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音韵篇)说课讲解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之音韵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之音韵第十六章汉语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第一节根据韵书和反切分析音类1.0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音韵学著作,记载了若干种语音系统。
韵书是古代音韵学著作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依据,东汉末年,人们的语音分析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叫做“反切”的注音方法,随后就有人编写了韵书,以后历代都有韵书出现。
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
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
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字是同音字。
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中古和近代两种有代表性的韵书体例。
1.1韵书的分析1. 1.1中古时代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
第一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分出的单位是“卷”。
它的声调系统是平、上、去、入四声,按道理应该分四卷,但实际上分了五卷,原因是平声字多,因而分了上平、下平两卷,共有五卷。
从声调类别而言,还是四类。
第二层分类以韵腹和韵尾为标准。
一卷之内,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就是“韵”,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就是韵目。
如平声东韵、冬韵、锺韵、江韵等。
《广韵》全书有平声57韵,_上声54韵,去声60韵,人声34韵,共计206韵。
把“韵腹+韵尾”看作一个单位,是传统音韵学一直沿用的分析方法,这个单位可以叫做“韵基”。
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组通称“小韵”。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每一小韵的第一个字后边有一个反切,是本小韵所有字的注音。
每个字的下边都有字义的解释,因此韵书还可以起到字典的作用。
这样的韵书直接提供的语音信息有三层:声调、韵、小韵。
它的欠缺是没有明确显示出介音和声母的类别。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③古无轻唇音;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滩:他干切徒:同都切皂:昨早切坦:他但切族:昨木切乐:庐则切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斌:府中切忿:匹问切罩:都教切肘:陟柳切面:弥战切爻:胡茅切沙:所加切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2、三十六字母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五音:唇舌齿牙喉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古代汉语》课程“音韵”部分教学方案探索
第2 卷( 1 4 8 坦)
重庆 三峡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N o . 6 . 2 0 1 3
三 、“ 音韵 ”部分 的主要 内容
《 古代汉语》“ 音 韵”主要包括上古语音系统 、 中古语音系统和近现代 语音系 统等部分 ,虽然现代 语音系统不属于音韵学习和研 究的对象 ,但是 ,不 管是学习和研究上古音 、中古音还是近代音都必须 涉及现代语音,需要与现代汉语语音进行 比较 ,需 要现代音标标注 , 特别是古代语音 的特 点 ( 如介音 、 韵腹 、 韵尾 ,声母 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 声调等 ) 需要现代语音术语的描述 。 就当前 《 古代汉语 》的学 习看 ,上古语音系统 往往较多地涉及 韵部,主要通过 《 诗经 》等上古诗 歌 、韵文 的韵脚 进行归纳,还 简单涉及一些声母的
Vb 1 . 2 9 No. 1 4 8
《 古代汉语 》课程 “ 音 韵 "部分教学方案探 索
陈会 兵 胡 龙 秀
4 0 4 1 O 0 ) 中文学科重要 的专业基础课 ,是传承 中国优秀历 史文化传 统的重要工
具,其中 “ 音韵”是教学难点。通过调整教材内容、 增强教学的条理性、降低难度、增强应用性, 可 以全面提高 “ 音韵”部分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 究汉语打下基础。 关键词:( ( 古代汉语 ;音韵;教学 内容;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1 3 5( 2 0 1 3 )0 6 — 0 1 4 8 — 0 2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七、反切
•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
• •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
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 辑》出版。 •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 集、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 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 细考释和校记。
五、韵及相关概念
• 1、韵 •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
•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 存于反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书随后出现。
• 在音韵学史上,反切的出现非常重要,
它促成了韵书的产生。
• 韵书正是总结了前代的反切,每组同
音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而反切则是 韵书的精华,是今天考察韵书反映的 语音系统的珍贵资料。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汉语音韵 (1)106页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汉语》(音韵
篇)
1、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
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
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
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
③古无轻唇音;
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
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
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
滩:他干切徒:同都切
皂:昨早切坦:他但切
族:昨木切乐:庐则切
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
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
斌:府中切忿:匹问切
罩:都教切
肘:陟柳切面:弥战切
爻:胡茅切沙:所加切
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
2、三十六字母
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
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
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
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在《诗集传》中大量运用叶音。
叶音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知道明末陈第才第一次明确指出叶韵说的错误。
后来经过学者的不断努力,上古音韵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6、破读
也叫读破,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改变字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非去声字读为去声。
如,沛公欲王关中。
一般说来传统上把一般的读音叫做本字或如字,把演变之后的音叫读破或者破读。
其产生的原因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
7、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他们是由钱大昕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关于上古音的著名论断。
前者是指上古时期只有一组重纯音帮组声母,轻唇音非敷奉微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他们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
后者是指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彻澄娘组声母,他们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泥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这两个结论主要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谐声字、声训以及注音材料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