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创新
实际创新 基层治理举措
实际创新基层治理举措
实际创新基层治理举措包括:
1.建立社区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
提高居民自治意识。
2.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管
理员,负责网格内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3.引进科技手段,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社区治理
效率,例如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等。
4.强化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满
足居民需求。
5.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
素质和服务能力。
《2024年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范文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篇一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_北京城市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一、引言城市治理的机制创新已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这其中,基层治理尤为关键。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一直在努力实现其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与高效化。
从过去依赖被动回应的传统模式,逐渐过渡到以主动治理为核心的现代治理体系,这是北京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一次重要创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二、被动回应模式的局限性过去,北京城市基层治理主要依赖于被动回应模式,即当问题出现后,相关部门再作出反应和解决。
这种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满足现代城市治理的需求。
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应速度慢,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缺乏前瞻性,无法预防和避免问题的发生。
三、主动治理的机制创新为了克服被动回应模式的局限性,北京开始探索并实施主动治理的机制创新。
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预防意识: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城市治理问题,减少突发事件的发性和影响范围。
2. 信息化治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问题的快速发现和解决。
3. 多元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和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4. 优化政策设计:针对不同地区和领域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政策的精准施策和有效执行。
四、主动治理取得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的城市基层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解决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主动治理,相关部门能够在问题出现前或出现初期就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
2.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动治理模式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城市基层党建——天津市和平区:探索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 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整体效应
天津市和平区:探索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整体效应一、案例背景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持续涌现,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街道社区面临越来越重的治理任务,要对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人”进行兜底管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管理服务资源开始向基层集聚,特别是一些体制外资源,散落在街道社区,一旦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如何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轴心”作用,把基层各类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让群众自己有组织地去引领、服务群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面积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2万,金融业底蕴深厚,楼宇经济发达,高档商业繁荣,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尤其需要回答好这一课题。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和平区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建强街道社区党组织“轴心”地位,通过街道社区集聚整合辖区内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并搭建三大载体用足用好资源,形成资源极化、放大效应,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二、做法成效1.打造“一个轴心”,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向心力。
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结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轴心”,形成强大的资源整合调度能力。
一是构建“五位一体”基层治理架构。
理顺各类治理主体关系,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指导、业委会自治、物业公司服务、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社区治理体系。
推动各街道成立物业企业联合会并建立党组织,选派专职干部担任书记,将辖区内所有物业企业串在一起,既确保了党组织对物业企业的领导,又发挥了行业联动效应。
大力打造“红色业委会”,结合业委会换届,选优配强班子,全面推行党员比例过半、党员担任业委会主任,成立业委会党支部,目前全区各小区业委会中共有党员217人、占委员总数44.4%,业委会主任为党员的32个、占46.4%。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3. 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参与基 层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4. 信息化治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在线投诉等 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公众参与度。
5. 创新金融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金融工具和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基层治理中的资金 短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是指在地方政府和社区层面上,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机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 基层治理的改革和创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1. 社区自治模式: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通过成立居民委员会、居民 代表大会等形式,增强社区自治能力。
2. 公众参与模式:通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如听证会、问卷调查、公开讨论等,让居民参 与政策制定、项目决策和问题解决,提高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6. 引进外部专业机构模式:引入专业机构或第三方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专业的咨询、 管理和服务支持,提高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7. 乡村振兴模式:针对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推动乡村振 兴,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
这些创新模式旨在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效果,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体的创新模 式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问题需求进行选择和实施,需要政府、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参 与。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而基层治理的模式,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对于城市的整体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具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上海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引入了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
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和管理中,上海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联动,形成了“一盘棋”的整体推动机制。
各区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实现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发展的协同性。
在基层治理中,各区政府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和合作协议,形成了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发展的共识,从而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治理效能。
二、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模式上海在社区治理中注重居民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居民参与模式。
社区治理中设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管理机构,负责居民的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
同时,上海通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和居民自治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高社区自治的有效性。
通过这种方式,上海实现了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多方合作,构建了更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
三、政府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四、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在基层治理中提倡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项目,共同承担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责任。
同时,上海还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通过开展公共参与活动和社会监督机制,实现治理的透明和公正。
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也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和民意满意度。
综上所述,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体系。
通过区域治理协同、社区居民参与、政府服务互联网化和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结构和增强治理能力,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下治安工作的战略性举措,是实现由重治标向重治本的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
近年来,公安机关以保障和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创新“网格布控、立体防控、联动防范”的治安防控新格局,积极探索打、防、管、控相结合的防控新模式,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平安建设,确保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现结合靖边县实际,对公安机关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谈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社会防控观念淡薄,整体联防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是缺少统筹规划,公安机关仍在孤军奋战。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需要党委、政府将其纳入社会动态化管理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但防控建设投入往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再加上各部门思想不够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造成了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二是部分企业和单位对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认识不足。
只重视经济工作和企业内部安全,而忽视了全县社会治安大环境,不能积极配合和参与全县的联防联治。
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单位和市民只注重自身技防、物防的落实,对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认识不足,认为治安打防控工作责任在于公安机关,存在事不关己的利己心态,公安民警苦口婆心的宣传发动时常不被理解,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鼎立相助,使得公安机关经常处于治安打防控“单一作战”的尴尬局面。
四是自我防范较差,社会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分散劳动经营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住户防范能力大幅下降,形成太多“真空”地带,成为违法犯罪滋生的“温床”。
部分群众自防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群众中“你治我安,与己无关”的倾向突出,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二)、影响基层社会治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
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
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
(二)基层基础薄弱。
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
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
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
(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
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
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影响工作实效。
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
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
“四化”同步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化”同步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者: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政法委来源:《唯实》2020年第1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这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建邺区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下辖6个街道、65个社区,总人口70多万,社会结构多元复杂,基层治理面广、线长、点多。
近年来,该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优势,坚持“四化”同步,汇聚社会力量,突出法治保障,运用智慧手段,加强队伍建设,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创新机制引导社会治理社会化社会化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近年来,建邺区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和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多方联动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覆盖面。
强化综合保障,下沉到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都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
依托党建平台推动街道社区与属地企业多层次、宽领域结对共建,按照社区地理位置、党员结构、经济发展等要素,实行差异化服务,实现辖区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月安社区创新推广“红色物业·同心共治”模式,让物业服务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实现城市社区“共治·共享”,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南苑街道以国泰民安社区为试点,在服务架构上突出“党建+”,在服务力量上突出“公益+”。
社区党组织统领区域化党建,组建由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居民党员组成的各类公益服务队,定期走访空巢老人、生活困难户和“六必访”党员,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公益行动,满足群众多层次服务需求,受到社区群众普遍欢迎。
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通过政府购买、定向签约、公益創投等形式,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
2024年六联机制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方案
2024年六联机制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方案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六联机制的作用,特制定本方案,旨在完善基层治理工作,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一、整体思路六联机制是指政府、党组织、群众团体、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多方合作机制。
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六联机制的作用,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责任明确、协同推动等效果。
因此,本方案将着重强调六联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以期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优化、完善。
二、优化资源配置在基层治理中,各方参与者拥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
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作用,引导各方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形成合力。
同时,应加强对基层治理资源的统筹规划,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
三、加强信息共享信息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应建立健全信息平台,促进各方间信息的互通共享,提升基层治理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
四、明确责任分工在六联机制下,各参与方的责任分工应明确。
政府要明确职责,提高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基层治理的大局。
各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行责任,共同推动基层治理的深入发展。
五、加强协同推动基层治理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和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解决。
政府要加强协调和指导作用,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
各方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协同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六、加强监督评估监督评估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
各方要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整改。
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促进治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针对以上问题和建议,本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期推动六联机制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更好发挥,加快基层治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144作者简介:吴宏伟(1975— ),女,汉族,河北卢龙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
城市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城市基层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一、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对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作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
以党建引领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向正确的根本保障。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要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主线,充分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
围绕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以党建引领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全面契合。
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有效激活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协同。
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才能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各类组织和群众的自觉行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团结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凝聚共识、激发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活力,才能收集听取民情民意,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浅谈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17作者简介:郑晶(1969— ),女,汉族,福建平潭人。
主要研究方向:科社。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的治理,只有将基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全社会才会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基层出发,号召基层人民群众努力前进,进而实现基层的顺利运转,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奠基。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二来,为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提供便利,最终增强基层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一词最早起源于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说明》中强调政府职能在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之后,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和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并在十七大和十七大六中全会中阐述了社会管理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结合路径,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而打好基础。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进而实现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通过对比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第一,社会管理虽然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但是重点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其中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主体相对单一。
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形式,但是其主体主要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第二,社会管理过程中,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发自主观愿望来控制社会,使得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必须顺从和适应,体现不出社会发展的民主性。
而社会治理则是给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提供自主治理的机会,进而将维护公共政策,并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和实践
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和实践一、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基本概念城市管理指的是对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市政服务等方面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城市治理则是对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政策等方面的全面治理。
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核心是通过综合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创新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领域最热门的创新之一,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品质。
2、绿色城市管理绿色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通过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环保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创新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等方式,增加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发展。
三、创新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是指通过发展社区自治、强化团体组织、加强基层建设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2、政府治理创新政府治理创新是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并加强规范化管理,在政策制定、问题解决等方面通过科技、信息等手段实现智慧化管理。
3、市场治理创新市场治理创新是指借鉴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市场化运作和维护市场秩序。
四、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实践在国内,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实践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如深圳、杭州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广州的“三创”政策、“马路依法行驶”等举措,上海的“城市总开关”等。
同时,国外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纽约市的“零容忍”政策、东京的“晚清理”行动等。
五、未来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展望未来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将是一项日益重要的任务。
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意义
充分认识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意义
加快推进城市治理创新,对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意义重大而深远。
城市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特殊意义。
城市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城市层面最大特点就是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又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
抓住了城市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城市是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的主阵地。
当前矛盾风险系统性、跨界性、传导性特点突出。
城市越来越成为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关键层级。
这迫切要求以城市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手段优势,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进行防范,从源头、传导、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行化解,防止矛盾风险向上传导、向外溢出。
我们在城市治理中有特殊优势。
城市具有政策制定的自主空间,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享有地方立法权,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创新探索政策空间。
城市具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基础,城市往往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多样的资源手段,能够统筹各种资源力量,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城市具有大胆尝试的回旋余地,城市在探索社会治理政策和模式方面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基层社会治理内容2024年整体提升基层治理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基层社会治理内容2024年整体提升基层治理自治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基层治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因此,我们计划在2024年对基层治理自治工作进行整体提升,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目标设定1.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2.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三、具体措施1.强化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
加强对基层自治组织成员的培训和选拔,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推动社区党组织与居民自治组织的融合,形成合力。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居民需求调查机制,及时掌握居民需求。
开展多样化社区服务活动,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
3.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推动社区自治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形成治理合力。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氛围。
加强对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倡导文明行为,构建和谐社区环境。
5.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法治化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加强对社区治理过程的监督,确保依法治理。
四、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阶段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了解基层治理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整改提供依据。
2.制定方案阶段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召开相关会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完善方案。
3.实施阶段按照方案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各项措施。
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五、预期效果1.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逐渐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并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导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完善。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1.1缺乏综合协调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分工不清、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问题处置效率低下,群众反映强烈,甚至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
1.2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对群众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增加了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满意度。
1.3社会矛盾纠纷处理不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矛盾纠纷的处理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解决机制,导致部分矛盾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甚至出现较大的社会安全事件。
1.4法治意识不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法治意识的重视不够,工作中出现“人治”和“官本位”现象,不完全依法行政,群众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2.1构建综合协调机制为了解决缺乏综合协调机制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层级、多部门、多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2.2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了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我们应当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扎实开展“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专题策划2019·10扎实开展“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石艳艳华夏全市基层治理体系“一中心四平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高标定位,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作为全区重点工作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他们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与破解民生问题“八需八难”紧密结合,与“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实现了社会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截至今年7月底,示范区基层社会治理各网格共采集事件21920件,办结21635件,办结率98.7%;采集人口信息157794件,房屋信息7757件,企业信息1548件。
基层治理初见成效,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心聚力做好顶层设计。
示范区将“一中心四平台”工作作为“书记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任组长,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组织部部长、纪工委书记及各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的“一中心四平台”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街道分别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各级领导小组分别建立和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及现场调处制度,协调解决硬件建设、机制保障、实战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为全区“一中心四平台”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作为全市第一批先行先试的县区级试点之一,示范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由区财政一次性投入资金近800万元打造了区级综合指挥中心,投入600万元将杏花营街道打造成了全市面积最大的乡镇(街道)一级综合指挥室。
一次性投入资金18万元为试点网格员配备网格通设备(移动终端),对设备进行实名认证,实现全程留痕、统一管理、统一监督。
区综合指挥中心信息系统联通云视讯、政务外网、小鱼易联视频连线等系统。
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85名全科网格员,所需经费全部由区财政统一承担。
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作者:魏巍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28期摘要:2021年8月20日~23日,陕西省镇安县遭受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严重毁坏了城乡基础设施,但由于“人盯人”防抢撤机制的落实,从根本上守住了没有人员伤亡的底线。
文章作者受群策群力防洪救灾“人盯人”防抢撤机制的启发,吸纳群众认可的基层社会管理经验,全县创新实施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1844”工作机制,为提升全域化、智能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了一条务实管用、纵横联动、高效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1844”工作机制;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认识基层、理解治理、把握现代化。
下面以陕西省镇安县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谈谈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聚力破解难题探新路镇安地处秦岭腹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辖15个镇办、154个村(社区),总人口25.38万人。
伴随县域经济发展的提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撤小村并大村、撤小乡并大镇的推行,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面积3487平方公里,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主要靠自上而下推动,发挥群众自治作用不够,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二是全县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就业创业的青壮年劳动力5.14万人,“三留守”人员多达7.84万人,老小一妇、有心无力,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难题;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共建设集中安置小区59个,搬迁群众7558户共26144人,存在“村合人不合”、村级服务半径大、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等现象;四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条块分割、单打独斗,“最后一米”监管有漏洞、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群众诉求不通畅、隐患问题难发现、应急处突不及时、纠纷矛盾难化解,不同程度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创新发表时间:2019-07-10T15:12:48.2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6期作者:徐龙喜[导读] 将实现社区整体治理模式创新与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先行区以及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街区有机结合起来。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标准化样板居民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00摘要:文章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云台二社区治理为重点案例,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社区协商、小区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社区治理的实践研究。
治理总体目标以提升党的组织力为统领,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突破口,以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为重点,以美好生活先行区为载体,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探索融组织再造、社区营造、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资源整合、居民参与、居民自治、机制创新、标准示范等于一体的居民区整体性治理模式,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绩效,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关键词:社会治理;党建引领;小区营造;居民自治(一)背景与起因1、周家渡街道基本情况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是上海市有着60年历史的老城厢、老街道。
街道辖区共有各类居住小区76个,其中老旧小区占比高达73%。
城区形态陈旧,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条件落后,老旧小区环境相对于商品化小区呈现明显破败的景象。
2、社会治理新时代与“美好周家渡”战略的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中国时代,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交往空间,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的质量以及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7年底,周家渡街道借着“大调研”的东风,党政领导深入一线,兵分多路,对街道58000户社区居民家庭、1400余家区域内企业、41家社会组织以及街道辖区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双管单位、部队及学校进行全方位走访调研。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周家渡街道结合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始终将党的建设贯穿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决定从2018年开始全面实施以“党建引领美、党员形象好;幸福生活美、宜居宜业好;平安祥和美、民主治理好;自然环境美、美丽家园好;文化自信美、人文精神好”为具体内容的“美好周家渡”战略。
3、战略理念的科学化2018年5月初,经过深入接触、精心挑选和整体比较,周家渡街道决定与复旦大学“治理+规划”跨学科联合实验团队合作,以云台第二居民区的样板居民区打造为载体,推动标准化样板居民区建设。
经过多次对试点居民区的实地考察,联合实验团队提出了“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社区协商+小区营造+智慧应用+长效机制+多方合力”的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创新方案。
该方案拟通过选择社区情况复杂、类型多样、改造任务重、治理挑战性强、复制推广意义大的社区,以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追求,以社区整体功能提升为目标,边打造边总结经验,并在街道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此外,联合实验团队还提出指导样板居民区建设的“三大核心理念”:自然开放交往公共空间、便民利民服务集成平台、参与协商维护长效机制。
(二)做法与经过1、主要做法其一,做好样板居民区打造的顶层设计。
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基于“大调研”结果,并结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做出战略决策,提出“美好周家渡”发展战略。
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党的组织力为统领,以党建引领构建“1(理念)+4(四梁)+8(八柱)”整体治理体系。
其二,明确样板居民区打造的总体思路。
在“整体治理理念”和“三大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在全面深入调研和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出了样板居民区打造“六阶三十条”,即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打造:党建引领(顶层设计)“四条”;专家咨询介入“五条”;居民参与“八条”;社区协商“四条”;小区营造“五条”;绩效评估“四条”。
其三,制定样板居民区打造的具体操作方案。
首先,通过党员大会、党员议事厅、家庭小党校、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
其次,通过“居民推选+随机抽选+协商指定”的方式,选取40名议事员,构建居民参与的组织基础——居民议事会。
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以及复式协商议事规则,结合周家渡云台第二居民区的实际,重新设计明确可行的议事规则,包括发言规则、议事规则、议事程序。
再次,将根据居民协商的样板居民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提交睦邻党支部、家庭小党校、居民区党总支、区域化党建单位等,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将党的领导落在实处。
最后,将综合各方面意见的最终方案提交街道党工委,进行最终决策。
其四,首创施工建设过程中居民参与监督。
以居民区党总支为核心,由居民代表、街道工作人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三方专家团队、施工方组成联合监督委员会。
通过将居民区内的施工点划分为四个片区,以家庭小党校和睦邻党支部为基础,成立四个监督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居民的矛盾调解、监督施工质量等任务。
同时,也将施工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合理化意见再次反馈规划设计师,及时调整具体实施方案,构建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其五,建立志愿维护长效机制。
施工结束后,由各睦邻党支部牵头,各监督小组就地转化为志愿维护小组,并分门别类地制定系统化的管理规章制度等,负责新建社区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合理使用,以及对不当使用行为的制止等工作。
2、具体过程(1)设计准备阶段(2018年5月-6月底)一方面,全面深度地收集资料。
专家团队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积极分子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居民区的基本情况,并多次实地考察走访试点居民区。
通过访谈和实地走访,专家团队对居民区的问题、资源、项目清单、小区的公共空间布局以及现状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另一方面,用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居民。
通过发放“致云台二居民区居民的一封信”以及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采用党员大会、党员议事厅、家庭小党校等各种会议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让党员和群众深入了解即将开展的样板居民区建设。
(2)方案形成阶段(2018年7月初-9月底)首先,在前期深入了解居民区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居民推选+随机抽选+协商指定”的方式,选取40名议事员,组建居民议事会,构建居民参与的组织基础。
其次,在复旦大学联合实验团队和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居民议事员代表走遍云台第二居民区的每一个角落,充分表达他们对样板居民区打造的意见,并由随行志愿者完整记录。
议事大会上,居民代表以及志愿者全面表达意见,作为具体实施方案设计的基础。
在第二次居民议事大会上,居民们依次投票选出了自己心仪的建设方案。
最后,方案被提交至街道职能部门、区域化党建单位、党支部、家庭小党校等,将党的领导落在实处,由他们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并最终由专家团队进行汇总。
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专家团队拿出最终的营造方案,提交街道党工委进行决策。
(3)施工建设阶段(2018年11月初-2019年3月底)施工建设阶段,以居民区党总支为核心,由居民代表、街道工作人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三方专家团队、施工方组成联合监督委员会。
通过将居民区内的施工点划分为四个片区,以睦邻党支部、家庭小党校和居民党小组为基础,成立四个监督小组,分工到组到人,落实责任到组到人。
每个片区的监督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居民的矛盾调解、监督施工质量等任务。
施工过程中,包括对原有设计方案的适当微调等很多问题在居委会以及监督小组层面都能解决,剩下的问题也通过街道现场办公会的形式得以解决。
(4)长效维护阶段(2019年4月-)施工结束后,各监督小组就地转化为长效维护小组,并分门别类地制定系统化的管理规章制度等,负责新建社区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合理使用,以及对不当使用行为的制止等工作。
社区营造实践仅仅是一个开始,社区内更新改造的各种设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维护,这既是保证这些设施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又是实现社区参与的重要机制。
围绕着新建设施的维护,以及基于这些设施开展的各种活动,推动了社区中的积极分子和各种自治组织顺利地开展社区公共交往,促进了社区整体活力的提升。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样板居民区建设点之一的共享花园,在以睦邻党支部为核心的志愿维护小组的发动下,周边楼栋的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花园的建设和维护中来,自发投入近8000元购买各种花草苗木进行种植。
除此之外,共享花园的建设,还将不远处的居民活动室中经常打麻将的社区居民吸引出来,参与到共享共建共治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交往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
(三)成效与反响1、社区硬件环境明显改善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城厢,社区硬件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影响社区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约束性条件,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更新改造的需求也大多集中在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之上。
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经过样板居民区的建设,包括社区大门、中心花园、宅间小游园、多功能聚空间、休憩点等在内的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这是样板居民区打造最基础的目标。
文化围墙改造:2、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和公共精神的重新塑造以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硬件设施的更新改造为突破口,在居民区党总支和睦邻党支部、社区党员、区域化党建等组织和队伍的引领下,在科学的社区参与协商的程序和方法保障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被极大激发,参与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提升。
社区居民更是在样板居民区建设阶段以及后续阶段的多频次、高密度的公共事务处置与公共交往中,不断塑造自己的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达到了塑造“社区新人”这一根本目的。
这也是样板居民区建设的最主要的目标,也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参与协商机制的全面建立在社区层面,形塑了一套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社区协商的方式与方法体系,为社区居民后续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
在街道层面,以样板居民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样板居民区创建,建立“主统筹、主负责、主配合”机制,推动街道各职能部门的重心下沉、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4、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的生成以样板居民区打造为载体,总结形成样板居民区打造的“八大原理”(社区党建引领社区营造原理、社区空间重塑原理、社区规划顶层设计原理、联合专家组介入原理、社区居民参与协商原理、社区智慧应用原理、社区志愿维护原理和社区营造本土化原理)、“六大机制”(需求导向机制、重心下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参与协商机制、联动维护机制、以文化人机制)以及实现“四大新型关系”(新型交往关系、新型服务关系、新型协商关系、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推动包括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街道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等街居治理体系的创新,构建了新型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