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三篇(最新)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国际上,在2月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个人崇拜及其结果》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了斯大林。
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同、反社会主义制度的狂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境困难。
在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
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但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大量存在,占主要地位。
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警惕苏联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1956年2月以后,毛泽东花了2个月以上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
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了关于十大关系。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应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多发展农业、轻工业的方法发展重工业的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更有力地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的经济建设和防卫建设的关系问题只有更快地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个人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仅要提倡艰苦的奋斗,还要关心大众的生活。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做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重视汉族主义的反对,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真诚地积极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错误,在党的主义和党的关系和关系上积极地分析和民族的关系,以及其他们的关系。
《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任务。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著地突破。
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
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
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
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未能解决“两个矛盾”,毛泽东指出,以工业化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十大关系
通过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总结归纳一下几点:(一)发表的国内外环境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国际方面,在2月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密秘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的狂风恶浪。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反动分子乘机蛊惑,帝国主义乘机煽动,及本国物资缺乏,货币贬值,人民不满,导致政局动荡。
在波、匈事件掀起世界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境困难。
在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标志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基本消灭,标志着国内主要矛盾已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我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
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地、大量地存在并占居主要地位。
(二)发表时间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
这是建国以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作了阐述。
(三)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第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决不可以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为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并且利于备战,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为此,就必须同时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基地,支援内地工业。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读毕《论十大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1956年,国家主席毛泽东根据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着手探索了当时中国与苏联的不同,并从中总结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问题,归纳出了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并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历史发展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们中的国情和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此为起点,我们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十大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与非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些关系,解决其中蕴含的矛盾呢?毛泽东给出了自己的扼要分析。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
但是中国不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也并非僵化的教条主义,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式,我们国家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出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制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方法,根据这些教训,少走弯路,引以为戒,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问题
《论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其前五条主要讨论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一些关键问题,对于当时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条: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强调,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能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他指出,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过去我们在处理这三者关系时,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过轻的问题。
这种失衡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工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调整投资比例,加大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
同时,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重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繁荣。
第二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过去我们对沿海工业的重视不够,甚至有过忽视的倾向。
然而,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优势,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内地工业,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应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沿海工业可以为内地工业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内地工业则可以为沿海工业提供资源和市场。
通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工业的整体进步。
在实际操作中,要加强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制定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
第三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国防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在和平时期,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但国防建设也不能忽视。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物资。
同时,国防建设也能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论十大关系》摘抄
《论十大关系》摘抄《论十大关系》摘抄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
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防不可不有。
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
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
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
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
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归纳内容
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重工业1. 重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重工业是指利用大量原材料和能源,采用大型设备和高技术生产的工业。
通常包括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
2. 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影响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能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二、轻工业1. 轻工业的定义和特点轻工业是以农产品、原料和小型设备为主要原料,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产业。
通常包括纺织、食品、日化、家具等行业。
2. 轻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轻工业是提供日常消费品和生活用品的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三、农业1. 农业的定义和特点农业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
是生产农产品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相互依存、协调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
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而这些原材料和能源则是依赖于农业的生产。
轻工业需要重工业提供的各种设备和原材料,而重工业又需要轻工业的产品,二者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发展关系。
2. 优化结构、促进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工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农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而轻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依赖于重工业提供的各种设备和原材料。
农业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连接和平衡的角色,有助于维持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3. 实现转型、提高效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产业转型和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升级,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956年,对于新中国而言,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年,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虽然不同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却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且探索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的同时总结经验,在1956年4月25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大关系的处理。
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过程中,重工业毫无疑问是建设重点,但也不能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因为从长远发展来说,重工业要发达,一定离不开提供原料和粮食的轻工业与农业的支持。
毛泽东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他看到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因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导致的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后来的大跃进运动与此偏离,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但至少在当初提出来的时候这是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没有照搬苏联经验。
而对于当今中国,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我国在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过程中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形态的多样化,三大关系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工业、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13亿中国人提供粮食,为中国崛起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农业是本,是根,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便是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
所以袁隆平院士会受到全国人的尊重和爱戴,所以中央会在近年来连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毛概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的开头部分,他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全篇短短一万字,阐述了建国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宝贵经验。
讲话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前五大关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展开,后五个关系则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问题,毛泽东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处理方法。
纵观全文,伟人的高瞻远瞩深深让我折服。
毛泽东对这十大关系的论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让这些矛盾成为继续发展的阻碍,也许我们能从《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四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开篇即提到“国防不可不有”。
中国从八年抗战一路走到今天,从任人宰割到令人忌惮,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核武器与航空母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发展。
中国正在成为军事强国的路上前进着。
然而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也刺激着传统大国及中国邻国那纤细脆弱的神经。
他们唯恐秉承以礼待人、和平发展原则的中国像他们自己一样迫不及待地侵占别国利益,又想打压中国大国崛起的势头,因此不断制造争端与挑衅。
如南海争端便在传统大国有意的干涉下长期处于紧张局面。
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如下:
①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应该通过发展更多的农业和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
②在沿海产业与内陆产业的关系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产业基础,有更大的实力来发展和支持内陆产业。
③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建议适当减少军事和政治支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④在国家,生产单位与个体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上,必须考虑三者的利益,不仅要促进艰苦奋斗,而且要关心群众的生活。
⑤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上,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要扩大地方权力,让地方做更多的事情,充分发挥中央的积极性。
和地方政府;
⑥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应着力反对汉族沙文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真诚发展经济文化建设;
⑦关于党与非党之间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应长期共处,相互监
督;
⑧关于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我们必须区分敌人和我,并将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
⑨在对与错的问题上,犯过错误的同志应遵循“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治疗疾病,救人”的原则,允许他人犯错误并允许并帮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
⑩着眼于中外关系,我们应该学习所有国家和国家的强项,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反对排除或复制所有内容而没有进行分析。
论十大关系的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的读书笔记卓班王亚威学号55151126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的战略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有感受。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方向,其中的一些观点在当代始终值得借鉴。
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的方针: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工人和农民。
实现基本方针的途径:以工人和农民为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将反动势力等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当时外国敌对势力对华进行各种各样的封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建设社会主义、稳固新中国的政权、化解国内外的各种矛盾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事情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发展的重心,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因为可以为重工业增加资金的积累,对重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对人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苏联的重视重工业和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导致民生日用商品短缺、货币不稳定的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这些问题,不要走苏联的老路也不要走苏联的弯路。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对沿海工业持消极态度是不正确的,新的工业大部分应该分不到内地,使工业发展的布局逐步平衡,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才能更好的建设新中国。
正是由于苏联不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弹性过低和国家的不稳定,在1991年遇到险峻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内的经济问题时,直接导致国家解体。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防建设的比例应该下降,毕竟国际局势不必抗美援朝那时那么紧张了,精兵简政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实现国家建设健康而且全面的发展。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要有所改进。
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上,应该给工厂一点权力,不要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者省市,机动灵活的运营工厂有利于提高工厂的效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教育管理 >>25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社会思想于 芳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摘要:中国人现在的思维方式是从周朝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敬天保民”“天人合一”的民本观念取代了鬼神,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和”也从此走进了中国人的心底,成为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和谐”则成为中国人评价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美学法则。
关键词:十大关系;和谐社会;矛盾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民在军事上、经济上、国际关系上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处于被隔绝被孤立的状态。
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如何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首要历史使命。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不过1万多字。
直到1976年才正式公开的《论十大关系》,被公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
“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
“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十大矛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蕴含着对“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里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问题。
重工业是国家的骨骼,没有重工业国家就直不起腰来。
新中国领导人对重工业的定位十分清楚——“国之重器”。
毛泽东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同时也看到了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在谈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一直强调要以他们为戒。
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农业和轻工业在增加国家财富积累方面起着重工业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认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平衡发展才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家经济结构的长远之道。
近30年来的一些热点冲突如马岛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清楚地表明了一点,没有重工业的国家就没有战斗力。
但国家建设中长期片面强化重工业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前苏联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即使骨骼再结实,皮包骨也是死相。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的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是现代工业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存在着产业链的关系。
重工业是指以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部门。
轻工业是指以日用消费品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部门。
而农业则是指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等与农田、农村相关的产业。
这三个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农业提供了原材料和食物,为轻工业和重工业提供了生产必需品;轻工业为农业提供农资和农机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重工业则为轻工业提供了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
可以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重工业对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
轻工业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
而农业则主要依赖于土地和水资源,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少。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重工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和科技实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口粮安全,还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我所读的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出自陈洪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纲要”阅读文献汇编与导读》(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主编介绍:陈洪,男,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史二级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党建和党史人物、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兼任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卷。
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全体奋斗,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
学习指导用书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材的内在逻辑,准确阐述教材的基本观点。
1956年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
从国内看,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况,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客观上需要党给予回答;从国际上看,这一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对斯大林功过评价的争论不断。
苏联国内的争端暴露了苏联经济建设体制的很多弊端。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引起了中国的深刻反省。
于是从1956年2月起,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最后由毛泽东归纳为十大关系问题。
《论十大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开端,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谈及了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密切相关的问题。
第一条,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感想
《论十大关系》感想今天在课余时间,我读了毛泽东的这篇文章,颇有感想,于是以我的理解总结了一下,写了写自己的认识。
1956年,毛泽东将从中央政治局所听取的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向的问题进行总结,总共十个问题,及《论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这十大关系中,我比较感兴趣工业的关系,所以写下了后面的文章。
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是没有错的,苏联也是十分重视工业的,但苏联却轻视农业以及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粮食、原料供应不足,民生用品极度缺乏,苏联重工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农业农民的压榨之上,如此形成对重工业的原始积累,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所扭曲,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最终苏联解体,也与此不无关系。
如果能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而又突出重工业的主题地位,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定然是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苏联就是因为一味的加重重工业的投资比重,使得人民生活负担不断加重。
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借鉴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方面的发展情况,毛泽东主席总也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
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显然我们需要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使社会主义有稳健的根基得以发展,才能在探索时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历史 斯大林和布哈林关于农、轻、重的比例及关系之争教材精解素材
斯大林和布哈林关于农、轻、重的比例及关系之争布哈林是苏联早期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
在工业化的问题上,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不同的理论,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他政治上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谁是谁非,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
人教社1996年7月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明确指出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即“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比较和分析。
一、斯大林主张:先工后农,先重后轻。
早在1926年斯大林就曾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加快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利用现有的资金来推进我国工业。
苏共十五大,谈到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斯大林明确指出:党的政策是“加快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保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作用”;同时强调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从而体现了他在农、轻、重三者关系上先工后农先重后轻的观点。
在斯大林的压力和坚持下,计划规定增加对工业的投资,其中绝大部分用于重工业。
到1928年联共(布)十一月全会指定了工业发展的最大可能的计划,规定工业投资从1927年-1928年度的13.3亿卢布增加到1928年-1929年度的16.5亿卢布,投资的76.8%用于重工业部门。
政治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古比雪夫宣布要在1929年把基本建设的年投资额增加一倍,并且使工业产量的年增长率达到300%。
在布哈林看来,提出这些指标实在是愚蠢的,他认为政治家和计划制定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时,应考虑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因为在整个经济体系关系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布哈林提出“均衡”原则,强调经济要按比例发展和计划要保持平衡,反对最大限度地对重工业的投资而置农业和轻工业于不顾的做法。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
➢ 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 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 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 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 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主要成就: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主要成就: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钢铁和电力发展 迅速。
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8年——90年代)
主要成就: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重大发展,建成一批赶超世界先 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建立了完整的工业 体系。
生 产 的 第 一 批
履 带 拖 拉 机
厂
➢ 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 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 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 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 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 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
正如外媒所言中国三十年的工业化之路,走完了西方国 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 的。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是历史正 确的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唯有如 此,我们才能自立自强,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定稿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论十大关系》是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并不适合中国。
25日,毛泽东在1955年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个关系指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第二个,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第三个,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转移。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而复杂的问题,它既不能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是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所能奏效的;它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指出的:“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文章第一点就着重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正确把握了我国是以农村人口居多的实际国情,从没有忽略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太平时,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三者之间,毛泽东始终强调的是比例问题,并没有放下任何一方面,结合当时国家的发展程度,设想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和重点发展轻工业、农业可能带来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著地突破。
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
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
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
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未能解决“两个矛盾”,毛泽东指出,以工业化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毛泽东同志认为,重工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而为了真正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毛泽东同志既总结了前苏联的教训,也结合了我国的经验,指出:“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这也就是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农业、轻工业为出发点。
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忽视农业、轻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则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不合理的。
因此,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因此,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