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动态交通流研究
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
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道路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交通流则是道路交通运行的核心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流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实现道路交通流的稳定性,提高道路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为了学术研究和交通管理的焦点。
因此,研究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道路交通流的定义道路交通流是指在道路上的车辆流动过程中,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路面之间的互动过程。
道路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包括车辆密度、流量、速度和车头间距。
其中,车辆密度指单位时间和单位路段长度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速度指车辆在路面上行驶的速度,车头间距指车辆间的距离。
二、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意义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是道路交通流控制的基础。
它可以有效地预测道路交通流的稳定状态和变化情况,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可以优化道路交通控制策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运行效率,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三、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进展1.微观交通模型微观交通模型是指对单个车辆进行分析的模型。
通过对车辆行驶轨迹和车头间距的建模,研究车辆的行驶特性和交通拥堵条件。
常见的微观交通模型有“细胞自动机”、“交通流模拟”等模型,这些模型既可以用于对单个路段的交通状况进行模拟,也可以对整个交通网络进行模拟。
2.宏观交通模型宏观交通模型是指对整个交通网络或某一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的模型。
通过对一定的交通流量、密度、速度和车头间距等参数的测量和建模,研究道路交通流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常见的宏观交通模型有“流量-密度-速度模型”、“流量-速度模型”等模型,这些模型既可以用于对整个交通网络的流量进行预测,也可以用于对交通拥堵的发生和疏导进行预测。
四、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应用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交通控制策略设计通过对道路交通流稳定性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不同交通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如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时间、交通流疏导的时空布局等。
实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实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如何能够准确地预测交通流量,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实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实时交通流预测模型是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来预测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交通流量情况。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出行规划等领域。
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流预测模型。
首先,基于统计学的模型是最早应用于交通流预测的方法之一。
这类模型主要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
例如,基于ARIMA模型的交通流预测方法,它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进行自回归和移动平均的模型拟合,来预测未来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对于复杂的交通流量变化模式预测效果有限。
其次,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也是常用的交通流预测方法之一。
这类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来模拟交通流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输入历史交通数据和其他相关因素,利用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最后实现对未来交通流量的预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捕捉到交通流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但是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较长的训练时间。
另外,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类模型通过对大量的历史交通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构建预测模型。
例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机器学习算法,都可以用于交通流量的预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同时可以应用于复杂的交通流量预测问题。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常见模型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的交通流预测方法也值得关注。
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已经在交通流预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研究综述
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研究综述胡婷1,于雷1,2,赵娜乐1(1.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城市交通复杂系统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美国德克萨斯南方大学,美国休斯顿 77004)摘要:动态交通分配能反映路网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交通需求的时变性等典型交通流动态特征,比静态交通分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在简要介绍动态交通分配的重要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动态交通分配区别于静态交通分配的六个典型特征:因果性、先进先出原则、路段状态方程、路段流出函数、路段特性函数和路段阻抗函数。
从路径选择准则、路径走行时间定义、出行者出行选择假定、动态网络交通流模型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分类进行综述性研究,分析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为动态交通分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动态交通分配;交通负荷;动态交通分配模型U491.123 :A:1002-4786(2010)05-0006-05 DOI:10.3869/j.1002-4786.2010.05.0470 引言交通流分配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将预测得到的OD交通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已知路网的各条路段上去,从而得到路网中各个路段的交通量和出行费用。
从交通流分配理论发展的整体上看,它经历了由静态交通分配(Static Traffic Assig-nment)到动态交通分配(Dy na-mic Traffic Assignment)两个历史阶段。
静态交通分配理论从提出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发展较为成熟。
静态交通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面对的是在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应用,其只需要反映平均的网络交通状态,并不需要详细描述交通流的动态交通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恶化,而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之一是对交通需求时变性进行刻画的方法掌握。
交通需求的时变性体现在OD 矩阵上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起伏特征。
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韧性研究综述
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韧性研究综述
熊文;张大牛;马小龙;蔡春声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54)2
【摘要】从韧性研究角度出发,结合水动力模型与交通流理论,对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分析理论、运行机制、模型构建、安全管控、恢复提升等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水灾下路网韧性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明晰城市水灾下路网分析方向热点与演进历程;其次,从城市水淹计算与水灾交通路网2个角度,系统梳理城市雨洪场景与设施交互的计算理论;进而,分别从交通路网基础设施与城市水灾之间的相互影响、地上立交枢纽与地下交通设施水灾分析以及水灾下城市交通路网韧性分析与度量出发,阐述城市水灾与交通路网基础设施交互机制;然后,从灾前预防、灾中调度以及灾后恢复3个阶段,说明城市路网水灾处置与性能恢复策略.最后,归纳既有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从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调度、计入垂向尺度的交通设施抗水分析、面向实际场景的高精度恢复模型等方面,对极端气候下城市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韧性研究未来方向进行研判.
【总页数】17页(P329-345)
【作者】熊文;张大牛;马小龙;蔡春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113
【相关文献】
1.城市群背景下的无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研究
2.多Agent强化学习下的城市路网自适应交通信号协调配时决策研究综述
3.交通基础设施门槛下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
4.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通流状态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交通流状态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交通流量的预测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高峰期,预测交通流量可以帮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管制,保障交通效率和安全。
交通流状态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被广泛关注,本文将介绍交通流状态预测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交通流状态预测的相关概念1.1 交通状态交通状态指车辆在路上的运行状态,包括速度、密度、流量、延误等。
其中,速度是车辆通过某一点所需时间的倒数,密度是指某一路段上车辆数量与路段长度的比值,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延误是车辆在路段上行驶时所增加的时间。
1.2 交通流状态交通流状态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车辆流动的状态,通常包括自由流状态、拥堵状态和严重拥堵状态。
1.3 交通流状态预测交通流状态预测是指利用历史数据和模型对未来交通流状态进行预测,通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模型、模糊逻辑模型等方法。
二、交通流状态预测方法2.1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对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交通流状态预测中,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速度和延误等变量。
时间序列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等。
其中,ARIMA模型可将时序数据中的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性等因素考虑在内,能够较准确地拟合并预测交通流量。
2.2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类似于人脑的计算模型,它可以通过处理一系列输入数据来预测输出结果,并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预测准确率。
在交通流状态预测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速度和延误等变量。
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LSTM神经网络等。
其中,LSTM神经网络适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可以长期记忆信息,是进行交通流状态预测的常用方法之一。
2.3 模糊逻辑模型模糊逻辑模型是一种模糊推理方法,可以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
在交通流状态预测中,模糊逻辑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流状态。
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概述及展望
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概述及展望摘要:自该动态交通分配问题问题提出以来.研究者们给出了各种分配模型来描述它。
并且在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中也需要根据交通流状态随空间与时间的演化过程,针对可能出现的拥挤和阻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交通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行。
动态交通分配考虑了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和出行费用随交通负荷变化的特性,能够给出瞬间的交通流分布状态。
关键词: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交通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单方面依靠增建交通设施以无法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的需求。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为建立实用的城市动态网络交通流分配模型,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驾驶员提供可靠的动态道路交通信息。
1 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概述1.1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的定义及特征动态交通流分配即在交通供给状况以及交通需求状况均已知的条件下,分析其最优的交通流量分布模式,从而为交通控制与管理、动态路径诱导等提供依据[2]。
与静态交通流分配研究相比,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在构造上有如下特征:1) 动态交通流分配可以对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非定常特性的交通流作出描述。
2) 路段上交通状态量的时间变特性将通过交通量守恒准则或连续平衡方程式来描述。
1.2动态交通流分配(DTA)的分类静态交通分配模型以交通网络规划为目标,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则以道路网交通流为对象,以交通控制管理为目标。
动态系统最优原则是从道路交通管理者的意愿出发,根据不同的道路交通控制目的,有着不同的配流模式:1) 总出行时间最短;2) 总出行费用最少;3) 总出行距离最短;4) 总交通延误时间最短;5) 平均道路交通拥挤度最小等。
动态用户最优则根据出行者本身的意愿将现有道路交通状态下的动态交通需求分配到道路网中的交通流量分配原则:1)每个出行者出行时间最短;2)每个出行者出行费用最少;3)每个出行者出行行程最短;4)每个出行者交通延误时间最少;5) 每个出行者交通拥挤度最小等。
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研究
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交通流动态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交通流动态演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交通系统中车辆的运行和交通流的流动,揭示交通系统的运行机理和规律。
本文将从交通流动态演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的基本原理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规则构建的,它通过模拟车辆的运行状态和交通流的流动过程,来研究交通系统的行为和规律。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车辆行为建模: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考虑了车辆的行为特征,包括加速度、减速度、转向等因素,通过建立车辆运动方程来模拟车辆的运行状态。
2. 交通流模拟:模型通过将车辆运动方程应用于整个交通流系统,模拟交通流的流动过程。
在模拟过程中,还考虑了车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通信号的控制等因素。
3. 随机性引入: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引入了随机性因素,考虑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车辆之间的随机碰撞、交通信号的随机变化等。
二、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的应用场景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仿真等方面。
1. 交通规划:通过建立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可以模拟不同交通规划方案下的交通流动态演化过程,评估各方案的效果,并为交通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交通管理: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可以用于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化。
通过模拟交通流动态演化过程,可以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优化道路网络布局和信号控制策略,提高交通效率。
3. 交通仿真: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可以用于交通仿真系统的构建。
通过模拟车辆的运行状态和交通流的流动过程,可以还原真实交通情景,为交通事故分析、交通流预测等提供参考。
三、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模型精细化:目前的交通流动态随机演化模型在考虑车辆行为和交通流模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细化程度,考虑更多车辆行为特征和交通流特性。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文献综述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文献综述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研究综述由于静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不能体现OD需求矩阵随时间变化的起伏特征,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应运而生。
自1978年Merchant和Nemhauser首次提出了动态交通流分配的概念以来,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因其在拥挤网络的典型应用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
动态交通流分配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按照建模方法的不同,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可以分为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和动态交通流分配仿真模型。
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可以分为三类:数学规划模型、最优控制模型和变分不等式模型。
(1)数学规划模型Merchant和Nemhauser(1978)[1]首次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来描述动态交通流分配问题,建立了一个离散时间的、非凸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记为M-N模型)。
在静态假定下,该模型可以转换为静态的系统最优分配模型。
Ho(1980)[2]推导了M-N模型最优解的充分性条件,并提出了该模型的分段线性算法。
Carey(1986)[3]改进M-N模型为非线性凸规划,并证明了模型解的惟一性。
上述模型均局限于多个起点、一个终点的简单网络。
Carey(l992)[4]首次提出了动态交通流分配的FIFO(First-In-First-Out)规则,指出当网络扩展为多个终点时,FIFO 原则必将导致模型解得可行域为非凸集合,如果不满足该原则,则模型解不合理。
FIIFO原则的提出使得DTA问题的数学规划建模遇到了困难。
Janson(1991)[5]最早尝试建立用户最优的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但模型部分假设违反了FIFO原则,算法的数学性质也不足够好,有可能导致不符合实际交通情况的行为。
Ziliaskopoulos(2000)[6]引入元胞传输模型建立了一个系统最优DTA线性规划模型,不需将路段出行时间函数作为路段交通流量传播的唯一工具,而是按照细胞传播模型来处理交通流的传播,为动态交通流分配问题建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交通运输效能文献综述剖析
交通运输效能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运输效能是衡量运输系统运行状况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是提高现代交通运输发展业的核心。
国内研究总体上处于评价性研究,深度有所欠缺;而国外学者在运输效能计量模型、算例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道路管理程序、智能交通系统、最优路径及综合运输体系四个方面;国外学者集中于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系统(ITS)及政府政策规划三个方面。
国内外研究前沿的交叉点是综合运输即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系统(ITS),给日后深入研究交通运输效能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
关键字:运输效能;综合交通运输;智能交通系统;综述Abstract:Transport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it is the core of modern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dustry。
In general,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lacking of depth;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made such as a transport efficiency evaluation econometric model and examples verification. About Research content,researchers in China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of road management program,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e optimal path and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Foreign researchers focused on multi—modal transport,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and three aspects of gover nment policy planning.The world’s research focus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providing the scientific direc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future research。
交通流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多年来,交通流理论在交通运输工程的许多领域,如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着,应该说交通流理论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智能运输系统的蓬勃发展,交通流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已经用于解决交通运输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又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和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的某些过程或现象。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沿革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交通流理论的需求和研究能力都不同,因此产生了交通流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按照时间顺序,交通流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创始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此期间,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摸索道路交通的基本规律,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道路交通产生了对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为格林希尔治(Bruce D.Greenshields), 其代表性成果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交通流量和速度的关系,并对交叉口交通状态进行调查。
正是由于其奠基性工作,人们常常称格林希尔治为交通流理论的鼻祖。
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被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 世纪50 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里程迅猛增长,汽车拥有量大幅度上升,此时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已经提到日程。
如何科学地进行交通规划和控制,需要交通流理论提供支持。
此阶段的特点是交通流理论获得高速发展,并产生了多个分支和学术上的多个代表人物。
学术分支包括:车辆跟驰(car following )理论、基于流体力学的交通波理论(traffic wave theory)和排队理论(queuing theory)等。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突出,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程实践的热点。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是通过对交通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建模,以及对交通控制策略的优化,来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和提高道路交通效率的一种方法。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混合模型三个方面。
宏观模型主要研究交通流量与道路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整个道路网络的交通流动进行宏观分析和预测。
微观模型则更加注重对交通流动细节的研究,通过对车辆行驶轨迹和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建模,来揭示交通流动的微观机制。
混合模型则是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相结合,以更好地描述和预测交通流动的特性。
在交通控制策略方面,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主要基于固定时间间隔或固定周期进行信号配时,无法适应交通流量的变化和道路状况的实时变化。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的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动态调整信号配时策略,以提高交通流动的效率和道路的通行能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交通流预测方法,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交通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其次,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策略。
传统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往往将车辆视为单个实体进行建模,忽略了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
而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则将车辆视为多个智能体,通过对车辆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进行建模,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交通流动的行为。
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策略。
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学习来优化决策策略的方法,可以根据交通流动的反馈信息来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以实现交通流动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的研究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马路交通流量预测研究
马路交通流量预测研究马路交通是现代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预测和管控马路交通流量,则是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难点之一。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预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讨论马路交通流量预测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在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和畅通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研究现状目前,马路交通流量预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基于经典统计学的预测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
经典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其中,时间序列模型采用历史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历史周期性波动的揭示,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情况。
回归分析则是利用各种交通影响因素和交通量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对未来交通情况进行预测。
聚类分析则是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类,来分析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
这些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且在处理复杂的交通情况时可能面临局限。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则采用的是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算法,通过建立适应性模型,对未来的交通情况进行预测。
这些方法具有数据处理快、模型精度高的优势,但对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复杂的参数设置,有一定的要求。
二、预测方法马路交通流量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详细介绍其中三种:1.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是交通流量预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
时间序列是一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与其他统计方法相比,它考虑了时间维度的因素。
时间序列模型通常采用ARIMA模型、Exponential Smoothing、KNN等算法。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的长度和质量都对预测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2. 基于统计回归的预测方法统计回归方法主要是一种建立输入变量(交通影响因素)和输出变量(交通流量)之间关系的模型。
常使用的统计回归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逻辑回归、非线性回归等。
这种方法需要确定影响因素,并且需要确保历史数据符合模型的假设条件。
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物质流分析研究框架
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物质流分析研究框架作者:谭雪萍耿涌宋晓倩陈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2期摘要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方法在资源管理、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国际研究进展及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尚不明确。
为此,遵循“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思路,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分析2000—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 148篇文献,捕捉国际MFA研究的关键知识基础和主题演变规律,并对MFA前沿应用研究进行详细回顾和综合剖析。
其次,通过整合国际MFA研究现状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
最后,分别解析MFA 应用研究对4个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并提出当前研究不足及未来拓展方向。
研究发现:①“资源管理”“环境核算”和“指标”领域的关键文献为MFA的管理、核算和评估功能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
②在基础研究主题“产业生态学”“物质流分析”和“物质流管理”的支撑下,国际MFA的应用研究主题逐渐从过时主题“氮”“塔拉戈纳州”“重金属”和“合金元素”演变为前沿主题“城市固体废物”“铁”“循环经济”“暴露”和“可再生能源”,且MFA与情景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的集成应用已成为主流趋势。
③面向碳中和目标的MFA整合式研究框架包括3个模块,即理论与方法基础、应用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撑路径。
其中,应用研究范式的结构反映了MFA的核心功能,即核算物质存流量、评估物质需求量及循环潜力和优化物质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范式的要素则涵盖了MFA研究的代谢对象、空间尺度、应用诱因、主要内容和应用目的。
④MFA应用研究对重要减碳部门的支撑路径差异较大,且与碳中和目标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研究中,MFA可用于核算能源生产部门中具体零碳技术的资源需求量与废物生成量,评估能源消费部门中终端电气化、高效化及清洁化技术导致的资源环境影响,测度工商业部门中工艺脱碳与固体废物利用技术的环境暴露与经济可行性,评价农林业部门中营养元素的代谢效率及生物固碳效果。
交通流量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交通流量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运转的血液。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车辆保有量的上升,交通流量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交通流量研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则成为了优化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交通流量研究的重要性交通流量的研究意义重大。
首先,交通流量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了解交通路网的流量情况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交通方案。
其次,交通流量的研究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通过分析交通流量,可以对城市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最后,交通流量的研究也对交通安全有所帮助。
了解道路的车流量可以安排合理的交通信号,减少行车事故并提高行车安全。
二、交通流量研究的方法交通流量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直观观测法、统计分析法、模拟仿真法等。
其中,基于交通流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交通流量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交通参数统计、交通流分析和交通流量预测三个方面。
1. 交通参数统计交通参数统计是指通过对城市交通流量、车速、车道使用率、交通安全等参数的统计分析,了解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
这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来源可以包括交通摄像头、交通卡口、电子警察等。
2. 交通流分析交通流分析是指通过对交通状况进行分析,了解车流量、行车速度、拥堵状况等信息。
交通流量分析可以通过示波器、视频分析仪等设备进行。
交通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流量情况,从而制定更为科学的交通管理措施。
3. 交通流量预测交通流量预测是基于历史交通数据和城市发展趋势等因素,通过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
具备交通流量预测能力的交通管理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交通流量合理分配规划,以保证道路的通行效率。
三、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构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是基于历史交通数据等因素构建的,旨在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情况。
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的构建分为三个步骤:数据处理、模型选择、模型训练和评估。
1.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采集、清理、归一化等过程。
交通流文献综述
1.交通流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交通流理论研究是随着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总结一下交通流理论发展历程之初到现在,可分为以下三个代表性标志阶段:是研究其随时间与空间从上世纪30年代创立。
1)创始阶段1933年,金蔡首次论述了Poisson分布应用于交通流分析的可能性,随后亚当斯于1936年发表了数值例题,标志着交通流理论的诞生。
1947年,格林希尔治等人在有关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中采用了Poisson分布[1],这一时期的交通流理论基本上是概率论方法。
2)快速发展阶段50年代后,经济复苏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增加了道路交通流量,交通流中车辆的独立性越来越少;交通现象的随机性随之降低,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研究人员不断提出各种新理论,交通流理论得到了飞跃。
1955年,著名的流体力学家莱特希尔和惠特汉发表了交通流理论的里程碑著作《论动力波》[2-3]。
1956年,理查德独立提出相类似的理论,这就是称之为LWR理论的运动学模型。
LWR模型的优点是数学上只有一个微分方程,易于求解,且能用所得的微分方程解来解释最基本的交通现象;但LWR始终假设交通流速度总是处于平衡态,因而对交通瓶颈不能准确描述,更不能解释交通的时走时停和自组织现象[4]。
3)稳步发展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再一次快速增长,交通流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971年,Payne把流体动力学中的动量方程引入交通流中,结合LWR方程,推出了交通流动力学新模型,成为交通流动力学研究史上的另一篇经典著作。
[5]Payne 依照跟车理论,进一步将模型方程进行离散化,编写了第一个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计算机软件FREFLO程序。
[6]1975年,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编写了第一部交通流理论专著《交通流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这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
1990年,加州大学阿道夫.梅.,又推出了另一部专著《交通流理论基本》,该书包括交通流理论研究的10个方面内容。
交通工程学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学参考文献在交通工程学领域,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和学术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交通工程学参考文献,供读者参考。
1. 交通流量理论- Greenshields, B.D. (1935). A Study of Traffic Capacity. Proceedings of the Highway Research Board, 14, 448-477.- Daganzo, C.F. (1994). The Cell Transmission Model: A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Highway Traffic Consistent with the Hydrodynamic Theor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28(4), 269-287.这些文献涵盖了交通流量理论的经典研究,讨论了交通流的产生、演化和拥堵等问题。
对于理解交通流量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交通规划与设计-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10).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10).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5th Edi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这些文献介绍了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道路容量计算、交通信号控制、停车场管理等方面内容。
通过研读这些文献,可以了解交通规划与设计的最新标准和技术。
3. 交通模型与仿真- Kwon, Eun Sug, et al. (2011).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s.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45(5), 411-420.- Balmer, M., & Kern, G. (2014). Activity-Based Travel Demand Models -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14(3), 262-281.这些文献介绍了交通模型与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交通流理论与交通控制技术研究
交通流理论与交通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交通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今的热点。
一、交通流理论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车辆在道路、铁路、水路上运输过程的规律性和特征的一门科学。
其基本研究内容包括车辆的空间运动规律、车辆与路段之间的相互作用、车流的动力学模型、交通流的模拟与优化等方面。
在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中,通过对车辆运动特性的数学建模和仿真模拟分析,可以深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能和特点。
其中,交通流参数是交通运输系统中最为直观的指标,例如交通流量、速度、密度、容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出道路通行情况的好坏。
二、交通控制技术的作用和发展交通控制技术是应用于公路、城市道路、隧道、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通过建立交通控制策略、交通设施改善与优化建设、信息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交通流畅、安全和高效的管理手段。
交通控制技术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大批量交通流的安全、高效、便捷和低成本。
目前,存在一些成熟的交通控制技术,例如交通信号控制、波浪状车道、虚拟分道、公共交通优先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
交通控制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交通控制的全面数字和智能化。
二是综合化和系统化,通过建设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综合控制平台等综合化系统来提高交通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是人性化和服务化,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以人为本来提高交通工作的服务质量。
三、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技术的结合交通流理论和交通控制技术在交通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交通流理论模型和优化模拟仿真系统,可以为交通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交通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为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
交通流理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交通流理论中的基本图方法和三相交通流理论,验证不同交通状态下的车辆流动规律,分析车辆速度、密度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优化交通控制策略以减少交通拥堵。
二、实验原理1. 基本图方法:基本图方法将交通流分为自由流和拥挤流两种状态。
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以最大速度行驶;在拥挤流状态下,车辆速度降低,密度增加。
2. 三相交通流理论:三相交通流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Kerner提出,将交通流分为三个状态:自由流、缓行流和拥堵流。
不同状态下的车辆速度、密度和流量存在复杂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元胞自动机模拟软件、交通流数据集、绘图工具。
2. 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连接。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不同交通状态下的车辆速度、密度和流量数据。
2. 基本图方法模拟:- 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软件建立交通流模型。
- 设置初始条件,包括道路长度、车辆数量、速度等。
- 运行模型,观察并记录车辆速度、密度和流量变化。
3. 三相交通流理论模拟:- 在基本图方法模拟的基础上,引入三相交通流理论的相关参数。
- 运行模型,观察并记录车辆在不同状态下的速度、密度和流量变化。
4. 数据分析与比较:- 对比基本图方法和三相交通流理论模拟结果。
- 分析不同交通状态下的车辆流动规律。
- 探讨优化交通控制策略的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本图方法模拟结果:- 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以最大速度行驶,流量较高。
- 在拥挤流状态下,车辆速度降低,密度增加,流量降低。
2. 三相交通流理论模拟结果:- 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以最大速度行驶,流量较高。
- 在缓行流状态下,车辆速度降低,密度增加,流量降低。
- 在拥堵流状态下,车辆速度进一步降低,密度增加,流量极低。
3. 数据分析与比较:- 与基本图方法相比,三相交通流理论更准确地描述了交通流状态的变化。
- 三相交通流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交通拥堵现象,为优化交通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道路车辆分类及折算系数研究
城市道路车辆分类及折算系数研究
景鹏;孟祥海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06(004)002
【摘要】城市道路上交通构成复杂,对交通流进行研究时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车辆折算系数是指将混合车流中的各种车型转化成标准车的当量值,是道路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该系数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交通流状况下不尽相同,就需要一种调查简单而结果又合理的计算方法.从定义各类型车辆所占用的动态空间瞬时车道占有率入手,提出了以车辆瞬时占用车道长度与速度的比值为参数,基于模糊动态聚类对车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城市主干路上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了计算,将车辆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最佳分类的聚类中心值给出了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折算系数,最后分析了城市道路上各种车辆折算系数的特点.
【总页数】4页(P61-63,29)
【作者】景鹏;孟祥海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汇入车辆折算系数研究 [J], 薛行健
2.基于事故分类的道路车辆模块化清障救援方案研究 [J], 杜林森;张国胜;刘宏利
3.基于电磁感应的道路车辆车型在线分类方法研究 [J], 叶青; 刘剑雄; 刘铮; 陈众; 李靓
4.基于碳排放量对城市道路车辆路径规划研究 [J], 温喜梅;朱兴林;刘泓君
5.基于驾驶行为的城市道路车辆主观换道模型研究 [J], 刘敬华;吉文超;李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通流理论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与控制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本节中,我们一起回顾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交通流理论的兴起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繁荣和快速发展,7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既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应用拓展。
一、交通流理论的萌芽期萌芽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使用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探索道路交通流的基本规律,产生了研究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
Adams在1936发表的论文中将概率论用于描述道路交通流,格林息尔治(Greenshields)在1935年开创性提出了流量和速度关系式(也就是格林息尔治关系),并调查了交叉口的交通状态。
二、交通流理论的繁荣期繁荣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
汽车使用显着增长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应用层面对交通特性和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急切需求。
此阶段是交通流理论最为辉煌的时期,经典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几乎全部出自这一时期。
交通流理论中的经典方法、理论和模型相继涌现,如车辆跟驰(Car-following)模型、车流波动(Kinematic Wave)理论和排队论(Queuing Theory)。
这一时期群星闪耀,许多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经济学家)都投入到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中,其中不乏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如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列高津(Ilya Prigogine)。
着名人物有赫曼(Herman)、鲁切尔(Reuschel)、沃德卢普(Wardrop)、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维尔(Newell)、盖热斯(Gazis)、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福特(Foote)和钱德勒(Chandl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轿车开始进入我国寻常百姓的家中,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交叉口机非混行严重[1]。
在现实交通系统中,网络的交通需求是可变的[2],因此人们对道路的需求开始增多并且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交通问题也开始频繁出现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所幸,智能交通的发展对于交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准确地预测交通流是实现智能交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智能化交通管理的客观需求[3],同时,交通流预测也是目前动态交通流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交通流具有随机性、非线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等特性,对此,可将交通流预测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第1类是线性参数法,例如时间序列、卡尔曼滤波、线性回归等;第2类是非线性参数法,例如混沌理论、深度学习以及k近邻等。
在前些年,国内外学者利用线性参数法来预测交通流的较多。
为了避开传统数学表达式不能很好地进行动态趋势描述的缺点,赵亚伟等[4]利用多维时间序列法来对高速公路的ETC短时交通流量进行预测;S.V.KUMAR[5]针对ARIMA模型需要大量连续交通量数据的缺点,利用卡尔曼滤波来对交通流进行预测,成功避开了数据带来的限制;杨高飞等[6]则将卡尔曼滤波和ARMA进行组合,利用组合模型来预测短时交通流,在预测精度上,该组合模型比两个单一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面对交通流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利用非线性参数法来预测交通流,从而提高预测精度。
王春安[7]提出了在Hadoop环境下利用MapReduce处理框架与BP神经网络结合的预测模型来预测交通流,该模型不仅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而且还可以减小预测时间以及增强预测的实时性;在交通流数据缺失、不完整等情况下,TIANYan等[8]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的模型来克服数据缺陷在交通流预测中的不足。
交通流的变化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预测精度带来了一定的干扰,N.G.POLSON等[9]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了正则化和tanh层序列结合的模型。
而国内梁艳平等[10]则利用相似数据与变k值KNN(KNN⁃SDA)算法来预测短时交通流,相比较于传统方法减小了由于交通流的时变性带来的预测误差。
综上所述,有关交通流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且目前已经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随着大数据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熟发展,对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从宏观上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共性以及研究趋势、前沿及热点,将对后续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笔者采用了文献计量法来分析从1990年到2018年10月份之间的有关动态交通流研究的文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动态交通流”为主题,选取时间为1990年到2018年,选择范围是核心期刊、EI期刊和SCI期刊,总共搜索到146篇。
笔者用知网自带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并结合Excel以及CiteSpace软件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1.2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法来对搜索到的146篇期刊进行期刊年份发表趋势、期刊来源状况、研究机构分布以及基金分布分析。
利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期刊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11],从关键共现网络图可以看出频次最高以及中心度最大的关键词,以此作为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的依据。
2研究结果2.1期刊发表总趋势。
期刊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交通流知识的变化,因此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12]。
根据知网自带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得出了从1990年到2018年(10月)各年份所发的期刊数量数据,利用Excel做出折线图,如图1。
由图1可知,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表期刊数量开始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其中1998年为20世纪发表期刊最多的年份,达到6篇。
接着从2000年开始,由于科技在发展,汽车产业不断提升,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因此,期刊发表量大体上呈现增长之势,一直到2012年达到顶峰,有12篇之多。
2012年后,汽车价格上涨、公交优惠等政策纷纷出现,从而使车辆保有量增加率降低,减轻了一定的交通压力,因此从2012年后开始,期刊发表量有所下降并保持稳定状态。
从图1展现的趋势来看,2012年之前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多;2012年之后,国家开始逐渐重视质量的发展,因此机动车保有量得到相应的缓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交通流,在这期间关于交通流研究的期刊也随之相应地减少并保持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从期刊发表总趋势来看,我国关于交通流研究的过程大概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文章并保持小范围波动,突破了之前零发表的记录,表现出我国对于交通流的研究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揭示了我国开始注重交通行业领域发展的迹象;第2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期间文章的发表整体上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与此期间我国交通领域迅速发展的事实相符;第3阶段是高质量稳定发展阶段,在2012年后,文章的发表明显有一个小幅度的回落期并保持稳定,这说明了我国交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注重质量发展而不是数量发展的时期。
按照此趋势并结合现有国情,笔者认为未来几年里该领域的文章发表趋势将继续保持高质量稳定发展状态,且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上下波动。
2.2期刊来源分布。
利用文献计量法中的期刊来源分析指标,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查找出分别来自核心期刊、EI期刊和SCI期刊的期刊名以及登载数量和占比数据。
2.2.1核心期刊来源分布情况核心期刊来源分布情况如表1。
由表1可知,核心期刊来源种类共有41种,共登载87篇论文,占总数的59.59%,其中登载3篇及以上的期刊种类有8种,《公路交通科技》登载数量最多,有19篇,占总数量的13.01%;《系统仿真学报》次之,登载5篇,占总数量的3.42%;《系统工程》、《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计算机仿真》均登载4篇,各占总数量的2.74%;《公路》、《控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均登载3篇,各占总数量的2.05%;其余期刊登载数量都少于3篇,具体情况请见表1。
关于动态交通流研究的核心期刊来源种类丰富,不仅有交通类的期刊,而且还有学报、计算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期刊。
但是,真正起到主要来源作用的是《公路交通科技》、《系统仿真学报》等排在较前的少数期刊,而有24种核心期刊都只登载1篇论文,这说明关于交通流研究的核心期刊来源分布广但却集中在少部分期刊中,分布不均匀。
2.2.2EI期刊来源分布情况EI期刊来源分布情况如表2,共有19种EI期刊,共登载54篇,占总数量的36.99%。
其中登载3篇及以上的有7种,共登载38篇,占整个EI期刊来源数量的70.37%,是EI期刊的主要来源,这7种分别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控制与决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土木工程学报》。
对交通流研究贡献最多的大多都是高校学报类的期刊,这说明在需要一定研究深度的前提下,学报类的期刊相比较其他方面的期刊更有优势。
.2.3SCI期刊来源分布情况。
经过数据处理发现,对于SCI来源的期刊只有一种,即《物理学报》,共登载5篇,占总数量的3.42%。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下,对于SCI期刊,《物理学报》对交通流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最适合发表的。
然而在收录的将近30年里,SCI级别的论文只有5篇,可谓少之又少,这说明了我国对于交通流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深,想法以及模型等还不够新颖,这些都需要广大的研究者努力攻克的方向。
从上述期刊来源分析可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2018年这不到30年期间,我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动态交通流研究的文章接近150篇,几乎每年发表有5篇,从整体上说明了我国对于动态交通流的相关研究比较重视,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从具体来源期刊级别分析可知,我国发表的文章接近60%的都来自核心刊物,其中《公路交通科技》居多;仅仅37%的文章来自EI刊物,剩下不到4%的文章来自SCI刊物,且都来自《物理学报》。
对于这样的期刊来源分配比例,笔者认为我国对于交通流的研究虽然有重视,但力度还不够,对于EI级别以上的文章还处于少数部分。
目前国家正处于交通强国战略发展阶段,需要大力发展交通来提升我国的交通综合实力,这对于交通领域的学者来说将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2.3研究机构分布若一个领域的研究机构非常多且每个机构都有知名作者在发表期刊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则说明该领域目前是非常热点的研究领域,因此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通过对146篇文献进行研究机构数据分析发现研究机构共有40种,其中36种都是国内各高校学报,且发表论文共140篇,占总数量的95.89%。
由于机构种类较多,限于篇幅仅列出了发表4篇及以上的最具代表的机构名称,其余研究机构都归为其他类,如图2。
对于研究机构来讲,其在该领域有发表论文的作者知名度越高,则越能说明该研究机构在动态交通流的相关领域非常权威,不仅发表数量丰富,而且论文质量很高。
对此,笔者对上述最具代表的研究机构分别列出有发论文且知名度较高的作者名字,具体详见表3。
目前国内对于交通流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在学术理论上有很强造诣的知名大学,极度缺少像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院等注重实践性的非高校机构,这说明了我国对于交通领域特别是与交通流相关的领域的研究机构还很单一,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涉及科学领域知识和人文领域知识,需要大量广泛的知识积累才能进行相关研究。
对此,对交通领域进行研究若仅从理论上出发,也许在理论上能达到要求,但付诸实践时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2.4基金分布。
基金资助可以对研究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了基金项目资助,研究者就会大胆细致地做研究,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因此,研究基金分布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知网数据库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可得到基金的分布情况。
如图3,在这146篇期刊当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有72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有14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有14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有9篇,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有8篇,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有5篇,其他的基金项目均少于5篇,共计24篇。
国家对交通流领域的相关研究比较重视,大部分都是国家级科研基金,而地方级科研基金显得较少。
在地方级科研基金中,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数最多的地方级科研基金,领先其他地方级科研基金。