌△EHF,可得EH=DT=BT=2,ET=FH=12-x,BF=2 (12-x),OG=BF=22(12-x),CK=EK=22x,GK=72-22(12-x)-22x,由△OGD∽△KEG,可得=,∴=,解得x=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EC的值为2或18-142.【点评】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一道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多种解法一道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多种解法冯兴旺(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一中学,甘肃㊀陇南㊀742500)ʌ摘要ɔ解三角形中的最值(或取值范围)等问题,场景新颖,知识交汇融合,技巧方法众多,是全面考查学生 四基 与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文章基于一道平面图形翻折的模拟题的创设,以解三角形的最值问题来合理设置,从角参与边参的设置,以及坐标构建等多思维视角切入,巧妙解决相应的解三角形的最值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品质,引领并指导数学教学与解题研究.ʌ关键词ɔ解三角形;翻折;函数;导数;不等式引 言解三角形中的最值(或取值范围)等问题,是近几年新高考数学试卷命题的一个热点,问题背景灵活多变,知识考查面广.特别是在新高考数学试卷中,此类问题有时还巧妙融入现实生活㊁数学文化等应用场景,成为一类创新性的综合应用问题,倍受各方关注.对其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探究与总结十分必要.一㊁问题呈现ʌ问题ɔ如图1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的右下角折起,使得点B落在CD边上点B1处,得到折痕MN.已知AB=5cm,BC=4cm,则当tanøBMN=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cm.图1本题是一道以平面图形翻折为背景的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此类问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㊁余弦定理㊁不等式等相关知识,以及平面几何㊁三角函数等知识.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常用到平面几何㊁三角函数㊁解三角形㊁不等式㊁函数与导数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此类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并且对代数变形能力要求较高,综合考查直观想象㊁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根据该问题的实际应用场景,解题者可以从角参设置与边参设置等不同思维视角切入,合理构建对应的关系式,通过关系式的结构特征,利用函数思维或不等式思维并结合相关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二㊁问题破解(一)角参设置思维方法1(导数法1)解析㊀依题意,设øBMN=θ,θɪθ0,π4æèçùûúú,其中tanθ0=25,BN=B1N=x,则øB1NC=2θ,如图2所示.图2在әB1NC中,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os2θ=CNB1N=4-xx,则有x=41+cos2θ=2cos2θ,在әBMN中,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MN=BNsinθ=xsinθ=2sinθcos2θ=2sinθ-sin3θ,令sinθ=tɪ22929,22æèçùûúú,则MN=2t-t3,构建函数f(t)=t-t3,tɪ22929,22æèçùûúú,求导可得fᶄ(t)=1-3t2,令fᶄ(t)=0解得t=33,则当22929<t<33时,fᶄ(t)>0,函数f(t)单调递941增;当33<tɤ22时,fᶄ(t)<0,函数f(t)单调递减.因此f(t)max=f33æèçöø÷=33-33æèçöø÷3=239,所以MN=2t-t3ȡ2239=33,当且仅当sinθ=33,cosθ=63时等号成立,即当tanøBMN=tanθ=22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33cm.故填22;33.解后反思㊀根据应用场景合理引入变量(主要是角参或边参),通过分析构造所求线段长度的关系式,从不同思维视角巧妙构建对应的函数,回归函数的本质,通过求导处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判断来确定最值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同视角的函数构建,求导运算与应用也各有差异.方法2(均值不等式法1)解析㊀根据方法1的前几步,可得MN=2sinθcos2θ,θɪθ0,π4æèçùûúú,其中tanθ0=25,通过合理配凑并利用均值不等式,可得MN=2sinθcos2θ=2sin2θcos4θ=2ˑ12(1-cos2θ)ˑ12cos2θˑ12cos2θȡ2ˑ121-cos2θ+12cos2θ+12cos2θ3æèççöø÷÷3=33,当且仅当1-cos2θ=12cos2θ,即cos2θ=23,sin2θ=13,tanθ=22时等号成立,即当tanøBMN=tanθ=22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33cm.故填22;33.解后反思㊀根据应用场景所构建的关系式,借助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sin2θ+cos2θ=1,合理配凑对应的关系式,进而结合均值不等式合理放缩处理,从而确定对应的最值.关系式的合理配凑,是利用均值不等式放缩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需要较高的敏感度与技巧性.(二)边参设置思维方法3(导数法2)解析㊀设MB=m,NB=n,其中nɪ(2,4],结合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可得[5-(5-m)-n2-(4-n)2]2+42=m2,整理有m2=2n2n-2,所以MN2=m2+n2=2n2n-2+n2=n3n-2,构建函数f(n)=n3n-2,nɪ(2,4],求导可得fᶄ(n)=2n2(n-3)(n-2)2,令fᶄ(n)=0,解得n=3,则当2<n<3时,fᶄ(n)<0,函数f(n)单调递减;当3<nɤ4时,fᶄ(n)>0,函数f(n)单调递增,因此当n=3时,f(n)min=f(3)=27,此时MN的最小值为33,m2=2n2n-2=18,tanøBMN=nm=22,所以当tanøBMN=22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33cm.故填22;33.解后反思㊀根据应用场景引入边参来合理构建所求线段长度的关系式,也是解决问题时比较常用的一类技巧.以边参为参数(注意对应的取值范围)所对应的函数,可以通过函数的本质,利用函数与导数的应用来处理与转化,这往往是解决与之相关的最值(或取值范围)等问题中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三)坐标构建思维方法4(导数法3)解析㊀以A为坐标原点,AB,AD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㊁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M(m,0),mɪ[0,1),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m),kɪ(0,1),则yN=k(5-m),所以直线MB1的方程为y=2k1-k2(x-m),则xB=2-2k2k+m,051由于MB1=1+2k1-k2æèçöø÷22-2k2k=1+k21-k2㊃2-2k2k=2(1+k2)k=MB=5-m,所以MN=1+k2(5-m)=1+k2㊃2(1+k2)k=2(1+k2)3k2,令k2=tɪ(0,1),构建函数f(t)=(1+t)3t,tɪ(0,1),求导可得fᶄ(t)=(1+t)2(2t-1)t2,令fᶄ(t)=0,解得t=12,则当0<t<12时,fᶄ(t)<0,函数f(t)单调递减;当12<t<1时,fᶄ(t)>0,函数f(t)单调递增,因此f(t)min=f12æèçöø÷=274,所以MN=2(1+k2)3k2ȡ2274=33,当且仅当k2=t=12,即k=tanøBMN=22时等号成立,即当tanøBMN=22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33cm.故填22;33.方法5(均值不等式法2)解析㊀根据方法4的前几步,可得MN=2(1+k2)3k2,kɪ(0,1),通过合理配凑并利用均值不等式,可得MN=2(1+k2)3k2=212+12+k2æèçöø÷3k2ȡ23312ˑ12ˑk2æèçöø÷3k2=33,当且仅当k2=12,即k=tanøBMN=22时等号成立,即当tanøBMN=22时,折痕MN最短,其长度的最小值为33cm.故填22;33.解后反思㊀根据平面几何图形的结构特征,将其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平面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来综合应用.合理引入点的坐标㊁直线的斜率等参数,巧妙构建所求线段的长度关系式,进而通过函数与导数的应用㊁重要不等式的应用等来确定对应的最值问题,从而实现问题的突破与解决.三㊁教学启示(一)命题设置方式,知识综合交汇综合性的解三角形问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㊁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等.而处理解三角形问题往往可以利用平面几何图形来打开思路,这是近年各地高考模拟卷中解三角形问题的一个基本模式,在高考命题也必将占有一席之地.此类解三角形问题求解的方法通常引入合理的角参或边参,结合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综合解三角形的相关定理㊁性质㊁公式等构建关系式,通过对应的函数㊁不等式等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思路方法归纳,技巧能力提升解决此类解三角形问题的一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代数角度,寻找关于角或者边的函数或不等式关系,进而从函数或不等式视角来分析与求解.(2)几何角度,借助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图形中蕴藏的几何关系,从直观想象与数形结合视角来分析与求解.当然,解决此类解三角形问题经常采用的思路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从几何中寻找关系,进而合理构建代数关系,对代数运算与几何推理加以综合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结 语此类平面几何图形翻折成对应平面几何图形的创新应用问题,要正确把握翻折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量(涉及边㊁角等),通过合理的参数引入来构建对应的关系式,进而将几何问题代数化,解决此类解三角形问题.ʌ参考文献ɔ[1]朱小成.等腰三角形中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J].中学数学,2023(24):64-65.[2]罗培洲.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解题技巧:以三角函数的图形与性质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50-52.[3]王东海.由2023年高考题谈解三角形中三线问题的破解策略[J].中学生理科应试,2023(12):14-16.[4]沈鸿羽,顾予恒.探究 一破二 模型,破解三角形问题:以2023年高考题为例[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3(Z2):15-16.151。
几何最值问题常用解法初二
几何图形中常见最值问题的解法平面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此类问题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新市民子女,由于他们数学知识的短缺、题目信息采集不够、综合应用能力弱、数学思维紊乱,课本知识理解不到位等原因造成错误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这类问题的归类整理,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专题拓展训练,引导他们归纳、总结、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一、轴对称变换—最短路径问题1.书本原型:(1)点A 、点B 在直线l 两侧,在直线l 找一点P ,使PA PB +值最小.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P 既在直线l 上,又在线段AB 上,PA PB +值最小.解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就是所要求作的点.(2)点A 、点B 在直线l 同侧,在直线l 找一点P ,使PA PB +最小.分析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找一个点1B ,使得1PB PB =,因而1PA PB PA PB +=+,要使PA PB +最小,只要1PA PB +最小,只要A 、P 、1B 三点共线.解作点B 关于l 的对称点1B ,连接1AB 交l 于点,点P 就是所要求作的点.(也可以作点A 关于l 的对称点1A ,连接1A B 交l 于点P ,点P 就是所要求作的点).2.应用例1在右图中,以直线l 为x 轴,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1,2)A 、(4,1)B .(1)在x 轴上找一点P ,使PA PB +最小,请在图中画出点P ,并求出点PA PB +的最小值.分析作A 、B 两点中的一点关于x 轴的对称点,连接这个对称点与另一点的线段交x 轴于点P .PA PB +的最小值实际上就是线段1AB 的长3.∴PA PB +的最小值是3.(2)在y 轴上找一点C ,在x 轴上找一点D ,使四边形ACDB 的周长最小,则点C 的坐标为,点D 的坐标为.分析本题两个动点C 、D ,要使四边形ACDB 的周长最小,只要AC CD BD AB +++的值最小,而AB 是一个定值,只要AC CD BD ++最小.作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1A ,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1B ,则1AC A C =,1BD B D =,AC CD +11BD A C B D CD +=++,只要1A 、C 、D 、1B 共线,则11A C B D CD ++最小,从而AC CD BD ++最小.解作点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1A ,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1B ,连接11A B .交y 轴于点C ,交x 轴于点D .设直线11A B ,的解析式为y kx b =+, 点A (1,2)关于y 的对称点1(1,2)A -, 点B (4,1)关于x 轴的对称点1(4,1)B -,241k b k b -+=⎧∴⎨+=-⎩,解得3/57/5k b =-⎧⎨=⎩,∴直线11A B 的解析式为37.55y x =-+∴点C 的坐标为7(0,5,点D 的坐标为7(,0)3.二、垂线段最短—最短路径问题1.书本原型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 处,如何挖渠使渠道最短.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P 到直线l 最短的距离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解过点P 作直线河岸l 的垂线段,垂足为点A ,线段PA 就是最短的渠道.2.应用例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AB 经过点(4,0)A -、(0,4)B ,⊙O 的半径为1(O 为坐标原点),点P 在直线AB 上,过点P 作⊙O 的一条切线,PQ Q 为切点,则切线长PQ 的最小值为.分析因为PQ 是⊙O 的切线,连接OQ ,则90PQO ∠=︒.由勾股定理得222PQ PO OQ =-.因为⊙O 的半径1OQ =,要使PQ 最小,只要PO 最小,从而转化为求PO 的最小值,当PO AB ⊥时,PO 最小值为2.PQ ∴.四、平面展开图—最短路径问题我们常常遇到蚂蚁从一个几何体的一个侧面上一个点,绕过侧面走到另一个点,怎样走最近的问题.通常将曲面展平,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问题,从而将曲面的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平面最短路径问题例5如图,透明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厚度忽略不计)的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0cm ,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3cm 的点B 处有一饭粒,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容器外壁,且离容器上沿3cm 的点A 处,则蚂蚁吃到饭粒需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分析这是一个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将圆柱的侧面展平,得到一个矩形.蚂蚁从容器外壁爬到容器内壁最短,就是蚂蚁沿圆柱侧面爬到容器顶经过某一点P ,再爬到点A 的最短路径,实际上就是在一边DE 上找一点P ,使1PA PB +最小.根据轴对称—最短路径问题的作图步骤得蚂蚁沿线段2BA 最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BA 的长.解在21Rt A B B ∆中,2112A B = cm ,15BB =cm由勾股定理得,222221114425169A B A B BB =+=+= ,213A B ∴=cm.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是13cm.学生觉得难以解决的几何最值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把书本原型跟学生讲透;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新市民子女的数学学习,主要是提高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学会解题技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让他们想学数学、能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爱上数学,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年级数学几何最值问题(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几何最值问题(人教版)(专题)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 )A. B.C. D.答案:C解题思路:1.思路分析2.解题过程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点B和点D关于AC对称,此时连接DE,与AC的交点即为点P,线段DE的长即为所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AE=1,AD=2,∴,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2.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A.3B.C. D.答案:C解题思路:定点:D,E动点:P(在定线段AC上运动)要使PD+PE最小,需要通过对称把PD,PE转移到直线AC异侧.如图,由正方形的性质知,D,B关于AC所在直线对称,所以PD=PB,故所求可转化为“PB+PE的最小值”.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B,P,E共线时,PB+PE最小,最小值为BE的长度.∵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3.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边BC,CD,BD上的动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A.1B.C.2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作点Q关于BD的对称点,根据菱形的对称性,点落在AD边上,则题目转化为求的最小值,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最小值为线段的长度,当⊥AD时,最小.如图,过点C作CE⊥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CDE=180°-∠A=60°,CD=AB=2,∴,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则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点F的坐标为( )A. B.C. D.答案:B解题思路:1.思路分析2.解题过程通过题意可知,EF和CD的长固定,所以若要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则DE+CF最小即可.如图,CF向左平移两个单位到,此时就转化为要求即可.作出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此时连接,与x轴的交点即为点E.根据题意可得,点的坐标为(1,4),点的坐标为(0,-2),∴的直线解析式为:,∴点E的坐标为,∴点F的坐标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顶点A,D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D随之在y轴上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为( )A. B.C. 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取AD的中点M,连接OM,MB.∵OM为Rt△AOD斜边上的中线,∴,在Rt△AMB中,由勾股定理,得,在△OBM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OM+BM OB,即,当O,M,B三点共线时,OM+BM=OB,此时OB最大,最大值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6.如图,∠MON=90°,长方形ABCD的顶点B、C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M上运动时,C随之在边ON上运动,若CD=5,BC=24,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A.24B.25C. D.26答案:B解题思路:取BC的中点M,连接OM,MD.∵OM为Rt△BOC斜边上的中线,∴,在Rt△DMC中,由勾股定理,得,在△ODM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OM+DM OD,即,当O,M,B三点共线时,OM+DM=OD,此时OD最大,最大值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7.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5,AD=13.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 边上的处,折痕为PQ,当点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A.2B.3C.4D.5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8.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点B落在AD上的点E处,折痕的两端点分别在AB,BC上(含端点),且AB=6,BC=10.设AE=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答案:D解题思路:当点M与点A重合时,AE最大,如图,此时AE=6;当点N与点C重合时,AE最小,如图,此时AE=2.∴,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9.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12,E是BC边上一动点,则以BD为对角线的所有平行四边形BEDF中,EF的最小值是( )A. B.5C.6D.12答案:B解题思路:在平行四边形BEDF中,EF=2OE,由“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可知,当OE⊥BC时,OE最短,如图,此时,,∴EF的最小值为5.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6,E是AB边的中点,F是线段BC上的动点,将△EBF 沿EF所在直线折叠得到△,连接,则的最小值是( )A. B.C. D.4答案:A解题思路:如图,连接ED,由题意,,在Rt△AED中,AE=2,AD=6,∴,由翻折得BE=B′E=2,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B′D-B′E,∴当,B′,D三点共线时,B′D-B′E,B′D取最小值,当,B′,D三点共线时,如图,∴B′D=DE-B′E=,∴B′D 的最小值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第11页共11页。
第12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师版)
第12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两种推导方法(平面几何法与向量法)2.会求平面内点与直线的距离,并能解决与距离有关的平面几何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与掌握平面内点到直线的公式内容及推导过程,会用公式解决与点到直线距离有关的问题,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综合问题.知识点01点到直线的距离1.点到直线的距离点0P 到直线l 的距离,是指从点0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0P Q 的长度,其中Q 为垂足.实质上,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所连线段的长度的最小值.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上任意一点000(,)P x y 到直线l :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的距离为d =0022||Ax By C A B+++.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如图,设0,0A B ≠≠,则直线l 与x 轴和y 轴都相交,过点0P 分别作x 轴和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 于R 和S ,则直线0P R 的方程为0y y =,R 的坐标为00(,)By Cy A+-;直线0P S 的方程为0x x =,S 的坐标为00(,)Ax Cx B+-, 于是有00000||||||||By C Ax By C P R x A A +++=--=,00000||||||||Ax C Ax By C P S y B B +++=--=, 22220000||||||||||||A B RS P R P S Ax By C A B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设0||P Q 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00||||||d RS P R P S ⋅=⋅, 于是得000022||||||||P R P S Ax By C d RS A B⋅++==+.因此,点000(,)P x y 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0022||Ax By C d A B++=+.可以验证,当A =0,或B =0时,上述公式也成立.【微点拨】用向量法推导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PQ |公式的向量法推导,在直线上取任意一点M ,与直线方向向量垂直的单位向量为n ,则有PQ PM =⋅n ,所以有PQ PM =⋅n .【即学即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2,﹣1)到直线l :4x ﹣3y +4=0的距离为( ) A .3B .115C .1D .35 【答案】A【解析】已知P (2.﹣1),直线l :4x ﹣3y +4=0,则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P 到l 的距离 d ()224231434(3)⨯-⨯-+==+-.故选A .【即学即练2】已知点A (2,1),点B (5,﹣1),则AB |=_________. 【答案】13【解析】点A (2,1),B (5,﹣1),则|AB |()2225(11)13=-++=.故答案为:13.【即学即练3】已知x +y -3=0,则()()2221x y -++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 2【解析】 设P (x ,y ),A (2,-1),则点P 在直线x +y -3=0上,且()()2221x y -++=|P A |.|P A |的最小值为点A (2,-1)到直线x +y -3=0的距离d =()2221311+--+= 2.知识点02 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若给出的直线方程不是一般式,只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2)对于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x =a 或y =b ,求点00(,)x y 到它们的距离时,既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以直接写成0||d x a =-或0||d y b =-.(3)若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参数或直线方程时,只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参数即可. 【即学即练4】直线x +y -1=0上与点P (-2,3)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坐标是( ) A .(-4,5) B .(-3,4) C .(-3,4)或(-1,2) D .(-4,5)或(0,1)【答案】C【解析】 设所求点的坐标为(x 0,y 0),有x 0+y 0-1=0,且(x 0+2)2+(y 0-3)2=2,两式联立解得⎩⎪⎨⎪⎧ x 0=-3,y 0=4或⎩⎪⎨⎪⎧x 0=-1,y 0=2.故选C.【即学即练5】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2,5),且斜率为-34.(1)求直线l 的方程;(2)若直线m 与直线l 平行,且点P 到直线m 的距离为3,求直线m 的方程.【解析】(1)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y -5=-34(x +2),整理得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14=0.(2)∵直线m 与l 平行,可设直线m 的方程为3x +4y +c =0,∴()223245334c⨯-+⨯+=+,即|14+c |=15.∴c =1或c =-29.故所求直线m 的方程为3x +4y +1=0或3x +4y -29=0.【即学即练6】点P (﹣1,2)到直线kx ﹣y ﹣k =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A .22B .2C .2D .32 【答案】A【解析】由kx ﹣y ﹣k =0,得k (x ﹣1)﹣y =0,∴直线kx ﹣y ﹣k =0过点(1,0),∴点P (﹣1,2)到直线kx ﹣y ﹣k =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22(11)(20)22--+-=.故选A . 【即学即练7】已知点P (﹣2,3),点Q 是直线l :3x +4y +3=0上的动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A .2B .95 C .85D .75【答案】B【解析】点P (﹣2,3),点Q 是直线l :3x +4y +3=0上的动点,|PQ |的最小值为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 ∴|PQ |的最小值为d ()3243395916⨯-+⨯+==+.故选B . 知识点03 易错点(直线斜率存在性讨论)【即学即练8】已知直线l 过点A (1,2),且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1,则直线l 的方程为.【错解】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k +2=0.因为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1,所以2|2|11k k -+=+,解得34k =.所以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2(1)4y x -=-,即3x −4y +5=0.【错因分析】符合题意的直线有两条,错解中忽略了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从而只得到了一条直线. 【正解】①当直线l 过点A (1,2)且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1, 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1,满足题意. ②当直线l 过点A (1,2)且斜率存在时,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k +2=0. 因为原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1,所以2|2|11k k -+=+,解得34k =.所以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2(1)4y x -=-,即3x −4y +5=0.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1或3x −4y +5=0.【误区警示】当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的斜率时,一定要对斜率是否存在进行讨论,否则容易犯解析不全的错误.【即学即练9】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与点(0,3)A 距离为2,且与点(4,0)B 距离为3的直线共有( ) A .1条 B .2条C .3条D .4条【答案】C 【分析】根据直线是否存在斜率,分类讨论,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当直线不存在斜率时,设为x a =,由题意可知:02a -=且43a -=, 没有实数a 使得两个式子同时成立;当直线存在斜率时,设直线方程为:0y kx b kx y b =+⇒-+=,点(0,3)A 到该直线的距离为2,所以有2232(1)(1)b k -+=+-,点(4,0)B 到该直线的距离为3,所以有2243(2)(1)k b k +=+-,由(1)(2)得:89b k =+或985k b -=, 当89b k =+时,代入(1)中,得2152480k k ++=,该方程的判别式224415896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985kb -=时,代入(1)中,得2924160k k -+=, 该方程的判别式2(24)49160∆=--⨯⨯=,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这样的直线共有三条, 故选:C. 【点睛】关键点睛:本题的关键是解方程组.考法0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典例1】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例如: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一直线21y x =+,求点(3,4)P 到该直线的距离d ,可以按以下步骤计算;第一步,在直线上取两点(0,1)A 和()1,3B ,则向量(1,2)AB =;第二步,写出一个与AB 垂直的向量(2,1)n =-;第三步,求出PA 在n 上的投影向量163,55PA ⎛⎫=- ⎪⎝⎭;第四步,求出距离1355d PA ==,请根据以上方法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求点(1,1)P 到直线21y x =+的距离; (2)求点()00,P x y 到直线y kx b =+的距离. 【答案】(1)255;(2)0021kx y b k -++. 【分析】能力拓展(1)根据题中所给方法按步骤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题中所给方法按步骤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第一步,在直线21y x =+上取两点(0,1)A 和()1,3B ,则向量(1,2)AB =; 第二步,设(,)n x y =且n AB ⊥,则有20x y +=,令1y =,则2x =-,即(2,1)n =-; 第三步,(1,0)PA =-,在n 上的投影向量12222cos ,242(2,1)(,);55((2)1)PA n PA PA PA n PA n PA n PA n n n nnn⋅⋅⋅〈〉⋅⋅=⋅=⋅=⋅=⋅-=--+第四步,求出距离2214225()()555d PA ==-+=,所以点(1,1)P 到直线21y x =+的距离为255; (2)第一步,在直线y kx b =+上取两点(0,)A b 和()1,B k b +,则向量(1,)AB k =; 第二步,设(,)n x y =且n AB ⊥,则有0x ky +=,令1y =,则x k =-,即(,1)n k =-; 第三步,00(,)PA x b y =--,在n 上的投影向量10000122222cos ,(,1)(,1);1(()1)PA n PA PA PA n PA n kx b y kx b y PA n PA n n n k k k nnk n⋅⋅⋅〈〉⋅+-+-⋅=⋅=⋅=⋅=⋅-=⋅-+-+第四步,求出距离00200122111kx y b kx y b d PA k k k -+-+==⋅+=++, 所以点()00,P x y 到直线y kx b =+的距离为0021kx y b k -++.【点睛】关键点睛:求一个向量在另一向量上的投影向量是解题的关键.【即学即练10】点A 的坐标为()1,0-,点B 在直线24y x =-上运动,则线段AB 的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答案】655【分析】当AB 垂直于24y x =-时,线段AB 最小,求出点到直线距离即可. 【详解】当AB 垂直于24y x =-时,线段AB 最小, 最小值为:()2146555⨯--=, 故答案为:65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属于基础题.【即学即练11】点(2,1)到直线l :x -2y +2=0的距离为( ) A .25 B .255C .655D .0【答案】B 【分析】直接运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点(2,1)到直线l :x -2y +2=0的距离为22211222551(2)⨯-⨯+=+-, 故选:B考法02点、线间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或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解综合题时,需特别注意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同时要注意构造法,数形结合法的应用,本节中距离公式的形式为一些代数问题提供了几何背景,可构造几何图形,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去解决问题. 【典例2】已知直线l 经过点()2,1P ,则(1)若直线l 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OAB 的面积为4,求直线l 的方程; (2)若直线l 与原点的距离为2,求直线l 的方程. 【解析】(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0,0)x ya b a b+=>>,则点()(),0,0,A a B b ,由题意得211142a bab ⎧⎪+=⎨=⎪⎪⎪⎩,解得42a b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142x y+=,即240x y +-=. (2)过P 点的直线l 与原点的距离为2,而P 点坐标为,则过垂直于x 轴的直线满足条件.此时l 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为.若斜率存在,设l 的方程为()12y k x -=-,即210kx y k --+=.由已知过P 点的直线与原点的距离为2,得22121k k -+=+ ,解得34k =-.此时l 的方程为34100x y +-=.综上,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2x =或34100x y +-=.【典例3】已知正方形ABCD 的一边CD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 +3y −13=0,对角线AC ,BD 的交点为P (1,5),求正方形ABCD 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解析】设点P (1,5)到l CD 的距离为d ,则310d =. ∵l AB ∥l CD ,∴可设l AB :x +3y +m =0(13m ≠-). 由题意知点P (1,5)到l AB 的距离也等于d ,即|16|31010m +=, 又∵m ≠−13,∴m =−19,即l AB :x +3y −19=0. ∵l AD ⊥l CD ,∴可设l AD :3x −y +n =0,则P (1,5)到l AD 的距离等于P (1,5)到l BC 的距离,且都等于310d =, 即|2|31010n -=,得n =5,或n =−1, 则l AD :3x −y +5=0,l BC :3x −y −1=0.所以,正方形ABCD 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 +3y −19=0,3x −y +5=0,3x −y −1=0.【典例4】一河流同侧有两个村庄A ,B ,两村庄计划在河上共建一水电站供两村使用,已知A ,B 两村到河边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0 m 和700 m ,且两村相距500 m ,问:水电站建于何处送电到两村的电线用料最省?【答案】水电站建在P (90,0)处电线用料最省. 【分析】如图,以河流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通过点A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求出点B 的坐标,利用对称性求解. 【详解】解:如图,以河流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通过点A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点A (0,300),B (x ,700).设点B 在y 轴上的射影为H ,则x =|BH |=22AB AH -=300, 故点B (300,700).设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0,-300), 则直线A ′B 的斜率k =103,直线A ′B 的方程为y =103x -300. 令y =0,得x =90,得点P (90,0), 故水电站建在P (90,0)处电线用料最省. 【点睛】关键点睛: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其一是:想到利用解析法来求解;其二是,能够利用数形结合利用对称性找到满足题意的位置.【典例5】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1)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且()4,3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2; (2)直线l 经过点()2,5P -且与点()3,2A -和点()1,6B -的距离之比为1:2. 【答案】(1)答案见解析;(2)30x y ++=或17290x y +-=. 【分析】(1)对直线l 是否过原点进行分类讨论,设出直线l 的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参数的值,进而可得出直线l 的方程;(2)对直线l 的斜率是否存在进行分类讨论,设出直线l 的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参数的值,由此可得出直线l 的方程. 【详解】(1)若直线l 过原点,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由题意可得243321k k -=+,解得123142k -±=;若直线l 不过原点,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0x ya a a+=≠,即0x y a +-=,由题意可得7322a-=,解得13a =或1. 综上所述,直线l 的方程为12342y x -+=或12342y x --=或10x y +-=或130x y +-=; (2)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直线l 的方程为2x =, 此时,点A 、B 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为1、3,不合乎题意;若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l 的方程为()52y k x +=-,即250kx y k ---=.由已知条件可得22322531162531121k k k k k k k k +---+==----++,整理得218170k k ++=,解得1k =-或17-. 综上所述,直线l 的方程为30x y ---=或173450x y --+-=,即30x y ++=或17290x y +-=. 【点睛】易错点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直线方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求直线方程时,若不能断定直线是否具有斜率时,应对斜率存在与不存在加以讨论; (2)在用截距式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分类讨论.题组A 基础过关练1.点()1,1到直线40x y -+=距离为( ) A .2 B .2C .22D .32【答案】C 【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即可得答案. 【详解】解: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点()1,1到直线40x y -+=距离为114222d -+==故选:C分层提分2.点(cos ,sin )P θθ到直线34120x y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 A .1217,55⎡⎤⎢⎥⎣⎦B .712,55⎡⎤⎢⎥⎣⎦C .717,55⎡⎤⎢⎥⎣⎦D .1224,55⎡⎤⎢⎥⎣⎦【答案】C 【分析】由点到距离公式把距离表示成θ的三角函数,根据三角函数性质求得距离的取值范围. 【详解】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有: P 到直线的距离为223cos 4sin 125sin()12534d θθθϕ+-+-==+,其中34sin ,cos 55ϕϕ==,由三角函数性质易知,5sin()12[17,7]θϕ+-∈--, 故717,55d ⎡⎤∈⎢⎥⎣⎦,故选:C.3. 直线:3250l x y -+=,()P m n ,为直线l 上动点,则()221m n ++的最小值为( )A .21313B .31313C .413D .313【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所求最值即为()10-,到直线:3250l x y -+=距离的平方,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题意得:()221m n ++表示()P m n ,到()10-,的距离的平方,而()P m n ,为直线l 上动点,所以()221m n ++的最小值,即为()10-,到直线:3250l x y -+=距离的平方,即()222312054=133+2⎛⎫⨯--⨯+ ⎪ ⎪⎝⎭, 故选:C4. .直线l :()2y k x =+上存在两个不同点到原点距离等于1,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3,3-C .()1,1-D .33,33⎛⎫- ⎪ ⎪⎝⎭【答案】D由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1可得. 【详解】直线l :()2y k x =+上存在两个不同点到原点距离等于1,则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1,所以2211k k ,解得3333k -<<.故选:D .5. .已知直线(2)(12)430m x m y m ++-+-=恒经过定点P ,则点P 到直线:3440l x y +-=的距离是( ) A .6 B .3C .4D .7【答案】B 【分析】把直线方程整理为关于m 的方程,由恒等式知识求得定点P 坐标,然后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 【详解】由直线方程(2)(12)430m x m y m ++-+-=变形为:(23)(24)0m x y x y --+++=,由230240x y x y --=⎧⎨++=⎩,解得12x y =-⎧⎨=-⎩,所以直线(2)(12)430m x m y m ++-+-=恒经过定点(1,2)P --, 故点P 到直线:3440l x y +-=的距离是22|384|334d ---==+,故选:B.6. 点P 在直线x +y -4=0上,O 是坐标原点,则|OP |的最小值为( ) A .10 B .22 C .2 D .2【答案】B 【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求解. 【详解】点O 到40x y +-=的距离为:4222d ==, 所以OP 的最小值为27. 若动点()11,A x y .()22,B x y 分别在直线1:70l x y +-=和2:50l x y +-=上移动,则线段AB 的中点M 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 A .23 B .33 C .32 D .42【答案】C 【分析】先分析出M 的轨迹,再求M 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详解】由题意可知:M 点的轨迹为平行于直线1l 和2l 且到1l 、2l 距离相等的直线l ,故其方程为:60x y +-=,故M 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63211=+. 故选:C 【点睛】解析几何中与动点有关的最值问题一般的求解思路: ①几何法:利用图形作出对应的线段,利用几何法求最值; ②代数法:把待求量的函数表示出来,利用函数求最值.8. 已知点()1,2P ,则当点P 到直线240ax y +-=的距离最大时,a =( ) A .1 B .14-C .14D .5【答案】B 【分析】确定直线过定点(0,4)A ,当PA 与直线垂直时﹐点P 到直线的距离达到最大值,由此可得参数值. 【详解】因为直线恒过定点4)0,A(, 则当PA 与直线垂直时﹐点P 到直线的距离达到最大值, 此时过P A 、的直线的斜率为2,-所以直线240ax y +-=的斜率为12,即122a -=,所以14a =-.故选:B .9. 已知点(2,3)P ,点Q 是直线:3420l x y ++=上的动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 A .195B .3C .4D .165【答案】C 【分析】PQ 的最小值为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由此能求出PQ 的最小值.【详解】解:点(2,3)P ,点Q 是直线:3420l x y ++=上的动点,PQ 的最小值为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PQ ∴的最小值为324324591620d ⨯+⨯+===+. 故选:C .10. 已知点P (4,a )到直线4x -3y -1=0的距离不大于3,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10] B .[-10,5] C .[-5,5] D .[0,10]【答案】D 【分析】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解不等式可得结论. 【详解】由题意得,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为|4431|5a ⨯-⨯-=|153|5a -. 又|153|5a -≤3, 即|15-3a |≤15,解得0≤a ≤10,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0,10]. 故选:D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 直线l 通过两直线75240x y +-=和0x y -=的交点,并且点()5,1到l 的距离为10,则l 的方程是( ) A .340x y ++= B .340x y -+=C .340x y --=D .340x y -+-=【答案】C 【分析】求得直线交点后,采用待定系数法,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构造方程可求得结果. 【详解】由752400x y x y +-=⎧⎨-=⎩得:2x y ==, ∴两直线75240x y +-=和0x y -=的交点为()2,2.①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22y k x -=-,即220kx y k -+-=. ∴点()5,1到l 的距离25122101k kd k -+-==+,解得:3k =.∴直线l 的方程为340x y --=.②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2l x =,不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直线l 的方程为340x y --=. 故选:C.2. 已知直线1:240l kx y k +--=恒过点M ,直线2:1l y x =-上有一动点P ,点N 的坐标为(4,6),当||||PM PN +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27,55⎛⎫-- ⎪⎝⎭B .1712,55⎛⎫ ⎪⎝⎭C .23,55⎛⎫- ⎪⎝⎭D .127,55⎛⎫ ⎪⎝⎭【答案】B 【分析】先求得M 的坐标.可得M 、N 都在直线2l :1y x =-的上方,求出点()1,2M 关于直线2l :1y x =-的对称点为'M ,可得'M N 直线方程,再把'M N 直线方程和直线2l :1y x =-联立方程组,求得点P 的坐标. 【详解】直线1l :240kx y k +--=,即()1240k x y -+-=, 令10x -=,求得1x =,2y =,可得该直线恒过点()1,2M . 直线2l :1y x =-上有一动点P ,点N 的坐标为()4,6, 故M 、N 都在直线2l :1y x =-的上方.点()1,2M 关于直线2l :1y x =-的对称点为()'3,0M ,则'M N 直线方程为036043y x --=--,即618y x =-. 把'M N 直线方程和直线2l :1y x =-联立方程组,求得175125x y ⎧=⎪⎪⎨⎪=⎪⎩,可得当PM PN +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1712,55⎛⎫⎪⎝⎭.故选:B 【点睛】关键点点睛:问题转化为求一个点()1,2M 关于直线2l :1y x =-的对称点为()'3,0M ,根据对称性,||||||PM PN PM PN M N ''+=+≥,联立两直线方程求出直线交点即可得到所求点的坐标,属于中档题.3.(多选题)已知(4,3)A -,(2,1)B -和直线l :4320x y +-=,若在坐标平面内存在一点P ,使||||PA PB =,且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则P 点坐标为( ) A .21(,)33-B .(1,4)-C .6(1,)5D .278(,)77- 【答案】BD 【分析】设点P 的坐标为(,)a b ,点(,)P a b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得出50a b --=,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43210a b +-=±,解方程组即可求解. 【详解】设点P 的坐标为(,)a b ,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3,2)-,31142AB k -+==--,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23y x +=-,即50x y --=, ∵点(,)P a b 在直线50x y --=上,∴50a b --=, 又点(,)P a b 到直线l :4320x y +-=的距离为2,∴22432243a b +-=+,即43210a b +-=±, 联立可得1a =-、4b =-或277a =、87b =-,∴所求点P 的坐标为(1,4)-或278(,)77-, 故选:BD.4.(多选题)已知平面上一点()5,0M ,若直线上存在点P ,使||4PM =,则称该直线为“点M 相关直线”,下列直线中是“点M 相关直线”的是( ) A .1y x =+ B .2y = C .430x y -= D .210x y -+=【答案】BC 【分析】根据题意,点M 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4,计算出点M 到各选项中直线的距离,由此可得出合适的选项. 【详解】根据题中定义,若直线为“点M 相关直线”,则点M 到该直线的距离不大于4. 对于A 选项,点M 到直线1y x =+的距离为63242=>,A 选项不满足条件; 对于B 选项,点M 到直线2y =的距离为24<,B 选项满足条件; 对于C 选项,点M 到直线430x y -=的距离为()2245443⨯=+-,C 选项满足条件; 对于D 选项,点M 到直线210x y -+=的距离为25111455⨯+=>,D 选项不满足条件. 故选:BC.5. 已知平面上一点M (5,0),若直线上存在点P 使|PM |=4,则称该直线为“切割型直线”,下列直线中是“切割型直线”的是( ) A .y=x +1 B .y=2 C .43y x =D .y=2x +1【答案】BC 【分析】根据切割型直线的定义,由点M (5,0)到直线距离不大于4求解. 【详解】A. 点M (5,0)到直线 y=x +1的距离为:63242d ==>,故错误;B. 点M (5,0)到直线y=2的距离为:34d =<,故正确;C. 点M (5,0)到直线43y x =的距离为:2453441+3d ⨯==⎛⎫ ⎪⎝⎭,故正确;D. 点M (5,0)到直线y=2x +1的距离为:()211541+2d ==>,故错误;故选: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存在问题,还考查了运算求解的能力. 6.点()0,1-到直线()1y k x =+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答案】2 【分析】直线()1y k x =+恒过点()1,0A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点()0,1B -到直线()1y k x =+的距离为||AB . 【详解】解:直线()1y k x =+恒过点()1,0A -,则点()0,1-到直线()1y k x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点()1,0-到点A 的距离, ∴点()0,1-到直线()1y k x =+距离的最大值为:()()2201102d =++--=.故答案为:2.7. 已知,x y 满足30x y ++=,求()()2212x y ++-的最小值__. 【答案】8. 【分析】把()()2212x y ++-的最小值转化为()()2212x y ++-点(1,2)-到直线30x y ++=距离的平方,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由于()()2212x y ++-表示点(1,2)-与直线上的点的距离的平方,转化()()2212x y ++-的最小值为点(1,2)-到直线30x y ++=距离的平方,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221232211d -++==+,所以22(1)(2)x y -+-的最小值为8. 故答案为:8.8. 已知(3,2)A --,(1,4)B -到直线:10l x ay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a 为________.【答案】1或13-【分析】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得出. 【详解】两点(3,2)A --,(1,4)B -到直线:10l x ay ++=的距离相等, ∴22|321||141|11a a a a --+-++=++,化为|22||4|a a +=.224a a ∴+=±,解得1a =或13-.故答案为:1或13-.9.已知实数925m ≠,原点到动直线(31)(43)9250m x m y m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0,5 【分析】先整理方程求得直线恒过的定点P ,则,O P 间的距离是原点到动直线的最大距离,又根据925m ≠,得0d >,即得结果. 【详解】依题意,设原点()0,0O 到动直线(31)(43)9250m x m y m ++-+-=的距离为d , 动直线(31)(43)9250m x m y m ++-+-=,即(3425)390x y m x y +-+-+=,联立34250390x y x y +-=⎧⎨-+=⎩得34x y =⎧⎨=⎩,故动直线过定点()3,4P ,故d 的最大值为,O P 间的距离,而22345OP =+=,故max 5d =, 又925m ≠,则()0,0O 不在直线上,故0d ≠,即0d >, 所以d 的取值范围是05d <≤. 故答案为:(]0,5.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线外一点到动直线的距离范围问题,属于中档题.10. 若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1,点()()2,14,5A B --,到l 的距离相等,则l 的方程为______.【答案】10x y --=或1x = 【分析】考虑斜率不存在和存在两种情况,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显然直线l x ⊥轴时符合要求,此时l 的方程为1x =.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l 的方程为()1y k x =-,即kx y k 0--=. ∵A ,B 到l 的距离相等 ∴22214511k k k k k k -+---=++,∴1335k k -=-,∴1k =,∴直线l 的方程为10x y --=. 故答案为10x y --=或1x = 【点睛】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忽略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容易犯的错误.C 培优拔尖练1. 已知直线1l :20mx y m +--=,2l : 340x y n +-=.(1)求直线1l 过的定点P ,并求出直线2l 的方程,使得定点P 到直线2l 的距离为85; (2)过点P 引直线l 分别交x ,y 轴正半轴于A 、B 两点,求使得AOB 面积最小时,直线 l 的方程. 【答案】(1)(1,2)P ,2l :3430x y +-=或34190x y +-=(2)240x y +-= 【分析】(1)利用直线系求出定点,根据点到直线距离求出2l ;(2)由题意直线斜率存在,设出直线方程,求出截距,表示出三角形面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详解】(1)由20mx y m +--=可得(1)20m x y -+-=, 所以直线1l 的定点(1,2)P ,(1,2)P 到直线2l :340x y n +-=的距离22|38||11|85534n n d +--===+, 解得3n =或19n =,所以直线2l :3430x y +-=或34190x y +-=(2)由题意,设直线l :2(1)y k x -=-,因为直线l 分别交x ,y 轴正半轴于A 、B 两点,所以0k < 令0,20x y k ==->,20,10y x k ==->, 所以1222(2)(1)222()()4222AOB k k S k k k k=--=--≥+--=△,当且仅当2k =-时等号成立,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2(1)y x -=--,即240x y +-=【点睛】关键点点睛:直线系过定点问题,需将直线化为含参数与不含参数的部分,如(1)20m x y -+-=,可根据此形式直接写出定点;直线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可利用截距表示.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0,2,4,0,,0A B C m .(1)求AB 边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 的方程;(2)若ABC 的面积为5,求点C 的坐标.【答案】(1)230x y --=;(2)(9,0)或()0-1,. 【分析】(1)由题意直线的斜率公式,两直线垂直的性质,求出l 的斜率,再用点斜式求直线l 的方程. (2)根据ABC ∆的面积为5,求得点C 到直线AB l 的距离,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得m 的值.【详解】解:(1)(0,2)A ,(4,0)B ,,A 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2,1)A ,又021,402AB k -==-- 设AB 边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 的斜率为,k则1,AB k k ⋅=-2k ∴=,可得l 的方程为12(2)y x -=-,即230x y --=.∴AB 边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 的方程230x y --=(2)AB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40.x y +-=设AB 边上的高为,d 即点C 到直线AB l 的距离为224|4|=512m m d --=+, 且152ABC S AB d =⋅=1255,2d =⋅⋅= 解得5,d =解得9m =或1m =-,∴点C 的坐标为(9,0)或()0-1,.3. 已知ABC ∆中,(1,1)A ,(4,2)C ,点B 在函数(14)y x x =<<的图象上运动,问点B 在何处时,ABC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答案】当B 点点坐标为93(,)42时,ABC ∆的面积S 取最大值18. 【分析】根据AC 是定值,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结合配方法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设B 点横坐标为(,)m m ,∴当点B 到直线AC 距离最大时,ABC ∆的面积S 最大.(1,1)A ,(4,2)C ,∴直线AC 方程为:242141y x --=⇒--320x y -+=. 点(,)B m m 到直线AC 距离231|()||32|241010m m m d ---+==.14m <<,∴(1,2)m ∈,因此2131()0424m -≤--<,即23110()244m <--≤,当32m =时, 即94m =时,d 取最大值1040,ABC ∆的面积S 取最大值1101102408⨯⨯=,当B 点点坐标为93(,)42时,ABC ∆的面积S 取最大值18. 4.在直线l 上任取不同的两点A ,B ,称AB 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与直线l 的方向向量垂直的非零向量称为l的法向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1l 是函数24y x =-的图象,直线2l 是函数43x y =-+的图象. (1)求直线1l 和直线2l 所夹成的锐角的余弦值;(2)已知直线3l 平分直线1l 与直线2l 所夹成的锐角,求直线3l 的一个方向向量的坐标;(3)已知点(3,4)P ,A 是1l 与y 轴的交点,n 是1l 的法向量.求AP 在n 上的投影向量的坐标(求出一个即可),并求点P 到直线1l 的距离.【答案】(1)270;(2)(12,1)-+;(3)42,55⎛⎫- ⎪⎝⎭, 255 【分析】(1)求得1l 和2l 相交点的坐标,以及1l 和2l 与y 轴相交点的坐标,再根据直线方向向量的定义,向量的余弦公式求解,并判断夹角是否为锐角即可.(2)3l 平分直线1l 与直线2l 所夹成的锐角,所以3l 和1l 所夹的锐角等于3l 和2l 所夹的锐角,根据直线的夹角公式求出3k ,写出一个方向向量的坐标即可.(3)求点P 到直线1l 的距离,写出过A 点垂直于1l 的直线方程(方向向量为n ),并根据这两点联合解出点P 在该直线上的投影,则 AP 的投影向量得出.【详解】(1)设1l 和2l 相交点的坐标为M ,1l 和y 轴相交点的坐标为A ,2l 和y 轴相交点的坐标为B ,则(0,4)A -,(0,4)B , 由直线1l 和2l 的方程式联立2443y x x y =-⎧⎪⎨=-+⎪⎩,解得2420,77M ⎛⎫ ⎪⎝⎭. 则2448,77MA ⎛⎫=-- ⎪⎝⎭、248,77MB ⎛⎫=- ⎪⎝⎭分别为直线1l 和2l 的方向向量. 由向量的余弦公式2cos ,10MA MBMA MB MA MB ⋅<>==. 由(0,)AMB π∠∈,而2cos ,010MA MB <>=>,所以向量,MA MB 形成的角AMB ∠为锐角. 所以直线1l 和直线2l 所夹成的锐角的余弦值为210. (2)直线3l 平分直线1l 与直线2l 所夹成的锐角,所以直线1l 和直线3l 所夹成的锐角与直线2l 和直线3l 所夹成的锐角相等,根据直线的夹角公式,则33313123233331()213,,21111231()3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 333311(2)(1)(12)()33k k k k -=++-,23351050333k k -+=, 323210k k -+=.又∵31,23k ⎛⎫∈- ⎪⎝⎭,∴312k =-+. ∴直线3l 的一个方向向量的坐标为(12,1)-+.(3)∵(3,4)P ,1l 为24y x =-,则点P 到1l 的距离为2223442552(1)d ⨯--==+-. 过A 点做直线AN 交x 轴于N ,则AN 为直线AN 的方向向量. 又∵1l 的法向量n 垂直于1l ,则//n AN .因为12k =,则12AN k =- ∵(0,4)A -,则AN l 为142y x =--. 设点P 在AN 上的投影坐标为()00,Q x y ,则001402y x ++=①, 易知点Q 到1l 的距离为()00222425521x y d --==+-②,由①②解得Q 为422,55⎛⎫- ⎪⎝⎭或418,55⎛⎫-- ⎪⎝⎭ 由2420,77M ⎛⎫ ⎪⎝⎭和(3,4)P 点,2437<可知,点P 在1l 的左边,点P 在AN 上的投影坐标Q 为418,55⎛⎫-- ⎪⎝⎭. ∴AP 在n 上的其中一个投影向量为42,55AQ ⎛⎫=- ⎪⎝⎭. 5.已知ABC ∆中,()()1,1,1,3,90,A B A C ∠--=在x 轴上,点P 是BC 边上一动点,点A 关于P 的对称点为D .(1)求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2)当P 与,B C 不重合时,求四边形ABDC 的面积; (3)直接写出CB CD ⋅的取值范围.【答案】(1)3490x y +-=;(2)10;(3)[]5,45-.【分析】(1)设出C 点坐标,根据0AB AC ⋅=求解出C 点坐标,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求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2)根据对称关系分析得到ABC BDC S S =,由此可求四边形ABDC 的面积;(3)设出P 点坐标,表示出D 点坐标,根据坐标形式下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求解出CB CD ⋅的取值范围.【详解】(1)设(),0C m ,因为90A ∠=,所以0AB AC ⋅=, 又()()2,4,1,1AB AC m =-=-,所以2240AB AC m ⋅=-+=, 所以3m =,所以()3,0C ,所以303134BC k -==---, 所以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334y x =--,即3490x y +-=; (2)因为点A 关于P 的对称点为D ,且P 在BC 上,所以A 到BC 所在直线的距离等于D 到BC 所在直线的距离, 又因为,ABC DBC S S 有公共底边BC ,所以四边形2ABC ABDC S S =四边形,又因为A 到BC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3492916--=+,()()()2231035BC =--+-=, 所以2522102ABC ABDC S S ⨯==⨯=四边形; (3)CB CD ⋅的取值范围是[]5,45-.(理由供参考:设[]93,,1,34m P m m -⎛⎫∈- ⎪⎝⎭, 因为A 关于P 的对称点为D ,所以11321,2m D m -⎛⎫- ⎪⎝⎭, 所以()1134,3,24,2CB C m m D -⎛⎫=-=- ⎪⎝⎭, 所以3396525168222CB CD m m m -=-⋅+=-, 又因为13m -≤≤,所以[]65255,4522m ⎛⎫-∈- ⎪⎝⎭, 所以[]5,45CB C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 x 1 2 ,即当 x=3 时,y 有最小值 4.
2
x 1
②运用基本不等式:y= x 1 2 2 2 2 x 1
x 1 2 +2=4, 2 x 1
∴当 x 1 = 2 ,即当 x=3 时,y 有最小值 4. 2 x 1
③借用判别式,去分母,得 x2+2(1-y)x+1+2y=0,
由△=4(1-y)2-4(1+2y)=4y(y-4)≥0,得 y≥4,
①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 x 为何值时,△PBC 的周长最小?求出此时 y 的值.
(南通市中考试题)
第 9 题图
第 10 题图
第 11 题图
第 12 题图
11.如图,已知直线 l : y kx 2 4k ( k 为实数).
(1) 求证:不论 k 为任何实数,直线 l 都过定点 M,并求点 M 的坐标; (2) 若直线 l 与 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 A,B 两点,求△AOB 面积的最小值.(太原市竞赛试题)
例 1 在 Rt△ABC 中,CB=3,CA=4,M 为斜边 AB 上一动点.
过点 M 作 MD⊥AC 于点 D,过 M 作 ME⊥CB 于点 E,
则线段 DE 的最小值为
.(四川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四边形 CDME 为矩形,
连结 CM,则 DE= CM,将问题转化为求 CM 的最小值.
解: 12 5
解: 如图,B′M+MN 的最小值为点 B′到 AB 的距离 B′F,
BE= AB BC 4 5 cm,BB′= 8 5 cm, AC
AE=
AB2 BE 2
202
4
5
2
8
5 cm.
在△ABB′中,由 1 BB′•AE= 1 AB•B′F,得 B′F=16cm.
2
2
故 BM+MN 的最小值为 16cm.
y=- 1 (x-2)2+1(0<x<4). 4
当 x=2 时, y 最大值=1cm.
(2)由 1 =- 1 (x-2)2+1, 44
得 x=(2+ 3 )cm 或(2- 3 )cm.
8. 当过 A,B 两点的圆与 x 轴正半轴相切时,切点 C 为所求. 作 O′D⊥A B 于 D.,
O′D 2= O′B 2-B D 2= (a b)2 - (a b)2 =ab,O′D= ab
AB
BA
CA
SADG SABC
=x2, SBDE SABC
=(1-x)2= SCFG SABC
,S
梯形
DEFG=1―x2―2(1-x)2=-3(x-
2 3
)2+
1 3
.
5. 3 1 a 2
提示:当 OA=OB 时,OC 的长最大.
6. C
7. (1)由 Rt△ABP∽Rt△PCQ,得 BP = AB ,即 x = 4 , CQ CP y 4 x
b,c 为方程 x2-2 3 (r+1)x+4r(r+2)=0 的两个根,由△≥0,得(r+1)≤22.
因 r>0,r+1>0,故 r+1≤2,即 0<r≤1.
3. 4 2 - 3 提示:过 P 作垂直于 OP 的弦 AB,此时弓形面积最小. 9
4.
1 3
提示:设 AD =x,则 BD =1-x= CG ,
BC,AD 的延长线交于 P,求 AB·S△PAB 的最小值. (中学生数学智能通讯赛试题)
解题思路:设 PD=x(x>1),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PC,证 Rt△PCD∽Rt△PAB,
得到 AB PA ,求出 AB, CD PC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 y=AB·S△PAB, 整理后得到 y≥4,即可求出答案.
来求最小值.
解: 由△APD∽△BPQ,得 AP AD ,即 BQ= AD BP b a x ,
BP BQ
AP
x
∴AP+BQ=x+ ab b . x
∵x+ ab ≥ 2 x ab 2 ab ,
x
x
∴当且仅当 x= ab 即 x= ab 时,上式等号成立. x
故当 AP= ab 时,AP+BQ 最小,其最小值为 2 ab -b.
解: 设 PD=x(x>1),则 PC= x2 1 ,
由 Rt△PCD∽△PAB,得 AB= CD PA x 1 ,
PC
x2 1
令
y=AB•S△PAB,则
y=
1 2
AB×PA×AB=
x 12 2x 1
,求
y
的最小值,
有下列不同思路:①配方:y=
x
1 2
x
2 1
2
x 1 2
x
2 1
2
4
4
时, l12
l22
,
当
r<
4h 2
4
时,
l12
l22
.
例 5 如图,已知边长为 4 的正方形钢板,有一个角锈蚀,其中 AF=2,BF=1.为了 合理利用这块钢板,将在五边形 EABCD 内截取一个矩形块 MDNP,使点 P 在 AB 上,且要求面积最大,求钢板的最大利用率.
(中学生数学智能通讯赛试题)
最小值时,△APD 中边 AP 上的高为(
)
(鄂州市中考试题)
A. 2 17 17
B. 4 17 17
C. 8 17 17
D.3
第 6 题图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7.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cm,点 P 是 BC 边上不与点 B,C 重合的任意一点,连结 AP,过点 P
作 PQ⊥AP 交 DC 于点 Q.设 BP 的长为 xcm,CQ 的长为 ycm.
较两个数的平方,通常让这两个数的平方相减.
解: ⑴ l12 25 2 , l22 =49,l1<l2,故要选择路线 l 较短.
⑵ l12 h2 r 2 , l22 h 2r 2 , l12 l22 r 2 4 r 4h .
当
r=
4h 2
4
时, l12
l22
,
当
r>
4h 2
12.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 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有: 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先考虑特殊位置或极端位置,确定最值的具体数据,再进行一般情形下 的推证. 2.几何定理(公理)法:应用几何中的不等量性质、定理. 3.数形结合法等:揭示问题中变动元素的代数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
例 4 阅读下列材料:问题 如图 1,一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5dm,高 AB 为 5dm,BC 是底面直径,求一只蚂 蚁从 A 点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 C 点的最短路线.
小明设计了两条路线:
路线 1:侧面展开图中的线段 AC.如图 2 所示. 设路线 l 的长度为 l1,则 l12 =AC2=AB2 +BC2 =25+(5π) 2=25+25π2. 路线 2:高线 AB 十底面直径 BC.如图 1 所示. 设路线 l 的长度为 l2,则 l22 = (BC+AB)2=(5+10)2 =225. ∵l12 – l22 = 25+25π2-225=25π2-200=25(π2-8),∴l12 >l22 ,∴ l1>l2 .
解题思路:设 DN=x,PN=y,则 S= xy .建立矩形 MDNP 的面积 S 与 x 的函数关 系式,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 S 的最大值,进而求钢板的最大利用率.
解: 设 DN=x,PN=y,则 S=xy,
由△APQ∽△ABF,得
2
4
4
y
x
1 2
即
x=10-2y,
代入
S=xy
得
S=xy=y(10-2y),即
12.如图,在 Rt△ABC 中,∠C=90°,BC=2,AC=x,点 F 在边 AB 上,点 G,H 在边 BC 上,四边形 EFGH
是一个边长为 y 的正方形,且 AE=AC.
(1)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2) 当 x 为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求出 y 的最大值.
(上海市竞赛试题)
∴y 的最小值为 4.
课后练习
1.已知凸四边形 ABCD 中,AB+AC+CD= 16,且 S 四边彤 ABCD=32,那么当 AC=
四边形 ABCD 面积最大,最大值是
.
,BD=
时,
(“华杯赛”试题)
2.如图,已知△ABC 的内切圆半径为 r,∠A=60°,BC=2 3 ,则 r 的取值范围是
.
(江苏省竞赛试题)
GF∥AB,则梯形 DEFG 面积的最大可能值为
.
(上海市竞赛试题)
5. 已知边长为 a 的正三角形 ABC,两顶点 A,B 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
C 在第一象限,连结 OC,则 OC 的最大值是
.
(潍坊市中考试题)
6.已知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B⊥BC,AD=2,BC=DC=5,点 P 在 BC 上移动,则当 PA+ PD 取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 8 8 2 32
提示:当∠CAB=∠ACD=90°时,四边形 ABCD 的面积达到最大值.
2. 0<r≤1
提示:设 BC=a,CA=b,AB=c,b+c=2 3 (r+1),
又
1 2
bcsin60°=S△ABC=
1 2
(a+b+c)r,
即 1 bc· 3 = 1 [2 3 +2 3 (r+1)]r,即 bc=4r(r+2). 2 22
所以,应选择路线 2. (1)小明对上述结论有些疑惑,于是他把条件改成:“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1 分米,高 AB 为 5 分米”继续 按前面的路线进行计算.请你帮小明完成下面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