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行程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速度、时间和路程。

2. 行程公式:s = vt,v = s/t,t = s/v。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的运用。

2. 难点: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行程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行程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介绍行程公式,并解释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4.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让学生明确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5.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运用。

2. 收集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行程问题教案课题名称: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追及问题的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2:能准确地画出线段图3:能结合线段图来抓住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来求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把题意转化为线段图来解题2:掌握相遇、追及、行程问题中时间、路程、速度的数理关系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相遇问题1:两个物体在同一路段上两个不同的地点相对而行时,如果同时到达某一地点,通常叫做相遇。

2: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3:解题时的关键在于理清运动过程,抓住两者同时行驶的路程及速度和,同时结合线段图求解。

例题1: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相遇问题。

所谓相遇问题就是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地点作为出发地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基本相遇问题)练习:1,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2.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3.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小明住东村,小牛住西村,小明和小牛同时从东村、西村出发到对方家走去,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东西村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二: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可以相遇,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2,两辆汽车从相距450公里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课后作业:1、小明家和小牛家相距14千米,星期六小明和小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里走去,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行程问题的建模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行程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案例可以包括:小明开车去迎接朋友,两点之间距离为100公里,小明的车速是60km/h,那么小明开了几个小时?学生通过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并用代入、消元等方法求解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小明的车速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道路情况变化的,那么要怎么建立方程求解小明开车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1. PPT,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3. 教师指导,激发学生思考4. 课堂练习,拓展应用5. 反思总结,巩固学习成果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题能力2. 学生对于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建模能力的掌握情况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和行程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word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word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学内容:第54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概括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法与学法:讲解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像特快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课件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

(板书:160千米∕小时)读作:160千米每小时,表示特快列车在1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小时(板书:106千米∕小时)(2)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板书:行程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①课件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教师: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

想一想,例3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②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教师引导学生: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板书:80×2=160(千米)】(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么?组织学生在小组织中讨论,相互交流。

根据学生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比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难点: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比例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行程问题。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和比例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行程问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简单的行程问题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简单的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逸夫实验小学李一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即速度的单位。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从科学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件出示“神州六号”发射画面(谈话引入: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感觉怎么样?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班的同学从小就爱国、爱科学。

有关神州六号的数学信息你知道多少?说到飞行速度时板书出来)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

(边说边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应用题二、引入探究,自主学习1、速度表示法。

1)板书:神州六号飞行速度每秒7.9千米,用简单表示法写成7.9千米/秒。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们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课件出示图片。

)又如: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可写作——160千米/时,人步行速度每分走60米可写作——60米/分像以上交通工具和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2)让学生观察速度表示法的写法。

你发现速度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 ”线右边是时间单位,可以是时、分、秒。

“/”线左边是路程,通常是千米或米。

而“/ ”线的含义是“1”读作“每”。

)板书:速度单位:路程/时间(复合单位)3)试练:P56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投影验证①猎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104千米,可写作:②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③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可写作:2、自主探究例3,合作探究关系式①课件出示例3 ⑴、⑵让学生独立解决②同桌探讨: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③同桌探究:你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④这三者之间可以怎样变换呢?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小结:通过例3的学习,你领会了什么知识?(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只要知道任意两者就可求出另一个量。

行程问题小升初奥数综合教案及练习

行程问题小升初奥数综合教案及练习

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1. 引入行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元素: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例题讲解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行程问题。

4.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行程问题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行程问题(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1. 引入行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元素: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例题讲解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行程问题。

4.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行程问题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行程问题(三)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2. 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掌握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3. 能够运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案例或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行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行程问题。

2. 举例说明行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本质。

三、解决方法(15分钟)1. 介绍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画图法、公式法等。

2. 通过案例讲解各种方法的运用和优缺点。

四、数学建模(15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建立方程、不等式等。

2. 通过案例让学生实践数学建模的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一

(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一

行程问题(一)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使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对)而行”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在必定的时间内,相向而行的两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状况,掌握已知两个物体运转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行程的应用题的数目关系,并会解答近似的应用题.2.培育学生的剖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教课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答下边的问题.(1)小华每分钟走 60 米, 2 分钟、 3 分钟各走了多少米?(2)小李每分钟走 70 米, 2 分钟、 3 分钟各走了多少米?2.“小华每分钟走 60 米”和“小李每分钟走 70 米”叫什么?(速度)“ 2 分钟”和“ 3 分钟”呢?(时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行程)谁来谈谈速度、时间和行程之间的数目关系.(速度×时间=行程)学生议论后,议论结果:定出一点,表示是张华的家,而后在张华家390米处的另一端定出李诚的家.确立两个学生家的地点后,用“小人图”在两家之间演示如何“同时出发” ,又如何“向对方走去” .也能够请两个学生疏别代表张华和李诚在讲台前实质走一走.学生演示两人走路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题中“同时出发” “向对方走去”以及每分钟两人之间缩短的距离是两人所走的速度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在书上填写下表:走的时张华走的路李诚走的路两人所走的行程此刻两人的距间程程的和离1分钟2分钟3分钟填完后抽学生填写的表格展现,并要学生说一说,为何要这样填的原因,要点说一说为何两人走的行程的和越多,此刻两人的距离越短?出发 3 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0 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两人把390 米的行程走完相遇了.)4.小结经过准备题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的知识包含:( 1)什么叫“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 2)知道每分钟两人缩短的距离,就是两人的速度和;( 3)两人相遇时,就是把两人相距的行程走完了.5.教师揭露课题:行程问题.二、进行新课出示例 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以下列图).小强每分钟走 65 米,小丽每分钟走 70 米.经过 4 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把这道题和前方复习题中的第 1 题比较一下,这道题和我们本来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引学生说出本来学习的行程问题是 1 个人(或物体)在运动,而这道题两个人在当面地走动.教师:“当面地走”和准备题中所说的“向对方走去”又叫做“相向而行”.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演示一下,理解什么叫“相向而行”?你知道小强和小丽是如何走的吗?教师:你们是如何演示的?谁上来介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的演示方法.好像桌两人一人扮小强、一人扮小丽,照题上的意思走一走;或许用两块橡皮泥代表两个人,在表示图上“走一走”;最为简单的是用两个手指分别表示两个人,在表示图上按题意比划比划.教师:用手指在表示图上比划这个想法好,由于手指方便,比划起来也比较简单.此刻请同学们都来试一试,用左中指代表小强,放在表示图小强出发的地址;右中指代表小丽,放在小丽出发的地址;而后两手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看第 1 分钟走到哪里?第 2 分钟呢?第4分钟呢?学生随教师的提示比划.多媒体展现,先展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而后电脑中的 2 个小人每走 1 分钟逗留一次,便于学生察看每分钟后两人之间距离的变化状况.电脑演示时,教师请学生注意察看如何“相向而行”?“同时出发”是什么意思?第 1 分钟走后如何?第 2 分钟呢?第 3 分钟呢?第 4 分钟呢?教师:此刻大家理解题意了吗?理解题意后,你知道这道题该如何解吗?学生疏组议论,议论后提出以下两种不一样的解题方案.(1)小强 4 分钟走的行程+小丽 4 分钟走的行程=两家相距行程(2)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行程× 4=两家相距的行程65×4+70×4(65+70)× 4=260+280=135×4=540(米)=540(米)答:他们两家相距 540 米.答:他们两家相距 540米.让学生说一说为何要这样算,而后请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差别?指引学生说出这两道算式都要用到“速度×时间=行程”这个关系式.不一样的是,第 1 种解法是用 1 个学生的速度去乘时间获得这个学生的行程,分别求出两个学生的行程后,再加起来才是两个学生所走的总行程;第 2 种解法是用两个学生的速度和去乘时间直接获得两个学生所走的总行程.教师:这样在我们本来学的关系式上边又有所发展,这就是“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人所走的行程” .下边请同学们看看它们的算式有没有联系?指引学生察看出两个算式之间恰巧切合乘法分派律,因此它们的计算方法固然不一样,但结果同样.教师:这样一比较,你知道哪一种解法简易一些吗?(第 2 种)因此解这种题时,同学们最好选第 2 种解法来解.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道题验算一遍.三、稳固练习达成第 55 页“做一做”第 1、2 题.在达成第 1 题时,要修业生要仔细读懂题意,而后用手指放在表示图上“走一走”,再剖析解答,解答后要修业生说一说为何要这样解.第 2 小题学生先议论画出表示图,理解题意后再解答.四、讲堂作业练习十四的第 1~3 题.五、讲堂小结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行程问题)如何直观地剖析这种应用题?(要用手指比划的方法,使“静”图“动”化,创建运动情境弄清两个物体运转的方向、速度、时间后,再确立解题方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案

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案

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公式。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比如乘坐交通工具、跑步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行程问题。

2.学习基本概念师:我们来了解一下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概念。

行程问题主要包括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要素。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3.学习基本数量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2)路程÷时间=速度(3)路程÷速度=时间师:这三个公式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牢记。

4.例题讲解师:下面我们来讲解几个例题,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行程问题。

例题1:小明乘坐火车从甲地到乙地,火车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行驶了3小时。

请计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

师:根据公式(1),我们可以得出:60×3=180(公里)。

所以,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180公里。

例题2:小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路程为10公里。

他用了0.5小时到达学校。

请计算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

师:根据公式(2),我们可以得出:10÷0.5=20(公里/小时)。

所以,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公里/小时。

5.练习巩固师:现在请大家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1)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4小时。

请计算行驶的总路程。

(2)小王从家到公司,路程为15公里。

他用了0.4小时到达公司。

请计算小王的速度。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很多问题。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2)学会运用行程公式解决问题;(3)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行程问题的生活情境;(2)引导学生运用图示、方程等方法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公式;2. 行程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思路;3. 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公式;(2)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行程问题的转化和建模;(2)灵活运用行程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行程问题;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行程问题的实例、图片等;2. 教学道具:计时器、图表等;3. 练习题:不同难度的行程问题题目。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 课堂讲解:讲解行程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思路和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图示、方程等方法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练习2. 选做题:从给定的几个行程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

八、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强调学生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答案。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2. 行程问题的解题步骤及方法。

3. 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案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如白板、记号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定义及分类:解释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3.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 解答疑问: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3. 批改作业: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

八、课后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醒截止时间:告知学生课后作业的提交时间。

3.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作业: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了解巩固程度。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1.1 行程问题的定义解释行程问题的概念,说明行程问题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和距离的问题。

1.2 行程问题的要素介绍行程问题中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起始位置、终止位置、时间和速度。

1.3 行程问题的分类说明行程问题的两种主要类型:直线行程问题和曲线行程问题。

第二章:行程问题的图形表示2.1 行程问题的图形表示方法介绍行程问题的图形表示方法,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

2.2 如何绘制线段图和折线图讲解如何根据行程问题的具体情况绘制线段图和折线图,强调关键点的标记和线段的表示方法。

2.3 线段图和折线图的应用解释如何利用线段图和折线图来解决行程问题,展示实际例题的解题过程。

第三章: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3.1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包括速度公式、时间公式和距离公式。

3.2 公式的推导和解释通过几何图形和物理概念的引入,解释和推导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

3.3 基本公式的应用展示如何应用基本公式解决实际行程问题,提供例题并讲解解题步骤。

第四章:行程问题的特殊情况4.1 相遇问题解释相遇问题的概念,说明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遇的问题。

4.2 追及问题介绍追及问题的概念,说明追及问题是指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4.3 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法讲解如何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提供特殊情况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第五章: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5.1 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运动比赛等。

5.2 实际应用的解题方法讲解如何将实际应用中的行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提供解题方法和技巧。

5.3 综合实例分析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实际应用实例,分析并解决行程问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行程问题的比例关系6.1 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解释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五年级行程问题教案

五年级行程问题教案第一篇:五年级行程问题教案行程问题第一部分知识梳理1、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相遇问题中,总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3、追击问题中,时间=路程差÷速度差第二部分例题讲解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3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

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

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例4甲、乙两车早上8点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10点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

两车继续行驶到下午1点,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

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第三部分课堂练习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

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

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

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4,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

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5,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每分钟走250米,乙每分钟走90米。

五年级《行程问题》奥数教案

五年级《行程问题》奥数教案

备课教员:第五讲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画线段图或实际演示,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形成空间表象。

2、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

能用不同方法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弄懂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变化,并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求路程”的解题思路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40分钟)一、外星游记(5分钟)师:老师遇到了困难,需要同学们帮忙,你们要不要帮忙?生:要。

师:今天我和妈妈打赌,晚上回家我要和她同时到家,但是我妈妈比我下班早。

生:那老师可以走得比老师妈妈快点。

师:那要快多少呢,我妈妈平时一分钟能走40米,她的公司到家里有1000米,而且她是5点钟下班的,我到家的距离是810米,我是5点10分下班。

生:不知道。

师:那你们想到了再告诉我好不好?生: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与我这个问题有关。

【出示课题:行程问题】二、星海遨游(30分钟)(一)星海遨游1(10分钟)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快慢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

3小时后两车在距中点12千米处相遇,快车每小时比慢车每小时快多少千米?师:快车和慢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3小时后两车距中点12千米处相遇,哪辆车行得更多?生:快车。

师:快车多行了多少呢?生:多行了12×2=24(千米)师:这里要计算快车每小时比慢车每小时快多少千米,那我们是不是只要用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距离除以时间就能算出了?生:是。

板书:12×2=24(千米)24÷3=8(千米)答:快车每小时比慢车每小时快8千米。

(一)星海历练1(5分钟)甲乙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东与西两地相向开出,甲每小时行40千米,乙每小时行32千米,两车在距中点8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两车在距中点8千米处相遇。

《行程问题 》教案

《行程问题 》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行程问题》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
速度时间路程
225米/分12分
10小时1200千米
50米/秒 350米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他的步行速度是95米/分,每天上学放学要走两个来回。

小明每天上放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层次性作业,使各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八的第7、8、9和10题(第10题是提高题)。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行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通过画线段图或实际演示,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形成空间表象。

2.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3.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

能用不同方法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4.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变化,并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求路程“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答:(1)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3分钟走多少米?(2)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6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读题列出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提问:这两题研究的是什么?2.揭题:以前研究的行程应用题,是指一个物体、一个人的运动情况,今天我们根据这个数量关系研究两个物体或两个人运动的一种情况。

(板书:应用题)二、尝试1.出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李诚每分钟走60米,张华每分钟走70米。

(1)读题看线段图,汇报你知道了什么?(回答:这题是两个人同时出发,对着而行;是两个人共同走这段路程的。

)60米60米70米70米张华李诚390米(2)边看演示边说明:象这样两个人对着而行,我们叫它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

(3)看多媒体或实物演示:汇报你发现了什么?(1分钟,张华走了60米,李诚走了70米;2分钟张华走了120米,李诚走了140米,两人的路程和是260米,两人还距离130米;两人走3分钟分别走了180米、210米,两人间的距离变成了0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 学会运用行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3. 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讲解行程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行程问题解决方法?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术语。

2. 解释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S = v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 通过示例解释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

三、解决步骤和方法(10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明确问题、建立公式、求解、检验。

2. 介绍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图解法、代数法、列表法。

3. 通过案例演示行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行程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步骤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掌握行程问题的三种类型: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相对运动问题。

2. 学会运用图解法、代数法和列表法解决行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解决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解决行程问题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学生应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行程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5.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2.强调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答相遇问题的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
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四、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站?
解析:假设5小时后,甲车行到C点时,乙车行到D点。要求再过多少小时,乙车也到达C点,就要求出CD之间的距离。
答:再经过3小时,乙车也到达C站。
例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80%,相遇后客车继续行了3.2小时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假设两车相遇在点C,根据题意可知,客车走完CB用3.2小时,可求出CB之间的路程,也是货车和客车相遇时所走的路程,从而求出相遇时间,再求出路程。
解析:由题意可知,摩托车行396千米所用的时间和汽车行驶(396-44)千米所用的时间一样,进而求出摩托车的速度。
小汽车的路程:396-44=352(千米)
时间: (小时)
摩托车的速度: (千米/时)
速度差:72-64=8(千米/时)
或者: (千米/时)
答:摩托车比小汽车每小时快8千米。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货车速度:50x80%=40(千米/时)
客车继续行3.2小时,行了
货车用时160÷40=4(小时) (千米)
答:A、B两地相距360千米。
例3、一辆小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镇开往相距396千米的乙镇,当摩托车到达乙镇时,小汽车离乙镇还有44千米。已知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求摩托车比小汽车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练习环节。
(三)、操练内化
我要来挑战1,2,3
(四)、课堂迁移延伸
例4、例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行程问题,已知路程和速度,如何求出相遇时间,以及如何根据题意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必须要把行程问题的三大要素全部找齐,再根据题意考虑运用对应知识点和公式来解答此类题目。
提问:这个问题是求什么的?路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速度×时间,小鸟的飞行时间就是两个男孩的相遇时间,相遇时间=路程和 速度和,
(小时)
再提问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路程(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正确的分析出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借助线段图数形结合来理解题意,说出解题步骤,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第七讲 行程问题(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教育内部教材六年级《行程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分析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出题目是属于哪类行程问题,利用线段图求出对应时间、速度或者AB两地之间的距离,本节课贯穿了行程问题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基础,是行程问题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小升初考试的必考知识点。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知识呈现
例1、A、B两个车站相距688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5小时后,甲车到达途中的C站。再过多少小时,乙车也到达C
二、学生分析(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相遇问题,会根据路程和速度,求出相遇时间,对于行程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补差,满足不同的需求。”
六、教学过程(说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3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1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前三道例题的学习。 最后,用约2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7、教学预测(反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解答本节课的问题时,不会数形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例2对应的作业题目和例题有点不同,会有少部分学生按部就班,不认真审题,看到题目就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一)、故事导入(课前检测)
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O千米的两个地方,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在他们起步的那一瞬间,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的一只小鸟,开始向另一辆自行车径直飞去。它一到达另一辆自行车车把,就立即转向往回飞行。这只小鸟如此往返,在两辆自行车的车把之间来回飞行,直到两辆自行车相遇为止。如果每辆自行车都以每小时1O千米的等速前进,小鸟以每小时15千米的等速飞行,那么,小鸟总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