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导读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
哈姆雷特》节选与导读【原文节选】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
放手。
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
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莎士比亚( 1564-161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
【故事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人物介绍】♦哈姆雷特: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
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人物独白 2、双关语 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的时候, 他又说了一句“疯话”:“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 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 3、比喻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雷特:“他的高贵 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 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 哈姆雷特是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 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
【牛刀小试】 (一)判断正误
1.(08高考)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 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2.(10高考)《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 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 荣誉。 错 争得骑士荣誉说法有误 3.(11高考)《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 ,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 √ 夺权的罪行。 4.(13高考)《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 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5.(14高考)《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 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 √
六、艺术特点
(一)在人物塑造上,莎士比亚致力于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 深层内涵,他由古典的命运悲剧进入到了现代的性格悲剧,把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深化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显示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 哈姆雷特: 天资聪颖,为人正直,有勇有谋。
《哈姆雷特》导读案
《哈姆雷特》导读一、主要人物赏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导读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导读一、作家作品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二、歌德关于《哈姆莱特》的评论关于哈姆莱特那次在公爵府里朗读莎士比亚给了你们很大的快乐,你们认识了无可比拟的《哈姆莱特》。
我们决定演出这个剧本。
我接受了丹麦王子这个角色,当时我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
我开始背诵最感人的段落。
王子的独白和那些能够充分发挥灵魂的力量、精神的昂扬和生动的感情的几场,在热情洋溢的表演里显示出激动的心情,我以为这就是学习这个角色了。
我竭力使自己负起我的角色所承担的忧郁重担,在这重担的压抑下我设法通过他那喜怒无常和突兀离奇的错综性格去体会哈姆莱特,我以为是真正领悟了这个角色的精神。
这样的钻研,这样的实践,我以为就可以逐渐和我的角色融合成为一个人了。
但是,当我越往前探索,越是感觉到要把这个角色的总的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就越困难;到最后竟不可能得到一个全貌,于是我把全剧一口气通读一遍,发现许多地方和我格格不入。
有时在人物性格上,有时在表情上,两者好像互相矛盾,我近于绝望了,我找不到一个基调把我的角色运用自如而又深浅得宜地表达出来。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作者简介威康·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亚被迫中途辍学。
18岁结婚,迫于生活的压力,婚后不久他就只身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不同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他先后干过杂役、清洁工和临时演员等职业。
在掌握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技巧之后,他开始着手改编旧戏,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以供剧院排演。
不久他开始进行独立创作。
在之后的20多年里,莎士比亚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舞台经验和勤奋的努力,连续创作出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1610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返回家乡,1616在家乡因病逝世。
较之诗歌创作,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戏剧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早期是历史剧和喜剧,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欢喜》(1600)等10部,此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以悲剧为主,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595)、《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还有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终成眷属》等5部作品;后期为传奇剧时期,代表作为《暴风雨》(1611)等5部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背景链接《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601年,它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该剧的题材取自1200年的丹麦历史,虽然相同的题材有过不同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但都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对它的再现,原因在于莎士比亚赋予这段历史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他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故事的描述,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历史生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知识
点汇总
《哈姆雷特》是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下面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汇总:
1. 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被谋杀后,对复仇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整个剧围绕着哈姆雷特对伯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和复仇计划展开。
2. 主要角色:
-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复仇的主谋者,内心纠结。
-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伯父,被怀疑杀害哈姆雷特的父亲。
- 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心上人,被复仇计划波及。
- 波洛尼厄斯:丹麦宰相,奥菲利娅的父亲,成为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之间阴谋的牺牲品。
3. 主题和意义:
- 内心的挣扎:哈姆雷特面对复仇使命,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犹豫不决。
- 欺骗和背叛:剧中多个角色之间存在着欺骗和背叛,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不忠。
- 死亡与堕落:死亡是剧中的主题之一,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堕落。
4. 著名台词:
- “离此寂静之生命的震动,令我在万有之中为此休眠。
”
- “此乃国王之恶行,必当秘而不发。
”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
- “要么是昌盛,要么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
以上是对《哈姆雷特》的知识点的简要汇总,这部作品涉及的主题和情节非常丰富,值得深入阅读和探讨。
参考资料: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作品导读
作品导读Hamlet哈姆莱特◆作者简介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亦常尊称为莎翁,中国清末民初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
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
莎翁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
莎翁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作品简介Hamlet(哈姆莱特)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
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又于某夜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
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
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
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 中英对照选段阅读英文选段中文对照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一、情节简介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
三十年前,哈姆莱特的父亲与“矜持好胜”的挪威王决斗,决斗中杀死了对方,赢得了挪威王作为赌注的土地。
就在这一天,王后乔特鲁德为他生下了小王子哈姆莱特。
长大后的哈姆莱特来到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欧洲人文主义的思想,相信人类有“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心中,父王老哈姆莱特更是人类中的杰出代表。
沉浸在新思想激动中的哈姆莱特却听到父王惨死的噩耗,哈姆莱特回国奔丧。
叔父克劳狄斯说,老国王是在花园睡觉时被一条毒蛇咬死的。
叔父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登上王位;父王逝世不到两个月,母后就和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
这些都让哈姆莱特别怀疑。
父王的死深深刺激了哈姆莱特,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一改昔日的快乐。
悲哀中,他反复思量他敬爱的父王是怎么死的。
这时,哈姆莱特的好友霍拉旭带着两名军人来说,他们在守望台上看到了老国王的鬼魂。
长久为父王的死因困扰的哈姆莱特,决心前往,希望向显灵的鬼魂打探真相。
第二夜果然遇见了它,父王的话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鬼魂告诫他,要严守秘密,伺机为他报仇,然后消失了。
鬼魂揭开秘密又给他加重了心理负担。
哈姆莱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因此他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装疯。
大家都在寻找王子发疯的原因。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是失恋所致,因为哈姆莱特曾与自己的女儿奥菲莉亚谈恋爱,女儿遵从父命,不与王子见面,拒绝王子的礼物、拒见王子的信使。
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女儿去见王子,自己和克劳狄斯在幕后偷听偷看。
结果他们发现,哈姆莱特的精神错乱不像是因为谈恋爱。
克劳狄斯把哈姆莱特曾经的两位同学、现在已投靠自己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召进宫来,让他们探出哈姆莱特疯的真正原因,可是这一招也失败了。
哈姆莱特的言行刺激得克劳狄斯寝食难安,于是心怀鬼胎的克劳狄斯决定把他送到英国去,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认为在报仇之前,需要一些更确切的证据,要让叔父露出犯罪的马脚,以证实他的罪行。
哈姆雷特导读
关键情节梳理,会简述1、简述哈姆雷特去见鬼魂的过程。
2、一天深夜,哈姆雷特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并对儿子提出了要求。
请简述这一被害的经过及要求。
3、简述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
4、简述哈姆雷特是如何确认叔父克劳狄斯的杀父罪行的。
5、简述奥菲利娅发疯的原因。
6、简述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
7、在剧中哈姆雷特有四次内心独白,如“生存还是毁灭”那一段,表现了他在复仇之前的复杂的心理斗争。
简述他的这种复杂心理。
8、简述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阴森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王宫,四处刮起血腥的气息。
老王神秘地死去,其弟克劳狄斯登基为王,并娶了他的嫂子为王后。
日夜在宫廷寻欢作乐。
邻国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要报杀父之仇,乘机举兵欲要侵犯丹麦。
一时种种不祥征兆纷纷出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年轻的哈姆莱特是已故丹麦国王的儿子,正直善良,英俊勇敢,具有完美个性,深受百姓爱戴,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此时正回国奔丧。
父亲突然死去,母亲又迅即改嫁,他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一切都显得无意义。
城堡露台上一连几夜出现了无声的鬼魂。
哈姆莱特的同窗好友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于是在一个阴森可怖、刺骨寒风的夜晚,他们一起登上露台。
黑暗中,哈姆莱特果然看到了他父亲的鬼魂。
鬼魂把他引到一个僻静处,向哈姆莱特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一天午睡时,克劳狄斯弟弟把毒药灌入他的耳朵,夺走了他的生命。
他要哈姆莱特替他报仇,但要宽恕哈姆莱特的母亲。
从此,复仇一事萦回着哈姆莱特的脑海,在那颠倒混乱的时代,他将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那时,哈姆莱特已深深恋上首相波洛涅斯女儿奥菲利娅,而世故的波洛涅斯却从中作梗。
一天,哈姆莱特在奥菲利娅面前做出了许多癫狂动作。
人们认为哈姆莱特为爱情发疯了。
克劳狄斯老奸巨猾,心怀鬼胎,多次派人去刺探哈姆莱特的真实心。
其实,哈姆莱特没有疯,只因为见了父魂,使他看到了人世险恶,不肯轻信,但要报仇,又觉得孤单势薄。
忍受与反抗,生存与毁灭,报仇与恐惧,使他内心总处于不安之中。
名著导读《哈姆莱特》20170708
延宕王子复仇记03
第三幕情节概述: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并 躲在门后偷听,岂料被哈姆雷特发现,得知奥菲利亚骗他,大为震怒, 狠狠的骂了她一顿。此后,戏中戏开演,国王看到自己的罪行被搬到舞 台上,惶恐不已,匆匆退场,由此哈姆雷特确定国王就是凶手。国王退 场后当即决定将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并在无人时向上帝坦露罪行。哈姆 雷特受母亲召唤,在去见王后时看到毫无防备的国王,觉得这是个刺杀 国王的好时机,但他以为国王在忏悔,此时杀他就会把他送到天堂,因 此放弃了这次机会。他走到王后的起居室,而波洛涅斯又躲在室内的帷 幕后偷听,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是国王,一剑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陈 词,揭露国王罪行,痛斥母亲的不忠和乱伦。
延宕王子复仇记04
第四幕情节概述: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 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决。王子在途中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 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 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王 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 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 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 和妹妹报仇。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 知哈姆雷特回国,便定计谋害他。
延宕王子复仇记01
第一幕情节概述: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 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 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 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此时,他被好 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 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 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 父报仇,并决定装疯。另外,朝中元老波 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 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 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 简述:回国奔丧 发现叔叔继位、母亲改嫁 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 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遇到父亲亡魂,得知真相
《哈姆莱特》导读
主题
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 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 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 会理想。
12
主题
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 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 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 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 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 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
18
艺术特色
再次,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 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 手法用于人物塑造。
19
艺术特色
最后,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无韵诗体 多种语言风格 比喻、隐喻
20
艺术特色
莎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 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按照人物的身份 和处境,使用不同语言,文雅或者粗俗, 哲理或者抒情。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 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
5
背景知识
本剧地位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四大悲剧之一。
(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麦克白》 《李尔王》《奥赛罗》)
6
主要剧情(线索)
剧情
7
剧情
在动荡不安的丹麦,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被权势所诱 惑,弑兄夺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他的侄儿—— 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王子哈姆莱特回到祖国,受到 父亲鬼魂的提醒,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准备报仇。因 为昔日的情人和朋友都成了克劳狄斯的密探,哈姆莱 特于是装疯来试探敌人的动向。因为听到叔父的忏悔, 哈姆莱特犹豫不决,未能及时下手复仇。在对王后的 痛斥过程中,哈姆莱特误杀了在旁偷听的大臣波洛涅 斯,而此人正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因 为父亲身死,奥菲莉娅发疯并溺水身亡,哈姆莱特在 她的墓前悲痛不已。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雷欧提 斯和哈姆莱特在宫廷中举行决斗。克劳狄斯事先准备 了毒剑和毒酒欲置其于死地。在最后的决斗中,王后 误饮毒酒而死。哈姆莱特死前他杀死了叔父,和雷欧 提斯同归于尽,
经典剧作导读 之《哈姆雷特》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Drama
PART THREE
《哈姆雷特》
威 廉 ·莎 士 比 亚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年),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 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18岁时与一名26岁女子结婚, 未满21岁有了3个孩子。三年后,他独自到伦敦,成 为了演员和剧作家,近40岁时回到家乡,52岁时去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 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
感谢倾听
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第四幕
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 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奥菲利娅得 知父亲去世后发疯,而雷欧提斯则率兵杀 至王宫。克劳狄斯挑唆雷欧提斯与哈姆雷 特比剑。奥菲利娅溺亡。哈姆莱特抓住机 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 返回丹麦。
第五幕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 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死后,将国王 杀死,自己也因中毒剑而亡。
朱生豪(1912-1944) 浙江嘉兴人,共翻译莎剧31部,对莎剧 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
毒舌莎氏
[Thou art] a disease that must be cut away. [Thou hath] not so much brain as ear wax.
——《科利奥兰纳斯》 ——《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
主要人物
克劳狄斯 现任丹麦国王 哈姆莱特 前王之子,今王之侄 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霍拉旭 哈姆莱特之友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利娅 波洛涅斯之女
哈姆雷特导读
11.请写出国王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
• 第一,克劳狄斯趁兄长哈姆莱特午睡时,偷偷将 毒药灌进他的耳中,谎称是毒蛇咬死了老哈姆莱 特,夺走了兄长的生命、王冠和王后。 • 第二,克劳狄斯觉察罪行败露,借哈姆莱特错杀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去英国避难, 却在国书中威逼英国国王见到哈姆莱特后立刻将 其枭首。 • 第三,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 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 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 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 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 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 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 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 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 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 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 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 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 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 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10、怎么理解哈姆雷特行动的延宕和犹豫?
哈姆雷特名著导读好书分享PPT
信长非常惊讶地放下茶杯。
“父亲大人,早安!”首先进来两手俯伏在地的,是阿类所生的五岁女儿 德姬。 接着进来的,是信长同父异母妹妹阿仙和苗木勘太郎所生的女儿雪姬。 雪女匝这时已经十二岁了。她两手俯伏在信长面前,说: “希望您今天愉快!” 打过招呼之后,她便抬起头来。她的脸型和信长最小的妹妹阿市一样都 桶狭冋之卷◎
艺术特色
并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在阴险、狠毒、
虚伪的克劳狄斯身上,渗透出封建暴君和原始积累时期资产
阶级野心家的种种丑恶特征。最后,终究没有逃脱死于哈姆
雷特复仇之剑下的悲剧性命运。
他杀兄、篡位、娶嫂后,奸诈邪
此外,作为一名杰出的语言大师,
恶,荒淫无耻。表面上谎称老国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创作中很注
从小的方面说,《哈姆雷特》在 内容情节上还具有较广泛的涉及 面。雷欧提斯临走时对妹妹奥菲 利娅的叮泞,反映了他自身的爱 情观,以及父亲波洛涅斯告诉他 出门在外如何为人处世等一些待 人接物的道理
主要人物
D O M I N A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 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 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汇报人:你的名字 日期:XX.XX
艺术特色
ARTISTIC ITEM
艺术特色
《哈姆雷特》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娴熟的艺术 技巧而著称。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哈姆 雷特,剧中的主人公,丹麦王子。
虽然出身王室,却就读于当时新文化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因此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对人类持有美好的理想。归国后,父王突然去世和母亲匆匆改嫁的现实打破了他的理想,他 从此抑郁苦闷。待父王鬼魂出现,他明白了罪恶的制造者,就又燃起了维护理想、改变现状 的强烈愿望,决定为父报仇,担负起重整国家的重任。
《哈姆雷特》导读
《哈姆雷特》导读一.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
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
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
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
1592年,创作的戏剧 《理查三世》首演。
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
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
1603年,创作的戏剧 《奥赛罗》首演。
1605年,创作的戏剧 《李尔王》首演。
1606年,创作的戏剧 《麦克白》首演。
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
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
二.内容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描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以下是这部作品的内容简介:第一幕: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的弟弟克劳狄斯谋杀。
克劳狄斯篡位成为新王,并迅速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露德。
哈姆雷特对叔叔和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悲伤。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揭示了真相,要求他为自己报仇。
第二幕:哈姆雷特开始装疯,以掩盖他的复仇计划。
他与奥菲利娅的恋情因此受到影响。
同时,他开始怀疑克劳狄斯的罪行,设计了一出戏中戏来试探克劳狄斯的反应。
第三幕:戏中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行。
哈姆雷特本有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但因克劳狄斯在祷告,哈姆雷特担心他会上天堂而放弃。
哈姆雷特与母亲对质,误杀了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
第四幕:哈姆雷特被放逐到英国。
奥菲利娅因父亲的死和哈姆雷特的疏远而精神崩溃,最终溺水身亡。
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发誓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
第五幕: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决斗,两人都受到了毒剑的伤害。
高中语文必修三:《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内容梗概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
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莱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
老哈姆莱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哈姆莱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
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
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
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
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一天,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忏悔,哈姆莱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
克劳狄斯派王后劝说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
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莱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
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莱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莱特没喝。
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一、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再加上生前是一个演员和剧作家,在当时的地位很低,因此他的生平资料很少。
他于1564年4月26日诞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畔斯特拉福特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因为诞生了这位伟大的作家而闻名全世界。
莎士比亚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约翰1551年到斯特拉福特镇开始做皮革生意,生活逐渐富裕。
1557年约翰与当地小地主的女儿玛丽·阿登结婚,共生了八个孩子,威廉是存活下来的五个孩子中的长子。
莎士比亚小时家境较好,1568年他的父亲被选为斯特拉福特的镇长。
莎士比亚七岁时进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学习。
他在学校里学过文学、拉丁文和修辞学。
1616年4月23日,这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病逝于斯特拉福特,终年五十二岁。
他被安葬在该镇的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非常丰富,二十多年共写出三十七个剧本、两首叙事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二、剧情梗概《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顶峰。
该剧可能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萨克索·格兰玛狄克的《丹麦史》。
1576年,法国作家贝尔福雷的《悲剧故事集》中首次收有此故事的改写本。
此外,16世纪80年代,伦敦舞台上曾上演过托马斯·基德的类似复仇剧《西班牙悲剧》。
莎士比亚很可能从上述渠道取得了相关的题材。
此剧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由于父王暴死,正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的哈姆莱特王子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莱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
哈姆莱特悲愤交集。
后来,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死自己夺取王位的凶手。
根据哈姆雷特导读,分析该作品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600字
根据哈姆雷特导读,分析该作品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创作于1599-1602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一部作品,是他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属于经典中的经典。
《哈姆雷特》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研究地位和研究价值,人物完整的性格塑造和整部作品完美的艺术表现方式,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作品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因理想和现实相矛盾而犹豫延宕的“忧郁王子”,人物内心对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探讨,关涉人的生死、灵魂,人性的复杂和悖谬得以体现,哈姆雷特成为文学史上人文主义者形象中的代表人物,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是文学史上最具代表的悲剧人物之一。
《哈姆雷特》中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和叙述结构,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的悲剧效果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诠释。
《哈姆雷特》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原因:第一,哈姆雷特是处境悲惨的悲剧英雄,从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到身负杀父之仇的“疯子”,经历一系列变故后,哈姆雷特对亲情、爱情彻底失望,这些悲惨处境为全文奠定悲剧基调;第二,从开始就身负仇恨,在多重打击下和黑白颠倒、混乱不堪的社会中,哈姆雷特仍然选择负重前行,自觉肩负起“重整乾坤”的使命,坚持自己的理想,也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一刻是开怀愉悦的,从始至终处于一种沉重、压抑、痛苦的心理状况;第三,哈姆雷特悲剧效果还在于他心中“重整乾坤”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哈姆雷特遭遇变故,接连失去亲情、爱情等一切珍贵的东西,而哈姆雷特始终孤军奋战,最终战死。
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通过整个故事,在复仇、爱情以及对生命的态度中,我们均不难发现,哈姆雷特身上的生死本能均强烈地共存着,外显为行为。
当这样一组相斥的本能同时极端地存在于同一个人同一个时期时,必定出现剧烈的矛盾,使人失去平衡,就如一个两侧同时放着两块重量相仿巨石的跷跷板一般,不断地上下摆动,徘徊不定。
《哈姆莱特》导读
《哈姆莱特》导读——威廉•莎士比亚10级英本3班 10404040328 宋小凤威廉•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诞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进过文法学校,接触了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受到了较好的古典文学熏陶。
后来,因为家境中落而辍学。
1585年前后,威廉•莎士比亚来到了伦敦,传说他曾经在剧院为看戏的贵族看管马匹,后来当上一名雇佣演员,并因参加编剧工作,成了剧团的股东。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这些无疑比学校的教育对他的影响更加深刻,作为一个小地方成长起来的作家,没有更多的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也没有做过广泛的旅游,甚至没有接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渊博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冷静思考,无疑都是拜这些经历所赐。
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最初是改编旧剧,随着创作题材的扩大,他的名声日益显赫,收入也日趋丰裕。
1608年前后,他回家乡购置了田产并经常居住于此。
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的时候,伟大的戏剧家演完了他人生舞台上的最后一幕,与世长辞了。
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希望并坚定地相信,我的灵魂能够成为永恒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他在生前遭受了诸多非议,死后也并没有“盖棺论定”,150年后的18世纪中期,才有人去凭吊他,也才开始有学者去研究他。
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发现并认识到他的价值,于是他一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早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 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 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 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 手 ); • 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 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 • 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11.请写出国王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
• 第一,克劳狄斯趁兄长哈姆莱特午睡时,偷偷将 毒药灌进他的耳中,谎称是毒蛇咬死了老哈姆莱 特,夺走了兄长的生命、王冠和王后。 • 第二,克劳狄斯觉察罪行败露,借哈姆莱特错杀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去英国避难, 却在国书中威逼英国国王见到哈姆莱特后立刻将 其枭首。 • 第三,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 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 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 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 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 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 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 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试简述哈姆莱特是如何确认叔父克劳狄斯 的杀兄罪行的。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 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 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 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 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出时,他在旁边 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 中途就离去。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 话,决定复仇。
名著阅读之
《哈姆莱特》
“最伟大的戏剧大师”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
《莎士比亚全集》 是《圣经》,另一本是 ___________,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威廉· 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 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李尔王》《奥赛罗》
《麦克白》《哈姆莱特》
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14.《哈姆莱特》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人物间 的对比衬托手法,请举出两个例子并作简要分 析。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 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 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 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 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 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 面前的目的。”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 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 实的人。因为哈姆莱。”
• 三条复仇情节交织在一起: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 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 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 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 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 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 复仇情节外,还配合了爱情、友谊、亲子关系等 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 还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些喜剧情节,既避免了剧 情过于沉闷,也契合生活实际,且悲喜互相映衬, 强化了戏剧效果。
5、试简述《哈姆莱特》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
• 哈姆莱特——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 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 克劳狄斯——他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 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 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 乔特鲁德——她替哈姆莱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的毒酒,当场 身亡。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 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 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 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 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 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 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 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 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 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 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 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 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 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 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贯穿始终的主线: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 王子装疯、试探奸王、
误杀大臣、被逐赴英
去而复返、比剑锄奸
1、简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戏剧冲突及其 意义。 • 主要冲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及王后的 冲突。
• 意义: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 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哈姆莱特》这一著名悲剧有哪几条线索?
13、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 的是什么情节?
王子利用戏中戏——叫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 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似的戏《捕鼠机》,使 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
4、试简述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父亲的亡魂在一个夜晚将自己被谋害的一切告 诉了哈姆莱特。是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用毒药害死了他 ,篡夺了王 位,并用欺骗的手段娶了王后。哈姆莱特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他 心烦意乱,忧郁寡欢,有意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 为了确认凶手,哈姆莱特他安排了一出戏,剧情与父王被害情节 相似,真凶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露出马脚。 •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 姆莱特误杀了奥菲利娅的父亲——老大臣波洛涅斯。狡猾的克劳 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想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 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 得知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 悲愤交加。克劳狄斯设下毒计,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 复仇的想法,安排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结果哈姆莱特中了 毒剑,在毒性发作之前,哈姆莱特刺死了克劳狄斯,终于为父亲 报了仇。
12.为了突出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 法抗拒命运,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而导致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哈姆莱特》 也写到四组误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重误杀是: • 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 英国国王误杀克劳狄斯的两位使者、 • 克劳狄斯误杀王后乔特鲁德、 • 哈姆莱特误杀雷欧提斯。 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雨果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
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 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 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 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 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8、试简述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 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而“重 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 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 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 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 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 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所表现出的哈姆 雷特的内心世界。(有别于“性格特征”) • 哈姆雷特是个富于理想善于思考的人,但 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但客 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 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行动中常 常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 了内心的矛盾。 •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 考,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 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Prince Hamlet
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 姆莱特。
——恩格斯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 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 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 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 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为什么会进行这种思考?这种 思考的意义何在?
• 出于对所处形势的分析:既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 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 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正是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的结果。 •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 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与死的选择,即使选择拿 起武器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活”不容易,但 是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的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 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 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 热”的决心上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 而退”。
写出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点。
• 理想崇高、思想深刻,立志重整乾坤; • 耽于思考、忧郁孤独、敏感多疑、犹豫不决,
• 机智、勇敢、有谋略与软弱、妥协、鲁莽相交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 文章内容赏析你心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之一。他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他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看 待和赞美自然,给人以崇高的评价。目光敏锐,思考深刻。他认 为人生应该充满活力和创作,反对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出于“尽忠” 的封建观念,要求朋友和他平等交往,还以平等的观念对待爱情。 • 他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为父报仇也不是出于父 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是把它和铲除封建社会罪恶,“重整乾坤” 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切都说明,哈姆雷特虽有着王子的身份, 其思想观念却表现为一个新人。 • 不过,由于他的出生、经历,以及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的独 特途径,使他的思想危机较一般人文主义者都严重。过于内向, 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其优柔寡断和行动上的延宕, 最后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