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目的 (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体育 • 体育是向受教育 者教授健康的知 识、技能,增强 体质,培养自觉 锻炼身体的能力 与习惯的教育。
• 体育的任务: • 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 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 2、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 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 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保健习惯。 • 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 5、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 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
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辨析: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
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
学生的“十学会”:
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学会自律
学会创造
素质教育
学会劳动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健身 学会wk.baidu.com活 学会乐群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接的,不是人 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 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1 , 协 调 作 用
四、教育目的的结构: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 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 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 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 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 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 育目的的总要求。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它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社会 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 动者。
• 五、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我
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利益,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
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保证了我国教育发
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五、 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
第一,宏观性 第二,预期性 第三,强制性 第四,时代性 此外,教育目的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 主观与客观的特征。
• 六、教育目的确立及分类 •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
• 1,确立的依据 • (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 (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 •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 律。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可是我们的小学、中学甚 至大学,更多 的时候,却把这个最基本目的当做惟一的甚至最高的目的了。教师成了教育的绝 对主体,成了一个巨大而威严的桶。他的工作就是把桶里的液体输送给围绕在他 四周的各个水杯。人类教育的接受者,这时却成了十分被动的士兵和十分可怜的 婴儿。真正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有所贡献的教育,决不应该使受教育者仅仅成为 土兵和婴儿,否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将永无前途。
• 代表人物:
–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 1854-1857)
–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
–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
• 基本特点 :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
–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 赫伯特· 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 说”, • 杜威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 验中学习”。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 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 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 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 个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 劳动习惯。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 技能。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 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 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 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 力和创造精神。
•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它们不是单纯的平行排列次序,它们相互之间是有制约
作用的,其中德育是灵魂,应该放在重要地位,起统帅
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他几育的作用,及其对德育 的影响,其中智育是核心,体育、美育则是必要的条件。 因此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既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 不同的具体任务,又是辨证的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制
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由科学和艺术共同构成的知 识。其中当然包括哲学和宗教。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对人类 所有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它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问 题的关键在于,把最重要的目标定在哪里——是继承还是发扬呢,以及 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
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似乎都应该继承。可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 文明也必将发展。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人类的文明 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卸不去的负,压 得人喘不过气来,使人步履艰难,从而限制乃至阻碍文明的发展。要前 进必须有所舍弃,要进步得快必须轻装前进。这时的教育,寻找以至找 到一条超出一般常规的捷径,也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既不是 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 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 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 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 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 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 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 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第三阶段 “文革”期间。虽仍用 毛泽东在 1957 年的提法,
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
这一要求。
第四阶段
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至此,国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正 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 用至今。
• (4)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一) 解放前的教育方针
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
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
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
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 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为宗旨。
一份离奇的高考达标合同
我校有8个高三毕业班,其中除了一个班 (该班的老师是我校团委书记)没有签订这 个合同,其他7个班的300余名学生会考后 都必须跟老师签订“高考达标合同”。合同 内容包括,每个学生都要交高考奖励基金
86元,用于高考达标后的奖励,规定达到
本科的学生奖励188元,达到专科的奖励90 元,达到中专的奖励50元,只低于省里划 定的最低录取线10分以内的,奖励40元。
• (2)人的片面发展是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对立的产物。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达到人的片
面发展的顶点。
• (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
•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且受生产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和教育的制约。
约。
第四节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关系: •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 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 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 义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 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 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 作“排斥说”。
•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
径。
• 思考:
• 应怎样看待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1,德育。德育是教育 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 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 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 品质的教育。
• 4,美育 • 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
又称美感教育、美学教
育,是运用自然美、社 会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 生感受美、鉴赏美、创 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 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 观,陶冶审美精神的教 育活动。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 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
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
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
着指导作用,如果说教育本质的问题,要回答
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目的的问
题,要回答的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目的作用;
2,明确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二)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 1956 年。在改造旧的教 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 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 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1957-1966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我们 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1.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 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
运用和发展。
(2)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
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
2,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 (1)原始社会人的身心处于未开垦状态,具有
原始的完满性。
2,智育
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培养受教育者的
技能技巧,发展受教
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
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
教育。
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中,选择最基本的东西 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使 学生获得在日常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 方式,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 等。 3、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 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 创造能力。
3,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 4,掌握教育目的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 神实质及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 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
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 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目的的生活本位论。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 代表人物:卢梭 :培养“自然人” • 基本特点 :
–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