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课件
合集下载
原子核物理第一章课件2
T=1的态是同位旋三重态(T3=1,0,-1);T=0的态是 同位旋单态,T3=0
A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 总同位旋 ˆ ˆ T ti ; T3 t3i
i 1 i 1 A A
1 1 质子的t3 ,中子的t3 ,所以 2 2 1 A 原子核的T3 ( Z N ) Z 2 2 由此可见,同一种核素 的所有能态 都有相同的T3值。
式中A是归一化系数。可以由上式证明,每个核子 的波函数的宇称为(-1) l, 即决定于轨道量子数的奇偶性。 所以原子核的总宇称决定于核内所有核子的轨道量子 数li的总和,原子核的宇称,则可写为
N (1)
i 1
A
i
原子核宇称的测定:
实验上是通过核衰变或核反应使原子核状 态发生改变来获得核的宇称知识的。
另一些粒子, 如光子等, 其内禀宇称为奇, 即
1
如果考虑到粒子的内禀宇称,上述 n个粒子体系的总宇 称为
1 2 n (1)
l1 l 2 l n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体系,其总宇称应该等于 所有核子的内禀宇称与轨道宇称的乘积。已知质子和中 子的内禀宇称为偶宇称,所以原子核的宇称决定于它所 包含的核子的轨道宇称。原子核内每个核子可以近似看 作是在由其他核子提供的中心力场中独立运动,所以它 们的波函数必定可以写为
1 2
N
各个粒子的轨道角动量分别为 l 1 , l 2 , , l n 则这体系的的总宇称为
( 1)
l1 l2 ln
《原子核物理》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作为微观粒子,还应该有内禀宇称,它和粒子内部结构有关。其 宇称可由核素性质表查得,例如质子、中子、电子等的内禀宇称 为偶,即
160CoFra bibliotek的衰变实验进行检验。1957年,吴健雄等人进行了这一实验, 并证实了这一结论。
《原子核之核力与结合能》高二物理选修3-5PPT课件
比结合能为: 2.19 MeV = 1.10 MeV 2
六、质量亏损
3.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的质量亏损Δm。
质量亏损表明:原子核内的确存在着结合能。
4.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这些核最稳定。
六、质量亏损
比结合能
核子平均质量
z
核子的比结合能随质量数的变化
七.有关问题的理解和注意事项
核
裂
变
慢化剂
核 电 站
工作原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19章 原子核
感谢各位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XXX 时间:20XX.5.25
课堂小结
核力
强相互作用 短程力
核 力
饱和性 电荷无关性
与
结
合 结合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能 能与
比结
合能 E mc2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19章 原子核
感谢各位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XXX 时间:20XX.5.25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1 0nΒιβλιοθήκη 11H12H
2 1
H
11
H
10
n
2.结合能并不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而是为把核子分开而 需要的能量。
3.比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为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四、结合能和比结合能
4.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能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 称作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5.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课件1:13.3 原子与原子核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1) 能 级 图 中 的 横 线 表 示 氢 原 子 可 能 的 能 量 状 态 ——定态. (2)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量子数,右端的 数字“-13.6,-3.40…”表示氢原子的能级. (3)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级差,量子数 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小. (4)带箭头的竖线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 跃迁,原子跃迁条件为:hν=Em-En.
②因为 E1=Ek1+Ep1, 所以 Ep1=E1-Ek1 =-13.6 eV-13.6 eV=-27.2 eV. ③设用波长 λ 的光照射可使基态氢原子电离: hλc=0-E1. 所以 λ=-hEc1=--6.6133×.6×101-.364××130×-11908 m =0.914×10-7 m.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1)能级越高,量子数越大,轨道半径越大,电子 的动能越小,但原子的能量肯定随能级的升高而变 大.(2)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 N=C2n=nn2-1,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012·四川卷)如右图所示为氢原 子能级图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v=
2hνm-Ei.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①设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速度为 v1, 则: ker212=mrv1 21. 所以电子动能 Ek1=12mv21=k2er12 =2×90×.531×09×10-11.06××11.60×-19102 -19 eV=13.6 eV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考向二 与能级相关的能量问题 一般解题步骤
1.分析已知量,根据库仑力提供核外电子做圆周 运动的向心力列圆周运动动力学方程. 2.根据处于某定态原子的能量等于电子动能与电 子电势能之和列方程,求电势能. 3.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量与吸收或放出光子(或 实物粒子)的能量相等,可列方程求光子的频率或 相关物理量.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1) 能 级 图 中 的 横 线 表 示 氢 原 子 可 能 的 能 量 状 态 ——定态. (2)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量子数,右端的 数字“-13.6,-3.40…”表示氢原子的能级. (3)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级差,量子数 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小. (4)带箭头的竖线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 跃迁,原子跃迁条件为:hν=Em-En.
②因为 E1=Ek1+Ep1, 所以 Ep1=E1-Ek1 =-13.6 eV-13.6 eV=-27.2 eV. ③设用波长 λ 的光照射可使基态氢原子电离: hλc=0-E1. 所以 λ=-hEc1=--6.6133×.6×101-.364××130×-11908 m =0.914×10-7 m.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1)能级越高,量子数越大,轨道半径越大,电子 的动能越小,但原子的能量肯定随能级的升高而变 大.(2)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 N=C2n=nn2-1,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012·四川卷)如右图所示为氢原 子能级图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
v=
2hνm-Ei.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2)①设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速度为 v1, 则: ker212=mrv1 21. 所以电子动能 Ek1=12mv21=k2er12 =2×90×.531×09×10-11.06××11.60×-19102 -19 eV=13.6 eV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菜单
第三节 原子与原子核
考向二 与能级相关的能量问题 一般解题步骤
1.分析已知量,根据库仑力提供核外电子做圆周 运动的向心力列圆周运动动力学方程. 2.根据处于某定态原子的能量等于电子动能与电 子电势能之和列方程,求电势能. 3.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量与吸收或放出光子(或 实物粒子)的能量相等,可列方程求光子的频率或 相关物理量.
原子核课件
2、体积: 原子核的体积近似地与质量数成正比:
V
4 R3
3
A
4 3
r03
AV0
原子核
3、密度:
M V
Au V
Au
A
4 3
r03
3u
4 r03
u= 1.6610-27Kg ; r0 = 1.4 fm
1017 Kg / m3=1014 / m3
密度大得惊人!原子核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核的质量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14倍,也是地球平 均密度的1014倍。
• 原子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电荷。由卢瑟福的原子核 式结构模型可知: • 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有正电量为Ze的 原子核。即a q=+Ze Z是原子序数,e是基本电荷,其数值为一个电子电量的 绝对值。
原子核
二、原子核的质量与质量数
原子核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质量。 MN = MA– Zme
原子核
三、原子核的成分
早先人们只知电子和质子这两种基本粒子,当发现原子 核可放出电子(β衰变),自然使人们推测核是由电子和质子 组成的。但这引起许多矛盾。其中,不确定关系指出核“装不 下”电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后,才知核是由质子和 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它们的质量相近
mn 1.00866u5 mp 1.00727u7 海森伯统称它们为核子,并认为质子和中子仅仅是核子 的两种不同状态(同位旋 1 2 )。
)由相 距为
0.023埃的两条线组成,D2线
由1 相58距95.为93 A0 .021
埃的两条线组成.这就是原子光谱的超(2精 5细88结9.9构6 A。)
3P
3S (a)
5893A D
5896A D1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原子核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课件 教科版选修3-5.ppt
工的办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现中子的核反应)
2、 粒子轰击氮的核实验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174N4 2H e187 O1 1H
9 4B e4 2H e162 C0 1n
4、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统称为核子)组成
5、使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力 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也称为 核力。
13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1
1919年卢瑟福完成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人工核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
T
T
C
SM
A
F
A:放射性物质 C:容器 T:阀门
F:铝箔
S:荧光屏 M:显微镜
2
• 实验步骤及结果: • 1、适当选择铝箔的厚度,使荧光屏恰好
不出现闪光 • 2、然后充入氮气,荧光屏出现了闪光
3
• 从实验结果可知,充入氮气后产生了穿透能力 比α粒子更强的新的粒子,这种粒子可以穿透铝箔, 打在荧光屏上,出现了闪光。
钋Po
铍Be
石蜡
α粒子
不可见粒子
质子
α粒子轰击铍产生的不可见粒子是什么?
8
查德威克对实 验结果的分析
钋
铍Be
石蜡
α
不可见
质子
粒子
查德威克用碰撞中的动
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分析得到
不可见粒子是质量与质子几
乎相等的、不带电的粒子,
它正是卢瑟福预见的中子。
中子的质量数与质子的相等,
都是1,中子不带电,其电荷
数为零。物理学中用符号 表示中子。
• 这些实验表明,由于从不同元素的原子 核中都能打出质子来,因此质子应该是原 子核的组成部分。
• 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吗?
5
•想 一 想 • 由于原子核的质量大体上是质子质量的
原子核物理概论.ppt
p h hc 1240 fm MeV 124MeV
c 10 fm c
c
则
v p pc2 240c m mc2
—— 不可能!
另外,原子核的质子-电子假说也无法解释核自旋的实验 事实。以氮原子核为例,按照原子核的质子-电子假说,氮 核中应包含14个质子和7个电子,粒子总数是21,因为质子 和电子的自旋都是1/2,21个粒子合成的氮核的自旋是21/2, 而实际上氮核的自旋是1。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海森伯认为质子和中子是核子 的两个不同状态,它们在质量上的微小差异是由电性质的不 同所引起的。在原子核内,中子是组成核的稳定粒子,但在 原子核外,中子是不稳定的,一个自由中子的寿命是888.6 s, 约为15 min,最后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 子,即
n p e ve
➢ 1900年,发现 射线。
➢ 1903年,卢瑟福证实 射线是氦核, 射线是电子。
➢ 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 1919年,实现人工核反应。 ➢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 1939年,发现铀原子核裂变。 ➢ 1942年,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 ➢ 1945年,原子弹。 ➢ 1952年,氢弹。 ➢ 1954年,苏联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 ➢ 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 ➢ 1964年,我国第一原子弹试爆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氢弹试爆成功。
(1) 同位素:是质子数Z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核素,它们 在周期表上占据同一个位置。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往往是由 几种同位素所组成,并且各种同位素的含量有一定的比例, 这种比例称为同位素的丰度。
例如,自然界存在的氧有三种同位素,即 186O, 187O, 188O , 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9.759%、0.037%和0.204%。
2025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原子和原子核(50张PPT)
考点3 原子核的衰变及半衰期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贝克勒尔
原子核
名称
构成
符号
电荷量
质量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α射线
_______核
+2e
4 u
最_______
最_______
β射线
_______
-e
较强
较强
γ射线
光子
γ
0
0
最_______
最_______
3.三种射线的比较。
氦
强
弱
电子
弱
强
4.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类型
α衰变
β衰变
衰变方程
衰变实质
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整体射出
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
衰变规律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
(2)α衰变、β衰变。
核内部自身的因素
无关
6.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2)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3)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答案 AC
1.核力: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2.结合能:原子核是核子凭借_______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需要的能量,叫作原子的结合能,也叫核能。
考点5 质量亏损及核能的计算
核力
3.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_______之比,叫作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_______,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4.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对应的能量ΔE=______。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吸收的能量为ΔE=_______。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贝克勒尔
原子核
名称
构成
符号
电荷量
质量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α射线
_______核
+2e
4 u
最_______
最_______
β射线
_______
-e
较强
较强
γ射线
光子
γ
0
0
最_______
最_______
3.三种射线的比较。
氦
强
弱
电子
弱
强
4.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类型
α衰变
β衰变
衰变方程
衰变实质
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整体射出
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
衰变规律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
(2)α衰变、β衰变。
核内部自身的因素
无关
6.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2)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3)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答案 AC
1.核力: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2.结合能:原子核是核子凭借_______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要把它们分开需要的能量,叫作原子的结合能,也叫核能。
考点5 质量亏损及核能的计算
核力
3.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_______之比,叫作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_______,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4.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对应的能量ΔE=______。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吸收的能量为ΔE=_______。
原子核物理概论
附加能量: U I B g I N BmI
U g I N B
(4)电四极矩
对于点电荷: e 4 0 r 对于均匀带电体: 1 1 dV 4 0 r 1
e
d
e
z
对于电偶极矩: 1 zd V 2 40 r 1
e
2e
3
VR A
表面能EBS( surface energy)
E BS 4R
2 2 2/ 3
4 r0 A as A
2/ 3
表面张力系数: (surface tension coefficient)
库仑能EBC(coulomb energy)
2 2 3 1 Ze e E BC Z 5 40 R R 2 3 1 e Z Z 1 5 40 R
Binding energy per nucleon –92.16 MeV for 12 nucleons = – 7.7 MeV per nucleon
Binding energy of a nucleu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mass and the sum of the masses of its neutrons and protons
质子的磁矩:
e ˆ ˆ p l g p,s s 2m p
核的玻尔磁子(简称核磁子) nuclear magnetron
e 1 N B 2m p 1836 3.152 10 eV/T
理论: g p , s 2,g p ,l 1 gn, s 0 gn,l 中子磁矩:n 0 ˆ 2s ˆ N 质子磁矩: p l
第十六章原子核物理与基本粒子简介ppt课件
四个常见的重要轻核聚变反应
2 1
H
21H23
He
01n
3.25MeV
2 1
H
2 1
H31
H11H
4.0MeV
2 1
H
31H
4 2
He
1 0
n
17.6MeV
2 1
H
3 2
He42
He11H
18.3MeV
以上四个反应的总效果是
说明
621H 242 He 211H 201n 43.15MeV
(1) 1kg 的氘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是 1 kg 铀裂变时放出能
++
四、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强子结构夸克模型 (1964年 )
重子 介子
三个夸克组成 夸克和反夸克组成
下夸克 d 上夸克 u 奇夸克 s 粲夸克 c 底夸克 b 顶夸克 t
夸克
质量
电荷 e
自 旋
重 同 同位 子 位 旋分 数旋 量
奇 异 数
超荷
粲底顶 数数数
d 下夸克 0.008 -1/3 u 上夸克 0.004 2/3
独立地在一个静止的平均势场中运动的假设过于简化。 3. 集体模型
在50年代初,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等人提出了在考虑单粒子 独立运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原子核发生转动和振动等集 体运动的新模型 —— 集体模型,或称为综合模型。
16.3 原子核的结合能 裂变和聚变
一、原子核的结合能
1. 原子核质量亏损 原子核质量小于组成核的所有核子静止质量之和,二
时释放出极大能量。
例
235 92
U
吸收一个中子,一个可能的反应过程
235 92
原子核物理课件 (3)
衰变:
A Z
X
Y A4
Z 2
衰变:
A Z
X
Z A1Y
(+ )
A Z
X
Z A1Y
(- )
A Z
X
ek
Z A1Y
(EC)
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基态或较低激发态跃迁。
Am Z
X
ZAY
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4、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所具有的 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核素可分为两类: 1)与地球同时形成的至今存在的一些的长寿命放射性核 素。如:238U、232Th 、87Rb 、40K等。 2)宇宙射线撞击地球物质原子核,引起核反应生成的放 射性核素。如:14C、10Be 、26Al 、36CL等。
则
T1/ 2
ln 2
ln
2
0.693
单位:秒(s)、天(d)、年(y)等。
每一种放射性原子核的是一定的,所以 T和也是一定的。
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特征量大小与核衰变的快慢
特征量
T1 2
衰变速度
大小
小
快
小大
大
慢
2.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3、放射性活度A
定义: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数目。
经过2.5 天后,它的放射強度是多少?
例题 3 每经过 15 小时,钠-24 的放射強度就减半。 2 1 天 = 60 小时 = 4 15 小时(即 4 半衰期)
2
15 小时
15 小时
800 Bq
400 Bq
200 Bq
15 小时
15 小时
100 Bq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 =mp +mn -md =0.002388u
质量亏损
2.原子核的结合能:
当所有核子(质子和中子)由于相互吸引聚集成原
子核时,会释放能量,以致出现“质量亏损”, 所释放的能量即定义为原子核的结合能。
7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结合能B:B ? ? mc2 ? [( Zmp ? Nnmn ) ? m]c2
第 二十二 章
原子核物理简介
1
研究对象:原子核
主要内容:核的基本特性:核质量、核矩 核力 核模型 核的放射现象 核反应 原子能
2
历史的回顾:
1896 贝克勒尔(A.H.Becquerel) 铀 1897 居里夫妇(P. & M. Curie) 钋、镭
放射现象
1899-1900 ? ,? ,?
1903 卢瑟福 ? ? He,? ? e
4 ? (1 .2 ? 10 ? 15 A1 3 ) 3
3
3
? 2.3? 1014 g ?cm?3
6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四、 原子核的结合能
1.1+1? 2 1. 氘核(2H)的结合能
mp=1.007277u mn=1.008665u
mp +mn=2.015942u
md=2.013552u
二、轻核聚变
当二个轻核聚变为重核时,观察比结合能图,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能量释放。而且释放的能量 比裂变大得多
实现聚变的途径:
?质子-质子反应链
1、引力约束聚变 ——太阳能
碳-氮反应链
2、惯性约束聚变 ——氢弹、激光 3、磁约束 ——可控聚变反应
17
§22-5 基本粒子简介
一、“基本粒子”的发现
?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物质的基 本组成,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有一个 逐步深入 的过程。
2 1
H
13H
同量异位素: A相同而Z不同的核素。如: 13H 23H
二、核素图
5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三、原子核的大小
1
原子核的半径: r ? r0 A 3
r0 ? 1.2? 10?15m ? 1.2fm
质量:> 99.9 % ( 原子质量 )
核密度:
??
m
4 ?R3
?
1 .66 ? 10 ? 27 A
引力作用 所有粒子之间都有引力相互作 用,引力相互作用的大小与粒子间的距离平 方成反比。
22
作用 名称
强相互 作用
相对 强度
力程(m)
特征时 间(s)
1
短程, 10-15
10-23
媒介子
胶子g 1 ~g8
作用 对象
夸克,胶 子,重子
电磁相 互作用
10-2
长程 10-20 10-16
光子?
带电 粒子
例如,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氘核,则氘核的结合能:
B ? [( mp ? mn ) ? md ]c2 ? [1.007825 ? 1.008665 ? 2.014102]uc2 ? 0.002388uc2 ? 2.224( 兆电子伏 )
比结合能: 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 ? B/ A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结合越紧密 ;也越稳定。 8
1u ? 1.660566? 10?24 g
2) 原子核的符号表示:
AZX (A=Z+Nn) Z为电荷数、 N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A=Z+Nn)
4 2
He
, 174N
, 186O
,
..., 235U , 238U
4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同位素: Z相同而A不同的核素。如: 11H
五、核力
核力是把质子和中子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稳 定的原子核 (也包括不稳定的原子核 )的强大的束缚力。
核力出现于质子~质子、中子~中子、质子~中子
之间,强度相等。
1.核力一般性质
f
(1)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主要是
吸引力。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半径 为3×10-15m。 (3)核力是与粒子的带电状态完 0 全无关的强大的吸引力。
N0 2
?
? ? T1
N0e 2
ln 2 0.693
T1 ? 2
?
?
?
13
§22-2 原子核的衰变和衰变规律
三、 平均寿命 ?
? dN ? ?Ndt ? ?N0e??tdt
? ? ? ?
t?? dN?
?
? 0
?
N0te? ?t dt
N0
N0
?
?
1
?
?
T1
2
ln 2
?
1.44T1
2
当t=?时
N ? N0e?1 ? 37%N0
? 人们曾经把当时所认识到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 元,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知道,基本粒子 未必 基本。
? 电子、光子、质子、中子的发现,相继为原子物理
学和原子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正电子、? 子、π 介
子、中微子的发现,使人们感受到粒子物理的丰富 内涵与独特的研究方式,促使 粒子物理 作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出现。
1911 卢瑟福 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 卢瑟福 ? + 14N ? p + 17O
1932 查德威克(J.Chadwick) 发现中子 n
海森堡 原子核:质子、中子n
3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一、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 — 质子、中子组成
1) 核子
中子 mn=1.008665u q=0
质子 mp=1.007277u q=e
聚变反应:
D ? T? 4He ? n ? 17.6(兆电子伏)
10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1938 年,德国物理学家
美籍意大利裔物理
奥托 ·哈恩发现核裂变 , 学家恩里科 ·费米的“链
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 式反应”理论使原子核
新纪元。
裂变反应成为现实。
11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r
12
§22-2 原子核的衰变和衰变规律
一、 指数衰变律
若:t=0时,N=N0;在dt内核衰变数为 -dN
则: ? dN ? ?Ndt
? 为比例系数,表示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
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 ——称为衰变恒量。
N ? N0e? ?t 指数衰变律
二、 半衰期 T1/2: 放射性原子核衰减到原来数
目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比结合能图 (两头低、中间高 )
获得原子能量的两种方法:
(1)重核裂变。
(2)轻核聚变。
9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例如,氘核和氚核可聚合为氦核同时放出一个中子。
B ? [M( D ) ? M( T ) ? M( 4He ) ? Nn ]c2 ? [2.014102 ? 3.016049 ? 4.002603 ? 1.008665]uc2 ? 0.018794uc2 ? 17.6( 兆电子伏 )
(3)强子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也参与 弱相互作用,带电的和中性带磁矩的还参与电磁作 用。根据自旋的不同,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19
§22-5 基本粒子简介
(1) 介子 自旋量子数为零,包括带正、负电荷 和中性的 π 介子,带正、负电荷和中性的 K介子以及 η 介子,它们的静止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
(2) 重子 自旋量子数绝大部分都是 1/2,包括核 子(中子和质子 )以及超子等。这些粒子的静止质量等 于或大于质子。
超子:
夸克模型:
1960 年前后,盖尔曼提出了一个对当时已知亚
原子粒子分类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案推测,质子、
中子等一些粒子可能由一种新的粒子组成,盖尔曼
给它取名夸克。20 Nhomakorabea§22-5 基本粒子简介
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把夸克组成质子、中 子,把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核。高能核反 应中介子和超子的形成过程等都属于强相互 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度最大,比电磁相互 作用强1012倍。
电磁相互作用 所有带电粒子间都存在电磁相
互作用,在经典理论中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
电磁场来实现的,在量子电动力学中认为这
种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作用的大小
与带电粒子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1
§22-5 基本粒子简介
弱相互作用 有两种弱相互作用,一种是 有轻子 (电子e,中微子,子以及它们的反粒 子)参与的反应,如β 衰变,μ 子的衰变以及 介子的衰变等;另一种是 Κ 介子和 Λ 超子的 衰变。这两种弱相互作用的强度相同,都比 电磁相互作用弱1010倍。
15
§22-4 原子核能的利用
一、原子核的裂变
? 裂变分类: 自发裂变
诱发裂变
?裂变机制:
中子被核俘获后形成复合核,处于激发态的 复合核将发生集体振动和形变。根据液滴模型 解释,复合核的表面张力使核恢复球形,库仑 力使核的形变增大,最终发生裂变。
?裂变能的利用: 原子弹 反应堆
16
§22-4 原子核能的利用
弱相互 作用
引力 作用
10-12
10-39
短程, 10-17
长程
10-10
中间玻 色子
W±,Z0
强子、 轻子
引力子 (预言)
一切 物体23
18
§22-5 基本粒子简介
?粒子的种类很多,已发现的粒子有 400多种. 分类: (1) 光子 静止质量为零;自旋量子数等于 1
质量亏损
2.原子核的结合能:
当所有核子(质子和中子)由于相互吸引聚集成原
子核时,会释放能量,以致出现“质量亏损”, 所释放的能量即定义为原子核的结合能。
7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结合能B:B ? ? mc2 ? [( Zmp ? Nnmn ) ? m]c2
第 二十二 章
原子核物理简介
1
研究对象:原子核
主要内容:核的基本特性:核质量、核矩 核力 核模型 核的放射现象 核反应 原子能
2
历史的回顾:
1896 贝克勒尔(A.H.Becquerel) 铀 1897 居里夫妇(P. & M. Curie) 钋、镭
放射现象
1899-1900 ? ,? ,?
1903 卢瑟福 ? ? He,? ? e
4 ? (1 .2 ? 10 ? 15 A1 3 ) 3
3
3
? 2.3? 1014 g ?cm?3
6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四、 原子核的结合能
1.1+1? 2 1. 氘核(2H)的结合能
mp=1.007277u mn=1.008665u
mp +mn=2.015942u
md=2.013552u
二、轻核聚变
当二个轻核聚变为重核时,观察比结合能图,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能量释放。而且释放的能量 比裂变大得多
实现聚变的途径:
?质子-质子反应链
1、引力约束聚变 ——太阳能
碳-氮反应链
2、惯性约束聚变 ——氢弹、激光 3、磁约束 ——可控聚变反应
17
§22-5 基本粒子简介
一、“基本粒子”的发现
?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物质的基 本组成,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有一个 逐步深入 的过程。
2 1
H
13H
同量异位素: A相同而Z不同的核素。如: 13H 23H
二、核素图
5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三、原子核的大小
1
原子核的半径: r ? r0 A 3
r0 ? 1.2? 10?15m ? 1.2fm
质量:> 99.9 % ( 原子质量 )
核密度:
??
m
4 ?R3
?
1 .66 ? 10 ? 27 A
引力作用 所有粒子之间都有引力相互作 用,引力相互作用的大小与粒子间的距离平 方成反比。
22
作用 名称
强相互 作用
相对 强度
力程(m)
特征时 间(s)
1
短程, 10-15
10-23
媒介子
胶子g 1 ~g8
作用 对象
夸克,胶 子,重子
电磁相 互作用
10-2
长程 10-20 10-16
光子?
带电 粒子
例如,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氘核,则氘核的结合能:
B ? [( mp ? mn ) ? md ]c2 ? [1.007825 ? 1.008665 ? 2.014102]uc2 ? 0.002388uc2 ? 2.224( 兆电子伏 )
比结合能: 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 ? B/ A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结合越紧密 ;也越稳定。 8
1u ? 1.660566? 10?24 g
2) 原子核的符号表示:
AZX (A=Z+Nn) Z为电荷数、 N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A=Z+Nn)
4 2
He
, 174N
, 186O
,
..., 235U , 238U
4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同位素: Z相同而A不同的核素。如: 11H
五、核力
核力是把质子和中子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稳 定的原子核 (也包括不稳定的原子核 )的强大的束缚力。
核力出现于质子~质子、中子~中子、质子~中子
之间,强度相等。
1.核力一般性质
f
(1)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主要是
吸引力。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半径 为3×10-15m。 (3)核力是与粒子的带电状态完 0 全无关的强大的吸引力。
N0 2
?
? ? T1
N0e 2
ln 2 0.693
T1 ? 2
?
?
?
13
§22-2 原子核的衰变和衰变规律
三、 平均寿命 ?
? dN ? ?Ndt ? ?N0e??tdt
? ? ? ?
t?? dN?
?
? 0
?
N0te? ?t dt
N0
N0
?
?
1
?
?
T1
2
ln 2
?
1.44T1
2
当t=?时
N ? N0e?1 ? 37%N0
? 人们曾经把当时所认识到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 元,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知道,基本粒子 未必 基本。
? 电子、光子、质子、中子的发现,相继为原子物理
学和原子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正电子、? 子、π 介
子、中微子的发现,使人们感受到粒子物理的丰富 内涵与独特的研究方式,促使 粒子物理 作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出现。
1911 卢瑟福 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 卢瑟福 ? + 14N ? p + 17O
1932 查德威克(J.Chadwick) 发现中子 n
海森堡 原子核:质子、中子n
3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一、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 — 质子、中子组成
1) 核子
中子 mn=1.008665u q=0
质子 mp=1.007277u q=e
聚变反应:
D ? T? 4He ? n ? 17.6(兆电子伏)
10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1938 年,德国物理学家
美籍意大利裔物理
奥托 ·哈恩发现核裂变 , 学家恩里科 ·费米的“链
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 式反应”理论使原子核
新纪元。
裂变反应成为现实。
11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r
12
§22-2 原子核的衰变和衰变规律
一、 指数衰变律
若:t=0时,N=N0;在dt内核衰变数为 -dN
则: ? dN ? ?Ndt
? 为比例系数,表示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
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 ——称为衰变恒量。
N ? N0e? ?t 指数衰变律
二、 半衰期 T1/2: 放射性原子核衰减到原来数
目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比结合能图 (两头低、中间高 )
获得原子能量的两种方法:
(1)重核裂变。
(2)轻核聚变。
9
§22-1 原子核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例如,氘核和氚核可聚合为氦核同时放出一个中子。
B ? [M( D ) ? M( T ) ? M( 4He ) ? Nn ]c2 ? [2.014102 ? 3.016049 ? 4.002603 ? 1.008665]uc2 ? 0.018794uc2 ? 17.6( 兆电子伏 )
(3)强子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也参与 弱相互作用,带电的和中性带磁矩的还参与电磁作 用。根据自旋的不同,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19
§22-5 基本粒子简介
(1) 介子 自旋量子数为零,包括带正、负电荷 和中性的 π 介子,带正、负电荷和中性的 K介子以及 η 介子,它们的静止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
(2) 重子 自旋量子数绝大部分都是 1/2,包括核 子(中子和质子 )以及超子等。这些粒子的静止质量等 于或大于质子。
超子:
夸克模型:
1960 年前后,盖尔曼提出了一个对当时已知亚
原子粒子分类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案推测,质子、
中子等一些粒子可能由一种新的粒子组成,盖尔曼
给它取名夸克。20 Nhomakorabea§22-5 基本粒子简介
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把夸克组成质子、中 子,把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核。高能核反 应中介子和超子的形成过程等都属于强相互 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度最大,比电磁相互 作用强1012倍。
电磁相互作用 所有带电粒子间都存在电磁相
互作用,在经典理论中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
电磁场来实现的,在量子电动力学中认为这
种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作用的大小
与带电粒子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1
§22-5 基本粒子简介
弱相互作用 有两种弱相互作用,一种是 有轻子 (电子e,中微子,子以及它们的反粒 子)参与的反应,如β 衰变,μ 子的衰变以及 介子的衰变等;另一种是 Κ 介子和 Λ 超子的 衰变。这两种弱相互作用的强度相同,都比 电磁相互作用弱1010倍。
15
§22-4 原子核能的利用
一、原子核的裂变
? 裂变分类: 自发裂变
诱发裂变
?裂变机制:
中子被核俘获后形成复合核,处于激发态的 复合核将发生集体振动和形变。根据液滴模型 解释,复合核的表面张力使核恢复球形,库仑 力使核的形变增大,最终发生裂变。
?裂变能的利用: 原子弹 反应堆
16
§22-4 原子核能的利用
弱相互 作用
引力 作用
10-12
10-39
短程, 10-17
长程
10-10
中间玻 色子
W±,Z0
强子、 轻子
引力子 (预言)
一切 物体23
18
§22-5 基本粒子简介
?粒子的种类很多,已发现的粒子有 400多种. 分类: (1) 光子 静止质量为零;自旋量子数等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