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05d6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2.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21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8204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7.png)
贰——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任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本意也是为了对战乱中的人才任用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可是随着区位群体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被士族豪强所把持,对官吏的任用实际上变成只看门第,不论才学,九品中正制沦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第1课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前秦)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
北魏
南朝
灭
夏
商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楚汉之争
西汉
魏
蜀
吴
淝水之战
?
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隋文帝功绩:1)建立隋朝:581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2)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3)盛世局面:开皇之治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
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贰——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③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④推动教育发展
隋唐以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bec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d.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隋朝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大兴2.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3.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学习任务二:开通大运河】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605年开始开凿、隋炀帝3.洛阳;涿郡;余杭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学习任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2.(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3)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学习任务四:隋的灭亡】1.隋的暴政2.江都1.【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可知材料体现出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储备的粮食比较充足,因此这一遗址的发现最能佐证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实现国家大一统,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A项;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B项;隋朝人民赋税沉重,与题干信息“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2.【答案】C【详解】“因有科举制度,所以能够逐渐将等级铲平;因有科举制度,所以人民向学的,不带劝勉而增多”说明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C项正确;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并非“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才学的世家子弟可以入仕,排除B项;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并非出身地位高低,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B【详解】据材料“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https://img.taocdn.com/s3/m/419ddd3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c.png)
• 知识梳理
• 一、南北重归统一
•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定都长安。 • 2、南北统一:589年,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 3、繁荣一时: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 二、大运河的开通 • 1、目的: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灭亡:
• 由于隋炀帝的 暴政,公元 618年农民战 争使隋朝灭亡。
本课小结
繁
国家统一 589
盛 繁盛 一 时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的 一时 隋 朝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课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建立于(A ) A.581年 B.582年 C.508年 D.907年 2.隋文帝是( C ) A.杨广 B.杨勇 C.杨坚 D.杨业 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C ) A.统一南北 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三
• 2、开始时间:605年 • 3、情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
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 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 活动与探究
• 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 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 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 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 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 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 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教学课件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fc866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14、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灾荒严重 B、政治腐败导致爆发军事政变 C、外戚宦官与权 D、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D
15、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不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
B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 ) A、隋朝人口增长较快 B、隋朝统一安定 C、隋炀帝时轻徭薄赋 D、隋朝经济繁荣
C
11、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 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一、隋朝的统一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
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等。
三征高丽,帝国崩溃
隋朝士兵俑
• 此士兵俑,头戴盔,身披甲,战马也披重甲。
1、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不辉煌》(史图)第一 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 ) A、王莽B、杨坚 、杨广D、李渊
B
2、结束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标 志是( ) A、秦朝统一全国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隋军南下灭陈 D、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隋文帝像
隋朝疆域图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539f5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5.png)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和影响。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从 三 国 到 隋 的 政 权 更 迭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根据 用官方法
影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上权品贵无垄寒断门官,吏下选品无拔士族”
隋以后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朝扩为大田了舍官郎吏,选暮拔登范天围子堂”
前朝选官看重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 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三、科举取士选人才
3.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游大运河
二、开通运河贯南北
2.概况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 【读图】完善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一条动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米:2700多千米 三个点位: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 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持基本肯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持否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
开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建立
朝代知识小卡片(隋)
·时 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 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https://img.taocdn.com/s3/m/9ba7b644011ca300a6c390c7.png)
D
2、科举制的创立,从本质上反映了统治者( A.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的需要 B.笼络读书人的策略 C.发展教育事业的举措 D.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A)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一件大事。科举制存在时间是( ) A.唐朝一明朝 B.隋朝一清朝 C.隋朝一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清朝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由此参政,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完善于唐朝 19世纪英国 文官制度的产 生受中国科举 制度的启示
他没有灰心丧气,连 唐朝诗人孟郊在科 败连战,终于在年已 举考试中一再受挫, 50 岁时于贞元 12 年 终于憋不住心中的 (公元796年)金榜 郁闷写下了: 题名。然后写下了: 《再下第》 《登科后》 一夕九起嗟, 昔日龌龊不足夸, 梦短不到家。 今朝放荡思无涯。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
C
C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制 度?它确立的标志是 什么?这一制度的开 创有什么意义? 科举制
标志:进士科的创立
意义: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 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由此参政,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
2、修建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起
3、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消极的作用: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cf72a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a.png)
隋中期 结论(表现)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粮仓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耕 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604年七月,隋文 帝病危,杨广派人入 宫将父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 死,缢杀之;遂即位, 为隋炀帝。
3.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一、隋的统一
一、隋朝的统一
1.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北朝
蜀
三
西
魏 国
晋
吴
东魏
北方:
十六国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北齐
581年
北周 隋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陈 589年
南朝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_5_8_1_年——___杨_坚_建立隋朝,定 都__长_安__,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_5_8_9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长_期__分_裂___的 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 展大趋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随堂训练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A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A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朝廷得到了什么?
第1课隋朝的统一--课件
![第1课隋朝的统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295f9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6.png)
隋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影 响呢?
1.结束了西晋末年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 南北统一。
2.为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在政治上改革制度,发展生
产,注重吏治;在经济上,注意减轻 人民负担;在自身行为上提倡节俭, 以身作则,生活简朴。
巩固练习:
1.古代一位商人经常把货物通过大运河从杭州到 北京去。请你仔细想想,这位商人最早应该生
活在下列哪个朝代 C
A.西周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原因是 C
A.清除水患,灌溉田地 B.隋炀帝贪恋江都美景 C.加强南北交通 D.搜刮江南财富
3.下列关于隋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从北至南)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六个省份:(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简略图
涿郡
永济渠
洛阳
沟 通 海 河 黄 河 淮 河 长 江
钱
余杭
塘 江
大运河的开凿
目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 的的统治
时 间
605年~610年
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
海河
涿郡(北京)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长 洛阳 黄河 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 段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淮水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余杭(杭州)
钱塘江
思 考?
大运河最重要的三点? 大运河分为哪四段? 大运河连接哪五河? 三点:(北)涿郡 --洛阳-- (南)余杭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c9a2a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3.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内容主旨】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创举,尤其以开通大运河和创立科举制为代表,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灭亡等相关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隋朝骤亡的原因;通过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初步掌握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识读东汉至隋朝政权更迭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等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认识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比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通过分析典型材料,增强思辨意识,认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
感悟隋朝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王朝兴衰的规律;认识到国家与社会治理必须以民为本,与时俱进,方能长治久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启示【教学过程】环节1:教师出示东汉至隋朝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带领学生回顾从东汉至隋朝之前中国社会政权的变迁。
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环节2:教师出示课文第一目“隋的统一”相关内容节选,讲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历程,提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隋的统一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及意义。
环节3:以设问“隋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为过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对隋朝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形成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提取与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隋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形成基本认识,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环节4:出示《隋朝三省六部制》框架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隋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继续提出设问“当时的官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呢?”,引出“隋朝在人才选拔上创设科举制”的内容,并出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度与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点及其进步意义。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6a4e82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a.png)
隋炀帝南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隋朝的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由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表格内容
隋朝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一全国的时间 意义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589年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顺应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发展大趋势。
“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三千多万 人 一千九百 多万顷
长安太仓
隋盛时
四千六百 多万人
五千五百 多万顷
洛阳含嘉 仓;洛口 仓
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隋炀帝南巡
扬州琼花,学名“聚八仙”,号称“维扬一枝花,四海 无同类”。相传扬州蕃厘观有琼花,隋炀帝慕其名,特赴扬 州观赏。
经济、文化交流
你能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图吗?
涿郡 北京 通济 渠
余杭 杭州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1、作者对隋朝大运河是怎样评价的?
2、你怎样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
❖ 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 虽然大运河开通一方面是隋炀帝为赏琼花,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花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 却是起到了加强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也巩 固了对全国的统治,至今有些河段还在使用。 并是世界最长的运河。
▪ 提示一:金榜提名 ▪ 提示二:名落孙山 ▪ 提示三:范进 ▪ 提示四:江南贡院
▪ 答案: (三个字) 科举制
预习问题:
隋唐以前的政府是 怎样选拔官员的?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https://img.taocdn.com/s3/m/d2b87aacd15abe23482f4da9.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训练知识梳理一、隋的统一1.建立: 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1)时间: 589年。
(2)过程:隋文帝灭掉,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统治(1)措施:①发展,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辽阔、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修建:从605年起,征发百万人开凿了大运河。
3.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连接了海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举: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推动了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激化。
2.概况: 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基础过关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杨广D.李渊2.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都出现了盛世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3.“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第1课隋朝的统一
![第1课隋朝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bd863833ba0d4a7303763a28.png)
开凿大运河想象画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典·州郡典》
繁忙的运河运输
隋炀帝巡幸江都
隋炀帝曾在605、 610、616年三次巡 游江都,每次随行 人员多达一二十万 人,船队首尾相连 长达 100 多千米, 仅拉纤的纤夫就有 8 万人 ,饮食由沿 途 250 千米内的百 姓供应,致使无数 人家倾家荡产。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杨广 C杨勇 D陈后主 2、隋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下列的朝代中都曾以长安为都城的有
汉④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余杭 D涿郡 5、与隋朝的统治类似的朝代是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隋白瓷黑彩侍吏俑
隋文帝采取的其它措施
1、精简地方机构,将北朝州、郡、县 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节省政府开 支,提高行政效率,减轻百姓负担;
2、规定地方官三年一任,不得连任, 不得在本地为官,以防止地方豪强控制 州县政权,巩固统一局面;
3、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国 家掌握大量劳动人手,保证了国家的赋 税收入和兵源;
博哉。” •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
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 请回答 • (1)两则材料反映了隋朝的哪项工程?请说出此工程是何
时由谁下令开凿的其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其历史地位何在 ? • (2)两则材料都体现了此工程有何意义或作用? • (3)假设你是一名隋朝运粮官,要从余杭押运一批粮食到 都城长安?,请简述你的航线。
隋末农民起义军表
瓦岗军开仓放粮
隋 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878309a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1.png)
【点拨】材料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们克 服了重重困难”,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B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社会秩序、南北联系以及经济繁荣的信息,排除A 、C、D。
返回
3.[2022 ·滨州]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 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 ,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 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 科举制度( B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① 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 要求参政。
② 已有的选官制度矛盾突出,无法适应政治发展 的需要,中央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 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
2.开创过程:
①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隋文帝:
杨坚,华阴人,隋朝的开国 君主。
初仕北周,封隋公,581年, 静帝禅让为帝,国号隋。
在位二十四年,后为次子杨 广所弑,谥文帝。
隋文帝
5.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6.发展措施: ①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②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③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个国家的控制,而且朕在日理万机之余可以乘龙舟游江南,体 察民情,实乃一大幸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说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与过: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开通大运 河无论主观目的如何,给当时的老百姓都带来了深 重的苦难。大运河在古代发挥交通命脉的功能,是 从唐朝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南物北 运的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多,对历代王朝,尤其是在 元、明、清的数百年间,更是功不可没。时至今日, 大运河仍在发挥着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aa89d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8.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
技能目标: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的统一:
师:课件出示隋王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隋朝是何时统一的?隋朝是由谁统一的?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历史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与讲故事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化难为易。
首先,教师可设置一些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
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荣表现”的基础上对“繁荣原因”进行理性分析。
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初一年级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史料的提供、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引导、到位的总结等途径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教法: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学法:阅读、讲述、表演、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侯课反思:学生齐读本课导言内容,复习上学期所学南北朝的历史。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运河吗?最长的运河又是哪一条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运河的开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修建运河。
隋朝时期更是耗费巨资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呢?在本课的“导入框”中有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一步设疑:那么,大运河的开凿真是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的吗?大运河究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带着这些问题,老师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走进隋朝这段繁荣而短暂历史。
二、设疑推探:1、隋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2、隋统一南北的时间和经过?3、隋文帝加强经济管理的措施和表现?4、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时间、条件、中心点和南北起止点、地位、意义?三、互动解疑:1、南北重归统一:①、隋朝的建立:复习旧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谁能简单概述一下?导入:那么,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吗?它又是怎样建立和统一的?讲述: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②、隋朝的统一:设疑:在今天的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有一口“胭脂井”,谁知道它的来历?(请学生讲述)教师讲解“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过程。
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③、隋初经济的繁荣:教师显示《隋书》中的一段史料: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提问: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小结: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许多开创性的措施。
他在位20多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2、大运河的开通:导入: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有过这样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强大的隋王朝仅37年、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追溯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①、目的和条件:提出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归纳: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
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
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朝具备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条件吗?(结合课本中“动脑筋”1及已学过的第一个大问题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②、概况: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教师指导学生看《隋朝的大运河》图: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③、地位和作用:讲述: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提示学生注意: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四、技能拓展:巩固练习:1、隋朝建立于年,都城在,隋朝统一南北是年。
2、隋文帝的统治史称。
3、隋朝大运河是帝是开凿的。
布置课后探究题: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
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回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京杭大运河。
最长的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
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
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
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运河的作用:“京杭运河曾是封建王朝调控南北、维系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五、师生互评:全课总结:1.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
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第2 课“课贞观之治”李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3、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1、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2、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
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3、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4、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作品,如:《秦王李世民》、《大明宮词》;阅读唐太宗、武则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侯课反思:学生齐读上课知识重点。
教学引导: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