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侄”“痰”两个二类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

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从课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用画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手指简笔画,然后提问: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很多学生肯定会说是“胜利”。

)教师相机导入:既然大家说这个手势表示“胜利”,那我们今天就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他的这个手势表示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重点强调: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2、默读课文,说说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神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显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但他却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1)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严监生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书真的很认真,严监生此时已经气若游丝了,但他还是举着自己的两个手指头,肯定是有什么心愿未了。

将死之人,牵挂的太多了,那他到底伸着两个手指想要说什么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严监生的众亲好友是怎么猜测他的心理的。

三、再读课文,洞悉人物心理。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严监生的众亲好友是这样猜测的?他们所猜是否中了严监生的心思?严监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多媒体显示)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击多媒体出示:3、同学们从上面的变化中看出了什么?严监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学生小组讨论,自由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课教学设计_0

22.临死前的严监生学习目标1、理解“侄”、“痰”两个生字,能准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

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1.同学们,生老病死乃人生常事,当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一般会想到些什么?(板书:临死前)生预测:亲人(正所谓“秋来处处割愁肠”,到了弥留之际,还有千言万语想与亲人分享.生预测:财产(身后的财产安排好,不给家人添麻烦.)生预测:难忘的事(这些难忘的记忆实在令人不舍。

)2.在《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弥留之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的严监生)3.(指监)这是课文里的生字,谁来读?你知道他的另外一个读音吗?请你组一个词.在这篇课文里,它读jian。

请跟着老师一起读:4.“监生”是什么意思?预设A:读书人。

——你从哪里知道的?生:从课文下方的注释。

——我们能够根据课本注释来理解理解文章,你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预设B:读书人,但不知道出处.——课文下方的注释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好帮手,要好好利用它。

师补充:严监生就是姓严的读书人.5.谁来将课题读完整?____让我们一起读.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的文章略有不同。

这些课文里的词语,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诸亲六眷、郎中、哥子、登时、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A.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如果读错了,咱们就即时帮他指出来。

(生教读)B.倒——请等一等,这个词里有一个多音字,请你把它找出来.你知道他有哪些读音?在这里读倒,请小老师带着同学再来读读这个词。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设计理念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 阅读提示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关注点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四、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五、课时安排课时六、课前准备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2.交流,达成共识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侄、痰”,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准确读写“侄子、穿梭、郎中”等词语2、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白话文的古今异义3、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课前一分钟小游戏(我为你服务)二、揭题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理解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就是100多年前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这个字读jian(第四声)(齐读两遍)(提醒学生“监”是个多音字)“监生”释义(利用书页下的注释是一种理解课文的好方法)(2)判断:严监生是一个穷光蛋(文章课题下有个蓝色的方框,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三、初读课文除了背景介绍以外,文章中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严监生是个有钱人?(奶妈、银子、管庄的家人等)引入资料(1)设想一下,一个有钱人,临死前会怎样分配自己的钱财(2)让我们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齐读课题轻轻地再读一遍)阅读提示: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注意借助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词语:侄子穿梭挑掉郎中哥子登时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揩揩眼泪(4)感受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什么情形(5)再现经典动作:两个指头(板书:亲人银子舅爷)实行说话练习:( )走近上前道:“ ”)四、 精读课文(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2)感悟严监生的内心,面对大侄子的回答,他心想:(生交流反馈,师总结)(3)利用资料 感悟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4)男女生分读二侄子和奶妈的句子,(5)揣测人物内心的变化,利用学习单选择其中一处将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交流反馈)(5)配乐朗读(6)有国内引到国外。

出示契诃夫的《醋栗》猜结局五、课堂小结“两个指头”这个传神的一笔极具讽刺意味,学完这个人物,相信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你们心。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第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读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我们一起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关于严监生你已经了解了什么?生:监生的意思。

严监生家财万贯。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但是清朝时期的语言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

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生:自读课文。

师:哪些同学愿意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把课文读通顺。

生:轮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师:通过刚才的自读,轮读,你想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生:灯里有两茎灯芯,太浪费了。

师:我有没有听错,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

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生:亲人,故友……师:是呀,两茎灯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整体感受,揭示文章的描写手法: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你从严监生的哪些表示中感受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这两茎灯芯,请划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随机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2、感受严监生“爱钱甚命”的心态: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预设:生:严监生病得很严重,我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中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严监生的病为什么会病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出示: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回这样写道:1、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组 22 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

学习生字
侄 zhí 侄子
监 jiān 监视
郎 láng 新郎
痰 tán 痰盂
监 jiàn 监生
juàn jiàn 诸亲六眷 严监生 已后 那里
登时
jīng
dào
睁的 穿梭的 两茎 一声不倒一声
o
zhí
不得断气 灯盏 挑掉一茎 侄子 郎中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
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 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儒林外史》
清代作家 吴敬梓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 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以外,在县城里 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 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一次,严监生 病重不起,睡在床上却想着田里要收早 稻,打发管庄的数百人下乡去,这一收 一卖就是几百两银子。有人估计,严监 生的银子加起来一个一个地摆,能绕着 他家那诺大的庄园摆上一圈。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
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 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 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 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

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语文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语文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语文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监、煎、渐”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介严监生,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变化。

4.小组讨论(1)小组讨论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2)小组讨论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变化。

5.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严监生及其家人。

(2)表演严监生临死前的场景,体验角色情感。

(2)反思严监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严监生的人物简介。

2.以“假如我是严监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

优点:1.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3.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严监生的心理变化。

不足:2.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不够自然,需要加强引导。

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时间分配,确保各个环节的充分展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学设..

1《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一、概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人物描写一组》一课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和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33个片段都是写人的经典之作,但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都不尽相同。

点都不尽相同。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需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

·学生通过本片段的阅读学习可以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中体会作家一些写人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人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读准、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感悟,感受严监生的吝啬。

)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感悟,感受严监生的吝啬。

(3)学习作者结合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反映人物心理,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在从质疑到答疑的过程中体验理解词句的方法。

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学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体验资料搜集和合理选择运用的方法。

)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体验资料搜集和合理选择运用的方法。

(4)能够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与他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体验到表达的方法;达的方法;(4)能够悉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于阅读理解有不同的感悟乐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并尝试模仿迁移;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典型动作描写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入手,巧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看老师写一个人名。

(板书:严监生)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师:发现这个“监”字和课题中的哪个字很相像?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生:“临”是左右结构,“监”是上下结构。

生:“临”字的右下角中间是一竖,“监”字的下面是两竖,而且最后一横笔是通的。

师:这两个字确实容易混。

写一写“监”字。

(生书桌)知道什么是“监生”吗?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

严监生这个人在古典文学小说中赫赫有名,其名气一点不亚于歌星周杰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好像是他死前伸出了两根指头吧。

师:对,严监生的出名就出在他临死前的表现。

(板书:临死前的)快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哪些语句是说严监生已处于临死边缘,找出来读一读。

生:“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生:“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师:为什么这句话也是说他病情严重?“诸亲六眷”什么意思?生:“诸亲六眷”就是所有的家眷、亲戚吧。

这么多人都来问候,当然是因为严监生病情严重了。

生:“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师:这个句子里有两个生字:侄和郎,读好。

(生读)生:“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师:知道这句话中的“已后”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以后”的意思。

师:看注释查工具书确实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你发现的是通假字现象,了不起!生:“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注意这个句子中的“倒”,读dǎo。

师:读了这些描写严监生病情的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生:奄奄一息。

生:生命垂危、危在旦夕……师:谁能把表现严监生病重的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大家想想看,一般地说,一个人在临死前最关心的可能有哪些?生:可能牵挂家人,舍不得离他们而去。

生:可能最关心自己死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

师:可这个严监生可不一般啊。

他关心的却是什么呢?谁再读读有关句子。

生:“大侄子走上前来……摇了两三摇。

”生:“二侄子走上前来……越发指得紧了。

”生:“奶妈抱着哥子……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登时就没了气。

”师:读得真熟练,不过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板书:挑)生:它可以读tiāo和tiǎo。

(师板书两种读音。

)师:在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请教一下你们的万能老师。

(生查字典,师巡视。

)师: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根据意思来选择。

哦!有的同学查得可真快!谁来说说该读什么?生:这个字该读tiǎo,因为tiǎo有个意思说“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师:你们都选的这个意思吗?读读课文想想。

生:不是。

是读tiǎo,但应是这个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

师:在文中是挑掉……生:(齐答)灯草!师:还有一个字“茎”,就是什么意思?生:根的意思。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准字音。

(生读)师: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我们读完了课文,读得还挺流畅的。

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他关心的是什么?生:不一样。

他关心的两根灯草。

师:你能用最简短的话来讲一讲课文说件什么事吗?生:这篇课文写严监生临死之后,还一心想着两根灯草,直到家人挑掉一根,他才没了气。

生:课文说的是严监生虽然身患重病,奄奄一息,但他想的却是区区两茎灯草。

他反复用手指头示意不要点两根,直到家人会意了,他才肯咽气。

二、抓动作描写,品读语言,感悟写法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看人得“听其言,观其行”。

所以,写人的文章总是离不开人物动作的描写。

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动作的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写出的句子读一读。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指头。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四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都是写严监生手和头的动作的。

生:我发现这四句话都跟手、头有关。

师:课文连续四次写了严监生手和头的动作,看来其中定有玄机啊。

再读读句子,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每一次手和头的动作猜测出他临死前心里在想什么吗?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指头。

”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可能心想:大侄子,你真不了解我的心思,不是两个亲人,而是两茎灯草。

生:他想,你们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没看我指着油灯吗?!生:急死我了,你们怎么就猜不出来呢?师: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为什么?生:加了“两三”说明他心里很急,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失望。

生:甚至痛苦。

师:是啊,听了大侄子的话,他该多着急啊,于是他就把头——生:摇了两三摇。

师:读读这句话。

(生读)生:听了二侄子的话,他的表现是“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心里可能在想: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师:这时手、头的动作和前面一样吗?你看出了什么?生:他更着急了。

生:还可以说是愤怒、焦躁和痛恨。

生:极度不满。

师:此时,他该有多气愤啊,但他只能——生:(读)“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听了奶妈的话,他心想: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从他“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可以看出他极度的失落,无可奈何地干着急。

生:他想,奶妈呀,亏你还在我家待了这么多年,我的心思你一点儿也不知道哇!生:他想,灯油快烧完了,那可是钱哪!真让我着急呀!师:极度的愤怒、失望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使他听了这话——生:(读)“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听了赵氏的话后,他点头、垂手,他心里在说: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生:还是赵氏理解我。

生:既然挑掉一茎,我就安心了,我该走了。

生:你不愧是我的妻子呀。

生:不是妻子,赵氏是她的妾。

师:对,你知道的可真多!师:赵氏的话终于可以让他死不瞑目了,于是他——生:(读)“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假如赵氏在这三举、三答、三摇后,还是没有说出严监生两个指头的意思,你猜猜他可能会怎么样?请你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严监生可能会做出的动作。

生:严监生会使尽全力瞪大眼睛,死盯着家里人,直到断了气。

生:严监生想握紧拳头,打向赵氏,半途却无力地下垂,瞪着眼睛死去。

师:严监生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却让他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两茎灯草?生:他家有奶妈,肯定很富有。

生:他不但有老婆,还找了妾,没钱能这样做吗?生:我看过书,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可见他不是没有钱。

师:能从课文内容或课文阅读中找到答案,真好。

《儒林外史》第五回也做了交待,一起看看。

(出示:“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家私豪富”的他费了如此大的力气,却只是为了什么?(出示:这么有钱的一个人,严监生临死前念念不忘的竟然是,不是,他真是一个的人。

)生:严监生临死前念念不忘的竟然是两根灯草,不是亲人和朋友,他真是一个小气极了的人。

生:严监生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竟然是不值多么钱的两茎灯草,不是日夜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他真是一个吝啬鬼。

生:严监生这么富有了,临死之前还依然想的是区区两根灯草,不是自己的舅爷,他真是一个眼里只有金钱没有亲人的人。

师:读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为了写出严监生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作者采取了抓住典型动作的描写方法。

可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作者只要写一次手和头的动作也能说明他很小气,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写他的手和头呢?生:这样写,才能写出严监生着急、生气、愤怒、失望的心理过程。

生:为了两根不值钱的灯草,严监生竟然三举手,三摇头,这样写就更能看出这个人吝啬到什么程度。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对,严监生的吝啬作者就通过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生:细节描写。

三、创实践情境,迁移写法,学以致用师:多么神奇的典型动作描写,多么美妙的细节描写。

大家想学学这一招吗?生:想。

师:好,看老师表演吃芝麻光饼,你能也根据老师的表演,用动作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吗?(老师表演一活动片断,生观察,写后交流)生:老师右手把一块芝麻光饼送进嘴巴,左手摊开,放在嘴巴下接着。

一会儿功夫,光饼吃完了,左手掌上也落了些芝麻。

老师将手掌上的芝麻拢在一起,用力往嘴里一送,便有滋有味地嚼起来,似乎吃到了美味佳肴,边吃还边瞧瞧左手掌,生怕落下一粒。

生:老师右手捏起一块芝麻光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用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

一个烧饼吃完,左巴掌也落了零零星星的几粒芝麻。

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

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拿着书本走了。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通过一个典型动作把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

其实,这只是人物描写的好几个方法中的一个。

同样是写吝啬鬼,不同的作家就有不同的写法。

另外三个世界闻名的吝啬鬼(出示课件),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作家是如何写出他们的特点来的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

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