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卫生部•【公布日期】2004.04.0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2004年4月2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作说明。

1989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称现行传染病防治法)是一部比较好的法律,对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健康,尤其是对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不断进步,对一些疾病认识不断加深,公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传染病防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例如,国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病人的救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薄弱;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

这些问题在防治非典中暴露比较充分。

因此,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认真总结传染病防治实践尤其是抗击非典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对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予以修订。

2003年6月,国务院将现行传染病防治法的修订列入工作日程,同意由卫生部、法制办组成联合起草工作小组,开始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

卫生部、法制办在认真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家和社会学、法学专家的意见,并赴上海、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调研,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和瑞士、英国考察。

在此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将该征求意见稿发送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九三学社、中华医学会以及北京大学等高校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称修订草案)。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防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是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治疗等基本原则和措施。

- 规定了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疫点等的管理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管理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暴发时的调查、隔离、治疗等措施。

- 规定了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的消毒和防控要求。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易感人群等相关内容。

- 规定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

二、规章2.1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实施条例》-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监测、隔离、治疗等具体要求。

- 规定了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要求。

- 规定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响应职责和协调机制。

-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评估的具体要求。

2.3 《传染病防治法规》- 规定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

-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

-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 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的调查、监测、报告和处置程序。

- 规定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的防护措施和消毒要求。

3.2 《传染病防治管理规范》-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12.06•【文号】卫生部令第17号•【施行日期】1991.12.06•【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令第17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包括传染病防治目标,并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第三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有关部门卫生主管机构,在本系统内行使《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所列职权。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本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传染病监测管理的责任和范围,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的卫生防疫机构,承担本系统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并接受本系统上级卫生主管机构和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管理的责任和范围,由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六条各级政府对预防、控制传染病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预防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防治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

第八条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的鼠害和各种病媒昆虫的危害。

农业、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消除农田、牧场及林区的鼠害。

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消除钉螺危害的分工,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集中式供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政策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政策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13年6月29日修订,共9章80条。

该法突出了“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立法理念,从预防预警制度、报告制度、管控与医疗救治等多个方面,对我国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明确规定。

一、传染病等级划分我国按照发病率、病死率与传播率等多个维度,将传染病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其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项传染疾病。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另外,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2020年第1号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等12项传染疾病。

二、甲类传染病的管控措施1、发现甲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2、医疗机构可以采取更严格的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传染病防治法教育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传染病防治法教育课件

第二部分
传染病预防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十三条】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 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 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 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 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售、运输。
【第二十六条】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
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第十条】
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 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十四条】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 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 家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目录•传染病防治法概述•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职责与义务•患者权益保障及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与监管机制•总结与展望PART01传染病防治法概述立法背景与意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传染病防治法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传染病防治法为加强国际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法律依据。

传染病定义及分类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分类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传播方式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乙类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防治原则与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通过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个人卫生习惯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对已经发生的传染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治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科学防治、依法管理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同时,依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管理,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PART02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 2 3国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观察等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加强传染源管理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措施与制度建设03加强信息公开和通报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信息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根据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进行修正。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xx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xx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xx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五章医疗救治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9.21•【文号】卫政法发[2004]315号•【施行日期】2004.09.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卫政法发[2004]3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各单位,部机关各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发布,并将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认真总结传染病防治实践尤其是抗击非典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和反复修改之后完成的,对当前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修订后的这部法律,必将对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学习贯彻好《传染病防治法》,切实依法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新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有关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控制以及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各项制度,突出了对传染病的预防与预警,完善了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了专门规定,强化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

该法律所确立的原则和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落实学习和培训工作。

(2024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

(2024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PPT课件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加强与国际 组织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 公共卫生挑战。
2024/3/26
24
2024/3/26
THANKS
感谢观看
25
露、不扩散。
对医疗废水进行严格 的处理和消毒,确保 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防止疫情通过水源传
播。
加强医院内外环境的 清洁和消毒工作,保 持环境整洁卫生,减 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4/3/26
16
04
法律责任与监管措施
2024/3/26
17
政府部门监管职责及手段
2024/3/26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监管体系
2024/3/26
7
防治法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01 强化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
02 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救治和保障措施,维护其合 法权益。
02 明确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024/3/26
8
02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2024/3/26
9
预防接种制度
01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可以共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 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推动疫苗研发和生产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疫苗研发和生产领域的合作,加快疫苗研发进程 ,提高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各国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 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PPT课件
2024/3/26
1
目录
2024/3/26
• 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 • 法律责任与监管措施 • 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现就我县《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汇报如下:平罗县地处银川平原北部,辖七镇六乡共128个行政村(含原陶乐县),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人。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

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134人,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

《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施行以来,在区、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传染病预防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县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网络、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和防治预案,切实提高了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概况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目前已形成了组织健全、功能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网络。

受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县卫生防疫站具体承担《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

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均设有防保科,指定专人负责本乡镇及本单位传染病管理工作,聘用了具有卫生专业知识的村级防保员共56名,目前全县从事传染病管理和监督相关技术人员120余人。

2003年,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100%;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和五苗覆盖率达99%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97年的394/10万下降到2003年的272/10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8.12.23•【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说明--1988年12月2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我受国务院委托,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一、关于立法的必要性传染病历来是我国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为了防治传染病,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组建了各类卫生防病机构,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仅以近年的情况为例,1980年我国传染病的发病数为2031万人,到1987年下降为593万人。

在传染病病种方面,已经消灭了天花,对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性病、麻疹、百日咳、黑热病、回归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有的达到了较低的发病水平。

根据抽样调查,传染病在人的各种死亡原因当中的顺位,也从第一位下降到第六位,成绩是显著的。

尽管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非已经大功告成,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依然存在,甚至还很严重。

也以近年的情况为例,根据我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孕产妇携带乙肝病毒,每年有近百万婴儿有被感染的威胁,并成为乙肝病原的长期携带者,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

此外,全国尚有肺结核病人570万,每年约30多万人死于该病。

一些在我国原已趋于消除的传染病近来又有复发,某些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又在活化,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时有发生。

1986年山东省鼠害引起出血热病暴发流行,发病41433人,死亡599人。

1987年四川省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发病10万余人,死亡400余人。

1986年以来新疆部分地区饮用水污染引起非甲非乙肝炎流行,发病12万余人,死亡70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孕产妇。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课件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课件
明确宣传目标、受众、内容、 方式和时间等要素,确保宣传
效果。
多元化宣传手段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
高公众知晓率。
针对性宣传内容
针对不同受众制定不同的宣传 内容,突出传染病防治法的重
点和意义。
强化宣传效果评估
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及 时调整宣传策略,提高宣传效
果。
传染病防治法的教育途径
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
监测制度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对传 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 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以掌
握传染病的动态变化。
预警机制
当监测到传染病异常增多或出现新 的传染病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出 预警,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信息共享
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时 通报传染病疫情信息,以便采取协 同应对措施。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课件
目录
• 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 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 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与监督 • 传染病防治法的亮点与特色 • 新版传染病防治法的解读与展望 • 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教育
01
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Chapter
传染病防治法的背景与意义
01
02
03
背景
传染病的流行与危害,对 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 严重影响。
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 水平和防治能力。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 处置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疫情 的能力。
加强传染病防治的科技创新
鼓励和支持传染病防治的科研创 新,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
物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人才培养和技 术交流,提高防治队伍的整体素

传染病防治法69145教学提纲

传染病防治法69145教学提纲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 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 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 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 病、血吸虫病、疟疾。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 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 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 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 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 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 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 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一条 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 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 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
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 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 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 关信息、资料。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 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 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 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3
《传染病防治法》共有九章八十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五章 医疗救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4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 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2009年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26 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 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 泻病。(10种)(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 11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 布。
14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 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 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15
第三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 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类、乙 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 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 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对 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传染病防治法5

传染病防治法5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 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 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 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 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一切单位 和个人”,既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 事业单位,也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国驻华机构、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单位; 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国籍 和无国籍等一切自然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 定和国际惯例,所有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 员必须遵守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没有传 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
第五节 医疗废物管理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范围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 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 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 物包括大量的一般性废物和少量的危险性废物。 危险性废物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①含有感 染性物质,②具有遗传毒性,③含有毒性和危险 性的化学品或药品:④放射性,⑤含有锋利物。 医疗废物可引起接触个体的疾病或造成潜在的威 胁。国际协议中有大量关于公共卫生和医疗废物 安全管理的规定,如《巴塞尔会议协议》。
的建设项目审批
二、疫情的报告和公布
(一)疫情报告人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 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有义务及时向附近的 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卫 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在 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 病人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卫生防疫机构 报告。城乡居民、机关团体、车站、码头、机 场、饭店职工及其他人员为义务报告人。

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和控制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国家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实行预防为主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根据该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有26种,如非典、艾滋病、肝炎等,丙类传染病有11种,如感冒、风疹、斑疹伤寒等。

对于非典、脊灰、肺炭疽和禽流感等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为了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

同时,国家也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并完善相关制度,方便其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为了普及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第十六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患者,不得歧视传染病患者。

传染病防治法完整版

传染病防治法完整版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 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 场、林场、煤矿、劳教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 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 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 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
2、 疫情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 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发病地 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与流行,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
.
(二)传染病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
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
(四)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列入的法定传染病 共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 种。
.
甲类传染病的病种(2种):
鼠疫、霍乱---实行强制管理
.
乙类传染病的病种(26种)
将甲型H1N1流感调整为丙类,归为季节性流 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由乙类传染 病甲类管理调整为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
.
一、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二、传染病防治法总则的有关规定 三、传染病的预防 四、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五、疫情控制 六、医疗救治 七、监督管理 八、保障措施 九、法律责任
.
(特殊措施)
宣布疫区: 第四十三条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
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 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 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
.
疫区概念: 疫区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或者
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 的地区。
.
疫区封锁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民众健康意识增强
3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民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传 染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2024/2/2
24
未来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2/2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 随着全球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对防 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加强监测预警和科研攻关,提 高应对新型传染病的能力。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防止 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交叉感染 的发生。
14
04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Βιβλιοθήκη 2024/2/215
监督管理部门及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监督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 章和标准的执行情况。
2024/2/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 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 制工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不断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 保传染病防治法的有效实施。
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
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提高传染病防治的技术和水平,为民众提 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服务。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 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传 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提供心理支持
在传染病疫情期间,社会 组织可以为受影响的人群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20
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
宣传教育内容
包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早期症状识 别、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7号
【批准部门】国务院
【批准日期】1991.10.04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91.12.06
【实施日期】1991.12.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批复
(国函[1991]66号)
卫生部:
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由你部发布施行。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国务院
一九九一年十月四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1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已经一九九一年十月四日国务院国函[1991]66号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部长陈敏章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包括传染病防治目标,并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第三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有关部门卫生主管机构,在本系统内行使《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二条
第一款
所列职权。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
和本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传染病监测管理的责任和范围,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的卫生防疫机构,承担本系统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并接受本系统上级卫生主管机构和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管理的责任和范围,由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六条各级政府对预防、控制传染病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防治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

第八条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的鼠害和各种病媒昆虫的危害。

农业、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消除农田、牧场及林区的鼠害。

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消除钉螺危害的分工,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集中式供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各单位自备水源,未经城市建设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与城镇集中式供水系统连接。

第十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

城市应当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雨水排放处理系统等公共卫生设施。

农村应当逐步改造厕所,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公共生活用水的卫生管理,建立必要的卫生管理制度。

饮用水水源附近禁止有污水池、粪堆(坑)等污染源。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附近洗刷便器和运输粪便的工具。

第十一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任何人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增加预防接种项目。

第十二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适龄儿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

适龄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

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补种。

第十三条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在本单位及责任地段内承担下列工作: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交付的传染病防治和监测任务。

第十四条医疗保健机构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十五条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必须做到:
(一)建立健全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制度和人体防护措施;
(二)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对实验后的样品、器材、污染物品等,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消毒后处理。

(三)实验动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传染病的菌(毒)种分为下列三类:
一类: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类:布氏菌、炭疽菌、麻风杆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热病毒、登革热病
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三类: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百日咳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破伤风梭状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菌(毒)种的种类。

第十七条国家对传染病菌(毒)种的保藏、携带、运输实行严格管理:
(一)菌(毒)种的保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

(二)一、二类菌(毒)种的供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保藏管理单位供应。

三类菌(毒)种由设有专业实验室的单位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保藏管理单位供应。

(三)使用一类菌(毒)种的单位,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二类菌(毒)种的单位必须经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三类菌(毒)种的单位,应当经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四)一、二类菌(毒)种,应派专人向供应单位领取,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的邮寄必须持有邮寄单位的证明,并按照菌(毒)种邮寄与包装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对患有下列传染病的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直至医疗保健机构证明其不具有传染性时,方可恢复工作:
(一)鼠疫、霍乱;
(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炭疽、斑疹伤寒、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淋病、梅毒;
(三)肺结核、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第十九条从事饮水、饮食、整容、保育等易使传染病扩散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条招用流动人员二百人以上的用工单位,应当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采取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卫生措施。

第二十一条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卫生防疫人员的指导监督下,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一)被鼠疫病原体污染
(二)被霍乱病原体污染
第二十二条被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病原体污染的水、物品、粪便,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一)被污染的饮用水,应当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