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7970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1.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开门见山的写到。
那么他们到底愚在哪里呢?首先,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笨,蠢;另一种则是大智若愚的愚。
相信很多人对于乡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识字,粗鲁野蛮。
但是现在一定没有人会不愿意识字了,因此他们只是缺少环境让他们学习罢了。
在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许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一流大学。
每次回到乡下,听家里的人说起,我总是羡慕不已。
可见,乡下人并不愚,只要拥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部分乡下人是不识字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这么说“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因为他认为,从空间阻隔角度,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决定了人与人的交流只需要语言,甚至是特殊语言,无需文字。
的确,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总是很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发出脚步声,他们就会探出头来打招呼。
母亲每次都会与左邻右舍通过方言来交流。
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否就属于费孝通先生说的“特殊语言”呢?小时候,听到方言,我常问母亲,这个字怎么写呢?她总是笑笑,然后我又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亲狠狠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走掉了。
现在,我慢慢的了解,每次当他们讲方言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围绕着他们,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会这样进行交流,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乡下人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字所不能够表达的情,这种表达是文字替代不了的。
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乡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
在老家我总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们家种的,那他又是哪里来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邻居的菜时,我才知道菜的由来。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家菜呢?一天中午吃完饭,外婆坐下来慢悠悠的说,“我帮他们家捡了几颗青菜去,没到他们今天拿了这么多菜过来,真的是...…”说着外婆便起身拿了几个鸡蛋要我给他们送去。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0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edf5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c.png)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中国人傍“土”为生,“乡土中国”更是极其生动的囊括了当今的中国。
费孝通先生说,“土”并不是个贬义词。
中国人的最根源便是靠着一方土地生活,“土气”也从而扎根在了心里。
我并不是农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这“农民”这一阶级的人。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特色。
就像西方国家很难意会到那些拿着锄头的人,身上有着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革命时期,中国的血脉大多还是流淌在农民的骨子里。
我所认为的“乡土”,是个别具风味的词,这让我联想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乡土”既是中国的土地,也是中国的风味;既是物,也是情。
中国大半辈子都在土里扎根,也是这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人情。
在农村里的乡土情,能把几户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家串起来。
毕竟村子就那么大,农民的性子永远比不得商人的弯弯绕绕。
当今时代的发展,农村也逐渐成了城市的修饰。
我常听人拿农村人和城里人做对比,比没两下话语中的嘲讽之意毫不掩饰。
城里人有作为,城里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城里人有教养……但殊不知中国人本就是农村出身的。
农村人心思直,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农村的孩子勤劳能干,身子板硬。
其实没有聪愚之分,只是较比的方面不同罢了。
反观人情世故,中国人骨子里原有的热情好客,却被城市的忙碌扫得一干二净了。
我不认为应该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土气”这个词,同样觉得农村和城市应该是平等的。
总的来说,中国人是含蓄的,是有秩序的,是有“礼”的。
这本书以浅入深出的方式将中国社会剖解出来,且又富有生活气。
既是通俗易懂,又值得一读。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早就听说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拜读,近期抓紧时间终于看完了。
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里面融入了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探索方法,通过对比现代经济下西方的团体格局和乡土经济下中国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社会的缘起等,更深层次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受益匪浅。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26b7f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0.png)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本书最开始就写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冲击。
中国出现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
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
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
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
直到看到一篇__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
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
深以为然。
而这本书给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中国人的逆来顺受________于祖祖辈辈的顺应。
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
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
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
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
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土地的印记。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
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
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的根扎在土里。
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139c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4.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12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ef737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0.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2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一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二是看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
此书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
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己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但是“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全书有目录十一,我选下对我影响深刻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见解,详如下:一、土的重要性:“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河文明的滋养下,中国的农业很早以前便领先于世界。
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的道理一样,正是这片神州大地,孕育着代代炎黄子孙。
家立于土之上,国也立于土之上,土为我们所居,是一个大概念的家,由此而生“生于斯,死于斯”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一说,人死后,总要把尸骨带回出生地安葬,“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此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代,四面八方的农民放下锄头,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成为农民工,赚的钱不是为了在城市买套房子安居在此,更多的是吧钱寄回老家建房子,就算在城里有什么不测,家人也要千方百计把在外打工的人送回老家。
二、聚而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a9307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7.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老师的带着下,与同学们一起攀越《乡土中国》这座高山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将现代社会带入阅读情景,并与乡土社会进行对比,剖析着社会的本质特点,这个过程是苦中夹甜,下面是我读了《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感悟。
《乡土中国》的第一章是《乡土本色》它统领了全书。
乡土本质即家乡的原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这里的家乡是中国基层社会,其本质是"乡土性"。
"乡土性"包括三个要点:一是不流淌的,具有稳定性;二是"熟识的";三是礼俗性的。
详细分析如下:①乡土社会是以耕种为主,所以形成了"土气"不流淌稳定的状况。
②乡土社会中的"熟识"是从时间里,生活中的多方面常常的接触中发生的一种亲热的感觉。
人们由于这种"熟识"总会抱有"生于斯,死于斯"的观念。
这种"熟识"可以使人们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用声气辨人。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更是谈到“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这种社会中,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阅历了。
人们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熟悉,而是没有用文字来关心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由于他们太过熟识彼此。
③乡土社会也是"礼俗社会"。
乡土社会中有很多地方是无法听从法律的,人们以"长老权力"为主,这是人们在熟识的基础上得到信任,这个信任便可以代表法规,这是乡土社会中治理的通用手法。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从道德层面、家庭层面、家庭成员关系的层面来详细绽开。
①多采纳了对比的手法,将中西方进行比较,以同心圆,水波纹为喻,广泛地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关系,亲属关系及地缘关系的特点,还提出"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等一系列的概念,结合儒家中的相关论述和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层层深化地绽开论述,阐释了差序格局中差等的次序,以己为核心,群己界限模糊等特点,得出乡土社会处理群己关系重在"克己"的论断。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79f20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2.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政治提出注重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a90a8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d.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
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
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
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
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
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
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
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721f2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7.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是缘于小时候的一种记忆。
八十年代,课外读物匮乏,家里的一本画报吸引了我,江南水乡的巢丝厂,阡陌纵横的水乡风光,江苏南通的江村,以及“江村经济”几个字留在了记忆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写在解放前四十年代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以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由于自己来自乡村,对乡土乡情有着深厚的感情,读这本书更觉得亲切。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作者写《江村经济》的前后背景。
“1936年暑假,我准备出国,在国内准备办理出囯入学手续,我姐姐就利用这段时间,为我安排到她正在试办农村生丝精制产销合作社的基地去参观和休息。
这是离我家不远的太湖边上的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子。
利用在村里和农民的往来,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江村经济》调查就是接受了我姐姐改革蚕丝生产技术的启发而进行的。
”解改后,作者三访江村进行调查,组织了一个研究队伍,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从江村一个村,扩大到吴江县的七个镇,然后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一个省到全国大部分的省,从沿海到内陆,进行了实际考察,也成了作者下半生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乡土中国》,收录了作者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等文章。
读完后,再去回想,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种,人们聚村而居,也有一定的道理。
书中分析,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所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田不会距离得太远。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851d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3.png)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这一部学术性巨著,虽费老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解释了乡土社会的一系列特点,但第一次接触这类读物的我们,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但在这样艰难且充实的过程中,读完后的我们心中无不豁然开朗。
《乡土中国》在开篇中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很多城市中的人看不起乡下人,称他们“乡巴佬”“土老帽”,浑身土气,又傻又落后。
而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我们眼里的乡下人的土气恰是他们依靠土地生存最好的证明。
然而,在一代又一代地耕作中,虽然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但他们的劳作模式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在这里,费老先生还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在蒙古的一个小村里,村民的语言完全没有受到蒙古语的任何影响,而且村子里的姓氏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就被像这样的村民延续下来,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几近一样的生活,也就形成了“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重复就变成了中国真正的乡土本色。
每个人都遵循着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打理好自家的几亩薄田,遇到大型工作如秋收农忙时大家就团结协作。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熟人的社会”,使每个人对彼此都知根知底,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
这样就导致乡下人做事不讲法律,只讲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传统礼仪,也就形成了礼治秩序。
在这样乡土气息浓厚的熟人社会里,其背后蕴藏着一种庞大的格局——差序格局。
在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身上被贴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和所有人的联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再向外不断幅射,其中辐射的主要关系是夫妻,向两方幅射,愈远愈淡,而费老先生用水圈波纹的性质向我们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这样水圈波纹似的性质,也造就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产生的特性——伸缩性极强。
这样的关系网既可代表小家庭,例如三口之家,也可代表大家庭,例如四世同堂。
而决定这个关系网大小的因素,在于关系网中核心人物的高低。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ae3c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3.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乡土中国》读后感精品《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精品《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以供参阅。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c1ce2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1.png)
【导语】《乡⼟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次出版于1948年。
《乡⼟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社会进⾏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乡⼟中国》读后感 ⼀千个读者意味着⼀千个哈姆雷特。
此篇⾔论所及,不过也是那些将我敏感触发的事物。
或喜或忿,惟愿你⼀笑揭过。
很久以前,⼀⾏⾝披⽑发的⼈脊部微弯着在丛林中寻找⾷物,苍莽不见天⽇。
途遇⼏只猴⼦,它们荡着长臂在盘根错节的⼤树之间跳跃。
猴⼦们的眼中满是奇异的⾊彩,也许是在疑惑眼前与⾃⼰形貌相似的⽣物为何在地⾯直⽴⾏⾛。
⽽地⾯上的这⾏⼈在搜集野果的罅隙⾥,偶尔⽬光掠过藤蔓上挂着的猴⼦,也是充满了不屑与轻视。
狂风骤⾬说来就来,当骇⼈的雷电在空中奏鸣作画时,⼭洞⾥的⼀群⼈瑟瑟发抖得聚集在⼀起,惶恐地望着天空。
燃烧着的⽕堆驱散了⼀些⼤⾬带来的寒意,⽕堆⾥的⼏块野兽⾻头早已炙烤得发⿊。
丛林⾥此时可不平静,⽅才悠哉享受时光的猴⼦们突然慌了⼿脚。
⾬⽔猛地砸落下来,劈头盖脸地给了猴⼦们不⼤不⼩的教训,⽼猴⼦引导着⼩猴⼦在藤蔓间翻转腾挪。
⽆论是选择了直⽴⾏⾛的⼈还是栖息在树上的猴⼦,在⼤⾃然的暴⼒⾯前都露出了⽣灵所共有的畏惧。
暴⾬过后,⼈们⼀如既往的轻蔑,猴⼦⼀如既往的疑惑。
许多年了,那些猴⼦和那些⼈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类的聚集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因⽽会产⽣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笑话乡下⼈落后⽼⼟,乡下⼈却也在腹诽城⾥⼈不辨菽麦。
围城⾥的世界⽇新⽉异,⼈们的⽣活朝着他们所期望的⽅向飞速改变。
围墙之外的乡下呢,这⾥的⼈们保有着“⽣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观点。
即使由于⼈⼝压⼒⼤,流失离开的青壮年也多是思想跟随潮流向往城市⽣活者居多。
就这样,城市者愈加城市,乡村者愈加乡村。
达尔⽂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同⼀种⽣物由于地理隔离会渐渐得产⽣⽣殖隔离。
⼀堵围墙把本是同根⽣,本都归属于⼤河流域的⼈们隔得⽼远,不是距离,⽽是思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7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eb337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a.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7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关系网络。
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
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
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
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
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关系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
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关系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
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
《乡土中国》缺乏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
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
《乡土中国》也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f1e6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8.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
此书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乡村的种种事项。
作者首先从语言———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差异开始。
在生活中,语言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但是在乡村,几乎很少有新增的常住人口。
彼此熟识,语言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写道,他日常接触的总是那些人,久而久之,就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
“贵姓大名”是因为不熟悉才用的词。
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许多人说乡下人“愚”,无非是城里的物事他们没见过而已,绝非与智力相关。
而我们去到向下,见到狗吠不免惊慌,未必不会被耻笑为“无见识奴”罢。
但这绝不是阻止推行文字下乡的借口。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二近百年中国社会可以说是遭遇两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保持了两千多年稳定的原有传统社会日渐解体,逐渐向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尤其是近四十年更是加速变动的时期,这一切对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不是凭空所能产生,一定是脱胎于农业社会,正如说每个中国人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的可谓凤毛麟角,是其理也。
另一方面传统社会虽然解体然而并未崩溃,它的影响仍然巨大,因为传统很多方面的元素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基因的一部分。
所以想要深入了解现在的社会一定要知晓过去的社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然而什么是中国传统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而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通俗而又专业的系统论述著作应当首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了,这本书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做了最好的阐释。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f03d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5.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最近看了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书。
细细读来,触动很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我具体说记得哪些,我却脑子有些不清楚。
看来有些危险了我。
只能边看书边写读后感了。
乡土中国,中国传统上是个礼俗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却是个法理社会。
在这个社会转变中,发生混乱想必是理所当然的吧。
这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不正是这样的一个变迁吗?又或者,只是变迁的一小局部。
小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熟悉的。
小学,中学,始终没有离开那一片土地。
同学纵然几经变迁,但同学的父母却好些都在父母的交际圈内,所以也还算熟悉得很快,知根知底的。
那里,可不就是一个传统的礼俗社会?到了后来,上大学,突然发现一切都不适用了,那里却是一个法理社会了。
到处都是陌生人,随时可能认识新的人,交到新的朋友,但又得小心翼翼,因为陌生。
大学的几年里,我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想必是因为社会秩序不一样,我需要慢慢适应吧。
其实礼俗社会也是一种制度管理社会,法制社会也是一样,只不过,制度不一样,导致人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而已,说到底,都是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
就好似玩一个游戏,要遵守相应的游戏规那么。
生育制度,有几句话让我触动很大。
生育只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完整性。
人类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从事各项分工,如果某一局部没有人了,社会完整性受到破坏,对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有很大影响,在我看来,政府就是为了保证社会完整性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一个存在。
这样一项工作是巨大而繁琐的,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他们从事这项工作,从中得到的回报也多。
他们让这个社会有机的组织了起来,不管是封建王朝的政府还是现代政府。
他们把社会最小的细胞单位——家庭——采用某种方式组织了起来。
当然,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比拟另类的人存在,但是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主流还是家庭单位。
社会需要安稳,种族需要延续。
婚姻为种族延续并且保障种族延续提供了一种方式。
生下孩子,并且保障孩子的教育,直到他可以接续社会上的工作。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abd07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9.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1前些时间突然发现不是太了解我们这片土地。
在网上寻找了好久,说读读《乡土中国》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
就我的成长,说来也是奇怪,也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长成,而是确实在乡土世界中长大。
但是大概是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亲也并不是要求、强求我接收某些观点,造成了一种放养的态度。
而我,似乎从小时候开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绝的权利;长大以后,就只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感觉旧时环境似乎并没对我有太严格的塑造。
开始读乡土,开始理解乡土。
从最开始的差序格局开始,大概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而每个人都会被影响,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
而西方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几根稻草一束,几捆束成一挑。
每个人在体中都很清楚。
文章举例子,如果带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国就没这么明显。
男女有别。
现在年轻人来说,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确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
但是在乡土社会,男女是有差别的。
读后感·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安稳的社会,或者追求的是一个安稳。
而在安稳的社会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习惯,不希望有着冲突的发生。
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责的生活习惯所支配,比如说男主外,女主内。
而现代社会是变化的`,男女有着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
正是这个阻力,会产生情感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长老统治。
孩子的成长是被文化定型了的。
乡土社会中,我们没有成年的界限,年长者经历过年幼者经历过的事情,长者也是“师”了。
每一个年长者都握着教化年轻人的权利。
但是在一个不以经验为导向的社会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长者懂得更多。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3d7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2.png)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现在写读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索呢?读作品后,经常有很多感受。
那么快写一篇读后感来登记你的感受吧,我收集并整理了“《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篇1)费孝通先生是闻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他将自己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长时间实地调查和感悟体会汇成一书,即《乡土中国》。
外看薄薄的一小本,却写的深化浅出。
《乡土中国》一书分为十四章节,非常好地剖析了我们国家最基础的社会。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乡土社会,每个观点熠熠发光,使人受益,让读者更深化了解何为乡土中国,何为乡土社会的特性。
可谓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开头的主题是“熟识”,这是礼俗社会最大的特点。
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村落,那里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他们成长的乡土的熟识是一种阅历式的总结,所以“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法规熟识到不假思考是的牢靠性”。
等到了20世纪末时“土里土气”这类在城里人口中频频消失的词汇也反映了“乡土”变化,再到现在很多城里人会选择去乡下居住的现象也体现了社会的变化。
再是“文字下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在乡土社会中文字绝非必要,所以“假如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之后是对乡土社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根据血缘亲属等关系的亲疏来对人距离远近的划分,但也有地缘关系的影响。
虽然说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许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觉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ー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ー样。
也正由于如此才有了道德差异,即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但事实上现代社会是看似是一个人情社会,更多的是讲利益,而不是道德礼仪。
从结构上看家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由此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关系链,不同的群体,上升到家庭,单位,组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df087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0.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读《乡土中国》有感篇一历史书上经常看到很多家族长辈坐在一起开长辈会,挑选德高望重的人代表村里的事情。
在农村,很多事情,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会和家庭有关系,会在一个家庭单位进行。
事小夫妻可以解决,事大全家干进来。
在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是族长,他代表着家族的形象和利益。
当家庭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时,需要长辈的协调。
一般不止一个长辈,而且总是由各个家庭的长辈组成。
长辈不依靠权利处理各种纠纷,也不依靠协商同意的效力。
他们主要靠仁义礼来管教人!他们靠传统约束!因此,他们总是非常重视启蒙的实施。
但这不得不产生一个问题,传统的东西有时会过时。
这一刻我该怎么办?反对。
长辈领导下的礼仪社会是不允许反对的!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新生的年轻人没有能力去反对传统的东西,所以可以选择是主动实施还是被动对抗。
这就导致了书中“名实分离”。
这些都是西方社会看不到的。
西方国家有议会的传统,更多的是关于同意权。
只要同意形成的制度不能满足大多数协商者的愿望,这些制度就可能被反对者推翻。
他们的行动原则主要取决于法律的约束,他们要求执法者依法治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1300字篇二费孝通(1910-2023)的《乡土中国》写作于上个世纪40年代,是他1946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次年出版。
起初会长介绍这本书时,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通俗易懂”和“短”这两个特点正是我喜欢读的,然而在之后读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并非我所想象的简单易读。
在那些看起来通俗易懂的文字里面,其实蕴含着很深的社会学理论。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费老的分析,对中国社会在文化、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利结构、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似乎找到了根源。
下面我从印象比较深的几点浅谈对本书的理解。
熟人社会费老在开篇就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社会的人以农为生,世代聚村而居,人口的不流动形成了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依赖于熟悉和信任,行为依据也是从小习得的礼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
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
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
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
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
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
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
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
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
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
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
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
也正因为变革节奏缓慢,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温柔的调和方式。
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别说一般无智识的农民大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就连高层知识分子、尊显的皇亲贵族也在不动脑筋地跟着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
谁能逃逸于空气之外,呼吸于无空气之乡呢?自汉朝以来,孔子的儒学被统治阶层奉为至宝,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
直到清代,儒家学说老而弥坚,不经历风雨却天天都是彩虹高挂。
中国的王朝不断更替,后来者尽管对自己的敌人老辈子口诛笔伐,可是待自己上位,还是诚惶诚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
一乱一治地复制不停,社会还是老样子,换了姓名不换制度,犹如乡村换个村长,也只会用前人的方式拿锄头。
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数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国,本来这一股陌生的力量没有儒家的传统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印版,于是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手足无措,“英雄入彀”,立刻从征服者摇身变为奴仆,主动接受中国长者的传统教育,戴精美的中国枷锁,做稳定的中国国君。
这一条,为中国史家颇感自豪,因为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强的魅力军事上屡屡获胜的暴发户,在政治上、思想上无一不投入中国老当家的怀抱。
的确,不求改变的传统中国社会把力图改变的外来野蛮人给改变了,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把他们也改变得不求改变了。
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跨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促成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铁骑也被驯化成温柔的绵羊,因为中国有天下最伟大的农业。
再看看知识分子都干了些什么。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思想界虽然也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但是纵使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时间,也还是没有一个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齐名。
相比孔子,后世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
因为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们,其实只好被称作翻译家、训诂学家,他们之中绝对没有革命家;翻译家、训诂学家注重的是准确地反映本来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孔子肚子里的蛔虫。
孔子思想能够经久不衰,一本《论语》能够在几千年后为我们耳熟能详,正要托这些翻译家的福。
为什么不能违背他老人家另起炉灶?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不能产生另外一种学说?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没有人怀疑孔子的牌位有没有放对位置?为什么再也没有百家争鸣?放入农业社会这个大背景,就不需要再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当全社会都用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的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
谁还居然会想到这里居然存在一个“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传统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自然这是一个需要维持的传统,不能反对的传统。
当然,社会在发展,新思想自然也要发生,翻译家们采取的方式正是乡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谨慎地在为孔子作注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掺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调,还说最接近孔子的原意。
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有的时候也会骗过他本人,以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声,可以为之代言;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常觉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
也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儒家学说在缓慢但是不间断地发展,有着越来越丰富而精深的内容;同样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革命不能发生,儒家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儒家。
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也就有多慢。
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资格代言传统的长老们,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权威。
乡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学院的老学究因为把传统守得最老,所以最为人敬重。
整个社会的任意角落,都弥漫传统的触须,稍有反叛即被它缚住,吞入口中,消化于无形。
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借着传统的强大力量,保持着稳定,可以长期绵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封建史。
农业在此立下大功。
可以想象,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大获全胜,中国要想在20世纪繁衍出资本主义运动的风潮,繁衍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要想发生对于封建时代的全盘否定,那是何等艰难!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已经认可并诚心地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新风尚。
但是几千年农业文化的滋养,诞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
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畅谈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耀、四大发明的卓越、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个性,以及汉唐引领世界的风骚,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
的确这一切的宣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
但是要警惕自己,别做了翻译家,别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思想家一个人的迷失,常常会导致众多人的迷失。
要切记固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东西。
为什么连绵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仅仅只奉献了四大发明而没有更多?为什么我们那么发达的农业始终催生不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什么有数千年雄厚基础的大中华XX会被区区小国轻易超过?……有很多会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的为什么呢!要切记后生可畏!更要培养可畏的后生!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要褪掉农业文明的神光,降低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成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农业文明的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病。
但是,也许对于农业思维的顽固存在,我们的认识还没那么明确。
“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样的思想,起码现在还占着统治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须教训着后辈。
更重要的是,改变这样的思想,别再让它阻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别再让后辈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了。
篇二改了方向之后选择的一本“小书”,之所以称之为小书,是因为感觉和费孝通老师毕生的研究著作比起来,这本不过是一个随记整理一样的册子,而作为社会学大家,他的这本书业内很多业内学者拿来精读、分析;由此的“乡土社会”的研究也有各路学者发表过不同意见。
作为政治学本科生,感觉社会学知识并未掌握多少,因而书的体会也多停留在“深有所思”这个层面。
所看的版本一共有十四个章节第一章乡土本色这里作者应该是大体介绍了他对乡土社会的理解——乡土中国即所谓大部分地区社会都带有“泥土”性质,无论是现实里农耕业千年的传承,地域的跨越,还是情感上“落叶归根”“出国带一抔家乡的泥土”等的体现,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历时已久。
而由这些所引发的,是乡村为主的中国社会带有的特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等特点。
第二、三章论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里通过对文字在乡下的缺失,引出乡下固有的生活环境、交流方式、文化传承等,是受其自身局限所致。
一方面乡下的人们群居,重农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世代几乎固守在一个地方,所面对的人几乎固定,熟络的人们仅凭声音就能认出是谁,那么语言就已经足够他们进行交流。
再者,文字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脱离了具体语境其含义大不同也使得可以配上动作神态的语言交流更实用也更省事(一般来说文字有时就是辅佐记忆的功能,但简单的乡下生活并不需要过多的记忆,因而文字需要也就较少);另一方面,乡村中的礼仪、规矩、常识多是一辈传一辈,学而时习就可以应付变动不大的社会生活,那么就更不需要文字了。
第四章差序格局与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章应该是涵盖了整个乡土社会的特征——外在的差序格局与内在私人伦理道德。
所谓外在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
西方有着团体意识——比如国家是契约的产物,因而国家维护的是让渡出自己权利的整体人民,而在对外上,国家是维护整体安全、财产不属侵犯的联合体。
也就是说先有了整体意识,再有维护自己私人权利的观念。
或者说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私人权利,不得不树立一个整体。
而在中国,人们没有这样的意识(并不是说我们强烈的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国家不可侵犯这一类)。
而是我们的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水波纹般一层层推出去,这是外在的格局,即家—国—天下这样延展;而维系其中的力量是什么呢?不是我们清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向西方那样),而是多以和自己关系的好坏、对自己利益的增减去判断。
在这种看来,有的人的行为的自私的,但从他自己来讲,他是为了他自己的“公”(小到三两个朋友的交际圈子,达到自己的家族)。
这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这也造成了国、家的界限有时候不明确,因为这要依靠于自己所能波及的范围、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大小等。
有人提出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美德,但具体下来,也要依靠不同私人道德关系来具体说仁是什么,这使得美德有时候也成了有条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