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范文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范文7篇材料一: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
回家,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
“回家”成为中国人不变的主题。如今,家在哪里?家在手机的这端,因为用移动终端购票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有回家的期盼;家在手机的那端,因为“人在家里,心在手机上”,多了低头自嗨、少了人伦亲情。
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这样的景象在春节团圆之时一码码地上演,家庭聚餐时各自刷机、朋友聚会时人不离机、串门叙旧时随看手机,甚至家人之间的欢乐源自抢红包……不禁令人质疑:过年,过得是团聚的人气还是自娱自乐的“机”气?
没有“聚精会神”和“心不在焉”这两个词更能形容“低头族”了,妈妈的叮咛嘱托都比不上铃声一响。不少回乡人都盼望着尝尝家乡饭、说说故乡音,可是临时的寒暄在极短时间内,就被不经意间的手机声中断。又发红包了、有人来微信了、朋友圈还没有刷、新推送也没看,于是“聚精会神”地看手机,“心不在焉”地对付话。不管妈妈说什么都应“是”,无论爸爸问什么都答“哦”,这样截然相反的人机状态,让家庭氛围变了味、让家人关系变了质。
可以低头,但别忘情。不可否认,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智能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只需一键就能沟通你我。也要看到,移动互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远了,虚拟对话多于真实交流,信号传递多于眼神沟通,哪怕相隔咫尺的人都选择用微信传话。手机替代家人,成为情感的另一种补充,不免是一种悲哀。仔细想想,饺子出锅会夸一夸家人的手艺好,还是先拍张照放在朋友圈?新年的钟声敲响,是像以前那样给父母拜个年,还是迫不及待地准时在凌晨分享心情?答案因人而异,可不同的行为选择意味着表达爱的程度。一旦不忍放下手机,就会忘了情归何处,忽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无疑羁绊了相聚时的亲情与温情。
曾有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见到儿孙们好不容易都回来团圆了,别提多高兴,可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很少交流,他们时时刻刻手机不离手,想说话也没机会,难道他们真的就那么“忙”吗?老人一怒掀翻餐桌,背后的心酸和心伤可想而知。“父母盼儿归,儿归难相亲”,亲人变得生分,熟人没了热乎,这样的新年如同在寒冬里用凉水洗澡,不仅周遭都是冷意,而且很容易让情分“感冒”。
“要不把你的手机绑在我头上,这样你至少可以看着我”。此声的无奈警醒着还在归途的游子:过年了,回家了,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还有什么比用心呵护家人亲情更温暖的呢?
材料二:1月18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93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日清晨,虽然招远飘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招远“拾荒老人”观照时代之正能量
1月18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93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日清晨,虽然招远飘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孤寡老人,20多年来,将拾荒得来的10多万元捐给了全国100多个贫困学子。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身安故土,余“香”绕梁。顶风冒雪送故人,想来不仅是感动于“今世武训”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在老人身上观照到时代之正能量、社会之价值观。
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在社会道德领域“雾霾蔽日”的时候,“拾荒老人”就是净化晴空的暖流。他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讽,是对私利与奢欲的警醒,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无独有偶的是,在河南伊川县鸦岭乡,也有位叫做胡发生的残疾老人拾荒助学18年,直到去世前一天,仍在佝偻着背捡破烂。拾荒助学,爱传百城。他们在感动助学对象的同时,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也许善与美,本来就是多元而丰盈的:传统美德是美,志愿精神也是美;穷人助力是美,富人慈善也是美;英雄壮举是美,凡人小善也是美。
“拾荒老人”或者只是个符号,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亘古不变的道德操守,彰显着时代与民族的价值情怀。今天的缅怀,并不仅仅是情感表达而已,从寻找感人事迹、发现最美人物,到形成道德风尚、构建大美制度,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从感动到身体力行,从致敬到从善如流,人人出点力,个个尽份责,老人的心愿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而集结起来的凡人之善,也定会成为推动社会向前的伟力。
材料三: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美德恒久,感动常在。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有医生、有教师、有驾驶员、有维修工、有退休干部、有志愿者……普通岗位,平凡日子,珍惜“八小时”,做好“手上事”,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在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在生活中做好事、当好人,传扬社会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别数十载,从未曾离开。”在这10位先进典型身上,我们看到雷锋精神的光辉投影。他们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这些温暖的名字与故事里,一个最大的“公约数”,便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当年,雷锋的岗位也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从发明创造到举手之劳,从创新进取到助人为乐……小事持之以恒,小善久久为功,经年累月下来,就是了不起的“人生大业”。
凡人小善,最为动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和风细雨。平凡岗位上不凡的坚守与付出,让参加发布活动的观众纷纷喟叹,学习雷锋当真是“人人可做、处处可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若都能见贤思齐、都能照模画样——冷漠与抱怨,也许会少很多;个人梦,家国梦,也会近切许多。
这些年,有关雷锋精神的认识,我们经历了由分歧到共识的艰难过程。曾经,“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民谣在社会中流布,甚至恶意解构与消费成了某种变味的“潮流”。社会在转型,利益在调整,不少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雷锋?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在陌生人社会,在道德重建的今天,风险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是我们抵御风险、抗击恐惧的“定海神针”。去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超过9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为什么雷锋精神不会过时?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因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近在眼前,近在身边。可感可思,可学可鉴。在这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里,照见时代的温润,折射精神之大美。我们未必成得了典型,但可以沿着这条美好的大道,慷慨而歌,铿锵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