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中国为什么打不过日本
二战中国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二战中国打不过日本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最后日本依然失败了,这也是必然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二战中国打不过日本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先说科技日军可以制造从步枪到航空母舰的说有现代化武器,国军:按照历史书上说的解放前工业一穷二白连火柴都造不了全部要进口。
士兵素质:日军:士兵基本是小学毕业部分初中低级军官要接受5年以上的军校培训。
国军:士兵基本是文盲低级军官只有中央军的低级军官有少部分接受过系统教育但是比例很低。
国家实力:日本:没什么说的统一的军国主义国家。
中国:分裂的军阀混战国家所谓的国名政府也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大的军阀(77事变开始时)就有北平的自治政府、山东的韩复榘,广东的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四川的刘湘、云南龙云、延安的中共、新疆的盛世才,山东的晋系军阀阎锡山。
宁夏的马家军。
这些只是大的军阀小的还不算。
再说军队装备:日军:军队的师团拥有的大炮超过国名党精锐中央军军队的一个军。
国军中央军还好至少每个人都有枪地方军阀的士兵很多枪都没有。
日本不悔罪意义2015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香港和澳门也已宣布将为此于9月3日放假。
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因为日本至今不能充分认清并勇敢承认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
荷兰作家伊安;布鲁玛(Ian Buruma)在《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一书中指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不是种族的或文化的固有本质特征,而是政治结构。
他在分析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悔罪的根本理由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对政治责任;;准确地说,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责任;;的承担,日本就不可能产生一种面对过去的成熟态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与战后政治有关的方面,来比较德国与日本在悔罪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这四个方面都涉及战后日本人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和国家认同。
它们分别是:一、政体的改变和国民的政治成熟;二、民族主义的影响;三、确认加害者和受害者;四、天皇制度与希特勒纳粹极权。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使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打击,为战后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但是具体情况在不同地区却有相当不同,比如在欧洲和亚洲,具体地说是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就有相当的不同。
中国和法国同属法西斯侵略的受害国,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而德国和日本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
另一方面,法德都属于基督教文化的国家,而中国和日本则素有“同种同文”之称。
但战后法国与德国实现了和解与合作,并共同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
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先是长期不能关系正常化,直到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也没有发展出法德那样密切的合作关系。
近些年来再次麻烦丛生。
这种情况使人们思考: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就德法关系而言,法国在战后初期本来曾坚持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对德强硬路线。
但不久还是另一派主张占了上风,总结了历史经验,改变对德国问题的政策,实行法德和解与合作,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解决德国问题的方针。
但是法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之得以实现,仅仅从法国方面解释是不够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就法国而言,其法德和解合作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其他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外因,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战后总的国际大环境之外,还应特别强调指出两点。
第一,以阿登纳为代表的联邦德国政治家在战后的环境下,认真进行了历史反思,正确总结了教训,承担历史责任,认识到决不能再走德国的“特殊道路”,决心克服极端的、灾难性的旧式民族主义这种“欧洲的痼疾”。
他主张德国人要培养健康的民族感情,把民族感情引导到欧洲的广阔天地,即德国人必须既要做“好的德国人”,也要做“好的欧洲人”,坚持和平的发展方向,走在西方体系和欧洲联合之中复兴德国的道路。
阿登纳强调欧洲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而实现与法国的和解与合作,则是这一政策中的关键环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投入兵数是多少?死伤人数是多少
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日军死亡1000余人。“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
树起的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共军方面发动的战役:“平型关”、“广阳
”、“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每役仅仅击毙日军1000余众 。“百团大战”出动1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数坚持“中国主战场说”,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
。
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
力。
三、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
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国人民的关内战场(通常也称中国战场)、苏联红军的满洲战场和美、英等国武装力量的
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亚太各国人民
都为击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平等的成员。但在军事上毕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战场?一直是“二战”史学界来自烈争论的问题。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国和苏联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够全歼日本在亚洲大陆上的陆军,也没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能力。)其四,和海军日新月异的
状况相反,自日俄战争后,日本的陆军建设
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停滞导致的落后到三、四
洲,其太平洋舰队兵力单薄。与之对阵的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和“松花江区舰队”亦长年
保持在数万吨左右,战争中几乎没有损失过巡洋舰以上的舰种。日本绝大多数的主力舰艇在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
合计38万人。
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
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
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
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
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
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
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
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
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
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
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
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
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
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
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
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
但编制不统一。
看二战时中国抗战对日本国力的消耗
看二战时中国抗战对日本国力的消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尤其是1937-1941年间中国军民独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极大地损耗了日本法西斯的国力。
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日本军国主义国家的财政收支入不敷出、战略资源极度匮乏、工农业生产皆陷入破产境地。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法西斯的国力就已经急剧衰退,濒临崩溃。
这实为引致日本法西斯最终败亡之根本所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而学术界通常从4个角度考察和论述:1.中国的抗战历时最长,开始最早,结束最晚;2.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军的“北进”企图,迟滞了日军的“南进”计划;3.中国的抗战牵制大量日军,消灭日军人数最多;4.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等国所实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
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中国的抗日战争、尤其是1937-1941年间中国军民独力抗击日本侵略,极大地损耗了日本法西斯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军国主义丧失了赖以长期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
恩格斯的论述清楚地表明,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国力对于战争的进程及结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以全部国力进行较量的战争,必然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仅凭一次战斗就决定胜负。
1945年,日本军队仍然处于膨胀状态,但除了投降之外别无选择,就是因为日本法西斯的国力已经耗尽了。
因此,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不可忽略日本法西斯国力耗尽的真实过程。
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日本法西斯国力造成的损耗,首先表现在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财政。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自此,日本经济便开始转入战争轨道。
是年,日本军费便达到4.6亿日元,占国家财政预算的30%,而这其中又以侵华战费为主要项目。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淞沪会战爆发,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在这场战争中,兵力对比对于战争的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兵力对比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兵力对比处于劣势。
日本在侵华之前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拥有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中国军队则面临着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问题。
此外,由于国共两党内部矛盾,中国军队的整体指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混乱。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
中国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兵力逐渐增加。
此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采取游击战等灵活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二、战争结果兵力对比的变化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军队的壮大和发展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侵略遭遇了强有力的抵抗。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1943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相继发动了一系列反攻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地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中国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团结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和统一的精神,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日战争的启示抗日战争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之间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兵力对比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唯一因素,战争的胜利还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支持。
其次,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侵略者的关键。
只有全民族的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
最后,战争需要合理的战略和战术的支持。
抗战前日本GDP应为中国三倍 人均20倍
抗战前日本GDP应为中国三倍人均20倍近年来,所谓“抗战前夕中国GDP是日本两倍”的说法,在网络和媒体传播很广,很多人以此为借口拿来说事,甚至还推理出“今不如昔”的谬论。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GDP并不是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是按照所谓的购买力平价PPP以及其他不靠谱要素,推算出来的所谓的“国际元”范畴(相当于某年的美元比价)。
按照这个“国际元”标准,1936年中国为3033亿,日本为1574亿,相比之下英国为2841亿,德国为2997亿。
中国不仅比日本高一倍,甚至比英国、德国还要高!这个结论谁会相信?更有甚者,以此为由更有网上谣言说出“抗战年前中国GDP是日本两倍,人均差不多”这种荒唐话,原来中国人口只有日本两倍?传播这些荒谬言论的人,往往连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
中国买不起战列舰才是GDP的事实事实上,用这个标准对比1936年的各国GDP,基本上没有战略价值。
GDP的前提是国内商品总值,商品的前提又是交换,交换的核心就是钱。
用于各国实际力量对比的GDP,说白了就是对比谁更有钱,谁能拿这些GDP去换资源,资源再去换飞机大炮,去换战争潜力。
有人以“中国的非工业产值大”作为理由,事实上中国那些自然经济的,自己种自己吃的东西,根本不叫做商品,基本上都该算为零。
中国市场上的粮食、土织布,能换来多少钢?能换多少战列舰?就凭这些东西,中国产值居然超过英国?换个角度讲,如果中国GDP是日本两倍,那理论上中国国民政府的财政就该有日本的两倍,至少也差不多,而且历史上中国国民政府的军费占财政比例领先世界。
怎么算,中国都该有和日本差不多的军事投入,不至于连战列舰都买不起一艘。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军队不仅海空军数量可怜,陆军火炮数量也惨不忍睹,甚至连轻武器都配不齐,这哪里算有钱的样子?不仅如此,二战期间中国动员到极限的军队总数才不过500万,日本最后都达到了700多万,中国在这方面连日本都不如。
最终动员能力这一点,不仅是考量武器弹药数量的差距,也是粮食、服装等等其他物资供应的差距。
世界二战中日历史资料
世界二战中日历史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为轴心国一方,以三巨头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
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
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
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
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二战各国总军力对比
二战各国总军力对比军力:军事实力。
包括人员和装备。
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的事情或事务。
战争打的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的国力。
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总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61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的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
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
主要说这六国。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的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的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的最想做到的!无疑,二战美国做的最好,因为它是最大的赢家![ 转自铁血社区/ ]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GDP即达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我们通常所指的日本军队,因该是日本陆军,而不是日本海军。
甚至应该是日本陆军的地面部队,而不包括日本“陆航”(二战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
我们现在一提起抗日,必说我们的装备不如日军。
可实际情况是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军在轻武器方面大大强于日军,在早期,仿制德制毛瑟98k的中正式步枪,对人员的杀伤远强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装备部队的“三八”式步枪,而闻名世界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更是远胜日本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的歪把子)。
而中日战场上被轻武器杀伤的占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讲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是轻武器。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这方面强于日本陆军。
当然,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装备上远弱于日军。
引起我们不是武器上不如敌人,而是我们在后勤供应上不如日军。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军事体系,其后勤已经做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我们每一种单兵武器都强于日本,但凑在一起就不如人家了。
什么捷克造、德国造、意大利造、苏联造、中国仿制的、英国造、法国造、美国造……像个万国博览会。
武器口径更是五花八门。
别的不说,就连钢盔都不统一。
在滇军一些著名的抗日照片上,他们戴的是英式头盔,而中央军经过德国顾问训练过的戴的是德式头盔,而另外一些照片中(具体部队不太清楚,我估计是西南军阀或是东北军)戴的则是法式钢盔,战争后期中央军戴的又是美式钢盔。
这样的后勤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吗?另外,日军的运输基本上是靠汽车加抢劫来的牛车、马车完成。
有航运的地方还有船只来运输补给。
而国军、八路军则基本靠民夫的肩扛手推来完成的。
士兵受伤后不能及时的送到现代化的野战医院治疗,补给经常跟不上。
日军是大米加罐头,我们是找到什么吃什么,八路军是一袋小米。
这样的后勤差距注定了我们抗战的困难和长期性。
美国人战胜日本人靠的就是强大的后勤,三吨多的炮弹加其他弹药的大量消耗打死一个日本兵的比例,使整个二战各交战国最高的。
美军的登岛战凡是前期炮火准备不足的,损失必然大。
硫磺岛战役中日美日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对比
硫磺岛战役中日美日双方使用的武器装备对比眼前的这张照片,是二战中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记录了二战中最为血腥的登陆战役---------硫磺岛战役。
(对于战役的具体过程我倒是不怎么想详细描述了,感兴趣的请自行百度,或观看《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等影片)一、武器日军① 三八式步枪即使平时不玩游戏,对军事不感兴趣,也一定在“土八路”的口中听过该枪的大名。
口径 6.5MM ,鉴于日本人对于精确度的偏执需求,三八式使用了6.5毫米半底缘尖弹,其主要特点是弹道稳定,极其稳定……在远距离可以保持极高的精度,也不容易受到风向的影响,但它太稳定了,以至于子弹进入人体后,不会在人体内发生任何偏转,直至贯穿人体,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相当平直的“通道”,对人体杀伤力有限。
大威力的子弹通常不会如此轻易的贯穿人体,而是在人体内翻滚,拉扯,造成较大的组织创伤。
同样出于对精度的狂热,三八式采用了手动拉栓式枪机,这并不是日本造枪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半自动枪机和自动枪机在射击时会由于枪机的往复运动造成枪械抖动影响精度。
但手动拉栓射速极慢,在近距离交火面对美军的自动武器时吃了大亏。
② 百式冲锋枪这是二战中日本唯一量产的冲锋枪,射速在后期型中达到了800发/分,算是对于日军那稀疏火力的一些补偿。
但根据实战表现,其杀伤力亦存在过小的问题,且装备数量较少(产量仅30000支),故其实际作用需要打一个问号。
③九六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的改进型号,使用新的弹夹设计,解决了原型号供弹不便的问题,口径6.5mm,射速500发/分。
由于日军自动火力的缺乏,该枪有时也会被当成冲锋枪使用。
由于其性能优越,算得上是日军二战枪械中为数不多的好枪。
④ 九二式重机枪如果这台重量接近60公斤采用弹链供弹的话,他还能够成为一款合格的阵地防御武器,其威力和射速并不低。
但是它却偏偏莫名其妙的使用了弹板供弹,在射击时需有一名供弹手不断地往枪内插入30发的弹板,严重影响了该枪的射速,再加上60公斤的重量比一战时的水冷式机枪还重,因此改枪可以算的是二战时最差劲的重机枪。
二战后中日教育比较研究
二战后中日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杨晨韩秀钰来源:《学园》2013年第27期【摘要】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学习苏联,引进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在二战结束后,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将教育视为是拯救国家的最重要手段,并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本文以二战后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别对二战结束初期中日两国学习对象、发展时期的教育目的以及21世纪后两国的教育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中国日本教育【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23-02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受到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需要整个社会来支持。
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并且是二战后东亚地区最早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这与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希望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二战结束初期中日两国学习对象比较1.中国教育学习苏联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政府大力发展教育,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教育》的创刊题词中曾说过,“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引进苏联的教育经验,进行了“以俄为师”的教育改革。
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极度敌视,采取孤立的态度。
在经济、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对我国也实行封锁,这使我国很难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办学经验,而我国教育部门认为,苏联的教育不论是从教材、教法还是从课程安排上来说都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从主观上讲,如果不发展教育,国家的建设和恢复将很难进行。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缺乏教育经验。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的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两国经济的对比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经济对比在这场战争发生之前,中国和日本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并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基础。
而中国则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依赖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产量远远超过日本。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相比之下,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虽然较小,但其农民的技术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中国。
而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远远领先于中国。
日本发展了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纺织业等现代工业部门,拥有大量的先进工厂和技术人才。
而中国的工业则相对薄弱,许多工厂还停留在传统手工业阶段。
二、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物资,使得中国失去了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军事实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九一八事变还导致了中国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和经济大规模的破坏。
日本侵略军的战争行为破坏了中国东北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工厂和城市建筑等。
这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中国的工业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
三、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则相对有利。
占领东北地区,日本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确保了其工业发展的持续和强大。
日本利用东北的煤矿、铁矿等资源,支持了他们的工业制造。
这种资源优势使得日本在战争中具备了更高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扩大了日本市场。
通过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日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不仅能够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还能够剥夺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对日本商品的依赖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实力。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行动与中日关系的演变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行动与中日关系的演变在二战期间,日本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引发了中日关系的剧变与演变。
本文将从战前的氛围、侵华战争的爆发、战争后的影响以及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二战爆发前,日本在东亚地区势力蓬勃发展,以扩张野心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为驱动,开始对华觊觎已久。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以“满洲国”为基地,继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驱逐了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接着,日本占领了整个华北地区,加大了对中国政府的压力,以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理念。
1937年,日本为了一统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使得中日关系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战争给中国和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日本军队在华的残暴行径让中国人民深感痛苦,也使得社会秩序和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侵华战争结束。
然而,很快日本成为了盟军的战略伙伴,重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合作与经济扶持来实现自身的复兴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刻记忆让中国人民对日本抱有强烈的不信任之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开始走向了缓和与正常化的方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外交接触,并在1972年正式恢复了邦交。
双边经济交流的加深,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80年代的中日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活跃,让两国民众更多地接触到彼此,逐渐缓解了相互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然而,尽管中日关系出现了短暂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知问题。
许多中国人民希望日本能够真诚地承认战争期间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并作出赔偿。
这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
此外,两国在固有领土问题上的分歧也对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维权行动引发了不满与担忧。
二战日本主要作战舰艇舰名中日英文对照
伊势级戦舰伊势伊勢いせIse日向日向ひゅがHyuga长门级戦舰长门長門ながとNagato陆奥陸奥むつMutsu纪伊级戦舰纪伊紀伊きいKii尾张尾張おわりOwari扶桑级戦舰扶桑扶桑すそうFuso山城山城やましろYamashiro 大和级戦舰大和大和やまとYamato武蔵武蔵むさしMusashi 金刚级巡洋戦舰金刚金剛こんごうKongo比睿比叡ひえいHiei榛名榛名はるなHaruna雾岛霧島きりしまKirishima瑞凤级航空母舰瑞凤瑞鳳ずいほうZuiho祥凤祥鳳しょうほうShoho翔鹤级航空母舰翔鹤翔鶴しょうかくShokaku 瑞鹤瑞鶴ずいかくZuikaku 大鹰级航空母舰大鹰大鷹たいようTaiyo云鹰雲鷹うんようUnyo冲鹰沖鷹ちゅうようChuyo隼鹰级航空母舰隼鹰隼鷹じゅんようJunyo飞鹰飛鷹ひようHiyo千歳级航空母舰千歳千歳ちとせChitose千代田千代田ちよだChiyoda 云龙级航空母舰云龙雲龍うんりゅうUnryu天城天城あまぎAmagi葛城葛城かつらぎKatsuragi 其它级别航空母舰凤翔鳳翔はおしょうHosho赤城赤城あかぎAkagi加贺加賀かがKaga龙骧龍驤りゅうじょうRyujo苍龙蒼龍そうりゅうSoryu飞龙飛龍ひりゅうHiryu龙凤龍鳳りゅうほうRyuho海鹰海鷹かいようKaiyo神鹰神鷹しんようShinyo大凤大鳳たいほうTaiho信浓信濃しなのShinano伊吹伊吹いぶきIbuki水上飞机母舰若宫若宮わかみやWakamiya能登吕能登呂のうとろNotoro秋津州秋津州あきつしまAkitsushima 日进日進にっしんNisshin瑞穗瑞穗みずほMizuho神威神威かもいKamoi陆军航空母舰秋津丸秋津丸あきつまるAkitsu-Maru 熊野丸熊野丸くまのまるKumano-Maru古鹰级重巡洋舰古鹰古鷹ふるたかFurutaka加古加古かこKako青叶级重巡洋舰青叶青葉あおばAoba衣笠衣笠きぬがさKinugasa妙高级重巡洋舰妙高妙高みょうこMyoko那智那智なちNachi羽黒羽黒はぐろHaguro足柄足柄あしがらAshigara高雄级重巡洋舰高雄高雄たかおTakao爱宕愛宕あたごAtago摩耶摩耶まやMaya鸟海鳥海ちょうかいChokai最上级重巡洋舰最上最上もがみMogami三隈三隈みくまMikuma铃谷涼谷すずやSuzuya熊野熊野くまのKumano利根级重巡洋舰利根利根とねTone筑摩筑摩ちくまChikuma天龙级轻巡洋舰天龙天龍てんりゅうTenryu龙田龍田たつたTatsuta球磨级轻巡洋舰球磨球磨くまKuma多摩多摩たまTama北上北上きたかみKitakami 大井大井おおいOi木曾木曾きそKiso长良级轻巡洋舰长良長良ながらNagara五十铃五十鈴いすずIsuzu名取名取なとりNatori由良由良ゆらYura鬼怒鬼怒きぬKinu阿武隈阿武隈あぶくまAbukuma 川内级轻巡洋舰神通神通じんつJintsu川内川内せんだいSendai那珂那珂なかNaka夕张级轻巡洋舰夕张夕張ゆうばりYubari阿贺野级轻巡洋舰阿贺野阿賀野あがのAgano能代能代のうしろNoshiro矢矧矢矧やはぎYahagi酒匂酒匂さかわSakawa大淀级轻巡洋舰大淀大淀おおよどOyodo仁淀仁淀によどNiyodo神风级駆逐舰神风神風かみかぜKamikaze 朝风朝風あさかぜAsakaze春风春風はるかぜHarukaze 松风松風まつかぜMatsukaze 旗风旗風はたかぜHatakaze 追风追風おいてOite疾风疾風はやてHayate朝凪朝凪あさなぎAsanagi夕凪夕凪ゆうなぎYunagi睦月级駆逐舰睦月睦月むつきMutsuki如月如月しさらぎKisaragi弥生弥生やよいYayoi卯月卯月うづきUzuki皐月皐月さつきSatsuki水无月水無月みなづきMinazuki文月文月ふみづきFumizuki长月長月ながつきNagatsuki 菊月菊月きくづきKikuzuki三日月三日月みかづきMikazuki望月望月もちづきMochizuki 夕月夕月ゆうづきYuzuki吹雪级駆逐舰吹雪吹雪ふぶきFubuki白雪白雪しらゆきShirayuki初雪初雪はつゆきHatsuyuki 深雪深雪みゆきMiyuki丛云叢雲むらくもMurakumo 东云東雲しののめShinonome 薄云薄雲うすぐもUsugumo 白云白雲しらくもShirakumo 矶波磯波いそなみIsonami浦波浦波うらなみUranami绫波綾波あやなみAyanami敷波敷波しきなみShikinami 朝雾朝霧あさぎりAsagiri夕雾夕霧ゆうぎりYugiri天雾天霧あまぎりAmagiri狭雾狭霧さぎりSagiri胧朧おぼろOboro曙曙あけぼのAkebono涟漣さざなみSazanami 潮潮うしおUshio暁级駆逐舰暁暁あかつきAkatsuki响響ひびきHibiki雷雷いかずちIkazuchi电電いなずまInazuma初春级駆逐舰初春初春はつはるHatsuharu 子日子の日ねのひNenohi初霜初霜はつしもHatsushimo 若叶若葉わかばWakaba夕暮夕暮ゆうぐれYugure有明有明ありあけAriake白露级駆逐舰白露白露しらつゆShiratsuyu 时雨時雨しぐれShigure村雨村雨むらさめMurasame 夕立夕立ゆうだちYudachi五月雨五月雨さみだれSamidare 春雨春雨はるさめHarusame 山风山風やまかぜYamakaze 江风江風かわかぜKawakaze 海风海風うみかぜUmikaze凉风涼風すずかぜSuzukaze朝潮级駆逐舰朝潮朝潮あさしおAsashio大潮大潮おおしおOshio満潮満潮みちしおMichishio 荒潮荒潮あらしおArashio夏云夏雲なつぐもNatsugumo 山云山雲やまぐもYamagumo 峯云峯雲みねぐもMinegumo 朝云朝雲あさぐもAsagumo 霰霰あられArare霞霞かすみKasumi阳炎级駆逐舰阳炎阳炎かげろKagero不知火不知火しらぬいShiranui黑潮黒潮くろしおKuroshio亲潮親潮おやしおOyashio早潮早潮はやしおHayashio夏潮夏潮なつしおNatsushio 初风初風はつかぜHatsukaze 雪风雪風ゆきかぜYukikaze天津风天津風あなつかぜAmatsukaze 时津风時津風ときつかぜTokitsukaze 浦风浦風うらかぜUrakaze矶风磯風いそかぜIsokaze浜风浜風はまかぜHamakaze 谷风谷風たにかぜTanikaze野分野分のわきNowaki岚嵐あらしArashi萩风萩風はぎかぜHagikaze舞风舞風まいかぜMaikaze夕云级駆逐舰夕云夕雲ゆうぐもYugumo秋云秋雲あきぐもAkigumo 风云風雲かざくもKazakumo 巻云巻雲まきぐもMakigumo 巻波巻波まきなみMakinami 高波高波たかなみTakanami 长波長波ながなみNaganami 玉波玉波たまなみTamanami 凉波涼波すずなみSuzunami 大波大波おおなみOnami藤波藤波ふじなみFujinami 岸波岸波きしなみKishinami 早波早波はやなみHayanami 清波清波きよなみKiyonami 冲波沖波おきなみOkinami 浜波浜波はまなみHamanami 朝霜朝霜あさしもAsashimo 清霜清霜きよしもKiyoshimo 早霜早霜はやしもHayashimo 秋霜秋霜あきしもAkishimo 岛风级駆逐舰岛风島風しまかぜShimakaze 秋月级駆逐舰秋月秋月あきづきAkizuki照月照月てるつきTerutsuki 凉月涼月すずつきSuzutsuki 初月初月はつつきHatsutsuki 新月新月にいづきNiizuki若月若月わかつきWakatsuki 霜月霜月しもつきShimotsuki 冬月冬月ふゆづきFuyuzuki 花月花月はなつきHanatsuki 宵月宵月よいづきYoizuki春月春月はるつきHarutsuki 夏月夏月なつづきNatsuzuki 満月満月みちつきMichitsuki 清月清月きよつきKiyotsuki 大月大月おおづきOzuki羽月羽月はづきHazuki松级駆逐舰松松まつMatsu桃桃ももMomo竹竹たけTake梅梅うめUme桑桑くわKuwa槙槙まきMaki 桐桐きりKiri杉杉すぎSugi 枞樅もみMomi 桧桧ひのきHinoki。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国军装备与日军装备全面对比:70年前的无可奈何很多人感觉日军战车,太轻,装甲薄,火力弱,但是日本是1个海权国家,军舰船舶和飞机才是命根子,就是有10万辆重型坦克摆在海边也没用。
也无法保护运输线和夺取石油,资源。
而且日军的对手中国装甲力量基本是0,南洋地形复杂,灌木丛生,在日军看来也是不适合使用重型战车的地方。
所以日军没有必要制造重型战车,直到45年本土防御提到议事日程上,才开始开发重型战车。
1937年的国军战车主力就是53个卡登·洛伊德”超轻型战车,那东西根本就是玩具。
才1.5吨重,装了1个7.9MM机枪,最可气的还是水冷机枪,没事还要带着大桶凉水。
没有狗屁的防御能力。
机枪都横扫它。
16辆英制“维克斯”MkE坦克倒是有1门火炮,但是才6.5吨,装甲薄的像纸一样,行动能力又弱。
还有20个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3.15吨,最大速度13英里/小时,装甲最薄才6MM,乘员2人,装备2挺8mm机枪,还不如现在家用轿车抗打。
这些纸皮垃圾在上海和南京都被日军的37MM/47MM速射炮打西瓜一样爆掉了。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被众多人认为是国军德械师强大无比的证据,看了看也是1个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的家伙,连个火炮都没有的东西,好象国军有10个,在上海,南京都被日军火炮给爆了。
1938-1939年间,苏联为了让国军继续可以牵制日军,贷款购买了苏联83辆T-26b坦克,战斗全重为10.5吨,乘员3人,装备1门45mm炮和1挺7.62mmMG机枪,也没有通信设施,这种坦克在诺门坎被日军用汽水凭灌汽油就消灭无数。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丘成桐序言在牛顿(1642~1727)和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微积分以后,数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18到19世纪200年间,欧洲人才辈出,在这期间诞生的大数学家不可胜数,重要的有:尤拉(Euler,1707~1783)高斯(Gauss,1777~1855)阿贝尔(Abel,1802~1829)黎曼(Riemann,1826~1866)庞卡莱(Poincare,1854~1912)希尔伯特(Hilbert,1862~1943)格拉斯曼(Grassmann,1809~1877)傅立叶(Fourier,1768~1830)伽罗华(Galois,1811~1832)嘉当(E.Cartan,1869~1951)伯努利(D. Bernoulli,1700~1782)克莱姆(G. Cramer,1704~1752)克莱罗(A. Clairaut,1713~1765)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兰伯特(J. Lambert,1728~1777)华林(E. Waring,1734~1798)范德蒙德(Vandermonde,1735~1796)蒙日(Monge,1746~1818)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4)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阿冈(R. Argand,1768~1822)柯西(Cauchy,1789~1857)莫比乌斯(M?觟bius,1790~1868)罗巴切夫斯基(Lobachevsky,1792~1856)格林(Green,1793~1841)波尔约(J. Bolyai,1802~1860)雅可比(Jacobi,1804~1851)狄利克雷(Dirichlet,1805~1859)哈密尔顿(W. Hamilton,1805~1865)刘维尔(Liouville,1809~1892)库默尔(Kummer,1810~1893)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布尔(G. Boole,1815~1864)斯托克斯(G. Stokes,1819~1903)凯莱(Cayley,1821~1895)切比谢夫(Chebyshev,1821~1894)埃尔米特(Hermite,1822~1901)爱森斯坦(Eisenstein,1823~1852)克罗内克(Kronecker,1823~1891)开尔文(Kelvin,1824~1907)麦克斯威尔(J.Maxwell,1831~1879)富克斯(L. Fuchs,1833~1902)贝尔特拉米(E. Beltrami,1835~1900)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
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
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
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包括作战飞机305架,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
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
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万架。
“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陆军1480架,海军1220架),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
在海军作战飞机中,陆基飞机458架,舰载机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算多算少?
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如此低水准的国家治理,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
从人口总量上看,中国无疑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问题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说不清抗战前夕中国人口的确切数字,有说“四万万同胞”的,也有说“五万万国民”的,两者竟相差了1亿人!较折中的说法是4.67亿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是精确统计的结果,只是估算
数据。
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如此低水准的国家治理,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
熟悉中外战史的读者都知道,自拿破仑以来,人类逐渐进入“技术专家式战争”时代,兵员的组织管理与动员训练重要性日趋提高。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总体战争。
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编成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还有少量特种兵部队),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
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形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编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以及守备队等。
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役,故理论上战时可动员一千万人参战。
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包括:后备役兵近74万,预备役兵约88万,第一补充兵158万,第二补充兵90万,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
据中国南京政府战前的判断,日军“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者,每星期约二至三师团并直属部队与其补给。
经海道向我国任何海岸者,每十天约一梯队,即二至三师团,连同一切附属品及补给”。
中方已意识到,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八到十天内,由本土输送二至三个师团。
在沿海战场,日军第一梯队二至三个师团的投入需一个星期,“尔后续加同等兵力,为八至十日”。
依事后的实战检验,可知此判断基本符合事实。
在上海战场,日军的动员与输送能力,甚至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计。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
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
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鸟奔兽散。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
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
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
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至于双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说了。
“七七事变”前,中国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仅800多门,重炮只有可怜的48门,虽全部从德国进口,但总数连日军同类火炮的零头都不到。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