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推荐下载】西方哲学: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键入文字]
西方哲学: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摘要】以下为为您编辑的西方哲学论文:浅论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敬请关注!!
希腊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孕育并发展了哲学,西方哲学体系里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都可在希腊哲学里找到其根源。
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说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终极本原问题。
[1]具体说来是古希腊唯物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的;以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论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性的一般本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
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神话语言到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变,这在西方称为斯塔盖拉事件。
作为形而上学主要对象的实体,自然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这一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2]这就是第一实体,它自身是主体与基质。
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正当地被称为第一性实体,是因为它们乃是其它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3]。
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
[4]这
1。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I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公元前384-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故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公元前367-348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公元前348-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323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 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
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探析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古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中最受欢迎的思想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几千年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实体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论话语的起源,其观点和内涵两千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
这里将讨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基本原则,以及它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实体”,也就是“实体论”。
实体论是指物质存在的根本本质,是形而上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认为,实体是一种客观的、永恒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实体不像概念,是一种本质上的形式。
实体也可以解释为物质的“原始状态”。
实体本质上是自我存在的,具有独立性、完整性、不可有限性和客观性。
实体学说主张,实体归于两个基本类型:第一种是物质实体,第二种是量实体。
物质实体是指客观上存在的实体,它可以感知,并且可以被客观的方式体现。
量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抽象实体,它可以感知,也可以被客观的方式表现。
实体论认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物质实体和量实体的总和。
实体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实体是永恒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
实体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了许多哲学思想,甚至是当代社会。
实体学说认为,物质实体和量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构成单位。
它的看法也影响了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行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界的保护,更加尊重客观存在。
此外,实体学说也影响了现代日常生活。
实体学说认为,客观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可以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为。
实体学说坚持追求真理,提倡理性和谦虚,这种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是十分有益的。
实体学说也激励我们以友好、理性的胸怀来看待世界,尊重客观存在并努力去实现它们。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它的核心思想是“实体”,它主张实体归于两种基本类型:物质实体和量实体,以及实体是永恒不变的。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在约前四世纪提出了实体学说,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哲学思想。
实体学说把实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把万物都包括在内,并推导出物体的各种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实体、属性和关系。
首先,实体是客观存在,它是构成宇宙的本质物质,对应宇宙中地球上所有物体,并且实体可以自由流动、变化和存在。
其次,属性是实体的特征,是实体组成的一部分,它代表实体的各种特征。
最后,关系是实体间的联系,也是实体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决定着实体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重要的观点是对于实体的抽象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统一的,所有的实体都可以抽象化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被称为“实体”。
同时,实体还是复杂的,它们还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关系,可以自由流动、变化和存在。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实体的抽象可能并不能完全把实体表达出来,而且实体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因抽象而失去一些细节。
此外,关系也需要精确地表述,否则很难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它把实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这些元素都可以被流动、变化和存在,但它也存在局限性,抽象可能会缺失细节,关系
也可能难以确定。
实体学的本质是实体的统一,它表明实体的本质可以被抽象,同时也可以被分解,而这种抽象和分解是实体的基本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理论背景的不同.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往往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点不同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要回答得言简意该,说明白了,还真是挺费劲的。
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及目学说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及目的学说的现实意义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科学知识的集大成者,是西方政治学的鼻祖。
他认为“城邦国家起源于家庭、村社的发展”,城邦国家的目的旨在“至善”,进而扩大了伦理道德的意义。
其关于国家起源和目的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国家起源;目的中图分类号:k545.3;b5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6-01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也非天然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内部发展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主要以“自然起源论”和“人性论”作为理论支柱。
1.自然起源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凡事欲求其真相,可从其最小单元研究起。
”他对城邦国家起源的研究也是如此。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必定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体,他们一旦相互分离便不可能存在。
例如,男人和女人为了种族的延续建立了某种结合体,目的是遗留下和自己相同的后代,那些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了得以保存建立了联合体,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和主人,而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或奴隶。
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城邦的最简单要素—家庭。
家庭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社便产生。
当多个村社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以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①。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的共同体,是从家庭,村社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城邦国家的产生源于自然起源的结果。
2.人性论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另一个理论支柱,即他的“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是自然趋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城邦自然发展过程的内在的动力在于人合群的天性,过城邦生活乃人的天性使然。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摘要]本文将斯宾诺莎“实体”概念作为出发点,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溯了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来历,及与一些哲学家的“实体” 概念的进行了对比,以及他们对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斯宾诺莎实体来历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蕴意深远,在近代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和地位。
“实体”概念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他把“实体”称为“神”或“自然”,并把实体规定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1]实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属性是其本质,而样式只是个别观念和个别事物,本身没有真实性的存在。
当然,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并不只是他本人的天才创见,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是有来历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斯宾诺莎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实体”与斯宾诺莎“实体”的联系在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作为实体的“这个”实际上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样式。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区别为:一是亚里士多德是多元实体观,无论他主张实体是个体,还是主张实体是普遍物(类或共相),他的实体都是多个。
斯宾诺莎是一元实体观,他的“实体”是唯一的;二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要么是个别物,要么是普遍物(类或共相)。
而斯宾诺莎的“实体”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类这样的普遍物。
它是单个的、唯一的,是带有神秘性的客观的绝对的精神实体。
下面我们就要谈到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同神秘主义哲学的关系。
二、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与斯宾诺莎“实体”概念新柏拉图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公元3世纪的普罗提诺(plotinus)。
神秘主义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典型地体现在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上。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者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就是“太一”,“太一”作为产生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绝对的“一” 。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意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或最终目标,而人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最高的善,是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
2. 美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德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习惯或性格特质,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美德包括智慧、勇气、公正、节制等,它们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3. 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各种美德之间保持平衡和适度。
他认为,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而中庸之道是最佳的选择。
例如,勇气过度可能导致鲁莽,而勇气不足则可能导致怯懦。
4.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行为需要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它需要综合考虑道德原则、个人情况和环境等因素。
5. 友谊: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的友谊是基于相互的善意和共同的价值观,它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支持。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强调了幸福、美德、中庸之道、实践智慧和友谊等概念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摘要】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和神学目的论在探讨人生目的和意义时存在一些区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并追求幸福,强调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特质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而神学目的论则强调人应该顺从神的旨意,追求灵魂的拯救和与神的永恒相联。
在目的的性质上,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强调理性思考和人的自主性,而神学目的论则侧重于信仰和神的旨意。
在主体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去选择目标,而神学目的论则主张人应该顺从神的规定。
对于人生的指导,亚里士多德强调追求幸福和理性生活,而神学目的论则强调信仰和灵魂的救赎。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性,而神学目的论强调对神的敬畏和服从。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目的学说、神学目的论、区别、性质、主体、人生、目的、指导、哲学。
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和神学目的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之一,其目的学说被认为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和目标,而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详细阐述了关于幸福和目的的理论,强调道德品质和德性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
与此相对应的是神学目的论,神学目的论强调人类的终极目的是与神相联,追求与神的合一和敬畏。
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的目的被看作是侍奉神和遵守神的旨意,以此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永恒的救赎。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和神学目的论都对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指导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其理论基础和目的的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和神学目的论的概念及其区别,希望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正文2.1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概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和目标,每个事物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存在的。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概念演变及其影响摘要: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以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一个很要的地位,并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含义。
在不同的哲学系统里,实体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因哲学家解释和建构世界图景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不论他们从哪一角度去阐述这一概念,它都是本体论及其问题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本文试图从实体概念出发,梳理其思维模式的发展,并试图把握哲学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实体;演变;思想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摇篮,西方哲学体系中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我们都能从古希腊这样一个母亲的怀抱那里找到孕育的影子。
实体概念正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不断发展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实体概念的产生与早期哲学成就有直接的渊源。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原子论为最高成就,他们把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以理念论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观点,则把超验的精神性的一般本质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
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本身以及“是”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而实体是“是”的中心意义。
而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以成为个别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为事物所依凭以取得自己名称的东西,称“类”或“共相”“、种”或“属”。
他在《范畴篇》中明确地说: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第二性意义上所说的实体,指的是涵盖第一实体的属以及涵盖属的种。
这段话明确表示了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将物质和意识,个体事物和种属,共相和殊相囊括进他的体系里。
他对全部问题进行归纳、集结,逐一分析各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指明每一个概念的每种意义。
这种总汇式的方法成为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哲学,形成哲学思想的根本手段。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哲学 ppt课件
“基督教教义的叔父”,新柏拉图主义斐洛是“基督教 教义的父亲”
ppt课件
16
三、怀疑论派:否定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怀疑论之父:皮浪 感性和理性都怀疑,否认一切知识。
– 但是和东方不同,证明怀疑(求知),eg:撞墙,卧马车,海上的猪-“无 所谓”,死因:90岁参军,刺杀州长。
– 西方怀疑论的内在冲动,以身试法 – 中国:难得糊涂 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做任何判断,这就是最高的善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约前384—322)
ppt课件
1
(一)“第一实体”学说
(1)第一哲学即形向上学就是关于实体的学说,实体是所谓“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亚 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 属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依赖于第一实体。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渡,而这种过渡 必然以运动为环节。包含了某些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ppt课件
3
(三)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承认感觉之外有物存在,把感觉当作认识的起点,感觉是对外物的 反映。感觉和记忆的积累形成经验,经验进而发展为理论。但过分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存 在着所谓的不死的理性灵魂,在这里又陷入了神秘主义。
ppt课件
4
(四)逻辑学
(1)确立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把思维形式和规律看作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的反 映,提出和区分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
(2)列举了十个范畴,实际上提出了范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思想。探索了范畴的发展序 列问题。表明认识论和逻辑学一致的特点。
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
浅析西方哲学中的实体观念摘要:实体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对其的界定就不是亚氏的一家之言独行天下了。
斯宾诺莎,笛卡尔、康德等就实体这一哲学中的中心概念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尽管哲学家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里由于用不同的基础去构建世界图景而导致实体的内涵与意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根本上是本体论问题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实体;演变;意义希腊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孕育并发展了哲学,西方哲学体系里这样或那样的理论、观点都可在希腊哲学里找到其根源。
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说“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探求世界的终极本原问题。
”[1]具体说来是古希腊唯物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的;以理念论为代表的唯心论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性的一般本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
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神话语言到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变,这在西方称为斯塔盖拉事件。
作为形而上学主要对象的实体,自然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这一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2]这就是第一实体,它自身是主体与基质。
“第一实体之所以最正当地被称为第一性实体,是因为它们乃是其它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3]。
“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
”[4]这就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的“种”或“属”。
总结他对实体的这个定义,我们发现他实际认为存在两种实体。
第一种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种实体是个别事物之所以为个别事物的原因,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共相。
在《形而上学》中,他对实体又作了解释。
他把实体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简单的物体,如水、火等;第二种是内在于那些不表达主体的东西中,如灵魂对于动物;第三种是内在于事物之中,限制他们并使它们成为个体,部分消灭整体便随之消灭,如面相对于体;第四种是本质,即也是每个事物的实体。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二、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从对本原和原因的讨论开始的。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学》中,《形而上学》也有所论及。
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而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有那些。
本原和原因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7]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
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关键在其形式。
可见,形式亦应是本原。
“因此很明显,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是由于载体和形式而生成的。
”[8]如此说来,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他还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来,加上它们的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特殊因、特殊因的属、偶然因、偶然因的属、特殊因加偶然因、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
这六种用法都或者是潜能的或者是实现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十二种。
在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系统中,他论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说和潜能与实现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目的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以后,目的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目的论,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目的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
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的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的必要,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要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的系统理论,由自然目的、技术目的和理性目的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的论有本质区别的理性内在目的论。
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学说的根据;目的与目的因的含义及关系;亚氏目的学说的主要内容;亚氏目的学说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的学说,有其理论的和历史的两方面根据。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家的任务决定了他必然要提出目的学说。
按亚氏的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要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的原因。
这样,就产生了哲学。
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的、第一位的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的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要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的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的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10作者简介:荣思博(1996— ),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背景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实体”概念的哲学家,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通常致力于探究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古代哲学家遇到的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实体是什么”的问题。
他说:“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永远的将来,都是个不断追寻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有些人说它是一,有些人说它是多,有些人说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说它是无限的。
”因此,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他之前的哲学家的思想。
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方面,米利都学派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水”、“无定形”和“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构成了从时间上追寻世界的开端的思路。
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认为万物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构成;阿那克萨格拉提出了“种子说”,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构成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论,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元,即“原子”,这构成了从空间上追寻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思路。
以上两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有具体形态的物质的自然哲学思路蕴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质料”的思想。
在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数学的本原,即数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说:“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把作为思想构造物的“存在”视为“真理”,并把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即自然哲学家所说的具体物质视为虚妄的“意见”;柏拉图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认为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理念”即普遍本质或共相是最真实的,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实在本体和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并且是个别事物得以存在的依据,个别事物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0月总第175期第10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Oct.,2008SerialNo.175No.10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陆杰荣1,牛小侠1’2(I.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
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
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
这种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从具体的意义讲是一种“无”。
正如黑格尔所说“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纯全抽象的东西。
”…所以,这种“存在”比起“非存在”来并不更多些。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思想的基础上以及为克服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共相”即理念以及“分离说”和“模仿说”。
但柏拉图根本没有摆脱“共相”的抽象性和自在性。
“共相就其为共相而言,还没有实在性;实现的活动还没有被设定,自在的东西只是惰性的东西。
”【21针对上述哲学家思想面临的困境,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的概念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
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实体”的规定及其种类的时候,系统地阐述了“实体”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体”学说所蕴涵的哲学普遍性价值及其人性的本体论依据。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是未分化的,总体的,即是“一揽子”式的思维方式,从实质而言,由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人物同源的异同的理解并未进行分化。
事实上,当时只要能够找到人与物产生的同源性“始基”,也就能解释人性与物性的齐一性的规定,所以古代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着“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的“本原”。
寻找“本原”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家心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寻找的结果有二:一是“本原”具有自然属性。
二是“本原”具有超自[收稿日期】2008一06一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演进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定位”(07BZX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陆杰荣(1957一),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外国哲学研究。
然的属性,这意味着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并非自然所能完成的作品,开始有自己意识的首次觉醒,这个觉醒以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分水岭。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31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性和超越性在古代人那里表现在对世界万物超越的“本原”的寻求。
这种对“本原”的追问实际上是人的思维抽象发展的结果。
特别是巴门尼德把原来一直视为感官对象的世界转化为超感觉的思想对象以后,追求超感觉的世界就开始运动了。
巴门尼德的哲学意义在于区分了经验世界与本质世界、感性意见与理性真理,认为感性形成的是关于经验世界的意见,理性形成的是关于本质世界的真理。
德谟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原子”,这样的“原子”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不仅因为它是抽象的,而且因为它是体积最小的,他更强调个别的抽象的精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但他的最大的困难是从原子与虚空无法说明事物因人而获得的那些属性。
“能够感觉到的存在是非实在的,而实在的存在又是感觉不到的。
这无异于否定了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要把人引向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所以德谟克利特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现实性的哲学家,却得出一个完全否定性的结论”[41即我们不能真实知道什么,只知道存在是偶然的或意见。
与此相对应的是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代表普遍性,一般性的“理念”,由于理念的高高在上统辖着可见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万物所效仿的“摹本”。
所以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是本质“理念”的模仿并隶属于“理念”,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事物,本质的世界就有多少“理念”,因此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多元的,怎样达到“理念”的一元性则是他没有思考也无力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理念”的超越的世界虽然是人感知不到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一切都是非真实的,从否认现实这一点看,柏拉图与德谟克利特两者的哲学性质是一致的。
亚氏坚信着“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着重地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批判,批判其“分离说”和“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分离说”的错误在于不动永恒的“理念”怎样能产生变化运动的事物,因为根据古希腊的传统哲学所公认的“无中不能牛有”的原则,即“有与无”对立的矛盾律,不动永恒的理念不能产生动变的万事万物。
“模仿说”的主要错误在于将一般的“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不过是一种诗喻的虚无。
“说通式使模型,其他事物参与其中,这不过是诗喻与虚文而已。
试看意式,它究属在制造什么?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永恒的,世上也会有那样的人。
”p。
亚里士多德为了给抽象的理念注入经验的成分,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有基础性作用,他在《范畴篇》提出了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以及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遇。
其中“实体”占着首要位置。
“实体”具有几个方面规定性的特征:第一,原初性,“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第二,单一性,表示“这个”即“个体”。
第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上述两种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按照上述规定性的特征以及10个范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分类: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
亚氏经常拿苏格拉底作例来区别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当提到“苏格拉底”时,指的是一个个别事物“实体”,当说“苏格拉底是人或白人或文明人或两脚动物”时,就涉及到“人”、“白人”、“文明人”、“两脚动物”这些第二实体。
由上可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一实体只能是主词,不述说主语,而“种和属”必须依托于个别事物,它们作为第二实体必须依附于第一实体。
当研究个别事物的内部结构要素时亚氏的“实体”范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演变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深入地研究了“实体”并重申了实体的首要意义。
实体“于定义为始”,“于认识之序次为始”,“于时间为始”。
然后指出了实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或者作为从不述说他物的终极主体;或者是作为可分离的这个而存在,即每一个体的形状和形式。
”峥。
在此,亚垦士多德承认三种存在的实体,一种是物质或质料的实体,另一种是形式的实体,还有一种是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后来亚氏将三种实体称为“载体”——它是躺在下面的东西,是生成的基础而不是生成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下,质料被称为载体,在另外意义下,形状被称为载体,而两者所组成的东西被称为第三种载体。
我把青铜成为质料,把所见的图像成为形式,由两者构成的组合是雕像。
”旧””因此叮以说,没有质料是实体,其他都无从谈起。
但“实体就是质料。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可分离的和‘这个’看来最最属于实体”【6J156也就是说形式以及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事物与质料相比而言,更具有实体的特性,而综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形式而不取决于质料,因为形式因表示“这个”而具有目的性的倾向,质料·2·是未规定的,它要具有目的性必须与形式结合,所以未得到形式规定的质料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实体”。
在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发生了转向,即由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转向个别事物的形式是第一实体,这表明了亚氏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也说明其实体学说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分析了“其所是的是”、“普遍”与“种”是否是实体?“其所是的是”是由己的存在,定义是“其所是的是”的原理,而定义更多地表示“其所是的是”的形式。
所以定义和“是什么”是一样的意思。
因此,“其所是的是”是实体。
“除了实体,任何东西都不具有其所是的是和定义,而在另一方面却将有。
不须多说,定义就是其所是的是原理,其所是的是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最多地、最初地、简单地属于实体。
”怕Jl“接着哑氏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普遍”不是实体。
第一,“第一实体是为个别所独有的,它不依存于他物,普遍则是共同的。
所谓的普遍,在本性上就意味着依存与多。
”垆¨”第二,“实体按其本义就是不述说主体的,而普遍却总是述说某一主体。
”[6]1s2第三,“这个和实体。
如若出于什么的话,不是出于实体、出于某一这个,而是出于质,是不可能的、荒唐的。
这样,非实体和质将要先于实体和这个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论在原理上、在时间上,还是在生成上,实体的属性都不能在先。
不然,它们就可分离了。
”【6Jl”“最后,同样清楚,实体不可能成为有那些的内在者构成,因为像这样现实的二,绝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一。
反之,如若是潜在的二,就可以是一了。
”[6Jls3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此否定了普遍作为第一实体的可能性,它述说主体时从属于主体,故称为第二实体,第二实体之所以是实体是由于要认识同类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普遍,否则无从认识,所以在认识论上它是实体。
但事物的形式不是普遍的,如果它是普遍,那么动物与人就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