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时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兰克林修身时间表
在文学课上,讲到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到他的成就,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确实,在世界历史上,像本杰明·富兰克林取得如此成就的人非常罕见,上帝似乎对他超乎寻常的慷慨,让他集道德与才能、优雅与力量、思想与艺术于一身。他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既是商人又是政治家;他是外交家,出版家、当过邮政总长、大使等。他是许多杰出人物的生命的总和,凡他涉及的领域,无一不取得成功:他的《穷理查历书》,在当时几乎人手一册,印发持续达25年之久,其中的名言警句到现在还为人们所摘引;他65岁时动笔写的《自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年轻人;他发明的避雷针让世人受益无穷;他出使法国,使法国出兵帮助美国赢得了独立;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签署过四个重要文件的人(《独立宣言》、《联盟条约》、《和平条约》、《美国宪法》)。
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伟人出身于贫穷的蜡烛制造匠之家,只上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12岁时就去给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徒弟,17岁时,只身前往费城谋生,开始了创业历程。他回忆当时的自己“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子,既不认识当地的任何人,也没有一封介绍信,口袋里仅有少量的金钱,到了一个离家几乎三百英里之遥的地方”。这样一个贫穷的孩子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们仰着头,迫切地希望得到答案。这些莘莘学子们正处在意气奋发时期,他们用功,渴望成功。我不急不忙在屏幕上打出了富兰克林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问题:今天我将有何收获?{5}
{6}
{7}
{8}
起床,洗
漱,向万
能的上帝
祈祷,安
排一天事
宜,继续当
前的研究,
早饭. {9}工作
{10} {11}
中午.{12}
{1}
{2}
读书,或
浏览帐单
午饭. {3}
{4}
{5}
工作
晚上.
问题:今天我有何收获?
{6}
{7}
{8}
{9}
{10}
{11}
{12}
把东西归
位.
晚饭.音
乐或娱
乐,或聊
天.
自省.
晚.{1}
{2}
{3}
睡觉.
{4}
学生们多少有些失望,又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用功吗?比起富兰克林他们未必不用功。为了考研,他们常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可是,有谁会在考完之后还坚持这样用功呢?用功一时并不难做到,难的是坚持下来,富兰克林可是坚持了一生啊。养成一个勤奋的好习惯,等于推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除了在工作中勤奋之外,富兰克林为了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趋完美,少犯错误和过失,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要培养的美德:节制、缄默、生活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冷静、节欲、谦虚等。他做了一个小本子,每页上面用红墨水划成7行,每一行为一星期的一天,然后再用红线划成13个横格,每一格标上代表13个美德的字母。每天检查,如有过失就在空格里标个黑点,每周着重于一条,当空格里不再有黑点时,就可以确信已掌握了这个美德。然后再攻下另一个,13个星期内完成循环,每年循环四次,在经过无数次的循环之后,他高兴地看到小本子上的黑点越来越少。他说:“我执行此计划用来自我检查,只是偶尔中断。我吃惊发现我犯的错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我很高兴看到它们逐渐消失。”不管事务多么繁忙,他总是随身携带着这个小本子。回首往事时,他内心满怀喜悦地说:“整个说来,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原先雄心勃勃地想要达到的完善境界,而且差得很远,但我靠着这方面的努力却使我比作这种尝试前要好得多快乐得多了。”这样有意识地下工夫培养美德,最终使富兰克林成为一个行为道德方面的典范。修身为富兰克林赢得了很多朋友,为他人际关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最后同意出兵援助美国,同富兰克林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富兰克林带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中我们想追求的东西太多,但能力、时间有限,因此,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准确定位,通过对自身的深入分析,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弱项,明确什么是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一旦目标确立,就要集中精力,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付诸行动。富兰克林42岁时,在积累起一笔自以为可观的财富之后,便停止聚积财富,认为可以为人类专心造福了。于是他开始随心所欲地读书、做科学实验,帮助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医院、(现在宾州大学的前身)、青年教育学院、北美哲学学会等;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改善了街灯照明,发明
了富兰克林炉、避雷针等。富兰克林事业的转向告诉我们,有时要聆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诱惑所误导。如果心中有远大的目标,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是必须的。现在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类证书的考试,很少静下心来读一本名著,这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很可怕。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会应付考试,而对于传承下来的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无所知,那将不只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对于个人来说,当一切都向急功近利靠拢,在浮躁的社会随波逐流,终将也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