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案范本三篇:游戏中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案范本三篇:游戏中学习

教案一:游戏中学习——《桌子有多长》1.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认知长度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通过游戏了解长度的概念。

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测量长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告诉他们在这个游戏里需要用到测量长度的知识。

(2)游戏规则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各自选一个物品来测量,并用纸尺测量物品长度。

比较各小组的测量结果,看哪个小组测得最准确。

(3)游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游戏中的问题,如何测量长度,为什么要用纸尺等。

(4)竞赛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测量给定物品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交给老师。

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看哪个小组测得最准确。

5. 课后练习老师留下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测量能力。

6. 反思综合上课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教案二:游戏趣味教学——《桌子有多长》1.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长度概念的理解。

3. 教学难点通过游戏趣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4.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一款有趣的小游戏,并带着学生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2)游戏规则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个物品,利用纸尺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

(3)竞赛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测量给定物品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交给老师。

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积分统计,以便给出小组排名。

(4)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游戏中的问题,总结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课后作业老师留下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测量能力。

6. 反思综合上课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1、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经历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提出让学生估一估自己课桌的长度,并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比划着估。

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很好地引入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在认识尺子和测量物体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尺子)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尺子,所以课上学生相互借尺子,课堂气氛有些乱。

这一点以后要引以为戒。

在动手测量的时候,有小部分学生还是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没有从起点“0”开始测量,尺子反着放等,这些在下节课中要继续强化。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厘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1厘米、10厘米等到底有多长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所以在估计时都估计的不是很准确,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明确了自己第一课时的不足,为第二课时更加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2、《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经历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提出让学生估一估自己课桌的长度,并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比划着估。

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很好地引入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在认识尺子和测量物体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尺子)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尺子,所以课上学生相互借尺子,课堂气氛有些乱。

这一点以后要引以为戒。

在动手测量的时候,有小部分学生还是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没有从起点“0”开始测量,尺子反着放等,这些在下节课中要继续强化。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厘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1厘米、10厘米等到底有多长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所以在估计时都估计的不是很准确,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明确了自己第一课时的不足,为第二课时更加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3、《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米尺测量日常中物体的长度。

2.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二、教学重点1.利用米尺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2.理解长度比较。

三、教学难点1.实现用米尺精确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2.简单的长度比较与判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猜词游戏,在课前激发学生对长度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长度单位“米”进行自然引导。

2. 学习活动(1)认识米尺教师通过米尺的外形,样式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米尺。

(2)测量物品长度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物品(比如钢笔、教科书等)在现场进行实物测量,让学生猜测物品长度后,教师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可以结合“比较”、“相等”等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大小并加深印象。

(3)实战演练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使用米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4)总结与归纳教师与学生总结整个活动的过程和学习感受,让学生获取正确的学习体验和领悟。

3. 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自选日常物品进行米尺测量,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测量水平。

4.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使用米尺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并在明天提交数据。

五、教学要点1.教师应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讲解米尺的基本使用方法。

2.学生应注意米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测量精确性。

3.学生应在家中积极参与作业,全面掌握米尺测量日常物品长度的方法。

4.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方式和细节。

六、教学反思教学此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测量精确度,避免过多的误差。

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长度的比较,并通过实际测量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实际测量活动以及日常物品测量的练习。

同时,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必要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点。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米尺和长度比较的理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长度,成为一个掌握基本测量技巧并具备应用能力的学生。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一次教学都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课桌有多长”,旨在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运用以及测量的基本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反思。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出测量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实际测量时,对于厘米和毫米的区分存在困难。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单位概念。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测量和讨论。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依赖于其他组员,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测量过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加明确的小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再者,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直尺作为测量工具。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直尺的使用还不够熟练,不能准确地进行零刻度对齐和读数。

这提示我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直尺使用技巧的指导,可以通过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此外,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反思的一点。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我认为,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或者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的方式,我在课后通过作业和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

从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测量任务,但对于测量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测量原理的讲解,并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上册数学《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学习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测量的重要性以及测量方法的规范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规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和规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正确的长度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课桌、课件等。

2.学具:尺子、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桌子、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使用尺子测量教具(如桌子)的长度,并记录在黑板上。

其他学生也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尺子测量课本或其他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测量并比较彼此的长度,然后选代表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度的问题,如:“哪组的长度最长?哪组的最短?”、“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来回答这个问题吗?”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厘米”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

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

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

教材创设了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用尺子可以画直线,也可以用来测量,有了这方面粗浅的生活经验,并且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从教材的学习安排,学生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

然而,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在头脑中要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由知到识,包括对测量的理解,怎样测量还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能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知识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另外二年级的学生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测量单位厘米的理解。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二、教学目标:1、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四、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谜语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进课题)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师:同学们,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长,我们得先知道课桌得长在哪儿?师:红线经过的地方就是课桌的长。

师: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设计意图:让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生体会到测量同一物体时应先统一测量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尺子。

说到尺子, 尺子的种类就有很多。

(介绍尺子的种类,丰富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引出直尺的测量工具)活动一:看一看师:请你仔细观察,在尺子上你能发现有哪些秘密呢?(引导生观察交流,老师借机补充与小结)活动二:找一找师:尺子上有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让生领悟:每相邻的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用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捏一捏1厘米的小棒等操作活动,让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将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师:尺子上有1厘米,生活中哪里藏着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活动三:说一说师:认识了1厘米,那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生发现从刻度0开始量,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长)从刻度1到刻度4之间有儿个1厘米?是几厘米?活动四:量一量、画一画师:认识了测量工具一-尺子,我们就要学会用它来测量我们所要测量的物体。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范本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范本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范本【教材内容及分析】教科书14--15页,《桌子有多长》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练一练。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际长度。

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

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

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看,我们班的课桌摆得真整齐。

桌子天天陪着我们学习,小朋友了解桌子吗?知道桌子哪些特点?生:桌子是长方形的。

桌子的面平平的。

桌子是木头做的。

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都是一样的……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你知道吗?(板书揭题)【反思: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谈起,引出问题,培养一年级学生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声国的意识。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课桌有多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XXX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P51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发展目标: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尺子的认识,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体会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学会用尺子测量和画线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微课,并完成研究任务单二、课堂反馈,交流,研究新知1.学生观看微课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老师介绍尺子、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小棒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例如图钉的长度等。

4.学生学会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在课件演示中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5.老师让学生判断其他同学测量的长度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的理由。

6.老师提出尺子断了、没有刻度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7.学生在完成微课后,老师布置测量两个身边物体的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三、教学难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米尺、课件、铅笔、橡皮、跳绳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中的课桌有多长?学生可能会发现课桌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引入厘米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教师让学生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刻度,1 厘米的长度有 10 个小格。

教师讲解厘米的符号是 cm,并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的长度。

(2)用厘米测量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铅笔、橡皮、跳绳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师让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物体的长度是不同的。

(3)1 厘米=10 毫米教师让学生观察尺子,发现 1 厘米=10 毫米。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或毫米来表示。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厘米的概念和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北师大《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多种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测量工具的形成,顺利学习理解测量长度的技巧,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

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多种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测量工具的形成,顺利学习理解测量长度的技巧,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过程:片段一:引导探究,建立厘米观念(一)认识1厘米1. 看一看师:瞧,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

(贴黑板上)你们每人也有一根1厘米小棒,把它拿出来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我们来和1厘米交个朋友吧。

师:仔细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1厘米这个长度怎么样?生1:很短。

生2:太短了,黑板上的一厘米我都快看不清了。

师:1厘米很短,所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师:那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师:从我们身边或学具袋里找一找,用小棒比一比, 看看哪个部位大约是一厘米,找到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具袋中有:透明胶带、橡皮、夹子、正方块和油画棒等) (利用希沃白板中的拍照传屏功能将孩子们找到的一厘米物品汇集到大屏幕上,边展示学生边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1:我发现小正方块的边长是1厘米。

(夹子宽度,橡皮的厚度,油画棒的粗细,透明胶带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生2: 我发现我的食指宽1厘米。

(大门牙的宽度,黑眼珠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师:像你们这样大小的孩子,一般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这个1厘米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当忘记1厘米有多长时,你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包钢一小潘丽娜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

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学情分析: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

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借助直尺、铅笔,通过合作交流,操作等活动,准确地测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说出测量的方法。

(重难点)3.通过展示,交流,互相检查等活动,能用刻度尺测量线的长度,并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含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以及我的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页,主要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学会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行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直尺、课桌、椅子、书本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和一把直尺,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椅子、书本等物体,引导学生发现长度不同的物体。

2. 讲解厘米的概念:讲解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厘米的长度。

3. 操作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物体,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白纸上。

4. 分享与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不同组测量结果的差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白纸上。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家里的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1厘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家里的某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操作,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共6篇)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共6篇)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课题:课桌有多长教学目的:1、再次经历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局部作为测量的长度单位。

快看!〔播放古时候人们测量长度的视频〕师:同样的一匹布,为什么两个人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

总结:也就是说测量之前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刻度尺。

师:你们知道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比拟准确吗?如今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预设: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ppt:介绍0刻度,表示起点〔开场〕;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刻度线〕师:这些数字、线有什么规律吗?生1:3种长度的线都叫刻度线。

生2:数字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cm就是厘米。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是较短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再直尺上找到哪段1厘米的长度呢?〔课件演示1cm〕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是1cm的小棒,用大拇指和食指这样夹住,手指不动,让我们轻轻撤出小棒,看,这个长度就是1cm,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用手比一比,感受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生操作。

《课桌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课堂上,我以《课桌有多长》为主题,展开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我们身边的图形》,主要讲述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测量课桌的长度。

我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米、厘米、毫米这三种长度单位,并学会了使用尺子和卷尺来测量物体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多媒体课件学具:每人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了一把尺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尺子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们积极回答,我引导他们认识到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长度。

2. 讲解长度单位我讲解了米、厘米、毫米这三种长度单位,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

3. 测量课桌长度我让学生们分组合作,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动手操作。

在测量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学生们的问题。

4. 例题讲解我出示了一道例题:“一张桌子的长度是120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换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5.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

学生们通过练习,巩固了长度单位换算知识。

6.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长度单位换算公式,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根据板书内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7.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请你用尺子和卷尺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并换算成米。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桌长度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简单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测量计算出相应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够借助尺子或者面积图进行测量,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桌有多长”,这是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在本节课,教师着重介绍课桌长度的概念,并且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物体长度的实际意义。

2.学情分析这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步接触长度测量的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较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桌长度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实际物体的测量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桌长度概念的介绍和学生实践操作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长度测量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2.教学策略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学生互动•想象引导法•合作学习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可采用视频,图片或实际物品展示来引入,然后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学生看到视频或者图片,教师就可问:“课桌有多长?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它的长度呢?”2.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课桌长度进行讲解,介绍长度的定义和基本单位,并向学生展示尺子或面积图等测量工具。

3.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将尺子或面积图等测量工具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由学生配合实验进行测量,并通过测量结果让学生掌握课桌长度的概念。

4.板书总结环节教师通过板书总结,让学生有系统的了解学习内容,并向学生进行区别和区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桌长度的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对于测量物体长度的掌握和理解。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选择长、宽、高等词语对物体进行描述。

2.能够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标准长度单位(厘米)表示。

3.能够理解课桌长宽高的概念,并能够用标准长度单位描述。

4.能够解决简单长度问题,并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表示。

二、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教具:计时器、尺子、 PPT。

3.学生:本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物体的长、宽、高等基本概念,同时知道了标准长度单位。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PPT 展示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桌有多长。

问题:这是一个课桌,粗细不一的笔可以垂直地放在上面,那你知道这个课桌有多长吗?2. 讲解(10分钟)1.课桌的长、宽、高:通过 PPT、实物等进行讲解,用标准长度单位表示:长80 厘米,宽 60 厘米,高 70 厘米。

2.测量课桌长度:教师拿出尺子,带领学生进行测量,并让学生回答课桌的长度。

3.比较长度:将课桌的长度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它的长度。

3.操作(15 分钟)1.游戏 1:摸一摸——让学生探究用手怎样去感受长度,能不能用手的长度去表示课桌的长度,家里的孩子可以让家长配合参与。

2.游戏 2:测量比大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物品,并对它们进行测量,再用标准长度单位表示。

3.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谁还记得我们刚才和小伙伴们玩的游戏是什么?2)你在测量物品时,除了测量长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3)如果你的尺子的刻度没有对准物品的一端,你能得到正确的长度吗?为什么?4.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一些特殊的物品,来学习测量长度。

2.看一段视频,学习更多有关物品长度的知识。

5.纠错(5分钟)针对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强调和补充,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并改正错误。

四、小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得到长、宽、高等词语对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标准长度单位(厘米)表示去描述课桌的长宽高以及进行长度的问题解决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教案三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精选教案一【学习目标】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

(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

)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

(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常用的有厘米和米。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测量身高、距离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我们能够了解如何使用尺子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和尺子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长度的认识,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米,并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长度单位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3.测量课桌长度,运用所学知识,分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并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
(2)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包括尺子的放置、读取数值等。
举例:演示如何将尺子紧贴被测物体,从0刻度线开始读取数值,注意尺子的正反面。
(3)长度单位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1米=100厘米,可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1米线段,换算成厘米表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即测量课桌的长度。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尺子和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测量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分组讨论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毛晓雪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三、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

(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学生找,汇报)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你能找到3厘米吗?能快速找到5厘米吗?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总结:方法1:两个数字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四、自学探究,寻找方法
1、师:尺子还有一个作用——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播放视频)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测量一下物体的长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长度?再测量。

2、拓展:断尺测量小棒。

师:周老师也想测量你手中的小棒。

师拿出尺子,故意发出惊叹:糟糕,尺子断了,看来这个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师:怎么用?(让学生教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总结:谢谢你们,你们太能干了,竟然变废为宝,只要另选一个起点就可
以了。

3、师:学会了吗?小熊迫不及待的开始测量了,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学,一起判断小熊的方法对不对?(学生独立判断,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快速说答案。

2、测量小棒的长度
六、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师: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出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
学生试画5厘米长的线段
七、小结: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测量物体要放平。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毛晓雪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

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

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