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分离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中药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下面是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1. 准备样品:将中药研磨成细粉,取适量样品称重。

2. 准备薄层板:将薄层板切成适当的大小,并在一侧标记样品的名称和位置。

3. 准备展开剂:将适量的展开剂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制备展开液。

4. 展开薄层板:将薄层板的标记面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用玻璃棒均匀涂抹展开液,形成均匀的展开层。

5. 样品施加:将准备好的样品溶液或浸膏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均匀滴在展开层上。

6. 开始层析:将薄层板放入层析槽中,加入适量的层析剂,使液面高度超过薄层板的高度。

7. 进行层析:待溶剂渗透至展开层顶部后,取出薄层板,迅速晾干。

8. 显色:将晾干的薄层板放入显色槽中,使用合适的显色剂进行显色,使样品
斑点显现。

9. 分析结果: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记录样品斑点的颜色、形状和相对迁移距离等信息。

10. 鉴定成分:通过比对样品斑点与已知标准品斑点的色谱行为和颜色等特征,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薄层层析的操作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药液浓度等因素,以保证分离和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有毒溶剂的接触和吸入。

薄层层析法分离色素

薄层层析法分离色素

实验八色素的分离(层析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薄层板的制备及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2.掌握吸附剂活度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3. 掌握偶氮苯和苏丹红(III)的分离方法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点样端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薄层层析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硅胶、硅藻土)、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薄层层析中以吸附薄层为多用,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氧化铝的活化温度为150℃-160℃,硅胶的活化温度为105℃-110℃)。

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分配薄层层析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选择展开剂视被分离物的极性及支持剂的性质而定。

如果薄层层析所用的支持剂是吸附剂,在同一吸附剂上,不同化合物的吸附性质有如下规律:1.饱和碳氢化合物不易被吸附;2.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易被吸附,分子中双键愈多,则吸附得愈紧密;3.当碳氢化合物被一个功能基取代后,吸附性增大。

吸附性较大的化合物,一般需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才能推动它。

选择展开剂的另一个依据是溶剂的极性大小。

极性大的化合物需用极性大的展开剂,极性小的化合物需用极性小的展开剂。

一般情况下,先选用单一展开剂如苯、氯仿、乙醇等,如发现样品个组分的R f值较大,可改用或加入适量极性小的展开剂如石油醚等。

实验柱层析和薄层层析

实验柱层析和薄层层析

实验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层析法是通过分离混合物组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柱层析和薄层层析两种。

本文将介绍它们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实验柱层析原理实验柱层析是一种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基于混合物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相互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

实验柱层析一般采用正交试验法,即通过改变柱填料、流动相、流速和溶质质量浓度等参数,以缩小响应面,得到最佳分离条件。

步骤1.选择合适的柱径和柱高,并选用合适的柱填料。

2.准备流动相,并过滤除杂质。

将柱填料与流动相充分浸泡,使柱填料达到平衡状态。

3.将混合物加到柱顶,并开始淋洗。

此时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交替分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同时前进,终于分离。

4.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样品组分并计算出分离效果和纯度。

应用实验柱层析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常见的应用包括:1.分离蛋白质、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

2.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定量分析。

3.分离和提取天然产物和药物。

薄层层析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比较简单、快速的分离方法,其原理与柱层析类似,只是采用了薄层硅胶或氧化铝等作为固定相,可直接对液态和固态样品进行分离。

步骤1.准备薄层柱。

2.准备固定相毛细管与混合样品。

3.在薄层柱上涂上一层液态固定相,然后将其晾干。

4.将样品分别点于薄层柱的一端,放入发展槽中,加入足量发展剂。

5.等到液面距离薄层柱顶端约0.5cm时取出,划线,停发展,晾干。

6.在笼罩于发展剂蒸汽中的小钵中烘干至静止。

应用薄层层析作为快速分离、纯化和检测生物和化学样品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应用包括:1.对合成的物质进行纯化和分离。

2.植物药的含量测定。

3.对复杂化学物质进行溶剂系统选择和定性分析。

实验柱层析和薄层层析都是常见的层析法,虽然原理类似但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分离任务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及原理

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及原理

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及原理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及原理中药是指源自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制备而成的药物。

由于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化合物,如何从中药中分离出目标化合物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一环。

为了实现中药中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多种中药化学分离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中药化学分离方法及其原理。

1.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薄层层析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药质控中的一种有效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相上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的差异实现分离。

首先将待测物溶液点于薄层层析板上的起点位置,然后将层析板放入含有合适溶剂的封闭槽中,溶剂沿着层析板上升,使物质在固相上分离。

待移液行程到一定距离后,取出层析板,晾干后进行检测。

2.离子交换层析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EC)离子交换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样品中离子与交换相中离子的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样品通过带电荷的固定相,利用样品中离子与交换相中离子的交换反应,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分离。

该方法适用于分离具有不同电荷的化合物。

3.凝胶层析法(Gel Chromatography, GC)凝胶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样品中化合物分子大小、形状等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多孔凝胶固体填料,将待测物通过填充柱,随着样品在凝胶中的迁移,分离出不同大小、形状的化合物。

较大分子将在凝胶孔隙内扩散较快,迁移速度较快,而较小分子则相反。

4.对流层析法(Column Chromatography, CC)对流层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大量样品处理的常用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物样品通过填充在玻璃柱中的吸附剂,利用吸附剂对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通过在柱上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样品在柱中进行逐渐分离,进而获得目标化合物。

5.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气相流动状态下化合物在固相或液相填充柱上的分配和迁移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

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

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五种层析方法和原理1. 列点 1•新华字典定义:层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物质内部不同成分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方法。

•原理:层析方法基于物质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固定相通常是固体或涂覆在固体上的物质,而流动相则是向上或向下流动的溶剂。

2. 列点 2•薄层层析法:–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将样品溶解在溶剂中后涂覆在薄层板的表面上,然后通过毛细作用将溶剂上升至薄层表面,样品成分分离的方法。

根据样品成分的亲疏水性质和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不同成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薄层层析法常用于化学品分析、食品检测和药物分析等领域。

3. 列点 3•气相层析法:–原理:气相层析法是利用气体(流动相)和涂覆在固体或涂覆在固体上的涂层(固定相)之间的分配作用,使样品成分在涂层上分离的方法。

样品经过蒸发后进入气化室,在高温和惰性气体的作用下,样品成分分解为气体状态,然后进入色谱柱,通过不同成分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实现分离。

–应用:气相层析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医药领域。

4. 列点 4•液相层析法:–原理:液相层析法是通过溶液中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样品分离的方法。

当溶液通过柱子时,样品成分会根据其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和性质不同,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液相层析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5. 列点 5•离子交换层析法:–原理: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带电粒子(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使样品中的离子与固定相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不同离子会在不同条件下被吸附或释放,从而实现分离。

–应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常用于水质分析、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通过以上列点方式,我们对五种层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些层析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分析和检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我们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

制备与使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指南

制备与使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指南

制备与使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指南混合物的分离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任务之一。

在分离混合物时,薄层层析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薄层层析法的制备和使用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薄层层析法的制备步骤1. 准备薄层层析板:选择合适的薄层层析板,常见的有硅胶薄层板和铝箔支持的硅胶薄层板。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尺寸和厚度。

2. 准备层析溶剂系统: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层析溶剂系统。

常用的有无水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正己烷等。

确保溶剂的纯度和质量。

3. 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样品溶液。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进行预处理,如过滤、稀释等。

4. 准备层析槽:将层析槽清洗干净,并用层析纸或滤纸铺底,以防止溶剂渗漏。

将薄层层析板放入层析槽中,确保其与槽壁紧密贴合。

5. 样品施加:用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施加在薄层层析板的起点处。

注意施加的量要适中,避免溶液溢出。

二、薄层层析法的使用步骤1. 开展层析:将层析槽密封,将其放置在适当的温度下。

待溶剂前端移动到薄层层析板的顶端时,取出层析槽,视觉观察或使用紫外灯照射,标记出前端的位置。

2. 固定层析板:将薄层层析板固定在层析槽中,可使用夹子或胶带固定。

确保薄层层析板不会移动或滑动。

3. 开发层析:将层析槽中的溶剂加入到层析槽中,使其液面浸没薄层层析板的底部。

注意不要让溶剂液面超过薄层层析板的顶部。

4. 可视化分离:待溶剂前端移动到薄层层析板的顶端时,取出层析槽,视觉观察或使用紫外灯照射,标记出前端的位置。

将薄层层析板放置在适当的条件下,等待斑点的形成。

5. 斑点收集: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刮刀或玻璃棒将斑点刮下,收集到试管或烧杯中。

注意收集时的卫生和安全。

三、薄层层析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1. 溶剂选择:根据待分离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确保其溶解度和分离效果。

2. 层析板处理:在使用前,可以将薄层层析板在烘箱中加热一段时间,以去除潮湿和杂质。

薄层层析操作步骤

薄层层析操作步骤

TLC操作步骤
1、配制展开剂
氯仿:甲醇:水=75: 35: 10
倒入层析缸≤1 cm,盖上盖子让层析缸饱和
2、准备薄层板
距离底边2 cm处用铅笔画线,间距1 cm标点,放烘箱30 min烘干
3、点样
拿出薄层板放到层析缸里没有展开剂的一侧,30 min,让板充分饱和;
用毛细管在铅笔标点处点一次样,用洗耳球迅速吹干,多次重复,样品直径不要超过3 mm 4、进行分离
放层析缸,盖盖子,分离约10 min,至顶端约4 cm处,拿出,用铅笔画出前沿线,吹干溶剂
5、显色
荧光板在试样展开后,在紫外灯下观察,背底发荧光,而试样组分点由于吸收了紫外光,就不发荧光或荧光较弱
6、计算Rf值
原点至斑点中心距离
原点至展开剂前沿距离。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基于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酸碱性和极性的差异。

以下是常用的氨基酸分离方法:
1. 薄层层析法:将氨基酸溶液均匀涂布在薄层层析板上,通过上机进行高效层析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氨基酸在薄层上的迁移距离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带电的树脂固定相对氨基酸进行分离。

树脂可以选择正离子交换树脂或阴离子交换树脂,根据氨基酸的酸碱性质进行选择。

溶液中的氨基酸通过与固定相发生离子交换,从而实现分离。

3. 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将氨基酸蒸发后送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载气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氨基酸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将氨基酸在流动相中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通过调节流动相组成及流速,实现氨基酸的分离。

综上所述,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实现分离。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

薄层层析方法与注意问题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是将作为固定相地支持剂均匀地铺在支持板(一般是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到薄层上,用适宜地溶剂展开,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地层析技术.如果支持剂是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则称之为薄层吸附层析;如果支持剂是纤维素、硅藻土等,层析时地主要依据是分配系数地不同,则称之为薄层分配层析;同理,如果支持剂是离子交换剂,则称为薄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若由凝胶过滤剂制成,则称为薄层凝胶层析. 薄层层析地操作与纸层析相似,但比纸层析速度快,一般仅需,分辨力比纸层析高倍,它既能分离μ地微量样品,又能分离基至更多地样品作制备用.薄层地制备可规格化,样品滴加后可立即展开,不受温度影响.其缺点是值地重现性比纸层析差,对生物大分子物质地分离效果不大理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支持剂地选择与处理薄层层析地支持剂种类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欲分离物质地种类进行选择.支持剂颗粒大小要适当.颗粒大,展开速度快.但颗粒过大时,分离效果不好;而颗粒过小,则展开速度太慢,容易出现拖尾现象.一般有机类支持剂如纤维素粉地颗料为目(直径-0.2mm),薄层厚度为-2mm;无机类支持剂如氧化铝、硅胶等地颗粒一般为目,薄层厚度为-1mm.在薄层层析中,使用较多地是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其处理方法同吸附柱层析.同样,用离子交换剂,凝胶过滤剂等为支持剂时,支持剂均要按柱层析处理填料地相应方法处理.二、薄层板地制作支持板要表面平整、光滑,用前应洗净、干燥.常用地薄层板有硬板(湿板)与软板(干板)之分.在支持剂中加入粘合剂(锻石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等),调成糊状物所制成地薄层板为硬板,用粉状支持剂直接制成地薄层板为软板.硬板粘牢在支持板上,调成糊状物喷显色剂时不会冲散,可以直立展开,而软板只能接近水平展开.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薄层板常用地制作方法有:.浸涂法:将玻璃板在调好地支持剂浆液中浸一下,使浆液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喷涂法:用喷雾器将调好地浆液喷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倾斜涂布法:将调好地支持剂浆液倒在玻璃板上,然后将玻璃板前后左右倾斜,使支持剂漫布于整块玻璃板上而形成薄层..推铺法:在一根玻璃棒地两端适当距离处分别绕几圈胶布条,胶布条地圈数视所需薄层厚度而定,然后把准备好地支持剂倒在玻璃板上,用玻璃棒压在玻璃板上,将支持剂均衡地向一个方面推动,而制成薄层.推铺法既适用于干板地涂布和湿板制作.其他方法只能用于湿板制作. 湿板制作中地一个重要环节是调浆,一般支持剂与蒸馏水或缓冲液之比一般为∶至∶ .调浆时要调和均匀,但不宜用力过猛,以免产生气泡而影响分离效果.薄层板涂好后,让其自然干燥后方能使用.若为吸附薄层层析,制好板后还需加热活化,目地是使其减少水分而具有一定有吸附能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层析方法.点样点样操作与纸上层析相似.点样前,先将制好地薄层修整一下,然后在距一端2cm左右处划一原线,并每隔2cm左右划一原点.样品用合适地溶剂溶解,吸附薄层层析一般用氯仿、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不宜用水溶解.点样可用微量注射器,或微量吸管、毛细管.点样量一般在μ 之内,点样体积不宜超过μ.样品液可直接点在薄层板地原点上.也可点在圆形滤纸片上(直径-3mm),再把滤纸片小心地放在薄层板原点上,并加少许可溶性淀粉糊,使滤纸片粘牢在薄层板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展开展式方式与纸层析一样,有上行法、下行法等,但软板薄层只能近水平展开(与水平成). 吸附薄层层析所用展开剂主要是低沸点地有机溶剂,一般采用种组分地多元溶剂系统. 展开剂地选择是根据被分离物极性、溶剂地极性以及支持剂地特性三方面来考虑.分配薄层层析展开剂地选择与纸上层析相似.离子交换薄层层析、凝胶过滤薄层层析展开剂地选择则与相应柱层析地洗脱剂地选择相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显色薄层层析展开后,如果样品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看到斑点所在位置.若是无色物质,则需加以显色.显色方法与纸层析一样,可用显色剂显色,也可用紫外光显色.此外,如果薄层板是由无机物质制成地,还可以用强腐蚀性地显色剂,如硫酸、硝酸、铬酸或它们地混合物,这些强酸几乎可以使所有有机化合物变为碳,而成黑色斑点,但不能用于定量分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定性与定量分析薄层层析法与纸层析一样,用值来表示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地位置,与已知标准物质地对照,可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时,可把斑点所在位置地支持剂连同物质一起刮下,然后用适当溶液将其从支持剂上溶解下来,再测定其含量.用目测法比较样品斑点和对照品斑点地颜色深度和面积大小,或测量斑点地面积,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和限度检查,有条件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定量分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化学分离技术实验纸层析薄层层析等分离方法的应用

化学分离技术实验纸层析薄层层析等分离方法的应用

化学分离技术实验纸层析薄层层析等分离方法的应用化学分离技术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从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是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它们在实验中的应用。

纸层析是一种简单、经济且有效的化学分离技术。

它利用了物质在纸上的吸附性质,通过溶液在纸上的分离来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个纸层析板和合适的溶剂。

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滴于纸层析板上某一条直线上,然后将纸层析板浸泡在溶剂中,待溶剂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在纸上移动的距离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成分在纸上的吸附性能不同,吸附性能较强的成分在纸上移动较短的距离,吸附性能较弱的成分则移动较长的距离。

通过观察混合物在纸上的移动距离,我们可以判断出不同成分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纸层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食品工业中,它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某些有害物质。

例如,我们可以用纸层析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抗生素、农药或添加剂等成分。

在医药领域,纸层析也可以应用于药物分析,用于确定某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在环境科学中,纸层析可以用来检测水中的污染物,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类似于纸层析,薄层层析也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技术。

它相比于纸层析更加精确和灵敏,能够更好地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纸层析相似,只不过将纸替换为了具有吸附性能的薄层层析板。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个薄层层析板和合适的溶剂。

将待分离的混合物点于薄层层析板的起点处,然后将薄层层析板浸入溶剂中。

随着溶剂的上升,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将在薄层层析板上分离出来。

与纸层析不同的是,薄层层析板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不同成分的含量,因为薄层层析板具有更高的分离效能和更好的可视性。

薄层层析还可以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例如紫外可见光谱或荧光分析技术,从而更好地确定混合物中的成分。

薄层层析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薄层层析分离技术(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中的一种经典的方法,它在各种科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对薄层层析分离技术进行介绍。

一、原理1.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薄层层析分离技术是基于化学物质在固定相(薄层硅胶等)和流动相(含有溶剂的液相)中运动时的协同作用来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化学物质在固定相中会因为与涂层材料之间的极性和吸附性差异而发生分离,因此这种分离技术常常被用来对复杂混合物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2.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过程薄层层析分离技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样品的制备、薄层涂层材料的选取和设备的制备。

(1)制备样品:将待分离物质用适当的溶剂溶解或提取,制成样品溶液。

(2)选取涂层材料:涂层材料要选用与待分离物质有足够的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如硅胶、氧化铝等。

然后将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涂在无水薄层板上,使涂层厚度相同。

(3)设备制备:设备一般由薄层板、涂层材料和流动相组成。

待分离物质通过样品施加在薄层层析板的一边,此时,待分离物质会根据其在涂层材料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和分配状态沿着板子逐渐移动。

二、应用1. 定性分析薄层层析分离技术在化学分离分析领域的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对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如有机分析中对结构相似的物质进行鉴定。

2. 定量分析薄层层析分离技术还可以用来进行化学物质的定量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定量方法是比定性方法更复杂的,因为有必要确定待分离物和标准物在吸附场中的吸附和分配行为,并且必须保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3. 活性物质检测薄层层析分离技术除了可以用来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还可以用来检测活性物质,如抗菌物质、抑制物和酶。

4. 生物分离薄层层析技术在生物分离领域中也有应用。

如用于蛋白质的纯化,薄膜层析也可以作为分离生物样品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的一种方法,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技术提取和分离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分析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分析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体内非必需的物质,它们并不参与到植物的基本代谢过程中,但是往往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抗氧化性以及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由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复杂,数量有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离提取。

本文将着重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一、分离方法1. 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分离效果好的方法。

它基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相对亲水性条件下迁移速度不同的原理,将植物提取物加入一定含量的溶剂,放置在薄层硅胶板上,利用色谱色带的分离效果,即可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2. 液相层析法液相层析法(HPLC)是一种以高压泵为驱动、固定相为加载剂、利用物质在固定相与溶液相间的相互分配关系,使化合物在固定相上分离的高效分离技术。

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但是成本较高。

3.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是一种以固定相为填充剂、利用气相流动相传质,将化合物分离出来的分离分析技术。

该方法适用于半挥发性化合物和易揮发性有机物的分离,并可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分离技术,它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分离。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解析快速、易回收等优点,在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时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分析方法1.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IR)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的分析技术,它根据样品中化学键的振动模式和振动频率,对样品进行分析。

该方法适用于化学键含量占优势的样品,用于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结构。

2. 质谱法质谱法(MS)是一种以样品中离子的质量-电荷比为基础,对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精度等优势,适用于分析和鉴定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3.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NMR)是一种对分子磁场和电子结构进行分析的非破坏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分子结构进行鉴定,适用于分析和鉴定复杂有机物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层析技术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

层析技术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

层析技术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层析技术是一种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它是基于物质在不同相中的分布系数不同而实现的。

层析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薄层层析、柱层析和气相色谱。

一、薄层层析1.1 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分离方法,它利用了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待测样品涂在硅胶或氧化铝等吸附剂上,然后将其放置在一个玻璃板上,形成一个薄而均匀的涂层。

接着,我们将这个玻璃板放入一个密闭的槽中,在槽底部加入适量移动相。

当移动相向上升时,它会与样品发生反应并带走它们。

由于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会以不同速度被带走,并最终被分离出来。

1.2 分类根据吸附剂的不同,薄层层析可以进一步分为硅胶层析、氧化铝层析和纸层析等。

1.3 应用薄层层析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行业中,用于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成分。

二、柱层析2.1 基本原理柱层析是一种利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互作用进行分离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待测样品注入到一个装有固定相的柱子中,然后通过加入适量移动相来进行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化合物会以不同速度被带走,并最终被分离出来。

2.2 分类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柱层析可以进一步分为凝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

2.3 应用柱层析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制药工业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常用于纯化和提取目标物质。

三、气相色谱3.1 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是一种利用气体载流体将混合物分离成单独组分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待测样品注入到一个装有固定相的柱子中,然后通过加热来蒸发样品中的化合物,并将它们带入气相。

接着,我们将气相送入到一台质谱仪中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化合物会以不同速度被带走,并最终被分离出来。

3.2 分类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气相色谱可以进一步分为毛细管气相色谱、开放管气相色谱和微柱气相色谱等。

3.3 应用气相色谱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制药等领域中,常用于分析和鉴定其中的成分。

试验一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

试验一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

试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注:每组带一个小格尺,一支铅笔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2、学习氨基酸薄板层析的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又称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上,形成薄层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

例如:以纤维素作为支持物,将其均匀的涂布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然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即纤维素薄层层析。

纤维素是一种惰性支持物,它与水有较强的亲和力而与有机溶剂亲和力较弱。

层析时吸着在纤维素上的水是固定相,有机溶剂是流动相,当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即可被分开。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实验材料:绿豆芽、黄豆芽或萌发小麦种子2、主要仪器:玻璃板5cm×15cm;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器;研钵;吸管5mL;洗耳球;量筒10mL(或25 mL);10mL塑料离心管;电吹风或烘干箱;电子天平;离心机四、实验试剂1、硅胶板2、层析溶剂系统:正丁醇(分析纯):冰醋酸(分析纯):水=4:1:1(V/V)。

上述溶剂需在临用时配制。

每组配25~30mL。

层析缸内平衡几分钟。

3、显色剂: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若干种氨基酸混合标准液:天冬、亮、苯丙、脯氨酸等各取5mg,溶于1mL 0.01mol/L 盐酸溶液中,每种氨基酸浓度为5mg/mL。

五、实验步骤1、氨基酸的提取:取已萌发好的小麦种子2g左右(或绿豆芽下胚轴2g),放入研钵中,加入95%乙醇4mL及少量的石英砂,研成匀浆后,倒入离心管中3000r.min-1离心15min,上清液为氨基酸提取液,用滴管小心吸入点样瓶备用。

2、点样:用刀片将薄层板上薄层的左右两边各让出0.5cm,防止边缘效应。

在纤维素薄板上距一端1.5cm处,用铅笔轻轻划出点样记号。

点样间距合适(1.3cm左右)。

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记号处点样,即分次滴加在薄板原点处,样品斑点直径控制在2mm左右。

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引言: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该技术基于化合物在薄层吸附剂上的分配和分离特性,通过比较不同化合物在薄层上的迁移速度,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定性。

一、薄层层析法的原理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基于分配和吸附现象。

当样品溶液在薄层吸附剂上通过时,各成分的分子将在稀释的样品溶液与吸附剂固相之间分配,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不同成分在吸附剂上的分发度不同,导致它们在薄层上具有不同的迁移速度。

迁移速度快的化合物相对迁移到了更高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则停留在了较低位置。

除了分配,薄层层析法还利用了吸附现象。

吸附剂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不同的化合物。

化合物在薄层上的停留时间取决于其与吸附剂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

这使得薄层层析法能够对不同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二、薄层层析法的实验操作薄层层析法的实验操作分为样品制备、试剂准备、薄层制备、迁移和检测等几个步骤。

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薄层层析法的前提。

通常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待测化合物溶解,以便在薄层上均匀涂覆。

样品的浓度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在保证可见性的前提下,尽量使成分区分度明显。

2. 试剂准备试剂的选择应根据需求确定。

常用的试剂有色谱级纯溶剂、染色剂和显色剂。

例如,可以选择甲醇和醋酸乙酯作为溶剂来实现对待测化合物的有效分离。

3. 薄层制备薄层通常是由无水硅胶、氧化铝或薄层硅胶片构成的。

首先,用丝网和吸水纸擦拭玻璃板,确保表面干净无尘。

然后,在玻璃板上均匀涂覆一层薄层吸附剂。

平整度和均匀厚度对薄层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4. 迁移在样品制备和薄层制备过程完成后,将薄层放置在预先准备的密闭容器中,以确保迁移过程的均一性。

待样品迁移结束后,取出薄层并进行干燥。

5. 检测检测是薄层层析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显色剂法和荧光法等。

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

(2)展开操作 展开操作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的,根据薄层板的 大小,选择不同的层析缸。配好展开剂,将展开剂 (一般2-10mL)倒入层析缸,密闭放置一定时间, 待层析缸被展开剂饱和后(目的是防止边缘效应的 产生),再迅速将薄层板放入(注意:切勿使溶剂 浸没样品点,展开剂浸入薄层高度约0.5mm即 可),密闭,展开即开始。当溶剂移动到接近薄板 上端边缘时,取出薄板,画出溶剂前沿。 展开方式可以分为: A、上行展开法和下行展开法 B、单次展开法和多次展开法 C、单向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
3、薄层层析操作
①点样:将样品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尽量避免用水, 因斑点容易扩散,而且影响吸附剂的活性)。一 般多用氯仿、丙酮、乙醇。最好采用与展开剂 极性相近的溶剂或低沸点溶剂,以免影响分离 效果;溶液浓度不宜过浓或过稀。然后用内径 约为1毫米、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吸取样品液,轻 轻点在距薄板下端2.5厘米处,每次加样后,原 点扩散直径不超过2—3毫米,如果一次加样品 量不够时,可使溶剂挥发以后重复点样。
吸附力强弱与吸附剂本身的性质和被吸附的 化合物的性质有关。
吸附剂:吸附剂的选择常是分离工作成败 的关键。对吸附剂的选择与要求和吸附柱层 析相同。要求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 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予制薄层一般活度 不宜过高,以Ⅰ-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 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 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cm。否则可 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②展开:点样完毕后,接着就是展开操作。 (1)展开剂的选择:展开剂的选择原则同柱层析和纸 层析一样。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及样品溶解度,以 及样品在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来选择。也可以参考前 人的经验。 常用的溶剂极性顺序是: 石油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 酸乙酯<乙酸甲酯<正丁醇<丙酮<丙醇<乙醇<甲醇< 水。 在一般情况,先选用单一的溶剂如乙酸乙酯进行展 开,如发现此成分Rf 值很大时,可考虑换用一种极 性较小的溶剂,或者在原来的展开剂中加入适量的 极性较小的溶剂去展开,反之亦然。

四种层析方法

四种层析方法

四种层析方法层析方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过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同亲和性来实现分离。

层析方法因其简单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成为化学、生物化学和制药学中最基本的分离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层析方法,包括薄层层析法、气相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和凝胶层析法。

这些方法将被讨论其原理、应用、实施步骤和优缺点。

一、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LC)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液相分离技术。

该技术将被分析物和固定相通过一个毛细管作为裂隙分裂(slit split),使用一层非极性或极性的固定相作为分离基质,包括硅胶、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被分离的化合物随着移动液相在固定相上移动,不同化合物基于其不同亲和性分配到不同位置上。

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样品的准备、涂抹和显色步骤。

样品通常被溶解在一个合适的溶剂中,并用玻璃毛细管将其施加到固定相上。

一旦样品施加到固定相上,被分离的化合物将随着移动液相在固定相上移动。

显色可以通过利用化学试剂或紫外线进行检测。

TLC 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和制药学中,用于分析中等大小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天然产物和药物。

优点:TLC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分离技术,对于中等大小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TLC可以用于大规模样品纯化,并且可以被用于对化合物混合物进行初步分析的快速筛选。

缺点:TLC存在分离效率低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并且与其他层析技术相比,其分辨率相对较低。

TLC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可重复性差的问题。

二、气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GC)是一种对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的技术。

此方法使用长列的液体或固定相,将待分离的化合物从液态或气态的样品中吸附并分离出来。

通过加热样品,在固定相中获得了一个气态分离的组分,可以将化合物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该方法通常使用非极性液态或固态固定相,如聚硅氧烷或聚乙二醇。

GC也可以选择更具有极性的固定相,从而实现对更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一、引言薄层层析(TLC)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它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通过比较不同化合物在薄层上上升的速度,实现其分离和检测。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种未知的混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实验,鉴定其组成和性质。

二、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为了进行薄层层析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和试剂:- 薄层层析板- 溶剂:无水乙酸、乙酸乙酯、正己烷等- 常见试剂溶液供参照:苯酚溶液、对甲酚溶液等- 手套、安全眼镜等个人防护设备2. 样品制备将未知混合物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样品溶液。

最好进行预热和过滤处理,以确保样品的纯净度和均匀性。

3. 薄层层析过程将薄层层析板的一端沾湿于合适的溶剂中,然后将样品溶液用毛细管点于板上的基线处。

并尽量避免样品斑点间的干扰。

4. 层析板的运行将薄层层析板放入层析槽中,溶液深度要低于基线处,溶液不要接触层析层。

等溶剂溶液上升到距离层析层1 cm左右,取出层析板,做标记并待其干燥。

5. 显色和结果分析将干燥的层析板放入显色槽中,用适当的显色剂显色,并观察斑点的形成和位置。

根据Rf值计算,鉴定混合物中的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以某种未知混合物样品为对象进行了薄层层析实验,并成功鉴定了其组成和性质。

以下为实验结果和讨论:1. 成功分离和鉴定了样品中的化合物A和化合物B。

通过与常见试剂溶液的对比,我们发现化合物A在薄层层析板上呈现出与苯酚一致的色谱带,而化合物B则呈现出与对甲酚相似的色谱带。

2. 通过计算每个化合物的Rf值,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它们在薄层上的迁移率。

Rf值是每个化合物斑点的移动距离与溶剂前沿移动距离之比。

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Rf值对照,我们可以推断未知化合物的性质。

3. 进一步分析样品中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相对含量。

通过测量它们在层析板上斑点的面积,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相对含量比例,并推断出它们在未知混合物中的含量百分比。

简述薄层层析的操作及组分分离过程

简述薄层层析的操作及组分分离过程

简述薄层层析的操作及组分分离过程
薄层层析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和分析的技术。

其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薄层层析板:选择适当的基质,如硅胶、铝片等,涂覆在玻璃、金属或塑料板上,形成一个均匀的薄层。

2. 准备样品溶液:将混合物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使其能够在薄层层析板上迅速吸附。

3. 准备开发溶剂:选择适当的开发溶剂,该溶剂能够在薄层上上升时与吸附在薄层上的样品分子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并将其分离开来。

4. 上样:将样品溶液以小量的点状方式在薄层层析板的起点处上,通常使用微量移液器或者毛细管进行。

5. 开发:将薄层层析板放入开发槽中,槽底加入足够的开发溶剂,使其浸没薄层层析板的底部。

开发溶剂通过毛细作用迁移向上,将吸附在薄层上的样品分子逐渐分离。

6. 检测:当开发溶剂移行到薄层层析板的顶端时,停止开发,将薄层层析板取出。

通过一定的检测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荧光等,观察样品分子在薄层上的位置并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

7. 组分分离:根据样品分子在薄层上的位置以及检测结果,可
以判断出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薄层层析的组分分离过程是通过样品分子与薄层上的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差异来实现的。

由于样品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不同的样品分子会在薄层上停留的时间和位置不同,从而实现组分分离。

进一步开发溶剂的选择可以改变相互作用的强弱,从而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层析分离方法

薄层层析分离方法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 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 璃板上, 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 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 (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
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 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
布于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 冲液的薄层。
展开系统的饱和 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
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 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 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 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 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难免 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 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 作应该尽量轻、快。
化学显色的方式通常有直接喷雾 法和浸渍法两种。
化学显色常用的显色剂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通用显色剂和专属性显色剂。 通用显色剂:对未知化合物的检测,可以考 虑先用通用显色剂。这种显色剂是利用它与 被测组分的氧化还原反应、脱水反应及酸碱 反应等而显色的,常用的有50%的硫酸溶液、 酸碱指示剂溶液、5%磷钼酸乙醇溶液、荧光 显色剂等。
(3) 涂布器 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 玻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 的均匀薄层。
(4) 点样器 同纸色谱法项下。 (5) 展开室 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 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
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 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2.操作方法 (1) 薄层板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 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 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 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
显色方法
物理显色 化学显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酰胺吸附作用原理
O
HO 流动相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 Two-Component Mixture
solvent front
solvent front
component B
origin mixture
solvent front
component A origin
Increasing Development Time
4.二维展开
在正方形薄层板上,在两个垂直的方向
进行基于相同或不同机理的展开.将样品点 在薄层板的一个角上,第一方向展开适当距 离后,取出薄层板,并使溶剂完全蒸发,再 以与原点成90º方向展开。第二方向展开可采 用不同溶剂,也可将薄层板进行化学反应后, 再行第二方向展开,通称双向展开.
二维展开常用于复杂较多组分样品的展
4 注意事项: 4.1 所用玻璃板应洗净不挂水珠 ,光滑平整。
4.2 铺板要均匀,厚度适宜,并 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活化30 分钟,置于有干燥剂的干燥箱或 干燥器中备用。
4.3 点样点一般为圆点,不能太 大。
铺板
薄层层析分离技术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are different types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 The mobile (moving) phase is a liquid. The stationary phase is usually silica or alumina. This phase is very polar.
others unaffected.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Determination of Rf Values
Rf of component A = dA dS
Rf of component B = dB dS
The Rf value is a decimal fraction, generally only reported to two decimal places
各种特制薄层
混合薄层 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 络合薄层 : 用AgNO3。等无机试剂的水溶液 代替水调硅胶糊来铺制络合薄层
涂布固定液的薄层
高效薄层:它是由粒度十分均匀,直径最小为5µm,—般为
10µm左右的硅胶吸附剂,加上高度惰性的粘合剂,铺成质地十分致 密、平滑的高效高层预制板。这种预制板性能极稳定,层析展开后 所得斑点仍保持圆形不拖尾,分离清晰,分离效果极好。理论塔板 高度最小可达12µm,一般在20~30µm。展开3~7cm,理论塔板数可 达数千,为一般薄层的十倍。
component B Less polar!
component A More polar!
origin
Important hint!
Be sure to remove the TLC plate when it appears that the solvent front isn’t moving!
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 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 (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 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 (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 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展开液或缓冲液的薄
2.3 涂布器: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玻 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 层。 2.4 点样器: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 或定时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 中。 2.5 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 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盖子 ,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 便于观察。
Reason: the solvent is evaporating as it moves up the plate.
Results: If you don’t remove the plate all of the spots will appear near the top of the plate!!!!! This isn’t a pretty sight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get good Rf values!
A l
A l
A l
A l
A l
OOOOOO
Acidic: -Al-OH Neutral: -Al-OH + -Al-OBasic: -Al-O-
H 2C OC
H 2C H 2C H 2C H 2C
CH2
NH
OC
CH2 CH2 CH2
NH H 2C
CH2 H 2C
CH2 H 2C
CO
CO
HN
CH2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Silica (SiO2)
OH
OH
O
OH
OH
OH Si O
Si O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i O O
Si
O
O
Si O O
Si O O
Si O O
Si O O
Si O O
O O
Si O O
O
Si
O O
Si
O O
Stationary Phase: Alumina
O O H O H O H O H
• A visualization method can be:
– Ultraviolet light – Iodine vapors to stain spots – Colored reagents to stain spots – Reagents that selectively stain spots while leaving
3.2 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 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 2.0cm,点样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 为1.5—2.0c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 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 薄层表面。
3.3 展开:展开室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饱和, 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 二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 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 文规定操作。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 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 板底边0.5—1.0cm(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 中),密封室盖,等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 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 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 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 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
2 仪器与材料: 2.1 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 5cm×20cm,10cm×20cm或 20cm×20cm的规格,要求光滑
,平整、洗净后的不附水珠,晾 干。
2.2 固定相或载体: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 GF、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 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F254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 直径为10—40μm。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 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
2.上行展开 流动相沿薄层固定相向上运动
的展开方式。此时薄层板放置的 角度对流动相移动速率和
斑点形状有一定影响。薄层板水 平角度为75º时,对展开最为有利。 这种展开方式适合于含有粘合剂 的硬板展开。
3.下行展开
在展开槽内薄层板上端放置一个盛
展开剂的溶剂槽,用厚滤纸将溶剂引到 薄层板的上端,使展开剂自上而下流动。 下行法中展开剂受重力和毛细管作用双 重影响,因此展开速度较快。由于这种 展开方式采用的装置比较复杂,目前只 有在葡聚糖凝胶板上展开时或纸色谱中 采用.
•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is the sam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he surface of the plate consists of a very thin layer of silica on a plastic or aluminum backing. The silica is very polar. This is the stationary phase. Spot the material at the origin (bottom) of the TLC plate. Place the plate into a glass ja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a solvent in the glass jar. This solvent acts as the moving phase. Remove the plate from the bottle when the solvent is close to the top of the plate. Visualize the spots. Non-polar compounds will be less strongly attracted to the plate and will spend more time in the moving phase. This compound will move faster and will appear closer to the top of the plate. Polar compounds will be more strongly attracted to the plate and will spend less time in the moving phase and appear lower on the plate.
直线式展开
直线式展开技术可以分为 近水平展开、上行展开、下行 展开、双向展开和水平展开五 种形式,薄层色谱分寓一般样 品多采用上行展开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