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大纲

合集下载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第48章痹症4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内经》论痹症)、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4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肉、骨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痹证的历史沿革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内经》分五痹。

《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4.《素问·痹论》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骨痹内舍于肾;筋痹内舍于肝;脉痹内舍于心;肌痹内舍于脾;皮痹内舍于肺。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2.病机风、寒、湿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肉、骨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性(1)寒证: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2)热证: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3.病理转归(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肿大等症。

(2)病久气血伤耗,可出现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证候。

(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

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例1】(X型题)痹病日久,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2006年研]A.寒湿闭阻B.痰瘀阻滞C.气血亏虚D.累及脏腑【答案】BCD【解析】痹病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症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第52章腰痛52.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5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内经》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如《素问》“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证治。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创用青娥丸治腰痛。

5.《丹溪心法》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6.《景岳全书》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

7.《七松岩集》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8.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

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

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侵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

(2)闪挫跌仆(3)年老久病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

2.病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3.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4.病性分虚实,以肾虚为主,或见本虚标实。

(1)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

(2)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例1】(A型题)腰痛的基本病机是()。

[2008年研]A.外感湿邪,经脉不畅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C.肾虚精亏,瘀血阻滞D.邪痹经脉,气血不畅【答案】B【解析】腰痛是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5 / 155
圣才电子书

(2)寒邪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Hale Waihona Puke 清湿则伤下。”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3 / 155
圣才电子书

A.传染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答案】A
【解析】六淫邪气致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B 项,传
染性是疠气致病的特点。
【例 2】(X 型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2007 年研]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BCD 【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可单独侵袭人体 而致病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可相互影响,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A 项, 为疠气病邪致病特点,而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基本概念 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解析随着2024年考研大纲的公布,对于有志于攻读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了解并掌握《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这一科目的考试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对新大纲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考生把握复习方向,高效准备考试。

一、考试性质与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招收中医药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主要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及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结构根据最新大纲,该科目考试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的方法和技巧,病证的辨识和判断。

3. 中药学:中药的基本知识,如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

4. 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原则,常用方剂的功效、适应症及配伍禁忌。

5. 中医内科学:内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

6. 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各科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三、考试形式与时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满分为300分,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

四、大纲变化与解析相较于前一年的大纲,2024年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在总体框架上保持稳定,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更新,更加强调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察。

考生应特别关注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五、复习策略与建议面对新的考试大纲,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系统梳理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全面复习各个章节的内容,确保没有遗漏。

2. 强化临床实践:通过实习或模拟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深入理解经典:阅读并理解中医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

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

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

2017年考研大纲要求变化一、考试名称的变化由中医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二、考查目标的变化1.学科分布简单的六科笼统分布加以细化(1)临床医学人文精神要求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2)基础医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常见病辨证论治(没变化)2.培养目标强调能力3.层次仍然为熟悉记忆、分析判断、综合运用三个层次→仅为细化了。

三、科目变化增加了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四、试卷结构变化A型题中增加了一道病例共用题干题(之前出过)→分值为2分。

中内→12题针灸→6题六、试题顺序(一)A型题1.基础题(1.5分)1~9→中医基础理论10~18→中医诊断学19~27→中药学28~36→方剂学37~51→中医内科学52~55→针灸学2.共有题干(临床题→2分)56~67→中医内科学68~73→针灸学(二)B型题(1.5分)82~85→中医基础理论86~89→中医诊断学90~93→中药学94~97→方剂学98~101→中医内科学102~105→针灸学(三)X型题(2分)106~115→中医基础理论116~125→中医诊断学126~135→中药学136~145→方剂学146~157→中医内科学158~165→针灸学七、各科变化(很多地方看似变化,其实只是说法变化→简练,但要求内涵未变)(一)中医基础理论→变化不大去除了来源)药名变化具体有:重楼→蚤休;巴豆→巴豆霜;大戟→京大戟;藿香→广藿香;白豆蔻→豆蔻;茵陈蒿→茵陈;陈皮→橘皮;绿鄂梅→梅花;紫珠→紫珠叶;禹白附→白附子;白芥子→芥子;鸡血藤→大血藤;升药→红粉。

调整:将降香由止血药调到了活血化瘀药。

(四)方剂学→变化较大重点方剂→加三个(香苏散、柴胡疏肝散、二妙散),总计130首。

非重点方剂→101首。

1.常见病→增加了心衰2.调整→将“自汗盗汗”从掌握辨证论治规律调整到需要全面掌握项。

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序言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1A型题 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 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 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大跟往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动,以下是2021中医考研大纲,请参加2021年中医综合考研的考生按照最新大纲复习。

2024中医临床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临床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临床综合考研大纲考研是许多学子追求梦想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医学专业的学子来说,考研更是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其中,中医临床综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多个方面,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纲内容概述《2024中医临床综合考研大纲》主要包含了考试性质、考查目标、考试内容及范围、题型结构、考试时间、分数分布等几个方面。

其中,考查目标部分对中医临床综合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考试内容及范围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药学等几个方面,题型结构则对各个题型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了规定。

二、大纲重点内容分析1.中医基础理论:大纲重点强调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这些都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2.中医临床医学:包括了内、外、儿各科疾病的中医诊治,重点强调了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部分。

3.针灸推拿:大纲重点强调了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以及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之一。

4.中药学:大纲重点强调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是中医临床实践用药的基础。

三、如何备考1.制定复习计划:根据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2.掌握学习方法:多看、多记、多理解,注重知识点的串联和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充分利用资源: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视频、在线课程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4.反复复习:大纲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反复复习,加深印象。

四、结语总的来说,《2024中医临床综合考研大纲》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为中医临床综合的考研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对于想要报考中医临床综合的考研学子来说,认真学习和理解大纲的内容,掌握核心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同时,也希望所有的考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30.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30.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二、历史沿革1.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2.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4.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5.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1)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1)外感头痛属表属实。

(2)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属虚,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

[2014年研]A.情志不畅,火盛伤阴B.禀赋不足,肾精亏损C.思虑过度,气血亏虚D.饮食失节,痰湿内阻【答案】ABD【解析】内伤头痛多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①外感头痛因起病较急,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等部分。

具体考试科目和分值分配如下:1.中医基础理论:约30%(36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2.3.中医临床基础:约15%(18分),包括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诊断治疗原则等内容。

4.5.中药学:约15%(18分),包括中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6.7.方剂学:约15%(18分),包括方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8.9.中医诊断学:约10%(12分),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10.11.中医内科学:约25%(30分),包括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

12.13.针灸学:约5%(6分),包括针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穴位和针灸治疗方法等内容。

14.15.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5%(6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16.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和分值分配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建议考生及时关注官方通知和公告,以便更好地备考。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研究⽣⼊学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纲⼀、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是为⾼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研究⽣⽽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考试科⽬。

其⽬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掌握中医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平和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评价的标准是⾼等学校中医药学学科优秀本科⽣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平,以利于各⾼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研究⽣的招⽣质量。

⼆、考查⽬标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精神等⼋部分,主要考查考⽣是否准确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具有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是否具备医德医⻛和职业素养。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式答题⽅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考⽣在答题卡上作答。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医基础理论30分;中医临床基础35分;中药学35分;⽅剂学30分;中医诊断学25分;中医内科学90分;针灸学30分;临床医学⼈⽂精神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每⼩题1.5分,共120分。

A型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

其中单项选择题120道,每题1.5分;多项选择题30道,每题1.5分。

B型题:每⼩题1.5分,共60分。

B型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X型题:每⼩题2分,共40分。

X型题全部为多项选择题。

四、考试内容和要求(⼀)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内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精⽓学说、阴阳学说、五⾏学说、藏象学说、⽓⾎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体质学说、防治原则等。

考试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理解精⽓学说、阴阳学说和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第18章呕吐1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转化、预防调摄1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临床呕吐常多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二、历史沿革1.《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

2.《金匮要略》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不可止呕的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秽浊之邪,尤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皆可伤胃滞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成饮成痰,饮邪上逆,发生呕吐。

亦有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

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病性有虚实之分。

(1)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所致者属实。

(2)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所致者属虚。

(3)实与虚可以相互转化。

【例1】(A型题)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2009年研]A.肝气犯胃,升降失调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C.脾胃亏虚,运化失常D.饮食不节,食滞不化【答案】B【解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

2024年307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国家级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的大纲:
一. 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1.1 中医基础理论
1.2 中医诊断学
1.3 中医治疗学
12. 中医预防保健学
二. 中医临床医学
2.1 中医内科学
2.2 中医外科学
22. 中医妇科学
24. 中医儿科学
25. 中医骨伤科学
26. 中医针灸推拿学
27. 中医耳鼻喉科学
28. 中医眼科学
29. 中医口腔科学
三. 中医临床技能
3.1 中医诊断技能
33. 中医治疗技能
34. 中医急救技能
35. 中医护理技能
四.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
4.1 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
4.2 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五. 中医临床医学伦理与法律
5.1 中医临床医学伦理
5.2 中医临床医学法律
以上是307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的大纲,考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真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真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金元时期寒凉派的立证依据是()。

A.阴常不足B.阳常有余C.六气皆可化火D.病多脾胃郁热正确答案:C参考(江南博哥)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普遍联系D.阴阳的可分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3.佐金平木法的理论基础是()。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4.肺主行水的生理基础是()。

A.肺的宣发肃降功能B.肺主一身之气C.肺主呼吸D.肺朝百脉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5.下列各项中,既能温养全身,又与寤寐相关的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6.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骨节的是()。

A.皮部B.络脉C.经筋D.经别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7.下列哪项是寒邪导致肢体屈伸不利的()。

A.寒性收引,筋脉拘急B.寒性凝滞,气滞血瘀C.寒性伤阳,温煦失职D.寒邪伤肾,骨枯髓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8.以下哪一个是真虚假实()。

A.发热汗出,干咳少痰B.肢体浮肿,食少倦怠C.腹部胀满,柔软喜按D.惊悸怔忡,体倦面黑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9.湿热痢疾初起,可见脓血便,里急后重采用哪种治法()。

A.塞因塞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用D.热因热用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10.症见食少,消瘦,腹胀,便溏者,其常见面色是()。

A.苍黄B.萎黄C.黄而鲜明D.黄而晦暗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11.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寒热性质主要依据()。

A.舌苔有无B.舌苔润燥C.舌苔厚薄D.舌苔颜色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12.阳虚的舌质、脉象是()。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2024大纲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2024大纲

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2024大纲一、背景介绍1.1 中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我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理论体系严密,临床疗效显著,对一些慢性病、难病、疑难杂症和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1.2 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纲内容概述2.1 大纲修订的背景随着医疗环境的变化和患者需求的提高,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2.2 大纲修订的目的通过修订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大纲,进一步强调中医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促进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

三、大纲具体要求3.1 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针灸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中医临床医生有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2 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中医临床医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开展临床医疗工作,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能够做到辨证施治。

3.3 临床数据分析和诊断能力要求中医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科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4 临床治疗能力要求中医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科学选择中医治疗方法,并能够做到合理用药、疗效确切。

3.5 临床预防和保健能力要求中医临床医生能够指导患者进行预防和保健工作,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四、大纲实施与评价4.1 大纲的实施大纲实施需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包括相关教育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等,共同努力推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的大纲要求。

4.2 大纲的评价通过相关考试、评估机制等对中医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中医临床医生的学习进展和临床医疗水平。

五、展望5.1 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的未来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需求。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

2021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根底理论与临床根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到达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察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根底医学中的中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察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根本职业素养;根底医学局部重点考察中医学的根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局部重点考察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展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根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根底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与根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根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开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展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根本理论与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展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根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临床与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构造一、试卷总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总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13%中医诊断学约13%中药学约13%方剂学约13%中医内科学约28%针灸学约14%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1.藏象的概念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1.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3)人体之精的功能。

2.气(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机、气化的概念。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血(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

4.津液(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胸胁、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三)闻诊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问寒热:寒、热的含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问汗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问疼痛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绞痛、空痛、隐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