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空气中氮氧化物

_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原理和方法。 2、绘制实验室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3、了解并掌握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有关知识。 二、实验方案 1、实验仪器 (1)大气取样器;(2)分光光度计;(3)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管;(4)双球玻璃管;(5)比色管;(6)移液管。 2、实验药品 (1)吸收原液标准液;(2)吸收原液;(3)蒸馏水。 3、实验原理 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步骤 1)氮氧化物的采集 用一个内装5mL采样液用吸收的多孔玻板吸收管,接上氧化管,并使管口微向下倾斜,朝上风向,避免潮湿空气将氧化管弄湿,而污染吸收液,如图1-1所示。分别以每分钟0.1L、0.3L的流量抽取空气30min。采样高度为1.5m,若

氮氧化物含量很低,可增加采样量,采样至吸收液呈浅玫瑰红色为止。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如10:30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17:00。 图1-1 氮氧化物采样装置的连接图示 2)氮氧化物的测定 ①标准曲线的绘制:取7支50mL 比色管,按表1-1配制标准系列。 将各管摇匀,避免阳光直射,放置15 min ,以蒸馏水为参比,用1cm 比色皿,在54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浓度的对应关系,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式: y = bx + a 式中:y ——(A-A 0),标准溶液吸光度(A )与试剂空白吸光度(A 0)之差; x ——NO 2-浓度,μg/mL ; a 、 b ——回归方程式的截距和斜率。 ρNO x = 76 .0)(0??--V b a A A 式中:ρNO x ——氮氧化物浓度,mg/m 3; A ——样品溶液吸光度; A 0、a 、b 表示的意义同上; V ——标准状态下(25℃,760mmHg )的采样体积,L ;

氮氧化物平衡浓度曲线

氮氧化物平衡浓度曲线 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氮氧化物,温度对反应平衡浓度有重要的影响。氮氧化物平衡浓度曲线描述了温度、氧气浓度对氮氧化物平衡浓度的影响,可方便的供科研和工程人员参考。 N 2 + O 2 2NO [ ] [ ][ ] 式中,K N —平衡常数;[NO]、[N 2]、[O 2]—分别为NO 、N 2、O 2浓度;T —温度,K 。 氮氧化物平衡浓度曲线如下所示: 横轴:温度,K ;纵轴:体积分数;图例:氧气体积分数。 横轴:温度,K ;纵轴:体积分数,ppm ;图例:氧气体积分数。 说明:本资料仅供交流,请勿转载。

氮氧化物平衡浓度值如下表所示:(单位,ppm) 温度/ K 氧气体积分数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1000 18 25 30 34 36 39 40 1100 49 68 81 91 98 104 108 1200 113 156 186 208 225 238 248 1300 228 314 374 419 453 480 499 1400 415 572 681 763 826 874 909 1500 697 961 1144 1282 1388 1469 1529 1600 1097 1512 1801 2019 2186 2314 2408 1700 1635 2256 2687 3012 3262 3453 3594 1800 2328 3215 3832 4296 4653 4926 5128 1900 3189 4410 5259 5898 6390 6765 7044 2000 4227 5855 6987 7839 8494 8995 9366 2100 5446 7558 9026 10131 10981 11630 12112 2200 6846 9520 11380 12780 13856 14679 15289 2300 8420 11738 14047 15784 17119 18141 18898 2400 10161 14204 17018 19134 20762 22007 22930 2500 12055 16904 20279 22818 24771 26265 27372 2600 14088 19822 23814 26818 29128 30895 32205 2700 16244 22939 27602 31111 33810 35874 37405 2800 18504 26234 31620 35674 38792 41177 42945 2900 20849 29685 35843 40479 44047 46775 48798 3000 23261 33267 40246 45501 49545 52638 54931 3100 25721 36959 44803 50711 55258 58736 61315 3200 28212 40738 49489 56082 61157 65039 67919 3300 30716 44582 54277 61586 67212 71517 74710 3400 33219 48470 59146 67197 73397 78141 81660 3500 35705 52382 64071 72890 79684 84884 88740 3600 38163 56301 69032 78643 86048 91718 95923 3700 40581 60209 74008 84432 92467 98619 103183 3800 42950 64093 78983 90239 98918 105565 110497 3900 45262 67938 83939 96044 105381 112534 117843 4000 47510 71734 88862 101830 111838 119508 125200 4100 49688 75470 93738 107583 118273 126467 132551 4200 51794 79136 98557 113290 124671 133398 139878 4300 53824 82727 103308 118938 131018 140285 147167 4400 55776 86236 107983 124517 137304 147116 154405 说明:本资料仅供交流,请勿转载。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swasky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 气温较差亦称气温振幅。指一日内或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日较差或日振幅;一年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年较差或年振幅。气温较差是辨别每个地区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日较差及年较差都很大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相反,则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是高纬大于低纬。气温日较差是低纬大于高纬,当然这是大规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如下图: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③是大陆上纬度日较差;④是海洋纬度日较差。),简要解释如下。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1)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图中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空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摘要:本文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氮氧化物(NOx),根据配置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分析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结果。 关键词:氮氧化物分光光度法含量 综述 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所排放的尾气,也有一部分来自与生产和使用硝酸的化工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等排放的废气中。动物实验证明,氮氧化物对呼吸道和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是导致目前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和浮游颗粒物共存时,其对人体的影响不仅比单独二氧化氮对人体的影响严重的多,而且也大于各自污染物之和。对人体的实际影响是各污染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大气氮氧化物的监测分析是环境保护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较以往的盐酸禁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好等特点 ,现已被很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监测系统作为监测氮氧化物的标准方法 ,也已引起我国环保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相信不久将来 ,此方法也会成为我国环境空气监测氮氧化物的首推方法。 1、实验目的 (1)熟悉、掌握小流量大气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熟悉、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3)掌握大气监测工作中监测布点、采样、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及方法。2、实验原理 ,测定氮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氧化管将一氧化氮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氧化物浓度时,先用三氧化铬(CrO 3 ),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氧化反应,再与盐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HNO 2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C 二、综合题 4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 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的曲线是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 ,这是由于 。 (4)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小) 。 42、读图回答问题: (1)该锋面是 锋,判断根据是 。 (2)锋面过境时,该城市天气状况如何? 。 (3)锋面过境后,城市的天气状况如何? 。 43、读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回答: (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出中心的位置。 (2)在图中画出高压脊线(用===)低压槽(用―――)的位置。 (3)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风,乙地的风向是 风。 (4)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 ,原因是 。 (5)如果图中的低压中心大致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48小时后,乙地将出现 天气。 44、读某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图中气压中心B 是 ,C 是 。造成海陆上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由于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B ,从而切断了 气压带,使之由带状分布变为 状分布。 (2)此时D 地盛行 风向的风,E 地盛行 风。 (3)E 地此时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 (4)此时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气候特点 ,请解释原因: 。 45 、读下面“某地逐月气温、降水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代表月份)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 。 (2)该气候区降水最多的季节,控制当地的盛行风是 风,此时的气候特征是 。 (3)当地气温最高的季节,控制当地的气压带是 ,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 。 (4)当地处于一年中降水最少的季节时,我国广州市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此时广州受_________ 影响。 (5)此图代表的地点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 。 A 、上海 B 、伦敦 C 、罗马 D 、开普敦 E 、孟买 46、读下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 半球(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 (2)A点比B 点降水量 ,原因 。 (3)B 点和B 点纬度相当的南半球的C点现在分别受何种环流形式影响,B 点是 带, 降水(mm ) 气温(℃)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方案 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装置连接图见图1 图1 实验装置图 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限行范围为0.03-1.6mg/L。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3。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

4、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简图: (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100mg/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mL定容至100mL,再取7支比色管,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

重庆市历年日平均气温变化图

站名纬度经度拔海高度页码沙坪坝29°35′N 106°28′E 259.1m 2-13 酉阳28°50′N 108°46′E 664.1m 14-25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1月日平均温度 246 8 10 12 1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 1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沙坪坝气象站1951年~2013年2月日平均温度 2 4 6 8 10 12 1416182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 9 日期℃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1966 19671968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历年日平均

空气中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XXX(XX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091班,辽宁大连 116622) 1概述 1.1研究背景 1.1.1氮氧化物的来源 大气中氮氧化物(NO x )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和五氧化二氮,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又变成二氧化氮。因此大气污染化学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其主要来自天 然过程,如生物源、闪电均可产生NO x 。NO x 的人为源绝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 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所排放的尾气,也有一部分来自生产和使用硝酸的化工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等排放的废气,其中以工业窑炉、氮肥生 产和汽车排放的NO x 量最多。城市大气中2/3的NO x 来自汽车尾气等的排放,交 通干线空气中NO x 的浓度与汽车流量密切相关,而汽车流量往往随时间而变 化,因此,交通干线空气中NO x 的浓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1.1.2氮氧化物的危害 NO的生物化学活性和毒性都不如NO 2,同NO 2 一样,NO也能与血红蛋白结 合,并减弱血液的输氧能力。如果NO 2 的体积分数为(50—100)×10-6时,吸 入时间为几分钟到一小时,就会引起6—8周肺炎; 如果NO 2 的体积分数为(150—200)×10-6时,就会造成纤维组织变性性细支气管炎,及时治疗,将于3—5不周后死亡。 在实验室,NO 2 体积分数达到10-6级,植物叶片上就会产生斑点,显示植 物组织遭到破坏。体积分数为10-5级的NO 2 会引起植物光合作用的可逆衰减。 此外,NO x 还是导致大气光化学污染的重要物质。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51444.html,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作者:边鹏郭媛媛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8期 摘要:海平面变化对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如今人类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未完善。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记录有三类海洋沉积,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陆地水体、人类活动,而综合来说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地球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第四系;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地球温度 海平面变化是全世界具有领海主权国家所关注的关乎国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沿海地区经济大多较为发达,居住人口较多,海平面的上涨会淹没大量高价土地,让世界上百分之50 的人无家可归,虽然已经意识并且认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以及很大可能会发生,但是关于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面向全球调研,人类还很难系统研究出来。所以在此笔者通过研究历史中海平面变化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 一、研究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依据 对历史海平面研究离不开地质记录。通过研究海洋沉积的地质信息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下有三种方法:①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②被动大陆边缘或大洋岛屿、海山附近的碳酸盐台地和环礁:③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于海平面附近的陆源碎屑沉积。 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s的测量结果,揭示了冰盖或古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全球冰量的变化。通过分析相关时期岩心的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从而确定冰川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的确切时间。缺点是易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且局限于100 Ma的时间段内。 珊瑚礁或环礁生长在水深0-10米左右的位置,可以把它近似的看做当时的海平面。缺点是礁记录仅能提供海平面上升时期的信息。 与深海记录相比,大陆边缘具有长达10亿年的沉积记录,由于时间跨度久对于古海平面变化的变化的记录它们更全面。缺点易受构造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 显然,上述3种记录各有利弊。只有综合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料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答案。 二、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一)、海水温度升高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xxx 2012013150) [摘要] 众所周知,第四纪海平面曾有多次升降。但在这多次升降中,对海岸地貌的发育 起何种作用还有待考证。本文仅针对个别地貌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关键词] 海面变化,海岸地貌,三角洲,海侵,海退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various movements about sea leve changes. But in these many mov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andforms is what the role it is still 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article is only for individual geomorphic analysis, hoping it will lead someone's thinking. Key Words sea- leve l changes,coastal landform,de lta,transgression,regression 一基本概念概述 海平面:地球岩石圈表面凹凸不平,陆地和海盆起伏最大。在水圈里97.2%的水分以液态储存在海盆里,2.15%的水分以固态储存在极地和高山冰川中,其余极少部分或保存于陆地江、湖、土壤岩隙,或散布在大气层中。海水体的上表面与大气圈交界,形成海平面,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9%,与大陆、岛屿交界,形成海岸线。 平均海平面高程:平均海平面高程的确定,依赖于沿海的潮汐观测记录,使用沿海岸或与开放海域能自由连通的水域设置的验潮仪,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每一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根据该站特定年限内潮位读数平均值推算出来。现在有据青岛验潮站1950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面”,另还有“吴淞口平均海平面”。 地球形态:1000多年前,古希腊人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1687年,牛顿推算地球为扁球形。1959年,苏联发射的先锋β2卫星,根据轨道偏心率的周期变化,指出地球平均子午线剖面是梨状体。在参考椭球体上,南极凹入30m,北极凸出10m,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凸出7.5m。海平面高低不平早为沿海潮汐观测和大地水准测量所发现。巴拿马运河南端(太平洋岸)高于北端(大西洋岸)22cm。 总而言之:海平面是海水和大气层的交界面,海岸线是海水和陆地的交界线。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据国际地球联合会(IGU)海岸环境委员会(CCE)研究,过去100年来验潮记录表明现在海平面变化总趋势是缓慢上升,但10%的砂岸在推进,它们或者位于地壳均衡抬升很快地区,如加拿大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或位于沉积物堆积很快地区,如黄河河口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 二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1 全球的一致性,即现在的海洋相互之间都是连通的,因此海平面的任何波动必然会通过世界海洋的传递,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 2 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①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大的地方,海平面凸起,相反,海平面凹陷;②海底地貌高处,海平面微微上凸,海底地貌低凹陷处,海平面下陷;③气旋型的漩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向上凸起,反气旋型的涡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凹陷;④海流转折的地方,其外围部分海平面凸起,中心部分海平面凹陷。如北大西洋洋面较高,赤道印度洋洋面较低,其最大高差可达200m。

环境化学及实验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7104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系或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化学的知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2. 课程任务:本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污染物质在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机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效应的基本原理和防治的基本方法。本课程课堂讲授32学时(具体按当年教学计划而定),考核方式为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总评成绩:考试占90%、平时作业占10%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结论(2学时) 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二)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 ※1.大气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气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2.光化学反应基础,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3.光化学烟雾型污染,酸性降水,大气颗粒物,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三)水环境化学(8学时) 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2.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影响因素分析_徐伟.

第27卷第5期2009年5月 河南科学 HENAN SCIENCE Vol.27No.5May 2009 收稿日期:2009-01-06作者简介:徐 伟(1968-,男,河南新乡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 文章编号:1004-3918(200905-0543-03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影响因素分析 徐 伟 (舞钢市环境监测站,河南舞钢462500 摘 要: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高低是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比实验, 探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影响因素.关键词:盐酸萘乙二胺;氮氧化物;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O 657.3;X 831 文献标识码:A 大气中的氮氮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混合物.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监测大气中的氮 氧化物,是利用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经三氧化铬氧化管氧化成NO 2后,

被溶液吸收生成亚硝酸和硝酸[1].其中的亚硝酸又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再与吸收液中的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 产物.然后根据颜色深浅, 比色定量的原理,分析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因此,可由亚硝酸钠标准试剂配出标准系列,在一定温度下得出对应的浓度———吸光度系列值,由最小二乘法算出回归方程,将同一温度下样品的吸光度值带入,算出对应的NO 2-浓度值,再由采样状况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从而得出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值,此方法由于采样、显色同时进行,操作简便,方法灵敏,因此为国内外普遍采用[3].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采样部分 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监测大气中氮氧化物的采样环节,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①避光采样问题. 由于吸收液在空气中长时间曝露,易吸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日光照射能使吸收液显色,因此在采样、运送及存放过程中,都应采取避光措施.②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浓度及臭氧浓度的干扰.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氮氧化物浓度的10倍时,对氮氧化物测定无干扰,30倍时,使颜色有少许减褪,但在城市环境大气中较少遇到这种情况;过氧乙酰酸酯(PAN 浓度过高会使试剂显色而干扰,但在一般环境空气中PAN 浓度很低,不会导致显著的误差;大气中臭氧质量浓度超过 0.250mg /m 3时,对氮氧化物的测定产生负干扰,在采样后3h ,使试液呈现微红色,影响较大.所以采样时,可以在吸收瓶入口端串接一段15~20cm 长的硅橡胶管,排除干扰.③氧化管的氧化效率问题,氧化管适于在相对湿度为30%~70%时使用,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应增加更换氧化管的频次;小于30%时,则在使用前,用经过水面

氮氧化物检测法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方法一:高锰酸钾氧化法 1 适用范围 本法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测定。 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μg/10 ml 吸收液。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 ml,采样体积为24 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50 ml,采样体积288 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 ml,采样体积为12~24 L 时,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mg/m3。 2 方法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通过氧化管时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540 nm 处的吸光度与二氧化氮的含量成正比。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计算两支吸收瓶内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二者之和即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以NO2计) 3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无亚硝酸根的蒸馏水、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必要时,实验用水可在全玻璃蒸馏器中以每升水加入高锰酸钾(KMnO4)和氢氧化钡[Ba(OH)2]重蒸。 冰乙酸。 盐酸羟胺溶液,ρ =~g/L。 硫酸溶液,c(1/2H2SO4)=1 mol/L:取15 ml 浓硫酸(ρ20= g/ml),徐徐加到500 ml 水中,搅拌均匀,冷却备用。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ρ (KMnO4)=25 g/L:称取25g 高锰酸钾于1 000 ml 烧杯中,加入500 ml 水,稍微加热使其全部溶解,然后加入 1 mol/L 硫酸溶液()500 ml,搅拌均匀,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贮备液,ρ (C10H7NH(CH2)2NH2·2HCl)= g/L:称取g N-(1-

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初中地理知识

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知识点的认识】 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多以选择、识图解答形式出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2010?武汉)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 0℃的是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乙地. (2)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甲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乙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C. A.各月降水都很多B.各月降水都很少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4)我们家乡武汉所在地的气候是乙图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析: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的柱状图解答. 解答:(1)由气温变化曲线可知,甲地的一月气温低于 0℃,乙地的气温气温年较差比甲地小; (2)由降水的柱状可知,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季,乙地年降水量较多; (3)两地在降水上的共同点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4)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图中乙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甲;乙;(2)甲;乙;(3)C;(4)乙;亚热带季风.

点评:考查了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的柱状图的应用,难易适中. 【解题思路点拔】 解题关键是对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正确判读.可从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来切入.结合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图来理解记忆.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知识结构 1、气温及其水平分布 2、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3、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 4、气温的垂直变化和逆温现象 二、练习部分 1、读中纬度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位于南半球 B.处于冬季 C.甲处可能为北美大陆 D.乙处可能为亚欧大陆 下图为我国某省的等温线(℃)和等降雨量线(mm)分布图,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共同点?请分析其原因。 (2)比较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图中0℃等温线向西经过的主要地形和河流是? (4)分析该省夏季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降水少的原因。 3、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的曲线是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___,这是由于______ (4)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小)____

(5)若图示为我国某城市8月份两条街道气温日变化曲线,则4、图中代表绿化街道昼夜气温变化曲线的是,由此可知 绿化造林在改造城市小气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城市绿化还有没有其它作 用? 1.读图并回答(无锡某日气温变化示意图) (1)A、B、C、三条辐射曲线中代表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的分别 是和。 (2)请判断此图表示上海是七月还是一月的气温日变化,是月,理由是和。 (3)甲、乙两点中何处是地面辐射最弱时刻,是此时地面热量的收支状况如 何 (4)一日最高气温出现在 5、读各纬度平均气温年较差示意图,分析回答。 (1)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原因 是 (2)60°N与60°S相比较,平均气温年较差地区更大,原因 是。 (3)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6、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判断的理由是。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 是;气象原因是;地形原因是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空气中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doc

实验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大气中氮氧化物(NO x)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天然过程,如生物源、闪电均可产生NO x。NO x的人为源绝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所排放的尾气,也有一部分来自生产和使用硝酸的化工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等排放的废气,其中以工业窑炉、氮肥生产和汽车排放的NO x量最多。城市大气中2/3的NO x来自汽车尾气等的排放,交通干线空气中NO x的浓度与汽车流量密切相关,而汽车流量往往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交通干线空气中NO x的浓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NO x对呼吸道和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仅比单独NO x严重得多,而且大于各污染物的影响之和,即产生协同作用。大气中的NO x能与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NO x能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通过降水对水和土壤环境等造成危害。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原理 在测定NO x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1 /m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得亚硝酸盐含量计)。线性范围为0.03~1.6/ml。当采样体积6L时,NO x (以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m3。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 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总结 中、早更新世海平面波动 世界各地海平面变化标志的时代越早保存越差,受到的新构造运动影响越大。有些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海成阶地已被后期抬升几十米或上百米。这个时期海平面的波动多根据地层中的证据,而地貌证据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保存有较好的海成阶地,并认为这些海成阶地的形成可与阿尔卑斯山地区冰期和间冰期对比,在间冰期形成高海面,而在冰期形成低海。 地中海地区海平面波动与阿尔卑斯山地区冰期和间冰期可对比(据Frenzel,1973) 但在第四纪的早期,即使是冰期,其海面也比现今高得多。 由于各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又未能扣除它们的影响,因此对海平面升降值估算差别较大,如霍尔姆斯(1965)和兰道尔夫(1973)的估算值就比较大。 在中更新世,出现了几次高海面,时间分别为640-590ka BP、520-460ka BP、360ka BP、300-260ka BP、220-180ka BP。 中国早、中更新世的海平面波动主要根据东部平原和大陆架上钻孔资料获得。在华北平原,早更新世初的海侵可达北京东面的通州,称北京海侵(古地磁年龄2.43Ma B P),此后发生了渤海海侵(1.5Ma B P),兴海海侵(1.0Ma B P)。在黄海、东海以及南海也出现过高海面。 晚更新世海平面波动 晚更新世包括了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总体上从早期到晚期是一个下降过程,但期间存在一些波动。

(1)末次间冰期(130~75ka BP) 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c、e)和两寒冷期(MIS5b、d),其中MIS5e最温暖,在欧洲称为艾姆间冰期。在这个时期,总体上为高海平面,但多数时间的海平面比现今低,只有在MIS5e时海平面比较现今高6~18m。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这个时期发生了白洋淀海侵和沧州海侵,出现高海平面。在黄海、东海、南海也发生海侵。 (2)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气候寒冷,相当深海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这个时期的海平面波动也非常的剧烈,总体上是一直下降,在25~15ka B P达到最低,而后快速回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海平面的高度还是不一样。世界各地海平面的高度在末次冰期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60ka BP为11~24m,40ka BP为21~40m,30~25ka BP为20~67m,18ka BP为85~145m。 末次冰期海平面波动(据苍树溪等,1986)1、海相地层;2、孔口高度线;3、未经校正的海面曲线;4、经初步校正的海面曲线 中国东部海平面发生了下降-回升的两个旋回波动。 第一个旋回发生在氧同位素第4、3阶段。在70-40ka BP阶段,即大理冰期早冰阶,中国东部发生全面的海退,海平面普遍下降,黄海海岸线位于75m处,东海的海岸线在100m 左右,称为黄海海退。而渤海露出大面积陆地,形成了陆相沉积。 在40-30ka BP阶段,相当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中国东部发生海侵,称太湖海侵,海平面上升,当时的海平面只比现今低8-10m。

气温曲线图 (2)

【知识梳理】 1.日最高气温出现在,日最低气温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于低纬度地区;同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陆地于海洋。 2.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月份月平均气温最高,月份最低;海洋上月份最 高,月份最低。带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小;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陆地于海洋。 3.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气温,高纬度地区气温。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或海洋)气温高,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平均每升高100米,下降℃。 【例题精解】 例一读某区域气温图,图中A、B分别为陆地或海洋,1、2、3为同纬度的三个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区域的位置是(南或北)半球。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解析)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参考答案)北半球。 (2)1处的温度值为(>,=,<)15℃,2处的温度值为(>,=,<)15℃,3处的温度值为(>,=,<)15℃。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温度值。 (解析)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相同,处于两条等温线间的点温度介于两条等温线间。 (参考答案)> =< (3)若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则图中区域所处的季节为(夏季或冬季)。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季节。 (解析)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夏季 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冬季 (参考答案)夏季 (4)若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图中区域所处的时间为(一月或七月)。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时间。 (解析)北半球夏季─→七月,冬季─→一月 南半球夏季─→一月,冬季─→七月 (参考答案)一月 (5)若此图为七月份等温线图,试判定A处为(海洋或陆地),B处为(陆地或海洋)。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分布。 (解析)七月:等温线北凸─→陆地;南凸─→海洋

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4学时)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难点是海岸地区地质记录中如何区分是新构造运动还是海平面引起的升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2. 了解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3. 理解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 4. 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四纪是一个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的地质时代,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规律对认识地球的气候演化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由于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 今天的气候就是第四纪气候的延续,因此,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对认识今天的气候,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一、地球的五次大冰期 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历史,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用于全新世高分辩率研究的石笋及样本。 三次大冰期,即: 早元古代冰期约2.3 GaBP 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约300 MaBP 第四纪冰期约3 MaBP

其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第四纪冰期,这也正是本课程所要讲述的。 二、第四纪冰期发生的背景 第四纪冰期是在中生代高温和新生代第三纪缓慢降温的基础上突然发生的。 3.2第四纪气候变化 一、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 分为宏观气候标志和微观气候标志两类 1、宏观气候标志 宏观气候标志也称直接气候标志,通过其可直接确定出气候的类型和特征。宏观气候标志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实验报告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 内容分数得分平时 成绩 出勤、纪律、预习、课堂回答、态度等20 考核成绩实验前期准备、仪器规范使用、药品正确使 用、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动手能力、创新 精神、严谨程度、环保意识等。 50 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及结论表述,思考题回 答,个人心得体会与总结,报告格式等。 30 成绩满分为100分 100分 任课 教师 刘敬勇学号 姓名 班级 合 作 者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案 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 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限行范围为0.03-1.6mg/L。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3。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 4、实验步骤: (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2)氮氧化物的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100mg/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mL定容至100mL,再取7支比色管,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