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探讨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给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灿烂的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城市灾害的大肆破坏。
而城市防灾公园,凭借其完善的防灾减灾机能,在对抗城市灾害的灾前防御、灾时避难疏散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公园类型,城市防灾公园无论是从城市防灾的角度,还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它的规划建设将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安全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1.1 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 一词源于日本,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它将防灾公园看作为一个体系,《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指南》及《防灾公园技术遍览》中将" 防灾公园" 定义为:" 在由地震引起的、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构造而建设的,具有作为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避难通道等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在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BG 50413 一2007)中将" 防灾公园"定义为:城市中满足避震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疏散人员安全的公园。
除了满足平时休闲娱乐游憩等方面的需求外,防灾公园在灾害发生时还具有防灾减灾的多种功能。
1.2 防灾公园的功能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
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DB11/T794-20111 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选址、分类、服务半径、有效避难面积、总体设计、园路与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与设计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范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及配套设施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CJJ 48 公园设计规范DB11/ 22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T746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3基本设计原则3.1 因地制宜、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
3.2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3注重实效、节约持续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
在对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
4 选址要求4.1 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自身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4.2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以减少此生灾害的影响。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 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 (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3)防 灾情报发布中心,(4)防灾调查及研 究中心,(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
方面。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
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 所, 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将其
难广场区的周边。但是,不要进散设定,也不要设定特
别的区,只进行设置配置。
•
4.救援活动对应区:(1):为以消防、救援、医
疗救护活动、其他各种活动的空间等为主体的区。为了
达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设施的高效使用,使避难广场区
和防灾关联设施区相连接,或者一部分重复。(2):
对于避难者直接相关的医疗、救护等活动之外的各种活
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处、垃 圾处理场、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 施等。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作为日本首 个广域防灾据点,其功能与以往的 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可以容纳城 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 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 物资和大型器械, 是开展灾后救 援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
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 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 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 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 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 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 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
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从市区火
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公园的中央,
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林带区。此外,一
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
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ocx
[摘要]城市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一种,在灾难来临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环境认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
结合相关的认知规律,对防灾公园环境中人们的认知心理、行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环境认知;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1研究背景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重要的避难场所, 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以迅速转换为救灾基地, 开展救援、医疗救助、物资集散、信息传递等防灾减灾的功能,保护人们免受生理损害,同时它又起到良好的心理恢复功能,对于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灵、恢复受灾者的生活信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相对起步较晚,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尤其在如何快速进入公园、迅速融入逃生环境、有效使用环境内的防灾设施以及改善受难者心境增强受难者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的心理问题研究方面一直处于落后与停滞阶段。
长期以来建立的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为主,心理需求为辅,缺乏人性关怀,忽视了避难者的逃生心理,致使在灾害发生时避难者无法定位以及灾后无法进行有效的生活避难。
其次,在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大部分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情绪。
而城市防灾公园在如何通过环境改变和恢复受难者不安定情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这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由于人们对受难者心理的忽视,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例如受害者的自闭、自杀等现象。
2 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分支,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1] 。
在了解环境认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环境知觉,因为对环境的知觉是我们认知环境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和相关记忆对感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的过程。
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我国的山地地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人们为了居住问题,便对山地进行大面积、大体量的挖方填方,使得原本脆弱的山地环境灾害越发频繁,并且形成了灾害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发达国家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越发重视,大量兴建,以加强城市的防灾能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山地城市。
防灾公园作为一种以平时娱乐休闲、灾时防灾避难为主要功能的绿地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就目前而言,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却缺乏相关的现状调研。
首先,本文根据李树华编著的《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和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差异性,试图提出了城市防灾公园的特性,包括立地环境的适宜性、布局容量的合理性、应急设施的完善性、生态绿化的持续性、避难道路的可达性五项要素。
其次,对重庆主城区4个典型的防灾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五项要素分别对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解读。
即从区位、地形地貌、其他危险因素分析立地环境的适宜性;从功能分区、不适宜建成区域、适宜建成区域分析布局容量的合理性;从应急避难设施、救援活动设施分析应急设施的完善性;从植物品种、植物配置分析生态绿化的持续性;从公园入口、内外交通情况分析避难道路的可达性。
总结归纳出重庆市主城区防灾公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建议性的方针与策略。
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成果、缺点和不足及展望。
关键词: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应急避难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mountain area of China is more prominent.In order to live,People begin to carry out a large area and large volume of mountain embankment excavation,make the original fragile mountain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more frequent,and formed a disaster chai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bility and reduce the losses caused by disasters.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is area in China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especially in mountain city.The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is a kind of green space for the main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recrea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for now, the mountain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is lack of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status quo.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Li Shuhua, "disaster prevention city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disaster prevention city green safety evalua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lated theory are summarized ,combin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mountain city and plain city.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Including habitat suitability, capacity layout rationality, emergency facilities perfect,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evacuation road accessibility of five elements.Secondly, 4 typ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s in Chongqing ci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ive elem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was analyzed.From the location, topography and other factors to analyze the suitability of site environment; From the functional zoning, unsuitable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gion, suitable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layout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capacity;Analysis on the perfection of emergency facilities from emergency shelter and rescue activities;Analysis of sustainability of ecological greening from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accessibility of refuge road from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ffic conditions.Have summed up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roblems,and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en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f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Key Words:mountainous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emergency evacuation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I)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 灾害多 (1)1.1.2 山地城市环境脆弱 (1)1.1.3 防灾公园建设不完善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3)1.2.2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 (6)1.3 研究范围、目的及意义 (14)1.3.1 研究范围 (14)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6)1.4.1 研究内容 (16)1.4.2 研究方法 (16)1.4.3 研究框架 (17)2 理论基础研究 (19)2.1 相关概念阐述 (19)2.1.1 山地城市 (19)2.1.2 城市灾害 (19)2.1.3 城市防灾 (20)2.1.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20)2.1.5 城市防灾公园 (22)2.2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防灾公园的差异 (22)2.2.1生态环境的差异 (23)2.2.2疏散体系的差异 (23)2.2.3用地形态的差异 (25)2.3城市防灾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差异 (25)2.3.1功能偏向的差异 (25)2.3.2 布局容量的差异 (26)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3设施建设的差异 (26)2.4山地城市城市防灾公园的特征 (26)2.4.1立地环境的适宜性 (26)2.4.2布局容量的合理性 (27)2.4.3应急设施的完善性 (27)2.4.4生态绿化的持续性 (27)2.4.5疏散道路的可达性 (28)2.5 小结 (28)3 重庆市主城区防灾公园现状调查与分析 (29)3.1 研究区域应急避难场所概况 (29)3.1.1 重庆市概况 (29)3.1.2 重庆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29)3.1.3 重庆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31)3.2 调查说明 (33)3.2.1 案例选择 (33)3.2.2 调查方法 (33)3.2.3 调查内容 (33)3.3 案例调查与分析 (34)3.3.1 花卉园 (34)3.3.2 沙坪公园 (41)3.3.3 龙头寺公园 (47)3.3.4 碧津公园 (53)3.4 小结 (60)4 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61)4.1 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4.1.1 立地环境 (61)4.1.2 布局容量 (61)4.1.3 设施建设 (61)4.1.4 绿化设计 (62)4.1.5 可达性 (62)4.2 解决对策与建议 (63)4.2.1 立地环境策略 (63)4.2.2 布局容量策略 (63)4.2.3 设施建设策略 (65)4.2.4 绿化设计策略 (68)4.2.5 可达性策略 (69)5 结论 (73)5.1 结论 (73)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74)致谢 (75)参考文献 (77)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灾害多我国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且受损强度大,祸及区域广,是目前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最惨重的国家之一[1]。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
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摘要:防灾公园在平灾两种情况下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灾时对紧急避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从生态景观、应急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徐州的防灾公园改建进行规划设计。
1 前言城市绿化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净化空气污染。
除此之外,城市绿地还具有一个重要作用,即灾难突发时,成为大量人群的避难场所。
汶川大地震过程中,成都市的各大绿地都起到了容纳大量人群避灾的作用。
当前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以及次生灾害――海啸之后造成众多当地居民失去家园、被迫转移至安置点,而其中重要的安置点就是城市绿地。
本文将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对徐州的防灾公园建设提供经验。
2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所谓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
防灾公园不仅可以作各类避难疏散场所,还能自成防灾系统,发挥综合性的防灾作用;而且中心防灾公园可以用作抗灾救灾指挥中心、紧急救援中心、重伤员抢救与转运中心,在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中居重要地位。
城市防灾公园需要具备相应的防灾功能:一是能够提供避难疏散的场所;二是具备防火减灾功能,能够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三是具备医疗救护功能,可及时设立救护站,救治伤病员;四是作为运输基地,起到运送重伤员、救灾物资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作用;五是通讯联络功能,具备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防灾公园与各单位间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改建规划时需平灾结合,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心。
3防灾公园改建的原则防灾公园是城市绿地在灾难发生时的角色转换,所以在改建时应当充分考虑其休闲参观的原则,并增加防灾功能。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第五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一、防灾公园的功能与类型(一)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
(二)防灾公园的功能考虑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平时的功能为景观美化、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等。
防灾公园在灾时、灾后应具有的功能,随受灾初期(受害到3小时内)紧急阶段、应急阶段(约发生三天左右)、恢复重建阶段(三天以后)的时序变化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避难、减灾、信息传达、医疗、卫生、运输等基本功能。
具体的功能分述如下:①避难。
因火灾蔓延、房屋烧毁及倒塌,防灾公园可作为紧急避难的场所、临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所、避难道路、临时的避难生活场所。
②减轻灾害影响。
防止及减轻火灾、爆炸等灾害,以及缓和、防止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灾害、并提升避难空间的安全性,为防止及延迟街坊大火的蔓延、以及保护避难空间中避难者免受街坊大火辐射热的侵袭,并提升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③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警报及预报等灾害发生前的情报传达、灾害时的灾害状况、伤亡受损状况、避难、安全确认、救助、救援、紧急应急物资及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报收集及传达。
此外应包含救援活动等指挥、调整相关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④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
支持消防机关及地区居民所进行的各项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等据点。
⑤支持临时避难生活。
提供避难生活上必要的饮用水及其它用水、临时厕所、照明、能源、食物、生活日用品、生活日常所需器材、临时避难生活空间,支持临时避难及紧急避难生活的空间等。
⑥支持防疫、清扫活动。
支持检测水质及消毒等防疫活动、清扫活动、垃圾处理及水肥处理活动。
⑦支持救灾的运输。
提供救助及救援方面必要器材、人员输送的中转空间,用作直升机停机坪。
(三)防灾公园的类型防灾公园的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规模、面积、形态、道路宽度及服务半径等,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将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表4-6)。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备受关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设计和规划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和要点入手,探讨如何使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设计标准1. 人口容纳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人口容纳标准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灾害类型、预警时间和预计逃生时间等因素,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标准应该明确人口容纳量,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容纳逃生人员。
2. 设施配备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各类设施的配备标准。
安全通道、避难点、医疗救护设备、食品储备等设施的配置,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以应对不同灾害场景的需求。
3. 场地选址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场地选址标准。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至关重要。
二、设计要点1. 多功能性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应该具备多功能性。
除了作为避难场所外,还应考虑其在平时的其他功能,如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以提高公园绿地的利用率和价值。
2. 绿色环保在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计中,绿色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点。
应注重植被保护、自然生态功能的维护,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的环保水平。
3. 社会参与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要点还包括社会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参与公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使其更符合当地的特色和需求,提高公园绿地的社会融合度和凝聚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标准和要点的探讨,可以看出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合理制定设计标准和遵循设计要点,可以提高公园绿地在应急灾害中的效能,实现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
防灾公园的功能与规划
统 ,尽快地掌握地震灾害的早期综合
心 ,在 各 类避 难 疏 散场 所 中居 重要 地
位。
( )避 难 疏 散 并 确 保 避 难 人 员 1 情 报 ,做 出避 难 的初 步决 策 和具 体实 基 本生 活条 件 的功 能 。 同其 它 固 定避 施措 施 。 ( ) 医疗 、 救 护 功 能 。严 重 地 4 震 灾 害 都 会 不 同程 度 地 造 成 人 员伤
园与绿地设医疗点 ,在起 固定避难疏 员等 。入 口设 施所 用的 材 质应 当耐 情报等 。按照设计标准建设直升飞机 散场所作用的防灾公园设 医疗站 ,在 高温 、阻燃 ,在高温下不释放有毒 气 停机坪 ,确保升降安全 ,并配置相关
起 中心 固定避 难 场 所 作用 的 中心 防灾 体 ,且 牢 固 、 耐 久 , 破 损 后 易 于 修 的各 种 必 备设 施 。直 升飞 机 停 机坪 可 公 园设 紧 急医 疗 抢 救 中心 。后 者 收 治 补 。入 口设 施 宜 定期 检 修 。 灾 害发 生 以 设 在较 高建 筑 的 宽敞 楼 顶 、草坪 等 各医疗 点 、医疗 站送来 的 危重伤 员。 后 ,可以 拆 除 入 口的护 栏 ,扩 宽入 口 坚 固的场 地 ,如 果利 用 干 燥 的土 制 场 ( )抗 灾贮 水槽 6 贮 备避 难 时 使 用 的饮 用 水 、消 防 ( )运 输 基 地 功 能 灾 害 发 生 通 道 ,便 于 避难 人流 或 车 辆 通 行 。 因 5 地 ,宜 设洒 水装 置 。 后 ,重 伤 员从 受 伤地 点 送 往 医院 或 转 此 ,要求 入 口设施 易于安 装 与拆 除 。 运 外 地 治疗 ,救 灾物 资 和 市 民生 活 必 需 品的 紧 急调 运 ,抢 险 救 灾部 队 和 其 ( )外 围形 态 2
北京城市防灾公园建设浅析
北京城市防灾公园建设浅析作者:王雷徐宁晗李露雅高宇辉孙雨晨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4年第5期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雷徐宁晗李露雅高宇辉孙雨晨近年来随着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有效防灾的需要越来越高。
而北京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度大,导致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小,防灾公园的建设也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以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坛园外园公园、温泉公园这四个典型防灾公园为调研样本,探究了防灾公园的现状、市民认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北京防灾公园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防灾公园的使用状况本文调查选取了四个典型防灾公园的使用状况,如表1 所示。
所调研的公园基础防灾救援配套设施完备,但是公园使用过程中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标识系统和应急设施的现状难以达到平灾灵活转换的要求。
笔者通过对公园内行人的采访发现,人们对应急标识牌和应急设施位置的认知程度不高。
市民认知情况本文主要通过预调研法、访谈交流法与问卷法,调查了市民对应急避难常识的了解程度、对应急避难系统和防灾公园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主要在防灾公园、普通公园和社区等地发放问卷,调查问卷总样本量为500 份,有效问卷476 份,有效率为95.2%。
经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市民普遍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其中56.07% 的市民知道应急避难场所,14.02% 的市民听说过,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其方位。
市民普遍对防灾公园的概念还比较陌生,知道防灾公园的市民仅有一半左右。
在市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认知程度的调查中,有接近55% 的人表示没见过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
如果灾难发生,在众多疏散方式中,市民对通过标识牌的指引寻找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只占28.82%。
可见,市民对于应急避难常识的了解程度尚显不足,应急避难系统和防灾公园的易辨识度也需增强。
通过调查发现,人们了解防灾知识大多通过媒体和观察的方式了解,通过政府宣传得知防灾方法的人只占12.15%。
如图3、图4 所示,人们普遍认为,现今关于防灾意识及方法的宣传力度不足,政府应利用网络等传媒方式多元化地传播防灾避难意识,将宣传和教育义务逐级分配。
落实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作用——以北京曙光防灾公园设计方案为例
p we u py n c mmu i t n sse br meg ny h lr s e o eae mo tl e ig a o tte o o rs p l d o a n ai ytm e re c set mu t p rtd s ohy 'n b u h ib c o e b S  ̄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面 临的城市安全 问题 , 出有必要健全城 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绿地的防灾避 险配套设施。 提 在确保公 园 日常生态 、
景观 、 憩 、 化 功 能 发 挥 的 前 提 下 , 定 合 理 的灾 时避 灾 人 口容 量 , 善 场 地 竖 向 、 物 种 植 及 园林 建筑 设 计 , 保 公 园 内 游 文 确 完 植 确
p rn n t e olg , ln s ap , rceai a d utr i p s d y et e t o c o y a d c e e r t i on n c l e m o e b pa k i n m a, i s n ip n a e o o sde u rs s or l t ids e s bl t c n i r i
ra o a l o uain c p c uig i ses e s n be p p l o a a i d r ds tr.Me n i h d s n fse n ie r g lnig n ln sa e t y t n a a whl te e i o i e gn ei ,pa t a d a d c p e g t n n b iig mut e pi zd uln s d b o t e Moe vr mi roe,wae u p ,dan ytm,e vrn n y in ,fe s ft trs p l ri y ss e ni me thge e i ae ,maeil u p , o r y tr sp l a y
基于平灾结合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探究
基于平灾结合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探究作者:蒋向荣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7期[摘要]我国对防灾型城市公园的研究还处于起阶段,因此我国也极少具有防灾型的城市公园,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本文主要将平灾结合作为主要依据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究,这可从根本上实现对我国人民群众生命才财产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平灾结合;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7-0184-01一、平灾结合的城市公园规划1.规划原则(1)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城市问题呈现出不断复杂化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城市公共突发事件的频率逐年上升,在实际对城市应急避难所进行规划时注意实现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
在应急避难场所中城市公园只是一种类型,体育馆、广场以及停车场等都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
为在真正意义上促使防灾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促使各类避难场所防灾机能的统筹发挥。
(2)充分利用现状原则城市公园往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才能成为避难场所,城市公园防灾以及避难的能力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对其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位置、规模、现有设施以及改造难度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在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后可促使城市公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向避难场所的改造,这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实现新开避难场地的减少,同时也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促使建筑投资大幅度减少,并在改造避难场所的基础上促使城市公园的安全条件得以提升。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公园改造避难场所因地制宜的原则可在多个方面进行直观体现,棚宿区可对城市公园的广场、草地、开敞空间进行利用,城市公园的树林带、水系、草坪可作为防火屏障进行使用,公园建筑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向防灾指挥中心、医疗所、仓库等地的改造。
在实际配置应急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对避难人口容量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尤其是科学的设计应急设施数量,促使应急物资实现科学的供给。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其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防灾减灾、情报收集与传递、医疗与救护、运输基地等功能。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其规划时应注意的内容。
关键词:防灾公园、减灾功能、避难场所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发生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灾难来临时保障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
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避难所设置得当与否,对居民安全避难、震后有效救援以及城市恢复重建都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国家建设部要求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因此,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已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体系构成1.1 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2 防灾公园的体系构成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合理规划配置。
1.2.1 中心防灾公园具有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
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1.2.2 固定防灾公园具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城市公园环境设计专项设计1 -防灾避难
荷风四面亭
万寿公园内部景观
万寿公园实景
防灾避难--实例
• 应急指挥中心一般与公园管理处相结合,同时还应和物资储备区结合一同设置 。
荷风四面亭
万寿公园应急避险指挥中心
万寿公园
防灾避难--实例
• 绿化隔离空间一般布置在场地周边,起防护隔离作用。绿化
防灾避难--实例
入口广场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公园从北到南依次为入口广场区、消防历史广场、科普教育区,形成一条完整连续的主题文化动线,打造沉浸式的游览 体验,以寓教于乐的场景营造展现园区的消防主题文化。
荷风四面亭
科普空间
康体健身广场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园区内还建立了完善的排污及雨洪调蓄系统,绿道、透水铺装、生态树池、植草沟、生态石笼等防洪生态设施在园区得 到了充分运用
宜兴市团氿湿地公园
宜兴市团氿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防灾避难--实例
• 北京曙光公园
• 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题 ,灾时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区域综合性公园。
荷风四面亭
北京曙光公园实景
曙光防灾公园雕塑
防灾避难--实例
• 应利用公园的场地条件,设置不同的防灾救灾场所,做到统筹兼顾。
荷风四面亭
曙光公园景观
• 曙光公园内部
• 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平面图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在我国,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 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荷风四面亭
城市绿地
城市公园
专项设计--防灾避难
• ①防灾减灾功能:防止和减轻地震及其二次灾害的危害程度,延缓火灾蔓延,防止瘟疫入浸、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
城市公园规划的概要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结语
概 要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与生产力的空间集聚,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
空间分布广泛、种类形式多样的灾害事件,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突出问题。在美国芝加哥大火、 日本关东大地震、我国唐山大地震等灾害中,城市公园发挥了避难疏散的作用,于是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借 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引入“防灾公园”的设计理念。 防灾公园平时是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在灾害来临时可以立即启动防灾机能,成为城市重要的灾 害隔离带。它能够阻止火势蔓延,疏散避难人员,作为修复家园的据点和平时学习防灾知识的场所,其规划建 设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国城市的防灾公园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我们应该借鉴欧美日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 合我国的具体城市防灾的实际,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主要的基础设施,生命线设施的地下化在灾害发生时具
有很大的优势。 地下空间的隐蔽、封闭、隔离等环境特性,使其所形成的空间中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声、光及生态、 视觉环境与地面建筑不同、且对人的心态、生理影响也不同。封闭的地下空间,既有防御外来灾害的一方面,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2)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 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的场所、救援活动的场所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应急避 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1~2m2,尽量在 2m2以上)来设定, 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周边环 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其中设置的动力管线和救援的动力管线不能交错。 3)材料选择 应急避难疏散区除了必要部分用硬质材料以外,尽量用土、草坪等柔软的铺装材料,考虑广场 内要有良好的雨水排放处理。救援活动的设营地和棚宿区的表层材料最好用土系类铺设,考虑 炊火和篝火,尽量不要用易燃、易高温、易溶解并且发出有毒气体的材料。采用耐久性好的、 易应急修补的材料。 4)应急棚宿区 适宜设置于面积较大的广场和开阔的疏林草坪间,此类场地空间开敞便于帐篷的搭建,且空气 流通较易满足防疫卫生的要求,同时利于人群的疏导。
公园防灾系统规划建设及景观设计要点的探讨
公园防灾系统规划建设及景观设计要点的探讨近年来的四川汶川地震、雅安市芦山县地震、江苏省暴雨等灾害频发,随着城市化日程日趋加快,人类科技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的过渡开发和不合理运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性命攸关的严重威胁。
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突出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作用,同时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其自有的开阔空间、绿化、交通、集散等功能可以同时兼具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部分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规范化管理,可以在灾时起到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疏散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化系统可以为防灾、减灾起到有效的作用。
1、国内、外防灾公园系统建设经验国外防灾公园起步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为了防灾减灾需要,有的在灾后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有城市形态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有的开始了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欧洲主要在城市与建筑形态上,采取了拓宽城市交通干线以防止在地震时容易被坍塌的废墟堵住通道;建設特大型广场以保证灾时民众有疏散避难的开阔场地。
美国主要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园路的系统链接,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放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目的。
2 、国内防灾公园的发展《管子》中“因天才就地利”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体现着城市综合防灾的思想。
我国古建筑的主要采用木结构体系,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就是易引起火灾。
到了近代,2003年10月,北京建成了国内第一所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具备了比较完整的防灾公园形象。
3、广州市防灾公园建设——以其中六个防灾公园为例广州的公园建设和公园管理曾一度处于全国绝对领先的状态,六个基本完成建设和改造的公园分别是晓岗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黄埔体育中心六个场所大约可容纳24万人食宿生活。
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研究
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项目的研究,梳理,归纳,提出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方案,以期将其改造为具有一定规模,水、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
为今后该市兴建该类型公园提供参考借鉴,为进一步编制《宁波市防灾避险规划导则》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设计1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专门兴建“防灾公园”的国家,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
日本从50年代开始从法规制度层面推动“防灾公园”的建设。
对于日本建设防灾公园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城市公园法》的制定,《城市公园法》规定将今后城市公园建设与防震减灾功能必须结合设计。
另一次是1995年阪神·淡露地震以后,日本在积极开展城市复兴计划中重新检讨城市中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和防灾设施的完备性,促使防灾公园的功能更加合理,同时,公园设施中的科技含量也在增加。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防灾公园设计从单向灾种转向多项灾种的“综合防灾体系”研究和建设。
国内开始重视各种灾害的应对措施是自唐山地震之后。
但由于过去经济滞后、防灾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应急避难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规定和标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要求着重在景观、游憩、生态方面,而忽略了城市避灾的重要性,未进行专项的避灾绿地规划。
目前各地纷纷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加强防灾公园的建设。
但是,城市绿地建设仍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2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1镇海区绿轴体育公园概况公园位于镇海新城南区,在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南区庄市片,是镇海新城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镇海新城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曙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组图) [日期:2008-09-18]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作者:发表评论(1) 打印
区域绿地系统分布图
区位图(2006年)
1 情况简介与功能定位
曙光防灾公园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西北四环路四季青桥的东北角,场地东西长1140m,南北宽350m,总面积29.01 hm2。
东界:车道构桥西侧三角绿地;南界:紫竹院路;西界:西四环路;北界:板井路,西郊汽配城南侧道路。
根据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起草的《曙光综合防灾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将原板井三角绿地改造成综合性主题公园,变为为街道居民服务的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丰富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平时居民在公园休闲、娱乐、健身;在将公园赋予综合防灾和教育基地功能后,即公园内建设综合灾害教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没置应急水源、划定避难区域等,公园既可以对居民和中小学学生进行防灾减灾以及自救知识普及,又可以在发生诸如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变成区级避难场所,辖区内居民可以到此疏散避难,政府进行集中救援工作。
曙光防灾公园总平面布局图
2 总体布局
根据周边交通情况和开放性公园的要求,分析灾害发生时灾民主要来向,全园共设四个主入口:南入口、北入口和西入口;两个次入口都面向南侧的紫竹院路;一个管理专用入口,位于公园北侧。
公园四周以30-100米宽的绿化带隔离外围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污染。
园内以东西两个大面积地势平坦的草地为主要避难场所。
园区中心设置防灾指挥中心,平时用作防灾科教中心。
围绕防灾主题,结合室内外展示和演习体验,通过各种途径对市民进行防灾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曙光防灾公园功能分区图
3 功能分区
结合场地现状的情况,以及平灾结合的使用要求,曙光防灾公园将按平时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功能分区,特别要考虑两种情况下的功能转换问题。
公园平时的功能分区主要根据居民日常的休闲游憩活动需要和防灾科普教育的主题要求,将全园分为:防灾科普宣教区、安静休息区、少年儿童活动区、遗址文化区、运动健身区、餐饮休闲区,以及公园管理区、水源保护区、绿化隔离带和入口区。
为了更好的强调防灾教育主题,设置一条防灾主题游览线将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
自东向西分别是:风舞广场、儿童游戏场、地波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十字广场、环球广场(地下空间包括展厅、购物娱乐和仓储三部分)、生命树广场、绿岛、休息广场、室外科教展廊。
防灾教育主题是贯穿整个公园设计的,而不仅仅体现在防灾科普宣教区。
曙光防灾公园灾时功能分区图
灾时的功能分区根据避难处所的要求,分为应急指挥中心区、棚宿区、车宿区以及水源保护区和绿化隔离区。
防灾指挥中心设置在园区中心,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中心、物资储备及救援队伍驻扎地。
为满足灾时周边居民的防灾避难需求,园内自西向东共分为三个棚宿区,每区又设一处副指挥中心。
形成一个主中心,三个副中心的格局。
灾时启用网格状道
路系统,增加9个应急疏散口。
园内北侧的两处停车场用作车宿区。
而北侧的公园管理区灾时可用作老年人及残障人士避难区。
曙光防灾公园灾时鸟瞰图
4 防灾设施
防灾公园内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应急供水设施,应急厕所和洗浴设施,应急监控系统(通信、广播等),应急供电设备(太阳能供电及自备发电机),应急医疗救护站(卫生防疫站),救灾物品贮备仓库,应急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消防设施,直升机停机坪等。
这些设施有的可由公园平时的服务设施直接转换而来,有的则是灾时临时启用的应急设施。
例如,建筑上安设太阳能采集板;应急简易厕所的设置采用挖化粪池上面盖板铺设坑位,最上面加盖草坪的方式;应急水源与现有自备井连接;封闭式贮水池设置在花坛下面。
总之,每一项应急设施的设置都要与平时的使用结合起来考虑。
曙光防灾公园应急设施分布图
曙光防灾公园第一棚宿区鸟瞰图
曙光防灾公园第二棚宿区鸟瞰图
曙光防灾公园第三棚宿区鸟瞰图
曙光防灾公园第一副主挥中心鸟瞰图
曙光防灾公园第二副主挥中心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