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梳理:必修一文言文ppt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两章》)
• 形容词词尾,同“然”。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 二、代词 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
•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 三、兼词 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 里”“到这里”。
• 微波入焉。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敢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 壮士一去兮不复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 还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身
室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 动词,告诫,教诲
诏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动词,遭受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国别体史 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 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 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 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 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 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校编订了《战国策》。因 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 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 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 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 词或介词之间,“之”可不译出。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解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文挚至,不解履登床 动词,脱下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太后之色少解 动词,消解、消释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教
2.字音识记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共gōng 阙quē 杞qǐ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荆轲刺秦王》 樊於wū 揕zhèn 拊fǔ心 盛chéng 淬cuì之 濡rú缕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chēn目 遗wèi 创chuāng 卒cù起 陛bì下
《鸿门宴》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当dāng 要yāo 卮zhī酒 戮lù力 郤xì樊哙kuaì玉玦jué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古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今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异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义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词
④《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 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词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类Leabharlann Baidu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活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用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三国时期开始,“史 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飨xiǎng 飨客 飧sūn 食飧 玦jué玉玦 袂mèi 联袂 抉jué抉择 卮zhī 漏卮 厄è厄运 瞋chēn 瞋视 嗔chēn 嗔怪 滇diān 滇池
4.词语成语积累
东道主:只招待客人的主人。
图穷匕见: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才完全显 露出来。
劳苦功高:付出了很多辛苦,建立了大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 意图别有所指。
教材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
1.文学常识
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 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 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 《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 《左传》。
被动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 量词作定语后置 )
倒装句
知识巩固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
知;
,不武。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3)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
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
(4)杀人如不能举,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古 今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异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义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 即,读 xuán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资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贾人夏则资皮,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 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 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5.重点虚词 之
• 一、代词
•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 为“他(他们)”“它(它们)”。也可作第一人称,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 传”。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 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 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 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 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词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 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省略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或用在三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 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焉
• 一、助词
•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 ……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深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可以解燕国之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解除,解救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动词,解释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 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 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 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 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 容极度愤怒。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振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划
图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唯君图之
动词,想,反复考虑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鞘
(《石钟山记》
• 有青麻头伏焉……
(《促织》)
结合教材《名师领航》P5-6
• 1.通假字 • 2.古今异义 • 3.一词多义 • 4.词类活用 • 5.文言句式 • 6.名句默写
重点突破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通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假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字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cù,仓促,突 秦王还柱而走 还然,通“环”,绕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亲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
(5)臣死且不避,
。
(6)
,
,何辞为?
(7)
,大礼不辞小让。
(8)防民之口,
。
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它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
包括本纪 篇,世家 篇,列传 篇,书8篇,表
3.形近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
敝bì敝帚自珍 蔽bì遮蔽 弊bì弊端 瑕xiá 瑕瑜互见 暇xiá自顾不暇 遐xiá遐思 《荆轲刺秦王》
戮lù 屠戮 戳chuō 戳穿 袒tǎn 袒护 坦tǎn 坦诚 忤wǔ 忤逆 怃wǔ 怃然 仵wǔ 仵作 偈jì偈子 揭jiē 揭开 拜yè拜谒 淬cuì淬火 猝cù 仓猝 粹cuì纯粹 《鸿门宴》
译为“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而公子亲数存之。(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之
• 二、助词
•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 宋何罪之有?(《公输》)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之
•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 个分句时,“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